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鹏颖;谭言;
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确立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最大成就;确立邓小平同志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最大成就;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最大成就。与此同时,我们党也积累了丰富的加强自身建设的伟大历史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在形成党的政治建设观点、主张伟大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它同毛泽东思想等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起,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建设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2021年06期 v.48;No.211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4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怀光;
《共产党宣言》在全球化的初级阶段就给出了一个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世界性"的理论与逻辑。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真正的全球性共同生存生活的全球化机制。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之间具有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两级分化趋势及其背后的资本-劳动-市场力量构成了全球化的一般性逻辑。在世界市场中,各个民族、国家也开始进入一体化进程。全球化发展的表现则是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都表现为世界性生产的一体化发展,表现为民族、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共同的生存、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世界性理论中涉及的技术、经济一体化,利益关系与民族国家等问题依然是今天我们探讨全球化的核心问题。运输、通信技术,尤其是建立在更广泛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是划分全球化发展阶段的根据。全球化中的各种矛盾与冲突本质上是利益格局的冲突,它表现为全球化中三种利益不均衡。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是这种不均衡的结果,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全球性扩张的症状。
2021年06期 v.48;No.211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0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胜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因而人与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2021年06期 v.48;No.211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牛利坡;
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一贯有重史且尤重近现代史的传统。从革命时期与全面建设时期的党史和革命史教育,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史和近现代史教育,再到新时代提出加强"四史"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研究和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把握历史发展主流、注重现实关怀的重要特征。这两个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重史传统中的重要精神基因,也是开展"四史"教育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2021年06期 v.48;No.211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道远;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共同侵权规则体系的建构虽已完成,但对相关一些条文的争议仍未停止,其中尤以《民法典》第1168条中"共同"是否包括共同过失、是否包括故意与过失相结合的情形之争论为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数人侵权形态日益多样,狭义共同侵权中"共同实施"含义的科学、正确理解,对于保障司法裁判统一性、确定性、公正性至关重要。"共同过错说"遵循了弥补被侵权人损害的基本要求,符合条文解释的体系性要求,能够实现规则之间的协调,同时也能够对接域外各国侵权法相关立法规则的理念和思路。在对《民法典》第1168条的解释与适用中,应当以填补受害人所受损害为根本出发点、以救济私权为核心,这样才能够实现共同侵权规则的科学性、体系性和逻辑性的内在统一,促进规则的效率提升,回应司法实践现状与时代进步。
2021年06期 v.48;No.211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1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车丕照;张普;
在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当事人约定适用条约的现象十分常见。我国法院虽然会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但处理方式并不一致:有时法院会采用契约自由模式,将条约当作合同的内容;有时法院会采用意思自治模式,将条约当作准据法。虽然两种模式基于不同的法律制度,但都是对私法自治理念的坚持。从商事发展实践和立法动向来看,私法自治是符合国际商事发展的,因而法院应当尽可能尊重当事人对于条约适用的选择,并且应当优先将条约认定为准据法。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将条约区分为生效条约和未生效条约。如果当事人约定适用的是对我国已经生效的条约,法院应当将其认定为准据法;而如果当事人约定的是对我国未生效的条约,法院应当将其认定为合同的内容。
2021年06期 v.48;No.211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1K]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纪建悦;孙亚男;
本文从理论层面对环境规制、研发投入与绿色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以2005-2018年30个省份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采用EBM—GML方法测算绿色技术进步,在此基础上考察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对研发投入的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呈现"U"型关系,但东、中、西部地区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存在差异。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进步呈现促进作用,而且研发投入在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作用机制中存在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即环境规制通过影响研发投入作用于绿色技术进步,当研发投入跨越门槛值时,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因此,政府应摒弃环境治理和绿色技术进步是零和博弈的思维,兼顾环境规制的成本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并扩大研发投入规模,以实现绿色技术进步。
2021年06期 v.48;No.211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3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孙慧文;王贺雨;
重大突发事件因其具有难以预测性严重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正常平稳流动。本文构建TVP-SV-VAR模型,实证检验了SARS、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对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重大突发事件显著影响了国际资本流动,而且重大突发事件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短期冲击效应明显大于长期。具体来看,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资本的流入,而SARS和新冠肺炎疫情则导致国内资本流出。从动态趋势上来看,物价变动、上证收益率以及国房景气指数对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具有时变性,表现出正负交替的波动趋势。从传导路径来看,国房景气指数以及上证收益率是重大突发事件冲击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路径,其中上证收益率的冲击期限较短,而国房景气指数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长期冲击效应最为显著。因此,应从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入手,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最大限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引导我国国际资本有序稳定流动。
2021年06期 v.48;No.211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2K] [下载次数:1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艾昆鹏;
在推动民主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民主制度要素和组织结构的积极整合功能,形成民主社会的向心力,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联系和多元化趋势,自由主义民主在政治整合方面的困境愈发明显,致使社会离心化、碎片化趋势加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设定、经济基础和运行机制与自由主义民主有着根本区别,在政治整合中用人民逻辑取代个体逻辑,用合作共享逻辑取代冲突竞争逻辑,用政党引领逻辑取代选举驱动逻辑。这些特点使其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民主政治整合制度与机制,并因此在政治价值观念整合、政党整合、族际整合、社会结构整合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2021年06期 v.48;No.211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2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梁晨;
在西方主流治理理论体系中,无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没有政府的治理",还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回归国家学派",都无法有效解释并回应"中国之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中国之治"是由系列问题导向的治理实践所构成,治理贫困的过程凸显了作为领导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弱势群体的关照,"双减"新政则是中央顶层设计在节制资本中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脱贫"和教育"双减"新政的治理实践表明,中国之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没有政府的治理"和"回归国家学派"在实践中都难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善治目标的实现只能依赖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型政党,而领导型政党的治理智慧和治理能力与中华优秀政治文明密不可分。
2021年06期 v.48;No.211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下载次数:2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那朝英;薛力;
在"政府—市场—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下,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各自在网络空间的存在与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纵横交错的冲突和合作,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聚合体系。在参与治理这个聚合体系的过程中,各主体呈现出不同的"博弈者特性"。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以私营部门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和以公民社会为主导的治理模式,分别对应着以主权国家法规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契约为基础的制度建构以及以共识和协商一致为基础的制度建构过程。从利益相关度、权力和权威、合法性及治理成本四个方面衡量不同主体的博弈者特性,发现三个治理主体在不同层次治理议题上的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主体主导的治理模式适应于不同层次的治理议题,协同治理形成了基于网络化时代源于多元权威和多重结构的新秩序形态。
2021年06期 v.48;No.211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1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陈思;傅畅梅;孙程程;
文化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而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双重协同。一方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旨在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本质在于增强文化科技向社会应用的转化能力,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另一方面,需要遵循智能化运作的逻辑,即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双重协同需要体现客观性原则,契合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走向和价值定位,凸显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意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双重协同的智能化运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文化的发展,搭建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数字化平台,发挥平台的基础功能,构建市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培养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的复合型人才,顺应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2021年06期 v.48;No.211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3K] [下载次数:1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明辉;张梦园;赵国祥;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通过对入职18个月以内的212名员工进行间隔两个月调查,考察了组织社会化对员工合作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社会化对员工的合作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果;组织支持感和内部人身份感知分别在组织社会化和合作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从而构成链式中介作用,即员工组织社会化对其合作行为的预测作用是通过组织支持感和内部人身份感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学术界对组织社会化研究的不足,强化实践领域对组织社会化有效性的直观认识,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1年06期 v.48;No.211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9K] [下载次数:3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赵晨;周锦来;高中华;
作为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环节,新员工嵌入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过程尚不明确。基于社会化互动视角,本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了新员工嵌入团队交互记忆系统的动态机制。从结构来看,新员工对现有团队TMS的嵌入包括对工具结构与关系结构的嵌入。在新员工嵌入TMS的动态过程中,包括"准备-嵌入-巩固"三个阶段。其中,嵌入阶段是该动态过程的核心,个体资源与团队资源为该阶段的嵌入活动提供了动力来源,而个体专长反馈与团队关系反馈则促进了新员工对工具结构与关系结构的嵌入。准备阶段为嵌入阶段提供了初始资源,而巩固阶段则对嵌入阶段的成果进行了更新。因此,组织有必要为新员工提供TMS嵌入过程所需要的资源,并引导他们尽快确立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而新员工则需要积极融入团队认知图式的工具结构与关系结构中,进而有效完成加入新团队后的社会化过程。
2021年06期 v.48;No.211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2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超平;王佳燕;
使用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75-2019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发表的827篇组织社会化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核心文献、核心作者、核心期刊、核心研究、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组织社会化以社会化策略模型、不确定性减少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与意义构建理论为理论基础,主要对组织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如组织社会化策略、信息搜寻、人格特征等)与结果变量(如组织绩效、工作满意度、心理契约、组织承诺等)开展研究。综合来看,组织社会化研究视角多元,但研究较为碎片化,以新员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老员工的再社会化、团队社会化的关注较少,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研究广度和深度仍有不足,未来组织社会化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
2021年06期 v.48;No.211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5K] [下载次数:1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张靖人;陈隆文;
子贡提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并非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的另一种表达,而是对孔子恕道的发展。孔子恕道,基本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地位较高的统治者对地位较低者所行,是在封建制、宗法制下对统治者的道德期许。在制度层面,孔子恕道是依附周制的。而子贡恕道,较多关注个体权利,蕴含个体追求平等、自由的萌芽,是在春秋末期社会变迁背景下产生的全新命题。澄清孔子恕道与子贡恕道差异,有助于认识先秦儒学丰富性、多样性,对今日之继承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021年06期 v.48;No.211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7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海东;陈武强;
派遣御史巡视九边是明朝强化边镇监察的重要举措,御史奏报边情是明朝治理边镇的重要信息来源。嘉靖朝平息九边兵变过程中,巡按御史的信息奏报为明朝及时做出决策提供了信息参考。巡按御史在兵变平息中献计献策、率军平叛等积极作用的发挥,显示出皇权对边镇的掌控。但是,由于受边地军政中利益因素的干扰,边镇存在选择性奏报信息的情况,致使明朝中央不能完全获悉边镇实情。同样,身为天子耳目的御史也存在选择性奏报信息的情况,这又导致边镇长久以来聚集的军政矛盾无法从根源上化解。巡按御史奏报边情的直言距离真言存在一定差距。
2021年06期 v.48;No.211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丁文;吕亚非;
钱大昕不仅是乾嘉时期考证大家,而且富有政治见解。他引经据典,探讨了君德、纳谏、忠臣、亲民等问题。他倡导君主要加强自身修养,认为仁、敬、孝、慈、信是君主修养的核心。他号召君主勇于纳谏,阐述拒谏而亡、纳谏而兴的道理。他重新诠释了"忠"的含义,打破了臣子必须忠于君主的单向道德要求,把忠当作君主、臣子、庶民都必须遵守的准则。他从民众利益出发阐发"亲民"思想,指出富民、保民,先富后教,不与民争利是"亲民"的根本。钱大昕政论的特点是引经据典,这既是古代学者治学的常规方式,又反映了专制强权下文化控制的严密以及这种控制下思想家无法直抒胸臆的悲哀。
2021年06期 v.48;No.211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仁慧;高有鹏;
晚清小说的新女性叙事主要有女学生、女医者和女志士三种类型。女学生主要在学堂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与传统女性相比,她们的知识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女医者在医生—病人的二元结构中居于主动的位置,她们能看到"疾病"的根源,并主动施以疗救。女志士期望在国家危亡之际,能够像男性一样肩负起救国的责任,往往以反抗朝廷与创办实业为志业。晚清小说中的新女性叙事既是她们事迹的历史记录,也是对她们积极参与改造国家与社会的颂扬。
2021年06期 v.48;No.211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6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钊;
20世纪初,西方女权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第一部女权思想著作《女界钟》融合维新派女学观念,形成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女国民思想,主要包括"民权与女权""公德与私德""破坏与建设"三个面向。与莫尔的《乌托邦》对读,它是一部具有"批判的乌托邦"特质的文本。作者在指出女界沉沦于黑暗的同时,将20世纪文明美好的未来寄托于女权革命,彰显了乌托邦思想推动进步、创造未来的力量。
2021年06期 v.48;No.211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7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姜士昌;
欧洲古典牧歌中的情诗以各自独特的叙事空间来表现人类追求爱情时的不同价值取向。田园挽歌借助情感误置手法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爱与恨、虔诚与亵渎、神圣与世俗、永恒与短暂等主题表达融为一体;门畔哀歌中横亘在情人之间的种种障碍与牧女恋歌中男女主人公气质、面貌、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一样,都是道德规训的载体;色情牧歌更是以色情在文学中的泛滥来展开社会批判,预示社会变革的必然。这些情诗寓严肃的主题于戏仿、幽默、讽刺等叙事话语中,是各自时代人文精神的文学表达,堪称田园教谕诗。
2021年06期 v.48;No.211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7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晶;
美国消费社会中的人们对"商品"的顶礼膜拜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统文学写作在消费社会中日渐式微的困境,促使很多后现代作家进行了新的文学实验,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便是此类典型作品。作品分别从反凝视的身体叙事、反隐喻的碎片叙事及反标签的"降格"叙事三个层面展现了巴塞尔姆独特的叙述风格,给读者带来了"震惊"的阅读体验,而在如此体验的背后,是作家对于消费社会中文学产业化的焦虑和不安。
2021年06期 v.48;No.211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3K]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