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专题研究

  • 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

    张卫平;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2008年03期 No.130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

    王晓露;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2008年03期 No.130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联系论:当代哲学的新探索

    傅德本;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批评过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和片面性。辩证法不能只讲事物的"自己运动"、"自身联系",还要注意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结构、系统方面的特征。应该从空间和时间的不同的维度进行考察,才能达到对事物及其运动的客观反映和理论重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时代精神和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们应从时间与空间、运动与静止的双维互补的关系对它进行新的探索,为建立一个更加完备合理的唯物辩证法体系而努力。

    2008年03期 No.130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戴小江;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民族国家实践的民族形式。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们在探索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坚持紧密结合本国的具体实际,坚持为人民大众谋福祉,并适应时代要求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为这些国家摆脱困境,走出各自新路的根本途径。

    2008年03期 No.13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本质特征

    李军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本质特征是浓厚民族性和鲜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性表现在理论的独创性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上,时代性体现在对时代主题变化的敏感和对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回应上。

    2008年03期 No.130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民主·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目标

    李玮;

    人类治理社会的实践智慧表现为政治文明,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政治合法性的真正基石。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重而道远。

    2008年03期 No.130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

    郭建;

    生态文明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与时俱进认识的新成果,也是我们党对社会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的具体反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四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协调好四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2008年03期 No.130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追求

    杨曦;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追求,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政治课题。我们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和文化追求,才能更加自觉、更加清醒地运用文化这种"软力量",从价值观的深层次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通过扩大社会思想共识,把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

    2008年03期 No.13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形上论·矛盾论·境界论——论和谐文化发展的路径指向

    单连春;马晓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面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现实要求,文化发展也表现出由对立到融合的发展趋势,并表现出一种境界论的发展指向。近现代以来的文化发展遵循着一条由形而上到矛盾的对立统一路线,矛盾的对立统一又促使不同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模式逐渐走向融合。融合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是绝对的、无限的,融合过程的绝对性必然有一种相对的静止性与之相衔接,我们把融合的相对静止状态称之为"境界",境界标志着人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视域所能达到的层面与状态。

    2008年03期 No.130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汉代禅经翻译看早期禅学在中土的开展

    孔祥珍;

    本文对汉代禅经翻译作了初步研究:从安世高小乘禅观到支娄迦谶大乘禅观,我们发现此二禅系在中国汉、晋时期的流布,为早期禅学在中土的开展起过重要作用。安般数息的传入与中国道家方术之吐纳养生相似,形成佛道式的禅学;二系禅法"定慧双俱行"的特色加速印度禅的过渡;念佛禅法首次传入中土,开启净土思想的先驱;大小乘禅观的相互辉映,更加助长禅学扎根于中土。中国禅宗所创造的辉煌历史与文明举世共赌,但我们必须回溯于汉代禅经翻译之功,毕竟那是中国禅宗的起点。

    2008年03期 No.130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晚明禅学三系及其特质

    戴继诚;

    晚明禅学三系是佛教复兴的重要内容。由于传承不同与对净土信仰的理解有异,三系宗师的行事风格与思想宗旨存在明显分歧。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既可洞悉晚明禅学的特质与风范,又可管窥佛教的发展走势。

    2008年03期 No.130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先秦时期的“儒墨相非”

    孙兆泽;

    墨家作为先秦时期的显学,曾盛极一时,其持说立论与儒家多有不同之处,是先秦百家争鸣文化格局的典型代表。墨家对儒家观点的反对主要体现在其"兼爱"、"尊天"、"敬鬼神",以及主张"节用"、"节表"、"非乐"等方面。

    2008年03期 No.130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汉代道家的生态和谐观

    杜宗才;

    在继承和发展先秦道家和其他诸子生态思想的基础上,汉代道家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生态和谐观,包括自然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汉代道家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天然的生态家园,天地、日月、星辰和人间万物和谐共存;人类作为万物之长,也应效仿天地自然,注重相互之间的和谐共处,形成君明臣忠、父慈子孝、六亲和睦的社会;天地自然是万物之母,人类应该努力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008年03期 No.130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儒家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陈先宝;

    儒家伦理中的合理因素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相容性。儒家伦理中的人性论、诚信说、义利观、勤俭规范、仁爱说等,都可以通过吸收改造,借鉴其合理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

    2008年03期 No.130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中山对儒家道德的继承与发展

    王爱云;

    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推翻帝制缔造共和,在道德与救国之间作了深入的思考,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固有的儒家道德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孙中山的道德观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2008年03期 No.130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财神关公:义中求财商业伦理的表征

    张富春;

    尽管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以"独尊儒术"相标榜,但周公、孔子等儒家圣人并不反对经商求利,新儒家义利之辨则更具普遍意义。明清时期士、商二阶层的进一步混合使得儒家思想核心的"义"成为新儒家和商业伦理的共鸣点;宗教的世俗化使之不仅赋予商业活动以修行的意义,而且也积极为经商求利提供伦理依据和保护;宋元以来,关公成为社会各界共同膜拜、万民争相效仿的道德偶像,工商业者则从关公身上汲取了"义"的准则构建起义中求财的商业伦理。

    2008年03期 No.130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三种报怨方式的伦理分析

    崔雪茹;

    在古今中外伦理思想中,关于报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主张,即"以怨报怨"、"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以怨报怨"方式源于原始社会的行为习惯,"以德报怨"方式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以直报怨"方式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报怨方式的选择,不仅影响矛盾纷争的解决效果,而且体现做人的境界。以直报怨思想符合现代伦理精神,有利于正确解决矛盾纷争,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

    2008年03期 No.130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斯宾诺莎早期哲学中的上帝和人

    霍晓斌;杨淑华;

    斯宾诺莎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中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源自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思想和笛卡尔哲学的影响,但他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开创了自己影响深远的实体一元论。斯宾诺莎在自己早期的哲学探索之中对神和人的关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虽然还有着浓厚的笛卡尔色彩,但却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斯宾诺莎早期对于神和人的关系的探索集中在对于神的存在性的确认以及对于神的属性的讨论,在确定了神的至高无上性之后,他又把自然和神等同了起来,这样就把自然提高到了一个和神一样的地位,从而确定了其哲学的泛神论特点。而对于人的属性的讨论也是在这一个前提之下进行的,正由于人的一切属性在于被神的必然性所决定,因此人的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对于神的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于神的爱。

    2008年03期 No.130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抽象技术与抽象技术主体

    朱忠孝;

    抽象技术不是具体的技术实体,但是它有助于从哲学层面深入探讨技术问题。抽象技术主体虽然不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具体的人,但是它是技术发明过程和技术应用过程中具体技术主体转化的桥梁。抽象技术主体概念对于驳斥技术决定论、逐步形成人类技术共同体,从而最终从根本上消除技术异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8年03期 No.130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有限政府理论的现实考评

    刘克桥;

    有限政府理论在保护公民权利、建立法治政府、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实现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有限政府不一定等同于有效政府。在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下的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权衡德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作为与不作为等现实问题时,有限政府理论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2008年03期 No.130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转型政治学的理论型构与展开

    吴新叶;

    政治转型源于经济转轨的内在需求,是政治发展的一种形态,因而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现有的政治转型研究主要侧重于对转型的模式、动力、方式与支撑资源等方面的探讨,而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转型政治学尚待树立,其理论体系应该包括:微观层面的政治主体结构及其权力格局、政治转型的系统结构及其互补性体系、政治转型中的国家作用及其定位、政治制度的架构及其运作的机制,以及转型期的公共领域与公共生活等。

    2008年03期 No.130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遏止分离性公民投票的对策思考——以魁北克“公投”为个案

    王英津;

    加拿大魁北克就"独立"议题所举办的两次公民投票属于分离性公民投票。事后加拿大政府规定了启动公民投票的复杂程序,无疑等于在事实上限制甚至取消了魁北克分离出去独立建国的可能。该案例表明,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的某个地区欲通过公民投票的形式来获取分离独立,中央政府有最终的权力决定是否允许其脱离出去。因地区分离势必会影响到母国的利益,为此,母国对分离性公民投票一般持以反对的态度。该案例还启示我们:对分离性公民投票不能迁就让步,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遏止分离主义,要建构妥善解决"差异"问题的制度安排。

    2008年03期 No.130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印共(马)执政理念研究:以西孟加拉邦为例

    高子平;

    印共(马)长期活跃在印度政坛,多次赢得邦级选举的胜利,并在西孟加拉、特里普拉、喀拉拉等邦单独或与印共(马列)等联合执政,尤其在西孟加拉邦执政长达30年之久。印共(马)成为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充分实践了该党的执政理念,也在国际共运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研究印共(马)的执政理念,对于深入了解国外无产阶级政党、推进我国的党建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8年03期 No.13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产业创新: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

    贺立龙;

    在资本分析的逻辑下,产业创新,是指产业资本以企业技术革命为起点,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与演进,创造更大经济剩余的过程。产业创新影响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动,扩大人类对自然力的使用,推动着分工深化与财富积累。产业创新根本上受资本家利润动机的支配,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并通过企业间竞争效应和行业间关联效应完成其创新扩散。

    2008年03期 No.13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高技术产业化与产业结构论

    万长松;樊玉红;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的产业组成和各个产业的比重、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它既是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产业政策的产物,也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合理和先进的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可以缓解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的约束。高技术产业化是高技术通过研发、应用和扩散而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驱动力。

    2008年03期 No.130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自主创新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及创新环境的培育

    郭根山;

    后发优势曾被用作解释落后赶超先进、后来者居上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依据,但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却清楚地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动力主要来自科技创新,而不是引进和模仿,自主创新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靠和永久动力。历史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工业化的阶段发展状况表明,自主创新是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唯一可行的选择。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基础研究,实行重点领域跨越,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的多主体的国家创新系统,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队伍,积极营造优良的催生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2008年03期 No.130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提升我国证券公司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万正晓;王鸿昌;

    我国证券公司资本配置的低效率严重制约了其盈利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竞争力的增强。通过对中外证券公司资产负债结构实证数据对比分析可知,资本配置结构差异是决定资本配置效率高低关键因素。为提高我国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应当扩大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推动金融新产品开发,优化主营业务。

    2008年03期 No.130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企业负债期限结构决策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及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胜坤;

    本文运用多种非参数检验及方差分析方法,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及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研究了我国企业负债期限结构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短期债务的易获得性及低成本是我国企业决定负债期限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由于长期债务融资能力受到限制,我国企业的负债期限管理能力不强;企业特征对负债期限决策时考虑的因素有一定影响。

    2008年03期 No.130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构建私营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研究

    郭彦森;

    私营企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劳资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使得妥善协调劳资关系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但是,劳资之间对立的原因和统一的基础都是具体的、复杂的,因此,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不能一概而论。正确的原则是:正当利益之至,公平合理为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08年03期 No.130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腐败现象的经济机理分析

    胡晓转;

    在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并非完全竞争,或者在阶层式的行政与经济组织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时,每个人即使恪尽职守、清廉奉公,也得不到由此带来的全部收益;反过来,即使他贪污腐败,也不会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即每个人在公职上的行为的私人成本与收益可能大大偏离社会成本与收益。然而,从经济理性出发,每个人决策的依据只是私人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一项行为即使可能提高社会收益,只要其私人成本超过私人收益,也就不会有人愿意尝试;而另一些行为尽管可能危害社会利益,只要其私人收益足以超过私人成本,就总会有人哪怕冒风险也愿意去做。腐败行为就是在这种逻辑下作出的一种选择。

    2008年03期 No.13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耻感的心理机制与公共管理伦理建构

    周毅刚;高猛;

    耻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耻感的个体心理过程、社会心理机制两个视角出发,剖析了公共管理者耻感心理中的"角色本我"、"角色自我"、"角色超我",阐释了耻感的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实现途径及几个着力点。

    2008年03期 No.130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效应分析

    龚志宏;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对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大批相对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008年03期 No.130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安全研究:经济全球化的视角

    温俊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从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安全问题表现得更为迫切和严峻,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其一,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安全水平下降,影响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其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安全风险增加,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顺应人力资本全球流动的趋势并实现人力资本安全的目标,需要从全球化的视角和人力资本的本质特性出发,树立开放的战略思想,采取有效对策,努力维护人力资本安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要树立开放的人力资本安全战略,创新人力资本安全制度。

    2008年03期 No.130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未成年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探讨

    楚明锟;李小妹;

    随着我国家庭的日益核心化,未成年人的医疗保障已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生存发展权利、家庭乃至社会稳定的制度性问题。建立并完善未成年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成为我国政府保障未成年人享有医疗保障权益、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2008年03期 No.130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法治语境中的行政民主探析

    杨骁;李清伟;

    对执政能力问题的讨论已经从政治话语向学术话语转向。在这一转向中,学者存在着多种努力,本文并不试图对执政能力建设作政治学意义上的分析,而是把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放在法学的语境中,透视法学意义上对执政、执政能力的诠释,进而从执政问题转向行政民主这一话语,由此推演及宪政问题。

    2008年03期 No.130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的重构

    范跃如;

    我国法律规定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主要有三种:企业内部调节机制、第三方仲裁机制和司法诉讼机制。而后两种方式则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法律途径,其裁决或判决均具有强制效力,且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自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在对单一机构处理模式和仲裁、诉讼并存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定位。

    2008年03期 No.130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宽严相济视野下的死刑司法控制

    马松建;

    虽然死刑的控制包括立法控制与司法控制两种不同的路径,但司法控制显然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根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在严格按照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的规定准确适用死刑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死缓的司法适用,依法扩大死缓的适用范围,在司法上对死刑的立即执行进行最大限度的控制。

    2008年03期 No.130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贪贿犯罪死刑适用探究

    王翼涛;

    死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代价的残酷刑罚,其存废争议颇大。本文从贪贿犯罪入手,首先观察贪贿犯罪死刑设置的立法沿革及死刑适用的现状,然后深刻反思贪贿犯罪的死刑适用,最后积极思考贪贿犯罪死刑适用的变革之路及其在变革中应当着重解决的问题,以期能够使贪贿犯罪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

    2008年03期 No.13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罪数个体标准的反思

    张淼;

    罪数个体标准是确定犯罪单复的依据和基础。刑法通说认为"犯罪构成"是确定罪数的唯一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我国罪数形态体系的内容和构造。通过从形式逻辑和实质内容两个方面对我国罪数形态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后,能够确定罪数个体标准并非现有的犯罪构成,而且犯罪构成由于其天生不足和理论缺陷,也无法成为判定犯罪个数的唯一标准。罪数个体标准的确定,应当以刑法之规定为基础,同时以刑罚适用为目的和导向,在方法上既可以对原有犯罪构成进行深入的全面理解和实质确定,也可以循着法律思维的判断路径进行逐步的分析,关键在于能够实现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2008年03期 No.130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推定——一个魔术词语的概念解析

    赵俊甫;

    推定被喻为魔术词语,在诉讼历史、词汇学、立法实践和法学理论语境中,推定的概念运用十分混乱。推定应界定为:"由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基础事实与待证事实之间的恒常联系,当基础事实确证时,可认定待证事实存在,但允许受不利推定的当事人举证反驳的一项辅助证据证明的标准化规则。"

    2008年03期 No.130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国语·周语》律吕名义中的“德主刑辅”政治布局

    郭珂;

    我国最早录全十二律名的文献是《国语》,书中所录十二律名不但完整保留到今天,还得到律学界公认,律学著作至今仍沿用此十二个名称。但这传统十二律名不是一次成形于《国语》所载之时。乐官伶州鸠是借助对六律的释说表达"敬天保民"思想,以六吕的释说表现法律思想,律吕名义的释说中暗含了"德主刑辅"的政治布局,目的是劝谏周景王勤政爱民。这种举措是其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思想潮流驱动的必然结果。

    2008年03期 No.130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人神共名现象的文化解读——以庆忌、肩吾为例

    于淑娟;

    中国古代人神共名的现象十分普遍,人的命名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选择,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影响和独特的神灵观念、价值取向。人神共用庆忌、肩吾之名两个案例,显示出人神共名的某些内在规律:古人对神灵名称有所选择地加以采用,自然神名称的原始内涵对人神共名的文化走向起着奠基和制导作用,人神共名受社会思潮和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共用情况是不均衡的。

    2008年03期 No.130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西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乾嘉考据学——以钱大昕为例

    王记录;

    西学对于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发展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思索的历史问题,争议颇多。钱大昕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以他为个案进行细致分析,是推动研究深入的重要一步。在西学的刺激下,钱大昕刻苦钻研中西天文学、数学,认识到西学有超过中学的地方,主张"能用西学",反对"为西人所用",号召士人研究自然科学;他致力于发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数学遗产,希望人们能继绝学而奋起,以与西学抗衡;他还以天文历算学知识订经考史,解决了很多经史之书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此可以看到,西学对乾嘉考据学的影响主要在如何看待西学、在西学刺激下发掘中学以及用自然科学知识考史等层面,至于以钱大昕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学者所固有的传统文化品格和治学格调,并未受到西学影响,他们研究学问的价值体系依然是"中式"的。

    2008年03期 No.130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仕人的忧患意识研究

    张景臣;

    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滋养着中国传统仕人的心灵大地,促成了其治道精神和为政规范的形成。展开其中的特殊话语,可以领略到传统仕人忧己、忧民、忧君、忧政、忧天下的鲜明内心景象,对今天为政者居安思危、科学治国理政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2008年03期 No.130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析公元7世纪前移向东南亚地区华人群体的构成

    程爱勤;

    公元7世纪以前,华人向东南亚地区的移动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数量规模,并具有较广泛地域分布意义的现象。在许多方面,公元7世纪前的移动行为远远不能与公元7世纪后移民(殖民)行为的情况相比,由于此种行为尚属于初创时期,整体看来还比较混乱,除了政府的扩张行为以外,大多还是处于自发的阶段。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它的存在,也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应该给其一个比较恰当的位置。在这一时期,民间的力量要大于政府的力量,民间自发的人群移动,要大于政府遣派的人群移动,而人群移动的动因要根据不同阶段来认真分析。从民间层面而言,可能习惯、文化、经济等因素各有长短;从国家层面来讲,政治和文化因素占主要成分。

    2008年03期 No.130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丁·路德救助伦理思想评析

    张佳生;

    马丁.路德是西方历史上最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也有自己的社会救助伦理思想。本文通过分析他对贫困救助的界定、救助的目的和动力的来源等论述,指出其贫困救助主旨是为他"因信称义"这一神学根本服务的,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路德的救助伦理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8年03期 No.130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英国工厂法对女工的保护

    王秀毅;

    英国工厂法保护女工是多种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阶级层面看有以下三点:第一,成年男工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第二,工厂主之间、工厂主与农场主之间的竞争在保护女工中的作用;第三,女工的斗争在工厂法保护自身中的作用。除女工自身外,其他两者支持工厂法保护女工,其主要目的要么是把她们当作为本阶级或阶层谋取利益的工具,要么是把更多的社会责任强加给她们。但是,工厂法对女工的保护客观上还是极大地促进了妇女的解放。

    2008年03期 No.130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王玉福;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指出,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一次会议。70年后重新审视六届六中全会,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突出表现为: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会实质上推翻了王明路线,开创了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阶段;全会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全会集中论述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和教育问题,是中共在制度化建设上迈出的重要一步;全会发起的学习运动,不仅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重要准备,还是创建学习型政党的良好开端。

    2008年03期 No.130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简论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认识上的二重性

    张凤翱;

    从1958年的"大跃进"到1960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是新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特殊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毛泽东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急于求成,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经历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曲折过程。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始终没有摆脱认识上的二重性。再加上毛泽东本人认识上的个性,他的这种二重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2008年03期 No.130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新黑人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马海英;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纽约的哈莱姆地区,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新黑人文化运动,它以美国的黑人知识分子为先锋,盛极一时。同时,美国的白人知识分子也推波助澜,鼎力相助,有关黑人的民族文化得到一定的整理和发展,也使黑人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提高。它虽然随着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来临而结束,但仍不愧是一次唤起黑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思想启蒙运动。

    2008年03期 No.130 19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发条橙》中的他者

    李桂荣;

    《发条橙》中的"他者"具有两重含义,即由本我异化而成的"他者"和原本就与"自我"相对的他者。由本我异化而成的"他者"是由可以选择思想和行为的埃里克斯(Alex)而被改造成的政府"罪恶修正疗法"的成功作品,即一个不能反抗、无力自卫、没有性欲,只是像机器一样按照政府以社会良民的标准设定的程序运行,无法越"雷池"半步、连一点点常人本能的反应都做不到的埃里克斯;原本就与"自我"相对的"他者"是人们没有安全感、社会弊端严重的后现代社会观照下的未来理想社会,即没有非"良民"、社会稳定发展、统治者长治久安的社会。通过对"他者"的展示,作者充分生动地表现了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能力的重要性。

    2008年03期 No.130 19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批评视角下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然崇拜

    赵增虎;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通过解读华兹华斯和克莱尔两位极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中的自然崇拜意象与生态意识,来分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一个核心理念"自然崇拜"和其作品中如何呈现难能可贵的生态意识,体现生态与人文的密切关系。

    2008年03期 No.130 200-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修辞性:叙事批评的旨归——修辞论转向下的文学批评范式研究

    岳国法;

    通过梳理叙事批评的两次转向,可以发现,叙事学研究是叙事批评传统中的一个"典型",而修辞性是叙事批评的旨归。当代叙事修辞批评以文本的修辞特性研究为基点,注重批评视野的扩展和方法上的综合,极大地丰富了叙事批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2008年03期 No.130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崇拜到嘲讽——论新时期家族小说的叙事情感

    曹书文;

    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家族叙事是一个重要的创作母题,但对于家族小说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尤其是对叙事情感的探讨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认为,新时期家族小说的叙事情感呈现出"崇拜与亵渎"、"冷漠与超然"、"反讽与嘲讽"的复杂态势,这既是当代作家对传统道德的文化反思与价值立场,又暴露出在后现代多元文化语境中作家道德情感的危机。

    2008年03期 No.130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补苴

    李素娟;

    《南海寄归内法传》是唐代高僧义净西行求法归来后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王邦维先生1987年对该书进行了校注。其《校注》本在校勘注释方面十分精良,为人们阅读和研究扫清了文字障碍,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亦发现该书校勘、注释方面尚有一些可商之处。本文对中华书局1995年版王邦维先生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中的若干条校注提出了商补意见。

    2008年03期 No.130 21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结合的人性基础探析

    雷骥;

    现实个人是工具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存在物,这是坚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结合原则的人性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对待人的工具性与目的性,处理好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处理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社会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个体价值或个人价值)的关系,处理好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正确发挥人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人性基础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价值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

    2008年03期 No.130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论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现实针对性

    陈成志;覃武云;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此消彼长,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错综复杂、不断演进的发展态势。价值观多元化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主义主导价值体系带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遏制和清除剥削阶级腐朽价值观的历史抉择,是改造传统社会小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必要条件,也是民族传统价值观扬弃的正确路径。

    2008年03期 No.130 218-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伦理向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回应

    韩迎春;张蕾;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道德服务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回应。从本质上看,"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服从"社会发展,就是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制约;"服务"社会发展,就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从内容体系构成看,思想政治教育除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种基本内容外,还应包括心理教育的内容。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演绎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轨迹。通过促进制度伦理与德性培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最佳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8年03期 No.130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教师人格:一种新型教育力量的内涵及其塑造

    时花玲;

    教师人格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为胜任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性格修养、积极的心理倾向、创造性的认知方式、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品质、规范的行为方式等人格特征的综合体。教师的人格塑造只有以教师的自我塑造为前提,才能真正奏效。

    2008年03期 No.130 225-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

    黄才华;

    经过十几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职教集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以职教集团形式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成员间的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对现行职业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职教集团创新了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同时通过建立校校之间、校企之间、校所之间伙伴式的合作组织,形成职教集团内新型的组织关系和合作方式,创新了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我国职教集团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1+1+1"的海南模式、"县域统筹"的开封模式、"社区统筹"的天津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和"三二分段"的江苏模式等六种模式。

    2008年03期 No.130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加强体育院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曹兰菊;

    实验教学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形成。就体育院系运动人体专业来说,改革本专业实验教学,目前需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知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注重实验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提高实验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2008年03期 No.130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期刊品牌化的核心因素与路径选择

    姬沈育;

    品牌代表着期刊的个性和实力,期刊品牌化有助于提高期刊的竞争力。期刊品牌化的关键在于期刊的市场定位,核心在于期刊的个性特色,而引擎则是期刊的经营理念。因此,期刊品牌化应走准确市场定位、形成个性特色、培育经营理念之路。

    2008年03期 No.130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