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回顾与瞻望——纪念我校学报创刊32周年

    王绍龄

    <正> 当历史跨入90年代第一春的时候,我们迎来了河南师范大学建校40周年和《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创刊32周年。《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从无到有,由弱而强,经历了32年的坎坷与曲折,这32年,渗透着有关领导、作者、编辑、读者和众多支持者的心血与智慧,又映现出河南师范大学这所中州古老学府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与沧海浮沉。当她带着淡淡的墨香和浓厚的时代气息跨入而立之年时,其历史是值得回味的,其前途也是乐于瞻望的。

    1991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奇逢“学术废兴系世运升降”思想浅评

    李之鉴

    <正> 在封建时代,不同的学术服务于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如儒、道、名、墨、法、阴阳等家的学问或学术,都是服务于它所属的那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因而也就不同程度地甚至多角度地影响现实政治的发展进程和变化。所以,专制主义者历来都非常重视和支持为其统治合理性说教的学问或学术。作为儒学大师的孙奇逢,在明末清初历史转变与民族压迫的政治情势下,也看到正学术

    1991年04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认识中的时空机制问题——兼评康德的时空观

    黄克萍

    <正> 一在哲学史上,康德首次把时空范畴引入认识论,提出认识中的时空机制问题。其核心观点是:(1)时空是感性认识的“主观的先天条件”;(2)时空“为一切感性直观的纯粹方式”;(3)时空是整理“感觉材料”、“质料”、“印象”的“先天形式”①。康德从认识形式的角度上来考察认识中的时空机制问题,认识到时空表象在认识中的能

    1991年04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实践观的第一次转变及其特点

    杨仁忠

    本文依据理论发展的逻辑规律,将马克思实践现的形成分为两次根本转变和四个历史时期,并主要探讨了第一次转变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的历程,指出,马克思自身具有的实践精神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接受,是他能够跳出唯心主义的巢臼,井在后来追随费尔巴哈而又扬弃、超越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根源,也是其最终走向科学的、成熟的唯物主义的内在动因;本文同时分析了马克思从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批判活动到看作革命实践活动的过程,指出他在第一次转变结束时所谓的革命实践的单一性、不成熟性,认为这正预示了马克思实践现的下一次转变。

    1991年04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生产: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领域

    刘月梅

    <正> 以往人们通常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类: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其实,深入一步说来,社会生产并不局限于这两大类,它还包括精神生产在内。精神生产是社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领域或部门,必须承认它的相对独立性。它与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和社会作用是后两类生产所无法包容、无法替代的,它有其独特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以及运动规律。认真探讨

    1991年04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包世臣的经济思想研究

    余德仁

    <正> 包世臣(公元1775-1855年),字慎伯,号倦翁,安徽泾县人,清末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家。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中举,长期从事游幕生涯,他对当时的人口、农政、河工、漕运、盐法、水利、赋税、货币等问题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考察经济问题,“此皆吾儒分内之事”①。史称其“有经济大略”;“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河、漕、盐诸钜政,无不屈节谘询,世臣亦慷慨言之。”②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曾经当过江西新喻(今江

    1991年04期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的特征——重读《共产党宣言》驳“私有化论”

    朱曰强

    <正> 《共产党宣育》(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党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宣言》首先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分析了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进而说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共产党人的纲领和目的,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最后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反共产主义的谬论,并阐明了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宣言》的这些光辉思想,过去和现在都是指导共产党人战斗的锐利武器。面对这几年来我国出现的资产阶级白由化思

    1991年04期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善行的障碍剖析

    程秀波

    善本质上要求人们实践。但知善而不行。又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现象。只所以如此,就在于善之认识向善之实践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障碍。本文主要从主体情感意志和客观社会道德环境、社会赏罚机制诸方面,分析探讨了这一问题,以期通过这种分析,寻找到克服善行障碍、增强人们善之实践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991年04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列宁论官僚主义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

    张晓敏

    <正> 官僚制和由此产生的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必然产物,它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主义这块沃土上却滋生起官僚主义的莠草,它腐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长足发展,给社会主义国家本质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理论和现实的这个矛盾?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在根本政治制度上的优越性和现实社会主义在具体实践中的发展不足所引起的这个

    1991年04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党管干部的若干问题

    李在山 ,王荣阁

    <正> 党管干部历来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和政权建设的根本原则。是党在干部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有一个时期,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党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作用受到了淡化和削弱,以致在干部人事工作中出现了某些脱离党的领导的倾向。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了党建工作中的经验教训,重申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党的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但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人担心党要中止业以起步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人认为还是

    1991年04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林世选

    <正>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措施。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而在完成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任务中,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起着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高校每一个基层党组织能不能真正起到这样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在新的形势

    1991年04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始社会的思想文化——社会发展史专题研究之一

    王文哲

    <正>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认真研究原始社会,对于理解和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具有多方面的意义。由于原始社会距离现在年代久远,而且当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所以研究这段历史主要是依靠考古发掘所提供的资料,其次是借助于大量的“社会化石”即民族学所提供的资料,此外还要吸收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民俗学和语言学以及神话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本文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分析和综合上述

    1991年04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陈霸先的出身与用人

    张国安

    <正> 陈霸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人物,关于他的用人颇为后代史家所称道,赞扬他不拘一格,招引人才,终致创建陈朝。笔者认为先贤似乎太多注重他的度量,而忽视他的出身,忽视了刘当时的社会结构及历史背景的考察,忽视了当时社会各种政治集团的力量对比及其变化,忽视了陈霸先用人的阶段性及其特点。本文试对其出身及用人作些具体、客观的分析。

    1991年04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万恭及其《治水筌蹄》初探

    吴海燕 ,郭孟良

    <正> 万恭是明代中后期的一位名臣、治河专家。他才兼文武,活跃于政坛士林,奔波于大河南北,千里北疆。他一生著述甚丰,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两卷治水札记《治水筌蹄》。只是由于其文集、札记流传很少,历来对他研究不多,评价亦欠全面公允。这里就其生平及《治水筌蹄》作初步探讨。一、“强毅敏达,一时称才臣”万恭(明正德十年八月—万历十九年十一月,公元1515年9月—1592年1月),字肃卿,别号两溪,晚年自号洞阳子,江西南昌人。万恭自幼聪慧,十岁能文,弱冠就试,便得到徐阶的赏识,补

    1991年04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刘光第“坐以待捕”的主观动因

    苏全有

    <正> 戊戌政变时,刘光第与谭嗣同都是“坐以待捕”、慷慨就义的维新志士。对于谭嗣同拒绝逃避之缘由,史学界有一定研究,而对刘光第不肯出逃的主观动因,却缺乏探讨。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991年04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学良与日本人

    Akira lrige ,郭根山

    <正> 1928年12月29日,中国名义上实现了统一。这一天,在张学良的主持下,满洲升起了民国的旗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死后,东三省才与国民党统治下的南方统一起来。现在,历史学家们总是强调民族主义在这次统一中所起的作用。根据通行的说法,在五四运动时期成长起来的张学良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年青一代所具有的民族主义激情,他渴望制止国内战争并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的政策。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张学良对日本充满刻骨仇恨,怀疑乃父被杀与日本人有关,因而,他下决心竭尽全力使满洲与中华民国统一,以便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他们这个帝国主义邻邦的狼子野心。在田中内阁的“实际政策”指导下,日本试

    1991年04期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元杂剧看中国传统的法律意识

    彭功智 ,蔡电录

    <正> 长期以来,法律与文学的研究基本上是脱节的。法律研究者在中国法律思想、法律体系的研究中。多注重中国古代的法律典籍条文,诸如《秦律》、《唐律》、《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等。而古代文学研究者几乎无人去探讨中国法律在古代文学中的表现。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阶段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乃至经济的具体描绘,最能反映出它们的本质和特征。所以,我们认为研究法律自然离不开条文的分析,但仅仅研究条文,往往是很不够的。如果把对法律条文的研究同法律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的研究结合起来,或许能更本质、

    1991年04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三言》《二拍》故事来源考补正——读王同轨《耳谈》和《耳谈类增》后

    吕友仁 ,米格智

    <正> 《三言》,指明末冯梦龙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指明末凌濛初编纂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度浴泛汀抖摹凡唤鍪侵泄难飞系闹匾陌谆岸唐∷导?而且对于当时和后来的文坛都有过巨大影响。关于对《三言》《二拍》故事来源的考证,据我们所知,已有不少前辈学者作过。其中如孙楷第、赵景深、谭正璧、胡士莹诸先生,堪称此道大家。孙先生有《三言二拍源流考》

    1991年04期 8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聊斋志异》本事补

    谭兴戎

    <正> 朱一玄先生所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一书,搜集了139篇《聊斋志异》作品的本事资料,为《聊斋》研究作出了贡献。但是我们发现有少数作品的本事尚未收入,有些本事资料搜集得也不够完备,故为此文,以补其阙。本文所列篇目以铸雪斋抄本卷次为序。《蛇人》(卷一)《汇编》收唐人戴孚《广异记》所载《担生》一则。

    1991年04期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寒夜》心理描写艺术初探

    徐道春

    <正> 1.1947年3月,巴金的《寒夜》问世了。这是继《家》之后代表着作家创作最高成就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巴金卷帙浩繁的作品茂林中的一篇现实主义佳作。近年来,这部力作益发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并曾一度蜚声于日、法等国文坛,甚而被誉为“巴金最优秀的作品”①。《寒夜》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博得这般高度的评誉,原因之一就是它蕴含着“极大的艺术魅力”,标志着“作家感情和艺术的成熟”②,而这又突出地表现在它那力透纸背的心理描写中。它通过对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大后方”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悲剧的记叙,

    1991年04期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莎士比亚社会秩序观的形成和发展

    刘砚冰

    <正> 诚如蒂里亚德所说:“多数莎士比亚读者知道作者的秩序或等级观存在于《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俄底修斯关于这方面的台词中。但并非所有人都了解它所阐述的特定历史背景,而认识到它所包含或暗示的思想体系有多么宏大的人更是寥寥无几。”①本文试图从探讨“它所阐述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它所包含或暗示的思想体系”着手,对莎士比亚的社会秩序观作一番力争全面的研究,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加透彻地认识和理解莎士比亚。

    1991年04期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赛珍珠和她的《大地》

    尚营林 ,郭英剑

    本文对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及其代表作《大地》作了历史的、客观的评述,并就《大地》深刻的主题思想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

    1991年04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一部杰出的古代阅读学著作——《文心雕龙》新论

    李志红

    <正>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在“龙学”研究中,长期以来,见仁见智,面对《文心雕龙》这座巍巍“庐山”。有的看成文艺学巨著,有的看成文章学杰作。有的看成写作学瑰宝,都言之有理;而我认为,它又是一部古代阅读学的空前著作,想还它以另一副“真面目”。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一篇开头,宣示了本书的总旨:“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

    1991年04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用性、理论性和可读性兼备的好教材——评王绍龄主编的《言语交际》

    善忠

    <正> 话,谁都会说,但却不是谁都能说的好。一般人自不必说,就是一些佼佼学子,说起话来也每每让人摇头。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他们在领导面前“诚惶诚恐”,似不能言,让领导觉得他们才干平平,不能委以重任;在工人面前却又口若悬河,注而不竭,让工人同志觉得他们高不可攀,于是敬而远之。回到家呢?见了父老乡亲,他们又往往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便便言无休无止,让父老乡亲觉得“这孩子学得真能吹!”

    1991年04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焉”字兼词说质疑

    王立军 ,王永安

    <正>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1991年04期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话语语言学浅说

    王孝军 ,刘凤枝

    <正> 话语语言学(textlinguisticis),又称篇章语言学,是本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新型语言学学科。话语语言学作为关于话语结构及其产生条件的语言学理论,与逻辑学、翻译学、心理学、语用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它也是一门边缘科学。话语语言学自建立以来,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原则、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本文拟就其产生与发展的现状作以粗线条的介绍,故名之曰“浅说”。

    1991年04期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对A、E、I、O形式结构的分析看A、E、I、O之间对当关系的一般意义

    曹飞

    以往,人们把直言命题解释为类与类的包含或不包含关系,本文将直言命题解释为类与类的分子的等同或不等同关系。从这个新观点出发,本文发现并说明了A、E、I、O之间对当关系的一般意义。

    1991年04期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明代府州县学教官选任来源的变化及其原因和影响

    郭培贵

    <正> 明代的府州县学在官办教育中处于基础地位。其教官又是明代教官队伍的主体,所以,探讨府州县学教官选任来源的变化,不仅可以反映其本身素质的变化及对教育的影响,而且可从一个侧面揭示明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文不揣谫陋,就此试作初探。

    1991年04期 134-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当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发展趋势

    李帅军

    <正>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上下左右之间的权力划分以及实施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中心和关键,它与国家政权性质、政体形式和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当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及其发展趋势,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与效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

    1991年04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教育主体与客体问题的探讨

    黄崴

    <正> 一教育主体与客体问题主要涉及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教育学的重大课题。在近现代教育史上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以赫尔巴特思想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说”和以杜威思想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说”。这两种观点或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

    1991年04期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生思想动态预测的可行性探讨

    蒋笃运

    <正> 高校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具有同时性、多端性、社会性、反复性等鲜明特点,具有自己内在的联系和规律性。因此,把握高校学生思想形成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其未来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防止突发事件或恶性事件的发生,以及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等都是十分必

    1991年04期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方明

    <正>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客体——受教育者,更重要地是积极的能动的教育主体——自我教育者。实践证明,教育最大效能的发挥,关键在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注重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1991年04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4期)分类总目录

    1991年04期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