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南美学研究(笔谈共三篇)

  • 对江南美学研究三个方面的一些想法

    张法;

    随着江南文化研究的兴起,江南美学的研究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它一方面与受西方学界地域研究影响而在我国兴起的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江南文化研究相关,另方面又与中国美学史中的地域美学研究相关。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说,江南美学仅仅是一个起步,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栏目邀请了江南美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推出三篇笔谈。张法教授的文章讲了江南美学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文本研究问题;二、江南都市美学问题;三、江南符号研究问题。吴海庆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江南"应当怎样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彦顺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的个案——陈从周的江南园林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述探讨,触及江南文学研究领域某些新的学术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以期把江南美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2010年04期 v.37;No.143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6 ]
  • “江南”在哪里?

    吴海庆;

    随着江南文化研究的兴起,江南美学的研究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它一方面与受西方学界地域研究影响而在我国兴起的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江南文化研究相关,另方面又与中国美学史中的地域美学研究相关。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说,江南美学仅仅是一个起步,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栏目邀请了江南美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推出三篇笔谈。张法教授的文章讲了江南美学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文本研究问题;二、江南都市美学问题;三、江南符号研究问题。吴海庆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江南"应当怎样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彦顺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的个案——陈从周的江南园林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述探讨,触及江南文学研究领域某些新的学术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以期把江南美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2010年04期 v.37;No.143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2 ]
  • 从现象学论陈从周的江南园林美学

    刘彦顺;

    随着江南文化研究的兴起,江南美学的研究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它一方面与受西方学界地域研究影响而在我国兴起的地域文化研究中的江南文化研究相关,另方面又与中国美学史中的地域美学研究相关。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来说,江南美学仅仅是一个起步,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本栏目邀请了江南美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推出三篇笔谈。张法教授的文章讲了江南美学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文本研究问题;二、江南都市美学问题;三、江南符号研究问题。吴海庆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研究的基本概念"江南"应当怎样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彦顺教授的文章对江南美学的个案——陈从周的江南园林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上述探讨,触及江南文学研究领域某些新的学术议题,本刊特将其编辑发表,以期把江南美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2010年04期 v.37;No.14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9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2010年04期 v.37;No.14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9 ]
  • 陆象山“心”、“理”关系新释——从阳明评象山“只还粗些”出发

    田超;

    对阳明批评象山"只还粗些"的理解关系到两人思想的根本分歧以及双方学派归属。从"宇宙整体"出发,可以看出象山"心"、"理"关系是一种从同一、间离到重归合一的动态过程。阳明看到象山心、理相区分的一面,却没有看到这种区分是动态过程的一个阶段,他对象山的批评并不准确。"心即理"命题不能充分彰显象山在"心"、"理"关系上动态流转、圆融复一的特质。不应机械化解读"心即理",而要从文意脉络来理解之。

    2010年04期 v.37;No.14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8 ]
  • 朱熹“格物致知”论的自然哲学意蕴发微——兼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朱子

    秦静良;

    朱熹格物致知思想在其理学体系中地位重要、影响巨大,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观点,科学阐发朱子格致论的自然哲学意蕴,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考证朱子格致论的认识指向、主客关系、考察限阈及其对自然科学的影响,重新估价和批判继承其内在精神,是接近朱子、认知朱子的崭新视角。

    2010年04期 v.37;No.14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1 ]
  • 浅论浙东事功派的人才教育思想——以陈亮、叶适为个案研究

    徐峰;

    在理学盛行的南宋时期,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派无疑是当时学界的一大亮点。事功派力主经世致用之学,其教育特点突出表现在人才教育的实用性、教育目的的功利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教育思想的实践性等几个方面,彰显了事功派人才教育思想的功利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理学的禁锢和束缚,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后世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镜鉴。

    2010年04期 v.37;No.14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06 ]
  • 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

    徐平;

    道家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不以兵强天下"和"大国以下小国"的外交战略、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重视道德教化和适时调整治国治民策略等。道家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在指导现代社会的生活方面有着启迪性的作用。

    2010年04期 v.37;No.143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0 ]
  • 捆绑与竞争:逻辑与思想

    王俊龙;

    数理逻辑(形式逻辑的数学化)由三种运算构成:加、乘和补。逻辑电路有三种基本的类型:或门(加法)是并联电路,与门(乘法)是串联电路,非门(补)是反演电路。加、乘和反演三种运算代表三种行为方式:或门是竞争型模式,与门是捆绑型模式,非门是反演型模式。这三种模式是逻辑和思想所遵循的基本方式,由此三种模式观照中国的传统思想、人类的当下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将获得一系列思想的发现和行为的启示。

    2010年04期 v.37;No.14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1 ]
  • 精神·自由·自我——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核心透析

    邹慧玲;

    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是在对哲学上的黑格尔主义和宗教上的丹麦国家教会的批判中形成的。他抛开了对理性、客观世界的追求,极力强调个体的主观存在意义。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核心词汇就是基督教定性下的精神、自由、自我。在精神的定性之下,他把人们的生活方式概括为典型性的三种: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他选择了宗教的生活方式,认为基督教的真理才是永恒真理。他所理解的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品质或者理性,而是个体在上帝面前的存在。他激烈地抨击理性对信仰的僭越,与此同时他又把信仰和宗教凌驾于理性和美学之上,试图以此来指导人类的一切行为,这无疑是走向了另一极端。

    2010年04期 v.37;No.14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7 ]
  • 实用主义哲学对真理与信仰问题的探讨——从皮尔士到罗蒂

    贾淑萍;

    实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重要支流,它对近代从康德到黑格尔理智主义哲学的批判主要是以对作为认识基础的感性经验的重新考察为突破口的。皮尔士作为实用主义的鼻祖,通过对先验逻辑产生的经验过程的分析,特别是对如何确认康德所谓的先天知性范畴的一致性的逻辑发展过程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詹姆士从经验出发,沿袭了皮尔士检验真理的效果共识观点,提出了有用即真理的观点。杜威对社会发展采取实用的渐进改良的方法,他把詹姆士肯定人的主观信念的方面进一步工具化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具有受个体思想观念的可变性,因此信念只要走出主观的领域,就必须成为一种能够对社会结构产生实际影响的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理查德.罗蒂秉承了实用主义的传统,认为应该取消系统哲学,让哲学走下圣坛融入关注社会具体问题中去。实用主义经历了一个如何从经验中剥离出信仰,并逐渐把信仰从效果的有用性转移到个人纯粹趣味的不可检验性这一过程。这同后现代西方社会存在越来越分化的多元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以及在尊重基本公共准则和保持个人独立自由选择的要求相适应。

    2010年04期 v.37;No.143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8 ]
  • 试论法正当性的道德面向

    陈征楠;

    法需要获得道德上的正当性,这是法哲学的基本判断,是和谐法律文化生成的必要条件,也由道德话语在人类实践理性结构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这种正当性不能被转化为知识含义上的真实性,它的基础不是某种以"实然"形态存在的客体,而是实践理性主体自身设立的"应然"规范。以此为基础,在以恰当之理性预设为依托的民主立法程序中,抽象的实践理性主体向现实的平等参与主体过渡,形式性的普遍道德规范也为实证法律制度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实质正当性。

    2010年04期 v.37;No.143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58 ]
  • 道德“规范”与“意向”

    李晔;苗青;

    伦理规范的存在及本质与人类的意向相关,它所具有的规范性特征和权威力量,是由于人类意向性地将其作为规范,集体意向性地赋予其"地位功能"。集体意向性使"我们"之间具有了相互针对的一定权利、责任,形成某种相互的要求,这是理解伦理规范及其规范性特征的基础。伦理规范与意向之间的相关性对伦理规范的基础与合理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04期 v.37;No.143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8 ]
  • 技术文化视野中的生物恐惧心理分析

    刘科;

    在人类拥有的恐惧心理构成中包含了许多生物元素,这些元素强化了技术文化的恐惧色彩。由于生物恐惧与人类生存直接关联,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它们的类别、特征、扩散方式和社会影响,在保留必要的恐惧启示意义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消解生物恐惧心理的路径,防范生物风险,促进生物技术的理性发展和应用,使人们拥有一个安全的社会生活环境。

    2010年04期 v.37;No.143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8 ]
  • 反身体修辞美学

    赵之昂;

    丑、非美是现代、后现代艺术的主要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出后现代艺术的反身体修辞适宜性的审美趣味,反身体修辞适宜性所显现的是反人类倾向,这一倾向的实质是借此警醒人、推动人、促进人,以此强烈的内在意志力拯救现世群体沉沦和人种的弱化。

    2010年04期 v.37;No.143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8 ]
  •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邱秀华;杨雪;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政党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是与诸多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结构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条件,近代以来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同进步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基础,中国文化中的群体和谐、和而不同等传统价值观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

    2010年04期 v.37;No.14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0 ]
  • 社会工作的主体结构及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周勇;

    社会问题濒现、社会事故濒发给中国社会工作队伍组织建设带来了迫切性。社会工作的主体自政府到民间可分成几个层次,如政府、社区、企业、社会和个人。从地域和国别来看,又可分为境内社会工作、境外社会工作。从相互关系来看,又可分为健康友好型、不健康敌对型。因而社会工作主体是个多维的体系,社会工作的开展要靠行动主体组织,对主体的分层和分类有利于理清社会工作的体系和结构,找出社会工作组织中存在的不足。此外,理清社会工作的主体体系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防止不健康或者敌对社会工作主体对我国社会工作的渗透。

    2010年04期 v.37;No.14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3 ]
  • 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创新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肖芸;

    反腐倡廉建设是关系人心向背、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长期任务。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和长期任务,弥足珍贵的一点是不断总结并善于运用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新中的新鲜经验。本文回顾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阐述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历史经验,坚持实践创新,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多方位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路径和举措。

    2010年04期 v.37;No.143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1 ]
  • 城乡二元结构模式转换与制度安排的公正性——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何立胜;

    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模式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其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功能在逐步弱化的同时,其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的功能却在逐渐强化。社会转型期,行政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的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叠加,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不仅具有复合性的特征,而且在城市内部也存在二元结构的特点。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实施制度创新,保障城乡制度安排的公正性,实施城乡协同发展。

    2010年04期 v.37;No.143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14 ]
  • 供应链理论在高校科技创新链构建中的应用研究

    张水潮;刘永;周健;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链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各种问题和矛盾仍有待解决,而采用引入供应链理论的方法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链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因此,应当积极吸收供应链理论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采取多种措施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供应链,以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共赢,达到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2010年04期 v.37;No.14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6 ]
  • 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及其对高校职能的影响

    刘新同;

    近年来,我国产学研合作由自发性探索上升至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更多样化。产学研合作的快速发展是我国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政府在财税政策、科技计划等方面支持的结果。产学研合作不仅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对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0年04期 v.37;No.143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17 ]
  • 技术创新对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探析

    李荣华;

    我国三十年来的"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通过技术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不仅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技术创新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技术创新有利于增加生态环境系统运转的生态资本。

    2010年04期 v.37;No.143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6 ]
  • 低碳绿色消费方式的哲学思考

    唐国战;

    低碳经济是当前和今后世界各国和谐发展的理性选择。低碳绿色消费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导向、动力作用。倡导实施低碳绿色消费方式是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实施低碳绿色消费方式非权益之计,其实施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从哲学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处理该问题时,要注意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把握好适度消费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之间的关系,要注意防止"跟风""刮风"等形式主义和消费中的"人本主义"等问题。

    2010年04期 v.37;No.143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8 ]
  •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探析

    余志伟;高士亮;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权衡产出和通货膨胀而做出决策的良好货币政策,对其究竟应定位为政策框架抑或政策规则,理论界存在争议。本文结合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的指标、时限、政策绩效对制度设计、政策操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就国家发展阶段、政策目标、内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货币政策的相关建议。

    2010年04期 v.37;No.143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2 ]
  • 澳门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选择:制度、技术与管理创新

    郭永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当前澳门中小企业发展不仅面临严重的挑战,而且愈来愈陷入了困境。澳门中小企业要从根本上摆脱困境,提升竞争力,实现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是其必然选择。制度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整体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创新的核心,管理创新是澳门中小企业实现制度和技术创新的保障。

    2010年04期 v.37;No.14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8 ]
  • 中国审计判断研究综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分析

    李扬;

    以往对审计判断研究综述的文献都是把中外相关研究一起总结,没有明确梳理出中国审计判断研究的脉络。本文采用档案研究方法,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为主线,首次对中国审计判断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从萌芽、起步、发展分析的独特视角,阐述了中国审计判断研究的背景及成果,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审计判断研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2010年04期 v.37;No.143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5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

    陶玉霞;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有效手段,也是乡民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旅游的自我毁灭理论及旅游发展的实践特点要求乡村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乡村性的保持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真正贯彻体现科学的文化观、经济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平衡、文化平衡、经济平衡、代际公平、空间公平五个方面的目标;提高乡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别能力,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和谐的旅游环境,则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2010年04期 v.37;No.143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30 ]
  • 论PTP旅游营销模式对目的地的深层影响

    闫喜琴;

    PTP旅游营销模式依托网络社区的强大人气与第三方营销的营销信度优势,对旅游目的地影响举足轻重。PTP旅游营销对目的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化了目的地的品牌形象,有利于旅游目的地推陈出新,有助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凸显了负面信息的反向约束作用。关注PTP旅游营销模式,不应试图去影响或改变它,而应更关注它对旅游目的地带来的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上,最终促使旅游目的地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

    2010年04期 v.37;No.14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9 ]
  • 1958-1959年党的领导集体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轨迹

    王友成;

    1958年至1959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以两次郑州会议和庐山会议的召开为标志,党的领导集体总体上实现了对公社所有制——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以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即三级所有制的科学认识;但在庐山会议后期,党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认识出现了偏差,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2010年04期 v.37;No.143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5 ]
  • 毛泽东资本主义观逻辑偏差的原因分析

    陈鹏;

    1957年反右运动中毛泽东资本主义观的逻辑偏差,打断了对资本主义批判借鉴的思路,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基础,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逐渐走上歧路。这个逻辑偏差的主观原因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历史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了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规律的不同,指导思想存在法治缺位。制度原因是政治体制没有完成从革命向建设的转型,民主集中制存在单向性。历史文化原因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条件积累不足。

    2010年04期 v.37;No.143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6 ]
  • 毛泽东在反右派斗争中的心路历程及其历史启示

    张建国;

    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毛泽东前后经历了从喜忧参半到顾虑重重,从估计偏差到思维逆转,从"阳谋"到"彻底革命"的心路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启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的执政能力是执政者带领国家和民族走上正确轨道的基本前提;坚持执政为民,不断增强和扩大群众基础是保持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开拓进取、永葆执政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坚持以法治国,不断完善执政方式是正确处理社会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保障。

    2010年04期 v.37;No.143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5 ]
  • 缺失与重构:行政诉讼引入调解机制之探讨

    韦留柱;

    调解实际上一直隐身于行政诉讼实践之中,并解决了大量的行政纠纷。但囿于传统的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戒律性原则,调解机制无法被引入法律规制范畴,于是就出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实质悖反。行政诉讼理论需回应实践之要求,消弭行政诉讼调解的法律障碍,在一定限度内建构行政诉讼调解机制。这就要求科学建构行政诉讼调解的适用原则、适用范围、启动程序及其与审判的关系等具体制度。

    2010年04期 v.37;No.143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6 ]
  • 论公司僵局司法救济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完善

    张乐;

    对公司僵局进行司法救济是因为公司僵局会严重损害公司、股东及利益相关者利益而且公司处于僵局时股东自力救济出现困难。司法救济公司僵局也是弥补公司自治缺陷的有效途径。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公司僵局的司法解散制度,但救济措施过于单一。鉴于司法解散公司是一种严厉的救济措施,我国立法应规定公司僵局司法解散的其他替代措施,并明确司法解散的公司维持原则、调解原则、谨慎判决原则。

    2010年04期 v.37;No.143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5 ]
  • 信用证司法解释中的善意当事人研究

    王霖;雷云芳;

    我国法院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豁免持肯定态度,对信用证交易中善意当事人的保护也呈日益增强态势,但是,被施予豁免保护的对象仍不甚明确,因而有必要结合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之相关条文,对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0条进行修改。建议明确保护以下善意当事人:按照开证人的指令善意地履行了付款义务的开证人的指定人,按照开证人的指令善意地履行了融资义务的开证人的指定人,善意地支付了对价的承兑汇票的正当持票人,善意地履行了保兑义务的保兑人,善意地履行了交单义务的受益人。

    2010年04期 v.37;No.143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5 ]
  • 论私有财产权条款的规范结构

    祝捷;

    对私有财产权的描述,不仅可以通过宏大叙事的理论阐述展开,也可以通过对法律规范的微观论证实现。我国宪法中的私有财产权规范在性质上具有总体性,同时具有某些客观特征。在规范表述上,我国私有财产权的构成要件突出一定立法程序和立法机关意志的作用。在层级结构上,我国私有财产权条款是一个具有规范意义的统一体,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条款也构成确定私有财产权范围的因素之一。

    2010年04期 v.37;No.143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46 ]
  • 论根本违约制度及其对我国合同立法的启示

    张博;

    根本违约是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一项重要规则。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吸收了英美法的成果采纳了这一制度,其有关条款成为国际货物买卖中判断当事人一方是否构成根本违约以及能否解除合同的重要标准,是当今国际贸易交往中得到广泛适用的一项规则。我国应当积极借鉴根本违约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合同立法。

    2010年04期 v.37;No.143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3 ]
  • 我国《预算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周骞;

    我国现行《预算法》正式实施以来,在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保证预算收支的严肃性、规范预算管理程序、强化我国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政府职能和财政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财政管理和财政体制经过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而施行了十多年的《预算法》有不少内容过于简单、粗糙,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以《预算法》的完善为中心,加强财政法治建设,促进中国整体法制水平的提高,应是一条必然之路。

    2010年04期 v.37;No.143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59 ]
  • 论消费者维权过度——自权利滥用的视角

    陈宝英;

    从法律角度考虑,消费者维权过度实质是权利滥用的表现。这种过度维权不但恶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可能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损害维权者自身和其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此,我们应采取增强消费者的法律意识、简化维权程序降低维权成本、加大行政机关执法力度、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功能等措施消解消费者维权过度现象。

    2010年04期 v.37;No.143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44 ]
  • 探望权之性质探析

    郭丽红;

    对父母子女而言,探望权是人类基于亲缘关系而产生的权利,是亲子关系自然流露的权利,探望权不仅是亲属法上规定的父母对子女的权利,也是生物社会赋予父母的自然权利,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一种基本人权;探望权是与直接抚养权相对应的一项权利,是法律基于父母子女之间亲缘关系所设计的夫妻权利上的制度平衡。实际上,探望权就是父或母未直接抚养子女时享有的与其未成年子女的联系、会面、交流等交往的权利。

    2010年04期 v.37;No.143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82 ]
  • 近代商业组织的嬗变与城市社会变迁

    赵良宇;

    商业组织的革新,是城市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近代商业组织经历了一个以地缘关系为主到以业缘关系为主的逐渐转变的过程。商帮仍然在继续发展,并在城市社会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会馆组织流通等经济职能进一步加强,并努力保护外省商人和寄居在近代城市中的外省人的权益,其在政治、宗教、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公会反映了城市从业人员人际关系网的延伸,其职责主要有订立商务上的规则、承办税课厘捐之事、解决商事纠纷、协助救济同业困难等。近代的商会组织把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控制了相当一部分的市政、工商、文教、卫生方面的管理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

    2010年04期 v.37;No.143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4 ]
  • 论近代德国的战争观

    张国臣;

    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宣扬战争是人类的高尚行为,鼓吹战争的崇高意义和永恒性,认为战争是人类进化所必需的自然法则,是一个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表现,是德意志民族的最高荣誉,是实现超人与天才的方式;坚信战争是解决纷争、达到目的最好最有效的手段。近代德国的战争观集中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对生存空间异常迫切的渴望与需求,是一种充斥着崇尚武力的军国主义、狂热的大国沙文主义、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强权主义好战型的战争观。这种战争观为近现代德国资产阶级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思想与理论渊源,把整个德意志民族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2010年04期 v.37;No.143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2 ]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反思与功能厘定

    孙亮;

    身处"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西方基于一种冷战思维的考量,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并辅以文化形式推行"霸权"实质的"文化软实力"成了可以"标榜"的词汇。在中国移植这一"话语"时必须赋予其"中国化"内涵,这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加以"关照"。正是在这种路径下对文化软实力作了更为深层的理论反思,并在"文化软实力与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作为一种社会要素的优化剂"三个方面试图厘定其功能。

    2010年04期 v.37;No.143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5 ]
  •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对儒学的阐释

    聂慧丽;

    "五四"之后,梁漱溟"援西学入儒",借助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生命化儒学,弘扬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他的新儒学以"一任直觉""随感而应"为着眼点,强调仁是一种柔嫩而真挚的感情,是本心里面流露出来的直觉,是真正的生命,是活气。强调"乐"是生命之"乐",是绝对的"乐",是一种"随感而应"的生活态度,"绝对的乐"只能在直觉中获得。强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就是此时的现实生活,是梁漱溟对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是对儒学与现代化相结合道路的探索。

    2010年04期 v.37;No.143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7 ]
  • “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主体论范畴

    汪涌豪;

    魏晋时,创作主体的才性问题普遍受人关注,但凝结为以"才"为核心的范畴集群是在唐以后。唐人的"尽才"思想以及圣人、风俗、天地"养才"的观点,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宋以后,因道与文的分途发展,文人的自尚宗趣与自觉独立,使得"才"的讨论脱开了政教束缚,走向更精细的境地。基于"才"的酝酿、发扬与呈现竭尽幽微与特殊,时人将兴趣更放在难以究诘的"天地养才"上,由此演成传统文论中主体理论与主体论范畴的极大丰富与发展。

    2010年04期 v.37;No.143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4 ]
  • “李何”并称辨义

    江立员;饶龙隼;

    李何,是明代弘、正间两大文学人物的合称。这个称谓有特定的文学意义,且随着后人对李、何认识评价的变易,而引申出李何和同、李何分异、李何优劣以及李何甄实等话题。李何并称之后,论者又把李何与汉代的苏李、唐代的李杜等人相类比,从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的双子星现象。但与前代文学的双子星现象相比,李何并称实有不少特异之处。

    2010年04期 v.37;No.143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97 ]
  • 王逸《楚辞章句》所见“忠”字考

    李庆;

    本文是作者有关楚辞研究的论文之一。对楚辞中屈原作品里出现的"忠"字,今传本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见的"忠"字,宋代洪兴祖《补注》本中所见的"忠"字,进行了搜罗分析,对《楚辞章句》中所见"忠"的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探讨,指出,对屈原的"忠",不同时代楚辞读者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反映了社会思潮、人物思想,随着时代在不断变化。为楚辞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10年04期 v.37;No.143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6 ]
  • 《全唐诗》佛寺小考

    李谟润;

    唐诗佛寺辑考,表面看微不足道,却不容忽视,它涉及对诗人行踪的把握与对唐诗内容的理解,与更全面梳理佛教与唐诗、佛寺文化与唐代文学等问题紧密关联,因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文章以《全唐诗》所载佛寺为考索对象,稽考出河南府天中寺、玉泉寺及润州爱敬寺等《唐五代佛寺辑考》(简称《辑考》)失载佛寺与徐州台头寺、饶州思禅寺、江州遗爱寺等《辑考》待考佛寺,另对苏州常熟破山寺、越州剡县石城寺、河南登封闲居寺等《辑考》已载而甚略之佛寺作了相应补充。

    2010年04期 v.37;No.143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14 ]
  • 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

    汤玫英;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网络语言创新的根本动因,拥有特殊技术优势的互联网络是网络语言创新的技术动因,追求新奇、张扬个性的网民心理是网络语言创新的心理动因,无限自由、不受约束的虚拟空间是网络语言创新的语境动因。在网络语言创新过程中的不当取向主要有怪异化、粗俗化、复古化、错讹化。

    2010年04期 v.37;No.143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60 ]
  • 规范选用异形字的意见及构想

    刘明;

    异形字一般即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字,这些异形字徒然增加了人们语言学习的负担。因此,汉字里异形字的规范对我们的汉字学习与汉字使用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坚持汉字规范的社会性和科学性原则,是汉字规范修订成败的关键,其中研制《选用规范异形字总表》势在必行。

    2010年04期 v.37;No.143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6 ]
  • 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

    姚雪梅;

    被动语态作为一种信息重组的语用手段,在语篇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被动语态具有主题确立意义、主题连贯意义和焦点突出意义等语篇功能,它可以在交际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和解码,保证语言交际的通畅连贯和重点突出,从而保证交流顺利有效进行。

    2010年04期 v.37;No.143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20 ]
  • 从《左传》赋诗看《韩诗外传》解诗说

    于淑娟;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而不需考虑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合乎儒学义理,带有随机性。而《韩诗外传》中,往往是经师从儒学的角度设置多个含义相似的故事来解说同一诗句。多个同类故事对诗句的多重经学解读,体现了经师叙事解诗的预设性,印证了《韩诗外传》叙事解诗的经学性质。

    2010年04期 v.37;No.143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3 ]
  • 试论唐诗中的钗饰及其所折射的文化内涵

    郭竞芳;

    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钗饰,是中国服饰灿烂夺目的华彩乐章。唐诗对女性头饰绘景拟情,令人击节称赏,丰富了诗歌内容,增添了诗歌韵味。同时,我们可以将钗饰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阐释,去认识钗饰诗、钗饰史、钗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进而去了解唐代女性的生活境况、生存环境和社会状况,从而更直接地洞察大唐盛世的独特风貌。

    2010年04期 v.37;No.143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0 ]
  • 《玩偶之家》影响下的《终身大事》和《伤逝》

    陈玲玲;

    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影响下产生的作品。胡适通过《终身大事》把易卜生的个人主义、女性解放以及现代戏剧的形式引进中国。同时,胡适也吸取问题剧批判现实的精髓,通过《终身大事》揭示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反人性的文化根源。鲁迅则是继续思考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提出的问题,他不仅揭示"中国娜拉"出走后的悲惨命运,更暗示娜拉,不仅指子君这样的女性,也包括涓生,挣脱玩偶的命运之路是艰苦卓绝的。胡适从文化着眼,批判旧文化,引入新文化,要建设新文化新制度推进现代化进程;鲁迅则围绕"人的解放",揭示人里面的软弱自私黑暗,提出要战斗要有牺牲的爱,要肩住黑暗的闸门,要立现代化的人。

    2010年04期 v.37;No.143 201-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67 ]
  • 现代性的追求——1949-1976年间城市文学叙事伦理的考察

    刘宏志;

    新中国在成立之初便展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一次不同于西方既有发展方式的现代性探索。这种探索在文学中,特别是城市文学中也有表现:对于既往现代性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寻找,对城市和既往现代性种种价值观的既批判又使用的犹疑、矛盾的态度。

    2010年04期 v.37;No.143 20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7 ]
  • 徘徊于拯世与自救之间——论阎真小说创作中的启蒙话语

    刘旭;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传输启蒙理念有两条路径:对他者的启蒙和对自我的反思和拯救。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自觉承担了启蒙者拯世的职责,而阎真却在《曾在天涯》和《沧浪之水》两部作品中再现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状貌和心理悲哀:他们接受了西方精神价值和启蒙理性,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贵族,但生存现实却使高扬精神的理想启蒙遭到冷落和遮蔽。承担精神改造职责的知识分子身份和言说都被边缘化了,他们处于拯世和自救的精神困境之中。

    2010年04期 v.37;No.143 208-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0 ]
  • 从多元系统论看《达·芬奇密码》的译介

    吴耀武;

    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Dan Brown)于2003年发表的小说《达.芬奇密码》,短短几年已被译成40多种文字,被称为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悬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由于时代背景、历史文化等原因,《达.芬奇密码》正是文学对当下生存现实的一种回应。

    2010年04期 v.37;No.143 21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15 ]
  • 佐藤春夫的“晶子像”

    半田美永;张文宏;

    本文以日本近代诗人小说家佐藤春夫的实名小说《晶子曼陀罗》为中心,对明治大正社会背景下女诗人与谢野晶子跋涉诗坛的艰辛历程以及爱恨交织的情感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佐藤春夫以其独有的"诗一般的幻想"勾勒出真实的"晶子像",在探究晶子多彩内心世界的同时,诠释了诗的本质,展现了自己的艺术观。

    2010年04期 v.37;No.143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5 ]
  • 传统与颠覆:论欧里庇得斯的《海伦》中海伦形象的塑造

    韩霞;

    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海伦》中海伦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有关传统观点。海伦不再是特洛伊战争的诱因,而是天神私欲的牺牲品;帕里斯带走的是赫拉用云气制造的海伦的幻象;虽然海伦被赫耳墨斯藏到了埃及十几年,但她誓死捍卫与墨涅拉俄斯的夫妇情爱,并且用计谋帮助墨涅拉俄斯从埃及脱险,顺利回到希腊。在海伦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作家相关的伦理观念,也使读者在更客观的意义上认识了古希腊特定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0年04期 v.37;No.143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4 ]
  • 后现代视域下的《宠儿》叙事风格

    牛小玲;

    碎片式叙事模式、多重叙事角度和内心独白是《宠儿》叙事风格的三大特征。这种独特的后现代叙事策略不仅体现了莫里森精湛的写作技巧,也深化和拓展了小说意蕴深远的后现代主题。《宠儿》使一个在历史上被剥夺了语言力量的民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重塑了美国黑奴的历史。

    2010年04期 v.37;No.143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50 ]
  • 弗罗斯特“意义之音”的理论探讨

    刘瑞英;

    作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以清新质朴的诗风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又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在诗歌理论方面,弗罗斯特没有系统化的论述,只是在书信、诗集序言和访谈中不时抒发一些有关诗歌创作的见解,"意义之音"(sound of sense)便是频繁出现在他的书信和言谈之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它是弗罗斯特诗歌美学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他的自然观、语言观和想象观,也是他用以对抗强调视觉意象的意象派的手段。正是得益于"意义之音",弗罗斯特在英美诗坛自成一家,独树一帜,成为与艾略特、庞德和史蒂文斯并立的现代诗歌的奠基人。

    2010年04期 v.37;No.143 223-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0 ]
  • 从《威弗利》的城堡描写看司各特的民族融合观

    高灵英;

    尽管苏格兰独立势力一直非常强大,但沃尔特.司各特爵士通过对苏格兰城堡的生动描写,建构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两个民族融合的大同世界。通过讲述发生在苏格兰城堡里的故事,司各特把苏格兰城堡作为一种特殊种类的语言、一种特别的象征和背景,表达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人民对真正融合的渴望,指明了苏格兰的光明前景:抛弃落后的封建残余,加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民族融合,发展资本主义。

    2010年04期 v.37;No.143 227-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7 ]
  • 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与困境——以河南电视台8套《DV观察》栏目为例

    李敏;

    《DV观察》是河南电视台8套播出的民生新闻类栏目,它既体现了民生新闻的精神趋向,又体现了此类栏目所遭遇的困境。它以"民主"的面目出现,实际上仅仅是在营造"民主"的表象。它在"娱乐"精神的主宰下,一味注重感官刺激,放弃了精神思考与人文关怀。

    2010年04期 v.37;No.143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4 ]
  • 论中国人伦文化的德育本质

    宋五好;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践与建设中仍有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2010年04期 v.37;No.143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5 ]
  • 德育学科研究发展的困境与生机

    孙峰;

    德育学科在知识等级的分类时代,被置于知识体系的边缘位置,这是由于德育学科自身的内容体系所导致的,德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学科被解体的困境,只有深入思考德育学科的困境,才能寻求德育学科发展的路径。德育学科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原创性研究欠缺,研究范式不成熟以及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德育学科要走出困境就要走向德育实践,走进生活世界,寻求本土理论。

    2010年04期 v.37;No.143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4 ]
  •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周营军;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2010年04期 v.37;No.143 240-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11 ]
  • 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刘菊芬;

    在文化全球化、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科学处理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切实把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原则和有效途径。

    2010年04期 v.37;No.143 24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0 ]
  • 弱势群体的能力发展与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平等

    秦苏滨;

    高等教育不公平加剧了贫困对弱势群体能力的剥夺,这是高等教育中最深层的伦理问题。高考录取制度形式公平而实质不公平置弱势群体于高等教育的困境之中,坚持教育的公平正义,就应追求高等教育的实质公平,尽可能保证弱势群体拥有利用高等教育机会的手段和资源,努力实现"机会的公平平等"。这就要求政府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补偿,在高考录取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

    2010年04期 v.37;No.143 24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7 ]
  • 涌现理论视域下的教师知识建构

    盛迪韵;

    教师知识作为一个系统具有其涌现特性,主要概括为四点:构材、量积、质组、环境。根据以上四个涌现特性,本文对教师知识建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归纳。教师知识建构将从目前关注知识的构材认知和量积程度,拓展到对知识生长环境的影响分析以及对知识组成方式的质性研究,据此提出了建立教师群体反思性知识组织模式。

    2010年04期 v.37;No.143 249-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63 ]
  •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弱化与提升

    张炳兰;

    在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精神,是决定其能否成为新型人才和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大学生的网络过度依附致使"求真求知"缺乏自觉,网络的程式化操作导致大学生创新性思维钝化,网络迷信崇拜致使大学生理性批判意识缺失,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致使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削弱,网络信息芜杂致使部分大学生精神麻木、追求低俗。所以,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运用网络技术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品格;加强大学生的团结协作教育;搭建网络技术平台,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2010年04期 v.37;No.143 252-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7 ]
  • 大学生生存教育问题探析

    高跃;

    大学生生存教育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顺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加强大学生生存教育要结合生存环境、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和生存精神的培养,采用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主题探讨式教育、多科渗透式教育、实践活动式教育和生存拓展式教育,通过健全教育体制、营造氛围、加强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育投入、构建教育合力等举措,提高大学生生存能力,实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2010年04期 v.37;No.143 25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04 ]
  •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班级管理效能

    王彬霞;

    注重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个历史传统,同时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鲜明特征。班级作为高等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层单位,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任。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班级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2010年04期 v.37;No.143 258-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42 ]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张峥嵘;

    网络环境下,对信息的处理与获取将逐渐成为人们生产和工作的主要活动,而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所具备的信息素质方面的现状,指出在信息意识和信息收集、辨别和处理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阐述了提高信息素质意识和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习惯等的途径。

    2010年04期 v.37;No.143 260-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2 ]
  • 老化文献资源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

    李健勇;

    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保有大量老化馆藏文献的现象,这些老化文献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读者快捷有效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影响图书馆的效率。我们应该剔旧不注销,依据"二八法则",调整藏书布局,完善藏书体系,提高藏书使用效率,可分别建立最新书库、常用书库、休眠书库、休克书库、死亡书库、珍藏书库,并采取定期调库的方式进行动态管理,改变传统工作模式。我们要立足于各馆实际,科学调控图书馆整体的馆藏空间,对馆藏文献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建立馆藏文献正常新陈代谢机制,满足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日益增长的需求。通过高校图书馆馆藏模式的改革,实现低投入、高功效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保证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04期 v.37;No.143 26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0 ]
  • 论信息社会中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付婕;

    互联网覆盖率的不断增加和戏曲观众群的减少这两组一升一降的数据揭示着戏曲在信息社会中的尴尬境地。个别地方戏曲的消亡和东北二人转的火热展示着信息社会中戏曲不一样的发展观。进入21世纪,愈演愈烈的戏曲裂变打破了戏曲原有的生态形式,出现了原生态、再生态、变异生态等不同的戏曲形态。戏曲观众群的视听习惯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而作为传播戏曲的媒介载体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社会带给戏曲的冲击有利有弊,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

    2010年04期 v.37;No.143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7 ]
  • 论董其昌的“画欲暗,不欲明”

    吕瑛;

    在董其昌的《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著作中,不乏许多对绘画的见解与感悟,也体现出他独特的绘画美学观。他提出的"画欲暗不欲明"不仅是他绘画美学观的体现,也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性格、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绘画中的"暗"的追求,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面风格,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迪,这方面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2010年04期 v.37;No.143 267-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