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政治与行政

  • 以问题为导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与治理策略

    贺东航;涂敏;

    问题导向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工作方法的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具体围绕“反腐败斗争”“精准扶贫”和“中国式现代化”等开展工作,运用问题导向方法有效推进国家治理进程。具体而言,“反腐败斗争”凸显了问题导向在解决腐败进程中的实际效果;“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及其脱贫价值,强调了扶贫工作中问题导向的关键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与路径,彰显了现代化进程中问题导向的治国策略。概言之,通过问题导向这种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和解决治国理政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有效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2024年03期 v.51;No.22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共产党适应性改造的历史政治学变迁逻辑——以中南区的建立与撤销为分析中心

    李洪河;李政;

    适应性是检视政治组织制度化水平的重要侧面,某一政治体系对组织的适应水平越高,制度化程度就越强。政党适应性的改革与发展依赖于政党自我变革,通过不断调适组织要素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增强政党适应性的能力是保持政党先进性和创造性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改造贯穿于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全过程。中南区这一过渡性组织形式的建立与撤销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组织的适应性改造方向。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合法性建设,实现了从巩固政权稳定到加强集权建设的目标,最终进一步适应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围绕中南区建立与撤销的机构演化,中国共产党不仅完成了权力集中统一,稳定了新生人民政权,而且恢复了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化水平。

    2024年03期 v.51;No.226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权力的表征、生成逻辑与规制路径

    李贵成;高晋;

    平台权力是指平台运行过程中平台企业基于技术优势、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和服务提供优势而形成对平台空间内各参与主体的强大控制力。本研究通过构建“权力主体—资本—技术”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平台权力的表现特征和生成逻辑,研究发现:平台权力呈现出渗透性、隐蔽性、非对抗性以及控制性的特点;平台权力的生成是以政府公权力与个人私权利的让渡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主体与数字技术的利益共谋为基础,以平台基础设施化与基础设施平台化为重要手段。本研究从法律规制、监管效能、资源配置、人机伦理等四个方面对平台权力的无序扩张进行规制,以推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24年03期 v.51;No.226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制度执行力建设: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关键

    李京桦;刘向辉;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本质属性是以自我革命为主题的制度集合,发挥制度集合效能的关键在于制度执行力建设。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不仅要注重制度构建,更要增强制度执行力。面对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执行中存在的执行难、执行弱、执行梗阻、执行走样等执行力不强问题,必须强化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执行力。要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对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执行力认识的政治站位;坚持系统观念夯实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执行力的基础;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执行机制;抓住“关键少数”提升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执行主体的制度意识;涵养政治生态优化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执行环境。

    2024年03期 v.51;No.226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鲜明政治品格的理论构成与实践指向

    王玉良;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政治品格,是区别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斗争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继承发展,又是贯穿于党自身百年历史赓续的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鲜明政治品格的形成,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斗争精神属性的反思性批判。革命性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人类其他文化的重要特征,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继续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保持清醒认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要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治国理政的忧患意识,明确斗争方向,讲求斗争艺术,提升斗争实效。

    2024年03期 v.51;No.226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1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法学研究

  • 论短视频版权侵权行为中平台责任的认定

    宁立志;姚舜禹;

    长视频版权方与短视频平台之间的矛盾是愈演愈烈的长短视频之争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短视频版权侵权行为中平台责任的认定亟须得到明确。合理使用情形的排除是平台担责的前提,重点是对“适当引用”条款的理解,应通过非实质性引用和比例原则检验引用是否适当。避风港规则是判断平台是否被归责的标准,红旗原则是排除避风港规则适用的例外。平台对用户上传内容的实质审查义务取决于平台对内容的版权性接触事实或接触可能,但平台对内容的合规审查义务并不必然触发其对内容版权合法性的审查义务。提供网络服务的类型是平台担责的基础,平台身份越靠近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越有可能通过避风港规则免责;反之,平台身份越靠近网络内容提供者,越难以通过避风港规则免责。

    2024年03期 v.51;No.226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1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 犯罪证明阶层构造理念的提倡

    李贵扬;

    犯罪证明是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发轫于犯罪论的阶层构造理论具有融汇性品格,可以上升为程序法与实体法的理念共识,并在实践先行的犯罪证明领域提炼并倡导阶层构造理念。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该理念的哲学基础,从客观到主观是该理念得以凝炼司法真知的方法论依据,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是该理念的制度展开,阶层递进的司法权能观、程序事实观、证明标准观是有效获取司法真知的直接保障。犯罪证明阶层构造理念应在实践智慧指引下保持自我更新,成为立法及制度革新的牢固基础。

    2024年03期 v.51;No.22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时代司法改革现代性与治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张式泽;

    中国自20世纪末开始的多轮司法改革具有现代性和治理性的双重特征,承载了民众向度与国家向度的双重表达。司法改革中这种民众向度与国家向度的不同表达,会在更深层次上导致来自司法改革现代性特征与治理性需求在结构、价值和效率等层面的错位,表现为权力架构与地方环境对司法改革的制约、实质法范式对形式正义与规则理性的消解以及司法改革背景下的“人案矛盾”。走出司法改革困境的长久之计,是在国家治理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社会辩证运动过程中,提出维持司法改革现代性-治理性结构动态平衡的共识性原则。

    2024年03期 v.51;No.226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财经论丛

  •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计量分析

    杨雪松;毛佳;

    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统计数据,运用非预期超效率SBM模型,综合计算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率分解,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并没有实现联动发展,湖北省在地区土地利用中独自领先,湖南省和江西省既没有在内部形成聚集,且与湖北省及其周边城市也缺乏联动。在空间杜宾计量模型分析中,外溢性较小的地区发展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推动最大,间接反映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省际要素流动不太通畅,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高度自我强化特性,现有高效利用的土地会进一步强化土地后续的高效率配置。

    2024年03期 v.51;No.226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1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化转型对物流企业创新绩效的实证检验——基于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

    张宁;李硕;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对341份中国物流企业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体通过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和学习能力三个动态能力维度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且感知能力的作用尤为突出。此外,通过对不同维度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感知能力、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均作为因果条件,在“数字化转型驱动型”与“动态能力核心型”两大构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动态能力的构建是物流企业在创新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环节,要注重发挥动态能力在创新发展中的作用。物流企业要善于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创新发展,培养数字化转型战略思维,注重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有效制定和执行。

    2024年03期 v.51;No.226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2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共同富裕背景下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李荣华;张磊;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事关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本文基于2005—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推动城镇化,但城镇化对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遮掩效应;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政府财政支出在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背景下,以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城镇化为载体,完善城乡间人力资本配置机制,优化政府财政支出方向,充分释放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率提升效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

    2024年03期 v.51;No.226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1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 ]

哲学研究

  • 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历史逻辑及现代反思

    魏长领;冯展畅;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简称德法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德和法统一于“礼”。西周文化就是“礼乐文化”。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到秦汉,特别是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德法之争、王霸之争不仅出现在思想领域,也应用于政治军事实践中。这一时期是德法分离时期。第三阶段孕育于汉朝、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通过“引礼入法”“阳儒阴法”及儒生涉政后以儒释法等途径,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形成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德法统一的主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合理性包括:其一,“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其二,“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中国传统德法文化的人文性质。其三,“子帅以正”“为政以德”的政治道德观,强调从政者的道德素养是政治和法律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法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包括:其一,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礼治(礼德法混合)文化阻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阻碍了法治的民主化。其三,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阻碍了法律和法治的独立发展。

    2024年03期 v.51;No.226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走向道德共情: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伦理向度阐释

    宋德伟;贾丹丹;

    工匠精神作为我国新时代技术伦理的精神表征,其伦理价值不仅是为了强调工匠在技术伦理规范方面的认知能力,而且揭示出当前“人-技术-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以西方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工匠精神中的道德共情,可以发现“善”是技术伦理的道德基础,“仁”是技术伦理构建的轴心。这种道德共情内涵丰富,在情感、认知和社会方面呈现出工匠精神应有的伦理品质。工匠精神以道德共情为其伦理表征,突显了其在人格培养、技术伦理调适和道德构建方面的时代价值。

    2024年03期 v.51;No.226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史学与生物学的对话:常乃惪生物史观新探

    陈娇娇;

    常乃惪批判地吸收了生物学、物理学和赫胥黎等人的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史观。其生物史观的要义包括四点: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历史,人类历史不能超出生物学公例的范围;重视对“关系”和“组织”的探究;以变动的眼光看待万物运行;事物的发展不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而是在肯定之中包含着否定。生物史观虽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待历史,但却从生物学升华到了历史哲学的层面。常乃惪认为单纯记录历史现象不能称为史学,史学是时代命题,映照一代思想,须表现一种意义。一种史观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哲学水准,还要看它在历史解喻上的成绩。常乃惪的中国文化史阶段论、“文化病”学说和社会生成理论颇能表现其生物史观的特点。他将文化改造看作核心内容,不愧为民国时期启蒙和救亡运动的一种新尝试,但无法推动社会的变革,反映出民国时期学者救亡的努力与局限。

    2024年03期 v.51;No.226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民国时期的童书业与唯物史观史学

    贾鹏涛;

    民国时期,作为史料派阵营的童书业,因受陈独秀、郭沫若的影响,从学术研究起步时就给予唯物史观史学很大的关注。此外,童书业对唯物史观史学的看法,还部分受到傅安华的影响。童书业一方面批评唯物史观史学在考证上的错误,认为其存在公式主义先行的弊病,另一方面又运用唯物史观史学中重视经济因素、通贯的理论及辩证法来解释中外历史,试图引领实现考据与义理并重的学风。纵向来看,童书业对唯物史观的认知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与丰富的过程。抗日战争结束后,童书业提出学术界的潮流由向外的考据学研究渐次转移为向内道理的探求,具有深刻的历史眼光。

    2024年03期 v.51;No.226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历史研究

  • 废科举前后翰林文人群体的自救活动与知识转型

    杨芹;

    清末十年,长久以来地位尊崇的翰林文人群体,受到新政持续冲击,面临“政”“学”双重危机。如何调适因应,找到新定位,实现转型,成为一大难题。为此,编纂新书、办讲习馆,皆是翰林文人群体持续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可以视为他们的“自救活动”。这些自救活动既往所知有限,现可通过深度解读翰林文人群体的文集、日记而揭示出来。这既反映了新政时期安置旧人的复杂较量,也展示了政治和文化格局剧变时代,旧精英群体寻找新定位和知识转型的艰难历程。

    2024年03期 v.51;No.226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马岛战争视角下英美“特殊关系”的特质及启示

    郭琰;洪邮生;

    通过对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进行案例分析,发掘美国在这场危机中的立场转变与英美两国的深度合作,对英美“特殊关系”的特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英阿马岛战争中,美国的公开立场虽表现为由中立逐渐转向偏袒英国,然偏袒英国的态度可能发生在更早的时期。两国对于马岛战争的处理显示了在战争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特殊关系”的稳固性。独特的血缘联系与文化渊源、共同的利益追求、多向度的精英层级合作,可以解释马岛战争中美国“弃阿亲英”的选择,亦显示了英美“特殊关系”的特质所在。而英美两国在马岛战争及其他国际事务上的同气连枝,亦给中国在面对类似问题之时提供了启示。

    2024年03期 v.51;No.226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研究

  • 论先秦文献中时间概念的多重隐喻

    钱建成;李梦姣;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善于从生活中的事物入手,用具体普遍的事物来表达不可言说的抽象概念。在认知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中国早期先民借助空间方位、客观实体实现了对抽象时间概念的具体化表达,并逐渐内化为人们对时间的自觉认知,这一实现过程正是隐喻作为思维方式的结果。先秦文献中对时间的隐喻主要包含对动态时间推移的表达,以及对静态历法、时令、四季节气的描述,形成“时间是空间”与“时间是客观实体”两个根本性隐喻。

    2024年03期 v.51;No.226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宋代的妒妇

    李建霞;胡胜;

    宋人对妒妇现象特别重视,相关记载不绝于书。按照发泄嫉妒情感的方式的不同,宋代妒妇可分为悍妒型、狡妒型、自虐型三种类型。从情感、家庭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宋人对妒妇现象多持批评态度。宋代妒妇产生的原因众多,礼制和法律对妻、妾、婢判然有别的地位规定,宋代社会对“齐家”的重视,婚姻不尚阀阅、以财产论婚姻以及士大夫以离婚为耻,都助长了妇妒之风。宋代妒妇现象的出现,既是不平等婚姻制度的产物,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畸形觉醒的体现。宋人止妒的失败证明了不推翻旧有的婚姻制度,任何措施都不能解决妒妇问题。

    2024年03期 v.51;No.226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郑伯奇戏剧批评论纲

    刘竺岩;徐强;

    戏剧批评是郑伯奇文艺批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人们对其关注的却不多。郑伯奇对左翼戏剧实务的贡献非常卓著,但是他长期专注于文学批评与电影批评,其戏剧批评成熟得相对较晚。郑伯奇的戏剧批评集中于对文学大众化的设想之中,在革新旧剧与校正国防戏剧理论方面尤为突出。郑伯奇的戏剧批评是其文艺批评体系的最后拼图,也是其文艺批评体系趋于成熟的一种标志。

    2024年03期 v.51;No.226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出版与传播

  • 顶层设计与角色重塑: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迭代

    叶庆娜;

    作为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引擎。然而,“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面临困局。其中,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对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观照不足,高校学术期刊的角色定位在曲折中发展,在资助政策下成长;主办高校对学术期刊支持不够,存在高校科研评估与期刊建设理性、主办高校对外“窗口”与学术公共“平台”、特色发展与集约规范管理等对立冲突,高校学术期刊的基层实践成效不佳。因此,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促进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良性互动,积极构建有利于高校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圈层,重塑高校学术期刊的角色定位。在顶层设计上,指引学术期刊深度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定位;在中层支持上,强化主办高校统筹“学术期刊和学科发展”互融互促学术共同体建设的主体责任;在基层创新上,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在助力“双一流”建设实践中的学科贡献力和学术引领力。

    2024年03期 v.51;No.226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本期部分作者介绍

    <正>贺东航,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政党建设、公共政策、地方基层治理等研究,提出了“政治势能”理论和分析框架。在《中国社会科学》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多部。所著《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入选2011-2022年公共管理高被引文献榜单,《现代国家构建的中国路径》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被译为多国语言文字。

    2024年03期 v.51;No.22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田野和远方》

    温馨;

    <正>~~

    2024年03期 v.51;No.226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