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试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新解读

    刘会强;

    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演变过程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地位。作为《资本论》预备性研究成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凝结着马克思"一生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制高点。马克思深入揭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机制,细致分析了资本、竞争、普遍交往以及世界市场的重要作用;系统剖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的发展性状,不仅把其发展概括为自发和自觉两种形态,而且刻画了自发形态下个人"二律背反"式的发展情形;全面阐述资本的世界历史性贡献和生存极限,在充分肯定资本巨大的文明作用的同时,提出并科学论述了资本生存极限的问题。《手稿》表征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终成熟。

    2008年02期 No.12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吗——以“世界历史”概念的文本语境为视角

    张永庆;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费尔巴哈》章所强调的意识形态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立及其反讽表述看,"世界历史"观念颠倒地反映着人类社会整体化趋势,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意识形态;与之相对,世界市场理论历史和具体地呈现出人类社会整体化趋势的内在机制和历史意义。由于误读了"世界历史"概念的理论性质,所以"马克思创立‘世界历史’理论"是个假命题。

    2008年02期 No.129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邓如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升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大基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其哲学基础,事物普遍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关系的辩证法是其方法论基础,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必然结合是其逻辑基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现实奋斗的统一是其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催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促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由此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的辉煌。

    2008年02期 No.129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功能定位与价值选择

    朱荣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呈现,又是对中西马三种哲学形态双向互动的理性总结;既是对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理论重建,又是对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哲学指引;既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合法性的当代确认,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同向建构。可见,从功能定位与价值选择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今天已有了全新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意义。

    2008年02期 No.129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当代哲学变革——以哲学教材改革的视角

    张剑伟;

    当今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对哲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视半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成绩与问题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所使用的哲学教科书,尽管在实践观和人的发展等问题方面业已取得了可贵进展,但仍深受苏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体系及方法的影响,显得体系陈旧、观点滞后、方法呆板、主体缺失、思维武断等。为此,必须在"清理"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辩证发展,革新现行苏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内容体系的弊垢。

    2008年02期 No.129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科学发展观核心与基本要求的哲学底蕴

    秦待见;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蕴涵着丰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以人为本是从社会的重要组成因素———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科学发展的人民性;全面协调发展是从社会发展的横断面出发,揭示了科学发展是社会各要素全面协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从社会纵向发展方面出发,揭示了科学发展是永续的发展。它们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充分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08年02期 No.129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实践化”:苏联哲学的中轴线考论

    黎学军;

    所谓苏联哲学的中轴线指的是苏联哲学界一贯的实践化倾向,苏联哲学一直围绕着实践化的主轴旋转。苏联哲学界常以激烈的学术争论而令世人瞩目,而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学术争论却都以同一种形式收场。为何科学的理论没有在苏联开出人们所预期的花朵,其原因令人深思。科学社会主义正确地预见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测到前进路上所有可能的状况,人们依然有憧憬沿途秀丽风光的权利。

    2008年02期 No.129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共领域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结及其辩证机制

    杨仁忠;

    公共领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与市场经济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结。市场经济一方面孕育和造就着公共领域,另一方面又以公共领域作为自己坚实的社会基础;公共领域一方面以市场经济为生存、发展的前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维护、规制着市场经济并以自己的形式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社会动力。因此,深入探讨这一辩证机制既具理论价值又具现实意义。

    2008年02期 No.129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古典自由主义的公民资格观念及其正义局限

    宋建丽;冯务中;

    在自由主义传统中,公民资格意味着一系列的权利以及对权利的获得和占有,在个体和共同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体性对于共同体之先在性,主张个体不应受共同体过多的限制,公民资格意味着一种法律地位以及法律上对权利的消极保护,公民特征体现为消极公民和消极自由。古典自由主义的这种公民资格观念尽管在学理上承诺了自由和平等,然而却无法在实践上兑现,不可避免地造成原子式的个人以及对共同体价值的忽视。

    2008年02期 No.12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确定性的寻求

    程秀波;陈四海;

    不确定性是人类认知和生存的基本状态,追寻确定性则是面对这一境况的必要选择。有三种对于确定性的现代寻求值得我们考察,这些寻求不同于传统哲学在认识论或宗教在信仰方面的追求,都直接指向未来和人类行动。它们的思考共同给我们展示了在面对未来时所应采取的积极态度。

    2008年02期 No.12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几种所与论及其评析

    张立英;曹剑波;

    知识论领域长久以来广泛讨论的主题是,是否存在像"所与"这样的东西。刘易斯等基础主义者都认为存在"所与"这样的东西,而且它在基础知识论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在基础主义内部关于"所与"的表述形式各异,但核心思想都是把基础信念看做是作为材料"所与"我们的,因此我们一般把基础主义的这一理论称为"所与论"。然而,我们的重点不在所与论的差异而在于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为此,我们要先阐明一些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关于所与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所与在经验主义知识论中究竟有何作用。

    2008年02期 No.129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索洛维约夫的“一切统一”概念及其当代意义

    潘明德;赵南行;

    第一个研究"一切统一"概念的人是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他将"一切统一"理解为存在的内在结构,这一概念在教父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被解释为包含在上帝中的所有事物的形象,是上帝关于世界的"亘古常存的构想"。后来谢林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对该概念的理解开始受到具有泛神论倾向的指责,后来不得不进行了修改。"一切统一"概念在索洛维约夫这里得到了最大的重视,它既是索洛维约夫宗教哲学的前提,同时又是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但索洛维约夫的"一切统一"概念与前人的都不同,既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泛神论,又区别于无神论。"一切统一"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008年02期 No.12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宗教精神诉求

    宋春香;

    在狂欢理论中,巴赫金对物质存在的关注度不高,甚至说没有关系。他在颠覆现有存在的众多束缚中,始终期盼一种人的精神存在和精神彼岸,一种十分抽象的宗教精神上的东西。在诸如"交替与更新"、"肯定与否定"、"第二种生活"等看似对立的二元论概念中,巴赫金都赋予其精神解放的深刻内涵,从而在人性追问中,显出人类生命诉求间的原初样态,在狂欢中寻找人终极的归宿,在颠覆中期盼人的精神解放,彰显一种宗教精神诉求。

    2008年02期 No.12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境遇中的文化乡愁

    种海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2008年02期 No.129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蒲国良;

    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以来的90年间,有关这场革命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学术的争鸣推动了十月革命研究的深化。国内学术界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研究虽然称得上成果累累,但仍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本文择取"十月革命"与"十月革命道路"的概念、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与政治合法性、十月革命的"原罪"等几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2008年02期 No.129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

    项佐涛;孔寒冰;

    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是动态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角度观察十月革命,摄取不同的内容,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十月革命观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背后蕴涵着中国向何处去这样关系道路选择的重大问题,因而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2008年02期 No.129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对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探索

    贾绘泽;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利益秩序的基本理论,对当代中国经济利益秩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基础和机制,生产力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原则和目标,利益关系协调和法制建设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主要途径和保障,利益表达和利益保障是经济利益秩序构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这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经济利益秩序具有重要启示。

    2008年02期 No.129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道德重构与制度伦理环境建设

    韩玉璞;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重要的是要加强制度伦理环境建设。道德与制度有着内在和谐结合的基础,二者有着同质性、相容性、互现性的共同特征。道德建设要求制度建设的政治、经济目标与伦理道德目标相统一,为公民提供公正的生存环境,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要求在制度建设上与利益挂钩,促使社会成员有正确的道德取向;要求加强道德法制化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的制度基础,有效强化惩恶扬善机制。

    2008年02期 No.129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均衡利益表达机制构建研究

    吴群芳;

    转型期收入分配领域的利益表达失衡导致了强势和弱势群体对政府政策影响力的高度不对称和政策输出的利益倾向性,并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成效。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秩序混乱和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的主要原因。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规范强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行为,提高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构建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利益表达的回应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容纳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均衡表达机制。

    2008年02期 No.12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农地产权制度的完善

    禹桂枝;

    清晰稳定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缺陷,抑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通过修改有关法律,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建构清晰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2008年02期 No.129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土地制度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

    王慧娟;

    农村土地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农村大量土地被侵占,农民利益被剥夺,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02期 No.129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旅游扶贫开发的两难选择及对策研究

    程建平;

    旅游产业与扶贫开发本身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但是,国家通过政策性扶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经济,就使两个不同门类、不同性质的东西发生了联系。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实现部分财富、经验、技术和产业的转移,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逐步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但是,由于国家扶贫性旅游开发往往过分强调了政策性,偏离了旅游产业的市场规律,导致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反而因过度政策性开发陷入困境。

    2008年02期 No.129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国家间信任研究的兴起、发展与评价

    杨友孙;

    上世纪70—90年代欧洲建立信任措施的成功实践,使建立国家间信任措施的"欧洲模式"声名远播,也促使国内外学者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对国家间信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至今为止,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间建立信任措施方面,包括"欧洲模式"建立信任措施的经验介绍,对亚洲建立信任措施的探讨,国家间信任与国内政治、公众舆论之间联系等。然而,这些研究还存在研究范围还不宽、研究的问题还不多、局限于"欧洲模式"等弊端,因此,今后有必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入手,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以适应当前国际关系发展的需要。

    2008年02期 No.129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话语体系及其建构

    王瑞华;

    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的话语体系有其特有的生成逻辑,该领域的话语体系是由外在的构件和隐含的构件有机组成的。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科学建构社区自组织能力建设话语体系的有效路径是:优化科研团队,建构主体依据;规范学术用语,避免话语歧义;强化学术伦理,杜绝粗制滥造;开放学科边界,加强国际交流;遵循逻辑规律,实现有效创新。

    2008年02期 No.129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社会性管制变化趋势的分析与借鉴

    苏晓红;楚金桥;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强化社会性管制的趋势,伴随着社会性管制的强化,社会性管制带来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质疑。为改善社会性管制的质量,提高社会性管制的效率,美国对社会性管制进行了改革。一是把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引入管制过程,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管制管制者;二是改革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的管制方式,开始重视市场激励的作用。

    2008年02期 No.129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初中国民法社会化之中西差异探析

    张丽霞;

    20世纪初近代中国和西方主要国家民法均出现社会化趋势。但在两者同样的立法趋势背后,经济状况和民法哲学理论却存在着显著差异。西方垄断经济统治地位的确立、大机器生产的普及以及重工业部门的勃兴,相对应的却是近代中国畸形的垄断经济、落后的机器生产水平以及工业部门的偏弱。西方民法社会化理论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经济状况,是自然产生的;而民国民法社会化理论则显然是仿效的,并不反映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需求。这些差异证明,民国民法的社会化是在近代中国特殊情境下,由理性主义立法宗旨引致的法律错位。这不仅从法律上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制约了近代自由权利意识的生成,对当代民法制度研究也不无影响。

    2008年02期 No.12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胡汉民的三民主义立法思想

    韩久龙;

    胡汉民是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立法院院长,在其主持立法活动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立法思想。其中,以三民主义作为最高立法精神和最高原则,确立社会本位的立法方针,是其立法思想的核心。其立法思想的提出,对于推进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02期 No.129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公平:经济法的终极关怀——质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韩桂君;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许多经济法学者认为是经济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种以经济学领域的效率价值替代法学领域的公平价值的认知是危险的。经济法作为对民法的补充和矫正的法部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社会公平为指针的。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轨迹和具体法律制度运作效果评价都必须经受公平原则的检验。因此,公平是经济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效率优先"的命题在经济法中不能成立,只有在实现公平的前提下,才有真正的效率。

    2008年02期 No.129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生欠费的民法学分析与启示

    贺保月;

    高校学生欠费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严重影响着高等学校的正常运行;高校收费是建立在教育服务基础上的服务性收费,其收费行为体现了高校与学生两个平等主体间因教育服务而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高校所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等分别体现了高校与学生之间教育服务生产和消费的买卖关系、房屋、家具租赁关系、教材等学习用品购置的委托与代理关系。其民法关系通过教育服务合同的形式得以确立,教育服务合同为格式化合同。解决学生欠费问题,高校应从加强法制教育、依法办事、提高教育服务质量等方面着手,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学生资助的责任。政府、学校各司其责。

    2008年02期 No.129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留守儿童”犯罪引发的思考

    裴小梅;

    "留守儿童"犯罪率的逐年增长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究其原因,城市化发展和户籍、教育等制度原因是根本原因,家庭影响和教育的缺失是客观原因。因此,对"留守儿童"犯罪的社会干预,国家要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提供依据和保障,政府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预防制止机制,社会各阶层参与形成预防和制止犯罪的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制止"留守儿童"犯罪。

    2008年02期 No.129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预审法官制度考察与评价

    潘金贵;

    预审法官制度是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有关国家或地区的预审法官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预审法官制度的最大缺陷是赋予预审法官侦查权,赋予预审法官司法审查权则值得肯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应当引进预审法官制度,但必须进行适当改造。

    2008年02期 No.129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帝四面”神话的历史学阐释

    郑先兴;

    对于"黄帝四面"神话,学者们的解释颇有歧义,有说是黄帝派亲信治理四方,有说是"布诚心于四方",有说是黄帝宗庙"明堂"的结构。其实是指远古的走婚制。黄帝时代当正是各个部族处于走婚阶段。所谓"黄帝四面"就是说处于中原地区的黄帝族人,可以到四方去走婚,从而使得周边四夷的部族由此紧密相连,逐渐形成统一的种族,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精神。由此,中原文化的历史先进性是不容置疑的。

    2008年02期 No.129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战国私玺中所见古代复姓及其源流考

    陈光田;

    许多年来,姓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战国古玺中的姓氏私玺作为主要参考,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对私玺中的复姓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对其起源以及古代的命氏制度进行了论述。通过整理我们发现,今天社会生活中的众多姓氏都可以找到它的源头。

    2008年02期 No.129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魏晋南北朝佛教权威的谋求与确立——以《高僧传》中僧人神异事迹为中心

    许展飞;陈长琦;

    《高僧传》中,佛教徒以自我为中心创造出大量僧人神异事迹,这些神异事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佛教权威从谋求到确立的全过程。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祇交往类神异事迹塑造了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祇交往的多种模式,从不畏惧旧有神到成功制服旧有神,从旧有神对僧人尊敬、对佛教支持到旧有神受戒奉佛、完全服膺佛法,中国本土神祇体系的权威在僧人神异事迹中被逐渐消解。佛胜道巫类僧人神异事迹,通过高僧与中国本土神祇的人间代表巫者、道士威力的比较,证明佛法优于巫术和道术,进一步降低了中国本土神祇的权威。降低中国本土神祇的权威是为了抬高佛教权威。宣扬梵神威力类僧人神异事迹,凸显了佛陀及其弟子的威力,营造出中国佛教神祇体系并树立其权威。在此基础上,佛教徒还通过神异事迹的制作,成功地在"佛命"与"天命"之间建立联系,给君主的即位天命蒙上浓厚的佛命色彩。南朝君主在编造其即位的"天命"神话时,采信佛教徒的"佛命"预言,标榜其"天命"受到了"佛命"的认可标志着佛教权威在中国社会的确立。

    2008年02期 No.129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国对英国地方自治的认识

    陈红;

    在近代中国宪政建设过程中,以西方政治制度为参照系改造传统政治是中国政治变革的基本依据和建立政治国家的主要内容。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是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主要理论依据和仿效的主要目标。英国地方自治的渊源、历史演进,地方自治与英国政治文明之间关系成为中国政治家、学者关注的主要对象和基本价值。

    2008年02期 No.129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浅析20世纪后半期美国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

    刘敏;

    20世纪后半期,大都市连绵带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人口、经济和社会活动的高度集中以及优越便利的交通和通信,使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国家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枢纽和"孵化器"。不同规模、等级的大都市区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形成了有机的城市系统,其发展代表着美国城市化的未来。

    2008年02期 No.129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研究的新视角

    李桂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综合国力骤增,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基于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为基点的美国对华政策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进程。从战时盟友关系的延续,到对中国各派力量的重新审视;从调节国共矛盾,到力争控制中国局势的发展;从扶蒋反共,到敌视新中国:美国对华政策的每一次微妙变动都从属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并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而适时调整对华政策。

    2008年02期 No.129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文化中的贵和尚中精神

    段虎;

    贵和谐,尚中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和谐"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所憧憬的一种社会景观。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继承和发展传统和谐观,赋予传统和谐观以全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社会价值、实践价值的内涵。

    2008年02期 No.129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0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避讳与河南地名

    暴希明;

    避讳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传统陋习,由于避讳,古代的许多地名经常被更改。河南一些市县的名称就是由于避讳而形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2008年02期 No.129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留耆旧传》辑证

    吕友仁;

    《陈留耆旧传》是我国第一部记载一郡先贤嘉言懿行的专书。刘知几《史通.杂述篇》提到了四部此类"郡书",《陈留耆旧传》位列四书之首。《陈留耆旧传》还是《后汉书》的取材来源之一。《隋志》、《唐志》均著录此书,后佚。此书的前人辑本有二,一为元代陶宗仪《说郛》辑本,仅辑出七事;一为清代王仁俊《经籍佚文》辑本,仅辑出一事。陶、王二氏之辑本,合计仅八事。其中尚有误收者。此次辑佚,辑得二十七事,涉及十六人,勒为一卷。

    2008年02期 No.129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体方所形式中方位词的选用与表义

    叶皖林;

    在现代汉语中,人体方所形式是空间表达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类,由于人体参照物的特殊性,在表达处所义时,粘贴在人体部位名词后的方位词的选用自成系统。方位词与人体部位名词组合后其选用和表义情况显示出诸多的规律性。

    2008年02期 No.129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语用义位非常规变体的表现

    张廷远;

    义位从静态进入到言语动态中,形成语用义位,其变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用",一种是"变"。"用"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中通过使用得到正常的实现,"变"是指静态义位进入言语之后由语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异。这种"变"也就是义位从一个概念运动到新的概念,并以新的概念为基础形成新义,负载功能,实现交际,本文称之为语用义位的非常规变体,其内涵和外延与原义位(义位本体)不同。从义位本体到义位变体的转化有三种情况:义位本体的整体变异、义位本体的某个义素变异和义位本体整体成为变体里的义素。

    2008年02期 No.129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消费主义的都市文学想象——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研究

    卢翎;

    都市生活中的消费主义话语,赋予了都市小说家独特的表现都市生活的精神立场。他们或理性地审视都市生活,书写物质之于精神的影响;或基于时尚的认同,制造中产阶级生活的幻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中"心灵的失衡"、"白领的摹写"、"身体的景观"等消费主义的都市文学景象。

    2008年02期 No.129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冯沅君小说创作的思想价值论

    杨现钦;

    在新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冯沅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她的小说创作极具现代性,对封建伦理道德给予了强烈的冲击和批判,同时,她表现了新女性在爱情追求上的勇敢与"怯惧"的真实状况,尤其是她对情爱的热烈、大胆、真诚的抒写,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2008年02期 No.129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沈从文创作中对民族精神重建的思考

    许瑶;

    受五四启蒙精神的感召,沈从文走上了一条用文学改变民族性格、完成民族精神重造的创作道路。他充分利用自身占有的湘楚文化资源、独特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从性爱角度切入,叙写、歌颂边地民族充溢着原始生命力的真情真性,寄托其恢复民族品性"原有的朴素与光明"的期望。他将"湘西"作为文化隐喻符号,否定它在超稳定的历史发展图景中的停滞不前,并对民族性格重建和民族精神发展进行严肃的思考。

    2008年02期 No.129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的文化回归思潮与孙犁小说的民族性

    杨士斌;

    在抗战时期文化回归思潮影响下,孙犁自觉地选择了民族化文学的道路。他的抗战小说不仅寻找呼唤着民族精神的回归,深入地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而且成功地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其独特的叙事抒情方式以及语言结构形式,在整体上反映出了抗战特定背景下的抗战军民所具有的审美意识,在作品中展示了一幅幅民族风俗画,揭示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形态及心理轨迹。

    2008年02期 No.129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简论三位作家儿童文学创作的共同质素

    胡瑞香;

    "五四"时期,中国第一次从理论高度系统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本文拟对当时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冰心和丰子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寻他们虽有创作上的不同叙述模式,但由于所处时代话语场相似,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又表现出相似的创作质素,如启蒙意识、童年情结,甚至相似的缺憾——求善而失真。

    2008年02期 No.129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生为女人》看川端康成的女性主义意识

    雷晓敏;

    川端康成的作品《生为女人》,将女性作为一个中心话题来叙述,他作为一个男性叙事者在叙述角度中有其男性本位思想的表现,但《生为女人》这部作品中,作家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情节的设计两方面都体现出他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等理论对川端康成《生为女人》这部作品的解读,得出了一个与以往先行研究不同的结论,即川端康成的女性主义意识是真实存在的。

    2008年02期 No.129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后殖民主义下的“世界小说”

    孙银娣;

    对后殖民主义的解读一直存在着误解,许多人认为其单纯是对民族主义的支持。事实上,后殖民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多元文化主义,这在后殖民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于是,一种新的无边界的小说——"世界小说"产生了。"世界小说"的产生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作家有独特的创作手法与特色,是对纯粹民族性的反驳。在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小说"成为研究后殖民主义下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整合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载体。

    2008年02期 No.129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谈“技”“艺”

    陈政;

    "技""艺"的问题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涉及的,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然而由于部分艺术家对二者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往往会重"艺"而轻"技",主观夸大"艺"的作用,轻视"技"的训练和培养,进而影响"艺"的表现力。本文通过谈"技""艺"的关系,希望能使艺术家们对二者的关系有一个新的了解。

    2008年02期 No.129 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心仪天籁——歌唱生态学初议

    张平;

    本文从现代性反思的意义上,对我国音乐教学尤其是声乐教学中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科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呼吁声乐教学应珍惜歌唱艺术的整体价值,走出现代性的陷阱,从而回归歌唱的自然性、本真性,为营造时代生活的生态和谐作出贡献。

    2008年02期 No.129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促进中国教育公平论要

    郭新和;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促进教育公平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观念到政策,从理论到实践,都应该统筹兼顾,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牢固确立教育是公益性事业的观念,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观念指导;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兴教的基本方针,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法律保障;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政策支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广域入口;健全扶助落后区域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过程支撑;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理想结果。

    2008年02期 No.129 206-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和谐与环境道德教育

    蒋国保;

    生态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和谐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和资源保障。生态和谐的实现离不开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过程包含了五个基本的环节,即环境道德认知、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念、环境道德意志和环境道德行为。环境道德教育是提高人类环境道德素质的前提条件,是实现生态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2008年02期 No.129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生态美育与人类“诗意生存”

    丁永祥;

    "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2008年02期 No.129 213-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榜样教育的理性诉求

    张茹粉;

    榜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法宝。反思榜样教育的现状,探讨榜样教育的规律,探寻影响榜样教育效果的因素,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榜样与榜样教育的性质,二是榜样作用的主体性与榜样教育的具体性和针对性,三是榜样作用的利益驱动与榜样教育的利益正相关原则,四是榜样的永恒性与榜样教育作用的递减性。澄清这些问题虽然不能彻底解决榜样教育效率低迷的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启迪人们的思维,为全面提升榜样教育的水平,发挥榜样教育的独特作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8年02期 No.129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9 ] |[阅读次数:1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辩绎

    熊志刚;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是:以人为本中的"人"是特指"现实的人";充分发挥"现实的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为本,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要大力张扬其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人的价值性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性和人性化超越。

    2008年02期 No.129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民国初期教会教育与中国教育界的合作与交流

    孙广勇;

    民国初期,教会教育界对中国自清末以来建立的新式教育开始有比较积极的评价,合作与交流的愿望加强。一方面,开始采用中国政府规定的课程和教材,另一方面,教会教育团体与中国教育社团也比较多地互相交流。两个教育系统的合作与交流打破了二者长期以来互相隔离的状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008年02期 No.129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金法;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以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优化结构,突出"三重"建设,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稳步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办学容量,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规模的适度扩大;拓宽筹资渠道,严格资金管理,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2008年02期 No.129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分析

    孟繁玲;

    聋人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个社会问题。为了科学、全面地了解聋人大学生就业状况,中州大学在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协调下,对河南省十多个地区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调查。为了提高调查效益,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先后派出30多人次,深入各地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聋人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建立聋人大学生就业社会援助体系;营造聋人大学生就业的支持性环境。

    2008年02期 No.129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大众媒介对“女性犯罪”事件报道的话语分析

    李东晓;

    话语是一个文本存在和意义生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产生权力和权力发挥作用的中介。新闻本身具有自己的话语和报道框架,而在其新闻写作中又会受到相应文化中各种话语的影响,并借助自身的权力建构出新的话语。通过对大众媒介中"女性犯罪"报道的话语分析,发现在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中,媒介既受制于女性话语中既有的"神话原型"的影响,又会建构出新的"神话",形成新的女性话语补充到社会性别话语当中。

    2008年02期 No.129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语境中的华文出版业自觉

    陈雪飞;

    华文出版这个概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华文出版业自觉的标志,这种自觉表现为:第一,对华文汉字语言的认同,对从事的共同的出版活动的责任、使命的认同;第二,对华文出版业在世界出版业格局中的地位和处境的认同;第三,对出版业发展和文化安全关系的认同。

    2008年02期 No.129 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规范

    2008年02期 No.129 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