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阐释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良

    詹姆逊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归宿是“历史阐释的意识形态”。他首先探讨了历史主义的困境,莫定了“历史阐释”的方法论基础;其次,批判了解决这一困境的四种传统方法:文物研究,存在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尼采式反历史主义;最后,提出了其“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法,既克服主体困境,也克服客体困境。总之,我们只能通过文本来接触历史,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绝对历史主义。

    2003年06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应然”范畴的实践唯物主义意蕴

    孙宏健

    应然即“应当如此”,是以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为其合理性根据的。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立足于人类实践寻找应然的根据和各种规定性,将应然的本质归结为以人的利益和需要为最高尺度,重构世界图景,在以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人和世界的和解。马克思的实践应然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命题:1.应然是从实然出发的否定和超越;2.应然的最终根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应然是对必然的利用;4.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对实然的应然建构;5.应然实然化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2003年06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兼论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

    蔡陈聪

    孔子人性论所蕴含的矛盾引发了孟、荀的人性论之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特定的人性概念内涵,既在理论形式上互相对立,又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秦汉以降的人性论大多沿着调和孟、荀的路径发展。考察孟、荀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

    2003年06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论道家与道教的生死观

    高秀昌

    从历史角度看,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先秦),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东汉以降),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亦道家亦道教,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上说,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文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的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和衍化。

    2003年06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第一要务”论的发展观

    刘潜,苏志加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论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植根于丰富的历 史经验,主张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 义社会发展原理的重大贡献,是对当代发展学的有益探索。

    2003年06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生态哲学走向发展哲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必然

    陈红桂,金丹

    传统发展理论、生态哲学和发展哲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致思路径。传统发展理论崩解的原因在其缺少对发展问题的前提性批判、元问题的拷问。生态哲学体认到这一点,但它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矛盾,使之无法彻底澄清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困惑。而发展哲学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从本体论、思维方式、价值论、伦理观等诸方面扬弃了先前的理论,从根本上超越了生态哲学。因此,发展哲学必将更好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2003年06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科学的智慧向度

    冷天吉

    科学是冯契先生智慧说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人类认识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过程中,科学 知识既是智慧的基础,又构成了通向智慧的环节。冯先生通过对科学和哲学关系、普遍有效的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科学发现的逻辑的论述,揭示了科学知识和智慧相统一、理论化为德性的途径。

    2003年06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当代西方国家中间阶层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

    李俊奎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程度不断加强,社会阶层必然产生新的分化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中间阶层正悄然崛起。本文从全球视角分析了中间阶层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根据当代西方国家中间阶层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中间阶层社会功能,提出我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中间阶层的理念和策略。

    2003年06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启示

    郭根山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现代化浪潮自西欧向东欧、北美扩展的时代,从资本主义现代生产方式的扩张中.他们看到了人类的未来——所有国家都要先后走向现代社会,但各个国家走向现代社会的道路会有所不同,那些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在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之前是谈不上建设现代社会的,而那些没有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则可以接受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所提供的现代技术和经验教训而实现跳越式的发展,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形式的现代社会。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后发现代化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003年06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毛泽东论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

    林世选

    毛泽东长期致力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并就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把它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还是当做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是只记诵其个别结论,还是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做了大量有价值和丰富的论述与说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和光辉榜样,对当代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并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帮助。

    2003年06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人的全面发展在公共管理中的实现

    张劲松;

    人的全面发展是公共管理的最高价值追求,公共管理活动通过管理的民主化、正义性及公民的广泛参与来表现这一最高价值追求。确立公共管理的最高价值追求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首先有利于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区别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其次有利于在公共管理的全球化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的治道变革。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的民主化、责任化、正义化、参与化和伦理化等方式。

    2003年06期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法律手段在政府宏观调控中的运用

    曾文革,廖益

    法律手段是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建立现代市场经济、迎接WTO挑战的今天,发挥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具有必要性。宏观调控中的法律手段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如强制性、规范性。同时,它还具有经济性的特点。因此,宏观调控中的法律手段具有导向、保障和激励的功能。但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法律手段的运用范围存在局限性;法律手段的运用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法律手段的运用还有赖于法律体系的完善、有赖于法律意识和执法机制。为充分发挥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法律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地位;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注意将法律手段的运用同市场机制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意识、完善执法机制,从而把宏观调控纳入法制化轨道。

    2003年06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论刑法中的复权制度

    刘德法,王冠

    复权是刑罚消灭事由之一,也是各国刑法广泛采用的一项刑罚制度。复权是专属资格刑的刑罚消灭制度, 有着法定的严格适用条件,不同于其他刑罚制度。由于复权制度具有激励受刑人自新复归的积极功效,我国刑法应 加以借鉴和吸收。

    2003年06期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结合犯立法刍议

    陈庆安

    结合犯是大陆法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罪数形态,但在我国的刑法体系中,还没有典型的结合犯立法例,这也造成了我国刑事司法中部分犯罪的罪名和罪数认定的混乱,为解决这种罪数和罪名认定上的混乱,合理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防止司法擅断,同时也为了保证对犯罪分子的宣告罪名更加真实直观地反映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有必要增加结合犯的立法例,以促进我国刑事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2003年06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新闻侵害名誉权中的真实性冲突

    王赐江

    真实性在新闻和法律中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们对真实性的理解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着明显差异。在目前大量的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法官普遍采用的是过错推定原则,从而把举证责任放置于媒体和记者一方,这样就使媒体和记者在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案件中处于不利地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遵循我国《民法通则》中“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原则,由受害人来证明加害人的加害行为对自己名誉权的损害。而这种转变,又必须基于对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的本质的深刻把握。

    2003年06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和完善我国消费税的法律构想

    向贤敏

    目前,我国消费税的征收范围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税率设计不科学;税负偏低;实行价内税具有较大的隐蔽性;纳税环节的规定不尽合理;计税依据的确定不太规范,从而使消费税的特殊调节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为此,必须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使其与社会经济适位;实行统一比例税率,充分发挥消费税调节经济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逐步提高垄断性行业的应税消费品的税负;改价内税为价外税,增加其透明度;将消费税的纳税环节由生产环节调整为零售环节,规范其计税依据,以防止税收的流失,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2003年06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

    王济东

    对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是否需要经过法院的司法审查,理论界存在争议。但是,无论是从当事人订立仲裁协议的初衷而畜,还是从法院工作的性质来说,仲裁裁决要得到法院的承认与执行必需经过司法审查。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审查的依据是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及其他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法院应从仲裁协议、仲裁程序、适用证据以及是否违反公共利益等方面对仲裁裁决进行司法审查。

    2003年06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是我国明朝学者丘濬

    余德仁

    长期以来,国内外都有一些人,或因无知、或属抱着某种偏见,认为中国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有价值的经济思想。只要研究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发现我们的祖先不仅具有卓越的经济思想,而且并不比之西方的学者们有所逊色,甚至在某些重要经济学说方面,往往还要比之早于提出许多年。关于劳动价值论便是一例,本文重点即对此加以阐述。

    2003年06期 7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保险政策探析

    宋士云

    在旧中国,工人阶级过着极端贫穷的生活,几乎谈不上有任何保障。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起初是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为争取社会保险而开展有组织的斗争,不断提出社会保险的立法要求和主张。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开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先后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了人民政府。各根据地和解放区人民政府积极开展社会保险立法活动,制定了许多劳动保险法规和政策。这些劳动保险法规和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广大职工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有力地支援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战争的胜利,而且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积累了经验。

    2003年06期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缺陷分析

    苏科五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存在支持手段缺乏多样性、投资主体有缺位、支持对象选择存在歧视性、财政农业 投入分布结构不合理、未能构筑对外贸易的合理壁垒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六大缺陷,导致农业投资的功利化 倾向和农业投资地位不断弱化。

    2003年06期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促进河南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

    姜法芹

    农民收入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事关大局。而资源禀赋和体制束缚,是制约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矛盾。鉴于此,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在近期内要增加农民收入,应实施农村大开发战略:把劳务转移作为河南省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拓宽农产品加工生产的产业链;在部分地区全免农业税收;有条件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部分地区试行社会保障制度试点。

    2003年06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诗经》中对出近义单音词的文化阐释

    华锋

    《诗经》中有一批语义相近,但又有明显不同内涵的单音词,常常是结伴对出,我们称之为对出近义单音词。近义单音词的出现,是社会文化、物质文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的标志,反映了人类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一般的普遍规律。近义单音词的对出,是韵文为求得音韵、节奏、声调和谐的需要,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出近义单音词在走过鼎盛期后,自身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合并为一个复合词,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合并”为一个单音词,有些对出近义单音词已自然消亡。总之,盛极一时的对出近义单音词各自找到了自己历史的归宿。

    2003年06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和作用

    吴益民

    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受普遍语法的限制?这是语言习得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对普遍语法对语言习得的解 释、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异同、中介语的语法特征与普遍语法的限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之后。作者认 为,普遍语法通达于第二语言习得,但这种通达是间接的,因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存在着母语迁移。

    2003年06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汉武乃立乐府”考

    韩国良

    考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乐府二署。太乐主管宗庙之乐,隶属奉常(太常),汉初即已设立;乐府主管郊祀之 乐,隶属少府,系武帝时所置。《史记》、《汉书》有关武帝以前“乐府”活动的记载均系泛指,实际上它们均是指太乐而 言的。虽然“乐府”之名秦时已有,但西汉乐府为武帝所建,这也是不可否认的实事。

    2003年06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谭献关于蒋春霖“倚声家杜老”说辨析

    刘勇刚

    谭献《复堂词话》称誉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此说在近现代词史上影响极大,几成定评。就学术观点而言,“倚声家杜老”说并非空穴来风,是否成立,尚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在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却受到不应有的贬低和曲解,因为他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学者对蒋春霖“倚声家杜老”一说或武断否定,或淡化回避,对《水云楼词》缺乏细致精微的品鉴。本文将蒋春霖、杜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比勘他们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推证彼此文学思想、政治立场的潜在联系,进而抉发“倚声家杜老”说的合理内核。并剖析蒋春霖不能配享草堂的主要原因。

    2003年06期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五四以来“典妻”题材小说的衍变

    刘传霞,石万鹏

    一个世纪以来,“典妻”题材小说在中国文坛上的沉浮与巨大的社会历史变动紧密相连,而对这一陋习多样 化主题的开掘和不同叙事模式的形成,则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变迁丝丝相扣,不同的作家依据自身的社会位置 处向和社会性别身份阐释“典妻”的社会政治文化、人性深度、性别歧视等功用与内涵。

    2003年06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言说之中的沉默——谈华裔作家任碧莲和其短篇小说中的叙事声音

    刘丹

    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当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在短篇小说“谁是爱尔兰人?”中的文体构建特征,通过对该 小说中叙述者声音及其变化的分析,意在阐明作者借助不同叙事方式来表达作品主题的写作意图,并试图解释作 家通过该作品所传达的对美国社会文化中现实问题的关注及其意义。

    2003年06期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当代实验水墨的意义

    徐振捷

    <正> 20世纪上半叶,一些敏锐的艺术家首先发现传统绘画与时代社会的不适应性,进而尝试对传统水墨谋求变革和创新。以康有为、陈独秀、鲁迅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以及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关良、石鲁等一些艺术家也已着手传统水墨画的现代转型实践。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努力才得以在一个真正开放的文化环境中深入展开,并形成一定的声势及规模。尤其是在“85’美术新潮”以后,受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对水墨艺术的现代化追求,更多地指向媒材性能开发、媒介手段和形式语言解构重组的实验,完全挣脱了

    2003年06期 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艺术设计

    任留柱

    <正> 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与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针对使用者的心理特点,把握使用者在外观环境刺激下会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探讨这种反应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把它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之中,从而设计出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适、给人以美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有多学科的内容参与,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不仅涉及到色彩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环境心理

    2003年06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8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民族舞蹈如何舞向未来

    赵向欣

    <正> 民族舞蹈,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理论基础上的舞蹈,在其发展传承的漫长岁月中,总是保持着独特的舞式和舞风,其相对封闭的特点使其从内到外、从形到神,都固守着特定的、不可更易的艺术程式和运作规范。然而时易势移,站在当今历史基点上看待中国民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形态,就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民族舞蹈在具有其独特个性的同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中国民族舞蹈要从历史走到今天,并将沿时间的河流无限地流淌下去,就必须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而加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2003年06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舞台表演焦虑对演出的影响及其调适

    李新潮

    <正> 舞台表演焦虑指演员在表演前和表演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倾向。现代科学证明:舞台表演焦虑与演员的演出好坏关系密切。高焦虑妨碍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低焦虑会使表演动力不足,中等焦虑则有利于临场技术水平的发挥。

    2003年06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模式的建立

    赵沛

    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体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面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面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2003年06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从自是到崇洋:近代国人社会文化心态的转型

    苏全有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积淀而成的自是之心,其表征一是夷夏之变、朝贡制度,二是西学种源说,总体趋向是封闭、保守、僵化。鸦片战争后,人们在对待西洋文明问题上的态度可分为崇洋、喜洋、媚洋、惧洋、仇洋、忌洋等。对于从自是之心到崇洋心理的转型原因,知识层宣传中不如西并导致中西地位的反向互换,是关键所在。与媚洋、仇洋相比,崇洋、喜洋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由它取代自是之心,是适应现代化需要而对传统文化的扬弃。

    2003年06期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持久抗战与联合白军:张闻天对后期红军策略发展的两大贡献

    徐波,王开珍

    在从内战到抗战战略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红军逐渐形成了持久抗战和联合白军等重要的理论策略,时为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对此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共领袖集团中,张闻天首先于1935年12月作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明确论断,并对持久战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1936年9月他发表的《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是较早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持久抗战理论的专文,早于彭德怀、周恩来的同类文章,也早于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此同时,还在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的1935年10—11月,张闻天即提出,中共要将国内战争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就要加强白军工作。当时,张闻天正确地将联合张学良东北军、杨虎城西北军作为白军工作的重点,积极推动西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及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局面的形成;在张闻天的直接领导下,对其他各实力派的联合工作也迅速展开,为民族抗战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3年06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容克与德国政治现代化

    仇海燕

    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革新动力是在容克领导下造就的,资产阶级化容克本身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推进力量。面对经济变革所产生的强烈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要求,容克在政治上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和适应。容克带有旧等级社会的痕迹,这是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相对滞后和走向军国主义的重要因素,但又不是“德国问题”的全部答案。

    2003年06期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冷战的缓和与越南战争的结束(1969—1973)

    禄德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2003年06期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1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教育国际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应对策略

    刘广明

    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条件,高等教育的自身利益需要通过国际化来加强,人类正面临的一些共同难题需要加强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日趋广泛和深入,其竞争和合作的趋向也日益突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也进行了新的调整。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大环境,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定位及提高竞争力的应对策略是:教育法制建设;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名牌、特色高校发展战略;扩大国际间合作。

    2003年06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交互

    王萍,李立新

    在远程教育中,交互性是决定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交互活动直接影响着远程课程的学习效果。现代远程教学模式以现代通信网络为支撑平台,是一种以交互式为中心的自学习模式,它是未来教学模式的主流。交互方式的选择与应用,是进行远程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需要教育工作者和课件开发者的共同参与和设计。交互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推动了远程教育的交互方式的变革和交互性的加强。对远程教育活动的交互性评价是衡量远程教育过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从教育的社会本质、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标、课件、教育者和学习者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2003年06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实践性知识:师范生亟需加强的知识模块

    张平海,向会文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知识、案例性知识,它的形成和积累与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经验有 关。但是就目前我国师范教育的状况看,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模块是其知识结构中比较薄弱的一个板块。究其原因 与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关。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师范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来实现。

    2003年06期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1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

    严燕,耿华萍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特有的育人模式在我国高校多有试行,但仍没有提升到制度层面来建设,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素质教育理念的确立、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和中国本科教育品牌的打造,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化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学分制和导师制是一对“孪生子”,是互为支撑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导师制,完全学分制的推广就没有保障。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化建设包括盘活导师资源、健全配套制度、争取国家政策法规支持等。

    2003年06期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10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审视大学生成才评价的视角和功能

    孔国庆

    研究大学生成才评价问题,必须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和大学生成才特点的角度审视和把握,在评价和引导两个向度上对其作出新的界定:大学生成才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具体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运用有关信息,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和教育客观效果在质量上作出判断,并最终对大学生成才进行激励引导,促其尽快成才的过程。大学生成才评价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具有四项功能,即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鉴定功能。

    2003年06期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一条批语的校读

    王汇涓

    <正> 《红楼梦》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中有一条朱笔眉批: 树处所引十二钗总来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 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脂砚 斋重评石头记》三十七页)这条批语如何校读,红学家们意见不同。不少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前处”的误写,这条批语是脂砚对早期批语的修正,有的红学家认为“树处”是“副钗”的讹录,还有的认为“树处”是“数处”的错抄。以上三种校读都有各自的理由。但这三种校

    2003年06期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商周青铜凤鸟纹样的渊源

    李一

    <正> 青铜器上的浮雕、半浮雕装饰纹样,凤鸟纹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么商朝的人为什么要以鸟纹作为装饰?周朝又何以承袭商人之好呢?专家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种种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假想,但由于难以复原生活,拿不出有力证据,所以看法总难统一。

    2003年06期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教育本体的失落与回归

    李文霞

    <正> 本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既是人的生命存在一种方式,又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换言之,教育的根本实质是保持和促进人的生命存在,生命存在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属,因此,教育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核心。而人的生命存在包含两个水平不同的层次,一是维持人的生存,另一是优化或发展人。这就决定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掌握或具有维持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或优化的知识、技能和

    2003年06期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四合院中的文化新解

    尤琪

    <正> 四合院是北方民居的主要样式,它的由来,已有了三千多年历史。虽然型制看起来简单,但确是传统文化演进最终物化的结果。 一、四合院中的传统文化 春秋以来,孔子的儒学思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礼制是当时人们行为的指南。早期家的概念是一个宗族种姓的概念,物化成建筑型制上的结果就是一个宗姓的聚落,由许多院落构成,空间相互渗透。在这个聚落内,形成了以族长为上,人文、经济、政治、管理于一体的专制文化,人们

    2003年06期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