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之治与道路自信

  • 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我国制度优势的彰显和完善

    马福运;段婧婧;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形成了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防控体系。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高效统一的防控体系、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三权协同的依法防控、令行禁止的动员机制、团结防控的共同意识、公立医院的责任担当、坚毅自信的抗疫氛围、党员干部的冲锋陷阵、防控方案的动态调整、防疫前线的能上庸下、人民军队的招之即来、海峡两岸的携手防控、同舟共济的国际合作等,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舆情引导、防控法治化建设、防控体制机制建设以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医疗卫生领域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需要我们着力构建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2020年05期 v.47;No.20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8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多民族文化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方堃;明珠;

    民族观与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紧密关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属性及多元一体文化观。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和弘扬的,其历史变迁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共生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由民族认同拓展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圈层化迭代过程。"多元"包容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历久弥新的根源,"一体"是历史的潮流和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自觉。因此,要从文化为"经"、历史为"纬"的格局出发,从营造互惠均衡的环境、强化各民族文化的交互作用、完善社会共生的制度界面、创新共生的进化模式、累积多民族文化其生的能量场等五个维度建构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共同体意识。

    2020年05期 v.47;No.204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5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行政

  •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信息数字化治理的三重机制——兼论数字化政务技术限制的解构

    陈留根;

    善治和良政是政府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平台驱动系统,政府可以提供灵活、高效的公共服务。运用组织理论通过,"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回应"等三重机制的构建,从操作程序上回应了政府绩效评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组织管理流程。因此,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数字技术解构了信息资源组合配置"技术有效"的治理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及评估决策科学化、执行高效化和监督立体化的绩效评估思想。具体而言,从技术层面来看,政府绩效评估的组织管理与程序操作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政策执行循环。从政治层面来看,与技术治理的政策要求相比,信息是影响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信息的取舍往往取决于政策方案潜在结果影响直接相关,这也是导致信息不充分和信息扭曲的主要原因。从制度创新来看,"政策目标"和"执行行为"的双重耦合,一起构成了政策执行有效性维度的结构变量。

    2020年05期 v.47;No.204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背景下医疗数据的隐私关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实证研究

    吴丁娟;

    本文利用保护动机理论构建医疗隐私关注的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有效问卷,使用Amos24.0进行路径分析和多群组分析,考察了感知威胁和感知效能对医疗隐私关注的影响,验证不同医疗隐私泄露听闻经历群组的隐私关注形成路径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公众感知到的威胁严重性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威胁脆弱性对隐私关注没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负向影响隐私关注,反应效能正向影响隐私关注,不同隐私泄露听闻经历群组的威胁严重性、自我效能、反应效能对隐私关注的影响作用有显著差异。因此,医疗机构应当维护公众对于医疗隐私保护的知情权,让公众适当介入医疗数据管理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知,并谨防隐私泄露事件带来负面影响,尽力维持公众对医疗信息安全乃至医疗系统的长期信任。

    2020年05期 v.47;No.204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9K]
    [下载次数:1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财经论丛

  • 乡村振兴进程中脱贫攻坚的成效利用与经验传递

    刘文斌;武力;

    脱贫攻坚旨在促进贫困乡村全面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解构制约乡村发展的多重障碍。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系统总结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厘清"贫与非贫""农与非农"的治理边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将国家统一部署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从实施方略、要素支撑和组织领导制度三个方面,巩固、扩大和提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向农村地区积极推广脱贫攻坚中积累的经验,建立消除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包括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加快补齐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0年05期 v.47;No.204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2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文化产业竞争力绩效评价及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黄河流域八省区的实证分析

    胡红杰;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黄河流域八个省份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市场潜力较大,但面临着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较弱的发展困局,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比较优势尚不突出。随着黄河流域生态文化带建设的推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应重点补齐文化产业发展这一短板,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激发文化市场需求潜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增强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挖掘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价值,打造地区文化产业品牌;不断增强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文化资源运作模式和形式;推进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的高效协作,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和"互联网+文化"的产业传播与销售模式。

    2020年05期 v.47;No.204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下载次数:2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中国双边税收协定的变化趋势及应对策略

    李茂;刘思海;

    自2007年以来,中国和15个缔约国进行了双边税收协定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双边税收协定引入了一般反避税规则和特别反避税规则,完善了税收行政合作条款,突显了反避税的目的,并且通过提高常设机构的认定标准,减免投资所得的预提税率,以及扩大劳动所得条款的居民国征税权,体现了税收管辖权的立场向的转变。税收协定目的和税收管辖权立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实施了《企业所得税法》,签订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和《实施税收协定相关措施以防止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的多边公约》,以及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未来谈签、修订双边税收协定时,应兼顾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和居民税收管辖权,完善税收协定的反避税规则,积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谈签、修订双边税收协定。

    2020年05期 v.47;No.204 4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农业大数据反垄断的挑战与法律规制

    王珏;

    农业大数据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农业产业竞争中的垄断规制提出挑战,主要表现在农业大数据产业中出现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问题与并购的反垄断审查问题。在应对农业大数据垄断问题时,应当遵循审慎的执法原则,着重对滥用行为与审查评估认定标准进行分析,注重对数据竞争力的考察,根据数据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在预防农业大数据垄断风险的同时,避免对农业大数据的发展进行过度监管。

    2020年05期 v.47;No.204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文明及风险社会下的中国农药立法完善

    戈含锋;李芳;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立法关系到我国食品安全、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等诸多问题的解决,可以说,农药立法是我国国民生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法律。作为一种特殊产品的农药需要两个层面的立法,即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层面调整农药生产经营销售等的法规,以及适应现代风险社会需要,以限制和规范农药风险性为主的制度措施。后者在当下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我国农药立法整体仍沿袭传统时期重经济调整而非风险控制的基本框架和立法思维定势。在立法构成上,风险规范整体呈严重不足态势。中央层面,农药基本法规效力位阶低,风险调控规范数量少且以局部调整为主,地方层面更是对农药类法规鲜有专项规范。在具体制度上,风险控制规范主要随附于其他法规如《食品安全法》《环境保护法》等,做附带性调整;部分风险控制制度不适应我国仍以家庭为主要农业生产主体的基本现实,如农药记录制度、农药包装收集制度等等更适合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难以形成对我国农业生产主体——家庭的有效规范,实效性有待提升;风险控制制度普遍缺乏更为微观细节的配套支持,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未来农药立法需要完善的方面,也是我国应对风险时期,构建生态文明的法制前提。

    2020年05期 v.47;No.204 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4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社会学研究

  • 网络消费社会中的共同体想象与重构——以“羊毛党”网络民族志考察为例

    周瑞春;

    随着网络消费社会崛起,追逐商品性价比优惠的"薅羊毛"个体通过网络媒介快速传播组合,形成数量众多的"羊毛党"群体。运用网络民族志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参与观察、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考察"羊毛党"个体和群体双重面相的生成演进过程,说明在现代网络消费社会中重拾个体自我认同、重构想象共同体不仅可能而且可行:一方面,个体在"薅羊毛"网络消费行为中不断交往融合,增强情感能量关注、满足多样性层次需求、获得自我认同;另一方面,群体基于"薅羊毛"趣缘和利益追逐的共同行动,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在仪式互动中形成"想象共同体"。

    2020年05期 v.47;No.204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2K]
    [下载次数:2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农民“自己人”结构及其社会效应

    杨震;

    农民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巨型群体,经历了传统小农、人民公社社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称谓和身份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国家治理理念和体系的变化,还蕴含着农民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民与家人、农民与村民、农民与外人的关系逐步在发生变化,其"自己人"结构不断调整。农民"自己人"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制度、技术、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且有着明显的代际特征。当前,农民"自己人"结构面临自家人分离、离婚率上升、职业转型等问题,需要引起人们关注。

    2020年05期 v.47;No.204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由孝道崇拜到忠孝净明:许逊信仰历程及其特征论析

    刘永海;

    许逊崇拜是产生、流传于我国本土,根植于中华民族丰厚土壤中的民族信仰。早期许逊孝道崇拜的诞生以魏晋之际动荡社会及频繁的水患灾害为背景,植根于悠久的孝亲文化传统,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唐及北宋时期的许逊崇拜,是孝道信仰与道教神学紧密结合的产物,又融入了浓厚的家族观念。南宋时期的高道大德,基于孝道信仰,借鉴儒释道心性学说,吸收日神、月神崇拜精华,首次以"净明"为名开宗立教,并借鉴儒学纲常伦理,在原来孝道信仰基础上,增益"忠"的内容。元代净明道依托传统孝道信仰,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同时进一步吸收儒学思想,将忠孝置于无以复加的位置,突出其在修道成仙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明清净明道则呈现出与道教各派之融会交参以及向世俗化回归等特色。

    2020年05期 v.47;No.204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4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难之境:崔述的经史关系论与考信辨伪

    王记录;张志霖;

    崔述的经史关系论是他考信辨伪的理论基点,他从"圣人之道体用同原"的角度看待经史关系,把六经的史料价值及其蕴含的圣王之道统一起来,作为他考信辨伪的基础。在考信辨伪的过程中,崔述一方面坚持以六经为最可信之史料,秉持历史主义的方法,考证古史古书的谬误,提出了自己的古史新说,另一方面又坚持尊经卫道,其考辨古史,是要维护儒家道统。崔述欲求古史古书之真,理应先考后信,却又被严重的经学思维模式止住了求真的脚步,变成了先信后考,歪曲了历史,使考信辨伪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考信辨伪是一种批判性学术活动,与经学思维的圣人崇拜、经书崇拜、道统崇拜和非批判性格格不入。正是这种把圣人、经典、道统当作终极真理的经学思维模式,差点窒息了崔述考信辨伪的生命。

    2020年05期 v.47;No.204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3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谷梁传》研究的特色

    文廷海;

    民国时期,杜钢百、蒋元庆、张西堂、李源澄、戴增元等学者围绕《谷梁传》的作者、师承、真伪、义例等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杜钢百否定宋代学者"谷梁氏"为"姜字切韵脚"的"姜姓假托"说,推定"谷梁"应为"卜商(或孔商)之转音",《谷梁传》作者为卜商(子夏)。蒋元庆、戴增元不仅否定前说,还否认谷梁氏"受经于子夏",应是"源出子夏之门人"。张西堂从体例、文辞、义理三个方面,将《谷梁传》与《公羊传》进行比较,认为《谷梁传》非《春秋》真传,否定《谷梁传》传经;李源澄则肯定《谷梁传》解经义例的独特价值。民国学者研究《谷梁传》,强调依靠史料证据解决问题,反对前代学者悬揣、意度及捕风捉影等治学弊端,体现了历史主义特色,具有现代学术典范意义。

    2020年05期 v.47;No.204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德国教官群体与小站练兵

    张华腾;汪永平;

    袁世凯小站练兵,采取德国军制、操法,聘请德国军官为教官,编练出中国第一支现代化的陆军——新建陆军。袁世凯通过外交部门聘请德国军官,以公开招聘的方式,采取签订合同的法律形式,规定了双方的义务和职责。中国出高薪聘请德国教官,德国教官为新军传授现代军事学、现代军制与现代军事技术。在合同规定下,德国教官群体履行了职责,在帮助袁世凯训练新军中尽职尽责。德国教官群体与中国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为中国陆军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020年05期 v.47;No.204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唐代道家主题应试诗精神考论

    王士祥;王晓真;

    道家文化进入唐代应试诗是对儒家思想的补充,而儒道并行又促成了互补、包容的文化气度。儒道包融形成了对应试诗命题范围的拓展和遣词造句中互有的状态。道家文化主题使应试诗具有浓郁的浪漫特征,这首先与诗歌所涉及道家故事本身的浪漫特质相关,其次故事的神奇谲诡为不便叙事的诗歌留下了想象空间。包容的气度与浪漫精神通过应试诗还表现出服务政治的强烈现实精神,不仅在于道家文化通过应试诗直接参与了选官活动,还透露出了朝廷的政治期待和政治美化。

    2020年05期 v.47;No.204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2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超级英雄想象的失落——论“70后”作家张楚《风中事》

    李亚萍;王天然;

    "70后"作家张楚的作品《风中事》是其从"先锋"转向"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男主角关鹏在父亲、男性友人身上构建了最初的超级英雄想象,"钢铁侠"关照了当代青年男性的理想自我。然而,平庸的现实生活令关鹏的超级英雄想象备受掣肘,异乡人关鹏最终在与"城市"空间的对抗中落败。两性关系是作品的叙事骨架,男女角色在作品中互相凝视、对抗,关鹏对于当代女性的恐惧源于男性自身的性焦虑,导致了超级英雄想象的崩塌。超级英雄想象最终的失落,代表了作者对当代社会青年男性生存困境的思考,暗含了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冷静审视。令人遗憾的是,即使张楚对当下热点素材较为关注,但《风中事》并未在"书写现实"的叙事风格上实现较大的突破,也并未走出男性作家视野的固有框架。

    2020年05期 v.47;No.204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作品中的鄂温克文化抒写

    王金双;尤雪;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蒙古族作家,其作品大多以草原为背景来叙述牧民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黑鹤作品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以使鹿鄂温克民族为叙述对象的,但是却不同于鄂温克本民族作者的自我书写。黑鹤以"共情的外族人"这一身份向世人展现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鹿鄂温克民族的历史演进,并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

    2020年05期 v.47;No.204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4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善恶价值判断与和谐社会建构——维多利亚惊悚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文学伦理学批评

    胡贝克;李增;

    惊悚小说《奥德利夫人的秘密》的伦理道德书写受到维多利亚时期学术界的猛烈抨击,一个世纪后学术界重新评价该小说,推翻了先前的定论,肯定了其文学伦理价值。这部小说以一个贫家女子海伦·马尔东僭越贵族阶层界线,试图通过隐藏身份和婚姻的途径来改变命运,但在私家侦探罗伯特·奥德利穷追不舍的调查下,其身份悬疑被侦破,最终被送进疯人院囚禁起来的惊悚故事,体现出亚里士多德摹仿论的悲剧机制、人道主义伦理学"趋利避害"的人的本性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以结果论善恶"的道德观。尽管该小说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但其追求幸福的伦理道德书写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伦理道德意义上的普遍性,因而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当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形成了以文史为鉴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2020年05期 v.47;No.204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1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价值指向与现实进路

    周宝荣;

    人才培养方式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因素,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作为一项教育战略。在对传统育人方式的批判过程中,学校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创新价值理念、优化路径选择。进入新时代,要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指向,实施人文教育,追问生命意义;其次应加强社会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再次应推进团队教育,增强协作能力。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可能的现实进路包括:重构由"知识本位"转向"关键素养"的教学观;实现由"灌输知识"变为"发掘潜能"的教学方式;形成由"传统课堂教学"走向"双线混融教学"样态。

    2020年05期 v.47;No.204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7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简论研究生培养中的多元化智慧教育

    杨倩;许峰;

    近年来,我国高校智慧教育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但在系统性、体系化智慧课程的推进方面却稍显缓慢,尤其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这一情况显得更加突出。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开展,放大了在线教育原有的优势和问题,为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智慧教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智慧研究生教育应致力于打造大课程平台、构建大培养体系、跨越地域空间、组建育人团队,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注重教育数据收集,通过变革既有的研究生课程格局、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来促进研究生教育实现内涵式的发展。

    2020年05期 v.47;No.204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3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