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期特稿

  • 作为共同体的学校及其人际关系的伦理探讨

    宋晔;

    学校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学生精神的"栖息地"。精神家园意味着学生在校园里有家的感觉,校园人际关系如同"家人般"关系。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学校"和"校园人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校园人际关系"的伦理本质。基于学校作为"共同体"的理解,校园人际关系具有精神性、非功利性和向善性的特点。反观我们的校园人际关系,在现时代背景下同事之间呈现为冷漠性的疏离关系,学生之间为竞争性的对抗关系,师生之间为支配性的操纵关系。因此,重构校园人际关系具有基础和救赎性意义和价值。为此,我们要坚持教育爱是校园人际关系的伦理本质,关怀和纪律是校园人际关系的伦理表征,需从合作和团结的角度进行伦理建构。

    2014年03期 v.41;No.166 1-1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 ]

政治学研究

  • 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审视

    周银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经历曲折甚至中断。改革开放后,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作为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现端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在发展模式层面上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深度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为一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和中国梦是实现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有机统一的典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的,这一道路应该是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的有机统一,其最终目标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

    2014年03期 v.41;No.16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政策责任评价体系与责任政府对接机制探析

    裴旭东;

    政府主要以政策为载体和工具来对社会进行价值分配和资源配置,并使抽象的国家职能转化成具体的社会现实,政策行为是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行为。政策责任评价体系就是围绕政府责任建立的一个包括内容、原因、主体、时机、领域、方法等在内的有机体,它是政策责任的归责机制和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建构责任政府的前提。而责任政府与政策责任评价体系对接的关键则在于强化制度创新机制、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加强监督长效机制四个维度。

    2014年03期 v.41;No.16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食品安全规制的困境:泛滥与缺失

    何立胜;杨志强;

    食品安全的外部性,要求实施食品安全规制,而食品安全信息的非对称性,规制主体与被规制者之间的利益关联,会导致政府规制被俘获,甚至规制主体寻租,如果缺乏约束甚至会导致政府规制反向捕获利益,使食品安全规制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实施监管"监管者",促使食品安全企业与政府共责,推动政府食品安全规制的帕累托改进,强化规制者的食品安全责任。

    2014年03期 v.41;No.166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民生服务:基层善治与乡村资源整合的政治逻辑

    陈浩天;

    乡村资源治理贯穿于基层政府对乡村资源分配的全过程,具体包括自给自足型、资源汲取型以及资源赋予型三种资源配置类型。乡村资源的整合是政府服务与农户诉求嵌入的善治回应,其目的在于建构政府服务与农户需求衔接过程中"取予相等"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资源重组过程中,村庄精英掌控着村庄资源治理的分配基础,并通过中央顶层设计的民生建设来加强农村公共政策的服务性保障。村民行动与村庄精英之间的博弈有效诠释了政府治道变革的执行逻辑。乡村资源的整合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实现社会管理、政府服务、社会融合、社会统筹的多中心公共事务治理模式。最终建构以资源整合为中心,在惠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实现资源下乡配置的服务性回馈。

    2014年03期 v.41;No.166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0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政治宣传与民俗需求:中共对传统年画的利用和改造(1937-1949)

    李军全;

    宣传途径是最大程度上发挥政治动员有效性的关键。基于政治宣传和民俗需求的双重考量,中共将传统年画纳入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中,通过改造使其成为政治动员的有效宣传工具。这种政治考量使得改造后的年画既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又具有较强的民俗性,最终保证了政治宣传的有效性。

    2014年03期 v.41;No.166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厌讼”文化与中国检察制度改革

    张福刚;

    在现代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宗法血缘社会结构逐渐解体,人们的权利意识日渐兴起,司法裁决已经成为人们解决社会纷争的首要选择。然而,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力缺失及司法权供给不足等导致现代"厌讼"思想死灰复燃。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检察制度改革应当重新构建民事督促起诉、支持起诉制度以及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同时,还应加强检察机关对审判权的法律监督,通过这些努力消除"厌讼"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2014年03期 v.41;No.166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大规模侵权的多元化救济模式

    齐喜三;

    中国理想的大规模侵权多元化救济模式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初始阶段要继续沿用政府主导赔偿方式,完善诉讼制度,在食品、药品等高危行业初步建立强制性责任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基金。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该模式逐渐呈倒金字塔状。我国要厘清政府职能,对惩罚性赔偿、强制性保险、社会救助基金等实体法问题要加以完善,对立案前置程序、原告资格审查、代表人人选产生、管辖等程序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

    2014年03期 v.41;No.166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完善戒毒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对策

    李昊;

    随着毒品问题的蔓延,戒毒人员的物质困境、治疗困境与社会融入困境日益突出,戒毒人员已经成为新型的社会救助需求对象。"基本人权"理念与"关怀救助"原则提供了我国开展戒毒救助的法理基础,但在救助实践中,依然存在立法衔接不畅、给付方式单一、分类救助标准不明、执法规范性较差的问题。为此,在救助立法领域,应当增强戒毒法与救助法的法制统一性,丰富戒毒法律体系的救助手段,拓展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的覆盖范围。在救助实践方面,应当完善分类救助与专项救助制度,引入"券证救助"与"服务救助"措施,理顺戒毒人员办理低保与医保渠道,扩大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戒毒救助。

    2014年03期 v.41;No.166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传统社会家庭成员户籍与财产法律变迁——从“分异令”到“别籍异财法”的历史考察

    尹成波;

    商鞅变法,行"分异令"等法令,强制成年子弟与其父"别籍异财"。汉及其以后的王朝,法律逐渐以儒家伦理为依归,其重要伦理"别籍异财"之禁,亦渐次成为国家法律:汉朝除禁止鳏、寡、老、疾等家庭分异外,对百姓"别籍异财"或合户,立法指导原则基本上是听民自便;曹魏改律,废止强制父子异财的"异子之科";西晋立法,要求子弟与耄耋父祖同居;南北朝都立有"别籍异财法",禁止父祖在子孙"别籍异财";唐修《疏议》,"别籍异财法"臻于完备。

    2014年03期 v.41;No.166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新时期政府营销中的组合要素与战略研究

    陈伟;唐含宇;

    中国的城镇化之路任重道远,步履维艰,在推进战略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政府不是市场,本身没有财富,但是政府可把自身等同于市场,通过自身的能力与水平把当地的资源与优势、城市的亮点与特色通过营销手段去创造财富,通过运筹政府这一独特的品牌去吸引财富,实现树形象与强经济共赢的战略目标。

    2014年03期 v.41;No.166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阶层结构、城市偏向制度与城乡收入差距

    武立永;

    城乡居民已经分化成两个具有不同利益诉求和政治实力对比悬殊的阶层。城市居民是强势阶层,而农村居民是弱势阶层,决定了我国涉及城乡利益的制度变迁必然是偏向城市的。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导致了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分化、城乡发展能力分化、城乡居民支出和收入差距扩大,并最终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并有恶化的趋势。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采取相互衔接的系统化措施。在改变城乡阶层强弱态势、改革城市偏向制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时要重视打破城乡阶层固化的倾向,并重视制度的供给者政府在城市偏向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作用。

    2014年03期 v.41;No.166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权利、偏向制度安排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乔俊峰;

    社会权利平等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石,然而现实生活中公民享受多种社会权利的不平等现象却普遍存在,特别是城乡居民社会权利不平等更是阻碍了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供给。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城市偏向的财政制度、城乡分立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城乡居民社会权利的实现,保障公民享有应该享有的社会权利,就要纠正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供给。

    2014年03期 v.41;No.166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高技术产业集群企业知识创新体系研究

    孙源;刘延平;

    构建基于知识网络的知识创新体系对高技术集群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知识网络的知识创新体系由网络主体、资源、活动和环境共同构成。关于网络知识创新体系的运营,必须从信任机制、知识传输机制、激励机制、人员流动机制和组织管理机制五方面共同构建高效的运营机制,才能使高技术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2014年03期 v.41;No.166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生态文明理念下技术创新的思考

    刘新同;胡琼燕;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传统技术创新观念上的缺陷不可忽视。传统的技术创新过于强调向自然界索取,过于强调经济效率,过于强调功利性等,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对这些缺陷进行反思。目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技术创新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作出努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的主导作用、消费者的推动作用,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4年03期 v.41;No.166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高鹏;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对研究单一依靠自然资源开采和加工的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波动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严重依赖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自然资源的储量和开采加工量存在密切的关系,往往是"因矿城兴"、"矿竭城衰",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国内外一些资源性城市如德国的鲁尔、法国的洛林以及我国安徽淮北市在产业升级转型方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激发市场活力,成功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主要措施包括:做好设计规划,找准转型定位;借力外来投资加速转型;升级现有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多样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城市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2014年03期 v.41;No.166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重整利益平衡实务分析

    张思明;

    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重整涉及购房者、建筑商、银行以及企业职工等诸多债权人的利益,存在不同性质权利优先权之利益博弈,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与破产法规定亦有不衔接之处。从保护购房者利益的角度,各方应当坚持社会责任本位理念,研究房地产开发企业破产重整利益平衡机制,对可能或者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挽救希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对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协调,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重整计划,以使危困企业顺利获得更生。

    2014年03期 v.41;No.166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9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三农”问题研究

  • 经济不均衡与农村社会稳定风险

    张乃仁;

    经济不均衡几乎是所有农村社会矛盾产生的直接原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微观经济因素、高层制度设计和基层治理能力四个方面。扩大农村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对立情绪和社会矛盾。为此,在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还应当建立和健全基层治理机制,以保障高层的惠农设计落实到位;开展乡村职业技术培训和乡村教育,以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以减少人为的社会风险等。

    2014年03期 v.41;No.166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李舟;

    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单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支持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水平还很低,不能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城镇化建设的公益性与金融部门逐利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性是重要原因,政府、金融机构与城镇化之间的联动机制还没有形成是关键原因。要创新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路径选择,就必须扩大融资渠道,增加城镇化资金来源;改革金融体制,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保险,进一步改善支农再贷款制度;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金融产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2014年03期 v.41;No.166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中国家庭农场的法律规制

    马洪伟;

    家庭农场作为既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又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受到政策指引之后,推进过程中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规制。家庭农场首先需要确立其法律主体资格,取得合法市场主体地位;其次是法律法规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应当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再次是法治意识的增强成为家庭农场发展中的现实需要和文化自觉,培育农场主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最后是家庭农场的经营需要政府层面对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不断改善,搞好公共服务。诸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和完善才能增强家庭农场的规模型、集约型市场主体经营特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4年03期 v.41;No.166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从公司下乡到家庭农场:嵌入乡村治理中的农业经营方式选择分析

    刘镭;

    下乡公司与家庭农场是旨在调试和改变农民家庭生产组织形式及资源配置状态两种不同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近年来,由于外生型公司下乡对乡村治理的冲击,乡村治理存在现实困境:企业"吞噬"村庄,村委成为附庸;村委功能异化,村庄管理难以开展;地方政府权力下沉,村民自治进一步弱化;下乡公司缺乏吸纳功能,农民"兼业化"模式生存;下乡公司"非农化"建设,粮食安全难以保证。内生型家庭农场是目前乡村治理的政策选择,这种选择要求重视经济逻辑与社会逻辑结合,尊重自愿选择与自发演进,家庭农场与其他经营方式并存。

    2014年03期 v.41;No.166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福斯特和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比较探析

    张乐民;

    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福斯特和奥康纳的研究理路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的理论交锋。从两者争议的焦点问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资本主义与生态可持续性问题;生态学社会主义及其战略构想。比较探析福斯特和奥康纳之间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诸多启示意义。

    2014年03期 v.41;No.166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略论现代生活方式的生态化转型

    程秀波;郑园园;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生活方式并存的样态,居于主流地位的则是源于西方近代且在现代不断得以强化的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虽然对于人的物质生活状况的极大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同时也造成人的需要的严重扭曲、人及其消费的异化,以及伴随生态危机而来的人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鉴于此,人类的现代生活方式必须实现生态化的转型。当代社会既具备实现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型的认知、价值和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

    2014年03期 v.41;No.166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齐建民;

    易经被誉为"三玄之冠"、"六经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源。易经应用抽象符号以描述宇宙中多数现象,它的基本图象是由64卦组成,每卦又由6爻组成。384爻的相互作用具有天地人网络的特性,反映了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的特点。易经哲学的主要特性是研究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变化的,因此,提出易经网络性的概念,有助于描述易道变化多端的主要特性,这是在易经哲学系统论基础上的拓展与创新,更能反映易经哲学的有序性和开放性。

    2014年03期 v.41;No.166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佛道的影响看理学教化新模式的形成

    王蕾;

    受佛道的刺激,隋唐时期儒学开始衰落,有担当感的儒者以振兴儒学并恢复其主导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使命,因而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形态——理学,而其主旨则是对社会教化的加强。此一时期的理学教化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相关内容以改造自身,形成新的教化模式。

    2014年03期 v.41;No.166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略论隋唐时期的外科大手术

    勾利军;

    隋唐时期的外科大手术,主要有断肠吻合术、大网膜切除术、开颅除虫术、剖腹修复术、食道癌解剖探查等。这些手术从手术适应症、手术步骤、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止血消毒、术后护理等方面看,都是当时条件下的高水平手术。同时,这种大手术也存在着高风险与高死亡率。宋以后,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基本看不到开腹、开颅之类的大手术了。

    2014年03期 v.41;No.166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咸丰年间安徽桐城“平安局”活动研究

    欧磊;

    咸丰年间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外国列强的侵略,使清廷在处理地方各种矛盾时猝不及防。安徽桐城"平安局"局绅就是在这种非常态时期产生的,"平安局"局绅是由曾经为官的缙绅构成,他们在安定地方中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其活动特征,可以深刻地认识咸丰年间的基层社会与上层政权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层基础、统治危机的特殊性,并以此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统治模式变化的发展趋势,为我们认知以后的地方基层社会与上层政权结构的发展模式提供了借鉴。

    2014年03期 v.41;No.166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克贝尔特公司与泰罗制实践

    王毓敏;

    林克贝尔特公司是泰罗制在企业实践的一个缩影,它是泰罗所推崇的著名的模范工厂。泰罗制在该公司的实践曾被看作巨大的成功。但是,通过考察泰罗制在该公司的实际应用却可以发现,泰罗制的实践情况并非如泰罗及其支持者所宣称的那样。林克贝尔特在20世纪初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这并不完全是实施了泰罗制的结果;公司最初基本按照泰罗的管理方法进行了重组,但这些方法很快就被修改以适应不同需要;尽管有证据表明泰罗制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泰罗鼓吹的心理革命并没有在该公司实现。

    2014年03期 v.41;No.166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研究[笔谈,4篇]

  • 礼乐文化中美学的三大概念:旨、甘、味

    张法;

    <正>一、饮食在美学中的重要性是中国美学的特点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区别是在上古形成的礼乐文化,礼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饮食美味的关注。《礼记·礼运》曰:"凡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讲了礼的起源在于饮食,目的在致敬鬼神,先民看来,鬼神掌握人的天地人的规律,人礼敬鬼神而为了自身的幸福。远古之时。人以经常饱食为大幸,同样认为,"神嗜饮食"(《诗·小雅·楚茨》)和"鬼尤求食"(《左传·宣公四年》)。这两句话,非常鲜明地把中国礼乐文化的特征点了出来。而中国美学的特点也正

    2014年03期 v.41;No.166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游”的美学特性及其研究意义

    邱晔;

    <正>一、"游"美的原始胎记"游"的精神性和审美性,自"游"最初产生时就已蕴涵。游的初文写作:"斿"。从造字的初形看,"游"乃人执旗子之形。"游"之本意,许慎《说文》云:"游,旌旗之流也。"[1]意思是说,"游"是指旌旗在风中的自由流动之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游"字作了进一步解释:"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称流也……引申为凡垂流之称。"[2]段注的"旗之游",认为游的本义依然为飘动的旌旗,后引申为旗上连缀的飘带的统称。飘带是作为飘动的飘带而被先民理解的,在先民那里飘

    2014年03期 v.41;No.166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巨丽:与大美不同的古代美学范畴

    王赠怡;

    <正>一、"巨丽"范畴的最初出现及其"大"、"美"的美学含义"巨丽"出自《子虚上林赋》: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它是由"巨"和"丽"构成的并列结构。对于"巨丽"的含义,人们向来惯于以"大"、"美"或者"大美"等美学范畴去理解它,这就为理解该范畴带来了阐释困境:不仅混淆了"巨丽"与"大"、"美"之间的差别,而且也遮蔽了"巨丽"之所指作为审美范畴的独特

    2014年03期 v.41;No.166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隐:中唐时期的一个美学范畴

    晏晨;

    <正>一、中隐之"中"的内涵中隐由中唐开其端,是中唐社会后期士人阶层所普遍信奉的文化心态,并成为一个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唐代诗人、造园理论家白居易作于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的《中隐》诗中,诗云:"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洛中

    2014年03期 v.41;No.166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符号叙述学研究

  • 象与言:论《周易》的符号表意模式

    苏智;

    《周易》这套古老而独特的符号表意系统历来备受学界关注。从符号学理论切入可以发现,《周易》的符号系统,由"象"系统和"言"系统构成,其"言""象"系统在表意过程中互释,共同在元语言的作用下阐发出意义,并在语境的变化中确立其意图定点。相比于皮尔斯的符号表意理论,《周易》符号表意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

    2014年03期 v.41;No.166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敬神与娱人:论巫傩仪式的演示性叙述特征

    胡一伟;

    "演示类叙述"这一叙述门类,即用身体、事物等作符号媒介的叙述,是人类最古老的叙述方式。它具有"展示""即兴""观者参与""非特制媒介"等特点。而人所特有的一种符号活动——巫傩仪式,本就带有表演性、即时性、叙述性等特征。进言之,它不仅是一类独具地域性、民族性风格质地的演示性符号文本,同时也体现出与演示性叙述各型(表演、竞技、游戏等)之间的衍化关系。

    2014年03期 v.41;No.166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理论执迷与传播困境:革命话语的内在悖论

    张剑;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在行文风格上看即从感性化写作到学术型写作的转型,革命文学论者进行了偏执的"理论"建构。从文本与创作主体性的角度进行衡量,"五四"作者由于文化自信心而有意突出自我主体性,而30年代的作者则由于文化信心的缺乏转而在对理论的依赖中隐匿自我。革命话语的学术化转型虽然在思想理念的传播上更为严密、逻辑性更强,但其对感性思维的抑制、受众面的狭窄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反修辞倾向都造成了传播困境。

    2014年03期 v.41;No.166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艺术理念与中国新诗——以李金发、闻一多、艾青为中心

    申欣欣;

    诗画关系的探讨古亦有之,进入现代以来,诗画互动尤为密切,兼具诗歌美术双重背景的艺术家成为中国新诗创作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以李金发、闻一多、艾青为代表的诗人,从各自艺术创作实践和理论中提取出独特的艺术理念,并由此指导其诗歌创作,形成了其诗歌的独特性。因此,对他们新诗创作中渗透的艺术理念和艺术精神进行分析,挖掘其新诗创作与艺术理念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深入探讨艺术理念的加入对现代文学尤其是新诗创作的纠正、规范和渗透性影响,是丰富和细化新诗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

    2014年03期 v.41;No.166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隔膜主题

    郭运恒;

    在对20世纪中国小说隔膜主题进行研究时,我们注意到巴金重点表现的是家庭成员间的隔膜,如代际隔膜、夫妻隔膜、婆媳隔膜、兄弟或妯娌隔膜等。但是和鲁迅表现凡俗人"几乎无事的悲剧"的"深切"与复杂不同,巴金则把这些隔膜直接表现为矛盾或冲突,而这些矛盾冲突有时甚至达到"有我没你"的激烈程度,《寒夜》中的婆媳冲突就是这样,以至于左右为难的汪文宣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女人为什么就不能原谅女人?"对此,本文主要从社会历史现实等外部环境,思想观念等文化传统,特别是从女性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2014年03期 v.41;No.166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1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外国文学研究

  • 田园诗的本土化——18世纪英国诗歌中的乡村书写

    姜士昌;

    18世纪英国诗歌的乡村化倾向为田园诗的本土化提供了语境保证。这一时期的田园诗人普遍认识到模仿古典牧歌的局限性,开始寻求英国田园诗自身的发展道路。诗人们努力拓展田园诗的形式与题材,不但强化牧歌和农事诗的本土色彩,还创造了寓言式田园诗、贫民挽歌和反田园诗等多种新型田园诗形式。反田园诗的兴起标志着英国田园诗本土化进程的基本完成;而浪漫主义运动则将英国田园诗推进到一个全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2014年03期 v.41;No.166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虚构与象征的典范:《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兼论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

    商亮;夏文静;

    虚构和象征是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善于通过虚构的手段叙述故事,并以不同寻常的故事情节来表达作品的象征意义。短篇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其虚构与象征相结合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对美国南北战争之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社会的认同与否做出了心理结构分析。福克纳小说创作的经验对中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莫言在改革开放时期,向福克纳学习的同时力主自主创新,为中国文学的当代发展以及发挥文学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做出了表率。

    2014年03期 v.41;No.166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7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海明威小说的生态主题及其启示

    云得煜;

    海明威小说中的生态主题是多元的:以《非洲的青山》为代表的文本记录了人对动物肆意猎取的过程,以及人在猎取时的激动心情,反映了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以《大双心河》《一个非洲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本通过对自然美的赞叹,以及对动物生命的同情和尊重,凸显了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老人与海》为代表的小说则表达出更为复杂的生态伦理,从而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升到了生存的层面,对今天人们反思生态危机提供了许多启发。

    2014年03期 v.41;No.166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群众体育专题研究

  • 群众体育与体育强国

    刘盼盼;刘纯献;冉祥华;

    中国综合国力蕴藏在群众体育的多元功能之中,全国人民都体魄强健,才是体育强国光彩夺目的标志;只有群众体育根深叶茂才能彰显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成功转型,也才表明政府为发展群众体育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到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中国体育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必须靠制度打造好发展群众体育的升级版。搞好群众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战略中是政府的要事、社会的大事、群众的喜事。

    2014年03期 v.41;No.166 181-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机制的完善

    肖勇;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制约了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步伐。因此,针对我国群众体育整体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同阶层之间存在差距和群众体育资源缺乏投入和整合等因素,要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群众广泛参与体育的舆论氛围,在法律的框架内界定群众体育领域各个行为主体的权责利,合理进行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加强对我国群众体育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群众体育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改革和完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提升群众体育在体育事业中的地位,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体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夯实群众体育基础,使群众体育走向健康、和谐、正确的轨道。

    2014年03期 v.41;No.166 18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