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伦理学基本问题研究

  • 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与面临的挑战

    周敏凯;

    政治认同是一定政治生态条件下政治主体(个人、群体)对政治客体(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府过程、政治思想意识)表现出的某种政治归属感与心理认识过程,以及政治参与过程。一般而言,政治认同取决于政治客体与系统的形象、行为与绩效,同时又对其产生巨大的制约作用。政治认同的基础可能是代表众意,也可能代表公意,其核心问题是对政治系统及其行为过程的合法性评判,它主要涉及对政治共同体、制度与政府、政府绩效、价值观等认同。现时民众的政治认同面临多重挑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使政治客体的发展更符合"公意",才可能使政治主体的政治认知更积极向上,政治参与更主动富有创造性,政治客体与系统的地位才能更稳固。

    2007年05期 No.126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258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规范

    2007年05期 No.12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5 ]
  • 论区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田福禄;

    我国社会在总体和谐的前提下,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区域发展失衡:一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二是区域关系不太协调。从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看,二者在各有侧重的同时,互为手段、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因此,深刻理解区域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有助于我们以社会和谐为核心,以纠正区域发展失衡为契机,及时有效地推进改革。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加强区域发展的各种手段和条件,不断增强区域自身实力,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完善国家整体的区域发展政策导向。

    2007年05期 No.126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1 ]
  • 和谐社会城市品质和道德文化建设

    宋晔;

    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下,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人文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所以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人文精神是城市品质的价值追求。和谐社会城市品质包括两个方面,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城市品质和反映时代特征的城市品质。分别是团结、公正、宽容和创新、奉献、开放。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道路就是道德文化建设。

    2007年05期 No.126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54 ]
  • 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俞睿;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决定了社会自主应该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选择。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把公共生活的秩序奠定于社会而不是国家或政府的基础之上,社会资本就表现为一种现代政治文明所需要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之间具有一致性和共生性关系,社会资本的生成必定促成现代政治的文明状态,为政治文明提供支撑。中国传统社会资本资源存在的诸多缺陷对政治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极大制约。因此,当前必须对社会资本进行再造与提升,以促进政治文明建设,达致社会资本与政治文明的融通共生。

    2007年05期 No.12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1 ]
  • 党内民主的结构论析

    郭金玲;

    从自身结构上讲,党内民主应包括三个方面:党内民主意识、党内民主制度和党内民主行为。党内民主就是在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党内民主结构中,党内民主意识是党内民主的心理形态,是实施和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前提和心理动因;党内民主行为是运作层面的党内民主,是以民主意识引发和民主制度保障的党内民主,主要体现为党内民主的原则、方法和作风,是最具实践意义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制度是党员的民主权利和党内民主原则得以实现和落实的保障,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征,认识和发展党内民主首要的和根本的就是把党内民主看做是一种制度。就党内民主结构的三个层面而言,党内民主意识是核心,党内民主行为是关键,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

    2007年05期 No.126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8 ]
  • 列宁与苏俄三个时期的三种工农联盟

    俞良早;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时期苏俄工农联盟的内容一方面是工人阶级及其执政党支持对农民平分土地,另一方面是农民拥护十月革命和支持革命向前发展。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工农联盟的内容一方面是工人阶级支持贫苦农民对富农进行斗争,另一方面是农村向城市即农民向工人阶级国家提供战争必需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工农经济联盟的内容一方面是工人阶级及其国家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是工人阶级领导农民一起建设经济。

    2007年05期 No.126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71 ]
  • 新型组织结构:绿党崛起的组织分析及其启示

    祁刚利;

    绿党放弃了传统金字塔型的等级组织结构,而追求一种扁平化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这极大促进了政党内部民主的实现,激起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绿党的迅速崛起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绿党组织结构的根本变革对中国共产党有三点启示:一是逐步减少层级,向扁平化网络型组织结构发展;二是辩证把握政党的规模和质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活力;三是加强集体领导,实行一定的分权制,逐步限制"一把手"的权力。

    2007年05期 No.126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63 ]
  • “英国学派”与爱德华·卡尔国际关系思想:共性与差异

    余意;

    英国学派与爱德华.卡尔的国际关系思想存在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不同理论之间的综合,都强调传统研究方法。但是在对待西方价值观和理性主义的态度上,两者差异显著。此外,不同的研究宗旨也决定了两者在理论标志特征和主要研究目标方面的不同。

    2007年05期 No.126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

    白同葵;

    调查研究是正确认识中国特殊国情,寻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重要手段,是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过程中克服党内主观主义错误,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作为一种根本工作方法,调查研究不仅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中介。

    2007年05期 No.126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2 ]
  • 邓小平与实事求是思想的传承与递进

    李德洲;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奠定了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实事求是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邓小平在反对"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反对"左"倾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在总结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明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概念及其内涵,并把它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进而升华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而实现了对实事求是认识上的一个历史性飞跃。

    2007年05期 No.126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4 ]
  • 社会转型期腐败成因的多维解读

    桑振平;

    腐败就目前而言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所带来的危害性极其巨大,不仅影响经济发展,甚至破坏政治的合法性。在我国,当前腐败生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其在政治、法律方面,主要体现在制度性机制层面的权力与寻租,在体制性机制层面,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及严密的法律体系的匮乏;在经济、社会方面,腐败的蔓延有深刻的社会变化空间,如经济转轨中的震荡、我党的执政党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腐败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方面的利益驱动等;在历史、现实方面,两千年的封建残余观念和小农意识以及现实社会诸多领域的有待健全,相互交织,推波助澜;在思想、道德方面,错误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的支配,亦是生成腐败的重要因素。总而论之,腐败是一个多元的产物,当从多维度去审视和分析。

    2007年05期 No.126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2 ]
  • 新公共管理与中国行政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王文义;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批判官僚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管理理念。但是,作为适应发达国家情况的一种管理模式,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生根发芽和成长,还需要具体分析中国的行政环境。新公共管理在适应中国的经济、社会和行政系统自身的特殊情况的基础上,对中国的行政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7年05期 No.126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9 ]
  • 从语言游戏到符号的圆舞——基于实践信息论的当代西方哲学批判

    徐岿然;

    当代西方哲学的生活理性转向,使作为生活的"活"的形式的语言成为研究的焦点。但是,生活一般的超时代、超现实的抽象性,使它无法解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真正现实地诠释语言,需要超越生活哲学的大实践观和大理性观,需要实现理性形式与现实实践的彻底贯通。在这里,当代西方哲学停滞不前,并在生活哲学本身所蕴涵的抽象解构维度中,将语言无根化和相对化,甚至进一步将其抽象为符号。这种符号化,在西方发达社会,已超越文化的樊篱而向社会生活一切领域蔓延。实践与理性的全面、全息性质以及信息倍增的超循环互动特征,因这种符号化而被异化,并被模仿化、幻象化(simulacrum)、碎片化、即时化等符号化表象所掩盖。

    2007年05期 No.126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4 ]
  • 物化幻影背后的抵抗——试论詹姆逊的社会历史总体性思想

    邢立军;

    总体性思想是詹姆逊的社会历史观的主要特征之一。詹姆逊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观念存在于文本的深层,而文化阐释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这种"否定的"意识形态,展现文本的乌托邦冲动。在詹姆逊看来,尽管晚期资本主义无所不在的物化现象使文化作品也蒙上了一层物化的幻影,但是,社会历史的总体性思想以及变革旧有的社会秩序的乌托邦愿望却仍然存在于作品的无意识之中。

    2007年05期 No.126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0 ]
  • 塞尔的语言哲学观评析

    孙海燕;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塞尔关注语言和心智的关系,认为意义必须联系存在于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来解释。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事实,从哲学的意义上阐述语言作为社会事实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语言的语义性,认为语义对于句法来说不是内在的。

    2007年05期 No.126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7 ]
  • 阿拉伯人性论的理论精华

    张勇;车文博;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2007年05期 No.126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2 ]
  •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问题

    王学军;

    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都涉及本体论问题。本体论是哲学中的核心内容,虽然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研究经历过兴衰,但在哲学研究中的前提核心地位是不可改变的。任何社会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都蕴涵有本体论前提。与哲学研究把本体论作为一门需要探究的学问相比,在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本体论是一个需要选择的立场,而这种选择深受个人偏好和时代哲学的影响。这种隐含的哲学立场至少可以分为两种倾向,即物质主义和理念主义。提高本体论的自觉,不仅对理解社会科学理论、推动理论的进步,而且对提高方法论的自觉都是十分重要的。

    2007年05期 No.126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9 ]
  • 设立我国的社科学部委员制是科学之举——与张箭教授《现阶段大陆社会科学界不宜设院士》商榷

    尹玉吉;

    本文针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箭教授在《现阶段大陆社会科学界不宜设院士》一文中提出的十五条理由进行反驳,认为在我国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或学部委员)恰逢其时,且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顺应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文理渗透"的大趋势,有利于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等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07年05期 No.126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1 ]
  • 论我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必要性及长期性

    李太淼;张文;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多层次、不平衡,其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在生产力尚未发展到"财富充分涌流"、"劳动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条件下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其必要性并不是首先来自理论的需要,而是来自我国实行"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经验教训,来自非公有制经济的独特功能及其实践成就。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将会长期存在。

    2007年05期 No.126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7 ]
  • 转型期过度竞争与政府行为

    李怡;

    过度竞争如同竞争不足一样,同样会带来经济运行效率的劣化。我国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源在于低进入壁垒和高退出壁垒并存。高退出壁垒既有一般的经济技术性退出壁垒,又有刚性较强的体制性壁垒,二者共同构成了企业推出的障碍。要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不仅需要产业内厂家建立竞合关系,而且需要消除行政性垄断导致的体制性退出壁垒。

    2007年05期 No.126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1 ]
  • 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任俊英;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与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面对的境况非常相似,同样存在着国有资产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管办不分、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严重等问题。国企改革的成功实践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对国内文化体制改革三种模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的方向。

    2007年05期 No.126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47 ]
  • 团队研究的新进展

    王秀丽;刘电芝;

    近年来,团队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团队有效性的含义及其评价,然后介绍近年来受到较多关注的团队有效性影响因素,包括各种因素的作用及其测量两个方面,以此来具体说明团队研究的新进展,最后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2007年05期 No.126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95 ]
  • 关于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张国兴;

    一般认为,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描述与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和现状的需要,是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进展的需要,也是为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提供量化和科学依据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构成内容及原则,建立了一个包括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大系统的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便为矿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客观的评价基础。

    2007年05期 No.126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12 ]
  •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的问题与对策

    黄才华;

    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而绩效考核则是绩效管理的试金石。绩效考核扮演着对员工工作绩效进行考评的重要角色,既是检验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手段,又是人事决策的基础,同时还是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依据。要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要全员参与考核,建立有效的沟通网络,更新员工观念,加强员工培训,实行绩效举证,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及时而有效的反馈机制。

    2007年05期 No.126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235 ]
  • “新佛教运动”、旅游经济与非营利部门——当代台湾佛教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周利敏;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宗教非营利性的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佛教在台湾的社会地位。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虽然在人才、资讯与金钱上,道场已像企业一样,有了新风貌,但利用宗教敛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若社会各界不予以重视,教团不仅无法扮演稳定人心的力量,甚至宗教自身也会变成社会隐患之一。

    2007年05期 No.126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4 ]
  • 旅行社人才流失现象与人力资源管理

    王红卫;

    加入WTO后外资旅行社的进入,使我国旅行社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态势,这对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管理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针对目前我国旅行社人才流失的现状,我们应该完善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关注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帮助员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加大旅行社对员工的培训投入,提高旅行社的竞争力。

    2007年05期 No.126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28 ]
  • 论冲突法的研究范式——法经济学范式的确立

    徐伟功;

    冲突法的各种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与矛盾,我们应该在广泛的层面找到理论上的可通约性,改变旧有的范式,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一般而言,法经济学范式中对人的行为主要有经济人的假设、人的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的假设,其理论主要有斯密定理、规范的霍布斯定理、科斯定理和波斯纳定理,其方法主要有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统计方法和博弈论方法等。

    2007年05期 No.126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0 ]
  • 证据制度的完善思路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和谐——以电子证据规则为视角

    张凯;

    目前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现象,以法制的手段实施治理需要完善电子证据的相关规则。这既需要考虑当前的诉讼理念与诉讼手段现代化的背景,也应当注意其与传统的证据理论的交融。电子证据时代证据运用理念的科学化趋势和证据裁判主义的要求,都成为完善电子证据规则的基础。

    2007年05期 No.126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6 ]
  •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分析及完善

    韦留柱;

    举证时限制度作为民事证据的一项基本制度,有利于诉讼证明任务的完成和举证责任的落实,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有利于诉讼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及程序的安定。综观中外举证时限制度的有关规定,其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明显差异。我们需要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两大法系的有效做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

    2007年05期 No.126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5 ]
  • 论自白任意性规则在我国的确立

    徐莹;

    自白任意性规则为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所共认,它以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为基础。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虽然也有自白任意性的规定,但是由于立法规定的粗疏和程序保障制度的缺失,该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差。我国应确立自白任意性规则,并从原则和程序保障性制度两个方面作出规定。

    2007年05期 No.126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2 ]
  • 论环境管理中行政合同的运用

    陆维福;

    环境行政合同在我国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大量存在,但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现行立法的缺位,使环境行政合同制度长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环境行政合同最早产生于日、美等国,是政府最早运用契约方式确认环境管理者与相对方在环境保护中的责、权、利关系的。它的产生与责任制思想向环境行政管理领域的渗透及由此引起的管理手段变化有关。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在环境管理领域开始引入环境行政合同,并被广泛适用于排污单位的污染治理、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能源开发、资源开采等。通过对国外环境行政合同制度的分析、比较,以及对我国环境行政合同实践的研究,将为我国环境行政管理提供崭新的理论视角与有效的实现途径,同时也对环境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7年05期 No.126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87 ]
  • 论行政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邵东华;

    民主参与机制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和精髓。行政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具有促进立法民主、实现人民主权、提高立法质量、法的实施以及适应WTO要求的重要价值;当前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中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机关漠视公民参与权、参与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够、公民参与意识比较淡漠等问题;对此,必须加强立法、完善配套制度、转变行政机关观念、提高公民意识以及建立责任追究制,从而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

    2007年05期 No.126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95 ]
  • 我国现行共犯制度下间接正犯的泛化及其反思

    王志远;

    我国现行共犯制度以主体间的"共犯关系"为核心范畴,在处罚范围和逻辑贯通两方面存在漏洞。间接正犯概念作为弥补漏洞的有力工具得以广泛运用,但其在这一过程中却存在技术性和机能性两个方面的泛化,而共犯制度的漏洞在"共犯关系"范畴之下又无可避免。这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说明以"共犯关系"为核心的共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实现主体间思维向单方思维的转变似乎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应然选择。

    2007年05期 No.126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63 ]
  • 对中国现行死刑制度的考察

    吕秋香;

    我国对待死刑的政策是"少杀、慎杀"。1979年刑法典对死刑持非常谨慎的态度,除了在分则中极力控制死刑外,还有总则中对死刑的适用作了严格的限制。1997年刑法典除了在总则编中对死刑的适用对象作了更精确的表述,并对死缓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以外,在分则编对可处死刑的罪种数量略有减少。但是我国死刑适用的范围客观地说是比较宽泛的,在当今世界各国刑法中也是不多见的。

    2007年05期 No.126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0 ]
  • 论刑事“污点证人”的权利保障

    米镝;

    污点证人是证人的一种,既具有一般证人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点。污点证人享有人身、财产安全受保护权、获得经济补偿权以及要求国家兑现作证豁免等权利。因此,必须构建污点证人权利保障措施体系,以保障污点证人的各项权利。

    2007年05期 No.126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59 ]
  • 《大荒经》与《山海经》关系新论

    张国安;

    《大荒经》与《山海经》的关系是正确理解传本《山海经》结构的关键所在,它们实际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大荒经》早于《山海经》,其内容是对商代某象征天圆地方原始宇宙观的神秘主义建筑之结构及其壁画内容的记录与描述。《山海经》晚于《大荒经》,内容属于东周时代颛顼后裔的东西,与长期困惑史学界的"怪物"、象征天圆地方的神秘主义建筑———明堂相关;所谓的四海指明堂中那圈象征性的圜水,根本与所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民族观无关;而海外也不是通常所指的远国异人,其文内就非常明确地表示其地理范畴是"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也就是说指人类生活的范围;其内容就是天文(日月、星辰、四时、太岁)的运行与"神灵"的世界(生死与情状),理解明白其"道"的只有"圣人",本义是说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2007年05期 No.126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0 ]
  • 古代自残装饰习俗探析

    郭敏;

    缠足、凿齿、肉体上穿孔、皮肤上扎针等多种形式的自残装饰习俗,是特定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的产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这或是一种审美意念,或是一种宗教信仰,或是一种追求生活的印痕,或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从中国古代自残装饰习俗的表象,可以探寻出古人精神追求的多元性。

    2007年05期 No.126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0 ]
  • 明太祖话语权对通俗文化的影响

    陈国华;

    明太祖的权力话语在洪武朝形成强势,通俗文化成为其政策的一种特定表现。戏曲是当时主要的通俗文化形式。太祖多次颁布律令榜文,制定了一系列对戏曲影响很大的政策、禁令法规,这些政策与明太祖推行的道德教化政策相关,伦理倾向显然。太祖推行的教化论影响了戏曲的创作和搬演,使之适应政治教化的需要,甚至影响到明初的戏曲创作,使明初创作的戏曲成为"风化""载道"的政教工具。

    2007年05期 No.126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88 ]
  •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

    刘宗志;

    清代慈善机构地域分布的均衡程度与政府介入的多少成正比,完全由官方办理的养济院分布均匀;政府起主导作用的育婴堂、普济堂分布比较均衡;民间自行办理的地方善堂、宗族义庄和工商业者的会馆公所等则分布最不平衡,集中在江南地区。这种分布特征源于政府政策、救济需求和各地经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互相作用。清政府的政策由各州县等地方政府来执行,所以政府起决定作用的慈善活动,其分布便比较均衡。清中期以后,随着救济需求的增加,政府对举办慈善活动力有不逮,主要依靠社会来兴办慈善事业。以苏州、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为慈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济基础。再加上当地文化发达,善书传播广泛,行善的思想相应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好善风气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兴盛。

    2007年05期 No.126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69 ]
  • 论大革命时期舆论界对河南形象的评价

    李文平;

    大革命时期,河南形象受到舆论界特别是进步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情、民风等多方面着重揭露了当时河南的贫穷、蒙昧和落后的状况,勾勒出了河南形象的消极面。这种对河南形象的"丑化",并非是为了单纯反映河南当时的现实,重点是服务于政治斗争的要求,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有其合理性。但它对外界正确认识河南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是造成人们主观上对河南形象评价发生偏差的历史原因之一。

    2007年05期 No.126 16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3 ]
  • 从民间交往到官方外交——延安时期中共与美国交往的演变及启示

    赵红;

    延安时期中共在处于非执政地位的情况下,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积极与美国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民间外交,使中共与美国的关系由民间交往逐渐上升到官方外交。这不仅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的长期封锁,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使国际社会对中共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夺取全国政权的步伐,同时也大大开阔了中共的外交视野,为中共后来开展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07年05期 No.126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4 ]
  •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语用和谐

    袁蕾;

    语言和谐是语言行为呈现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体现出与和谐社会本质相默契的语言社会功能。语言和谐是构建各种和谐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和谐社会,语言和谐是基础。人际交往中的语用和谐和社会语言环境中的语用和谐,应该是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相统一,大众化和独创性相协调。

    2007年05期 No.126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0 ]
  • “美女”称谓语泛化的原因及文化意蕴

    王劲松;

    本文从"美女"称谓语的流行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特点的探究,说明"美女"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由此引发对社会称谓语有关问题的思考。

    2007年05期 No.126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62 ]
  • 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

    李奕;

    现代语言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意义,突破了传统上把隐喻意义归入修辞学的范围的传统方式,同时,也分析了隐喻意义的取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这是文化和认知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取象差异。

    2007年05期 No.126 18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0 ]
  • 启蒙与救亡的碰撞与变奏——“七月派”文学简论

    李丹;

    "七月派"是由抗战所催生的一个文学流派。救亡与启蒙的互相促进,是七月派的精神追求,由此而升华出来的充满理想主义、敢于挑战不合理现实的勇气,使其具有鲜明的流派风格,被称为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唐吉诃德"。随着抗战时局的变迁,"七月派"总体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后期偏于沉郁悲怆。反思七月派的发展历程,可以给后来者以深刻的启迪。

    2007年05期 No.126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7 ]
  • 鲁迅与沈从文小说思想和艺术特征之比较

    徐曼;

    本文从鲁迅和沈从文的成长经历入手,针对其小说进行分析,在思想、环境、人物刻画、题材、风格、心理、语言等几个方面上加以对比,从而揭示出两个作家的创作差异。

    2007年05期 No.126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0 ]
  • 《古船》: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文本

    曹书文;

    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史上,《古船》既继承了现代家族小说批判家族制度与伦理的启蒙传统,又走向了对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叙事传统的超越。它由对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的叙述转向对革命集体主义家庭的关注,由对家长专制弊害的揭示走向对封建式族长专制造成的乡村历史悲剧的批判,审美情感由激进的抨击、感伤式的眷恋走向博大的人性悲悯,以其独到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独创成为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之作。

    2007年05期 No.126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6 ]
  • 论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思想文化内涵

    许宛春;

    二月河创作的"落霞三部曲"以其厚重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华人世界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作品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二月河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认知。他对康雍乾100多年这段历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绘和刻画;而在封建官场人与人的表现上,作者则以批判的态度,从封建传统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和险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历史氛围的营造上,也表现出了作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2007年05期 No.126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3 ]
  • 从《织工马南》看乔治·爱略特的宗教道德观

    李华;

    本文以英国19世纪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织工马南》为例,分析了爱略特的宗教观,指出该小说体现了爱略特的宗教尊崇思想和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并指出爱略特的宗教思想和她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

    2007年05期 No.126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7 ]
  • 健全的心灵击败扭曲的良心——《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的道德和心理成长历程探索

    张阿力;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批评作家,同时又是幽默大师及儿童心理学家。本文着重探索其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人公小哈克通过对黑奴吉姆看法及态度的转变引起的道德和心理成长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哈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并变得成熟起来。

    2007年05期 No.126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3 ]
  • 论狄更斯小说的儿童视角

    齐晓燕;

    狄更斯小说中的叙述者虽然各有不同,但许多作品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儿童的视角去观察生活或表现理想。他的作品具有浓重的理想色彩,在叙述和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儿童文学表现手法,具有明朗的浪漫主义风格,这和狄更斯童年的经历分不开,也和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经济形式密切相关。

    2007年05期 No.126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7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05 ]
  • 呼唤当代文学本真的回归

    吴圣刚;

    当代文学有过炫目,有过黯淡,有过多的褒扬,也有太多的争议。探究其原因,大概在于附加在中国当代文学身上虚妄的东西太多,存在着严重的失真。当代文学的失真首先是作家的失真,其次是作品内容的大面积失真,再次是语言的失真。中国当代文学意义和价值上的真正突破,只有全面回归文学的本真:第一,重构中国的文学体制,第二,文学进行自身清理。

    2007年05期 No.126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3 ]
  • 孙中山公民教育思想研究

    刘保刚;

    公民教育也就是塑造理想国民。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政治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也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由培养国民意识、规复国民人格、养成国民能力、振作国民精神、提高国民素质五方面构成。培养国民意识就是培养国民的国家、民族意识,树立主人翁意识。规复国民人格,首先是规复做人的尊严。此外,孙中山还谈到了道德人格,以及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养成国民能力,就是培养国民行使权力的能力。振作国民精神就是培养国民良好的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孙中山特别强调了乐观进取、力行冒险、发扬传统优秀精神。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孙中山主要强调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素质。孙中山的公民教育思想既具时代特点,又有鲜明个人特色。其最大特色就是紧贴实际,注重操作。

    2007年05期 No.126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09 ]
  • 论书院精神的现代传承——兼谈新亚书院的办学启示

    王颖;

    我国现代大学基本上是移植于西方,在长达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就没有解决好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断裂传统直接导致现代大学精神的缺失。重读古代书院,人们发现,古代书院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宝贵的精神传统,集中体现为对生命意义充分关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不断超越现实的创新精神。钱穆和他的新亚书院办学实践中,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书院精神的现代传承问题,值得借鉴。

    2007年05期 No.126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87 ]
  • 从价值取向看中西文化价值观

    苏珊;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但价值观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西方文化中,人性取向是"从恶到善",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取向是"从善到恶"。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天人相分。在中国,人与人的关系是群体或集体取向,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主义。中国人重视过去,对时间采取的是过去取向;西方人着眼于未来,对时间采取的是未来取向。

    2007年05期 No.126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88 ]
  • 斯皮瓦克的属下教育理论

    李平;

    斯皮瓦克既继承了关于教育塑造人的人文传统,又对其中的局限性进行了解构。她重视属下的教育问题,把教育视为摆脱属下处境的最佳方案;认为属下教育就是要对属下的欲望进行重组,目的在于让他们进入公共空间,实现社会流动。她借鉴了弗莱雷的贫困人口教育方法,又采用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其属下教育理论对中国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007年05期 No.126 21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7 ]
  • 网络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审视

    孟静雅;

    网络文化一方面给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民族振兴意识,造成大学生民族价值观的迷茫。过去,我们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文化、理想信念等教育中,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有新的视角。要注重加强新的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全球意识和科学理性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价值的并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和策略去处理好独立性与开放性、民族自尊与民族忧患、民族责任与自我发展的关系问题,并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立、健全教育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2007年05期 No.126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250 ]
  • 利益视域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完善

    孙晓棠;

    文章通过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商业行为、知识经济以及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等现象分析,认为高校在教书育人与经济利益的关系上应该更加强调教书育人的独立性,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在教育价值的取向上应更注重社会公平优于经济效益。为此,必须从解决高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价值取向上的冲突为切入点,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确立高校大学生的中心地位,实现德法并举,以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工作。

    2007年05期 No.126 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7 ]
  • 协作学习中的人际冲突与对策

    张豪锋;李春燕;

    协作学习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探究精神,但学生协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际冲突,人际冲突给协作学习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在协作学习活动前应采取预防措施,活动中进行监控调节,能够基本化解人际冲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协作学习策略的优势。

    2007年05期 No.126 230-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9 ]
  •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研究

    李星亮;

    本文探讨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和五个基本要素,网络对合作学习的促进,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在输入、输出和语境等三方面对语言习得的积极作用。本文还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

    2007年05期 No.126 23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23 ]
  • 数的和谐审美观对奥伽农多声音乐的影响

    温辉明;

    本文以奥伽农多声音乐与数的和谐审美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者进行分析与研究,阐述了数的和谐审美观对奥伽农多声音乐的影响,希望以此能对说明形成奥伽农多声音乐特点的原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7年05期 No.126 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4 ]
  • 颜体书风及其家学关系考

    杜旭光;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座丰碑,他开创了一派新书风,被称为"颜体书风"。颜氏的书法成就固然与其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但其自身的家庭背景、家学环境、文化氛围等对其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2007年05期 No.126 238-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7 ]
  • 论网络时代媒介生态失衡的表征及其原因

    颜春龙;刘远军;

    网络时代,媒介的生态失衡和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的异化将越来越严重。媒介生态失衡的原因在于媒介内外生态链的断裂。只有正确认识并分析当下媒介生态失衡的种种表征及其原因,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并使人类确立媒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以此促进媒介的良性发展。

    2007年05期 No.126 240-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8 ]
  • 新闻发言人与和谐舆论建设研究

    张举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重大任务。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是积极营造和谐舆论环境的关键举措。从新闻传播学角度来探讨新闻媒体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新闻发言人利用新闻媒体扩大传播效果等问题,能比较全面地认识新闻发言人与和谐舆论建设之间的关系。

    2007年05期 No.126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9 ]
  • 浅谈负面新闻

    万久玲;

    负面新闻对读者和社会来说,既有积极的正面作用,也有消极的负面作用。负面新闻能发挥扩大受众认知、激励向上、监督促进、警惕告诫、宣泄调节等积极作用,负面新闻也会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心理恐慌、导致意志消沉、助长道德错位、诱发不良行为。我们应本着"弘扬主旋律"的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控制好负面新闻的比例,讲究报道的方式方法;同时,也要做到报喜又报忧,发挥新闻舆论的批评监督作用,惩恶扬善,促进社会的发展。

    2007年05期 No.126 24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79 ]
  • 浅议如何保持修志工作的连续性

    董建莹;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不衰,源远流长,通过编志,可以总结历史,研究现状,探索规律,它确实是一项上对前辈负责,下为子孙后代造福,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保持铁路企业修志的连续性,虽不是一个迫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大问题。重视修志,就要正确对待修志机构与人员编制上的问题,以及如何借年鉴的"船",扬续志的"帆",还要适当把握续志的断限问题,正确地对待历史,并相对完整地载入史册,是惠及后世的大事。

    2007年05期 No.126 249-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0 ]
  • 社会进步的工具价值与人的终极关怀——评单培勇的国民素质研究专著

    崔永和;

    2007年05期 No.126 251-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1 ]
  •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宗教交往研究》评介

    赵桂兰;

    2007年05期 No.126 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