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可能与现实

    田鹏颖;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推进21世纪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责任使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可能。“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普世价值”是两种对立历史观基础的不同战略选择。全人类共同价值预示世界历史演进新方向、建构世界历史叙事的新话语、提供解决世界历史问题的新方案。我们应坚定秉持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坚定强化对人类多样文明充分尊重的天下情怀、坚定推动对人类共同价值持续转化的中国实践,努力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变为现实。

    2022年04期 v.49;No.21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根基

    曹玉涛;徐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条件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文明形态,必然要摒弃西方中心论的价值理念,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旨在促使全世界达成共同的价值目标以及共同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现实维度的呈现,也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价值指向的守正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学向度的理论内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根基性意蕴。

    2022年04期 v.49;No.215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的价值旨归

    刘占祥;左红娟;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依托和价值所在。在法治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法律制度迈向创新与守正的基本底线。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是人民性和科学性有机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的系统阐发。具体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价值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时代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既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根本立场。在全面迈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道路必然彰显独特的制度价值和政治优势。

    2022年04期 v.49;No.215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行政

  • 新时代开展国家治理与社会行动的共生共在逻辑

    杨志军;徐琳航;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低复杂性和低不确定性的社会情境也逐渐向高复杂性和高不确定性转变。面对这种转变,肇端于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型构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以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建构方案等一系列工业社会的产物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阻滞因素,亟须在新时代寻求全新的目标选择和逻辑策略。人的共生共在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共时性产物,强调注重差异、尊重事实,倡导将共存与合作作为逻辑内核。视相似性思维、合作治理、合作行动、合作制组织和经验理性为共生共在的逻辑内容。这也是摆脱工业社会窠臼的破参之道,为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实践和社会建构提供目标指南。但需明确的是,人的共生共在目标仍存在人的道德属性与自利属性、民族国家的开放与封闭状态、组织的控制特征与非控制特征、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等一系列话语体系的学术论争。对此,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以敏锐的学术意识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为全人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2年04期 v.49;No.215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政策变迁过程——一个多源流的解释性框架

    罗红艳;吴丹;

    作为一种解释性工具,多源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公共政策研究领域,其较为恰当地解释了本土化语境下中国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政策变迁过程。高校教师离岗创业政策之所以上升为国家行动源自三重动力:由创新动能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和现有政策的负面反馈构成的“问题源流”;由政府政策的主导和推动、政策提案和学术成果的支撑构成的“政策源流”;由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理念原则和国民情绪的舆论导向等形成的“政治源流”。在中央顶层设计的战略布局中,创新型国家和“双创”等战略的深入推进加速了三条源流汇聚耦合,开启了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政策之窗”。因此,要进一步聚焦问题源流,不断疏解国家创新建设面临的现实压力。持续优化政策源流,畅通多元参与互动的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利用政治源流,加速问题源流和政策源流的交汇。建立利益整合机制,把握“政策之窗”开启的关键时机,推动形成高校教师离岗创业“多元参与、开放吸纳、协同高效”的政策体系。

    2022年04期 v.49;No.215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的耗散效应及系统解构——基于组织结构的分析逻辑

    田大治;王岩;

    政府绩效评估是由多个层次和多种不同需求的政策主体一起构成的复杂治理网络,政府、公众与专家的主体类型划分基本上涵盖了治理场域的相关组织要素与政策系统。场域治理是一种价值互动与认知建构的关系化过程,政策主体的价值差异有助于理解组织场域的结构性意义。政府、公众与专家是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各类行动者的“组织原型”,三者是组成场域的核心要素。场域研究是结构与行动的有机统一,政府绩效评估政策主体的治理场域首先根据组织规则和任务目标来设计。当然,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中的政策系统与组织制度之间、主体关系与治理行动之间还存着在系统抵牾、结构张力与耗散效应,这在某种程度上抵减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政策效果与整体治理效能。总体来看,政府绩效评估的治理场域是围绕评估问题而生成,政府、公众与专家是因评估治理的需要而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组织场域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系统,政府绩效评估治理场域的特征在于主张各种要素与组织力量是相互依赖和相互磨合的动态关系。

    2022年04期 v.49;No.215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下的竞业限制协议

    宁立志;龚涛;

    在竞业限制协议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条款的关系方面,我国存在将竞业限制协议仅与商业秘密挂钩的误区,实际上,竞业限制协议的可保利益比商业秘密更广泛,竞业限制协议不以商业秘密为唯一前提,商业秘密也并非只能通过竞业限制协议来保护。对于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同时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责任竞合说、责任聚合说与责任混合说三种观点,相比较而言,责任混合说更为合理。在竞业限制协议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的关系方面,应保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谦抑性,对于新用人单位明知或应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仍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侵犯商业秘密,就不应将其认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2022年04期 v.49;No.215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民法典》对公序良俗的确认、吸纳与适用

    宋才发;

    《民法典》对公序良俗的确认,主要体现为对“公序良俗原则”的内在规定,为其他领域立法法典化提供范例。《民法典》是公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开启了公民权利保护的新时代。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统称,公序良俗的法治价值是对法治社会的支撑。公序良俗是《民法典》人权精神的价值体现,需要构建公序良俗价值追求上的民法体系。“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包括坚持《民法典》规范的类推适用,实施公序良俗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遵循公序良俗与法治融合的原则,发挥公序良俗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作用。

    2022年04期 v.49;No.215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文化产业促进的法治问题

    王怀勇;张丁月;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文化产业促进的时代选择和背景,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场域。当前,碍于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基本面向的认知偏差和过度解构,导致文化产业促进陷入自循环误区、数字化情结和政策化回应的法治误区。为此,需要正视文化产业促进中权力分配、方式选择以及制度构建的法治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纠正:其一,通过统合宏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微观区域经济发展逻辑关系,实现文化权力规制内化;其二,推动文化产业结构性转型与地域实践相匹配,实现文化产业促进方式的“价值理性”归位;其三,以“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为指导,通过完善政府“弹性”行为的合法性依据以及政策性选择的合理性基础,推进文化产业促进法律制度的系统化构建。

    2022年04期 v.49;No.215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财经论丛

  • 中国农村宅基地流转:动态、主题及研究趋向——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郭贯成;王俊龙;

    为系统梳理和审视中国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的起源和演进历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本文以2000-2021年CNKI收录的CSSCI、EI、核心期刊、CSCD来源期刊为样本,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工具,分别从时间、核心作者、关键词聚类、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挖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宅基地流转相关研究动态总体呈现出核心作者群体力量薄弱、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内容选题仍待深化创新等问题。研究主题主要为宅基地制度变迁、宅基地产权制度、宅基地流转、宅基地抵押和置换以及宅基地退出等五个方面。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宅基地的流转、退出、产权制度以及置换等领域,从总体研究趋向来看,宅基地的产权流动、制度变迁、取得和抵押,宅基地的保障和财产功能等有望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2022年04期 v.49;No.215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工匠精神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域制造业工匠精神指数测度的数据检验

    马永伟;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工匠精神已从行业话语转化为政策话语,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本文根据工匠精神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构建工匠精神指数测度指标体系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利用Panel-Tobit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工匠精神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匠精神对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专注坚守和传承创新的工匠精神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内在效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则呈现较为弱化的影响。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质量工匠型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有效提高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夯实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潜能。

    2022年04期 v.49;No.215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自媒体时代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倦怠行为特征——基于负面情绪的非线性模型分析

    蔡建峰;任胜楠;高蕾;

    本文选择有社交媒体使用习惯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多元回归分析验证社交媒体消极使用行为的非线性模型。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媒介丰富度与社交媒体消极使用行为之间呈现“U”型关系,自我呈现与社交媒体消极使用行为之间呈现“U”型关系,疲劳情绪、焦虑情绪在模型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媒介丰富度与自我呈现由积极影响到消极影响的拐点略低于中位数,表明用户对丰富的媒介和自我信息呈现的承载阈值较大。因此,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尽可能地结合自身特点,丰富信息内容和用户功能,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功能需求。同时,平台也应该根据大数据合理量化平台信息数量和质量,对社交媒体平台的媒介丰富程度实现高效的控制。社交媒体平台运营者应尽可能地加强对用户隐私的管理,合理适当地控制用户个人信息主动或被动呈现的界限,减少用户参与社会媒体的倦怠行为和情绪。

    2022年04期 v.49;No.215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校园欺凌治理的社会工作介入:赋能模式与循证实践

    魏雷东;宗千雅;

    校园欺凌问题不是简单随机个体之间的行为冲突,而是复杂特殊人境互动关系失衡的后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方法介入校园欺凌治理,将个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作为分析重点,使得校园欺凌治理从注重“学生行为”的问题检视转向“成长环境”的生态赋能,体现的是“优势视角”对“问题视角”的理念超越、“赋能模式”对“教育模式”的迭代升维。校园欺凌治理的社会工作介入要结合国际化“循证实践”来探寻本土化的赋能模式,实现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的思维转换、从训导模式到赋能模式的范式转型、从循证实践到最佳实践的标准转化。具体来看,要对“零欺凌家庭”进行情感赋能,关注代际情感互动;对“无欺凌校园”进行认知赋能,落实学校的责任;对“反欺凌政府”进行意志赋能,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去欺凌社会”进行行动赋能,拓展公众的参与渠道。

    2022年04期 v.49;No.215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多维贫困视角下的印尼乡村卫生治理——以世界银行项目为中心的考察

    孙建党;马利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印尼乡村地区存在的多维贫困现象以及环境卫生、营养保健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印尼政府自身以及在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支持下实施了系列乡村卫生治理和减贫项目,在改善乡村清洁用水和卫生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孕产妇医疗保健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乡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当前印尼的乡村卫生及贫困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新问题和挑战,但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参与印尼乡村卫生治理的路径、方式以及经验教训,可以为中国发展与印尼的乡村卫生和减贫合作、建立中国与印尼卫生健康共同体,乃至参与地区性或全球性的卫生治理提供某种参考。

    2022年04期 v.49;No.215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文化治理

  • 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的赋权空间及其治理逻辑——以古代壁画为分析中心

    牛金梁;高迎刚;

    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改造自然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时代古典文化精品的传承和保护也应与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和美学要求相契合。随着科技发展和赋权理念的兴起,对古代壁画进行数字化技术的赋权已显得迫在眉睫。从壁画的技术保护和传承来看,要利用现代电子科技的新手段和新材料最大限度地延长壁画的寿命,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壁画图像拍摄好并长期保存,让更多的民众重新认识国粹艺术,让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走上繁荣复兴之路。科学地处理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有效地保护文物,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壁画艺术。数字化技术的赋权逻辑与古代壁画的深度匹配和融合为中国古代壁画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开了全新的治理空间。

    2022年04期 v.49;No.215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文化符号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胡仕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而文化符号系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始祖起源的共同神话记忆、具有象思维的语言符号、灿若星河的文化大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整合与建构作用。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强大的符号意义建构作用、不断增强的符号传播力量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深化中具有强大的融合与归属作用。从文化符号角度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在实践中要求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持续深化符号权力建构,不断提升符号话语权。

    2022年04期 v.49;No.215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0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初选”与“重评”:当代文学批评的两种路向——兼谈批评的“历史化”问题

    吴秀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当代文学批评出现了“结构性变化”。为了对以往过于执迷的主观化理路进行反思,有效地提升其质量,有必要提出批评的历史化问题。当代文学批评,主要有“新人新作初选”和“经典作家作品重评”两种路向。前者,借助文学史压抑机制对作家作品进行筛选,由此构成批评历史化的第一道环节,当下需要正视的不仅是数量上的浩瀚存在,更突出的是文体形式内容丰富复杂已远超我们习见的观念认知。后者,作为历史化的第二道环节,就代际角度考量,当务之急是启动五代作家中的前两代,当然在经典重评实践时,将不可避免地涉及批评的实践主体和语境化等问题。

    2022年04期 v.49;No.215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锋小说的当代发生及其与文学群落的关联

    张丛皞;王雨晴;

    先锋这一词汇在由军事范畴至文学领域扩展的语义嬗变中沉淀下来,前沿、对抗和开创等语义成就了始终推陈出新、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先锋性。当我们着眼于活跃在1980年代的文学群体,可以看到,在西藏与上海两个远隔千里的地理空间上,有一群在新时期文学现场实践着的先锋性创作的青年群体,包括小说家、编辑和评论家,他们共同的努力成就了先锋小说的文学浪潮。对先锋小说的历史进行重探,有助于探查新时期文学话语体系中先锋语义生成的历史现场。

    2022年04期 v.49;No.215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在“笑”中认识自己——论柏格森喜剧理论的一个重要向度

    刘臻;耿占春;

    柏格森喜剧理论中包含着一个重要向度:个体自我认知。这是由他的动态生命哲学观所决定的。他对“笑”的不动情感和滑稽(“僵”)的界定,为人发现自我的滑稽性和渺小性提供了可探讨的前提。同时,他对悲剧、喜剧的区分及与现代喜剧理论之间构成的对话,则启发主体者在“笑”所揭示的对象结构中,如何看待和定位自身的思考:只有恰当调和自身的悲剧体验与喜剧体验,才能确保自我的内在同一性,并以主动介入的方式重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2022年04期 v.49;No.215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集兵点将:辽朝行军体制研究

    武文君;向燕南;

    与唐、五代的严格区分不同,除去特殊时期的“南面行营”,“行军”与“行营”的含义在辽朝已基本无别,皆指出征的军队。辽朝行军的兵员主要包括宫帐、部族、京州、属国四个系统,禁军、群牧兵等专支军队作为补充。行军的编制以各系统征发的某部、某帐、某军等为基本军事单位。基本编制之上分为中军、左翼军1右翼军,分别由行军统帅、副帅、都监统领。行军统帅拥有行军最高指挥权,与副帅和都监共同组成行军指挥体系,并受后两者制约。战时行军统帅需不定期向朝廷汇报战况。在军情紧急或战场偏远的情况下,行军统帅才会被授予全部军权,是为“便宜从(行)事”。辽朝行军体制的发展与演变,与其军事制度、政治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体现了辽朝统治者不断完善国家管理、力图将草原与农耕制度交融互通的过程。

    2022年04期 v.49;No.215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元明之交宋濂的思想与行动

    李小白;

    宋濂在元明易代时期撰写的那些带有史传性质的自传作品,反映了他内在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就其自传材料中对“古文辞”写作的不同感悟,宋濂表现出三个阶段的思想取向:年少时转益多师,以读书习文、热衷“古文辞”而文名远播;行至中年,对写作“古文辞”有所悔悟,从对外在功名的追求转向学问之道;步入晚年,疲于文字应酬,文风趋于保守,对“文辞”既悔且恨,整体生命转向自我的内在深省且有明显的保身远祸的心理动机。宋濂的思想世界存在着一以贯之且多元互动的思维脉络,可视为元明王权社会下江南知识群体的人生写照。

    2022年04期 v.49;No.215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铁路员工精神动员述论

    刘瑞红;

    抗战时期,铁路系统率先开展员工精神动员活动,伴随着国民政府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展开,交通部门又采取了一系列铁路员工精神动员措施,增进铁路员工联络互助。通过成立交通员工新运协进社,开展工作竞赛,提高铁路员工工作效能。采取设立战时交通员工训练所、开设训练班、设立铁道工程队等方法,培养铁路人才,以应对战时之需。国民政府铁路员工的精神动员活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铁路员工的民族危机意识、爱国情怀和团结协作精神,在维持战时运输方面,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04期 v.49;No.215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重点学科音乐舞蹈学院“音乐与舞蹈学”学科简介

    <正>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始建于1993年,是河南省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河南省第二批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院现有音乐学(师范类)、音乐表演、舞蹈编导3个本科专业,音乐与舞蹈学和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音乐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是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河南省特色专业。

    2022年04期 v.49;No.21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百年

    徐忠奎;马颖辉;

    <正>~~

    2022年04期 v.49;No.215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