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本期特稿

  •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论纲

    王桂兰;

    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研究缘起主要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时代命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中原历史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开发相对滞后;广大人民群众阶段性猛增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供给相对滞后;以文化生态优化杠杆,快速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其内涵结构主要包括当代中原文化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文化圈层存在形态、发展趋势及相互之间的合理结构与发展状态、良性文化圈层对消极文化的竞争态势和能力等。主流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价值与制度形态、理论与文献形态、媒体与舆论形态、遗址与文物形态、文学与影视形态等;大众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媒体舆论与娱乐节目形态、作品产品与休闲场所形态、民俗民风与礼仪行为形态、服饰饮食与流行风尚形态等;传统文化圈层的存在形态为历史文献典籍保存、历史文物遗址保存、传统人文精神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当代中原文化生态的优化,一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内部环境的活跃与和谐;二是促进主要文化圈层之间的协调与互补;三是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互动。

    2014年01期 v.41;No.164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宇宙论证明和充足理由律

    丁璐;

    休谟和康德都对宇宙论证明提出过激烈的批评。罗伊利用充足理由律重构了宇宙论证明,然而经过对原因这一概念的细致分析却可以发现,必须借助一些预设才能由充足理由律构造出宇宙论证明。因此宇宙论证明更多具有的是认识论上而非本体论上的意义。

    2014年01期 v.41;No.164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逻辑悖论、意向报道与“信念之谜”

    刘叶涛;刘晓旭;

    "信念之谜"不仅是当代逻辑与语言哲学关于名称意义研究的重要课题,还本质地涉及对"相信"这个基本认知范畴的哲学性质的反思。从逻辑悖论视角出发考察信念之谜的矛盾归属,旨在借鉴逻辑悖论研究的成果,重新审视这一谜题的生成机制和解决路向。信念之谜不是严格的逻辑悖论,但仍可提示我们就信念这种意向状态进行深入考察。从关于信念状态的"报道与被报道之物"的区分的观点看,若要有效解决信念之谜,就必须设法克服因果理论的固有缺陷。

    2014年01期 v.41;No.164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楚简道家四篇的宇宙论

    徐文武;

    在出土楚简文献中,《老子》《太一生水》《恒先》《凡物流形》四篇是战国时期楚国道家的重要文献。楚简道家四篇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学说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楚简道家四篇中,都以道为宇宙的本原,而对道的称谓,又有"恒"、"太","一"、"太一"等不同的说法。楚简道家四篇的宇宙生成论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以《恒先》为代表的"概略的宇宙生成论",其二是以《太一生水》为代表的"精致的宇宙生成论"。

    2014年01期 v.41;No.164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伦理与道德

  •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与“人怎么会有道德”

    魏长领;

    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价值被边缘化。关于道德价值的深度思考离不开伦理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二是人怎么会有道德。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的必要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的可能性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分别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考察,由此就变成了四个问题:问题一是从社会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三是从社会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四是从个人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其中,问题四尤为重要。对问题一的探索包括德治论、整体福利说、社会契约论等;对问题二的探索包括义务论、目的论、宗教论等;对问题三的探索包括道德法制化、道德公正与德福统一、以道德的社会促道德的人、加强社会教化等;对问题四的探索包括道德成为人的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道德成为人实现自己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扩展善良人性、培育道德情感、来自经验层面的德福统一等。从现实生活中看,赏善罚恶和善恶报应、社会公正、德福统一、自我实现对促进公民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01期 v.41;No.164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当前道德建设的基础、背景与制度支持

    易小明;易岚;

    在当今形势下,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必须以法治为基础,必须承认普世价值的客观存在,必须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必须有基本的个人信仰,这些都是道德建设的前提性基础,如果这些关键问题没有解决好,则其他的一些诸如理论宣传、思想教育方法等,其发挥作用的余地都非常狭小。

    2014年01期 v.41;No.16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态伦理与理性生态人培育

    路日亮;王丹;

    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最重要、最深刻、最有影响的变革就是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或称之为生态觉悟。这种生态觉悟的直接根源,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人们不得不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命运给予关注。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一开始就蕴含着极其深刻而普遍的哲学意义,尤其是在伦理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产生了生态伦理学这一理论成果。生态伦理学试图用伦理信念调节和约束人类的行为,达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状态。生态伦理学坚持"生态本位"的伦理学方法,以生态世界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哲学基础,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标准,建构和确证伦理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伦理与经济生态、伦理与社会生态、伦理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去确证当代伦理精神的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实现伦理生态的辩证复归。生态伦理是当代伦理精神的价值诉求,则成为生态伦理精神能否成为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

    2014年01期 v.41;No.16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儒家伦理视域下当代医学职业伦理观之重构

    周志新;杨同卫;陈晓阳;

    在医学职业的发展过程中,医学职业伦理观不断转变,随着当代医学中技术至上思想和唯科学主义的出现,重构当代医学职业伦理观意义凸显。儒家伦理是阐释、指引当代医学职业伦理观重构的理论资源。当代医学职业伦理观重构的主要内容包括:树立"仁爱爱人"之本源观,坚持"见利思义"之价值观,塑造"内省慎独"之医德观,追求"博及医源"之医道观。

    2014年01期 v.41;No.164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4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马克思幸福观的历史演进: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李水石;秦龙;

    追求全人类的解放与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为之的奋斗目标。从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纯粹精神幸福到伊壁鸠鲁具有现实偶然性的实践幸福,从主张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为人类解放与幸福振臂高呼的无产阶级革命斗士,从揭示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不幸福的根源到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最终诞生,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每一次转变都与其哲学思想体系的发展紧密相扣。

    2014年01期 v.41;No.164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2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动因及障碍

    孟轲;

    从认同的一般规律来看,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因主要源于自身的利益需要、精神寄托、情感接受、价值共鸣、认知结构、外界环境等。而就已有实践来看,表达方式的抽象化、传播路径的单一化、干部知行的分裂性、制度约束的异化性、价值观构成的多元化等,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几个主要客观障碍。

    2014年01期 v.41;No.164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1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政府部门间关系构建的协同学探析

    高轩;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政府机构改革,政府部门间联系日益频繁,政府机构设置日趋合理,政府职能范围逐渐缩小,政府部门间关系有序性大大提高,这与协同学中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协同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信息交换等原理相一致。然而从目前来看,在政府内部机构、职能设置及政府与社会关系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部门协同关系仍有待于改善。以协同学指导,增强政府的开放性是部际协同的前提,自组织(性)是部际协同的动力,相关变量尤其是序参量的确定是部际协同的关键。

    2014年01期 v.41;No.16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贝瑞“传播模型”的地方公共政策过程创新——兼论利益多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治理变革

    方堃;武俊伟;

    利益多元化时代的政策过程创新,除了要具备民主理念外,还需植入破除行政系统条块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策略。在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情境下,中国地方公共政策过程应从西方整体性治理的理念、技术和经验中汲取养分,重新整合全国性与区域性、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利益关系,以"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结合为原则,促进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政策互动,使政策过程兼具善治功能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政治哲学,从而减少政策偏差及其带来的社会震荡。

    2014年01期 v.41;No.164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新加坡研究

  • 中新关系前景:新加坡面临的新挑战

    黄朝翰;娄宝翠;

    中新建交后的20多年中,双方关系日趋牢固。牢固的经济关系广泛地支撑着双方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频繁的高层交流。这种双边关系,如果不能正式宣布具有"特殊性",通常被冠以"独一无二"的特性。过去,历史、地理、移民和文化亲和性在推进双边关系紧密的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新加坡有利的言辞无疑为这种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新加坡一方来说,能够主动建立两国政府间标杆项目——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和新中天津生态城,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独特双边关系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这在双方看来是双赢的。任何特殊关系都不可能永远保持这种特殊性,国家之间的关系通常受到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力量持续动态变化的影响。很明显,中新关系的紧密性和稳固性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挑战,包括中国的崛起、由中国南海领土争端引起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和中国关系的地缘政治转变以及美国在奥巴马所谓重返亚洲政策影响下返回亚洲地区这一战略举措。展望未来,两国应当继续做出努力来确保双方的紧密关系,但是,作为实力更为弱小的一方,新加坡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2014年01期 v.41;No.164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移民社群整合与新加坡女子教育之发展

    汤锋旺;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风起云涌之时,新加坡华人社会掀起的女学运动亦蔚为壮观。与中国不同,移民时代新加坡女子教育之发展呈现出浓厚的社群属性,它具有灌输政治意识、促进华人社会发展等社群整合功能。在办学机制方面,新加坡华人社会则依托社群力量筹措经费和召集师生,加以制度化的管理,从而推动女子教育发展。华人社群与女子教育的紧密关联,亦表明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家庭、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2014年01期 v.41;No.164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劳动产权:一种不容忽视的财产权理论

    张嘉昕;高嘉辰;

    目前,理论界一提到财产权问题,关注的往往是对资本产权的研究,而不重视劳动产权这一更基本的范畴。其实,劳动产权思想具有悠久的理论史,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学术传统。劳动产权理论的宗旨是保障劳动者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合理产权,有利于深入剖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在收入分配领域及私有产权限度方面的争论。这对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4年01期 v.41;No.164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再利用经济:区际视角下的解析

    崔友洋;张兵兵;

    再利用经济负的外部性问题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基于区际视角下的再利用经济理论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即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的适当组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发展中国家再利用经济负的外部性问题,从而实现经济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014年01期 v.41;No.16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三方关系论社会医疗保险中的费用控制

    张晨寒;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运行中,涉及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服务需求方、医疗保险机构等多个主体,目前社会医疗保险的费用支付方式使医疗保险机构、参保人和医疗机构三方形成三角支付关系、利益竞争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关系,容易导致医疗保险机构费用控制能力降低,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浪费。医疗保险中的费用控制问题归根到底是调整医疗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参保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除了要运用传统的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规范制度、严格监督管理外,通过创新医疗保险模式,可以有效地重新整合三方关系,改变医疗保险机构在三者关系中的被动地位,提高其费用控制能力,从而实现社会医疗保险资源的合理、高效、规范利用,促进社会医疗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2014年01期 v.41;No.164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运行现状及改进途径

    孙德超;阎宇;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大多集中于采矿、建筑、冶金、纺织等行业。这些行业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差、危险性大,使农民工成为工伤事故的高发群体。然而,现有风险管理的低水平和社会保障供给的缺位,加之农民工群体本身具有的职业身份特殊性、流动性强、文化素质低等特征,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运行中存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窄、工伤认定程序复杂、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缺乏认识等问题,这就需要扩大农民工劳动关系的认定范围,简化工伤认定程序,确定工伤赔偿为主的建制取向,逐步加强和完善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普及农民工工伤保险知识,以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2014年01期 v.41;No.164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1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高管薪酬公平性的认知影响因素研究

    刘辉;干胜道;

    高管薪酬公平性更多的是一种主观感知,股东、高管自身以及社会其他非高管群体与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关系,对企业高管薪酬公平性的认知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影响各个利益群体对高管薪酬产生不公平认知的现实因素还有很多,如薪酬-业绩敏感度较低,高管薪酬内、外部差距较大等。我们需要从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市场化的高管薪酬体系和改革现有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入手,提高人们对高管薪酬的公平性认知水平。

    2014年01期 v.41;No.164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外贸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防范制度

    崔鸽;

    在智力成果日益商品化、产品化和国际化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借助商业秘密能在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取得最大经济利益,因此保护商业秘密已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热点问题。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刑法》《民法通则》等都从自己部门法的角度出发,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作出了相关的规定,但总体而言,我国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基本上还是原则性的,可控性、可操作并不强,行业自律性差。因此,我们要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前提下,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提高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体系。

    2014年01期 v.41;No.164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法治思维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路径选择

    岳红强;

    房地产业定位单一、调控目标模糊、调控制度缺失以及政策治理模式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失灵的主要原因。未来的调控应在房地产业回归"市场—保障型"二元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调控权力,规范调控运行程序、强化调控责任追究、构建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用法治思维推进政策调控向法治调控路径的转变,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住有所居"的民生目标。

    2014年01期 v.41;No.164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独联体国家劳动合同法律要素比较分析

    耿玉娟;

    独联体各成员国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独联体国家法律脱离苏联体制模式独立的过程中,每一个独联体国家都在设法创造一个最佳的法律条件,设法调和雇佣关系各方的利益,都在积极以立法推动劳动关系的改革。然而,一些独联体国家目前的劳动立法对调节实践中出现的雇员和雇主之间的矛盾是远远不够的,缔结劳动合同程序的合法性没有得到充分保障,其协调劳动关系各方不同利益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方面,对于独联体国家来说,有必要坚持遏制雇主根据自己的意愿与雇员缔结有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力,以及减少对雇员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抵制弱化劳动法律制度的行为,加强工会组织保护员工权利的能力。

    2014年01期 v.41;No.164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和谐题材汉画与汉代民间生态道德教育引导

    孟静雅;

    以图画教化世人的风尚是汉代生态道德画像得以产生的文化土壤,这种建构在"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目标之上的画像虽然形制短小、意旨简赅,但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情民意。阴阳交感题材引导民众修德正心和谐仁爱,忧患意识题材引导民众修身正行意志坚强,射礼题材引导民众崇重德行明晓大义。汉画所表现的和谐内容,既是汉代民众对先贤思想的理解、接受与阐发,也是当时哲学思潮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民众刻绘相关汉画的行为表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社会本身具有推行和发展和谐思想的良好基因,它所提出的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种种原则和践履儒家和谐理念的具体做法,反映了早期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对儒家和谐要求与准则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14年01期 v.41;No.16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福利探析

    刘春香;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灾害频仍,民众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生计更为艰难。当时统治者受儒家天人感应的天谴灾异学说等思想影响,同时秉承我国扶弱济贫的优良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采取赈恤灾民、养老恤孤、收养贫病、医治病患、抚慰残疾、社会优抚等福利保障措施,照顾幼、老、穷、贫、疾、残等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相对减轻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程度,调和了统治者和底层民众的关系。

    2014年01期 v.41;No.164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罗敦伟战时经济总动员思想述论

    李海玉;

    罗敦伟是民国时期统制经济理论专家。他主张战争时期应采取统制经济的手段对工业、农业、劳动、交通、财政金融和外汇实施总动员,以保证军事上的需要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他的这一思想来源于一战、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及日本的统制经济实践,并成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2014年01期 v.41;No.164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符号叙述学专题研究

  • 文本如何引导解释:一个符号学分析

    赵毅衡;

    符号文本的意义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应当说,是由解释者决定的,文本是解释观照的对象,等待被解释。但是文本也携带者大量因素,要求或引导解释者提供某种解释。文本中至少有三种形式因素对解释者施加压力:一是文本所属的文化体裁产生的"期待",它们决定了文本的根本读法;二是文本符号组成中的聚合轴显现,它们透露了文本选择组合的过程;三是文本自携的"元语言"因素,它们直接要求解释者看到文本的某种意义。

    2014年01期 v.41;No.164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交流叙述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王委艳;

    叙述学关于交流的论述在叙述学诞生之初就有,但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情景图示则是一个突破,并得到后来很多人演绎。修辞叙述学对叙述的修辞性交流论述较为充分。在叙述转向和广义叙述学(符号叙述学)背景下,叙述的交流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核心特性,因此,建构交流叙述学正逢其时。交流叙述学(Communicative Narratology)以经验视野的"梭式循环"为基础,以文本内、外"双循环交流"为研究内容搭建交流叙述的研究框架,其研究对象即为所有叙述类型中叙述交流的内在交流与运行机制,同时将这种研究置于广阔的文化、历史视野之中。

    2014年01期 v.41;No.164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媒体纪实叙述的情节问题

    王强;

    在"叙述转向"的背景下,媒体纪实叙述呈现出普遍情节化和情节复杂化的征候。从"陈述"到"叙述"的转化,就是这种"情节化"倾向的重要表现。经过"情节化"处理的媒体文本在为受众提供信息之外,又生成了某种审美特质。推而广之,媒体文本可以大致划分为"信息文本"与"审美文本"。在叙述学视野下考察"新闻价值"问题,可以发现:"可述性"与"叙述性"都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变量。情节化叙述可以提升庸常事件的"新闻价值"。

    2014年01期 v.41;No.164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学研究

  • 生态批评与文学的中西互通路线

    盖光;

    生态批评有着丰富的历史、时代与文化的生成语境及条件,作为文学现象,既能合理调控人的生命活动的有机—过程,又需探寻人类共同共通,且具普遍性存在的价值合理条件,以跨地域、跨文化境域铺设中西互通的优质路线。中国文化及文学丰富的生态智慧内涵,其特有的感悟自然及生命体验的方式为生态批评输入不可枯竭的文化能量,也是中西文学乃至跨文化互通的必要路线。用生态批评的体验及评价特点来审视和阐释中国文学,不仅活化,且会拓展生态批评视野,也是文化交往及人类与未来交通的互通之策。中国文学要体现现代转换,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就需与多样文化进行"间性"交往,既突出自身特点,又以文化支持观照人类发展,共同呵护地球生态之家。

    2014年01期 v.41;No.164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和谐伦理内涵

    陈永明;

    先秦儒家以"人"的伦理教化为目的,初步构建了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诗教理论体系,其中的文艺思想和审美观念具有浓郁的和谐伦理意味。儒家和谐伦理是儒家诗教的理论基础,也是儒家文艺思想观念的审美呈现,其伦理内涵由五个方面的和谐关系构成:"畅神"、"比德"以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温柔敦厚"、"知言养气"以求人与自身的和谐;"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以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礼乐教化"、"以礼别异"以求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以求文与质的和谐。

    2014年01期 v.41;No.164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诗经》的诠释学思考——以“郑王之争”为主要关注点

    史应勇;

    在两千多年的《诗经》诠释史上,文学的视角从未成为主流,政治教化、道德教化、历史训诫的角度才是主流。郑玄与王肃两位《诗经》诠释大家也以这样的视角诠释《诗经》。王肃自幼习郑学,然成年以后,却越来越觉得郑玄的《诗经》解释在在都有问题,立志重新诠释《诗经》,取代郑玄的权威地位。郑、王均以"述先圣之元意"为职志,但所看到的"先圣之元意"却大不相同,这是经典诠释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诗经》诠释中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典诠释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清理这一热点问题,梳理历代《诗经》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取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曲折演变历程。

    2014年01期 v.41;No.164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列仙传》及其叙事学阐释

    张玉莲;

    《列仙传》大致是按由远及近的时间顺序安排人物传记,具体篇目的叙事结构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神仙来历、事迹及去向。其中,有关神仙"来历"和"去向"的叙述非常简略,而稍详的"事迹"作为叙述的重点和文本的主体,旨在表现主人公的离奇经历或非凡神性。这种本于史传又有所区别的叙事模式为后世仙传确立了基本范式,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2014年01期 v.41;No.164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指类句产生的基础及语用特征

    李恬;

    指类句是以"类"的划分为基础的句子,它概括一类对象的全体或一部分具有某种规律、属性或者特征。指类句在语言表达结构和语言运用方面有独特的特点。指类句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能够容忍反例。它表面上表示普适性的、一般质的规律,但是如果对这些普适性的、一般质的规律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却能发现其反例,而人们却又在理解中能够忽视这些反例,容忍反例的存在。指类句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认知和逻辑基础。作为人们范畴习得的重要的语言手段,指类句在古文诗词、转喻修辞和矛盾语句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

    2014年01期 v.41;No.164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优选论批评:现代音系学理论的若干反思

    于辉;

    优选论采用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理论原则和音系处理方法,对一些音系问题的解释具有自身的理论优势,并促使人们在研究中采用新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但随着理论的发展,OT模式也逐渐暴露出理论自身的不足。实际上,标准OT模式的理论框架、认知基础及对一些音系现象的解释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后期对优选论的修补与拓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优选论的后续发展值得语言学界进一步关注、思考。

    2014年01期 v.41;No.164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清末民初文学翻译中的叙事建构

    赵文静;陈颖;

    清末民初的文学翻译有其显著的特点,译者不再仅是被动地参与语码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译文叙事。因此对原作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写在这一时期较为普遍。然而,对于这一通过语际改写建构译文叙事的现象却鲜有研究。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借用叙事学理论阐释翻译叙事建构,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我们探究这一时期译者如何通过不同策略建构译文叙事,使翻译成为社会变革以及创建新文学和新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14年01期 v.41;No.164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10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字幕翻译

    吴益民;郑伟红;

    随着影视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外文电影涌入中国,人们对字幕翻译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依照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字幕翻译可以通过缩译法、意译法、归化法等翻译方法来实现,从而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跨国际交流。

    2014年01期 v.41;No.164 16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4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试论我国科学教育的生活意义危机与应对

    李玉芳;

    生活既是科学教育之根基,又是科学教育之旨归,是科学教育的意义基础。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科学教育疏离了生活,产生了生活意义危机。回归生活,是科学教育应对生活意义危机的唯一出路。回归生活,科学教育必须坚持以生活为旨归的价值观、拓展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优化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体验、创新教育评价,凸显人文价值。

    2014年01期 v.41;No.164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化视域下的生命教育

    崔淑慧;刘济良;

    科技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命状态陷入了困境。在现代多元文化交错的当下,教育面临极为尖锐的时代主题,即教育如何避免人们沉沦于金钱、名利、消费、技术等魔圈之中,而使人的生命发展有精神的守护与支撑,并把社会的发展引向自然、社会、人的和谐共生。教育作为育人的活动,人类生活中的善恶价值问题必然与其育人目标相关联,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教育只有依凭不同时空下人们的生活实践内容以及遭遇到的各种不同生活事件对受教育者引导,抛弃陈旧、偏狭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解决在社会转型以及变迁中引起的生命困境,用文化润泽生命,以教育导引人生,才是人们走出漠视生命藩篱的必由之路。

    2014年01期 v.41;No.164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价值分析:矛盾、辩证与选择

    唐松林;王晨;

    大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是在大学范围内,教师为提升自身教育素养和专业化水平而共同建构的校本培训的行动准则或规程体系。它具有自由与规范两种价值,自由是其内在力量,它蕴含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大学精神;规范是其外在要求,它张扬公平、科学、高效等现代理念。自由与规范的矛盾、辩证与融通的性质,要求大学领导者必须坚持福利优先、包容优先、个性优先三个优先原则;同时,要求大学教师在组织管理制度、时间保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及绩效评价制度等方面,自主建构校本培训制度的内容体系。

    2014年01期 v.41;No.164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学视角下基于大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人才培养

    周小丁;罗骏;

    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必须基于大学生需求。基于大学生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应具有针对性、资源配置性和实现有效性。大学生需求有学习欲望、消费能力、成长和成就需求,由此可分为基本需求、投资需求、成就需求三类。满足大学生基本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策以降低接纳率为目标,增加人才培养个性化供给,减少大学生消费总额和接受教育的复合成本,增加大学生基本需求满足的受益范围。满足大学生投资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策以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单位培养机会成本,提供各种选择性供给,实现大学生个性化投资需求的自主决策。满足大学生成就需求的高校个性化人才培养对策为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实行集中供给、重点培养和过程管理,实现大学生成就需求。

    2014年01期 v.41;No.164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趋向复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积极策略

    张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生成、动态、开放的复杂过程。在"简单性"思维主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过程、环境等环节相互疏离,呈现出主体"缺失"、过程"程式化"、环境"封闭化"状态,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在复杂性思维主导下,正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进而提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一是凸显主体适应性,培育学习合作共同体;二是正视"随机性事件",用积极态度分析处理;三是关注动态开放性,着力构建开放式课堂等。

    2014年01期 v.41;No.164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