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术专论

  • 论实事求是的法制保障

    易小明;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强化,应当与其领导的正确性、领导的科学性、民主性高度一致,而要实现这种一致,就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不仅要成为党员干部自觉自律的选择,更要通过法制形式加以保障。实事求是的法制保障,作为实事求是的一种法制化实现形式,它是实事求是具体操作路径的一个根本性发展方向。作为一个整体,它是部分法制和部分其他规制的统一,能够硬化的地方用法制,不能硬化的地方用纪律、规章等;作为一个过程,它是一个边制定、边实践、边检验、边修正、边完善的进程。其内容至少应包括落实言论自由的法制保障制度、建构和落实调查研究的法制保障制度、建构和落实民主的决策法制保障制度、建构和落实多元决策责任追究的法制保障制度等。

    2018年04期 v.45;No.19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伦理学研究

  • 公共健康伦理学的中国语境和中国意识

    朱海林;

    目前,我国公共健康伦理研究虽呈现出了"初步繁荣"的局面,但仍鲜有学者关注公共健康伦理学的中国语境,我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科建构和现实功能的发挥都受到了明显制约。根据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发展所面临的主客观因素,把握公共健康伦理学的中国语境,至少需要把握制度语境、治理语境及其所处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环境。树立公共健康伦理学的中国意识,就是要立足中国语境,找到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的真问题。其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健康危机应对、重点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伦理问题,是中国公共健康伦理学亟待研究突破的特殊性根本问题。

    2018年04期 v.45;No.191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礼在现代组织中的复归与运用

    王润稼;

    虽然中国现代进程中剧烈的社会转型与观念变迁使礼遭受到严重打击,但依据时代要求对其进行合理的诠释、损益、转化,依然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别于西方模式的强大助力。现代社会发达的组织生活为礼的复归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其中,礼以组织文化的样态展现出来,其内在的"礼之文"与"礼之本"有效对应了现代组织文化的同心圆结构,其时变特征有效避免了组织文化的刚性弊端。礼之中内在蕴含的仁、义精神,分别表现为横向的情感管理与纵向的权威管理,橫纵两个维度交汇耦合,在现代组织活动中表现出强横弱纵的组织特征。由礼所影响的现代组织成为一种混合关系下的拟制家族共同体,表现出强烈的管理伦理意蕴。

    2018年04期 v.45;No.191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孳息视角下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权利归属

    黄玉烨;司马航;

    当下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已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诸如美术作品和视听作品的产出也不再新鲜,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然来临。然而,著作权法并未对这一趋势作出及时的回应,关于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定性及权利归属问题的规制尚付阙如。现行著作权体系,必然会经受具有表达而不具备思想的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雇佣作品、法人作品、计算机生成作品等,都不足以涵盖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范畴。回归民法理论,以孳息来解释人工智能和其生成作品的关系,进一步确定其权利归属,似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法律解释途径。

    2018年04期 v.45;No.191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2 ] |[阅读次数:2 ]
  • 取走死者财物的刑法认定——基于空间区分的立场

    刘媛媛;

    取走死者财物在刑法上应如何认定,取决于如何界定死者财物是否处于占有状态以及占有人如何认定。对此,应以空间区分为基本立场进行分析:私密空间内,死者财物属于其继承人占有;公共空间内,继承人在现场的,死者财物的占有人为其继承人,继承人不在现场的,死者财物处于公共空间的管理者占有之下;开放空间内,继承人在现场的,由继承人占有,继承人不在现场的,该财物处于无人占有状态。根据取走死者财物的空间不同,结合行为人取走财物的具体方法,行为人可分别构成抢劫罪、盗窃罪和侵占罪。

    2018年04期 v.45;No.19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区域发展视域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法治建设路径探析

    王莹;王允武;

    为了平衡民族地区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面临新形势下区域发展政策的层见叠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抓住化蛹成蝶的转型机会以期实现跨越式发展,这需要当地立足于区域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目前我国区域法治建设多是从宏观之上进行法治整合,而忽视了具体地方法治建设的支持,而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进行自上而下的法治移植,换来的可能是对正式法律制度的规避,其特殊法律地位决定了当地参与区域体一化法治建设,不能使用超前的理性主义建构,而要采取演进式或生成式,从内部、从诸多行政地方本身的法治建设入手,通过行政地方法治建设的创新来保障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一个内外结合的法治建设路径。

    2018年04期 v.45;No.191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行政

  • 风险感知偏差视角下城市邻避抗争的运行机理与治理之道

    杨志军;梁陞;

    风险感知偏差是认识邻避抗争冲突的重要解释性工具,与其他抗争治理范式不同,风险感知偏差的存在场域为地方政府留备了弹性回应空间。江苏启东、四川什邡、上海松江反国轩电池和昆明反"PX"事件的案例表明,地方政府能成功处理邻避抗争事件,在于民众尤其是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感知未达到偏差阈值,地方政府处理失败的原因在于当地市民对风险感知的高敏感度超过了社会安全阈值,致使地方政府失去斡旋和弹性回应机会。由此可知,政府与民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偏差强度决定了邻避抗争烈度。同时,凝闭型政策体制是风险感知偏差存在的结构性根源。因此,要建立政府与民众的双向互动的认知平台,推动体制从凝闭走向协商,促使民众从邻避迈向迎臂。同时,应将邻避抗争事件信息进行及时公开,在政策营销的基础上,组织利益相关者积极、有效、有序地参与风险的沟通和化解。

    2018年04期 v.45;No.191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公务员招录培训提升面试绩效了吗?——基于分层回归的实证分析

    芮国强;宋典;赵晓;

    面试前的培训经历对公务员面试效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分层回归的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培训经历会导致公务员更多地应用印象管理策略,而印象管理策略又会提升公务员面试的绩效,在公务员面试过程中,获得性、非语言类等印象管理策略会提升面试得分,这意味着培训经历可能会潜在降低公务员面试的选拔效度。同时,面试培训可以提升应聘者的面试知识和技能,进而会提升面试得分。面试自我效能感会调节面试培训、印象管理和面试得分之间的关系。为此,政府部门可通过强化面试官培训、完善面试流程、丰富面试题型和延长面试时间等方式,降低由于公务员在应聘过程中应用印象管理策略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保证公务员结构化面试的效度。

    2018年04期 v.45;No.191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财经论丛

  • 中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对国内技术创新的影响维度——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王清平;何超超;

    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将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纳入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对一国国内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外直接投资次之,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小,而进口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则有消极影响。同时,与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促进国内技术创新相比,自主研发对中国技术创新的作用更大。因此,要加大自主研发投入,深入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坚持合理引进外资,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

    2018年04期 v.45;No.191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与优化

    王二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战略。城市群建设是化解经济下行压力与推进深层次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契合点。本文从经济发展竞争力、社会生活竞争力、生态环境竞争力、创新潜能竞争力、对外辐射竞争力5个维度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中原城市竞争力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郑州、洛阳、焦作、济源和新乡,受中心城市与其腹地相互作用的影响,其空间分布格局为西、北高,东、南低。因此,要以城市群需求侧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不断调整城市群资源和产业结构。同时,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以公共服务建设为支撑,以科研投入为保障,增强城市创新潜能和社会生活水平,推进城市群的影响力和对外辐射力。

    2018年04期 v.45;No.191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双面信息与广告代言人匹配效果的实证研究

    陈建华;刘中刚;

    广告可信度是广告产生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通过6×2因子实验获得实证调研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信度高的代言人和双面信息主张都能够提高广告可信度。而且,二者之间存在互补性,低可信度的代言人可以用双面信息来提高广告可信度,如果用单面广告主张,用可信度高的代言人可以提高广告可信度。同时,单双面广告信息对产品评价的影响不显著。在代言人可信度较低的情况下,采用双面信息的广告可以产生较高的购买意愿。而代言人可信度较高时,采用单面主张的广告在购买意愿上的效果优势不明显

    2018年04期 v.45;No.191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家庭农场云融资模式与运作机制

    王洪生;

    农村金融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而家庭农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微观主体,云融资模式实现了农场融资模式的高效整合。家庭农场云融资活动涉及不同利益主体,实现融资主体收益最大化成为各方主体参与动力。具体而言,资金供给者应准确评估家庭农场信用状况及真实资金需求,作为家庭农场云融资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保险、征信等其他中介服务机构应当从各自职能角度发挥应有作用。云融资活动是一种信用活动,充分和对称的信息能够有效降低运行风险。应综合考虑第三方征信和保险增信,使资金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为此需要参与主体通过信息进行决策,在自身风险偏好下展开竞争合作,最终形成云融资模式的动力运转、竞争合作、利益共享和信息交流等机制。

    2018年04期 v.45;No.191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1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模式与优化策略

    崔宗超;

    人力资本是新时代人才强国的重要智力资源,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异质型人力资本,在某个特定阶段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效应,同时,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对经济增长亦具有增值性。高层次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的基本模式分为政府扶持型人才模式、市场主导型人才模式、环境优先型人才模式、"领头羊"型人才模式等四种类型。因此,要规避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失的风险,必须实现高层次人才服务理念的执行与再造,强化育人政策环境的匹配与组织保障,逐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政策体系,为加快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

    2018年04期 v.45;No.191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论汉代辟除制与察举制之关系

    张欣;

    汉代察举制与辟除制之间关系紧密。东汉顺帝阳嘉孝廉改制以前,举孝廉可能存在的标准,大多是在辟除四科基础上修改而成;改制后,举孝廉的标准,借鉴了辟除四科,并将其选用标准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刺史举荐秀才,多举荐具有近似丞相考召三科标准者,辟除制除用官吏的若干原则亦拓展至举秀才制度中。授试以职制度,至迟在东汉光武帝时已经出现,是指受察举者需经辟除制产生的州郡县掾史阶段,这一制度在此后相当长历史时期大体得到了具体实施。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辟除制与察举制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亦表明,察举制是在辟除制基础上产生的选官制度,辟除制度是汉代选官用吏制度的基础,在汉代选官体制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8年04期 v.45;No.191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晚清使臣王之春的俄国观

    常晓琼;

    王之春是晚清开明士大夫、学者、思想家,更是被西方列强的炮火震醒,开始睁眼正视"番夷",并走出"天朝"看世界的第一批清代外交使臣。1894年王之春奉旨使俄,并记下使俄日记《使俄草》。日记详细记载了他在俄的外交活动及参观、考察俄国教堂、皇宫、博物馆、国书库、格致学塾、水师学堂、造船厂、炮厂、海军机械局等重要部门的情况与感想,集中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晚清使臣群体的俄国观。王之春走出国门,因亲眼看俄国而更为关注俄国,伴随着对俄国认识的加深,其思想观念也从基于"重德"价值观的鄙俄情结转向基于两种文化碰撞、对话后的互相尊重;更进而对俄国重文教、不忘武备的崛起之路惊羡不已,"以俄为师",富国强兵的思想初见端倪。

    2018年04期 v.45;No.191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河南水利事业缓慢转型刍议

    唐金培;

    民国时期,河南历届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比较集中统一的水利管理机构、制定比较系统的水利法律法规、运用现代水利技术筹建水利工程以及培养水利人才等,开启了水利事业的现代转型。虽然河南在水利专家治水、水利人才培养、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运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成效比较明显,但由于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建设经费严重短缺、水利工程建设效率不高、水事纠纷时有发生等因素的影响,其转型步伐相对比较缓慢。

    2018年04期 v.45;No.191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英国对联邦德国“东方政策”的思考与外交应对(1955-1971)

    申红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欧洲外交受联邦德国"东方政策"的影响较大。"东方政策"在联邦德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中新"东方政策"是欧洲缓和的核心内容之一和推动力量。僵硬的"东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也束缚了英国对苏联东欧的外交。新"东方政策"则符合英国对西欧安全的追求和对欧洲缓和的期待。英国在支持新"东方政策"的同时,也对欧洲缓和抱持十分谨慎的态度。英国对"东方政策"的思考和外交应对反映了英国在与苏联东欧的冷战斗争中坚决维护西欧安全和西方联盟团结的根本目标,既坚定地反对共产主义、又希望保持与之交往的突出特点。

    2018年04期 v.45;No.191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艺美学研究

  • “复杂批评”还是“简单批评”?——关于社会需要“简单批评”的几点说明

    黄也平;李德清;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代的文学批评就出现了一种历史性的"分裂"。一方面,"市场批评"在社会文学生活中逐渐走到了前台,并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一方面,曾经主导了"新时期"前10年的"文化审美批评",却自此走上了"边缘化"的道路。从"90年代批评"到今天的"新10年批评",在近30年的时间里,"文化审美批评"几乎从社会的公共文学生活中消声匿迹了。于是,在普通民众的文学生活中,似乎在任由着"市场批评"横行。这种由"市场批评"营销文学的情况所以会出现,实际上与以学院批评为主体的"文化审美批评"的不负责任,与学院批评把批评活动"复杂化"直接相关。要想调整好"市场批评"与"文化审美批评"间的关系,要想平衡好社会文化产业发展与民众文化审美间的关系,要想使"文化审美批评"尽到对社会的"义务",把本来被"复杂化"的批评"简单化",以简单方式进行社会文学批评活动,是一种必然选择。

    2018年04期 v.45;No.191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负审美:都市空间的另一种美学姿态

    聂鑫琳;

    人人都有审美的需要,但现代都市空间的建设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放弃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忽视了人的存在,人的身体成为被规训的、机械的劳作工具。这种对身体的忽视导致了都市空间中充斥着与身体各种感官相关的负审美问题。首先,都市空间成为一个视觉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对视觉文化的重视导致建筑的尺度、街道的韵律和城市的色彩都出现了负审美现象;其次,城市的声景与旧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化的都市空间,过度聚集和强大的物的声音压抑并遮蔽了心灵的声音,是对丰富的感觉和知觉的否认,各种噪音以武断的形式减弱、阻止、甚至伤害人类的体验能力,这是一种审美伤害;最后,都市空间中嗅觉、触觉和味觉方面存在的负审美现象也必须引起重视,虽然传统美学认为触觉、嗅觉和味觉是低级感官,但事实上,人对都市空间的审美感受必须依靠所有感官刺激形成的一个统一的场,否则,审美对象就不能给审美主体以整体性的美感。这些问题影响了人们感受性的丰富、协调和完善,所以都市空间不但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造成了审美损伤,影响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阻碍了健康人性的形成。因此,为了解决都市空间中的各种负审美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确保人们享有审美的权利,从思想层面意识到身体对于审美的重要性,从实践层面坚持以生态美学的有机整体性思想为指导,把都市空间建成有地方特色、文化氛围和历史感悟的空间。

    2018年04期 v.45;No.191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理与气:《宋文鉴序》的文化阐释——兼论周必大与理学家的分歧

    李光生;

    吕祖谦编选《宋文鉴》,体现了其载道、经世及史学兼容思想。周必大奉旨为序,认为吕氏所选诗文"有补治道"。周序与吕氏编选宗旨有契合之处,却遭到张栻等理学家的声讨,折射出乾道六年至淳熙六年这十年间周必大与张栻等理学家之间在思想与政治上的疏离。这种疏离体现在周必大对北宋儒学旧统的倾心和向职业官僚的转变。周序反复强调属于理学话语的"理"与"气",透露出周必大对理学集团示好的政治动机。

    2018年04期 v.45;No.191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绿野仙踪》对明清小说类型化的突破

    王素改;

    明清小说取得了斐然成绩,涌现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形成了众多创作理论,同时也出现了类型化的倾向。成书于清代中叶的著名长篇白话小说《绿野仙踪》融合了神魔、历史和事情三种题材,在创作上突破了之前小说的固有模式,取得了成功。它打破了历史演义小说忠奸对立模式和脸谱化的描写,突破了神魔小说金线串珠的结构类型,以写实的笔法和真实的体验超越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千篇一律的虚无构拟和大团圆结局。

    2018年04期 v.45;No.191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神话进入历史——论《神谱》与《工作与时日》的文体叙事

    王振军;

    《神谱》与《劳作与时日》作为赫西俄德的两部具有史诗性的长诗,在其哲学叙事中也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文体"危机。人与神同在,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是一个整体化的"同心圆",它显示的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这也是史诗精神的一种表征。普罗米修斯神话和潘多拉神话标志着人神的最终分离,人神的分离也标志了"史诗框架"的破裂和小说精神的出现。人类种族叙事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神话叙事,第二个单元是人类自身的叙事,是神话的历史化。神话的历史化也历史性的使史诗世界让位于小说世界,小说的精神取代史诗的精神,史诗是神话性的,小说是现实性的,史诗的价值指向绝对的过去,小说的价值指向当前和未来。

    2018年04期 v.45;No.191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歌的记忆书写与疗愈艺术

    刘志洁;彭予;

    文学创作中的记忆书写具有治疗的功用,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藉由记忆唤起过往,重建与过往的联系,体现了诗歌创作被记忆激活的疗愈模式。母亲造成的创伤记忆释放了毕晓普的创作能量,使其在创作中成为创伤叙述者,并从周围景观获取滋养身心的能量,借助艺术重获补偿和控制力,疗愈身心创痛。毕晓普一生的创作都贯穿着对母爱缺失的情感回应和诗性表达。诗歌创作是毕晓普释放痛苦和创伤记忆的途径,为她撑起冥想天地,使她潜入意识深处将痛苦和创作记忆变为生命书写,其治疗性的记忆书写诠释了诗歌创作重塑生活的潜在能量和治愈功能。

    2018年04期 v.45;No.191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外交语言风格转型:从礼貌优先到礼貌效率并重

    黑黟;

    外交语言口译有别于其他领域的口译,其政治敏感性强,关乎国家形象及核心利益。政治语境中外交语言口译多遵循"礼貌优先"原则,但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以及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责任的新变化,我国外交工作进入新常态,中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新变化,对交流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客观上促使业界认识到"礼貌优先"原则的局限性,代之而来的则是水到渠成的"礼貌效率并重"原则。本文以王毅外长怒批加拿大记者口译为例,试析在特定政治语境下,口译过程一贯遵循的礼貌原则应作相应调整(并非摒弃),以确保国家形象及核心利益不受损害。

    2018年04期 v.45;No.191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以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为例

    闫治国;

    地方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三所入选高校在隶属关系、建设基础、发展阶段、面临问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研究其推进路径对于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要明确发展目标定位、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地方政府也应积极配合,加强资源统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发展环境。

    2018年04期 v.45;No.191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牛祥作品

    牛祥;

    <正>~~

    2018年04期 v.45;No.191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