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双向维度

    郑元景,余章宝

    马克思哲学拒斥形而上学的实践特质内在地含有对现代性的批判向度和建设向度。马克思对支撑着现代性的理性、主体和历史终结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批判,并在共产主义这一制度安排下得到扬弃和重建。

    2005年03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02 ]
  • 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曹玉涛

    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正义”的批判,其目的一是为了揭露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意识形态本质,二是为了同庸俗社会主义的抽象正义观划清界限。马克思的批判有其伦理基础,但与那种抽象的正义观根本不同,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革命性的特点。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正义”的同时,还正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正义。

    2005年03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278 ]
  • 卢卡奇:从自然辩证法到历史辩证法

    杨国斌

    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研究中,通过对历史概念的重新阐释,借助于“总体性”范畴,卢卡奇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走向总体性历史辩证法。他的早期历史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重建有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2005年03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0 ]
  • 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杨仁忠

    近年来,“市民社会”无疑是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语。但是,由于它是一个源自西方的历史性概念,在历时态上它的内涵和外延一直处于不断演变之中,在共时态上它的概念所指也因学科领域(如法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的不同而有着很大差别。因而,某个时期或某个领域的具体规定就很难具有普适性,致使这一概念的使用却随着不同学科和不同观点之间讨论的日渐深入而渐趋模糊。那么,怎样才能祛除繁多的“领域壁垒”和复杂的历史演变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遮蔽,还“市民社会”以普适性的本质而使它成为一个适用于不同学科和理论领域的范畴呢?在我们来看,政治哲学的解读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维度。从政治哲学视域来看,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多重层级的复合性概念:家庭是它的基础性层级,经济交往关系是它的核心性层级,而公共领域则是它的扩展性层级。这一规定对于解决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对市民社会概念解释的歧义、混乱和矛盾不失为一条崭新的理路,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5年03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65 ]
  • 试论毛泽东延安时期的科技思想及其历史特点

    张敏卿

    延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思想,这些思想充满了浓郁的革命年代的历史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科学技术观的集中体现。毛泽东的科技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而且也对中国共产党人以后科技思想和政策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005年03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0 ]
  • 我国物流领域研发状况的科学计量分析

    谢彩霞

    本文以中国期刊网题录数据库收录的4853篇物流科技论文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物流科技论文及关键词增长状况、论文期刊分布、作者产出能力,以及论文的机构分布状况进行计量分析,从文献成果计量角度揭示出1994-2002年九年间我国物流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态势。

    2005年03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07 ]
  •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归纳问题

    倪荫林,吕红俊

    世界的自组织演化使事物具有相对稳定性,一定范围内的事物具有同一性或同构性,这为归纳正确提供了客观根据。人在系统发展中形成的能力,尤其是实践———理性分析———修正能力,可以使人具体地实现正确归纳。随机性、不确定性只是相对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的能力而言才有意义。在人类的无限发展中,人可以对事物作出正确归纳。

    2005年03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83 ]
  • 邓小平对农业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贡献

    蒋淑晴

    邓小平在农业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他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科学阐释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把“两个飞跃”视作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模式依托,强调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农业与工业关系中,强调农业和工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2005年03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4 ]
  • 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精神动力思想探析

    邓磊

    精神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特有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因素。邓小平十分重视精神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创造力,他坚持把人民的利益同社会主义利益、祖国利益有机结合的民本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原动力,他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邓小平精神动力思想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我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低潮的时候迅速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2005年03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89 ]
  • 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文化价值

    万是明

    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在文化价值,突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它消除了传统发展观上经济和文化的对立,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协调发展,开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空间;全面营造和谐社会,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与经济社会保持均衡发展。

    2005年03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62 ]
  •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袁本文

    党的执政能力一般是指通过合法的途径在国家权力中占主导地位并凭借国家权力将自己的治国主张贯彻于国家政务管理过程中的活动能力。执政能力的主体不是党组织,而是通过合法方式进入国家权力机构的党的代表,党的领导与党的执政含义不能等同。党要提高执政能力,需要提高制定法律法规并运用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能力,改善党的执政方式,增强党的代表履行执政职能的本领。

    2005年03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6 ]
  • 从政策到法律:中国共产党执政依据的转型

    李贵敏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经历了从主要依靠政策到既依靠政策又依靠法律,再到主要依靠法律的转变。执政依据的转型要求共产党树立依法执政意识,完善立法,加强干部法制教育,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处理好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保持政策的合法性。树立依法执政意识是实现转型的基础,完善立法是实现转型的前提,加强教育,增强干部法制观念是实现转型的关键,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是实现转型的保证,要正确处理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保持党的政策的合法性。

    2005年03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68 ]
  •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沟通对政治合法性的作用与影响

    杨宝兰

    政治合法性关系到政治秩序持久的问题,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已遇到一些问题与挑战,这种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沟通不畅。因此政治沟通对政治合法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沟通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府绩效等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健全政治沟通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持。

    2005年03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50 ]
  • 权力制约的制度建构与权力监控资源的整合——以民法的权力制约功能为视角

    邹玉政

    权力制约的制度建构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权力监控资源并进行有机整合方能实现。民法的功能不仅在于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行为规范,同时作为私法的民法亦具有潜在的权力制约功能。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现实上的分离构成了民法权力制约功能的社会基础,民法权力制约功能的现实依据在于民法理念的更新,民法内在的民事规范、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机制更是现代多元控权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法潜在的权力制约功能的凸显,要求我们在进行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时,不应仅仅拘泥于对公法的关注,私法乃至非法律的规则也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2005年03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7 ]
  • 现阶段我国税制改革的思路

    林桢

    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一次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是税制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现行税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税制结构不合理、税收负担不公平和计税基础不够宽等。结合我国现阶段税制运行的实际情况,借鉴最适课税理论的思想,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我国应当进一步推进税制改革,即调整间接税与直接税,实现二者的合理搭配;保留差别待遇,规范税收优惠;加快费税改革,扩大计税基础。

    2005年03期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8 ]
  • 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看美联储贴现政策新变化

    谷秀娟

    美联储贴现政策的改革旨在完善贴现窗口的运行机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保证银行业的流动性以维持金融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这对我国的启示在于,银行业的稳健是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风险防范的关键因素;“市场信号”对银行稳定极其重要,因而金融监管当局尤其要重视信息的传递及其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的作用;要关注和学习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走势和技术;中央银行的监管应重视金融稳定及促进金融风险防范。

    2005年03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3 ]
  • 加快发展河南省非公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宋永敏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河南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创业积极性和投资信心明显提高,投资主体呈现新活力,投资方向呈现多元化,企业组织形式更趋合理,区域块状经济初显端倪。同时,还存在着发展环境、社会意识、服务体系、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要求我们从政策上加以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才能使之成为中原崛起的主力军。

    2005年03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9 ]
  • 累积投票制的博弈性及其对策

    程杰

    我国公司法在上市公司中引入了累积投票制度,实务中对其相关知识便产生了需求。累积投票制度因具备一个完整的博弈构成要件而具有博弈性,其博弈性的特点是:累积投票主要是非合作博弈,也可能是合作博弈,是静态博弈、有限策略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为了减少累积投票的博弈效果,鼓励合作博弈,可以采取立法手段、分类董事会、缩小董事会规模和购买表决权无效原则等方法。

    2005年03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6 ]
  • 吸收农民工进入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意义和途径

    郭金玲

    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依靠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就要吸收农民中的精英———农民工到这个阶层中来。而这应当通过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和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途径来实现。

    2005年03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6 ]
  • WTO-DSU专家组程序发展中面临问题探讨

    白云

    专家组程序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影响非常巨大。随着专家组程序的运行,很多缺陷和不足也暴露出来,本文着重就专家组的组成、专家组程序的法律特征、专家组的职能、专家组程序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其完善与发展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2005年03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7 ]
  • 市场失灵的中国经济法思考

    李永成

    市场失灵假设是经济法研究的理论前提。中国的市场失灵不同于西方,如果完全把西方经济学意义上的市场失灵假设作为中国经济法的理论前提,则会使中国经济法暗合着和西方经济法一样的应然逻辑,掩盖中西经济法的差异,误导对中国经济法的研究。而目前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中某种程度上正好存在这一倾向。中国经济法对市场失灵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从中西经济发展差异的比较中去探寻,才能走出一条务实之路。

    2005年03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0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95 ]
  • 村民自治权利的司法救济及相关问题探讨

    刘颖

    当前,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纠纷,针对村民自治的权利救济,大致有内部救济、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等三种救济途径,相比之下,司法救济具有更大的的现实可行性,但是,在涉及操作层面时,还有许多的相关问题需要探讨。

    2005年03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88 ]
  • 略论财产继承中的债务清偿

    杨培景

    被继承人生前所欠债务如何处理,我国继承法采取了有限责任继承原则,致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应当改无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为有条件的有限责任继承制度,继承人违反有限责任继承的条件,即应对被继承人的债务负无限责任。立法还应赋予债权人遗产管理请求权,以使债权人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2005年03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99 ]
  • 论格式条款的规制

    赵转

    格式条款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格式条款是一把双刃剑,其弊端则是对合同自由原则的严重背离,这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为维护合同的正义,各国对格式条款的态度,只是在承认其合法存在的前提下对其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规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规制格式条款的机制,当务之急是加强立法规制,启动司法规制,健全行政规制,强化自我规制。

    2005年03期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5 ]
  • 论举证责任倒置在妨害举证案件中的适用

    邢路阳

    对于妨害举证案件,无论是现行立法还是相关司法解释,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因对方妨害举证而使自己的主张无法得到证明的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保护问题,有必要加以改进。举证责任的倒置,是对举证责任分担一般原则的例外规定和必要补充,在举证妨害案件中有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005年03期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7 ]
  •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据信息展示制度的设置

    刘会霞

    在我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模式下探讨证据信息展示制度,应该说主要是设置的技术问题。笔者认为,控、辩双方是当然的展示主体,包括被告人,法官应当主持展示并裁决展示争议;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律师之外的其他辩护人、犯罪嫌疑人则不应该成为展示的主体。展示程序的设计应依托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现有规定,在移送起诉之后、通知开庭之前,按照法定展示、申请展示和命令展示三种情形分别展开。

    2005年03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3 ]
  • 强化文艺理论研究中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浅议“全球化”语境下文艺学的应对策略

    王元骧

    “全球化”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它虽然有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有利方面,但在文化方面也同时使我们面临着被“西化”、“分化”和“同化”的危险。在当前的文艺理论研究中我们要抵御文化入侵,很重要的策略就是要加强我们研究的独立自主意识,确立我们自己的观念和视界,自己的文论话语。只有这样,才能与西方文论开展真正平等和对等的文化交流,而真正起到文化互动的作用。

    2005年03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6 ]
  • “洋为中用”方针与毛泽东对西方现代派的文化取向

    吴秀明

    西方的敌视和封锁所唤起的民族本土自尊心,贯穿了毛泽东及其一代人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但立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又使他在建国后十七年的封闭语境中超越时代的局限,大胆地提出了“洋为中用”方针,并对包括现代派文学在内的西方资本主义异质文化有选择有批判地引进借鉴。在这方面,他与列宁及其他革命领袖有颇多的相似或一致之处。当然,基于民族情感和政治立场,毛泽东更多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及现代派文学的“精神侵略”的一面;他对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倾向向来比较警觉,批判态度也殊为严厉。

    2005年03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7 ]
  • 文学性的迷失与廓清

    罗宏

    当前中国文学理论界面临文学性迷失问题。这将使文学独立存在的合法性面临逻辑的解构。文学性迷失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迷失。因此,纠正价值偏见、兼顾文学的关系属性考察与固有属性考察、强化文学性的共时普遍性与特质性等等是文学理论研究所必须进行的学术清理。

    2005年03期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41 ]
  • 元代散曲的娱乐性与反传统的审美取向

    叶爱欣

    散曲本为歌唱,是娱人的;散曲作家心中多有块垒,其作品发抒情志的功用亦是难免的,所以,有不可忽视的自娱特质。娱人而又自娱,其娱乐功能相当突出。山水隐逸中的陶情自适,青楼楚馆中的恣情放浪,亦庄亦谐的悲喜剧效果,皆是本着散曲娱宾遣兴、感动观众、发抒情志、精神娱乐的终极目标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文学教化功能的娱乐功能,使得元代散曲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与传统大相径庭。

    2005年03期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1 ]
  • 超验主义思想的自然观与人生观

    杨晓峰

    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间活跃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被认为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超验主义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场思想领域和文学领域里的运动。它强调宇宙中的精神,即“超灵”的存在,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自然观,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人们对“个人”的关注。超验主义者告诫人们要自尊自助,依靠自己达到完善精神的境界。超验主义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和美国文学及文化的独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5年03期 11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72 ]
  • 黑色幽默文学:传统的背叛和消解

    段军霞

    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进行了彻底的背叛和消解,他以怪诞、夸张、超现实等叙事手法和话语方式,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混乱、恐怖和疯狂以及带给人的惶恐与无奈。它对传统文学艺术的超越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反英雄”的主人公,“反小说”的叙事框架和以喜写悲,语言夸张荒谬。

    2005年03期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53 ]
  • 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兰和群

    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断句是翻译的基础,古文今译的关键是对文言文中词义句义的理解。给古文断句,应把握古汉语的语言规律;古文今译应在“信”、“达”、“雅”上下功夫。

    2005年03期 12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4 ]
  • 包含“给”的四种相关句式比较研究

    王凤敏

    本文在对现代汉语动词进行穷尽式考察的基础上,以句式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为视点,对现代汉语中极为常用的四种包含“给”的相关句式各成分的语义特征及其与其他成分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探索,分别得出了名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在各句式中的分布规律。并对各句式之间相关性和差异性的成因进行了尝试性阐释。

    2005年03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60 ]
  • 先秦儒家社会救助思想析论

    甄尽忠

    先秦儒家在仁政爱民的思想基础上,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社会救助思想。涉及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特殊救助等各个方面。先秦儒家的这些主张既是对我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同时对我国后世传统社会救助制度和救助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5年03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48 ]
  • 清季督抚幕府改制与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变迁

    王勇

    督抚幕府是近代中国地方政治的中枢,在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咸丰朝太平军兴以后,督抚幕府作为清代幕府制度的重要层面,在机构组成、职能、人事任用诸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大大突破了清代幕府制度的原有框架,孕育生长了以督抚为中心的新生幕府官僚体系,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都拥有空前的控制力,实为近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化之关键环节。

    2005年03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71 ]
  • 中共对美苏冷战的认知与政策选择

    赵红

    二战结束前后,围绕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在美苏国共三国四方之间形成独特的互动关系。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中国政局的演变,也冲击着东亚的国际形势。美苏冷战成为制约内战、制约国共关系变化的重要外因,但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它们各自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判断和有关的政策决定。当美国企图以美苏和国民党的暂时联合,达到孤立乃至消灭中共的目的时,中共对当时的内外形势做出深刻的认知分析,充分利用美苏国共之间的各种矛盾,借用一切于己有利的机会和力量,制定正确的策略方针,逐渐取得对国民党的绝对优势,赢得内战胜利。随着中共与美国关系的破裂,中共最终做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抉择,美苏在远东的冷战就以中国为轴心而全面展开。

    2005年03期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4 ]
  • 工业化视野中的人民公社新探

    焦金波

    以往史学界都是从“大跃进”的发动、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角度,认为人民公社是生产关系上“左”倾冒进错误的产物,是实现超阶段跨越的产物,并以此否定人民公社的地位与作用。但问题在于“大跃进”、向共产主义过渡失败以后,人民公社又继续存在了20多年,而且20世纪50年代末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制度并不相同,不能以前者产生的消极影响去抹煞后者的积极作用。显然,仅仅从上述角度去理解人民公社是不够的,必须从新的角度来理解。事实上,如果从工业化的视野去透视人民公社,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中国工业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统购统销是我国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寻找一个保证统购统销顺利实施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断加速并最终产生人民公社的重要原因。人民公社作为理想的统购统销实施的组织形式,保证了统购统销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2005年03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33 ]
  • 南北朝刘宋时期人口数量的研究

    郭林生

    南北朝时期的人口数量存疑很多,我们根据史实力求科学地分析解惑,认为《宋书·州郡志》所载人口数字和历史事实是大致相吻合的。

    2005年03期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6 ]
  • 试论古巴比伦时期土地租赁中的租金比率

    李海峰

    由于原始材料的缺乏和古代语言文字的障碍,学术界对古巴比伦时期土地租赁中租金比率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国内学者仅仅根据《汉穆腊比法典》中第46条规定,认为土地租赁的租金比率为土地“收成的1/2或1/3”,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本文根据大量属于古巴比伦时期,出土于古城西帕尔的土地租赁泥板契约,对土地租赁中的租金比率进行了重新论证。

    2005年03期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7 ]
  • 生态美育与和谐社会构建

    丁永祥

    人的和谐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加强人的和谐意识培养。和谐社会构建不仅是要建立物质和谐,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精神和谐。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态美育,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加强生态美育,重视精神和谐,各方面要相互配合,积极培养人的和谐意识,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2005年03期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77 ]
  • 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雷骥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框架构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公民教育的国际化与西方公民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关系等是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框架由公民的思想教育、公民的民主法制和政治素质的教育、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智能素质的培养、生活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非智能素质教育四部分组成;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相互补充、共生相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走中国化的道路。

    2005年03期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9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363 ]
  • 完善立法与加强教育: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着力点

    马福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深刻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从源头和本质上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设置了一道“防火墙”。本文在认真分析目前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现状的基础上,较为深刻地探讨了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系,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这两个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战略工程,当务之急是立法和教育并举,实施“四项工程”,实现“四种控制”。

    2005年03期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05 ]
  • 论基于现代大学理念的院校研究的应对策略

    袁静波

    要使我国大学的改革和管理真正走向国际化和正规化,必须将现代大学理念与院校研究结合起来考虑,将现代大学理念贯彻到开展院校研究的实际情况中去,通过处理学校的具体问题来实践现代大学理念,并通过实践及时修正大学理念,使之更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个性。我们从现代大学理念的学术性、使命感以及国际化的特点出发,分别探讨院校研究的应对策略。

    2005年03期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26 ]
  • 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开放与发展分析

    阎宏斌

    随着入世后高等教育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以其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成为国际高等教育消费的大国,但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并非强国,与WTO的一些成员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人民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的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扭转高等教育出口和进口的逆差,需要从维护国家教育主权和促进经济社会乃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出发,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加快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5年03期 16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4 ]
  • 论民办教育机构诚信机制的构建

    任学强

    社会对民办教育机构的诚信有特定的要求,诚信制度在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特定的功能,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的变革、法律制度的粗疏、社团法人的局限、民办教育的弱势地位等制度性原因导致了民办教育机构信用缺失,因此,需要通过民办教育机构产权明晰化,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信用制度体系化,政府行为诚信化等制度性措施来构建民办教育机构的诚信机制,提高民办教育机构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保证民办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

    2005年03期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2 ]
  • 构筑综合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多维网络

    尹洪斌

    教育收费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是全国纠风治乱的工作重点之一。教育乱收费是伴随教育收费而出现的现象。近几年我国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乱收费不断反弹,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益驱动,以及制度不完善和执法不严,等等。为此,必须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治本之策:标本兼治,多策并举,建立和完善教育制度和监督,以及加大投入,建立规范的收费政策,建立预防和严惩乱收费行为的长效机制。

    2005年03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6 ]
  •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教育的转型

    刘建勋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出现使得当代哲学发生了由主客关系取向到主体间关系取向的转向,从以认知为重要内容的宇宙本体论到以交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本体论的转向。适应这一转向,价值观的教育就必须强调培养和形成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价值观。为此,就要培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向他人开放,学会走进他人,学会关心他人。

    2005年03期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85 ]
  • 从后现代视角论师生关系重构

    周思旭

    现代师生关系奉行的是师生主客二元对立、教师中心和权威、培养规格的统一性等理念,师生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不平等不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冲突,也会造成学生片面发展。后现代师生关系则以批判现代理性教育观和认识论为哲学基础,主张建立非理性的、情感约定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在民主平等、合作对话的过程中共同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师生之间建立起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彼此之间既有充分的自由又有对对方的负责,是自由、责任和权利的统一。师生之间在教育和学习中经历共同生命发展的过程,最终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达到生命的完整。后现代主义的师生关系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新颖的师生关系。

    2005年03期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282 ]
  • 论教师的个人权威

    吴殿华

    权威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合法权力,其本质是社会关系的体现。有权威才有影响力,在教育活动中,树立适度的教师权威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的必要前提。教师的个人权威由教师知识水平、施教能力、人格力量三要素共同组成,其中知识权威是基础,能力权威是支柱,人格权威是后盾。教师职业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切实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意识,从而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个人权威。

    2005年03期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4 ]
  • 师范院校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辛占香

    当下,师范院校在教育改革新理念的冲击下,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这种困境源于传统师范教育自身的局限:师范院校单设体制的封闭性、教师职前培养的一次性以及课程设置与培养方式的僵化与形式化。只有坚持师范性与综合性相结合,注重学术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改革陈旧的培养模式,我们的教师教育才会逐步走向专业化和一体化,我们的师范院校也才会逐步走出困境。

    2005年03期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94 ]
  • 《文学阅读学》对古代文学作品解读的方法论意义

    左汉林

    2005年03期 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6 ]
  •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否定不了“两个必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论》评介

    王荣阁

    2005年03期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