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超越“两极对立”的文化出路

    李德顺;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既坚持继承又丰富发展的统一。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又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与发展多极化同时并存,多样化文化并生与多元价值观碰撞势在必然。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充分证明,一种文明、文化的发展壮大,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文明、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为代价;一种价值观的选择确立和追求实现,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价值观的衰败和消亡为条件。从而,我们在深化价值论研究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和文明的价值选择,就需要摆脱所谓的"中西对立"和各种"中心霸权"的文化模式,扬弃和超越一切狭隘、封闭、狂妄的价值观,倡导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兼容与互补对接,促进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平等相处、共同发展。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李德顺先生等几位著名学者,就全球化形势下价值和文化领域面临的"一元与多元"、"统一与多样"、"冲突与兼容"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其旨归即在于此。

    2007年06期 No.127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冲突的深层根源

    阎孟伟;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既坚持继承又丰富发展的统一。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又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与发展多极化同时并存,多样化文化并生与多元价值观碰撞势在必然。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充分证明,一种文明、文化的发展壮大,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文明、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为代价;一种价值观的选择确立和追求实现,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价值观的衰败和消亡为条件。从而,我们在深化价值论研究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和文明的价值选择,就需要摆脱所谓的"中西对立"和各种"中心霸权"的文化模式,扬弃和超越一切狭隘、封闭、狂妄的价值观,倡导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兼容与互补对接,促进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平等相处、共同发展。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李德顺先生等几位著名学者,就全球化形势下价值和文化领域面临的"一元与多元"、"统一与多样"、"冲突与兼容"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其旨归即在于此。

    2007年06期 No.127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孙伟平;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既坚持继承又丰富发展的统一。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又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与发展多极化同时并存,多样化文化并生与多元价值观碰撞势在必然。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充分证明,一种文明、文化的发展壮大,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文明、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为代价;一种价值观的选择确立和追求实现,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价值观的衰败和消亡为条件。从而,我们在深化价值论研究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和文明的价值选择,就需要摆脱所谓的"中西对立"和各种"中心霸权"的文化模式,扬弃和超越一切狭隘、封闭、狂妄的价值观,倡导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兼容与互补对接,促进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平等相处、共同发展。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李德顺先生等几位著名学者,就全球化形势下价值和文化领域面临的"一元与多元"、"统一与多样"、"冲突与兼容"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其旨归即在于此。

    2007年06期 No.12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工具论在文化差异与融合问题上的主张

    韩东屏;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既坚持继承又丰富发展的统一。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又面向世界,坚持对外开放,汲取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全球一体化与发展多极化同时并存,多样化文化并生与多元价值观碰撞势在必然。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充分证明,一种文明、文化的发展壮大,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文明、文化的衰落和消失为代价;一种价值观的选择确立和追求实现,没有必要一定以其他价值观的衰败和消亡为条件。从而,我们在深化价值论研究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对于文化和文明的价值选择,就需要摆脱所谓的"中西对立"和各种"中心霸权"的文化模式,扬弃和超越一切狭隘、封闭、狂妄的价值观,倡导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兼容与互补对接,促进不同的文明、文化的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平等相处、共同发展。本期我们特别约请李德顺先生等几位著名学者,就全球化形势下价值和文化领域面临的"一元与多元"、"统一与多样"、"冲突与兼容"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其旨归即在于此。

    2007年06期 No.12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先秦儒学圣人德化机制的逻辑重构——以社会秩序建构为中心

    成云雷;

    先秦儒学以圣人为社会秩序建构主体,主张通过圣人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把"仁"推广到社会共同体中去。一旦"仁"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人们就能够生活在一种基于善良情感的秩序之中,从而免遭社会混乱所带来的灾难。我们把这种构建秩序的途径称为圣人德化。圣人德化之所以可能,首先是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为圣人德化提供了心理前提,其次是身体呈现为圣人德化提供了现实通道,再次是经典学习和礼乐教化构成了圣人德化的制度化生活方式。先秦儒学以圣人作为"以身载道"的理想人格教化民众,努力发挥圣人之德对于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思想重视人格力量的特点。

    2007年06期 No.12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和谐: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思想的核心

    李延明;

    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思想的核心是和谐。在孔子重建社会新秩序的理念中,作为社会外在规范和个体内在自觉的仁、义、礼、智、信成为核心价值。他一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使社会充满活力,一面又把人格完善的君子作为道德典范和人格范型向外辐射,使社会和谐有序。孔子和谐思想在不断的实践与传播中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价值信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凝聚人心的共同思想基础。

    2007年06期 No.127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儒家美学倡导的“和谐精神”及其现代意义

    伊春;

    "礼乐"、"中和"的美学思想是传统儒家美学的精髓,对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是"美善合一",儒家美学的核心是"仁","中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和谐精神",是先秦诸子互相渗透、融合、妥协、完善的共同产物,是儒家"以礼治国,乐与政通"为宗旨的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和"是多样性的和谐,"和谐之道"追求的不是一个声音、一种味道、一个思想,而是与之相反的多样性、丰富性的和谐。礼、乐、刑、政,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来同一民心,走上治国的正道。国家、礼乐、刑政、习俗未发生重大变革,国家的政权稳定,凡事都以"和"为准则,社会、人民的生活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和谐。

    2007年06期 No.127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荣辱观颠倒与价值观多元化

    王玉樑;

    荣辱观是关于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的根本观点,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价值观,即荣辱价值观。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荣辱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主导的荣辱观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但目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却以荣为耻,以耻为荣,出现了荣辱观颠倒的现象。荣辱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决定于价值观。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荣辱观颠倒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决定的价值多元化和价值观多元化。价值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面对当前价值观多元化导致的荣辱观颠倒现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性,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7年06期 No.127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集体主义的现代演进与马克思的原典回归

    崔永和;黄晓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中国主流伦理导向的集体主义原则究竟还适用不适用?如果适用的话,它应该具有哪些不同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时代特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原典,为我们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集体主义原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与和谐文化的战略目标,需要从理论上认真探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集体主义原则的本质特征,从完全排斥个人利益的绝对的"虚幻的"集体主义,转向兼容和重视个人正当利益的相对的"真实的"集体主义。

    2007年06期 No.127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个人发展问题的凸显与个体主体的建构路径

    张中文;

    现代社会是建基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发展基础之上的以个体发展为本位的社会,市场经济在推动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的个体发展。但社会个体在追求"独立"的"单向度"的发展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问题。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通过教育、文化和制度等的创新与建设构建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主体,实现个体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以教育作先导、以文化作依托、以制度作保障,实现个体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构建我国个体主体的主要路径。

    2007年06期 No.127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思维方法论探析

    张云霞;

    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为香港、澳门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繁荣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不仅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制度建设的正确方略,同时又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正确指导原则。认真探讨和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思维方法论资源,对于我们做好国内各项工作和开展对外交往,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切实的现实意义。

    2007年06期 No.127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追求自由的形式:古希腊社会契约文化探源

    潘云华;

    古希腊社会契约文化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蛹化"过程:古希腊特有的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自由理念,而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意蕴最终催生了社会契约论的诞生。自由是契约的目的,契约是自由的形式。西方国家的法治内容与结构,实乃对这种契约目的与形式的反映。习惯于寻求实质正义的传统中华思维模式,应当抛开对社会契约论的"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尝试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反思契约理念中蕴涵的法治精神,着眼民主的结构与程序,建设我国的民主法制。

    2007年06期 No.127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一个严格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辩证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

    曹飞;

    本文在严格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辩证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2,证明了PC2的可靠性和完全性,简要地讨论了几个与PC2相关的系统——形式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1、形而上学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3、怀疑论逻辑的命题演算系统PC4,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以及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形而上学逻辑、怀疑论逻辑之间的关系。

    2007年06期 No.127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的动态管治

    杨沐;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加坡政治发展路径探析

    李路曲;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观察和理解“新加坡方式”

    庄礼伟;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国高党低”与政党国家化:对新加坡模式的解读

    刘建军;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组织新变化

    吕元礼;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部长加薪与新加坡“高薪”功能的转变

    孙景峰;王锐;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经验的契机

    卢正涛;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李韶鉴;

    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正如李光耀所说,"没有行动党就没有现代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史基本上与现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相重叠,新加坡的国家发展与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密不可分,一部新加坡的经济腾飞史就是一部人民行动党执政史。同时,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是世界政党政治经验宝库中的重要成果,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了集中反映近期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特约请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资深研究员杨沐博士、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路曲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庄礼伟教授、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深圳大学吕元礼教授等八位在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研究方面的专家,围绕"人民行动党与新加坡国家建设"这一主题为我刊撰写特稿,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7年06期 No.127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的苏联模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

    戴小江;

    邓小平提出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具体体制。这种界定突破了苏联模式包含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层含义的观点,既有利于把东欧苏联剧变与社会主义的失败区分开来,又有利于深刻认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性。邓小平认为苏联模式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对立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从而扭曲僵化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通过总结苏联模式的历史教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自身和处理好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构建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全新的社会主义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07年06期 No.127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平等社会权的建立:国家对弱势群体之绝对义务

    韩秀义;陆志刚;

    中国社会业已处于断裂状态,此种情形也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但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指向,皆着眼于发展,而对发展的前提——平等或未加以关注或关注甚少,但平等恰恰是事关弱势群体权利的关键。基于弱势群体的权利享有与行使境况,若使该群体扩展权利享有的范围,改善权利行使的环境,所能依靠的力量只能是国家。这就需要国家履行对弱势群体的义务,同时,国家的义务还是绝对的、不能放弃的;国家在履行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义务时,鉴于国家本身的力量也具有限度,所以集中力量解决弱势群体的平等社会权问题,或许是较为稳妥的策略选择。

    2007年06期 No.127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行政问责制的法理逻辑与现实悖论分析

    康之国;

    行政问责制的法理逻辑表明,人民主权是政府权力的逻辑基础,如果没有人民主权,也就不可能有政府权力,因此,政府权力必然要受人民主权的制约,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应对人民负责。而在我国行政问责制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却出现了权高于民,权大于法,问责执行机关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等现象。生成我国行政问责制现实悖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历史传统的原因,也有政治体系发展不健全、配套制度与改革相对落后的原因。解决此问题的关键,需要一些政府官员转变观念,树立"权为民所用"的服务意识,同时,要健全各级政府的责任体系,强化制度执行的针对性以及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控制机制等。

    2007年06期 No.127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用萨贾德普尔理论解读伊朗核问题

    吴成;

    伊朗学者萨贾德普尔把苏联解体视为国际格局的转折点,把全球化视为转折时期的主要特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中的传统因素仍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个人、非政府组织等非传统因素进入国际政治舞台,还有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至关重要。"9.11"事件不但为小国参与国际政治提供了机会,更凸显了个人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它还使游戏规则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并抓住机会,伊朗不但可以做到在纵横捭阖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其国际地位还将得到提高。

    2007年06期 No.127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宏观思考

    郑功成;

    残疾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身体障碍而处于弱势地位,对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是当代世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公平、正义、共享正在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尤其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作者认为,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特别需要牢固确立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走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安排相结合、政府责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生活保障与其他保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作者强调,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大财政性投入、夯实生活保障、发展其他保障、促进残疾人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

    2007年06期 No.127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9 ] |[阅读次数:1 ]
  • 从西部残疾人就业现状透视政府在弱势群体扶助中的责任

    许琳;张晖;

    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就业对于残疾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残疾人就业存在着在业率低、就业层次低、就业安置需求满足程度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未就业残疾人缺乏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而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责任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要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权利,缩小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就业方面的差距,提高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必须强化政府在扶助残疾人就业中的责任,发挥政府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给予残疾人弱势群体以特别的物质保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对残疾人提供公共政策支持;通过公共服务职能,向残疾人群体提供社会服务和社会保护。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政府有能力也应该承担主导力量的角色。

    2007年06期 No.127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探讨——从社会保障实施社会化的视角

    李莉;

    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是社会保障管理及运行社会化的体现,它强调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残疾人生活的物质环境、心理机制进行调整,实现残疾人全面康复、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的资源基础、筹资机制、管理协调、服务提供、技术指导以及支付方式是这种模式持续、合理发展的关键要点。

    2007年06期 No.127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残疾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

    赵启峰;

    我国残疾儿童数量巨大,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但我国残疾儿童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尚未建立。保护残疾儿童已成世界共识。我国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残疾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残疾儿童的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社会参与权、救济权、养育权等内容。

    2007年06期 No.127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论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历史轨迹

    张述周;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作为当代中国法学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整个西方法哲学思想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06期 No.12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征地法律制度的理性反思及重建

    黄进才;

    国家通过土地征用或征收而使农村土地"农转非"和农村劳动力"农转非"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在此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超过了农民负担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征地法律制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重新审视和反思我国的征地法律制度并重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7年06期 No.12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不动产不适用善意取得

    张传先;袁武强;

    物权法草案第111条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同时,采纳部分学者的观点,将其适用范围扩展至不动产物权变动领域,作为协调物权变动中静的安全与动的安全的唯一制度取代公示公信原则。这种制度设计,将在制度内部产生紊乱,主要体现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前提即是否为无权处分、受让人主观的判断、是否区分原权利人的过失等方面,对司法实践也将产生不利影响。

    2007年06期 No.127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家庭财产制度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范德章;

    本文探析了我国家庭财产制迄今已经历了一个由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共同共有制与约定财产制、分别财产制并存时代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财产按份公有制是我国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家庭财产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家庭财产制应当采取和实施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我国当今家庭财产制形式的补充和完善。

    2007年06期 No.127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犯罪化与犯罪概念关系之辨证

    孙战国;

    犯罪化又被称为入罪化,是指将不是犯罪的行为在法律上作为犯罪,使其成为刑事制裁的对象。所以,何种行为能够入罪,也就是犯罪化的标准问题就成为犯罪化的核心,而犯罪化的标准就是指犯罪概念如何界定。犯罪化与犯罪概念关系密切,犯罪概念的界定决定着犯罪圈的大小,实质的犯罪概念对于犯罪化具有前提性的作用,犯罪概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对于刑事立法犯罪化具有指导功能。

    2007年06期 No.127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武化吉;

    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是个被理论界忽视的罪名,然而,该罪在司法实务方面存在许多疑难问题,如本罪的行为对象、实行行为、主观方面、罪数等问题,以及如何认定"情节严重"。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期望对司法实务有所启发。

    2007年06期 No.127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资源产业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发展市场机制

    吕玉广;肖荣阁;

    本文以自然资源价格为主线,通过对资源产业制度变迁分析,建立起反映资源和环境稀缺程度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2007年06期 No.127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环境变化及应对策略

    崔佳;

    本文从全球金融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多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和路径,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维系国家的金融安全。

    2007年06期 No.127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银行信贷政策与县域经济的发展

    王飞;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壮大县域经济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金融信贷的支撑,然而商业银行信贷投向一直瞄准城市市场,而忽略了农村市场。县域经济金融信贷的薄弱,已成为制约县级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本文针对县域经济金融信贷严重削弱的原因,分析了适时调整银行信贷政策以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对策。

    2007年06期 No.127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化遗留与战国监察制度研究

    陶镕;

    "遗留说"是进化论人类学的一个范畴和方法,它是按照保存在未消失民族的过去制度之残余物,以追溯发展序列的一种技巧。用这种思维方法去研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就会发现,战国时期监察制度的客观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因为形式多样,不主一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要善于认识并综合各种散乱的监察因素,把它们从错综复杂的文化中抽取出来,整理出来,从而完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学会利用文化遗留要素,无论如何,借鉴或者模仿一种已有的制度都比创立一种新制度要容易得多,尤其是这种制度已被前代社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时候,这些制度便得以继承并遗留下来。也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研究那些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的文化、制度有了可能。

    2007年06期 No.127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秀统一战争时期各政治集团招降动态分析

    阎盛国;

    刘秀统一战争时期,更始集团、王郎集团、赤眉军集团、刘永集团、彭宠集团、隗嚣集团、公孙述集团,诸多政治集团跻身于招降活动。由于各政治集团要么不善招降,要么对降者安抚不力等因素,结果它们的招降活动收效甚微。而刘秀集团因灵活多变的招降活动方式和善于创造招降活动的外在条件而获益匪浅。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参与招降活动的意识大为增强。受儒学传播的影响,招降活动总的理论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

    2007年06期 No.127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晟乐成功制作与北宋乐议

    卫亚浩;

    "北宋乐议"活动最早出现于太祖建隆年间,终止于徽宗崇宁年间,几乎涵盖了北宋政权存在的整个历史。"北宋乐议"直接导致了大晟乐的成功制作,进而也促成了大晟府的建立。大晟乐之所以制作成功并被定为"一代之乐",其原因可从三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看,大晟乐的成功是因为它完满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乐议所关注的两大问题:一是运用了既可称为古制,又能令众人信服的制乐方法;二是制成了和谐的乐律制度。深一层看,则是宫廷权谋成功运用的结果。执掌朝政的权臣借重君权神圣的幌子,最终确立了大晟乐至尊地位。而在更深层次上,大晟乐的成功制作是与乐工们长期以来的音乐实践分不开的。北宋历朝乐工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有关音律方面的知识,这才是大晟乐得以制作成功的根本原因。

    2007年06期 No.127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的环境正义运动

    滕海键;

    环境正义运动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场以实现环境平等权为主旨的基层群众运动。环境正义运动的直接起因是环境风险的不公平分配这一社会现实。环境正义运动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历史渊源,一定意义上,环境正义运动是民权运动的扩展,是对主流环保组织的挑战。环境正义运动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各界不同程度地对环境正义运动做出了回应。

    2007年06期 No.12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0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动态模仿对于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孙卫东;

    作者认为,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在深入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模仿的策略,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几个译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7年06期 No.127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西解释学意义观和理解观之比较

    李有光;

    南宋陈善的"出入"说、陆九渊的"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论以及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可以作为中国古典解释学意义观与理解观的纲领和代表。比较西方解释学的"更好的理解"和"不同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解释学是在实践的自觉中沿着两条清晰的阐释方向和线索完成了方法论的积淀。其意义观坚实而灵通,执著而超越;其理解观既出入有据,亦进退自如。而西方解释学却在理论的自觉中越来越深地走向了一条体系建构的道路,其意义观和理解观的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演变,呈现出对立而复杂的状态。应该说,中国古典解释学洋溢着灵活而实用的个性,西方解释学则呈现形而上的本体特征。

    2007年06期 No.127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公文理论述评

    侯迎华;

    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公文理论研究逐渐觉醒的时期,以曹丕的《典论.论文》为首,掀开了古代公文理论研究的序幕。其后,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进一步发展,另外王粲、杨修、陈寿等也都有不俗见解,他们共同为南朝公文理论的繁荣做了充分的铺垫。

    2007年06期 No.127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晋玄学的灵魂——通

    王澍;

    嵇康的思想看似矛盾,实是统一的。"通"是魏晋的时代精神,是玄学的灵魂。理论上,以道观物就可齐同万物;实际上,往往行不通。

    2007年06期 No.127 16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徐志摩诗歌语言的音乐性特征

    廖玉萍;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上,徐志摩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存在。尤其是他作品中的语言清新活泼、新颖别致、内蕴丰富、节奏鲜明,为读者带来了鲜活的审美感受。作者在飞扬灵动、渴望自由、追求爱与美的思想内容指引下,也总在追求着与内容的完美和谐的统一,并善于把韵律、复沓、双声、叠韵、声母、节奏、章法、音调等多种语言因素综合起来,以抒情艺术化为目标,使其语言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在徐志摩的诗作中,它们是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以回环美体现得最为突出重要。

    2007年06期 No.127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你别无选择》的现代先锋性解读

    王淑萍;

    伴随着新时期民族文化反思的深入,反传统的西化意向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个重要主题,知识者开始了关于现代性的思考。孕育于这种文化背景之中的《你别无选择》,以其叙事视角的隐蔽性,意识流、非情节化处理的方法和象征意象的运用,向艺术法则的常规及正统发出挑战。

    2007年06期 No.127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气势在文章活动中的美学价值

    蒲晓彬;

    气势在文章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然、社会生活中有气势,是写作主体取势的源泉;气势是写作主体为文的内在动力;气势是建构文章大厦的凝聚剂;气势是接受主体鉴赏文章的向导。

    2007年06期 No.127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汉语私人书信开头段使用策略研究

    曹湘洪;

    本文采取民俗学语料收集方法,分析了新疆城市汉族居民的259封当代私人书信中开头段常用策略使用的情况。研究发现该类书信的开头段是由一系列"寒暄语"构成。它在汉语私人书信开头段中起着反映、建立或保持社会关系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寒暄语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合于人类交际的所有场合。

    2007年06期 No.127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莎士比亚笔下福斯塔夫的狂欢性探析

    娄素琴;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继承民间狂欢化精神的结果和体现,他身上闪烁的狂欢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活动时空的广场性、狂欢化的主体精神、地形学意义、治外法权下的真话。他的活动时空的广场性不仅形成了著名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还扩大了剧作的表现范围和深度;他身上的狂欢化主体精神尤其是二律背反的特点使这一形象更为复杂,更富有生活气息和真实性;他的地形学意义又使他具有了强烈的民间色彩;他的脱冕神圣、对抗权威和他所带来的狂欢化的笑声使观众获得身心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

    2007年06期 No.127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灵与肉的割裂到灵与肉的和谐——评劳伦斯的性爱观

    温爱玲;

    D.H.劳伦斯是20世纪西方文坛争议颇多的作家,他终生热衷于探索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强调爱情的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神圣与世俗的契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我们通过对其小说《儿子与情人》、《虹》和《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等作品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分析,可以看到他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及对理想爱情的理解。

    2007年06期 No.127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郭熙生卒年考辨

    张白露;

    北宋画家郭熙的生卒年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今人的推论又较多错讹。通过对北宋末年相关文献资料及遗山文集中线索的分析,经多方考察,郭熙应当是生于1005年,卒于1094年,享年八十九岁。

    2007年06期 No.127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传统中国画笔墨情结释读

    赵运虎;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的意境之美和笔墨形式交互渗化的视觉美感互为依托。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它都用自身的造型、写意、表趣等审美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释放着自身的特有魅力,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007年06期 No.127 18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艺术的空间、性别与叙事延展

    郑胜利;

    艺术史意义的转变是由艺术作品生长空间的变革所引发的,而变革的原因存在于主体的人的创造;通过分析艺术史中语言空间、性别与叙事方式之关系,我们希望能够对解读当下艺术史发展文脉的困境提供帮助。

    2007年06期 No.127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画形式美的构成

    薛书琴;

    中国画之形式美,不应局限于画内物象,画幅及装裱形式等均是一幅画整体美感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就这些因素在中国画中与画面形式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分析。

    2007年06期 No.127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人文精神

    王晓坤;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他的钢琴奏鸣曲处处洋溢着肯定人性、颂扬人性、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2007年06期 No.127 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和谐社会建构进程中的国民素质均衡发展

    单培勇;

    当代中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旧的社会平衡未被彻底打破、新的社会平衡尚未完全形成,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均衡发展。如果国民素质严重失衡,就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或畸形发展。因此,积极发展和谐的社会关系,国民树立"学习素质"观念,并提高对素质观念内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2007年06期 No.127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人与和谐社会的融合发展

    郭松江;

    要实现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注重人与社会的融合与共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党执政的重要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向更高层面转化的关键。而和谐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政治条件、思想条件和利益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人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新内涵具体表现在: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和谐构架,尤其要把人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紧密地相融在一起。

    2007年06期 No.127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用

    李长明;

    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艺术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格、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有助于开发智力,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

    2007年06期 No.127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教育政策的运行原则与效率分析

    罗志敏;

    准确把握正确的教育政策运行原则,是提高教育政策运行效率,以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政策的积极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教育政策的运行组织和个人要按照教育政策运行的原则要求,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政策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政策效率的目的。在教育政策的运行过程中,作为代表国家、代表政府行使公权力的教育政策运行组织和个人,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政策过程的动态性、主动性、组织性和协调性的原则要求,找出目前我国教育政策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以高效率的教育政策运行促进教育政策的不断创新与完善。

    2007年06期 No.127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研究

    金法;

    创建和发展和谐教育的起点是要深入探索和谐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这对理清教育思路、更准确地研究和把握和谐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历史性和理论性的指导意义。

    2007年06期 No.127 20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角色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的解读

    曹殿朕;

    青少年是热衷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网络游戏自身的逼真性、多元性、互动性和虚拟现实性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而对青少年的角色社会化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有助于在角色扮演中克服角色紧张、进行角色定位、促进角色社会化,增强自我意识与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容易导致青少年角色认知不清,产生角色冲突,引发人格的自我同一性,影响正确角色观念的形成。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强调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角色行为的形成和完善,基于此理论对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进行有效的匡正,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十分必要。

    2007年06期 No.127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态度改变视野中的情感作用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胡斌;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持久而稳定的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品德的社会心理学阐释是个体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道德教育过程是这一特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德育信息和德育情境构成影响受教育者情感的外在刺激因素,因而要调动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德育工作者要全面提高素养,增强道德教育的号召力;德育信息要熔铸积极情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德育情境要精心创设,增强道德教育的渗透力。

    2007年06期 No.127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战略管理:美国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杨柱;

    美国许多高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但是它们都通过战略管理使自己摆脱了困境,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以普林斯顿大学、北科罗拉多大学以及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这些高校战略管理的实践,为我国高校实施战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2007年06期 No.127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罗士喜;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本文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构建课程体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应妥善处理好的若干问题。

    2007年06期 No.127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缺失与建设

    王强;

    校园文化作为教育环境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然而我国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容上存在着缺失。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定位不准确,缺乏对大学教师和管理人员人文精神的培育,缺乏对生态文化的培育和传播,缺乏对社会不良思潮的"抵抗力"。就要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要重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强化教师、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引领社会中的作用。

    2007年06期 No.127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制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输出能力的因素研究

    周桂芝;

    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常常保持沉默,这一行为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依据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与de Bot的话语产出模式以及中国学者有关英语教学的经验,探讨学习者获得口语能力的前提条件及外语口语能力发展的机制与过程,分析课堂环境下制约中国学生口语输出能力发展的因素,最后提出改变这种现象的一些思路。

    2007年06期 No.127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引入的思考

    王素珍;

    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常常出现由于忽视文化内涵的输入而影响了交际的效果,甚至导致许多场合交际失误的案例。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阐释了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以及文化引入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期待能对外语教学提供新的思考。

    2007年06期 No.127 227-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高校学报编辑彰显大学社会职能的路径

    王继洲;

    中国高校学报是由高校创办的一种特殊的学术理论期刊,这一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彰显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当前,高校学报编辑必须对中国高校学报的属性具有明确的认识,排除一些舆论的干扰,选择相应的路径,彰显大学的社会职能,促进中国高校学报的顺利发展。

    2007年06期 No.127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新形势下党刊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李向丽;

    在报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增强实力,赢得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是党刊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依赖增强核心竞争力。党刊政治地位重要,行政权威较强,编辑政治素质较高,但同时,改革意识滞后,可读性不强,编辑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要打造党刊核心竞争力,就要科学定位,发挥优势,找准市场。创新是打造党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观念创新是前提,品牌创新是关键,机制创新是基础。

    2007年06期 No.127 23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少儿出版物市场的新格局

    韩青;

    作为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主流的少儿读物在今天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品牌名著、品牌作家和品牌产业缺失,低俗出版物屡禁不止。非专业社的进入是影响少儿图书市场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大社、强社则凭借资本和资源等诸多方面的优势,给专业少儿社带来更大的潜在冲击。民营力量见缝插针,开拓市场的能力也不容忽视。少儿社面临市场新格局的压力,更多地来自教材教辅出版发行改革带来的利润空间的压缩。面对新兴力量的层出不穷,传统专业少儿社应当选择坚守阵地。少儿图书出版面临着创新难题,并且这个难题在多媒体、高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明显。经营强势品牌,经营作家,经营渠道,贯穿了整个少儿出版文化产品的产业链条。

    2007年06期 No.127 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