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政治学研究

  • “纯粹接受方导向”的正义标准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选择——评涛慕思·博格对正义标准问题的分析

    凌加英;

    涛慕思·博格将"纯粹接受方导向"视为罗尔斯在原初状态中所持有的正义标准,认为罗尔斯正是依照这一标准在原初状态中的诸种正义观念候选项中最终选择了两个正义原则。这一正义标准包含了几个基本要素,即结果论的纯粹个人主义、匿名条件及罗尔斯对"利益"概念的特殊界定等。将其应用和对照于罗尔斯对正义原则的筛选依据和主要过程,可以发现两者是基本契合的,但在某些具体环节上仍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因而,这一正义标准的概括遭到了来自其他理论立场的多种批判。而仅从罗尔斯正义理论自身的论证逻辑来看,博格所谓的"纯粹接受方导向"的正义标准也难以证明其合理性。

    2017年02期 v.44;No.18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建人类正义理想:阿马蒂亚·森正义理论综评

    张宝强;

    阿马蒂亚·森的正义理论是建立在宽泛的理性观基础上的,以社会选择理论为方法,以自由、平等、可行能力及人权为核心要素并且认同全球正义的正义理论。他一反正义理论发展中的单纯的哲学思辨传统,以社会选择的方法切入现实,致力于减少现实中的不正义。他的正义理论是多元主义的,这种多元主义是基于对社会复杂性和人的多重身份的客观认同,这种多元性也使其理论更有包容性和解释力,并且能够清晰地划定理论的范围和边界。他的理论是关注弱势的,在这种关注中,他更强调唯有尊重人性及他人的多样性,人类才能走向和平,实现全球正义。

    2017年02期 v.44;No.18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公共行政与管理

  • 重建政府信任:属性、类型及其关系

    李兆友;胡晓利;

    在事实与价值融合视域下,政府信任的基本属性被依次界定为事实性、正当性与应然性。与这三种属性相对应,政府信任的三种类型被描述为基础互动型政府信任、善意工具型政府信任和终极价值型政府信任。在不断提升政府信任品质的过程中,这三种属性及类型之间呈现着总体上的循序渐进关系、事实与价值上的互为依赖关系和价值上的适度平衡关系,实现了事实与价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从而保证了政府信任重建的良性方向和渐进策略。

    2017年02期 v.44;No.183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内涵诠释、实践特色与发展理路

    孟庆国;李晓方;

    当前政策语境下的政务公开是一个包含了政府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政府数据开放的概念集合。它是指行政机关以及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授权或委托的组织就自身的机构设置、法律依据、权力运作过程以及管理情况依法向社会发布,并接受其参与和监督的过程。这一概念的形成是政务公开随历史演进不断深化的结果。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开主体和公开内容的全覆盖、公开渠道的多元整合以及公民角色积极活跃。在实践方面,目前省级政府主要是从细化政务公开内容边界和实施程序、拓展政务公开渠道,深化公民参与三个维度出发进行创新。精细化、集约多元以及参与是未来政务公开工作深化拓展的重要方向。

    2017年02期 v.44;No.183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精准扶贫政策清单治理的价值之维与执行逻辑

    陈浩天;

    扶贫政策清单作为一种规制性治理工具,是实现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政策清单治理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清单制定的公共性目标,清单内容的合法性供给,清单政策的工具性定位三个维度。作为一种治理工具,政策清单为扶贫攻坚提供了契机。清单治理有助于消解扶贫单元纵向科层治理与扶贫对象横向识别之间的张力,预防扶贫治理"内卷化"与政策执行中的负面效应,纠正国家资源输入与内源式脱贫互相排斥的扶贫治理悖论。政策清单治理贯穿于贫困对象"网络型"识别的供给过程,要完成扶贫清单政策治理与村民自我脱贫的无缝衔接,须建构多部门协同的清单分类治理和动态考核机制,实现政策效能评估与清单式脱贫需求的兼容。

    2017年02期 v.44;No.183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党史党建研究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研究评述

    季春芳;李正华;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治国理政的动力、路径和方向,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局面,提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范式,并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有益参照。回顾和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化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研究以及推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7年02期 v.44;No.183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以来平均主义思想研究若干理论误区辨析——以中国共产党反对平均主义理论为视角

    苑申成;

    平均主义是对平等的误解,是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毫不相干的。改革开放以来,平均主义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平均主义问题的复杂性,学界在研究平均主义思想时仍然存在诸多理论误区。这些理论误区主要表现在:对平均主义和平等的概念不能科学界定,对平均主义和平等的内涵认识不清;在平均主义是否具有先进性的问题上,不少学者仍然认为平均主义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不能正确区分平均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之间的关系,对平均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不能准确定位;在对毛泽东追求的是平等还是平均主义的问题上,仍然认为毛泽东追求的是平均主义而不是平等。对新时期以来平均主义研究中若干理论误区进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目的在于澄清理论是非、推进平等社会建设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17年02期 v.44;No.183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罪刑法定原则的正本清源

    郝冠揆;

    当今的罪刑法定原则越来越偏离了其本来面目和原有之意,被赋予了过多的内容与功能。罪刑法定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限制司法领域的罪刑擅断而不是立法权。"有罪必罚"应当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原有之意。"三权分立"理论与"心里强制"学说作为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同时"社会契约论"也应当视为其思想基础之一。当下更应当强调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限制、形式主义和入罪的功能。立法限制、实质主义和出罪的功能应当由"刑法谦抑"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来实现。

    2017年02期 v.44;No.183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刑法关于国际贸易中国家秘密的司法认定

    陈庆安;孙战国;

    明确国家秘密的概念、特征、司法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保护国际贸易主体的合法权利,保护涉外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明确打击重点,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维护司法权威。根据我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保密工作条例》的规定,国际贸易中的国家秘密应当是指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具有利益性、法定性、客观性、可控性和有限性等特征。根据复合说的国家秘密认定标准,是否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与利益,是否经法律程序认定、被国家依法采取保密措施,是否仅限于一定的时空范围,应当是司法实践中认定国家秘密的标准。

    2017年02期 v.44;No.18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伦理学研究

  • 道德隐喻的表征维度及其心理机制——基于概念隐喻的道德信仰建构与解读

    魏雷东;

    我们在思考和表达道德何以信仰时,会发现概念隐喻被广泛地使用,正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引发了道德隐喻。道德信仰与人们关于利益、幸福和责任的基本经验有关,由义利关系、德福关系和群己关系的隐喻而触发的一系列因果关系的概念化,为我们全景式、链条化地展示了道德信仰是如何由概念隐喻的复杂系统建构而成的。道德隐喻的建构与解读,主要是基于意象图式、具身感知和认知语境三个维度,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进行概念隐喻的,这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道德信仰的理解、认同和接受。

    2017年02期 v.44;No.183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儒家的“修身”论及其内生现代性转化

    杨辉;

    儒家的"修身"论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儒家高度重视"修身"的作用,认为它既有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即"自立"的重要功能,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儒家"修身"论的目标是提升境界,完善人格,成德成仁,成圣成贤。为此,儒家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修身"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反己论、慎独论、重微论、改过论等。反己即"反求诸己",也可称作内省。反己一方面要求人们见善思齐,另一方面要求人们见不善知自省。慎独是在别人看不到的独处情况下,也能谨慎小心地认真遵循道德规范行事,不因无人监督或无人注意而胡作非为。重微强调的是道德修养须从小处入手,从而实现根本的变化,它所重视的是道德的积累过程。改过要求人们不掩饰过错,并且尽力自觉、及时、断然的改过。儒家的"修身"论虽然是一种历史资源,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对现代人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仍具鲜活的现实生命力。引伸出来的话题是,在今天的历史场景下,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弘扬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7年02期 v.44;No.183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明中后期两浙盐场赋役制度的变革

    吕小琴;

    明中后期,两浙盐场赋役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正统年间,水乡灶课率先由征收实物盐改为征收折色银,这一做法后来逐渐推广,用于滨海灶课的征收。自成化末年起,半数水乡灶课银由水乡荡价银抵补,另一半的水乡灶课银由州县于秋粮带征。万历末年,部分灶课由按丁或户征收改为按荡征收,总催之役编佥的依据也随之发生了从按丁到照荡的转变。从表面上看,这些改革的动力源自州县、盐场、盐场豪强、灶户等群体各式各样的利益博弈,但其中隐藏有技术难以适应财政税收需求的矛盾,也折射出明代赋役制度整体都具有的技术与需求之间不协调的一般性矛盾。

    2017年02期 v.44;No.183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应对危机:大萧条时期上海华商棉纺业的自救举措(1932-1936)

    朱英;赵毛晨;

    大萧条时期,上海华商棉纺业陷入了极端困境。面对危困局面,上海华商棉纺业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一方面,他们通过裁减工人、降低工资、雇用女工、加大工人劳动强度等来维持生产,减少亏损,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同时也加剧了劳资关系的恶化。另一方面,他们积极谋求"工业之合理化",采取改善经营管理、引进先进设备、培养纺织人才、开拓市场与融资渠道、向内地发展等措施来缓解危机。同时,华商纱厂联合会作为棉纺业的同业组织也发挥了应有作用。这些自救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整个棉纺行业在不断调整中曲折前进。大萧条时期上海华商棉纺业的危机应对,为现阶段更为复杂的行业或企业危机的预防、应对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2017年02期 v.44;No.183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除精神污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书业整顿

    李洪河;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间书业市场的繁荣和普通民众的阅读趣味已经不能承载起新政权、新社会宣传新思想、传播新道德的任务。从思想文化建设的政治诉求出发,中共从新政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对各种旧书摊贩及书刊图画进行一系列的政府规制,这一工作后来发展成为一个颇具意识形态意味的处理反动、淫秽、荒诞书刊图画的大规模行动,并通过相关社会宣传和政治动员、书刊查禁和收换、租书摊铺登记等几个步骤,基本完成了这一前所未有的政治任务,既改变了一般民众的阅读兴趣,提升了民众的阅读品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一种新的社会理想和道德,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2017年02期 v.44;No.183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媒体在二战后国际政治变革中的角色分析

    刘文科;

    二战以后,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变革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政治角色,具体表现为西方国家利益的维护者、西方国家形象的塑造者、西方民主价值的推销者、西方外交政策的影响者和西方霸权政治的支持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等一系列国际政治变革,都是西方媒体发挥其角色作用的重要结果。分析西方媒体在一系列国际政治变革过程中所扮演的这些政治角色,可以科学地概括西方媒体作用于国际政治变革的一般规律,认清西方媒体的政治本质,为应对媒体全球化时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的"和平演变"战略找到突破口,也有助于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安全。

    2017年02期 v.44;No.183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符号叙事学研究

  • 开放的叙事学:在对话与交流之间——论“当代叙事理论译丛”的言说方式与理论价值

    谭君强;

    "当代叙事理论译丛"推出欧美叙事学界新近出版的五部著作,涉及叙事学研究的诸多领域,既有在基本叙事理论阐述中具有新意的著作,也有在不同研究取向和分支中具有影响的著作,还有融入新的内容、带有教科书性质的书,反映了欧美叙事学研究某些最新进展与关注。这些著作在内容、论说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诸多创新之处,值得引起注意。译丛对促进中国叙事学研究的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对话将不无助益。

    2017年02期 v.44;No.183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语·述而》“执礼”指归与孔子的再认识

    梁奇;

    孔子早年执掌礼仪多为乡党丧葬之礼。之所以这样,或迫于生计困顿而以此为"衣食之端",或出于朋友情深意笃而不得不为。适周问礼与孟懿子学礼增大了孔子的知名度,此后才有机会执掌朝廷之宾礼。这也是孔子在教授《诗》《书》后所执之礼,恰在"三十而立"后所为,为孔子执丧礼与宾礼的节点,以后不再从事墨、荀等所批判的以替别人相丧礼为"衣食之端"的"鄙事"。而真正使孔子立身名扬的是以执宾礼为主的朝礼,其内含"仁以为己任"、"弘毅进取"的新儒特质。邦国与异域的方言俗语要求孔子执礼时使用雅言通语。

    2017年02期 v.44;No.183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文与政之间: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另一种解读——兼论争立“古文”学并非始于刘歆

    曹海琴;张立克;

    西汉今古文学之争的性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学者或视之为学术义理之争或视之为利禄之争。细读史料发现这桩学术公案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学术与政治背景。刘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六艺经典散佚缺失导致"道术"分裂的问题,但却卷入了汉哀帝与博士官学系统出身的儒学士大夫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儒学士大夫集团欲借助垄断经典的解释权,牢牢占据道德制高点,对汉哀帝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和意图进行批判和限制,哀帝则欲借增立"古文"于学官之机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新"官学",从而打破博士官学系统对"真理"的垄断。又,学界历来以刘歆建议增立"古文"学于学官为"古文"学派崛起之始,文章认为争立"古文"学于学官早有先声,始于汉成帝时期博士平当为由先秦史料汇聚而成的《乐记》请立学官之事。

    2017年02期 v.44;No.183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必然性——以萧颖士“化理”说的思想与文化渊源为例

    雷恩海;苏利国;

    盛唐萧颖士所推崇的"化理"思想,涵盖了唐代文化共同体得以实现的诸多要素,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与文化渊源。萧氏此论的提出,既得益于世家大族世代传袭的家族文化品行,又和萧梁后裔与李唐政权间的合作与背离有着密切联系。通过对以萧颖士为核心的学术文化圈进行儒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探讨,可以折射出唐代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历史与现实必然性。

    2017年02期 v.44;No.183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李光地八股文批评中的理学立场

    陈水云;孙达时;

    明末清初,正是八股文由全面衰颓到振衰起弊的一个阶段。一方面,科举延至清初,在千余年历史传承的同时,其制度本身的各项弊端也于此时暴露无遗。明末士子为求中式而巧用机法,通过以记诵预先"拟题"之文,或以"程墨""房稿"等时文范本应试的方式,达到了投机中第的现实收益。加之天启、崇祯以来相当一部分士子厌弃程朱理学,疏离现实,且游学无根,使他们的八股文尤显"竞尚浮华,疏浅无味",以致落有"庸靡臭腐"之讥。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有一些士子有感于明末社会学术空疏、士人思想涣散的教训,他们心思纯正,勤勉向学,以程朱理学和经世实学为道德、文章之本,其八股文从内容到格式皆恪守"成弘正统"。李光地即是这一类士子的体现。在理论批评上,李光地论八股首重经学和理学根底,注重对儒家义理的阐发,分别从"理""法""辞""气"四个角度,将八股文批评与理学研究合二为一,提倡八股文以发明义理、阐释经义为第一要义,强调八股文有用于社会的文体功能意义。在创作上则以"清醇"、"本色"为标举,主张以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八股文创作、批评的标准,显现出融冶经史、义理鸿博的文风特征,在对清初八股文的繁荣景象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为之后以学问、考据见长的有清一代八股文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017年02期 v.44;No.183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教育权利与义务的冲突与平衡

    刘冬梅;张亚莉;

    教育权利、教育义务是教育法律文化生态的基石,它们基于教育活动产生,经由法律规范设定,通过法律保障实现,贯穿于整个教育法律活动过程。两者之间彼此并行,时常冲突,主要体现为权利义务的观念冲突、规范冲突和行为冲突。确保教育权利与义务的生态均衡,关键在于教育权利与义务的观念制衡、制度制衡和实践平衡。在观念制衡上,需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提升教育权利意识,强化权责统一意识。在制度制衡上,应做到教育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教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教育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在实践平衡上,应析分教育权利义务边界,拓展教育权利救济渠道,完善教育责任追究机制

    2017年02期 v.44;No.183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权责结构的历史嬗变及其评价——基于生态位的分析视角

    陈良雨;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需要对高等教育治理历史的整体把握与系统考量,以掌握高等教育治理的宏观发展趋势。其中,"绝对宽度与完全重叠"是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治理主体间生态位的高度概括,体现为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一家独大。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治理主体间的生态位主要体现在宽度改造与相对分离,推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治理生态位由"领域合一"走向"领域分离"。新时期,高等教育治理主体间的生态位的特征则表现为宽度优化与错位取向。通过对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主体权责结构的历史嬗变的评价,推进协同演化、强化权责边界以及促进权责异构,将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2017年02期 v.44;No.183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体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

    刘纯献;刘盼盼;刘红伟;

    中国体育智库存在着相对独立性缺乏、数量严重不足、成果水平和影响力不强、国际化的进程还远远不够等问题。面对这一状况,体育智库要更加重视对体育公共决策与社会公众的影响和引导,其组织形式要更加多元化,要不断完善功能,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体育智库建设必须服务于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在明确主攻方向的同时,打造好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厚重的体育理论、多学科的视角和先进的科研方法作支撑,提出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实用性的体育政策建议,创新体育综合改革,构建新的体育体制机制,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

    2017年02期 v.44;No.183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逢单月上旬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目前主要开设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语言

    2017年02期 v.44;No.18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意境:在审美空间的想象和再造中发生——论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达

    李新生;

    中国山水画空间和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精神、审美理想和表达形式的最好载体和生动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的精华与意蕴,这是因为画中的空间已经不是纯客观的现实空间,它已经转化为画家内心中理想化、心灵化、自由化了的超时空的艺术表现空间。而意境则是画家艺术创作中情与景、意与象的高度统一又相互融合的最佳结果,是中国山水画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表达的最高境界。

    2017年02期 v.44;No.183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晓抒作品

    李晓抒;

    <正>~~

    2017年02期 v.44;No.183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