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
阿多、福柯和舒斯特曼都试图通过重建一种修身工夫来恢复现代人对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实践兴趣,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存美学追求。在复兴西方古典修身工夫的过程中,阿多侧重古典修身工夫的精神升华,福柯强调主体面对真理建构自身的个人主义阐释,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以具身化和实践化的特点超越了前两者,三人之间表现出一种辩证法式"正-反-合"的内在发展逻辑。舒斯特曼对阿多和福柯的批判性逃离,恰恰表现为一种对古典修身工夫的超越式回归,即一种现代身体美学实践外表下的古典精神表达。身体美学复兴了一种西方古典的修身工夫论,也为东西方修身工夫论的对话提供了平台。
2014年06期 v.41;No.169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林;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可以作为"哲学践行"运动的哲学基础,两者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改善心境"。变化的世界充斥着动荡和不确定性,身在其中的人们为此焦虑不宁,心境亟待改善。实用主义者不赞成赌运气、忧愁、祈祷和形而上学虚构等无效方式,认为改善心境的基本途径是好的思考和改善处境。好的思考伴随着好的感受并产生好的观念,好的观念使行动顺利;改善处境体现了人类的主动性,表现于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控制环境。
2014年06期 v.41;No.169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韩艳;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概念。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与变迁过程,现代性则是现代化的后果。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多数学者把吉登斯的现代性概念解读为一种制度变迁和社会规划。而吉登斯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也凸显了一定的文化意蕴。现代性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表达。现代性最具象征意义的表达是指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价值理念。现代性的文化诉求通过时空重构,实现了全球性的传播。文化全球化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性进入其发展的高潮阶段。在现代性的全球扩张进程中,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始终并存,这对于本土文化来说,是一种机遇和挑战。
2014年06期 v.41;No.169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彭启福;张凯;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西方诠释学的思考告诉我们,要实现学术创新,在学术研究中就必须把历史性维度和现实性维度结合起来。任何学术研究都必须面向历史文本,通过经典的阅读和理解从传统中吸收思想的养料,为学术创新提供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学术研究要实现创新,也必须面向现实,通过凝炼现实生活的重要问题,与以往的思想家展开跨时空的诠释学对话,开启历史文本的时代意义。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只能诞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之间。
2014年06期 v.41;No.16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敦鹏;
义利之辨作为中国哲学史与伦理史的重要议题,对后世影响甚大,但义利问题之架构的多维性和丰富性使得不同的时代和思想环境中对它的讨论与诠释不断发生衍变。就宋代儒学尤其是二程而言,对义利问题的把握与以往思想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以超越性的"天理"为终极价值尺度,在更高思维水平上反思和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道德依据,另一方面,针对北宋政局所出现的一系列矛盾,以二程为代表的旧党以学术上的"义利之辨"作为评判历史的起点,对如何改造现实社会、实施变法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在现实政治分歧中,原本学术道德与经世致用的政见之争,蜕变为不同政治阵营中无休止的党派倾轧,也由此引发了这一命题的政治化走向。
2014年06期 v.41;No.16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杜振吉;
生命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病患身体的康复以及生命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惑与挑战,并存在着激烈的道德论争。目前,生命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困惑和道德论争,在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研究、辅助生殖技术、人体实验、器官移植、重组DNA技术、安乐死问题,以及对有缺陷新生儿的处置等方面,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随着生命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伦理道德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在令人感到困惑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思考,并需要我们作出何去何从的选择。生命伦理必须直面挑战,有所创新,使生命科技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又要使其在一定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下进行,以保证其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2014年06期 v.41;No.169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国敏;王慧;
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一大到六大的初步探索时期、七大到八大的深入探索时期、九大到十一大的遭受挫折和十二大以来探索的新时期。其基本经验是:必须维护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构建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有效运作的制度体系,要完善党代表遴选制度,完善党代表结构,探索建立发挥党代表作用制度,严格遵循召开党的代表大会的主要程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有效途径。
2014年06期 v.41;No.169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熊琼;蔡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引领人们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当下,总体谋划、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和保证改革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意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融合,即:坚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价值目标,推动改革进程;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凝聚改革共识;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生活价值准则,检验改革成效,从而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和不竭的改革动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张力更为扩大,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成果就更能固化为社会的基本认知和内化为公民的价值取向,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必将形成强大的正反馈效应,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014年06期 v.41;No.16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成福;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代公平正义理论在各国政府公共服务治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共融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水平的必要路径,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然选择。
2014年06期 v.41;No.16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严蓓蓓;
十月革命胜利初,列宁持实施巴黎式的人民直接管理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演进为由党领导人民进行管理的思想。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他持建立"铁的政权"即强有力的政权的思想,在以后的实践中演进为加强法制和依法办事的思想。苏俄历史进入新经济政策时期后,列宁发现并批判了机关工作的官僚主义,主张"收拾"官僚主义者,他逝世前夕上述思想演进为改革和精简机关、节省开支的思想。
2014年06期 v.41;No.169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李士峰;
《对华战争》是列宁最早论述俄中关系思想的重要著作。它分析了沙俄政府对华战争的真实目的,揭示了沙俄时期俄中关系的性质;论述了沙俄侵华政策给中国人民和俄国人民造成的危害影响,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支持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任务;阐明了实现俄国对华和平政策的基本要求。列宁在该文中阐释的俄中关系思想对人们认清近代以来包括沙俄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实质,为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国际环境、确立平等友好的交往关系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4年06期 v.41;No.16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屈茂辉;章小兵;
德国不当得利法是清季变法和民国民法典不当得利法的理论基础,并在后民法通则时期于学术界受到重视,苏联不当得利法对我国不当得利法及其解释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司法实践对不当得利法的态度则较为冷淡,与学理有着明显的疏离。我国不当得利法的解释,应当在对其渊源流变保持清醒认识和适当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审慎思考,在与现行立法框架和司法实践保持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解释体系。
2014年06期 v.41;No.169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胡光;
对于跨国"线性文化遗产"资源,除了专业性保护外,如何在国际法框架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性保护同样至关重要。在立法方面,基于跨国"线性文化遗产"保护规范所具有协同性、系统性以及利益均衡性等特征,保护规范的设立首先应当确立"起源国主导""地区合作""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通过建立独立的权利主体,明确责权分配制度以及国家责任的承担等方式使相关国能够在统一的法律框架内开展保护工作,同时以此为契机,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2014年06期 v.41;No.169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德法;范再峰;
复权是对罪犯被剥夺的某种权利或者资格的恢复。针对死缓限制减刑制度所带来的限制减刑犯的改造以及监狱监管难题,是可以通过引入复权制度来加以解决的。复权并非否定限制减刑,它只是一种特殊的恢复罪犯可继续减刑的资格恢复制度。复权的适用应受到严格约束,在具体的立法实践中,实体上要严格限定复权的适用对象及复权的适用条件;程序上要建立从罪犯申请起经监狱审核最终到法院判决的完整的复权程序。复权的适用应与限制减刑的立法初衷相适应,从根本上讲,要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刑罚的公正性。
2014年06期 v.41;No.169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华小鹏;
公益诉讼制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国家维护公共利益的"失灵"和能力不足,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直接出场,促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之间理性及良性互动。公益诉讼的启动权应当属于权利,而不是权力或义务。民事公益诉权不能单纯授予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公民是启动公益诉讼的始源"动力";公民或社会组织发动公益诉讼,应当建立诉前通知国家行政机关或肇事源;公民或社会组织与国家机关都有权申请加入对方已经提起的公益诉讼。
2014年06期 v.41;No.169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宋保胜;
农业限制开发区对农村土地的非农用化使用有着刚性规定,这就使得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应由传统的"外延式"、"速度型"向未来的"内涵式"、"质量型"转变,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培育起来的新型农民的就业方式也应有所调整,让其成为支撑农业限制开发区主要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进而带动周边区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具体思路主要包括:从科学角度引导新型农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改革和完善相关体制,创造平等、和谐的就业环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大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升新型农民职业素养;加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重构与拓展社会资本,完善就业服务网络。
2014年06期 v.41;No.169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康涌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大工程,研究结论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无论从个人、国家、社会还是从城市和农村来说,其收益要远大于成本。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降低市民化成本,提高市民化收益,为此,要建立合理的融资体系,构建成本分担机制,规划合理城市布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014年06期 v.41;No.169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张少扬;
就一般性观念来看,"诗学"只是一门涉及诗歌写作技艺理论的学科。圣童认为,这是自亚里士多德起西方"诗学"的历史性错误。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则将"诗学"视为非技艺性的形而上范畴。因此,圣童对隐于诗歌作品背后的"客观诗本体"的存在性进行了揭示,并致力于从该立场寻找诗歌作品的存在意义及诗歌写作等方面的研究。圣童的诗学论著《形上本体诗学》,正式提出了"客观诗本体"的概念,从全新的角度将"诗学"重归纯粹哲学领域。
2014年06期 v.41;No.169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魏电克;
在拉康理论中,能指是体现文化规约的象征符号,由能指构成的语言会对主体的无意识进行建构。被建构的无意识必然使主体限定自己的欲望来认同象征界。但主体的欲望也是不可消减的,主体可以借助于能指意义的不确定性来实现自我欲望的换喻性或隐喻性的表达。
2014年06期 v.41;No.169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士祥;
《文选》对唐代应试诗、赋有重要影响。《文选》所选诗文原句和注解不仅是应试诗、赋命题的渊薮之一,而且还是一些试赋官韵的源出文献。这些源自《文选》的题目和韵脚多以五言诗句为主。源出《文选》的题、韵影响甚至规定了应试诗、赋的内容、风格。客观而言,应试诗受到《文选》的影响明显大于试赋,但《文选》对试赋影响的层面又是应试诗所不及的。
2014年06期 v.41;No.169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茜;
宋代文本中有许多对于东坡的日常生活的描述,这些内容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色,并且于物、于人都是欣欣然、悦己愉人的。而对于东坡日常生活的书写与叙事则普遍透露出一种诗意的向往,呈现出宋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审美追求与特点。
2014年06期 v.41;No.169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桃霞;
中国远征军书写作为抗战书写的一部分,体现了作家们对历史与战争的深刻反思,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现实启示,其中还产生了一批经典文本;但多数远征军书写拘泥于史实,缺乏政治哲学层面的高度。本文将从历史谱系学的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远征军书写进行现象学梳理,对这一书写的基本特征作出分析比较,从而对其存在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层解读,为远征军书写新的写作空间的拓展提供些许启示。
2014年06期 v.41;No.169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晋海学;
在八十年中后期,王朔小说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等是其有代表性的篇什。它们塑造了一群具有解构性格的当代青年,这些青年通过调侃的语言和反讽的叙事,表达了对抽象理念,尤其是知识分子话语中虚伪成分的批判与解构,但是在解构的过程中,未能甄别伪善之人与知识分子的区别,以至于他们最终将知识分子话语当作了批判的对象。于观等人的生活并不足以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新的价值支持,它虽然让读者体会到了生活的轻松愉悦,但也与此同时消解了人们思考人生的契机。
2014年06期 v.41;No.169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振军;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拷问中国人生存之荒诞,而荒诞来自语言的不能交流,从而语言成了产生荒诞的根源,《一句顶一万句》进而促使人思考,既然语言是人的本质,语言能否交流,语言能否成为对抗"荒诞",寻找意义的利器。
2014年06期 v.41;No.169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宋鸿立;
受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原始史诗着色有些不同,但大都是口头传诵自身久远的历史和传递创世史诗的信息的叙事体。在聚合与归属的现实中,汉民族史诗与西方原始史诗一样,是"表达认同的超级故事"。但从撰述方式和理性视角来来看,汉民族史诗与英雄史诗迥异,究其原因是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发生之时,华夏先民就展示了其伟大的创造智慧和特有的文化韵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汉民族史诗承载了记忆民族历史元素,积淀民族价值观念、凝聚民族思维灵魂的文化功能。
2014年06期 v.41;No.169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符韵;丁志斌;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然是一个既成事实。它试图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但其"不确定性"内涵和创作仍然孕育于现代主义之中,还不足以意指一个新的"现实"或"世界观"。本质上,它与现代主义是并蒂共生的统一体。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文学创作向现代主义、甚至向传统叙事回退的态度,典型地表明:后现代主义作家已有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本身体现出的精神指向,尚不足脱离现代主义自成一统,一定程度上仍在现代主义的范畴之内,不过是现代主义文学内部一个分支的继续。
2014年06期 v.41;No.169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丙义;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新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高等学校需要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思路,明确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内涵及特征。对此,借鉴国(境)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能力、知识的基本要求,采用多维标度分析(MDS)的目标筛选法,构建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体系";根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素的重要性分析,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论与方法论启示。
2014年06期 v.41;No.169 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孙建中;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一再出现的漠视生命,甚至践踏、残害生命的事件,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引发教育工作者对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空场"现象的深入思考。基于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相关对策: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应增添生命教育内容,二是建立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三是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四是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
2014年06期 v.41;No.169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陈康;
抗战内迁时期的私立大学办学的特点及其动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首先,内迁时期私立大学的管理模式颇具特色。私立大学采取了集权式管理模式,校长总揽了本校的事宜,使其作为教育家的办学理念得以贯彻始终,保持了校长本人办学理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内迁时期私立大学在延聘师资、招生、专业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较之公立大学采用了更具弹性的若干制度与措施。再次,内迁时期私立大学大学秉承了古代书院式的、具有浓烈的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相长互动式模式,举凡家庭式的教学、重视国学课程的内涵、学生考试信誉制、宿舍点名制、选科制、有弹性的学分制、真正意义上的导师制的推行等,折射出私立大学对于传统书院教学模式的回归与尊重。对于私立大学上述办学特征的动因,应当结合民国时期的具体时代背景,特别是战时背景进行具体分析。
2014年06期 v.41;No.169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