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原名人文化研究

  • 黄帝——降服战争的圣人

    罗家湘;

    随着中原文化研究的升温,中原名人文化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中原名人文化是中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对中原名人文化作专题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原文化的历史贡献,也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打造中原文化形象、提升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进行当代中原核心文化深度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为此,本栏目邀请了中原名人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推出三篇笔谈。罗家湘教授的文章以黄帝为题,认为黄帝以战争制止侵夺,维护和平交往,以其事功与道德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精神数千年的偶像;王保国教授的文章以贾谊为题,认为贾谊提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重农抑末以及推重儒学等主张,不仅为汉代封建文化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文化的面貌;王士祥、李华梅的文章以杜甫为题,认为杜甫以博采众长的心胸成就了诗艺的精湛,因儒家情怀的熏染成就了人格的伟大,以诗歌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文化内涵所形成的圣者形象沾丐世人。他们分别从武功、文治、诗歌三个角度对此课题予以观照,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展示了中原文化垂范后世的品格。我们推出这组笔谈不唯为了呈现当前这方面研究的实绩,更希望借此推动中原名人文化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2011年03期 v.38;No.148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贾谊与西汉封建文化的多方位建构

    王保国;

    随着中原文化研究的升温,中原名人文化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中原名人文化是中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对中原名人文化作专题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原文化的历史贡献,也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打造中原文化形象、提升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进行当代中原核心文化深度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为此,本栏目邀请了中原名人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推出三篇笔谈。罗家湘教授的文章以黄帝为题,认为黄帝以战争制止侵夺,维护和平交往,以其事功与道德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精神数千年的偶像;王保国教授的文章以贾谊为题,认为贾谊提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重农抑末以及推重儒学等主张,不仅为汉代封建文化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文化的面貌;王士祥、李华梅的文章以杜甫为题,认为杜甫以博采众长的心胸成就了诗艺的精湛,因儒家情怀的熏染成就了人格的伟大,以诗歌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文化内涵所形成的圣者形象沾丐世人。他们分别从武功、文治、诗歌三个角度对此课题予以观照,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展示了中原文化垂范后世的品格。我们推出这组笔谈不唯为了呈现当前这方面研究的实绩,更希望借此推动中原名人文化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2011年03期 v.38;No.148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杜甫:万方同感圣人心

    王士祥;李华梅;

    随着中原文化研究的升温,中原名人文化日益受到学界重视。中原名人文化是中原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对中原名人文化作专题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中原文化的历史贡献,也是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打造中原文化形象、提升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手段,更是进行当代中原核心文化深度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理论前提。为此,本栏目邀请了中原名人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推出三篇笔谈。罗家湘教授的文章以黄帝为题,认为黄帝以战争制止侵夺,维护和平交往,以其事功与道德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精神数千年的偶像;王保国教授的文章以贾谊为题,认为贾谊提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重农抑末以及推重儒学等主张,不仅为汉代封建文化的奠基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文化的面貌;王士祥、李华梅的文章以杜甫为题,认为杜甫以博采众长的心胸成就了诗艺的精湛,因儒家情怀的熏染成就了人格的伟大,以诗歌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文化内涵所形成的圣者形象沾丐世人。他们分别从武功、文治、诗歌三个角度对此课题予以观照,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展示了中原文化垂范后世的品格。我们推出这组笔谈不唯为了呈现当前这方面研究的实绩,更希望借此推动中原名人文化研究的进一步繁荣。

    2011年03期 v.38;No.148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道德准则、道德范畴、道德原则——论道德规范系统的层级结构

    韩东屏;

    每个文明社会都会有自己的道德规范系统,每种道德规范系统都包含有难以统计清楚的众多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级,即道德准则、道德范畴和道德原则。其中,道德准则是含有一种具体道德要求的普通规范,道德范畴是含有一类道德要求的重大规范,道德原则是含有根本道德要求的基本规范。这三种分属不同层级的道德规范,一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蕴涵与派生的逻辑关联。

    2011年03期 v.38;No.14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等标准、规范的规定,本刊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请投稿作者依照执行。一、来稿内容应依次包括:题名,作者姓名,

    2011年03期 v.38;No.14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内道德权利问题研究综述

    朱海林;

    道德权利是伦理学研究中一个倍受争议的基础理论问题。经过20多年的理论探索,我国的道德权利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概括起来,该研究主要包括这样几个焦点问题:道德权利是否存在、是否科学的伦理学范畴,道德权利的内涵,道德权利存在的基础或依据,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关系,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关系;道德权利的保障与实现,以及具体领域的道德权利问题。

    2011年03期 v.38;No.148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德性之知”的认知思想研究

    陈四光;郭斯萍;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2011年03期 v.38;No.148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再探讨

    徐玲英;

    传统的戴震思想"分期说"将戴震划归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即"考据学家戴东原"与"思想家戴东原",人为地割断了戴震考据与义理的关系,使得历来对戴震哲学思想渊源的探讨具有片面性。戴震少年便志于闻道,其前期对六书、九数及典章制度的考据只是其求道的手段。从戴震一生的研究历程可以看出,他所致力研究的六经、孔孟才是其哲学思想的渊源。戴震哲学是对原始儒学关心民瘼思想的回归。

    2011年03期 v.38;No.148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机论与道家道教思想

    葛焕礼;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机论"的形成,是以现代科学中的新进展和19世纪以来日益侵染了哲学界的有机整体思想为认识基础的,其直接来源则当归于怀特海。它的一些重要命题,如宇宙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体系、所有原初的个体都是有机体、存在远距离的作用、整体的信息包含在每一部分之中、强调"向下的原因"等,与道家道教思想有着深刻的类同关系,虽然后者与前者相比,在论说的自觉性、成熟度等方面尚存在差距。

    2011年03期 v.38;No.148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纯粹意识”:作为元认识主体的发现——从知识论的观点看胡塞尔现象学的逻辑发展

    安道玉;

    胡塞尔终生献身于知识基础的严密性探索工作。他从探讨作为严密知识典范的数学基础开始,继而探讨逻辑的基础。在非理性哲学冲击的情况下,他重树理性哲学的大旗,发展出以纯粹意识为元认识主体的现象学哲学,使理性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11年03期 v.38;No.148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范式不可通约性的根源

    黄家裕;陈巍;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不可通约的问题,由此,其思想被许多学者斥为科学理论非理性的思想。后来,库恩对不可通约性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但是始终无法解决该问题。为什么不可通约性问题导致科学理论的非理性后果?因为导致科学理论非理性的不可通约问题的根源是范式的整体性和库恩坚持观察渗透理论的结果。

    2011年03期 v.38;No.148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向工程转化中媒体的社会责任

    王耀东;刘二中;马有才;

    技术向工程的转化具有多重价值属性,既具有正价值,又具有负价值,还具有潜在的负价值。媒体是技术向工程转化的重要建构主体。它作为社会公器,在技术向工程转化中负有社会责任。媒体关于技术向工程转化的报道应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利益。媒体应及时向公众传播有关技术和工程的真实信息,报道要全面、有深度、严肃。既充分报道专家的观点,又足够尊重公众的意见,成为专家和公众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2011年03期 v.38;No.148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话语权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建构

    程东旺;程兴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大众拥有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为前提的。这种话语权的价值构成突出表现在维护和实现大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促进话语大众化、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创新大众化,由此从推进理论创新、转换话语方式、优化传播形态、重视实践示范、强化机制保障等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1年03期 v.38;No.148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本路径

    姚刚;

    文本路径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完整准确的文本内容、立体多样化的文本型体和受欢迎的文本语言。为此,既要处理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吸收西方社会文明成果的关系、理论研究的非均衡性与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发展性与权威结论性的关系的问题,又要开发立体的独立教材、小册子或融合于其它课程等的文本型体,还要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易于接受,尤其注重发挥教师授课语言的文本再创造作用。

    2011年03期 v.38;No.148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三论

    杨发航;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即用大众化的思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种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通过影响力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是一种广泛覆盖的教育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众化,要实现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语言的大众化,充分发挥大众活动、大众传媒、大众文艺等大众化载体的作用。

    2011年03期 v.38;No.148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及其当代价值

    马福运;

    毛泽东等开辟的井冈山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井冈山时期因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根据地建设,坚持通过组织路径、斗争路径、实践路径、宣传教育路径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很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员"要以身作则;必须坚持把宣传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正确认识、真正重视。

    2011年03期 v.38;No.14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认识“中国”:方法论的反思

    池桢;

    西方把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世界看作"文化的他者",充满了怀疑和敌意。西方的这种对东方的认识和殖民主义有密切关联。萨伊德揭示了所谓"东方主义"就是为殖民主义服务的知识-权力复合体,其作用是为西方制造"东方"。同时,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东方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被殖民化的认同",这就造成了东方国家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中国近代以来激进的反传统主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2011年03期 v.38;No.14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及基本思路

    江易华;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过程中,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政府绩效评估也需要从机构绩效评估转向公共服务绩效评估。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公正取向要求其绩效指标的构建必须体现公共性、效益性、社会公众的满意度等基本价值目标。我国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指标系的设计不仅要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还要遵循一定的特殊原则。这些特殊原则主要包括县级政府的职能依据原则、发展战略和规划依据原则、县级政府的外部环境依据原则、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据原则等。在技术路线方面,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来设计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指标体系,同时,运用频度分析法、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进行绩效指标的理论遴选,在此基础上,运用专家咨询法、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筛选与检测,以确定县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核心指标。

    2011年03期 v.38;No.148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影响分析

    阎占定;

    在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其较强的市场适应力和经济发展带动力,逐步成为乡村治理最具有影响潜力的主体。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嵌入乡村治理之中,不仅影响着乡村治理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悄然改变着乡村治理主体格局和存在生态。

    2011年03期 v.38;No.148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严复的社会主义民主观及其历史影响

    马超;

    19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变化,西方进化论、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法学的兴起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分别构成了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形成的社会条件、理论基础和现实契机。所谓严复的思想悖论只不过是现代政治文明演进与中国现实国情之间的历史张力的体现,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就是在严复的思想转变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民主渊源论、社会主义民主本质论、社会主义民主步骤论以及社会主义民主途径论构成了严复社会主义民主观的丰富内涵;严复的社会主义民主观无论是对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选择以及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等,都有着积极的历史影响。

    2011年03期 v.38;No.148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郊区化时期的美国城市特点与政党发展格局变化探析

    武文霞;

    美国郊区化时期,中心城市人口逐渐减少,郊区人口迅速增加,同时中心城市的非裔比例不断提高,郊区也出现了族裔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对政党的发展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郊区的繁荣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促进了以郊区为发展地域的共和党实力不断壮大,助推了共和党对20世纪下半期美国大选格局的控制局面。同时,中心城市人口的减少,使得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发展地域的民主党在大选格局中明显处于劣势,直到20世纪末期,民主党才扭转了大选的颓势局面,此后郊区成为共和党与民主党竞争的战略要地。

    2011年03期 v.38;No.148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上海精神”: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助推力

    李葆珍;

    "上海精神"倡导以互信、协商化解矛盾,争取持久和平,而不是以威慑或直接以武力手段解决国家间存在的问题;"上海精神"倡导以平等、互利谋求共同发展,而不是以国际经济旧秩序继续扩大南北贫富差距;"上海精神"倡导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而不是以一种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统治全世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一直贯彻"上海精神",成功缓解了成员国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进而阻遏了外部动乱因素对成员国的冲击,促进了成员国间的经济、安全、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为该地区的长治久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世界上树立了和平、合作、开放、进步的良好形象,为国际社会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03期 v.38;No.148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春秋战国时期证据法的演变

    郭明月;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剧烈深刻的变化,各种法律制度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在诉讼法领域,作为诉讼法核心内容的证据规则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价值观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在诉讼活动中,春秋时期宗法、礼治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作用增强。春秋时期诉讼证据简单、粗疏,战国时期诉讼证据趋向于细密化、制度化,并为后世所承袭,对中国古代诉讼证据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1年03期 v.38;No.148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中版权同盟论争与近代中外版权条约话语

    冯秋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国内展开了一场关于是否向中国索要版权同盟的论争。这场论争直接催发了1902-1903年中日商约谈判中日本版权保护条款的提出,形成了日本向华索要版权同盟的要件,也进而影响了中美商约谈判中版权双边互保的话语形态与内容。清政府与日、美签订的有条件支持和有限保护版权条款,是近代以来中国版权国际保护历程上独有的话语,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提供了有利的交流平台。

    2011年03期 v.38;No.148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广告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惑与对策

    任燕;

    广告业是创意行业的支柱产业,对其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很重要。广告的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一定的困惑。对广告作品应通过《著作权法》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行保护;对广告语应通过《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行保护;对广告创意应通过《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进行保护。具体措施应从立法上构建立体、交叉式的广告知识产权法保护模式,加强集体管理组织或广告业协会的作用,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从多方面加大对广告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2011年03期 v.38;No.148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惩治黑恶势力组织犯罪运动的政治社会学解析

    王玉杰;

    在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下,当下治理黑恶势力组织犯罪运动是国家与社会之间权力关系运作的产物。国家通过惩治黑恶势力组织犯罪一方面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正常控制,另一方面进行权力整肃并实现权力合法性的维持与巩固。民众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推动犯罪治理与权力整肃的开展,同时由于民意所固有的缺陷也对该过程产生负作用。应正确看待"严打"式的治理黑恶势力组织犯罪运动:既有的批判观点存有逻辑错断,法律的规范作用在此过程中注定有限。这一治理运动的启示是,一是权力整肃急迫于犯罪治理,二是需平衡对待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这两种公民社会中的不同话语主体。

    2011年03期 v.38;No.148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票据无因性的证成与我国票据法的完善

    李振东;

    票据关系脱离票据基础关系而"存活"是票据法得以建立的基础。票据关系的无因性和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密切相关,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制约前者。票据无因性的价值诉求在于增强票据的流通性和交易的便捷性、安全性。我国票据法应当坚守票据的无因性原则,并在立法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完善的基本思路是:立法宗旨应予重构;部分规定应予调整和补充;法律责任应予健全,并做到与其他法律责任特别是公法责任的"无缝衔接"。

    2011年03期 v.38;No.148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略论国民素质发展规律

    单培勇;

    国民素质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主体特质形态,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民素质天赋资源开发与后天教育提高相统一、国民素质发展中的观念内化与实践外化相统一、国民素质提高与生产力发展相促进、国民素质差异性与国民素质同一性相结合、文化的开放与繁荣促进国民素质内涵的提升与扩展等普遍性、必然性关系,决定着国民素质的发展趋势。遵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从学理上对国民素质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确证,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1年03期 v.38;No.148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从嵌入性理论看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战略

    王瑞华;

    嵌入性理论对中国实施社会工作专业化战略具有诸多启示意义。从嵌入性理论看,中国缺乏社会工作专业化战略主要表现为社会工作结构的失衡性、社会文化观念的脱域性、社会关系网络的断裂性、专业教育发展的漂浮性以及专业服务制度的滞后性。在新形势下,实现专业化服务的良好嵌入必须做到:科学设置专业岗位,全面落实岗位扩张战略;搞好专业人才培养,理性选取专业改造战略;建构新型专业文化,及时采取文化认同战略;强化专业资格认证,科学选择持证上岗战略;优化专业制度规则,有效实施体制创新战略。

    2011年03期 v.38;No.148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蚁族”现象解析

    白鑫刚;

    大学生"蚁族"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个人理想追求、综合素质高低、专业特长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也是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变化叠加效果的综合表现。从"蚁族"社会价值功能来看,"蚁族"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客观来讲,"蚁族"作为社会"并发症"产生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又可能对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大学生"蚁族"是社会发展特定时期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全面规划,综合整治,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

    2011年03期 v.38;No.148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奢侈品消费观的渐进式解读

    何云开;

    作为西方社会器物文明的某种代言和表述,奢侈品自然有它生根发芽的丰润土壤。尽管奢侈品存在情感体验的复杂性,对奢侈品表述也不一而足,但聚焦于理念,它的脉络还是有迹可寻的。当今,奢侈品的哲学原罪近乎不可消解,但时至今日它不仅依旧独行其道,而且在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升的中国社会中更有大行其道之势。国际奢侈品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两个传导方向。首先,在其地域分布上顺应了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格局,从欧洲市场发迹,直至当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市场的崛起。其次,消费层级也从原本欧洲贵族社会,过渡到以中产阶级为代表新兴白领阶层。当然,奢侈品消费观也同样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人文价值观而不断进化,于此走向,世界各地的"奢侈品粉丝"殊途同归。

    2011年03期 v.38;No.148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转型期中国政府主导型城市发展模式评析

    赵娇;

    政府主导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些失误和问题的根源。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模式,使中央政府与各城市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城市政府面临任期约束和不完善的绩效考核体制,使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以"只注重短期利益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特征的行为模式,导致城市土地、资本粗放投入,城市环境恶化、特色丧失,给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城市发展最终是要实现社会、环境、经济三者协调发展,城市政府要学会做一个城市发展的监管者和引路人,科学认识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并真正将城市的品质、品位以及市民生活纳入考虑范围。

    2011年03期 v.38;No.148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战略和谐并举的实现机制研究

    葛传勇;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引擎,耕地保护涉及子孙后代基本生存的粮食生产安全,土地资源成为城市战略与耕地保护战略相交织的节点。破除"土地二元制度",建立"同地同权"的新土地管理制度,激活农村土地资源,通过"土地发展权转移"鼓励农民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以建设用地复垦的土地指标换取发展或创业资金,是平衡城市化与粮食生产争地矛盾,实现城市化与耕地保护战略和谐并举的途径与机制。

    2011年03期 v.38;No.148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房产税对房价作用的多向度分析——兼谈现阶段我国房价维稳的对策

    苏环;宗辉;

    房产税在不同的房价走势之下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房价稳定阶段其抬高房价,在房价上涨阶段其使房价加速上扬,在房价下跌阶段它又使房价急速下跌。以房产税调控房价必须要考察房价所处的确切走向状态。

    2011年03期 v.38;No.148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河南书法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赵秀红;

    河南省各大旅游景区有大量的书法文化遗存,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可利用资源。通过系统整理、研究各旅游景点的书法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化信息,建立河南书法名人名作资料信息库,建立展示书法文化资源有形与无形平台,建设书法旅游专线等多种方法和措施,就可以整合出有河南区域特色的河南书法旅游文化品牌。

    2011年03期 v.38;No.148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胡娅丽;

    饮食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饮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对贵州旅游发展来说不可或缺。促进贵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以文脉强化区域特色,充分挖掘和整合饮食文化资源,以优势品牌提升餐饮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这既有利于丰富贵州旅游活动内容,又有利于发展与传播贵州饮食文化。

    2011年03期 v.38;No.148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论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投资者保护

    宋红波;

    从根本上说,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投资者保护体现在资产池的构建、风险隔离与信用增级评级等主要制度的自身设计上。知识产权证券化各环节的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保护的重要内容。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是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之初投资者依赖的主要信用力量。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投资者保护的终极屏障。

    2011年03期 v.38;No.148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论慈善品牌建设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何兰萍;

    随着慈善事业走向正规化、规范化,慈善品牌建设成为提高机构形象、吸引公益资金、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比较成功的慈善品牌无不是从品牌的核心要素出发精心打造的结果。在塑造慈善品牌的过程中,应着力打造慈善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不过与此同时,慈善事业的品牌建设有其遵守的必要原则,从而与一般商业运营有着重要的区别。

    2011年03期 v.38;No.148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周代生态环保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

    李金玉;

    中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源起先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对于后世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影响。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古人逐渐确立了爱护自然和生命的行为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生态的客观作用。"万物有灵观"长期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并成为后世生态环保思想形成的重要源头。图腾崇拜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图腾主义的信仰,说明了人类尚不能积极地进行对自然之物再生产,而只是消极地禁止对自然界的动植物之剿灭。西周至春秋时期,阴阳五行思想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天、地、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世界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联系的整体,它们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它也促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的形成。

    2011年03期 v.38;No.148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汉书·八表》看班昭的史学思想

    金璐璐;

    班昭是位具有浓厚正统意识的史学家。在《汉书·八表》中,她从正统思想出发,以儒家思想评判汉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崇尚德治。她把汉朝看成是因应天命的正统皇权,拥护大一统,以强调西汉的历史合法地位。班昭的史学思想与汉代其他史学家相比,其正统色彩更为浓烈。

    2011年03期 v.38;No.148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宗教影响下魏晋迄唐生育礼俗探微:以佛道教为中心

    陈艳玲;

    分别于两汉之际传入、东汉末年兴起的佛道二教,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进入发展鼎盛期,其对中古医学尤其妇产科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关乎宗族嗣续的生育问题上,佛教的报应轮回说与道教的符箓、咒语、服水、吞符等宗教色彩被写入了产科书籍及病史中,因而在产事过程中形成了医者、病者、普通信众甚至职业教徒等不同的行为和观念。

    2011年03期 v.38;No.148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太平寰宇记》的编纂体例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王新荣;

    《太平寰宇记》是中国州县志书较完善体例的端始,方志必列人物、艺文者,其体皆本于史。清代乾隆年间的《河源县志》和《龙川县志》,从编纂体例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均继承了《太平寰宇记》的优良传统,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了纲目体及平目体的志书体例。

    2011年03期 v.38;No.148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明代都察院运行机制考略

    杜晓田;

    都察院是明代国家最高的监察机构。从内部看,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经历、都事、司务、照磨、检校、司狱,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其内部运作既互相协调,又互相制衡;从外部看,都察院与六科、吏部、大理寺和刑部等衙门也形成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关系。都察院的内外运行机制,在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11年03期 v.38;No.148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古代中越关系史的多重解读与正确定位

    李胜伟;

    当代中越官方和民间对于古代中越关系存在不同的解读。越南官方因不同时间和场合有不同的解读,越南学者和民间多强调古代越南的"从属"和中国的"压迫"。中国官方和学者在不同场合对古代中越关系也有不同解读,但总体立场稳定且相对客观。中越之外的第三方多倾向于越南的观点。对古代中越关系不同解读的典型事例是"二征事件"。实际上,历史上的中越关系绝不同于目前中越的关系模式,不能以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来衡量历史上的中越关系。

    2011年03期 v.38;No.148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方生态型美学:领域构成、美学基点、理论难题

    张法;

    西方的生态型美学由三大部分组成: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科。生态型美学在自然审美上,破除以人为中心,而以生态为标准,提出了"万物皆可欣赏"、"如其所是的欣赏"、"本真的直觉美"、"客观化诉求"的逻辑四步。同时其强调审美中的"理性干预"和要把自然审美原则扩张到一切美学中去,引起了美学上的理论争论。

    2011年03期 v.38;No.148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生态美学”的“身体”、“空间感”与“时间性”

    刘彦顺;

    本文认为,传统美学在整体上可以称为"艺术美学",建构的是一种从"教条"出发、仅仅能满足"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的美学;而生态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却是从"实际"发生的环境空间感出发的,它必然涉及"身体诸觉"在"空间感"上的生成,以及在"时间性"维度的存在——在静态上是"身体诸觉"的"同时性"并存与延续,在动态上则是空间环境美感的存在受"意义"与"价值"的激发与引领。

    2011年03期 v.38;No.148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0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七月》作年新论

    张玖青;曹建国;

    《七月》的作年有先周说、周初说和春秋中期说。从"万寿无疆"等嘏词以及"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等套语看,《七月》的作年应该为西周中期。明确《七月》的作年,对我们解决诗的作者、诗旨等问题有帮助。

    2011年03期 v.38;No.148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沉雄劲健:唐代诗人独孤及诗歌艺术散论

    郭树伟;

    独孤及是盛唐到中唐转折之际著名的文学家,现存诗歌87首。其诗歌创作表现出"沉雄劲健"的艺术特征,所谓"沉",是指其作品内容的质实和理性,所谓"雄",是指其作品以阳刚为美的风格取向。独孤及深厚的儒学修养使其诗歌具有质实和理性的特点,而诗歌的雄健阳刚之美则是盛唐时期雄奇阔大的时代精神与北方民族刚健质朴的地域文化内涵的反映。

    2011年03期 v.38;No.148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袁桷小品文的东坡风味

    李新宇;

    袁桷是元代中期诗文兼擅的作家,他的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活泼别致的小品文颇具东坡遗韵。其作文取法苏轼具体表现在景物描写的诗情与理趣、人物描写的情真与细腻、艺术技巧的学习与借鉴等三个方面。袁桷小品文中东坡风味或可看作是"苏学盛于北"的延伸与发展。

    2011年03期 v.38;No.148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龙凤钱》初论

    张红霞;

    《龙凤钱》传奇以唐明皇游月宫、掷金钱为重要关目,敷衍了一段离奇的颠倒姻缘。在这段奇幻的爱情叙事中,朱素臣重"情"的特点得到彰显,传奇中不论是关键的离魂情节还是大收煞的"突起波澜",都是为"情"的合理展开而故作铺排。此剧在传统双线结构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剧作的关目安排,凸显了作者鲜明的虚构意识,在艺术上具有突出特色。

    2011年03期 v.38;No.148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域外游记到新文体——晚清古典散文转型的游记视角

    杨波;

    晚清域外游记是古典散文的近代转型中颇为重要的一环,从域外游记到新文体,晚清海外文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域外游记则是还原这一演变过程的最佳文本。

    2011年03期 v.38;No.148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新时期以来小说“走向城市”叙事的悲剧意蕴

    李达;

    新时期以来小说"走向城市"叙事蕴涵着浓厚的悲剧色彩,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英雄悲剧的普通人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看,悲剧在文本中主要表现为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人性迷失的悲剧等四种形式。文本呈现悲剧风格缘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矛盾、作家的立场和视角等。

    2011年03期 v.38;No.148 19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约翰·斯坦贝克生态维度研究

    田俊武;

    斯坦贝克幼年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来与科学家里基茨交往密切,并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这些都构成了他能成为一个生态文学先驱者的重要元素。他在政论、游记和小说等文学创作中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人与土地和谐相处。这些生态思想对于全球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

    2011年03期 v.38;No.148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杜拉斯作品中的异国爱情创作模式

    缑英杰;

    在法国作家杜拉斯的作品中,"异国爱情"是一种常态的创作模式,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度,其男女主人公爱情的结局往往充满了绝望和悲怆。这类故事模式的自传色彩比较突出,它的形成与作家的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密不可分。

    2011年03期 v.38;No.148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绿房子》的结构现实主义特征

    韩辉;

    《绿房子》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结构现实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它构建了多面体的立体结构,读者的参与是构建这座多面体大厦的必要条件,读者必须进行拼图式的积极阅读才能真正完成这座立体大厦的构建工作。作者还运用了许多手法来丰富小说的多面体艺术特征,影视技巧的运用就像千丝万缕的丝线,将小说的各个部分结成网络,并在各个部分之间搭建了条条通道,使得《绿房子》的内在结构实现了立体化。意识流手法模糊了时空界限、想象与现实的分野,使得单个情节的叙述也变成多层的、立体的,从而使多面体大厦的内部格局呈现为立体结构,和《绿房子》的总体框架融合为一体。精彩的对话艺术是对多面体结构的补充和具体化。多面体立体结构不仅是《绿房子》的外部框架,而且是从部分到整体,从内而外一致的形式特征。《绿房子》的结构形式中寄寓了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文学的信念,对这种结构方式的分析显示了作者的真实观和文学创作理念。

    2011年03期 v.38;No.148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拉金城市诗歌:精神生态危机和诗意生存向往

    梁晓冬;王艳丽;

    菲利普·拉金的诗歌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反映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和对诗意栖息于大地的向往。其中精神生态危机具体表现为人的精神生存化展布困境,以人的异化感、疏离感、焦虑、压抑等为主要症候。从生态理性哲学角度来看,产生这样危机的症结主要在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以及科技革命对人精神生存化展布的限制。拉金在诗歌中表达了对都市人精神生态危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人类物质欲望和科技至上的批判。同时,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诗人表达了都市人向往诗意栖息于大地,与万生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整体思想。

    2011年03期 v.38;No.148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重思经典 多重声音——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述评

    冯芃芃;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从批判经典好莱坞电影对妇女形象的错误再现开始,经过后结构主义带来的批评转向,已经在形象再现、女性电影、观看方式等议题上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由于女性主义者对经典形成之霸权的警惕,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不断纳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已经取得的成就。基于不同立场的学者采纳不同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对话,挑战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限制。

    2011年03期 v.38;No.148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存在探寻者的契若金兰——毕希纳、昆德拉、曹雪芹的身体叙事

    杜瑾焕;

    毕希纳、昆德拉和曹雪芹存在于三个不同的时空,但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身体的偶在及其终极意义的虚无。超越这种虚无,必须让肉体拉住灵魂的衣角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在对身体的态度上,他们有惊人的契合之处。这对我们思考存在、探寻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2011年03期 v.38;No.148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语言视域的文学研究

    王丹;孙文宪;

    从语言的视域来解答"文学何以成为文学?"一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而按照讨论这一问题的方式或关注点的差异,文学研究又可分为两个时期:语言形式时期和语言文化时期。前者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探寻文学的语言形式对文学的规定性来展现文学的审美性;后者则以语言哲学为理论基石,突破了索绪尔模式的束缚与局限,力图通过分析语言活动与诸种社会文化活动、因素的关联来说明文学的文化品质。

    2011年03期 v.38;No.148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系统决定意义”的哲学辨析——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理论前提批判之三

    李伟;

    "系统决定意义"和"绝对差别原则"是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最重要的理论创见。对它们的哲学辨析表明:因索绪尔对语言符号"意义"和"价值"的区分,系统所能"决定"的并不是"意义"而是"价值";因他对"同一"和"差别"的辩证理解,"差别原则"并不"绝对",它是建立在"同一"之上的。这于后结构主义对语言学的冲击有着根本的"反解构"意义。

    2011年03期 v.38;No.148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维度拓展翻译家研究空间——萧乾翻译研究启示

    李小蓓;

    本文以萧乾翻译研究为个案,探讨拓展译家研究空间的有效途径。基于对近30年萧译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成因分析,本文就该案例提出5条建议。

    2011年03期 v.38;No.148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分布形态学框架下的汉语存现句结构类型分析

    李素枝;

    分布形态学是与最简方案同时出现的生成语法理论,它与最简方案理论的主要区别是持非词语主义的观点,主张词法与句法同构。本文用该理论分析汉语存现句的结构认为:可以不出现主语的存现句是单纯动词存现句,必须出现主语的是复杂动词存现句;带"有"字的是显性复杂动词存现句,不带"有"字的属于隐性复杂动词存现句;"着/了"问题不是存现句的本质问题,应该单独研究。

    2011年03期 v.38;No.148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教育秩序:个体行为秩序化形成的制度需要

    刘春梅;

    个体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元素,其行为对社会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力量。教育使个体秉承了一种自我塑造的基本权利,是人们行为方式形成的重要因素,并使培养个体行为秩序化成为可能。教育目的的实现依凭于教育秩序的建构,而在当前我国教育失序的状态之下,教育培养维护的基点——个体行为,处于一种无秩序约束的"自由"状态。因此,应该以制度建设为契机整合与建构教育秩序,培植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认知框架和行为规则,推动个体行为秩序化的形成,进而营造出秩序化的社会。

    2011年03期 v.38;No.148 23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教育制度视角下“教育家办学”实现条件分析

    张建雷;

    教育改革的成功需要教育家群体的大量涌现,需要教育家办学成为一种常态。良好制度环境是教育家办学局面形成的必要条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可以为教育家办学提供自主空间;完善学校内部民主管理机制,可以为教育家办学谋求专业底蕴;创新学校利益机制,可以为教育家办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优化校长管理制度,有助于教育家型校长成才、成家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

    2011年03期 v.38;No.148 240-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公民社会视域中的伦理道德养成机制

    谭德礼;

    伦理道德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软实力,伦理道德在公民社会视域中既显发展机遇,又显挑战。公民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但它最多是一个"独立但不自足"的社会,公民社会要得到健康发展,除了需要民主国家的引导和调控,政治国家为其创造宽松的民主氛围和环境外,还必须积极培养公民伦理道德精神,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机制、习惯形成机制、良心调节机制和教育培养机制来加快提升全体公民伦理道德素质,从而使现代公民拥有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义务意识相统一的公民精神。

    2011年03期 v.38;No.148 24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红灯记”与“红歌会”教育方式的比较

    饶勇;宋昆鸿;胡松;

    "红灯记"与"红歌会"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但两者都是以红色资源为载体对全体公民进行"红色教育"。从多个角度比较"红灯记"与"红歌会"的异同,能够清晰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比较得出启示:红色资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可代替的优质资源,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2011年03期 v.38;No.148 247-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教育法学学科建构论略

    刘冬梅;

    我国的教育法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教育法学的学科性质如何界定,教育法学的学科地位如何,教育法学学科体系的整合度怎样,都是教育法学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科实践的发展态势和方向。从教育法学产生的动因看:主要有二:一是国家对教育的干预;二是教育关系的复杂化。教育法学以教育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是法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学的中心范畴,教育权利是教育法学的基石范畴。就我国教育法学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学科自身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科体系缺乏教育法学自身特有的概念,体系内容架构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法学的内在逻辑结构、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等重要问题尚需进一步厘清;教育法学的学科地位有待提升。

    2011年03期 v.38;No.148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网络媒介情结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路琳;闫帅旗;

    网络媒介情结是指人们因过度依赖网络媒体而在其潜意识内所形成的集网络需求、网络情感以及网络意志为一体的一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对青少年影响很大,需要科学引导。新形势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要加强对青少年媒介情结的研究,进一步拓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积极建构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机制;注重建立青少年同伴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强化媒介素养教育价值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重视网络媒介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2011年03期 v.38;No.148 254-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几点思考

    熊光慈;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历练创业能力,成为自行开创个人事业的人才。这是育人大计,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这是民族兴旺大计,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之一;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营造氛围,需要学校和教师下功夫搞好课程建设并有效地实施教学。

    2011年03期 v.38;No.148 258-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实践

    路红显;

    高校德育是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内涵在于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提供援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和谐环境。目前,高校德育实践的不足之处在于德育理念滞后,教师在德育活动中的角色固定化和单一化,无法应对大学生在成长期间所遇到的新问题。我国当代高校德育要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加强德育师资的队伍建设、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

    2011年03期 v.38;No.148 26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浅析绘画史中“自白及吴元瑜出,其格遂变”之内涵

    闫庆来;

    宋代花鸟绘画的风格划分中,崔白、吴元瑜的出现标志着风格的一个转变,画史中以"自白及吴元瑜出,其格遂变"的评价来表述。然而今人对此表述的简单化理解,造成一定的误读。从师承关系及绘画技法传承关系而言,崔白、吴元瑜的风格是黄徐二体的融合创新。而画史中"自白及吴元瑜出,其格遂变"的论断,仅仅是强调崔白、吴元瑜作品的意境与之前的黄体富贵之意不同。

    2011年03期 v.38;No.148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筝曲《渔舟唱晚》的“中和”“恬淡”之美

    杜元媛;

    筝曲《渔舟唱晚》体现了作者的高洁气质和崇尚德行的文化风范,其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乐曲用富有诗韵的语言描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尽善尽美"、"中和恬淡"的审美观以及超脱音乐本身的精神追求,是古筝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的美好体现。

    2011年03期 v.38;No.148 267-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论文转载量排名发布我刊在全国高校学报中排名第八

    <正>由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书报资料中心研制的"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及《研究报告》于2011年3月29日正式发布。该排名根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00多种学术系列期刊在2010年度转载的学术论文数据,对我国人文

    2011年03期 v.38;No.148 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