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儒家伦理中的“活元素”——兼谈普适价值问题

    柴文华;

    普适价值是一种事实存在,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为普适价值的存在和建构提供了必要性。儒家伦理并非已经死去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活着的文化生命。它渊源于过去,又奔流向未来。就是说,儒家伦理中包含有现实化和未来化因子的"活元素",这些活着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那些体现着人的类价值(普适价值)的东西,主要是天人论、德本论、德治论、德育论、群己论、义利论、理欲论、品德论、修养论,等等。

    2009年01期 v.36;No.13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5 ]
  • 性善与礼法——孟子礼法思想的人性根基

    胡启勇;

    孟子认为,统一的人性根源于人心,人心之善性是人性的内在特质。但人心之善性只是一种"善端",当受到强势的耳目之欲和外在环境的抑制时,人极易"放其良心"而弃善为恶,"放心"是人们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必须制定相应的礼法规范以教化人,使人自觉寻求其"放心"、存养其"良心",不断强化人心之善性,抑制人欲之扩张,提升自身人格境界,从而弃恶为善。

    2009年01期 v.36;No.134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03 ]
  • 从《论语笔解》看唐儒对汉儒的超越与儒学的革新

    向世陵;

    汉唐儒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汉儒到唐儒,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逐步从章句训诂向义理阐释转化。韩愈和李翱的《论语笔解》就是体现这一转折的重要著作。他们利用《论语》文本提供的极大诠释空间,通过对"文章"与"道理"的关系的梳理,阐明了从事相走向心性,以求体悟"不可得而闻"的性与天道是儒学发展的必然。

    2009年01期 v.36;No.134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4 ]
  • 柳宗元“自”论新释——从“天”和“人”的双重角度重申儒家“人道原则”

    李伏清;

    "自然"除却Nature之意外,还有"自然而然"、"己"和"自身"的意思,与"自"之意紧密关联相通。柳宗元通过对传统"自"论的继承,创造性地发展了荀子——王充的路线,从构成世界整体的"天"、"人"双重领域重申儒家的基本价值——"人道原则",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009年01期 v.36;No.134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2 ]
  • 试论信用行为的道德价值判定

    焦国成;

    信用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但信用行为的道德价值却不是绝对的。信用行为可能具有负的道德价值,非信用行为也可能具有正的道德价值。伤害了更高道德原则、伤害了公共利益和从恶的目的出发的信用行为,都不具有正的道德价值。市场交易时价格商谈过程中出现的"不诚信"言行、出自善意的不诚信言行和无违道德原则的不得已的谎言,都不具有负的道德价值。判定信用行为的道德价值应该遵循公信原则、大义原则和经权原则。

    2009年01期 v.36;No.13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2 ]
  • 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的困境

    吴瑾菁;

    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的如何统一是自古以来哲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古代许多思想家们都强调道德上的"知行合一",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研究。然而,这个古老问题至今仍然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从逻辑上说,知善知恶并不必然导致行善行恶;从实践中看,"知"了也并不意味着"行"了。从当前社会现实来看,一方面,社会环境中的一些因素成为制约人们道德之知无法转化为道德之行的障碍;另一方面,个体实施道德行为的复杂心理动因,也会影响人们道德上的"知行"的转化。通过对造成从道德之知到道德之行的困境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解决"知行"转化的这一现实难题。

    2009年01期 v.36;No.134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00 ]
  • 当代社会和谐德性的价值诉求

    王国银;王伦光;

    当代社会的和谐德性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良性互动的生态为本位,在实践中来理解个体,在历史的传统和习俗中来叙述自我,在整体的个人生活中来诠释人的具体行为,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位一体"建设中协调德性的发展。它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成就个人与成就他人、成就人类与成就自然、成就身体与成就心灵、成就德性与成就幸福的统一。

    2009年01期 v.36;No.134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6 ]
  • 自由与耽溺:从后现代伦理学到消费社会的审美实践

    李立;

    后现代伦理学批判现代伦理学的普遍理性主义规制与束缚,强调通达个体自由之途中道德自我的觉醒与责任担当,并因其道德人格诉求与审美人格的关联性而呈现出审美化倾向。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下,审美境界已成为伦理生活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追求,审美实践也因其与道德实践的同一性而彰显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意涵。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实践在消费文化的内在功用主义规制下背离了道德实践与责任自我,并最终使其自身从后现代伦理学的原初价值构想中沉溺与陷落。

    2009年01期 v.36;No.13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9 ]
  • 都市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

    刘士林;

    和谐社会作为一个与当代人息息相关的社会发展理想,在对各种传统思想资源的批判与借鉴时,最重要的则是如何结合我们的时代背景去认识、思考与选择。只有置身于都市化进程的伟大时代背景中,才能正确理解与确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处境与历史坐标。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不和谐因素包括许多种类,可以区分为城乡、收入差别,社会等,由于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个多层级、有多方面需要的事业,因而当然应该对每一个部分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设目标,但另一方面,其核心无疑是当代迅速发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过度化"的都市化进程,特别是人口、资源与市场的过度集中,而抓住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与深层根源,无疑有利于在总体框架与具体工作上的推进与展开。

    2009年01期 v.36;No.134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6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高继文;张锡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汲取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理论创新的成果,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开放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发展的理论成果,还将随着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开创新境界。

    2009年01期 v.36;No.134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6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意义

    张西山;张旭光;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就是一部上下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中国制度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制度模式,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国模式"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新探索、新试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009年01期 v.36;No.13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05 ]
  •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探微

    孔凡河;袁胜育;

    大部门体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它有利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政出多门的现象,提升政府效能。推行大部门体制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举措,其宗旨在于通过整合政府机构与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大部制改革面临利益整合难、部门协调难、人员分流难以及权力监督难等诸多困境。实行决策与执行职能适度分离,健全责任监督机制,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重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实施相关配套改革等,是突破大部制改革困境,使其顺利进行的重要路径选择。

    2009年01期 v.36;No.13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67 ]
  •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辨析

    贺朝霞;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并不标志着毛泽东放弃了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二者有内在的一致性。毛泽东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就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过渡时期,把应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统一起来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以工业化为主体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以工业为基础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目标与九月会议后毛泽东所认为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即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致的。

    2009年01期 v.36;No.134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9 ]
  • 试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的特征

    张明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中国政治体制的建构具有独自的特色,由此决定了中国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带有鲜明的单一纵向性、层次控制性和自上而下性等特征。此种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的特点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9年01期 v.36;No.134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3 ]
  • 论中苏首轮边界谈判的缘起

    黄永鹏;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和新生共和国的整体安全来考虑边疆战略和边界问题。对于边界中存在的问题,苏联方面没有提起,中国方面也不去触及,双方的边境地区还是比较和平与安宁的。随着两党论争的愈演愈烈,中苏关系也日趋紧张,原来平安无事的边界成了反映两国对立情绪的"前沿"。随着中苏两党论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升级,两国外交关系急剧交恶,与之相应,原本互相往来友好的中苏边界地区也开始摩擦不断,并且磨擦的程度和规模也越来越扩大升级。边界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双方都无法回避的尖锐问题。中国方面在20世纪50年代末率先主动向苏联方面提出举行双边边界谈判的建议,但一直到1964年初,中苏双方才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边界问题的谈判。谈判旷日持久,断断续续,前后延续了将近6个月。由于无论在谈判的前提条件还是在具体问题上中苏双方的立场、观点都大相径庭,最后谈判无果而终。双方的边境冲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也随之每况愈下。

    2009年01期 v.36;No.13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65 ]
  • 政治文化视域下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张薇;

    政治文化是一般文化在政治这个特殊层面上的具体表现。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制约着国家外交行为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走向。本文试图从中俄两国政治文化异同入手,揭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后的政治文化根源,分析当今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法。

    2009年01期 v.36;No.134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5 ]
  • 马歇尔公民资格概念及其批评者

    吴玉鑫;

    马歇尔的《公民资格与社会阶级》揭开了现代公民资格研究的序幕,他认为公民资格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相伴随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公民资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在他之后,吉登斯(Giddens)、曼(Michael Mann)、特纳(Bryan S.Turner)、Charles Tilly、巴巴利特(J.M.Barbalet)等人分别从马歇尔的公民资格所体现的进化演进思想、盎格鲁中心主义(Anglocentric),以其对战争和社会运动作用的忽视、对公民资格各要素之间的冲突的忽视等角度对马歇尔提出了批评。

    2009年01期 v.36;No.134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7 ]
  • 论列宁的司法公正思想

    王建国;

    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阐发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司法公正思想。列宁认为,立法公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前提条件,只有在立法公正的前提下,司法者秉承正义理念依法司法、严格司法才能实现司法的实质公正。依法司法必须是案件事实清楚,在此基础上运用革命法律审理,进行公正裁判。作为司法审判和检察监督所依据的"法律",不仅限于国家所制定的成文法规范,同时还包括社会主义的法律原则、政策、法律意识等;司法机关必须正确地确定犯罪,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予以制裁,充分发挥法院在惩治犯罪、巩固苏维埃政权中的作用。

    2009年01期 v.36;No.134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4 ]
  • 论法律的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以几部民商法的修改为例

    王明锁;

    从法律修改技术及其价值判断上看,罗马法的修改主要是补充性的修改。法国民法典本身是一部经典杰作,但后人对其所做的增删修改更是独具匠心。正是其绝伦的修订技术,既使这部法典依然发挥着调整复杂社会关系的作用,也使这部法典的影响更显深远。我国台湾票据法的修改简单明了,承继了罗马法、法国民法中的修法技巧。但我国票据法对第75条的废除修改,则价值判断落后,修改方法笨拙,亦无何技巧可言。

    2009年01期 v.36;No.134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36 ]
  • 西方法学中的法律解释权

    魏胜强;

    在西方,无论是大陆法系的法学理论还是英美法系的法学理论,都涉及了法律解释权问题,并在法律实践当中得以贯彻。法律解释权产生和初步发展于西方古代的法学中,近代大陆法系的法学中初步承认了法官的法律解释权,当代大陆法系的法学全面承认了法官的法律解释权。而在英美法系的法学中,法律解释权是法官理所当然的权力。

    2009年01期 v.36;No.134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75 ]
  •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坚持的原则探讨

    王东阳;李明见;

    实践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就要正确把握宽和严的标准,着力实现宽与严的"相济"即协调运作,减少实践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而实现这一目标,则应当坚持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其中,罪刑法定原则对"宽"和"严"的标准具有界限功能,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确立了"宽"和"严"的度,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解决了"宽"和"严"的事实依据,而程序正当原则则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度性保障。

    2009年01期 v.36;No.134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1 ]
  • 刑法与美学

    韩瑞丽;

    任何知识部门对于美学都有强烈的相关性。美的领域包括感性、情感和人性,以人性为基础的刑法基本问题的展开和深入离不开审美。审美是一种反思判断力,这种反思方式对于高度要求精确性的刑法理论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学视角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和揭示刑事法治领域中的关系范畴。

    2009年01期 v.36;No.13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3 ]
  • 论中国借鉴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路径

    刘德法;

    期待可能性理论是规范责任论的产物,期待可能性是责任的规范要素。从期待可能性的发展历史看,欠缺期待可能性,可以阻却责任;期待可能性减少,也可减免责任。期待可能性理论有着深厚的哲理根基和人性基础,它以相对意志自由为指导,关注人性本能和人性脆弱。评价行为人的行为责任,应当充分考虑行为当时一切主客观情况,全面期待行为人实施适法行为的可能性程度,从而决定其是否有责任及责任的大小程度。尽管大陆法系刑法通说理论主张狭义的期待可能性,仅将其定位于适法行为的客观外部因素方面,但它却忽视了期待可能性与内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我国主客观一致、罪责刑一致的刑法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规定与实践,为我们借鉴改造期待可能性理论提供了可能。文章基于此,将期待可能性定义为:中国的期待可能性是指根据行为人行为当时的一切主观、客观情形,期待行为人不实施违法行为而实施适法行为是完全可能或不完全可能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借用期待可能性理论完善、解释我国刑法规定,提出了建议。

    2009年01期 v.36;No.134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9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64 ]
  • 面向立法与面向司法研究视野下的犯罪特征问题

    王充;

    目前我国刑法学中有关犯罪特征的争论,其核心就是没有明确在何种意义上讨论犯罪特征问题。从刑法学研究类型的角度分析,刑法学中有关犯罪特征的研究包括面向立法的研究和面向司法的研究,面向立法的刑法学研究认为犯罪的特征是应受刑法惩罚的社会危害性,面向司法的刑法学研究认为犯罪的特征是刑事违法性。

    2009年01期 v.36;No.134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0 ]
  • 在安全与自由之间——欧盟反恐法律述评

    姜国俊;罗开卷;

    以安全与自由兼顾为评判标准,欧盟反恐法律对恐怖主义犯罪实行相对主义的非政治化、或引渡或起诉原则,加强反恐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以及确定恐怖主义犯罪中法律实体责任的规定,有利于防治恐怖主义犯罪,对国际社会完善反恐法律具有借鉴意义。但是,人权条款的使用必须谨慎、适当,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普遍管辖权或者起诉义务所附条件的规定宜排除以提出引渡请求作为前提条件的做法。

    2009年01期 v.36;No.134 110-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32 ]
  •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法律渊源探微

    李广辉;谢丰凯;

    以WTO框架协议为主体的争端解决法律渊源是自古以来多边贸易协定上规模最庞大的法律体系。这些被誉为"一揽子协议"的法律文件并非WTO纠纷解决唯一法律渊源。其实,在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实践中,还存在众多潜在法律渊源:GATT的先前实践,包括GATT争端解决专家组报告;WTO的实践,包括WTO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国际法上认可的国际惯例;国际权威学者的理论观点;一般法律原则以及其他国际法律文件。它们在一定意义上亦可构成WTO争端解决法律渊源,而且WTO争端法源还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

    2009年01期 v.36;No.134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16 ]
  • 论跨国投资者母国与东道国的环境责任

    李尊然;

    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跨国投资者母国与东道国的环境责任问题,认为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的今天,国家在跨国投资领域的环境责任规则酝酿着新的发展。东道国除了要对境内企业的活动造成跨国环境损害承担一定的赔偿义务之外,还负有不得以降低环境标准的方式吸引外资的义务;母国应承担防止其国民或公司在国外实施有害行为的义务,以及为受到其海外跨国公司侵害的受害者提供救济的责任和义务。

    2009年01期 v.36;No.134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05 ]
  • 我国死亡赔偿金制度探究

    谭阿勇;

    死亡赔偿金制度是侵权行为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现行死亡赔偿金法律制度由于规定过于简陋和粗疏,导致实际生活中受害者无法寻求正常的法律救济,严重损害了法的尊严和法的价值。以上种种要求在制定我国《侵权行为法》和编纂《民法典》时,要对死亡赔偿金问题进行全面研究,运用国家基本法形式,对其作出全面、完整、科学、统一的规定。

    2009年01期 v.36;No.134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1 ]
  • 往返于事实和法律之间——析裁判过程和结论在裁判文书中的反映

    赵朝琴;

    裁判文书反映法律精神由其根本属性所决定,反映的方式既有直接方式,也有间接方式。裁判结果的推出需要三段论的法律推理模式,但又不仅限于此。理解事实与法律的缠结现象既是构建裁判理由的基础,也是裁判文书反映裁判过程与结论的关键所在。

    2009年01期 v.36;No.134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13 ]
  • 货币政策与金融安全

    刘伟;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9 ]
  • 次债危机前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王建;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9 ]
  • 金融殖民强权下的中国安全何在?

    乔良;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0 ]
  • 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启示

    王欧;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4 ]
  • 如何看待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

    胡祖六;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56 ]
  • 美国人变制不变 全球局变势不变

    谭雅玲;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5 ]
  • 危机研判与大势前瞻

    王湘穗;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6 ]
  • 金融危机阴影下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宋鸿兵;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0 ]
  • 用期货构筑中国实体经济的战略安全屏障

    彭弘;

    伴随着美元贬值、次贷风波、全球通胀、地震飓风、核武危机、北京奥运、金融风暴、美国大选……波澜壮阔的2008年已经落下大幕。崭新的世界正酝酿着崭新的巨变。国际战略格局会否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能否扭转经济衰退的危局,中国经济是否能够保持健康发展,等等,正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2008年11月中旬,在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和长城伟业期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上,来自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就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的应对方略展开讨论,以全球的视野扫描安全底线,以敏锐的目光透析时代风云,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为广大企业汇智聚谋。本刊征得参与论坛的部分专家同意,现将其发言摘要整理后刊出,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6 ]
  •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变迁及完善建议

    贾楠;谷秀娟;门彦顺;

    股份回购在国外成熟证券市场是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和公司理财行为。本文对我国股份回购制度演变和股份回购实践历程的回顾,就股份回购实施中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就资格控制、规范程序、信息披露监管和防范非法行为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股份回购制度的相关建议。

    2009年01期 v.36;No.134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30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趋势

    孙光焰;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各国公司股权融资的国际化、股权结构的分散化及股东类型的机构化,促进了公司治理基础的一体化。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模式正在走向趋同。在治理理念方面,美英国家正在由"股东至上"向"共同治理"转变,而在德日国家却正好相反。在内控结构方面,美英国家董事会正在逐步摆脱经营者"内部控制"而走向更加独立自主,德日国家董事会却正在逐步摆脱大股东"外部控制"也走向更加独立自主。在约束机制方面,美英国家正在由"用脚投票"向注重"用手投票"转变,而在德日国家却正好相反。

    2009年01期 v.36;No.134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3 ]
  • 国有商业银行超越产权范畴的公司治理思路探析

    李鑫;

    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绩效和产权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国有产权的逐步退出才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绩效的唯一出路,二是认为国有产权的逐步退出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绩效不存在因果关系。研究和现实表明,变动产权只是改变治理绩效的一种手段,并不是商业银行绩效提高的必要条件,银行治理绩效的提高将最终取决于一些影响绩效的因素以及以这些因素为导向的技术层面的治理制度安排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竞争和市场进化,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做到经营目标利润化、经营者行为规范化、激励机制市场化、经理聘选竞争化与资产管理商业化,建立银行业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和法律实施保证,这三个制度层面的创新是促进商业银行绩效提高的关键所在。

    2009年01期 v.36;No.134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5 ]
  • VaR在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万建伟;

    本文利用VaR及其分解边际VaR、成分VaR与增量VaR方法对商业银行的某一假定外汇投资组合的风险情况进行测量,借以说明外汇管理者如何调整组合中外币的构成,从而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009年01期 v.36;No.134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31 ]
  • 浅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吴芹;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于国内高端客户有限服务的局面已扭转,如何加快发展中国式的私人银行服务,是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经济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业务发展对策。

    2009年01期 v.36;No.134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62 ]
  • 吕不韦新论

    余全有;

    吕不韦以商人的投机心理涉入秦国政治,帮助子楚取得了秦国王位,并辅助秦国两代国王治理国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吕不韦为秦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却遭杀身之祸,并被历代史家所贬低。尽管他在个人生活上存在污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2009年01期 v.36;No.134 16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1 ]
  • 两晋南北朝时期人的社会文化素质探析

    申成玉;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大发展,促使各民族杂居通婚及汉化,其血缘关系相互渗透,极大地改善了中华民族的遗传素质;通过民族大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认同、相互吸纳,从而促进了人们的文化与科技知识素质的提高;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回应,使"独尊儒术"的文化防线全面崩溃,儒家纲常名教失控,促成了儒、佛、道并存的局面。儒、佛、道文化相互融通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推动力,使人们的文化交流和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范围、内容上得到扩展与更新。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背离,价值观的自觉调整,表现了内在人格的普遍觉醒,形成了重家族、"不唯上"和重利欲、轻世俗的风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素质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国民素质特征,在我国国民素质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01期 v.36;No.134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6 ]
  • 盛唐刑事政策探析

    王玉杰;

    盛唐是我国封建社会刑事法律制度最具代表性的时代,这一时期唐朝统治者重视刑事政策的制定,实行"刑罚世轻世重""恤刑慎杀"和"矜老恤幼"等多项刑事政策,并且用来具体指导刑事立法与司法。在其正确适时的刑事政策与其他统治方式指导下,唐朝出现了百余年间的盛世。现阶段,借鉴盛唐时期宽缓的刑事政策,实行轻缓刑,摒弃重惩刑,正是应时之举。

    2009年01期 v.36;No.134 17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2 ]
  • 朱子人本思想探析

    谭德礼;

    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以"天人合一"孵化出了庞大的人本主义理学体系,把人的发展落实到以"格物居敬"修养方法来锻造理想的人格情怀,但是,所有的道德修养又都是要以人的生命存在所必需的经济生活为条件的,因此,朱熹又以"薄赋恤民""务本节用"的民本思想张扬了人本关怀。

    2009年01期 v.36;No.134 175-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9 ]
  • 天一阁藏《明史稿》的整理及其史料价值

    万明;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4 ]
  • 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性质和地位

    黄爱平;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9 ]
  • 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列传稿》的整理及其在明史纂修中的意义

    方祖猷;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6 ]
  • 略谈《明史》万斯同私定稿和修订稿

    朱端强;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6 ]
  • 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风尚的影响

    王记录;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86-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1 ]
  • 万斯同的气节与《明史》编修

    虞浩旭;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2009年01期 v.36;No.134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5 ]
  • 有关清末著作权律的两个问题

    翟志宏;

    蔡元培和梁启超就版权问题的立场差异主要在于出发点上,蔡元培以民族利益为立论点,而梁启超则是以自身的利益和事业为立论点,其高下立现,洞若观火。无论如何,民族利益至上是根本原则。若宏观而非孤立地认知清末著作权律,则可看出,它绝对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自然生成,而是非理性时期的非自然结果。

    2009年01期 v.36;No.134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2 ]
  •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模式探析

    林志友;

    大革命失败以后,在如何动员农民走出家庭、加入革命这一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以土地改革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手段的政治动员、以灌输无产阶级思想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苦、控诉为形式的情感动员等多种模式。这些动员模式在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和增强革命队伍的战斗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09年01期 v.36;No.134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83 ]
  • 周恩来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探析

    杨成敏;

    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问题上,周恩来始终坚持和谐理念。他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尊重和培养人才;必要条件是充分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社会主义文化和谐发展还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坚持"两条腿走路",各要素达到"统一、和谐";必须坚持文化的时代性与传承性相统一原则,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

    2009年01期 v.36;No.134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2 ]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权参战原因探析

    赵东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政府参加了所谓"大东亚战争",是因为在北非阿拉曼战役德国失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了重大起色,而日本也在中途岛海战、所罗门等海战中惨败,日本政府开始整合周边力量,在中国沦陷区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拉拢汪伪政权从各方面"协助"日军作战,汪伪政府对日本政府战胜英美抱侥幸心理,企图通过参战提高其国际地位,"在战后和平会议上占一席位"。汪伪政府还幻想通过参战与日本讨价还价,实现他们企盼已久的"统一"目标,提高所谓"独立自主"地位,谋取更多的国内利益。而日本则给其一系列诱惑条件,迎合汪伪政府的企图,共同导演了一幕汪伪政府对美、英等国"宣战",参加"大东亚战争"的闹剧。

    2009年01期 v.36;No.134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6 ]
  • 威廉·埃勒里·钱宁与美国社会改革运动

    许静;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兴起了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其突出之点表现在极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改革者们努力为黑人奴隶、妇女、儿童、残疾人、精神病人、穷人以至监狱犯人等呼吁合法的权利,他们的目标是要让人成为人,享有人的尊严;钱宁作为运动当中一个来自社会上层的活跃的改革者,积极参与了各项改革运动。作为改革者的钱宁,时刻站在人性的高度,从道德的立场来考虑和衡量一切,他希望任何一个人都能有完善的美德,都能时刻以自己的良知为参照;但他的每一项为弱势群体谋福利求平等的改革措施都直接威胁到了他自己家族和他所处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为此他受尽了白眼,受尽了攻击,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改革信念,在执著改革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当然,他的思想观念有着明显的空想性,这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启示和思考。

    2009年01期 v.36;No.134 20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7 ]
  • 从宪法的角度看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军事管制

    王淑霞;

    美国南方重建时期国会通过的《军事重建法案》是美国历史上适用范围最广、执行时间最长的军管法案,虽然约翰逊总统否决了该法案,联邦最高法院也未对该法案是否合宪表明态度,但从美国宪法、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方面看,该法案符合美国宪法精神。

    2009年01期 v.36;No.134 208-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6 ]
  • 论六朝骈文四六化的原因

    陈鹏;

    六朝骈文不论选择以四、六言句式为主,还是选择以四、七言句式为主,都要从楚辞中寻求句式资源。四言句和六言句的节奏偶奇相间,单复往返,不仅增强节奏的丰富性和舒缓性,而且吟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音节谐熟,在阅读上也可起到调剂作用。六朝前期文人对七言句式的轻视,自然也影响了骈文对七言句式的选择。自汉代起,文章中就开始运用较多的六言句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这就为六朝文人在骈文中使用六言句式提供了便利。所以,四、六句式逐渐成为六朝骈文的主要句式。

    2009年01期 v.36;No.134 212-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5 ]
  • 公文传播的规定性与非规定性

    唐团结;

    公文传播的规定性是指公文在其传播源、传播内容、传播通道、传播管理、传播对象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有些甚至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下来。只按公文传播原理而不按公文传播规定行事,故意违犯公文传播规定的现象笔者称之为公文传播的非规定性。公文传播的规定性和非规定性是公文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体两面,是组织单位进行信息传播和行政管理时必然采取的有效手段,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公文的发展。

    2009年01期 v.36;No.134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9 ]
  • 构筑文章信息审美特质的路径

    蒲晓彬;

    文章的审美,不但蕴涵于文本的形式之中,而且也蕴涵于文本内容之中。文章审美信息的构筑需充分调动写作主体的审美感受,需彰显文本信息自身蕴涵的直接性、根本性的美质,需择用蕴涵原生的审美特质的史料。

    2009年01期 v.36;No.134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1 ]
  • 客观铺叙,诗性观照——论沈从文小说的杀人叙事策略

    洪耀辉;

    沈从文这位善唱田园牧歌的作家竟然对杀人叙事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嗜好",其小说文本中存有大量触目惊心的滥用权力杀人和陈规陋俗杀人的场景。更让人惊讶的是他以客观铺叙、诗性观照的书写策略将杀人叙述得如此"不动声色",这与他的个人经验、死亡观以及美学追求有关。

    2009年01期 v.36;No.134 223-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2 ]
  • 从哈姆雷特看疯癫的审美意义

    余莉;

    福柯认为,疯癫是人类最原始欲望的野性表现。当人放纵其疯癫的专横时,他就与世界的隐秘的必然性面对面了。因此疯癫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学批评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哈姆雷特正是因其沉浸于疯癫的幻境当中,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开来,才对人生与世界的本质做出了洞若观火的思考与判断。也正为此,哈姆雷特的疯癫摆脱了单纯的病理症状,体现出了强烈的审美意义。而且由于疾病的隐喻意义在现代人眼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哈姆雷特的疯癫对处于技术钳制下的现代人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2009年01期 v.36;No.134 228-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8 ]
  • 论德拉布尔小说《磨砺》中艺术与现实的分离与融合

    王桃花;

    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英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在她的小说《磨砺》中以艺术的方式对这一关系作了一个巧妙的回答。女主人公罗萨蒙德在她孕育之前脱离社会,躲在艺术的"象牙塔"里,是一个分裂的自我,象征艺术与现实的分离;孕育之后,她不得不与医生、护士及其他病人交往而结束了封闭的"象牙塔"生活走向现实,从分裂的自我走向完整的自我,完成了精神救赎,表现了艺术与现实的融合。德拉布尔在该部作品中以艺术的想象力给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了一个很好的诠释,也体现出她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观。

    2009年01期 v.36;No.134 232-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7 ]
  •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意象

    李莉;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象。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意象,通过一个黑人青年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对美国黑人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洞察入微的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歧视的桎梏下人格觉醒的艰难历程。

    2009年01期 v.36;No.134 236-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8 ]
  • 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矛盾二重性及其启示

    刘广明;

    学术自由是学术生活的一个天然属性,是中世纪大学的一个特征。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由以大学自治特权为保障,以教授会为载体,由教师和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自由而组成。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由具有以下矛盾二重性:学术活动主体的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权力使用的严肃性与随意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活动的多样性与学术活动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活动的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矛盾二重性是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显著特征。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特征对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具有重要启示:学术自由的实现需要遵循学术活动的自身规律,学术自由的实现需要合理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

    2009年01期 v.36;No.134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1 ]
  • 碰撞与超越:教育法律观念的现代转换——法律文化的视角

    刘冬梅;

    教育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法的基本倾向及对教育法律现象的态度、认识与评价。教育法治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精神,是制度和精神的有机体。近年来我国教育立法的力度较大,教育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同时也应看到,不少人的法治观念尚未及时转换,一些传统的落后观念阻碍和制约着制度性法律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教育法治的精神底蕴尚显不足。要使传统的法律观念实现转换,并与现代教育法律精神相协调,首先应根植于本土文化,立足当代教育法治的需要,吸收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并对其加以筛选、提炼,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吸纳西方人文精神中的一些先进观念。重塑现代教育法律观,启蒙教育也至为关键。

    2009年01期 v.36;No.134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6 ]
  • 高校德育中的幸福化路径选择

    李京桦;

    德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德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过度强调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主体性价值,德育与现实生活过度分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使德育与被教育者紧密结合,使高校道德教育成为主体获得幸福的手段。因此高校德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创造幸福德育的环境基础;使德育回归生活,以实现学生的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的统一;发挥德育教师主体作用,以实现自身与学生的统一。

    2009年01期 v.36;No.134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6 ]
  • 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负影响及对策

    高中建;闫立超;

    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有正负之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德育的价值取向都有负影响。面对这些负影响,我们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主流文化,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后现代文化,正视文化冲突,建构包容的跨文化德育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对德育的价值取向的引领。

    2009年01期 v.36;No.134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91 ]
  • 我国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研究综述

    王金云;

    在我国,尽管对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领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结论存在相互矛盾的现象,研究方法缺乏科学和创新。应力求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视角、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以更准确、深入地掌握情况,为制定对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009年01期 v.36;No.134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63 ]
  • 和谐世界视域下池田大作“国际理解教育”思想探析

    陈志兴;王丽荣;

    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促进人类理解、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教育理念。池田大作广博而浩瀚的思想中到处闪现着难能可贵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理解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和人的生命尊严,其根本途径是增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其目标是通过建立"教育联合国"培育地球公民。研究池田大作"国际理解教育"思想对当前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09年01期 v.36;No.134 25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62 ]
  •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考察与分析

    李帅军;有轶;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探索,逐步形成了合作性文化教育联邦制模式,使德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呈现以下基本特色:妥善处理联邦与地方的关系,推行合作性文化教育联邦制模式;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督导合二为一,教育督导贯穿于教育行政整体工作之中;加强国家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督,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9年01期 v.36;No.134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68 ]
  • 论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思路

    李秋玲;

    现代奥林匹克教育思想秉承了奥林匹克运动悠久的教育传统,在新的时代,要宣传人文精神、和谐思想、和平主义;同时,奥林匹克教育符合时代精神,催人向上,作为构成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和塑造现代人的重要任务,为构建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而不懈努力。奥林匹克教育的侧重点之一就是将北京奥运三大理念与奥林匹克教育相结合。北京奥运把体育文化与东方文化结合起来,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雄厚积累和独特的魅力丰富奥林匹克教育的思想宝库;中国传统体育将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工作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面向本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使奥林匹克教育实实在在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真真切切地走入人们的心中。

    2009年01期 v.36;No.134 26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3 ]
  • 大学生奥运志愿者管理对高校志愿者实践课程管理的启示

    万鹰昕;李娜;

    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在北京奥运会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赢得了社会赞誉。他们的行动被认为是当代"学雷锋"的延续和升华。管理大学生奥运志愿者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其项目管理策略、项目运作模式、项目管理方法以及国外志愿者管理理念的运用。目前我国高校志愿者实践课程的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课程运行情况不尽如人意,管理滞后,形式化,不规范,教学资源缺乏。大学生奥运志愿者的成功管理表明,高校志愿者实践课程是可以被建设好的,高校应该重视对其经验的学习和研究。

    2009年01期 v.36;No.134 26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77 ]
  • 谈传统古书画修复技术的当代传承

    郑胜利;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众多的绢纸本书画传世作品多需专业人员进行修复和维护。如何对古书画修复技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以及如何解决古书画作品的揭裱和修复及技术传承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年01期 v.36;No.134 267-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04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规范

    2009年01期 v.36;No.134 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