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宝三;
<正> 我在1981年写的《我国先秦时代租赋思想的探讨》一文(载《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一书)和以后写的《管子经济思想研究》一书中,都对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措施有所论述,但论述分散,未能充分说明此改革措施的重大意义。今以专题方式,缕陈愚见,以就正于专家。 1 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公元前645年)相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实行重大政治经济改革,其中一项,是租赋制度的改革。此事载于《国语·齐语》及《管子·小匡篇》,除个别文字外,二书记载完全相同。作为史实来说,应该是可信的。《齐语》所载整段文字如下:
1993年03期 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余德仁;
<正> 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所区别。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它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化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体,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要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市场关系进行,“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因此,市场也是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没有商品经济,也就不会出现市场经济。至于市场经济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它是以商品经济的存在及其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只是到了近代伴随社会化大生产才日益发展起来的。具体地说,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直接目的在于利润,价格是价值
1993年03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立林;陈富春;
<正> 一对于中国的改革究竟确立什么样的目标体制,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曾提出了关于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讨论,接着十二大报告又提出了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原则,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应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和发展。党的十三大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是对上述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后十三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应该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自此,计划和市场如何结合,计划和
1993年03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林双;司晓莉;
<正>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哲学界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笔者不揣冒昧,也谈点粗浅之见,以就教于方家。人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人?这历来是哲学史上重大的争论问题之一。千百年来,各阶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的面貌去解释人、塑造人,因而把人的问题弄得最为混乱,最为难解。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因而,人作为世界上最高的生命实体便具有动物的特征。因此,要认识人的本质,必须首先把人同动物相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了解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才能把握人的本质。那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哲学先驱们是如何看待这一
1993年03期 14-1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建立;段其旺;
<正> 1175年亦即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四月,由朱熹、陆九渊的朋友吕祖谦发起和主持,在江西信州(即今江西省上饶)铅山山麓的鹅湖寺聚会。会上,朱陆就“道问学”与“尊德性”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朱熹因被批责为“支离”而“不大怿”,由此,“紫阳之门人,谓以支离见斥,恚不能平,诟詈蜂起,此朱陆之异,于此益甚。”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朱陆争异一直被视为“一大公案”。列宁曾说,“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评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的确,朱陆争异,对以后哲学思维的发展和明清哲学家对“理学”、“心学”的批判、吸收、改造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中国哲学认识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就朱陆鹅湖寺争异谈点粗浅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1993年03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席建松;李宏;
<正> 审判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在立法上普遍采用的原则,也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是资产阶级法学家对封建社会刑事诉讼形式——纠问式诉讼的否定。在纠问式诉讼制度下,案件的审理是秘密进行的,既不向当事人公开,也不向社会公开,并且常常伴之以残酷的内刑拷问。随着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审判公开的概念,旨在体现法律的公正性,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后来,这一原则被世界各国立法所接受。如今世界各国的法律,绝大多数采用了这一原则,且大多数以宪法加以规定。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审判。”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的规定,就是我国刑事诉讼公
1993年03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泽民;
<正> 1940年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印了《九一八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在罗列有关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福建事变、西安事变等史料时,特加“编者按”,强调这些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托派汉奸的破坏和捣乱,以致最终失败。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既然编者说,“由于材料的不足,有许多应放进去的东西,恐怕是被缺漏了”;那么对编者的结论就完全有理由提出疑问。第二,对于托派汉奸与上述事件的关系问题,史学界还无人进行过具体的研究,这种研究有助于托派汉奸问题研究的深化。因此,根据现有史料,重新考察这些历史事件的有关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一关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失败,《九一八以来国内政治形势的演变》(以下简称《演变》)的编者认为,是因“遭受内外夹攻,及汉奸托派张慕陶
1993年03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选功;孙艳红;
<正> 近年来,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弄清这一问题,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化国情认识,加深对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理论的理解,特别是对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解,是有积极意义的,本文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来谈谈一家之言。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说:“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1952年6月,毛泽东在一文件的批语中指出:
1993年03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海军;
<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制造了犹太民族的浩劫。希特勒利用手中的权力,改变了千百万犹太人的命运,因而,反犹也就不可避免地打有希特勒个人主观意志的深深烙印。本文试图从希特勒自身的因素来探讨他进行反犹的直接原因和潜在动因,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希特勒为什么会把一场反犹的政治运动演变成血腥的种族屠杀这一人们关心的问题。一把个人的“不幸”,归结于社会的“不公”,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转化为对犹太人的仇视,进而用消灭犹太民族的极端方式来发泄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是希特勒疯狂摧残和灭绝犹太人的直接原因。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多次提出,要使德国摆脱屈辱的地位,就必须改变现存社会结构,建立起
1993年03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傅炳熙;
<正> 八股文又称制艺、八比文、四书文或时文,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产物。“制艺”言其制科(科举)之文,“八比”言其形式特征为八股两两比并,“四书”言其内容主要是阐发“四书”中的儒家经义,“时文”则是当时相对于古文而言。八股文从一产生就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随着其畸形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灾难,对语文教育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所以,明清以降,直至八股文退出历史舞台九十年后的今天,它不断受到人们激烈的批判无情的嘲弄,正史、稗乘、诗文、小说、戏曲中记载颇多,甚至有人说它的罪恶“罄竹难书”。然而,八股文除了罪恶,是否就没有值得肯定之处了呢?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是值得探讨的。“八股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产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被沿用了几个世纪,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荒诞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人们对它的罪过“说得如此严重,恐怕也是极而言之,带有别的意思在
1993年03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洪珉;
<正> 没有谁能预料到,90年代竟是散文走红的年代。有为数不少的专门登载散文的刊物行世,如天津的《散文》,北京的《读书》、《人物》,广州的《随笔》,西安的《美文》等。有的刊物从来不登散文,竟也放下架子,开壁专栏以接纳这个“小小”文种。各报纸(包括中央级大报、地方级小报、晚报等)也不甘落后,纷纷增加版面,开设专栏,扩展散文的园地.于是,一时间散文的家族人丁兴旺,散文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谁也不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它不仅给广大读者带来生活的气息,带来文学的享受,而且也给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带来发现的惊喜和研究的冲动:原来散文的疆域是如此辽阔,而人们多年来的理解却是如此地狭窄。由此,不禁要探本求源,对散文来一番观念的整合与重新认识。那
1993年03期 45-4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韦志成;
<正> 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早两年参与建构了“中国文章学”,紧接着他们又奋力拚搏,潜心研究,笔耕不已,建构了“中国现代阅读学”。问世于1992年的中国第一套《阅读学丛书》,围绕着《阅读学原理》这个“主体”建筑,展开“两翼”:从阅读技术深入研究,产生了《阅读技法系统》和《文体阅读法》两本专著;从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编著了《古代阅读论》和《国外阅读研究》两本理论资料,灿然五本,卷帙浩繁,体系完整,洋洋大观,总计160多万字,何其壮哉!那么,五本大著从哪里谈起吧?我想先谈丛书的主体——中国第一本《阅读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谈
1993年03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谭兴戎;
<正> 判断《诗经》中某一首诗的兴句与正义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是令研究者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我们对《诗经》时代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知之甚少,故而许多在当时可能是不言而喻的问题,到我们这里却是聚讼纷纭而不得要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术界想了许多办法。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诗经》中具有类似兴句的作品的比较,来确定兴句的独立意义及其比喻象征范围,进而论证兴句与正义的关系。这个工作,以前有不少人做过,但我以为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故为此文,以就正于方家。
1993年03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永安;王立军;
<正> 《史记注译》(王利器主编,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的问世,是我国古籍整理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但由于部头宏大,又是众人合作,其中难免有不暇推敲之处。为使这部巨著更臻完善,使该书再版时引起注意,我们曾撰文提出过一些意见(见河南《古籍整理》1991年第一期)。然意有未尽处,现再拟《古书疑义举例》条例敬献管见。一、不明通假例 (1)《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注:“倍,通背。背向着。”(1906页) 按:《说文》:“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中庸:‘为下不倍’。缁
1993年03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应贤;朱少红;
<正> 一、从20年代到60年代作为分析性语言,汉语重意蕴、轻形式的深层文化特质,必然地会与来自西方的一整套语法理论体系产生激烈的碰撞,引发出争执不休、且又意义深刻的一系列问题。主语宾语,特别是前者,作为与谓语对垒、直接决定着句法格局建立的句子成分来说,它的特点范围的认定,自然就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上的主要关隘。解决该课题所具有的重大价值,即早地为我国早期的语法学家们注意到了。受当时认知意识的局限,摹仿照搬西洋语法的总氛围在对主宾语的处理上面也浓厚地存在着。黎锦熙的前期著述,看重逻辑关系,着重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对当关系,虽于汉语语法学的真正形成有开创之功,同时又不免成为深入发展之桎梏。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方光焘、陈望道、张世禄、傅东华等人分歧争论的焦
1993年03期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郝素玲;郭英剑;
<正> 文明古国的开放,使得单一格局的文学艺术呈现出开放性、多元化发展。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的输入以及大量文学艺术精品的译介,对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D.H.劳伦斯的作品开始冲破中国文学的性爱禁区,渗透到古老中华的大地上,并以惊人的魔力曾在几年前掀起了“劳伦斯热”。本文拟就劳伦斯研究在中国的历史性演变作一宏观性概述,就中国的外国文学界对劳氏的创作思想、文学作品之研究作一整体性评述。
1993年03期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廷波;
<正>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是表达人与人相互关系和相互反应的中介,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和文化信息的载体。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的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交际需要运用语言和逻辑。语言和逻辑是密切联系的。英语语言的形成晚于逻辑,但与逻辑密不可分。本文仅就近现代英语与形式逻辑的关系作一些分析。一、英语词法与逻辑英语词法主要通过利用语素这个结构成分研究词的结构、形式和类别,与逻辑概念有一定联系。概念是反映对象的范围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在语词的基础上形成的,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英语里,并非所有的语词都是概念。一般说来,代表概念的英语词能充当逻辑
1993年03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谢根成;
<正> 章沛、李志才、马佩、李廉四位逻辑学专家主编、全国十七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集体协作编写的《辩证逻辑教程》(该书是国家教委“七五规划”文科教材),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以来,在全国逻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同志认为,该书集中外各家之长,同时又有许多创新,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辩证逻辑的研究又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书正文除绪论外分3编:第一编是辩证思维规律,包括:对立同一思维律、抽象上升为具体思维律;第二编是辩证思维方法,包括:辩证分析综合法、辩证归纳演绎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法;第三编是辩证思维形式,包括: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辩证假说、辩证范畴体系;附录是辩证逻
1993年03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梦瀛;
<正> 孔子从事教师工作,大约四十多年,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语中写道:“曲阜是孔夫子的故乡,他老人家在这里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这件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孔子是中国古代很成功的一位教师。为什么孔子能有这样突出的成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便可以知道孔子具有作为教师的优秀品质,也就是他能有这样突出成绩的原因所在。第一,进步的政治思想。“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所以教师自身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他的“仁”为核心的。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还讲
1993年03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文延;
<正> 在世界教育史上,发生过两次教育主题的转变。第一次是由以班级教学为基本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变为以培养竞争能力为核心的“学会生存”;第二次是由“学会生存”转变为以发展非智力因素为动力,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会关心”。每一次教育主题的转变都是一次教育大革命。一、传授知识——学会生存 (一) 17世纪捷克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以班级教学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场大革命。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代表作《大教学论》完成于1632年,但在他生前并未得到实施,并且在他死后的近两个世纪中几
1993年03期 80-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续润华;
<正> 一、“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世纪2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广为传播,这种教育理论片面地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和个人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到本世纪50年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弊端暴露得更加明显,遭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抵制,致使全美国兴起了大规模的普通教育改革运动。但是,由于当时教育改革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天才学生,课程设计过份强调现代化,结构化,主张学生采用“发现法”进行学习,这就脱离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1993年03期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马献英;魏韵琴;
<正> 60年代中后期,教育改革家苏霍姆林斯基经过长期探索和广泛实验,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方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讲授法完全垄断了各科教学,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来的,旨在改革传统教学,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本文试图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和作用以简要的介绍和客观的分析,并揭示其对改革我国高等学校讲授方法的借鉴意义。
1993年03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金绪泽;罗建平;
<正> 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使大多数学生从中受到切实的教益。综观近几年各高校为提高思想教育课教学效果所采取的措施和途径,大体都在总结、推广,改进思想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下功夫,而对考核的问题探讨很少,可以说是一片空白。作为提高思想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考核科学化十分必要。本文试从提高思想教育课之实效的角度探讨一下考核的科学化问题,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同行。一要正确评估和考核思想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破除只重视教育后的精神成果,不重视物质成果的思想观念;只注重教育对象在认识上的提高,而忽视教育后对促进训练和各项工作的“物化”效益,应当说这是搞“半截子”教育,也只获得
1993年03期 92-9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德章;杜付新;
<正> 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这是对我党坚持改革开放十余年历史经验的总结,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所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一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通过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我们也有失误的地方,正如邓小平所讲的,十年改革,我们沉痛的教训之一就是忽视了对全民的思想教育。一手硬,一手软,未能很好抓精神文明建设,致使随着改革开放,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加上封建遗毒甚嚣尘上,使
1993年03期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自梅;
<正> 一、解放思想,换“脑筋”,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现在有些同志,面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遇与困难并存的新形势,感到无所适从,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感到迷惘、困惑。产生这种现象,从深层上分析,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的表现。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商品经济的双重效应,它既给社会带来物质财富,促进了平等竞争等一些进步观念的树立,也给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带来了不利影响。再加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经济成份,各种思想意识不可能不反映出来,这无疑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也因为如此,
1993年03期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泰然;
<正> 我国高校文科学报将近有450家,每年发表论文数万篇,全国的社科类论文有一半左右发表在高校文科学报上。可见,文科学报在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本文拟就文科学报质量的诸种表现及如何确保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学报界前辈和诸位同仁批评教正。一关于学报质量的诸种表现,我想至少应涵括以下四个方面。 1.文稿总体的政治倾向和学术价值我国的学报,应当无条件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当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应当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思想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所以学报的质
1993年03期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国锋;夏阳;
<正> 一、“副刊”内涵要发展《辞海》解:“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报纸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新华词典》解:“报纸上刊登新闻体裁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如文艺副刊等。因与报纸的主体(即新闻和评论版)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名”。诚然,报纸上的文字,大体上可分成五大类:其一是新闻:带“电头”和“本报讯”的新闻以及通讯、特写;其二是评论:社论、短评、工作述评、编后语;其三是专文:政治报告、专著、纪念文字;其四是读者来信;其五便是副刊文字,常常集中在一个版面上发表,形成副刊版。副刊与其它各版面共同围绕着报纸的宣传中心进行工作,虽然采取的宣传形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副刊是报纸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1993年03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严全治;
<正> 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客观上为高等院校提出了一个重太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加快改革步伐,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利地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转变过程。 1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生产知识形态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现存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校的办学体制与建立社会主义人才市场的要求不相适应
1993年03期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卫先;
<正> 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标本馆前为新乡师范学院标本室。1962年我省高等学校系科调整,原开封师范学院(前身为河南大学,现恢复原名)的生物系人员、设备包括标本全部调入我校,使我校的生物标本藏量大大增加;文革后期,河南省博物馆的生物标本也全部下放到我校生物系。加之40多年来,河南师大生物系师生结合野外实习、植被调查、科学研究等走遍了我国的海岛边疆、踏遍了中原大地,采集、制作了大量的生物标本,使得河南师大生物标本馆目前馆藏动物方面的标本1600余种、7000多号;植物方面的标本3600余种、11800余号;人体构造方面的各种浸制标本500余号;各种尸体,木乃伊等20余具。初步形成了种类齐全的为生物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基地。1984年,河南省拨出专款建成一座3600m~2的一幢四层标本楼,从而为标本的保护、陈列与使用创造了更良好的条件。
1993年03期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