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研究

  • 从代议制民主到实质性民主:民主的理念及其现实化

    阎孟伟;袁鑫;

    民主的基本理念就是"人民的统治"或"人民当家作主"。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民主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因而无法实现民主理念的实质内涵,最终把民主政治形式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的,必然以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价值目标,因而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必然要追求体现民主基本理念的"实质性民主"。当然,在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实践中,这种实质性民主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现实化的过程。

    2017年01期 v.44;No.18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7 ]
  • 在协商与民主之间——协商系统理论对两者张力的调和

    王宇环;

    协商与民主之间的张力是协商民主理论面临的发展困境,即民主所蕴含的大众参与和协商所要求的小众对话如何统一起来。以往的协商民主理论一般采用代表制对其进行调和,代表制的确通过缩小人数规模而更有助于协商,但其民主性高度依赖于代表对选民的回应性。协商民主的系统转向正是由这种张力所激发的,它关注制度或不同机构之间的依赖与分工,呈现出多元性与分散性的特征。协商系统理论一方面通过包容来诠释民主的内涵,不但包容了多元的协商场域和协商方法,也包容了非协商的机制与因素;另一方面通过关注公众意见向政治代表协商的输入、关注多元的政治代表模式的制度创新来更好地诠释政治代表的回应性。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证,协商系统理论更好地调和了协商与民主的张力。

    2017年01期 v.44;No.182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91 ]

公共行政与管理

  • 县域社会治理评价体系:建构理路与评估框架

    樊红敏;张玉娇;

    县域社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以善治为目标,在恪守透明、参与、公平、和谐的价值导向下,建立过程性评估和效果性评估两类综合性评估框架。具体而言,从治理过程、治理效果两个维度设计政府治理、社会自发治理、村(居)民自我治理、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质量五个三级指标,通过对专家访谈和实证检验,尝试筛选出47个可测指标的县域社会治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后续研究需要在权重确定以及数据可获得性方面进行进一步深化,唯有建立县域社会治理综合评价指数,才能稳步推进地方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

    2017年01期 v.44;No.182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335 ]
  • 网络时代行动主义的兴起及其治理诉求

    邵娜;

    网络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和社会的普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权力、资本等资源在集体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行动主义的空间。网络集体行动具有全球联动性、突发性、分散化和个人化等特点,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联动使蕴藏在社会中分散的力量可以被迅速地组织和集结,进而从总体上提高了社会的自组织性和行动能力,社会自治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内在要求。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及其社会治理所面对的个人和社会是用信息和知识武装自己,导致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和控制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社会治理变革的实现要求重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进一步而言,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社会自治力量的成长,并形成协同效应,促进合作治理的实现。

    2017年01期 v.44;No.182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90 ]

法学研究

  • 专利的竞争法规制立法论纲

    宁立志;胡小伟;

    随着专利权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重要工具,基于专利权滥用引发的竞争法问题日益严重,从竞争法层面规制专利权不当行使的必要性日渐凸显。美国、欧盟等相关国家和地区在专利的竞争法规制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专利权滥用规制范式。面对不断蔓延的专利权滥用现象,我国亟需在把握专利的竞争法规制机理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在专利竞争法规制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推进专利领域的竞争立法进程,以更好地维护良好竞争秩序,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

    2017年01期 v.44;No.182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90 ]
  • 竞争法必需设施原理在互联网行业的适用

    张素伦;

    必需设施原理发端于美国终端铁路协会案,并在传统行业有着丰富的适用实践。但在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互联网的特性制约着必需设施原理的运用,在必需设施原理适用于互联网领域的个案中,也存在明显的分歧。无论是必需设施原理的争论、典型案例的裁判结果,还是必需设施的形成方式、互联网发展的阶段,都要求我国确立谨慎适用必需设施原理的基本思路。

    2017年01期 v.44;No.182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286 ]
  • 制度转型与法律文化变迁——以纠纷解决机制为例

    于庆生;

    历史证明,任何法律制度的成功移植都将经历一个选择、抵制、变革和整合的过程。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转型过程中可以看出,传统法律文化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变革,并持续对法律制度的发展发挥影响。对于现代性发挥积极影响的传统法律文化很可能得到延续,甚至会对其他文化产生进一步影响;而对现代性发挥消极作用的传统法律文化,则必然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适应性转变,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逐渐抛弃。

    2017年01期 v.44;No.182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41 ]

宋代历史与文化

  • 北宋汴京的园林贡献及“绿政”创举

    程民生;

    中国园林在北宋进入成熟期并达到第一个高潮,汴京园林建造成就辉煌,并大量移植南方花木,取得了巨大的造园成就、栽培成就和美学成就,影响深远。其社会历史成就更是空前绝后,即皇家园林的平民化与城市园林的公共性。皇家园林由以往的专为王公贵族服务转变到兼顾服务于广大民众,定期不定期向民众开放,使之短期内成为公共园林,其公共性更加突出,体现了统治者"与民同乐"和"从民欲"的施政理念。北宋统治者把绿色注入政治文明,将园林的多功能作用发挥到极致,升华到意识形态领域和政治领域,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重要创举,是治国理念优化、统治术提升的结果,显示了北宋政治、文化、园林的特殊和可贵,仿佛传统政治文化的"基因突变",从而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绿色亮点。

    2017年01期 v.44;No.182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676 ]
  • 北宋符昭愿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

    陈朝云;

    现收藏于开封市博物馆的符昭愿墓志详细记载了符昭愿的家族世系、生平履历、子嗣、姻亲等情况,是研究北宋官员符昭愿及符氏家族的重要史料。墓志文涉及到宋代的巡检制度,通过考索史料可知,巡检制度最晚应始自北魏,唐代中叶主要设置区域是盐池产地、交通要道和军队屯驻之地等,五代时巡检使成为一种官职的名称,呈现出按照行政级别分层设置的特点,其主要设于京师及附近诸州、藩镇治所以及边防重镇等地,以拱卫京师、维持社会治安,宋代巡检的设置更为普遍和复杂。志文中关于符昭愿兴修蔡河水利工程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京西自然灾害频发、中央及各级政府致力于京西地区运河网营建的情况。符昭愿以武将出身,却在文职方面所屡获功绩,这种武将文质化现象,是在宋代"崇文抑武"的时代背景下,武将集团为改变其自身处境并维系将门世家的家族地位而向文官集团流动的一种尝试。

    2017年01期 v.44;No.182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9 ]

世界历史新视野

  • 革命的国家中心理论及其批评——以斯考切波、戈德斯通和伍斯诺为中心的考察

    李振军;董标;

    "革命的国家中心理论"是历史社会学领域分析社会革命之原因和后果的一条路径,其诞生是社会学转向的结果。该理论以斯考切波的社会结构模型、戈德斯通的人口/结构模型和伍斯诺的联合冲突理论为代表。斯考切波通过考察以国家为中心的结构性条件,对社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分析。戈德斯通提出了一个解释早期现代世界范围内革命与反抗呈周期性出现的人口/结构模型,考察了为斯考切波所忽视的支配阶级内部关系以及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伍斯诺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生产与革命导致的国家崩溃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这迥异于戈德斯通在论析革命结果时对文化自主性的过分强调。

    2017年01期 v.44;No.182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3 ]
  • 美国陆军军史中的中国抗日战争

    孟庆龙;

    美国军史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记载,是阐释美国官方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及战时中美关系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资料。美国陆军军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陆军》中与中国抗战有关的三卷,对美国援华的过程、中国战场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美国政府各层级与中国的关系、美国驻华使团与国共双方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做了详细的记述,并从军方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和简评,虽然有些观点存有偏颇,但为全面了解美国官方眼中的中国抗战提供了丰富史料和更多视角。

    2017年01期 v.44;No.182 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4 ]

回望传统:盘古女娲创世神话研究

  • 坚定文化自信——从盘古女娲文化的创世精神谈起

    王永宽;

    <正>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前不久,即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希望,第一点就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他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根据习总书记多次关于文化自信的深

    2017年01期 v.44;No.182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88 ]
  • 西华女娲、盘古经歌的文化隐喻

    邢莉;

    <正>我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的标识除了在物质文明的符号上显示外,也在非物质文明的符号上显示。而创世神话是上古文明的重要标识。有人认为我国是没有开辟神话的国家。美国学者杰克·波德曾说:"特别强调的是(如果把盘古神话除外),中国可能是主要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唯一没有真正的创世神话的国家。中国哲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中国哲学历来对人类的彼此关系以及人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特别关注,而对于宇宙天体的起源却兴趣不大。"[1]应该承认,与西方神话比较,我国的创世神话没有形成体系,文字记录的时间也较晚,但是这丝毫也不能否

    2017年01期 v.44;No.182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2 ]
  • 民间文化中女娲形象的变异——以西华女娲“经歌”为基点

    董艳艳;

    <正>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是创造一切生命的"万物之母"。有关她的传说不仅存在于《山海经》《淮南子》《风俗通义》《独异志》等文献中,也活跃在民俗、故事、"经歌"等各种形式中。民间对女娲的信仰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尤为繁盛。"盘古女娲经歌是流传于河南省西华县一带的民间歌谣,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以盘古、女娲为主要歌颂对象,大致可分为创世经、治世经、救世经、劝世经、功德经等几个类型。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歌谣,传女不传男,千百年来一直在西

    2017年01期 v.44;No.182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9 ]
  • 论盘古女娲文化的生态特点及版本方法

    段宝林;

    <正>盘古女娲文化在民间有着丰厚的土壤,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发掘研究,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将从盘古女娲文化的活态表现、在西华的表现以及在科学版本、文学版本两个方面的不同方法进行讲述。一、盘古女娲神话的活态表现盘古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许多唱本开篇就唱这两句,逐渐成了人们谈说中国的历史的口头语。中国的广大民众过去多不识字,但是对中国古史却耳熟能详,靠的就是口传的历史——神话、传说、民歌、唱

    2017年01期 v.44;No.182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0 ]

传统儒学与现代世界

  • 论古礼仪式本身作为先秦儒家道德的一种形态

    刘九勇;江荣海;

    传统的儒学研究认为先秦儒家为传统的礼仪形式注入了新的抽象伦理,"礼"的意义就在于其所依附的抽象德目。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先秦儒家道德结构的全部。实际上,儒家所坚持的三代古礼或周礼的固定内容在逻辑上并不能和儒家的抽象伦理或德目完全契合,这意味着儒家礼仪形式本身就具有某种独立的道德意义,因此可称为仪式道德。先秦儒家仪式道德的内容是恪守既定的古礼仪式,其依据是对固定的几位古圣王的崇拜,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先秦儒家带有了某种"类宗教"的属性。最后,仪式性的道德与抽象的伦理或德目在先秦儒家的道德结构中是相互独立而并列的,又是相互绑定而融合的。

    2017年01期 v.44;No.182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9 ]
  • 儒家哲学的“移植”、意义阐发及未来扩展——南乐山的儒家哲学思想

    程志华;许敬辉;

    作为美国"波士顿儒家"的代表人物,南乐山认为,儒家哲学可以"移植"到西方世界。不过,"移植"后的儒家哲学须"有所作为",唯有如此,儒家哲学才可获得自身发展,也才可为人类哲学作出贡献。一方面,儒家哲学可具有现代意义。在西方哲学,"创造"含义为"无中生有",它体现的是"被创造世界"的"确定性"与"创造源泉"之"非确定性"的不对称。儒家哲学的"创造"为"变化"即"萌生"之义,它忽视超越事物的"确定性",而重视具体事物的"内在确定性",二者关系即为"不对称"。因此,儒家哲学可助于理解西方哲学的"创造"观念。另一方面,儒家哲学应拓展话语范围。即,儒学作为一个"活的传统",面对西方现实生活,它应在"形而上学"、"哲学宇宙论"、"人性论"和"社会理论"四个方面,解答西方文化对这些问题的关切,从而深化儒学的未来发展。

    2017年01期 v.44;No.182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20 ]

创新理论与经济发展

  • 共生视角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孙源;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链上相互联结的创新群落,在创新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产业体系内创新资源的交互作用,构成共存共生、动态演化的系统。它兼具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和特征,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新范式。但是,孤立地研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不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置于共生理论的视角下,综合考虑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问题,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共生理论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环境因子作用,在共生模式的联结下,共生单元为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创新而形成的共生关系。在共生视角下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的高效运行必须遵循其特定的生态机制,不断优化共生单元,创建适宜的共生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共生环境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发展政策。

    2017年01期 v.44;No.182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272 ]
  • 制造业转型下企业两化融合熵流动力机制及规划启示

    吴丁娟;

    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要求制造企业推行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企业两化融合熵流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了形成稳定有序的耗散结构是两化融合健康发展的必然归宿,对应有效的两化融合建设的逻辑思路是:企业首先需要打破两化融合平衡束缚,勇于变革,吐故纳新,然后积极主动地开放系统,与环境选择性地进行物质交互与信息交互,充分吸取外界利好因素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内在积极性,将外部动力内化于自身的内部驱动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01期 v.44;No.182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79 ]

“三农”问题研究

  • 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进展与绩效评估——基于全国303个村庄7476份问卷的分析

    黄振华;杨明;

    根据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3个村庄所获得的7476份问卷资料,课题组对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进展和绩效进行评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整体进展平稳,农民对该项工作的认可度、支持度和满意度总体较高。但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尚未开展土地确权工作,在已经开展土地确权的村庄也面临工作透明度不足、群众参与有限、历史遗留问题处理难度大、村干部工作负担较重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予以足够重视并加以妥善处理。

    2017年01期 v.44;No.182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65 ]
  • “互联网+”背景下农民培训意愿的假设证伪与模型建构——基于中西部猕猴桃主产区农业合作社的实证调查

    王倩;卜风贤;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中西部猕猴桃主产区农业合作社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农民参与合作社技能培训的意愿为因变量,将"互联网+"作为中介变量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农民参与技能培训需求意愿的假设进行证伪。研究结果表明,参加合作社对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意愿有显著影响,农民使用互联网的频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农民农业技术培训意愿,且参加合作社程度越深,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的意越强烈。因此,要搭建"互联网+"平台,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与培训主体对接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不断拓宽专业合作社中"互联网+"运用的范围与程度。

    2017年01期 v.44;No.182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05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逢单月上旬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目前主要开设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栏目。热忱欢迎校内外广大专家学者惠赐力作。

    2017年01期 v.44;No.18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6 ]
  • 基于演进脉络及环境维度的中美互联网金融发展路径分析

    王子豪;

    中美互联网金融模式基本类似,但受经济、金融、制度、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和美国在不同模式下发展的情况存在差异:美国的互联网金融更多地表现为传统金融的"补充"和"融合",没有对传统金融产生巨大冲击和颠覆,其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而受"金融抑制"的影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虽起步较晚,但呈现井喷式发展,因而也暴露出种种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取长补短,结合自身优势,在制度、监管等方面改善自我,重点是健全法律和监管体系,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金融企业自身创新能力。

    2017年01期 v.44;No.182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23 ]
  • 赵焕光作品欣赏

    赵焕光;

    <正>~~

    2017年01期 v.44;No.182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