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试论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

    赵德教 ,黄才华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三反”运动,成功地进行了反腐败斗争,积累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经验,主要有:第一,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和平环境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武器;第二,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尤其要从高级领导机关和高级领导干部抓起;第三,必须广泛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第四,要狠抓大案要案的处理,严惩重犯要犯;第五,要与加强廉政制度建设相结合;第六,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第七,要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1991年03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党风建设的重要经验——回顾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

    王玉福

    <正>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①因此,我们党执政以来十分重视党风建设,曾多次开展整风整党。尤其是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运动,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运用和发展了延安整风的历史经验,收到了显著成效。认真回顾和总结当时的成功经验,对于当前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一、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共产党执政以后,能否继续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能否继续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性质,这直接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成败。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认真分析了党执政后而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及时提出了预防资产阶级思想腐蚀

    1991年03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学习邓小平关于党与法关系的论述

    陈杰 ,张荣现

    <正> 在我国,执政党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执政党本身要不要在法仆的范围内活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学习邓小平有关论述的体会。1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没,是一项不容动摇的根本原则。同时,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也是执政党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邓小平精辟地论述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具体来说,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党对国家各项工作的领导都要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

    1991年03期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状况分析——学习《资本论》札记

    刘玉珂

    <正> 英国贝尔医生在1866年的《公共卫生·第8号报告》中,记述了当时欧洲最富的城市之一伦敦的工人惨状:许多工人的床铺“是连一卷肮脏的破布或一小堆创花也算在内的”,“很多人没有床、穿着衣服睡在光秃秃的地上,青年男女、已婚的和未婚的都睡在一起。这些房子都是些阴暗、潮湿、污秽、发臭的洞穴,根本不适合人住”①,“这些可怜的人为了躲避从窗前臭水沟和厕所里发出的恶臭,不得不忍受窒息的痛苦”②,“这里是散布疾病和死亡的中心”。③上个世纪不少人很少活到42岁;出售给工人每天吃的面包中,含有一定量的人汗,并

    1991年03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预见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生产吗?——与李世华同志商榷

    张圣亮

    <正>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他们对未来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预见。合乎逻辑地推论山社会主义阶段将不再存在商品生产。这已是毋庸置疑的定论。但个别同志不顾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而只是根据他们在一定条件下的个别论述,便断定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见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生产(李世华:《马克思恩格斯预见过社会主义阶段存在商品生产》,《党校论坛》1989年第2期,以下简称“李文”),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李文”说:“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商品生产,除社会分工这个一般条件外,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是一个重要原因。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见到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

    1991年03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贾谊的消费思想

    欧阳卫民

    <正> 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汉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官至太中大夫,太傅。著作传有《新书》十卷等。今人编有《贾谊集》。贾谊给中国消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术语——节俭和侈靡,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广较自敛谓之俭,反俭为侈;费弗过适谓之节,反节为靡。”①这个定义的关键在于“广较自敛”,因为节俭与侈靡是一对相反的概念②,“费弗过适”中的“适”字,即适当之义。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注:“适,当也,谓事理当然。”“广较自敛”是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说,就是根据群众消费状况调节个人消费标准,因为,第一,贾谊这话是对统治者说的;第二,贾谊《新书·礼)中所推崇的消费礼仪核心意义与此相同,可以视作“广较自敛”的注解。

    1991年03期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代的纸币管理思想

    王同勋 ,刘小蕙

    <正> 纸币最早出现于我国宋代。关于纸币产生的原因,史籍有如下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①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未从本质上说明问题。确切地说,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充当流通手段的低值金属货币,已经无法满足日益繁荣的商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迫切需要有大额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在这种客观经济条件下,纸币便应运而生了。在宋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行业的分工更加细密,工商业由唐代的220行。增加为360行,农村中的蚕、桑等副业,也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分工的细密,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使商品经

    1991年03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鲁迅运用比喻推理的艺术

    谢根成

    <正> 比喻推理就是前提是个比喻,结论是被比喻的比较抽象事理的一种推理。这种推理既是比喻,也是推理,因而不同于其他推理,也不同于一般的比喻,是一种具有修辞和推理双重价值的特殊推理。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特点,因此了解和掌握它,特别是运用它的技巧。将对人们说话和作文具有颇大的好处。鲁迅先生有着运用比喻推理的精湛技巧,在他的文章中,比喻推理比比皆是,并且用得灵活多样。得心应手,匠心独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鲁迅先生运用比喻推理的艺术作进一步的探讨,期望能为人们提供一些帮助,并为建立现代汉语逻辑的推理论,提供一点值得借鉴的东西。

    1991年03期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探生造词产生的原因

    沈怀兴

    <正> 生造词,是语言运用中通过拼凑词语而成的表义不明、不为人们所理解的“词”。生造词的出现,直接妨碍着人们的思想交流,所以也颇为人们所反对。不过,在这以前人们总以为生造词完全是个别语言运用者“有意与读者过不去”而造出来的,因而批评起来往往不够冷静,以一种主观压抑另一种“主观”,所以尽管批评者愿望是好的,但收效却不大。其实,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生造词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只有全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启发语言运用者尽可能地避免生造词;只有真正弄清生造词产生的诸多原因,才能使批评者把握住批评分寸,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收到较好的批评效果,实现维护祖国语言纯洁和健康的目的。为此,笔者谨就生造词产生的原因问题试加探讨,以就正于读者。

    1991年03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李梦阳诗学思想的理学倾向

    黄果泉

    学术界普遍认为,李梦阳的学术思想包括文学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其反理学倾向。本文持不同意见,认为明中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与其同代人一样,受到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与制约,其诗学思想的核心——尚法观,正是这种影响和制约的必然结果。

    1991年03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叶燮《原诗》新论

    王绍龄

    <正> 清代初期的叶燮(1627——1730)是一位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学家兼文学理论家。他的诗文创作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也仍有闪光的东西在;他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诗论)是一笔富有民主性精华的遗产,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仍有借鉴意义。叶燮及其著作,历来不受重视,这和叶燮的社会地位低微,其理论不与时合有直接关系。解放以来,郭绍虞、霍松林、敏则、蒋凡诸先生相继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此项研究打开了局面。特别是敏则在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对叶燮及其《原诗》作了相当高的评价,指出叶燮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我国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

    1991年03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道主义文学潮流在现代中国的浮沉——对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一点思考

    郑战兵

    <正>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以“人”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社会思想体系,自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已在各国文学中相继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4世纪初意大利诗人但丁率先擎起了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旗帜,通过《神仙》的创作表达了“要使得生活在这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①的人文主义观念,嗣后,对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注、尤其是对苦难中的人们脱离苦难愿望的积极肯定便日益成为全世界有良心的作家们的共同创作自觉。在本世纪20年代前后也开始支配了以鲁迅为代表的许多中国作家,一般说来,他们的那些反映近现代中国人身心巨大哀痛的作品也无不充满丁对人类社会中“非人”罪恶的批判和对“非人”境遇下人类不幸的同情,因而我国五四文坛事实上已汇聚起了一股显然脱胎于外来影响的人道主义文学潮

    1991年03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寻根”文学及其历史使命

    李建东

    <正> 一新时期文学从“伤痕”开始,历经“反思”、“改革”等波澜壮阔的阶段,到1983年左右,“寻根”文学——从某个角度看,也可称为“回归”文学——开始在文坛上初露端倪,到了1984——1985年间,这种以文化寻根意识所导致的创作现象已经蔚为大观,呈现了新人辈出,名篇似锦的昌盛景象,自《北方的河》起,张承志的硬健的雄风展示了对现代都市文化的顽强对立。他的《残月》,《黄泥小屋》,《胡涂乱抹》等篇章。不但在动荡的现代文化中注入了不合谐的因素,而且超越了现代时间的具体性。它常常显示出抽象的历史背景,又展示出无尽的未来,现代与历史的对立,都市与自然的对立,西北宗教与东北世俗的对立,成为张承志文化寻根的出发点。另一位具有独特风韵的作家阿城,以《棋王》,《孩子王》,《树

    1991年03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诗与真实:艾米莉·勃朗特创作的美学追求

    李序

    <正> 19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从而跻身于英国文学史上经典诗人的行列;而其创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则奠定了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在艾米莉的作品中,始终蕴含着诗的激情、诗的精神;透射出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应和哲学的思考。也许这正是艾米莉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作者的美学探索和追求。一艾米莉·勃朗特在尚未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之前,首先就是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创作始于幼年。她平生共创作了一百九十三首诗。这些诗大都是年轻的作者苦闷思想和单纯生活的反映,体现出

    1991年03期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谈谈中国文明的起源

    安志敏

    <正> 什么是文明?中国文明的起源又在哪里?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有关文明的概念,在国内外一系列学术著作中早已获得解决,并形成比较一致的共同认识。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已作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肯定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开始,而更早的各种文化则属于史前时期①。嗣后的一些讨论中,大体都以上述论点为依据②。最近国内出现的“文明的曙光”说和“满天星斗”说,却是针对传统观点而提出的反论,或可称其为文明起源论的“新说”,不过它在实质上混淆了文明的概念,并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

    1991年03期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1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殷商时代的社会意识

    张诚

    <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商代社会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的基础上灭夏建立起来的。因此深入研究商代社会意识,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目前专门研究商代社会意识的论著尚属少见,本文试图对商代社会意识加以初步探讨,错误之处,望方家指正。一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社会基础及一定社会结构和阶级利益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在殷商时代,商王是奴隶主阶级的总代表,在甲骨文中称“余一人”或“予一人”,商王可以任意发号施令对臣下处以酷刑或役为奴隶,并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为了维系其

    1991年03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道教与南齐皇帝

    张国安

    <正> 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及相互间的关系,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家族和人物各具有不同的内容、特点和作用。其中,道教是受人忽略和冷淡的,但显赫的南齐皇族兰陵萧氏却深受道教的影响,其诸多怪诞行为就由此影响而产生。当然,他们同时也受儒释两教的影响——甚至于较深的影响。这种格局和模式是令人注目的,值得加以仔细研究。人们传统上十分注重对宗教理论和戒律等形成文字东西的研究,而对于宗教进人社会对人产生的影响却重视不够,本文就尝试在这方面进行些微薄的努力,即重点不在于研究理论家宣扬的理论和制定的戒律,阳为各种意识形态在理论层次上大都是冠冕堂皇的。如果单就教义去分析,将会面临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而无从下手。本文重在对理论进入历史对社会和人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有的现象也许与理论要求或提倡者的愿望相背离,但却的确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发生的。

    1991年03期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汉与美国的海外扩张

    司美丽

    马汉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海军理论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汉通过大量著书立说为美国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种种可资参考的借鉴,为美国勾画了一幅海外扩张的宏伟蓝图。马汉的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与海军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他提出的海外扩张计划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使美国海军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1年03期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简论中国武术“艺用”思想的形式与特征

    张志勇

    <正>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选择了自身作为第一审美对象。产生于人类早期生活实践中的中国武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人们热爱生活、执着生命和驾御敌人与对手的一种“乐感文化”心态,同时产生了中国武术世代相传和发扬的“艺用”文化观,这也就是武术被人们用以欣赏和自娱的艺用特征。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如舞蹈、戏剧、文学等)的形式特征与武术的关系角度来探讨民族武术的艺用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并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一、从远古武技与武蹈的渊源特征看武术艺、勇思想的形式原始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是随着社会生活的进化与发展而出现的。人们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逐渐积累了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经验知识,从而产生了人类对自身各方面艺用文化的需要。“武舞”就是人类早期的一种娱乐形式。《淮南子》中有一段

    1991年03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孔子的量才与选才思想初探

    李如密 ,韩延明

    <正> 孔子作为先秦著名思想家,在衡量人才、识察人才、选用人才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可资借鉴的思想和主张,本文拟对此作一探讨。一、衡量人才概而言之,孔子量才的标准主要有四条:一是品德;二是知识;三是能力;四是体质。1.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人才应首先具有仁德的修养,因为这是从政的根本。所谓“为政以德”(《为政》),“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里仁》),他把仁德看得高于一切、至上至尊:“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1991年03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目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王文彦

    <正> 一、概况本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育学家布卢姆(B.S.Bloom)等人创立了’教育目标分类学”,为课程编制、观察教育过程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60年代、美国广泛开展了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理论基础的“掌握学习”实验,推动了教学改革。70年代,这种实验逐步向其他国家推广。由于这种实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便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联系自己的实际和继承自己的传统,又具有深刻的革命性,基于对选拔教育体系的彻底评判和建立素质教育体系的现代科学理论,而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所以特别受到了第三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6000多万学生在进行带右各种特色的目标教学实验。

    1991年03期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价值和人生价值定义的质疑与思考

    罗建平 ,方明

    目前在许多教材和文章中,关于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概念,都由于所依据的理论根据不妥,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误和缺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现点看,价值的本质特征是在同社会劳动相联结的状况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价值是主体对客体与社会劳动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从一般推理个别,人生价值就是主体对人生与社会劳动的关系的认识与评价。由此出发,人生价值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乎逻辑的推论。

    1991年03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简论高校文科学报的编辑方针

    一丁

    高校文科学报在编辑工作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尊重学术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好自由批评和自由讨论,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贯彻“双百”方针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关系;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下的百家争鸣,确保健康正确的编辑方针。

    1991年03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有关学报工作若干问题的探讨

    孙景峰

    本文对学报工作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认为师范性并不是高等师范院校学报的根本特性,应是第二层次的特性,这就不能要求每一家师范院校的学报都要突出师范性;对于学报的特色,应该有更广泛的理解,开拓多种形式的学报特色形成途径;杜绝一稿两投,是一个复杂工程,作为编辑也要为消灭这种现象作出自己的努力。

    1991年03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篇籍的贡献

    胡益祥

    <正> 刘向、刘歆是西汉王朝的两位皇族学者。他们在经学、文学、目录学、校勘学、年代学、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都得到后世学者的承认和重视,但对他们曾长期从事的整理篇籍的编辑工作成就,却少有专文论及。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写到“西汉后期,继司马迁而起的大博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做了一个对古代文化有巨大影响的事业,那就是刘向创始刘歆完成的《七略》。……《七略》综合了西周以来主要是战国的文化遗产,把不值得保存的书籍都废弃了,例如经学博士的讲义,一篇也不录取。它经过选择、校勘、分类、编目、写成定本等程序,并作出学术性的总论和分论,是一部完整的巨著。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

    1991年03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