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加坡研究

  • 论新加坡国家创建对于人民行动党成立与发展的意义

    乔印伟;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执政不是在执政党单独行动中实现的,而是在执政党与社会、国家三方有效互动中实现的。二战后到1959年这一时期,是新加坡建国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民行动党发展壮大的重要时期。人民行动党的发展寓于新加坡建国的过程之中:林德宪制的制定与实施,促成了人民行动党的成立并影响了它的结构;战后新加坡选民人数的增加,为人民行动党的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1957年市议会选举的胜利,使人民行动党部分地走上执政地位;新加坡自治宪法的实施,最终使人民行动党走上完全执政地位。新加坡国家创建对于人民行动党的成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9年03期 v.36;No.136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4 ]
  • 营造共识,促进和谐:新加坡报章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

    林任君;

    新加坡独特的新闻模式可以概括为"负责任的新闻自由"的建设性新闻模式。报章帮助政府宣传国家社会发展的目标,也如实反映舆情,反馈民意,下情上达,帮助政府了解人民对政策的反应,及时在政策和措施方面做出回应,改善对国家的治理。这是一种和政府若即若离的伙伴关系,报章认真看待本身的桥梁角色,积极促进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双向沟通,从而协助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促使社会在和谐中繁荣进步。新加坡这种"负责任的新闻自由"模式运行的结果,既维持了报章的公信力,受到读者的充分信赖,也确保了重要信息的高度流通,及时、准确、可靠而且透明,让读者能够最快掌握影响国计民生的消息,获取最新知识。这既有利于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提高人民对重大国家社会课题的认识,促进共识。

    2009年03期 v.36;No.13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4 ]
  •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在中国五十年(1959-2008)

    许昌;

    回顾总结50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研究的历程与现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人民行动党的研究,为其他政党更好地借鉴人民行动党的执政经验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学术界对人民行动党规范层面上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陆学者研究人民行动党是从其意识形态开始的。张泽森、李路曲、赖松龄、曹云华、黎淑惠是中国学术界第一批研究人民行动党的学者。进入21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进行全方位的研究。50年来中国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台湾地区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研究较早且深入,近年来大陆的相关研究突飞猛进;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注重对人民行动党执政经验的研究;一批非东南亚研究的专业期刊在刊发人民行动党研究成果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资料的运用上,以文献材料居多,实证材料很少,故而大多是采用文献分析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

    2009年03期 v.36;No.136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57 ]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研究

  • 《秦腔》:在乡土叙事范式之外

    孙先科;

    《秦腔》在乡土叙事的宏观背景中,在认知方式上以及与这种新的认知相匹配的美学呈现方式上都进行了创新。作品将乡土小说写作中已规范化的认知身份、认知角度进行了悬置和加括号,中止价值判断与理论预设,最大可能地呈现、还原乡村生活的场景。同时,小说采用疯癫叙事的方式,试图达到不给人先入之见而实现对乡土社会进行还原的目的。这种创新对于当前的"底层写作"讨论具有启示意义。

    2009年03期 v.36;No.136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00 ]
  • 乡村变革与思想启蒙的双重变奏——评周大新的《湖光山色》

    曹书文;

    周大新的获奖小说《湖光山色》作为新世纪乡土叙事的力作,既显示出作者对农民与土地、乡村与城市之间复杂关系的独到思考,对现代与传统两种文明之间的碰撞所引起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关系失衡的深切忧虑,又以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揭示出乡村变革背后所发生的一幕幕令人痛心的政治和人性悲剧。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如果不对乡村进行新的思想启蒙,经济变革与农民精神人格的嬗变都将举步维艰,离开思想启蒙,乡村变革便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2009年03期 v.36;No.136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43 ]
  • 传统与现代的双重溃败——“额尔古纳河”的哭泣

    张喜田;

    迟子建怀着敬畏的心情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叙述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信仰,并对他们不得不退出山林表示了惋惜。作者以对此山林民族的讲述为现代都市人寻找到了"在家"的感觉,使他们在想象中抵达"诗意的栖居地"。但是,现代化不可逆转,作家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评判值得商榷。

    2009年03期 v.36;No.136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7 ]
  • 《暗算》:茅盾文学奖的突破还是悲哀

    武新军;

    作为一部成功的通俗小说,《暗算》初版本的思想性还是较为薄弱的。在历史叙述和反思历史上还有待提高。其叙事方法虽成功地改善了小说与读者的关系,但视角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传达主题、营造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

    2009年03期 v.36;No.136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3 ]

  • 池田大作的生命哲学思想初探

    黄荟;钟明华;荒景富美子;

    池田大作以《法华经》佛法为依托,在继承户田"生命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宇宙即生命"的"大生命观"生命起源论、"色心不二"生命本质论和"己他两利"的生命意义幸福论"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思想,并且其"生命哲学"以对现世的关怀为特色,将幸福论思想延伸到解决民众的幸福生活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关怀。更为难得的是,池田大作自己作为一名实践佛法的佛教徒,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在人类被巨大的"地球性问题群"所困扰的当代,研究其生命哲学思想为我们从根本上解决此难题拓宽了路径。

    2009年03期 v.36;No.13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41 ]
  • 科技异化与自然的解放——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论析

    李富君;

    马尔库塞从社会批判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提出了自然解放的重要思想,并对生态问题的根源和出路作了积极探讨。在他看来,科技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直接根源,并由此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即新技术观和建立一个"生存缓和"社会。马尔库塞的思想不仅对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而且对于我们当前解决生态危机,实施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启迪。

    2009年03期 v.36;No.136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26 ]
  •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倡和推行

    杨宏庭;宁俊红;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首倡并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论、方法论、主要内容、实现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2009年03期 v.36;No.13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00 ]
  • 论道德二重性——一种人性论的视角

    刘仁贵;

    人是为他性存在与为己性存在的统一,人的道德是为他性道德与为己性道德的二重统一。为他性道德基于人的类性和群体性存在,强调个体对于群体和类的责任和义务;为己性道德基于人的个体性存在,强调个体存在的权利和个体合理利益满足的正当性。道德的二重性理论有效地克服了道义论和功利主义的片面性困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他性道德和为己性道德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走向协调发展。道德二重性理论要求在当今的道德建设中,对道德体系进行分层处理,兼顾为他性道德和为己性道德的统一协调发展。

    2009年03期 v.36;No.136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6 ]
  • 民间信仰及其与道德信仰的关系

    魏长领;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2009年03期 v.36;No.13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56 ]
  • “功利主义”道德观与市场经济制度的相适性分析

    吕玉广;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良好运行需求的"功利主义"思想没有得到正当性明确,由此引致的道德价值观混乱和政府在道德维护方面的角色定位不当是造成我国道德问题的两个根本原因。在我国由计划经济承认道德自律论转变为市场经济承认道德他律论的前提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需求的"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同时,政府承担起竭力维护"功利主义"思想的角色,是根本解决我国道德问题的正确途径。

    2009年03期 v.36;No.136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1 ]
  • 基因操作中的风险假定原则及其责任伦理分析

    刘科;

    基于"伯格信件"和阿什拉莫会议的讨论,生物学家促成了基因操作过程中的"风险假定"原则,体现了一种审慎的、对社会负责的科研态度,赢得了社会公众的信任,对整个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意义十分深远。无论针对什么形态的风险,都有一个从"风险假定"到"风险评估"、"风险监控"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科学家的责任伦理应该得到充分体现。

    2009年03期 v.36;No.136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5 ]
  • 解读现代技术社会中的“道”与“术”

    罗艳艳;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自然失衡、社会失谐、人心失安。近些年来,"以道驭术"的机能退化及技术的异化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只有通过技术与良知、技术与人性的全面结合,实现新的"道"与"术"的和谐,才能使我国的技术健康发展。

    2009年03期 v.36;No.136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2 ]
  • 民主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王中汝;

    基本价值与体制模式共同构筑了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自由主义民主,在政治上促进了人的解放,为民主基本价值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却没有为这种解放提供必需的经济物质条件。在批判资本主义弊端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主义,对自由主义民主的巩固与拓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继承民主的基本价值,超越自由主义的民主模式,为民主发展创造必需的物质社会条件,建设能够促进人的彻底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新型民主政治。

    2009年03期 v.36;No.136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90 ]
  • 公民政治参与:体制迟钝与体制吸纳

    赵成福;

    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尤其是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同群体之间受益差距过大等问题是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协调利益关系,防止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就要建立健全公民政治参与体制。当前,公民政治参与存在体制性迟钝,需要通过体制创新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体制吸纳。从政府过程的视角观之,关键是建立健全问政于民的决策体制,建立健全与民融合的公共政策执行体制和建立健全监政于公的权力监督体制。

    2009年03期 v.36;No.13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48 ]
  • 从系统角度分析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及提升途径

    常健;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整个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政策目标、检验政策成效等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执行的主体、环境、客体、主体与目标群体的互动等多种复杂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详细论述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的途径。

    2009年03期 v.36;No.136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0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54 ]
  • 民意表达机制的建立与农村信访问题

    孙敬林;

    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不再向农民征收各种税费,农村干群矛盾得到了部分缓和,许多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得到了解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村矛盾和纠纷都同时得到化解,一些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又浮出水面。同时,税费改革后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农村信访形势依然严竣。在信访问题产生前实现政府与农民的有效沟通,双方坦诚相见,使大部分问题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能够得到充分交流、充分讨论,从而协调各自的行动,不但能够使信访问题通过有效沟通而化解,减轻信访工作的压力,而且还能够建立一条新的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民意大会就是在信访前实现沟通的有效途径。

    2009年03期 v.36;No.136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21 ]
  • 毛泽东关于人的素质均衡发展与社会平衡发展相统一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周营军;

    审视毛泽东关于人的素质均衡发展与社会平衡发展相统一的思想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说到底是"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事业,要"以民为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提高国民素质创造条件,使国民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形成人人平等、互爱的关系,达到社会内外部各要素、各关系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状态。

    2009年03期 v.36;No.136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0 ]
  • 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诉求

    陈艳玲;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承担者。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诉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009年03期 v.36;No.136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6 ]
  •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精神的三次凸显及其时代价值

    谭虎娃;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精神经历了三次凸显的过程: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1989年到1990年代初,2002年江泽民到西安考察工作到2006年。延安精神的三次凸显,是历史发展对延安精神所具有的统一党内思想、党的领导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推进经济发展、引领时代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信心等功能的呼唤与要求。

    2009年03期 v.36;No.13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6 ]
  •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儒家主体思想与现代性之冲突为中心

    付立华;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尽管其培育了中国中庸保守的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存在着冲突并进而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中依然包含了许多先进理念,含有诸多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因子,这对于今天我们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如借助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借助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借助孔子这一极具普世价值的文化品牌来推进我国的和谐外交,等等。

    2009年03期 v.36;No.136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4 ]
  • 价值观外交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

    李建华;张永义;

    作为国际政治伦理载体的价值观外交是一种外交方式,也是一种国际政治现象。在国际政治演进过程中,全部的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行为无一不是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价值观外交源自国际社会自身的规范性价值体系,根植于西方社会的人文理念与宗教价值之中,构建于其国内政治生态与国民伦理认同的基础之上,具有集利益负载和价值负载于一身的特征。国际政治伦理冲突源自对主权原则之于维系国际秩序的重要性的伦理认知差异、多元化的国际政治伦理主体在道德发展水平上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政治伦理共识的有限性。从国际政治伦理冲突的目的、过程与结果来看,价值观外交折射出三个层面的国际政治伦理冲突———权利伦理冲突、行为伦理冲突和责任伦理冲突。

    2009年03期 v.36;No.136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32 ]
  •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模式分析

    张书涛;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坚持结果导向和公民本位理念,运用战略管理方法,使绩效目标和绩效预算等各项任务配合对接,逐步走向绩效管理的法治化、综合化和跨部门化。在外部治理结构上促成多种伙伴关系合作和各个部门层级整合,在内部管理上通过合理选择评估指标和程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在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由单一的绩效测定到复合运用多种管理工具全面动态地评估和持续改进,从而实现政府绩效管理外部治理和内部管理的有效组织和联动。

    2009年03期 v.36;No.136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73 ]
  • 社会建设领域政府的角色定位

    蒋占峰;

    社会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在社会建设中扮演着倡导者,组织者,资源整合者,社会问题的预防者、调和者和弱势群体保护者、救助者的角色。而在社会建设实践中,政府存在着角色"越位"和"缺位"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政府在社会建设中要发挥更合理有效的作用,必须引入、借鉴和培育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价值和伦理原则。

    2009年03期 v.36;No.13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6 ]
  • 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化探析

    温俊萍;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化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路径和现实选择。社区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又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从而使公共服务社区化的践行面临着一些困境。第一,现有的城市社区尚未形成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良好的服务意识,难以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社区化的主要载体,许多城市社区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难以发挥自治功能。第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健全。第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缺乏可靠的法律保障,执行力度主要依赖于政府行政部门的意志。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社区化,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制度结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拓展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筹资渠道;建立健全社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2009年03期 v.36;No.136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233 ]
  • 社区邻里关系发展的一种趋势——单位大院及SOHO居住模式的启示

    张威;

    单位大院作为中国城市历史上的一种特有现象,正逐渐被商品房社区所替代。本文通过对徐州市部分小区的调研,分析当代城市社区中邻里关系和网络交往的现状,并结合SOHO居住模式,探讨网络影响下社区邻里关系的一种发展趋势。

    2009年03期 v.36;No.136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36 ]
  • 基于心理契约认知过程的员工忠诚度提升策略

    白艳莉;

    员工的忠诚度下降,企业组织和员工心理契约不匹配是主要原因。本文以心理契约是员工对组织责任的期望和理解这一狭义内涵为立足点,从心理契约是一种认知的本质特征出发,探讨心理契约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提出通过管理员工的认知,构建合理心理契约,达成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具体策略。

    2009年03期 v.36;No.136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5 ]
  • 产业组织市场竞争范式的演进及其启示

    王乾厚;

    在工业社会,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及其市场行为经历了一个由自由竞争为主到以竞争垄断为主的演变过程。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范式逐渐解体,产业组织呈现出网络化趋势,企业的市场行为也由竞争垄断为主演变为竞争合作为主。我们应把握这一产业组织的演变趋势,积极参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提升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009年03期 v.36;No.136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0 ]
  • 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王文臣;王艳;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本质要素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特性、延展性、动态性和创新性等基本特征。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2009年03期 v.36;No.136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6 ]
  • 河南省农村微观经济组织重构问题研究

    康涌泉;

    重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实质上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把农民引入市场,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从河南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发展的实际出发,探索再造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对策建议。

    2009年03期 v.36;No.136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11 ]
  • 大学科技园的兴起及其对高校职能的影响

    刘新同;程长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科技园迅速兴起。这不仅有其现实原因,还有其理论依据。就其现实原因来讲,政府的引导扶持、高校追求科技成果的高附加价值、科技成果交易的市场缺陷等都促使高校积极创办大学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的兴起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科研、社会服务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9年03期 v.36;No.136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4 ]
  • 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的文化冲突及其化解

    张磊;

    中国外交理念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国际刑事法院所蕴涵的西方文化存在冲突,两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融合在一起,必定有一个互相磨合的过程。所以,不加入国际刑事法院就成为中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文化的全球化和中西文化对于彼此的价值又决定两者必定会融合在一起,中国必将加入国际刑事法院是从文化层面分析两者关系的当然结论。

    2009年03期 v.36;No.136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1 ]
  • 不真正不作为犯等价性否定论

    刘斯凡;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等价性理论在提出根据上存在缺陷。和作为共用一个法律条文,并不意味着要等价。解决不真正不作为犯与明确性原则相冲突的问题,非等价性理论力所能及。在内容上,从主观方面判断等价性只具有学说史价值;在客观说中,原因设定理论无法正确界定不作为的成立范围,同等的危险说不能形成等价的标准,综合判断理论混淆了等价性和可罚性,排他的法益支配说的错误与同等的危险说类似;主客观综合判断说并没有脱离客观说的窠臼。在具体的案例中,不论是罪与非罪还是此罪和彼罪的判断,等价性均无用武之地。

    2009年03期 v.36;No.136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66 ]
  • 数罪并罚原则及方法辨析

    张淼;翟一平;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数罪并罚的具体处理方法,理论上归结为数罪并罚的原则,而且针对不同的刑罚种类演绎了不同的"原则"适用方法。经过分析可知,应然上的数罪数罚在具体实现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发生了实际的变异;但基本的思想与理念仍保持不变,即数罪数罚与一罪之处罚在具体实现上应有所区别。因而,数罪之处罚原则应当从两个层次上加以理解:其一为数罪数罚的处理理念,其二为数罪数罚的具体实现方法。其中前者所讨论的问题是数罪数罚处理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不顾及刑罚的种类与程度;而后者则是数罪数罚基于具体的刑罚种类和其他因素限制的具体实现办法。因此,数罪并罚的原则与方法应当被严格区分,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而数罪并罚则是在特定理念支配下,受到各种影响要素作用的逐步实现。

    2009年03期 v.36;No.136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2 ]
  • 货币可以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王立志;

    在民法上,"货币所有与占有相一致"是一项通行不悖的基本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在刑法领域取得天然的正当性。刑法并非隶从于民法或其他部门法的附属品,而更应该具备独立风格与品质。货币可以成为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不仅占有他人遗忘或埋藏的货币而拒不归还的行为能够成立侵占罪,而且代为保管他人货币不予归还的行为也属侵占,因该行为具备实质处罚性故而对其也应以侵占罪定罪处罚。

    2009年03期 v.36;No.136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82 ]
  • 论有罪推定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转变路径——以刑事冤案的产生为切入点

    张志英;

    近些年,我国媒体频频披露出震惊全国的刑事冤案。司法人员的有罪推定思想和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违反程序的诉讼行为往往是导致冤案产生的重要因素。尽快使我国司法人员全面树立起无罪推定理念对于避免冤案的产生至关重要。

    2009年03期 v.36;No.136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51 ]
  • 对冲基金风险及其监管的法律制度思考

    高汉;

    目前,全球金融海啸愈演愈烈,造成了全球市场动荡和经济衰退,危害性不断显现。因此,呼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呼声日益高涨,其中防范对冲基金对市场的冲击是一个主要方面。在此背景下,2009年1月29日,美国爱荷华州参议员格莱斯利和密歇根州参议员莱文向美国参议院提交了一项重要的法律提案——《对冲基金透明化法案》,加强对对冲基金的监管。稍后,欧盟在寻求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共同立场时,欧盟各国领导人也于2009年2月15日达成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金融市场和对冲基金进行全面监管,并概述了大范围的各项提议,发表了相关联合声明。在声明中,欧洲领导人批准了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计划,该框架涵盖所有金融市场、产品及参与者——包括对冲基金及其他可能构成系统风险的私人资金池。从欧美官方的反应来看,对冲基金对市场的冲击和危害较大,因此,需要加强防范。本文从对冲基金的风险角度出发,借鉴欧美防范对冲基金风险的监管经验,提出相应的法律规制措施。

    2009年03期 v.36;No.136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92 ]
  • 强化市场约束在我国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张建波;孙恒;

    市场约束是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在通过某种途径获得关于公司的信息后,进行相应的操作而对公司内部治理产生的某种约束力。市场约束机制是公司治理的激励约束制度组成部分[1],它在金融业监管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金融监管面临着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有必要引入市场约束机制并强化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在我国对金融的外部监管主要是靠央行和银监会等部门来进行的,市场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市场约束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很小。因此,市场约束机制与官方监管机制相结合和互为补充,有助于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

    2009年03期 v.36;No.136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53 ]
  • 论股利分配请求权之诉

    华小鹏;

    股利之分配是公司股东投资公司的主旨。我国公司法确立了股东的股利分配请求权。但是,立法的简陋和规则的失范引致公司对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漠视,造成其在公司的财产动态的实现过程中的虚化。以股利分配请求权的权源作为逻辑始点,涉及了股利分配请求权之诉的类型化。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实现之路径应完善股东股利分配请求权的诉讼构造,配置各类型之诉的程序规范,确立特定情形之下的强制股利分配请求权之诉。期冀公司法修订时对股利分配请求权之诉予以立法层面的回应。

    2009年03期 v.36;No.136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214 ]
  • 域名与商标权之冲突与协调

    杨玲梅;

    域名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由于域名的特殊性质与技术特征,它与商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商业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域名与商标权相冲突的现象。当前,国际国内立法对域名与商标权的冲突的协调还显得不足,应当通过完善该方面的立法,来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9年03期 v.36;No.136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9 ]
  • 关于征收滞纳金的行政法思考

    赵新彬;

    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天价滞纳金"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而征收滞纳金这一行政行为又与行政法学的联系极为密切,因而依托行政法学相关理论,从实际案例入手,对当前征收滞纳金的性质、征收滞纳金应当遵守的程序、征收滞纳金应当服从的限度等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思考和研判,以避免"天价滞纳金"征收行为再度发生,就显得非常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2009年03期 v.36;No.136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3 ]
  • 公务员财产申报之立法思考

    周杏梅;

    世界各国实践证明,公务员财产申报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促进廉政的有力举措。在我国人们对公务员财产申报的认识已经提到了一定高度,进行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也已基本达成共识。为使公务员财产申报得以科学合理建立,取得良好效果,应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妥善解决财产申报的法律地位、主体、范围、程序、原则以及违法申报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2009年03期 v.36;No.136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37 ]
  • 传媒舆论监督的法律风险及化解

    吴定勇;庹继光;

    国内传媒的舆论监督面临巨大法律风险,风险的表现是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风险的根源在于传媒的舆论监督在我国法律上至今没有得到明确授权,导致了舆论监督缺乏法律上的合法性。要在开展传媒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化解法律风险,归根到底是构建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基础:首先是确保舆论监督行为本身在合法范畴内实行,然后是争取舆论监督权利的合法性。

    2009年03期 v.36;No.136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5 ]
  • 论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情绪调节

    张仕勇;

    对灾难新闻现场的出镜记者来说,他们身处灾难现场,容易发生情绪失控,但记者负有报道新闻事件的责任,不能因情绪影响报道。因此,调节好情绪对出镜记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情绪控制,主要是运用自我控制和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通过合理宣泄、请人疏导、转移调控等方法进行调节。

    2009年03期 v.36;No.136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5 ]
  • 论神话龙形象表征含义的变迁

    刘杨;

    龙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至远,以至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炎黄子孙的骄傲。中国龙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反映,与我国原始社会氏族的出现密切相关。龙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它是汇集各种图腾的特征想象出来的动物。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龙的形象和它承载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演变过程。"龙"的形象出自远古的图腾崇拜,来自远古的神话传说。神话是民族文化的源头,"龙"的神话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在民间神话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存在于神话中的龙,经历了图腾崇拜、皇权象征、祥瑞载体几个阶段的角色演变,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衣食住行和文学艺术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直至今日,人们对"龙"的认识已走出了神话,龙文化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和精神之源。

    2009年03期 v.36;No.136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9 ]
  • 中原文化对中原崛起的阻滞及其自身超越

    刘新芬;

    中原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形成了安土重迁的传统和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熟人道德,传统文化精神并不适应现代市场社会理性化、法治化公共生活的文化需要,对中原崛起有阻滞作用,要实现中原崛起,必须促使中原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文化反思,引进现代社会所诉求的公民文化和法治文化,从而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获得现代化发展得以实现的。

    2009年03期 v.36;No.136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3 ]
  • 当代的视野和历史的真实——评李爱华的《西藏日记》

    李新平;

    《西藏日记》提供了20世纪中期郑州支青在西藏屯垦戍边时的历史资料,描述了藏族同胞的生活状况和藏汉之间的友谊,并理性记述了"文革"对西藏的冲击。作品不仅描写了个人在特殊年代里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并力图使这段经历与国家和当时的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对我们了解和评价这段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对历史的回望和描述中,作者以真诚达观的生活态度对待曾经的苦难和坎坷,体现了一代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作品生动描述了藏族地区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和文化习俗,以其理性的思考和当代的视野记录了历史的真实。

    2009年03期 v.36;No.136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3 ]
  • 回旋于游戏之上的颠覆文本——论余华小说的空间叙事

    张福萍;

    余华以其微观空间、循环圈、并置链的形式因素显示出其杰出的空间叙事能力,并对旧的常理、文类、文体进行了颠覆,体现出一个优秀作家的高度严肃的游戏精神———对人生悲剧性存在的反抗。

    2009年03期 v.36;No.136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0 ]
  • 论汉唐“再生”小说的类型与特征

    侯发迅;

    汉唐小说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就当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很少有人将汉唐出现的如此多的"再生"小说予以整体考察。若按照"再生"的缘由与方式来分,汉唐"再生"小说有错追型、冥差型、还债型、私恩型、追对型、佛化型、还魂型等类型,更有诸型交错者。汉唐"再生"类小说的艺术特征,归结起来主要有:叙述人称的不一、情节结构的模式化、寄托讽喻的笔法、人物形象的渐趋丰满、悲喜交加的风格等几方面。汉唐"再生"小说具有重要的小说史意义与丰富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深究。

    2009年03期 v.36;No.136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3 ]
  • 试论唐代寄托传记的小说化倾向及其成因

    史素昭;

    唐代的寄托传记,如韩愈的《毛颖传》、柳宗元的《河间传》和《李赤传》等,因其虚构的传主、离奇的情节而呈现出浓郁的小说化倾向。究其原因有三:发其郁积,自我保护;传奇兴盛,濡染沾溉;奇味之说,一新耳目。

    2009年03期 v.36;No.136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3 ]
  • 惠特曼与威廉斯——“所见”略同的“英雄”

    张香宇;

    惠特曼和威廉斯均是美国诗坛上的泰斗。他们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都具有反叛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艺术形式上,二人均倡导自由诗体;主张运用美国本土语言,表现美国自己的东西;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音乐美感以及色彩的运用。惠特曼在多方面影响了威廉斯,威廉斯在深受其益的同时,多方面发展了惠特曼的优良传统,从而成就了自己在美国文坛上的地位。

    2009年03期 v.36;No.136 1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2 ]
  • 论阿多诺视野中的“神话”

    张书喆;

    神话是人类学研究中不可绕过的重要范畴,本文力求从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入手,参照阿多诺重要文本,对阿多诺的神话-启蒙-神话的启蒙辩证观进行解读,梳理出倒退为"神化"了的启蒙的深刻内涵。阿多诺这种深沉的社会学思考是对神话解读的一种贡献,也促进了人本身更好地觉醒。

    2009年03期 v.36;No.136 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1 ]
  • 古人名、字、号关系论略

    暴希明;

    古代文化人和贵族往往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名和字一般比较规范,且在意义上都有联系,号则比较随意,可以自鸣其志,和名在意义上没有联系。字和号都是尊称,而号更显风雅。

    2009年03期 v.36;No.136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4 ]
  • 《尤利西斯》中的语法变异翻译对比研究

    王浩萍;

    本文依据目的论,对《尤利西斯》萧乾夫妇和金隄两个中译本的语法变异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对语法变异不同的翻译观念和不同的预期读者都将影响翻译目的和译文的功能。两个译本不同的翻译目的与功能决定了在翻译语法变异时萧、文译本遵循语内连贯,金译本遵循语际连贯,但两个译本都尽可能适切于各自翻译目的,因而都是成功的。

    2009年03期 v.36;No.136 204-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3 ]
  • 天上人间:中国远古神话中的人性意识

    池桢;

    神话通过故事或者传奇表达出远古人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思考。中国远古神话的整体发展态势是从上天向人间下落,最终达至人类自身。神话英雄和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身上人性的因素在不断增强。从神话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意识从神灵世界向人的世界的转向。远古神话反映出中国思想一贯的对人和人性的关注,从而构成了先秦时期人性论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9年03期 v.36;No.136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8 ]
  • 政治联姻:春秋时期“淫风流行”之社会原因新论

    薛立芳;

    春秋时期伴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维持封建统治秩序的"周礼"遭到全面挑战,人们往往用"礼崩乐坏"来形容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同样,在当时社会的婚姻生活领域,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毛诗序》往往用"淫风流行"来形容这一社会风气。目前学界对于春秋时期出现的"淫风流行"现象关注较多,然而关于"淫风流行"的社会原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简单地归结为当时尚处于婚姻礼制的早期阶段,或笼统地认为是社会变革的影响。事实上,春秋时期之所以出现"淫风流行"的现象,有着深刻而具体的社会原因。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当时邦国关系瞬息万变,传统的政治联姻所强调的"信"德逐渐被"利"所取代,人们的婚姻观念与贞节观念也因此逐渐淡漠。此外,周代礼制自身的弊端也是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2009年03期 v.36;No.136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2 ]
  • 由项羽入佛看齐梁佛教的民间化——《吴兴楚王神庙碑》考论

    李柏;

    汉代以来,吴兴地区世有楚王项羽神庙,现存史书和吴兴地方志多有记载。梁简文帝所撰之《吴兴楚王神庙碑》本是一篇祭祀项羽神的碑文,然而,关于碑文的碑主为谁,明、清之际却产生了很大争议,迄无定论。通过考证,笔者认为《吴兴楚王神庙碑》之碑主应为楚王项羽。项羽为中国民间俗神之一,其生平事迹与佛教本无关联。但是,若从佛教中国化的角度加以考察,则完全可以确定项羽为《吴兴楚王神庙碑》之碑主。项羽等本土俗神在齐梁之际融入佛教的过程,更足以说明此时的佛教呈现出民间化的发展趋向。

    2009年03期 v.36;No.136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0 ]
  • 3-9世纪崇重“旧望”的价值观及其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兼论郡望内涵及功用的演变

    顾向明;

    崇重旧望是3-9世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它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因有多种,但旧望世代拥有文化和人物上的优势及旧望名士在宗族乡党中所起的精神领袖作用才是最根本的因素。唐代崇重旧望的价值观更为发展,表现在其对社会风俗的影响更为深广,如标榜郡望之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仅限于士族阶层,至唐代则蔓延到全社会。郡望的内涵和功用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由战国秦汉时期指"原籍的郡名"演变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郡中显贵的士族";由明确祖籍所出之基本功用发展为具有了区分士庶尊卑贵贱、维护门阀社会等级制度的礼的功用;至唐代,则蜕变为一种象征士族传统社会地位的文化符号,失去了礼的功用。

    2009年03期 v.36;No.136 218-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79 ]
  • 唐代商业发展与农村消费经济结构调整

    张雁南;

    在经济结构当中,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消费结构的发展方向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推动着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同时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又有一种制约作用,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有力保证。唐代的消费需求结构与商品供给结构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商品性消费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而逐步优化、升级的。唐代商品性消费人口的增加,促使消费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催迫着商品性农产品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的适应性调整,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商又推动了农村消费市场形成。

    2009年03期 v.36;No.136 22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0 ]
  • 论杨度铁路思想的理性特征

    苏全有;

    杨度作为清末那个激越时代的理性之人、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中坚,其铁路思想中具有鲜明的理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法理赎路。主要体现为依据合同,据理力争。二、节制式借债。他反对利权回收运动中的盲目拒债,因此而有性命之忧;同时,又反对盛宣怀的大借外债行为,主张将其革职;最后落脚到散借外债、注重社债的主张。三、官商合办。先是力主商办,而假以官力,后来明确了自己的官商合办主张。四、力斥省界。杨度对省界现象十分不满,他指出此中有"二弊一害"。由于清末乃非理性的时代,杨度作为理性之人,尽管提出了理性的主张,但结果只能在激越的声浪之中,付诸东流。

    2009年03期 v.36;No.136 226-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7 ]
  • 政府主导的缺失与近代军工业的衰落

    高德罡;

    近代军工业的兴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工业化尝试,其由盛及衰的过程折射了近代工业化所面临的困境与局限。探讨近代军工衰落的原因,清朝中央政府的消极政策则是关键因素。本文从舆论环境、经费保障、人才储备等方面入手,检视清政府的军工业政策。正是由于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近代军工业的大好开局终成昙花一现。

    2009年03期 v.36;No.136 231-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8 ]
  • 论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文化语境的合理诉求

    王哲;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语境,必有其合理的诉求。首先,"中体西用"观念的提出,是当时先进士人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其次,"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2009年03期 v.36;No.136 234-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3 ]
  • “济南惨案”后英国对日政策探析

    王蓉霞;

    1928年日本出兵阻挠北伐以致酿成济南惨案,之后又发表要坚决介入"满洲"的声明,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疑虑。但是,通过对英国外交档案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英国此时采取的政策却保守而圆滑,这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对济案中的日本抱同情态度,对日本在"满洲"的侵略性举动既谴责又袒护,对日本提出的在华"合作"提议反应积极。英国认为这些政策是它在中日之间保持"中立"的必需。在一定程度上,英国的政策影响、限制了日本在中国的进一步侵略行动,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适应了日本的外交需求,使得日本没有受到真正的制约,进而继续挑战华会体系。

    2009年03期 v.36;No.136 238-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6 ]
  • 冷战背景下的苏联核计划探析

    刘玉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共同的敌人被消灭,美国和苏联因双方利益的激烈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极大反差而从战时的盟友走向敌对。美国的遏制政策和杜鲁门主义相继出笼,苏联的反美宣传、意识形态大战此起彼伏。几经较量之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爆发冷战,形成了东西方两极对立的国际政治格局。为获得在冷战中足以与美国对峙和抗衡的有力武器,苏联出台并实施了核计划。

    2009年03期 v.36;No.136 24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3 ]
  • 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关系的哲学解读

    毛成;王珣;

    素质教育中的适应性与超越性是一对哲学意义上的互补关系,对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完整及理性把握,是解读素质教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关系的前提。人的两种存在状态与人的两种学习类型为这对辩证关系的存在提供了内在根据与条件,素质教育作为最本真的教育过程是适应性和超越性的协调、整合与统一。

    2009年03期 v.36;No.136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1 ]
  • 试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机遇与策略

    王文鹏;

    高等教育公平包含着价值判断,是一个历史的、相对的福利和制度性评价。教育不公可能是过程的不公平,也可能是结果的不够平等,但公平却是教育的积极不懈的价值追求。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各种政策的调整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以扩大就业为契机,实施教育质量驱动战略,是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关键。

    2009年03期 v.36;No.136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3 ]
  • 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

    朱国芬;李俊奎;

    生态德育是一种体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新型价值观的培育,即通过自然、社会、个体、审美和实践等具体价值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目标。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价值支点和实然价值支点,因此,必须以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和提高生态道德素质等为抓手,并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力推动生态德育,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支撑和依托。

    2009年03期 v.36;No.136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267 ]
  • 全球化与德育模式的新思维问题探析

    王宏伟;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德育现状已凸显出很大弊端:德育思维对全球化反应迟钝,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重灌输说教而轻视对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培养。传统的德目主义德育模式和整体德育模式由于不适应新时期德育实践的新变化,也凸显其滞后性和局限性。针对这些现状,重塑现时代德育模式的新思维,建构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平台德育模式便成为时代必然。所谓平台德育模式,就是在继承和发展整体德育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建构起一种具有全球化新思维,有利于促进德育主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互动交流的德育模式。这一德育模式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建构这一德育模式必须注重解决德育思维方式的转变问题,解决伦理道德观念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还要注重培育有利于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009年03期 v.36;No.136 25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7 ]
  • 格哈德·里希特“摄影绘画”的图像转换方式

    王霄;

    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摄影绘画"对我国众多从事架上绘画的当代艺术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人们对里希特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了作品外在的形式语言上,而缺乏对其艺术观念的深入解读。里希特的"摄影绘画"是通过吸收转换摄影艺术语言,将自身艺术观念的相对中立与表现形式的客观冷漠完美结合的。

    2009年03期 v.36;No.136 260-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99 ]
  • 论赵孟兆页“古意说”与其绘画作品

    吕瑛;

    赵孟兆页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他的绘画美学观以"古意说"、"书画同源"论为主,在当时针砭时弊,扭转了一代画风。本文主要将他的"古意说"与他的绘画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力求对他的绘画美学观和绘画作品有更全面的理解。

    2009年03期 v.36;No.136 26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2 ]
  • 对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的前途发展之我见

    李海生;

    合乎自然法则的"因子"决定着"细胞"构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将给音乐的创造与发展注入新机。我们在辨析律制的前途发展时,要与表现民族传统音乐思维,多声部音乐的谐和或移调、转调等固有特性比较结合起来,并注重音乐实践的重要作用,使律制与音乐创作的研究更具有实际意义。

    2009年03期 v.36;No.136 26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2 ]
  • 英国出版教育的多层面对我国出版教育发展的启示

    赵苏阳;

    在世界各国,出版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和以往相比较,出版业务变得更为复杂,规模和潜在的风险也都越来越大,面临着这样的变化,出版业的教育和培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英国作为世界上出版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多层次的出版教育开展得较早并且也较好,而且非常有代表性,我们在发展出版教育时,英国的出版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

    2009年03期 v.36;No.136 26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