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作为幻象的意识形态: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张秀琴;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2007年03期 No.1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0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26 ]
  • 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大误读

    王宏伟;

    在早期鲍德里亚那里,符号构成了他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这体现在他的《生产之镜》中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存在的两方面严重误读:一是认为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并没有达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效果,相反是维护了资本主义社会;二是认为只有以符号作为批判的基础才能达到批判的效果。但他的符号批判理论正由于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误读而与资本主义达成了共谋。

    2007年03期 No.124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3 ]
  • 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真理观的现实思考

    仝瑞;

    20世纪初期,各种各样的真理观纷纷登陆中国,其中尤以实用主义和浪漫主义影响最大。前者主张真理的变异,后者主张真理的绝对。中国最终选择了后者,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时代,为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学理上反思以前的选择是很有必要的。

    2007年03期 No.124 10-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6 ]
  • 当代量子宇宙学及其哲学反思

    薛晓舟;

    本文首先给出量子宇宙学的发展简况,其次讨论超弦/M理论宇宙学,再次绍述圈量子宇宙学,最后对当代量子宇宙学进行一些哲学反思。

    2007年03期 No.124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3 ]
  • 论公正

    冯建军;

    正义、公正、公平等范畴既存在着相同,也存在着不同,不能混淆。正义是一种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公平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操作工具。公正是公平和正义的统一,公平和正义是两个必要条件,在这两个条件中,正义优先。公正的理想具有普遍性、绝对性和至善性,公正的制度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公正的实践具有相对性。

    2007年03期 No.124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235 ]
  • 比较视野下的中西理想社会研究

    谢江平;

    乌托邦建立在二元对立的实体论思维模式之上,它以超验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为基础,进化史观的烘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近代西方乌托邦的涌现。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典型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诗学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在历史观念上,循环史观是中国历史观念的主流,最为根本的是天人合一肯定现实世界存在的合理性,这一切决定了中国只有逍遥隐逸的桃花源,而没有否定现实世界的乌托邦。

    2007年03期 No.124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8 ]
  • 权利观念的经济视角探析

    李宏;

    对于权利观念的来源和本质,中外学者众说纷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商品经济理论使得权利观念建立在坚实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上,从而科学地揭示了权利观念的本质。社会主义国家对权利观念和商品经济的艰苦探索也证明了马克思权利观念理论的正确性,这无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利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03期 No.124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0 ]
  • 伦理精神: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灵来;

    和谐社会的组成要素有很多,但是其内在的本质规定在于对人的自由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在于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认可,在于人的幸福感的获得,其最终目标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建立在人的伦理精神之上的社会组织才具有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才能使社会的一切组成要素在人的作用下始终保持良性互动的“和谐机制”。

    2007年03期 No.12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8 ]
  • 论传统孝道在新农村背景下的现代功能及重构途径

    张爱红;

    传统孝道是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是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产物,有着其合理的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作为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产物的传统孝道有其落后和局限性,我们要通过弘扬传统孝道意识、转变老人自身的孝道观念等几个方面实现农村新型孝道的重建。

    2007年03期 No.124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13 ]
  • 区分“当且仅当”与“逻辑等值”——消除概念混淆和因果混淆

    倪荫林;

    虽然“当且仅当”与“逻辑等值”都具有等值义,但“当且仅当”具有世界限定性,“逻辑等值”是非世界限定的,两者具有实质性的不同,必须加以区分。

    2007年03期 No.124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6 ]
  • 论深化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研究

    刘会强;

    “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术界对这个思想的研究较为薄弱,这不利于完整把握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拓宽理论视野;其次,应当加强方法论自觉;最后,需要加强现实关怀。

    2007年03期 No.124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8 ]
  •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原则的提出和贯彻

    张泽民;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全面贯彻由他树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原则,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解决党内重大意见分歧时,既使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实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的统一。随后经过反复的理论论证与实践检验,产生了从“应用”到“创造”的观念上的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原则得以完善;其本身的普遍意义与传统文化渊源,值得深入思考与探索。

    2007年03期 No.12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8 ]
  • 毛泽东选择精神激励的方式发展中国经济的原因

    林志友;

    毛泽东与当时中共的其他领导人相比,他真正把握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的本意。同时,毛泽东尤其相信,战争年代的那种革命热情,并不是物质激励刺激出来的,在建设年代实行供给制,照样可以出旺盛的斗志。毛泽东当时具有理论和实践这两大资源是他选择以精神激励为主的方式发展中国经济的主要原因。

    2007年03期 No.12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4 ]
  • 试论毛泽东大跃进时期的风险意识

    王小京;

    毛泽东从酝酿发动大跃进起,到终止大跃进,其风险意识始终未放弃过,这些风险意识是随着大跃进的过程而不断得到加强的。毛泽东为抵御大跃进的风险,从一开始提出要一年抓四次,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逐步发展到要遵循综合平衡的原则;在实践上,为抵御风险,毛泽东频繁地举行会议与视察各地;在措施上,提出了中央和地方要设立三本账的主张。毛泽东抵御风险的意识被落实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上,有些内容在当年纠“左”的实践中已经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有些内容则为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打下了思想基础。

    2007年03期 No.124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8 ]
  • 试论“大跃进”运动中的“全国一盘棋”思想

    张俊华;

    “大跃进”运动是对新中国政治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经济建设运动。在“大跃进”出现问题以后,中央提出要贯彻“全国一盘棋”思想,对“大跃进”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大跃进”后期的体制上收以至运动的最终结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7年03期 No.124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3 ]
  • 邓小平“三农”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登潮;

    邓小平“三农”思想主要包括: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尊重农民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思想,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思想,科教兴农思想,农业改革和发展方向的思想等。以邓小平“三农”思想为指导,我们在当前的经济工作中,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的首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脚踏实地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03期 No.124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5 ]
  • 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王艳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也由此倍增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尽快地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农村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关键,也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2007年03期 No.124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50 ]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与构建和谐社会

    龚志宏;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势,进而在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构筑起“两头小、不悬殊,中间大、分层次”的社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它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固本培元之举,更是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取向。

    2007年03期 No.12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70 ]
  • 公共政策视域下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

    杜瑞珍;

    政治沟通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共政策决策、执行和评估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党和政府必须克服传统公共政策中忽视政治沟通的现象,坚持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从民主化科学化的角度构建政治沟通运行机制。

    2007年03期 No.124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24 ]
  • 我国法院适用宪法规范的司法实践与理论探讨——兼议我国宪法法院的建构

    张德瑞;

    法治国家的法院必须有宣布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立法为无效之权。如无此项规定,则一切保留特定权力与特权的条款将形同虚设。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法院目前尚不具有适用宪法规范的权力与能力。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片面地理解宪法规范的司法适用性与随心所欲地对待宪法规范的做法应该予以纠正。为了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法制的统一,更好地保护公民权利与监督宪法的实施,我国应建立宪法法院来担当宪法规范司法适用者的角色。

    2007年03期 No.124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6 ]
  • 中国传统法律之特权保护的政治批评

    张维;

    特权常被解释为“法律、制度之外的权利”,因此,从法律意义上而言,特权就是法外权利。但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中国传统法律公开承认特权并给予其保护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特权本身就是法内特权。而如果回归到特权概念原本所属的范畴——政治领域中去分析中国传统法律之特权保护,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评价并深刻理解这一现象有着一定意义。

    2007年03期 No.124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2 ]
  • 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变革的趋势

    朱春玉;

    在全球环境危机加重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呈现生态化、整合化以及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趋势。生态化即是在城市规划中体现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将人类活动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整合化是指城市规划法律制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城市环境、能源、历史遗产、资源、交通、土地利用等诸多方面,城市规划的管理不能局限于一个部门、一个地区,而要整合各种治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改变城市规划部门孤立运行的局面,协调相关部门的关系,使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持协调一致。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寻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每一阶段实现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2007年03期 No.124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26 ]
  • 高校教师聘用合同纠纷法律适用的制度与理念——以教师流失纠纷法律救济为视角

    胡林龙;

    随着高校聘任制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聘用合同纠纷增多,纠纷法律适用的关键在于合同性质的认定。在对几类相近合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界分聘用合同与行政合同的三个区分度递进的标准——抽象合同内容、主体适格和签约履约,阐述了聘用合同与雇佣合同产生的时代背景、立法思想、基本特征、法域归属以及法律适用的区别,明确主张聘用合同具有劳动合同的本质特征,并从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化的现实基础、合同理论、合同立法和历史必然等方面,提供了立法、理论与实践的根据。

    2007年03期 No.124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41 ]
  • 论非监禁刑政策中的人权保障价值

    韩克芳;

    非监禁刑政策对罪犯人权保障的体现是间接的。从刑罚目的或价值取向上看,它较监禁刑政策更有利于罪犯重返社会,它重点体现了对罪犯发展权的保障。国际人权公约中有大量关于非监禁措施的内容,这些内容将对我国的非监禁刑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今后我国非监禁措施总体调整与完善的基本思路是:扩大缓刑、假释等非监禁刑在我国的适用,改革现行的非监禁刑执行体制,进一步实现与联合国有关非监禁刑规则的接轨,改革和完善非监禁刑罪犯的外出制度。

    2007年03期 No.124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9 ]
  • 价格卡特尔构成要件研究

    王玉辉;

    价格卡特尔是一种反垄断法严格禁止的联合行为,其构成要件包括以协议、决议和协调行为表现方式的共同行为要件,处于同一交易阶段的复数经营者和行业协会的主体要件,以及在一定交易领域限制竞争的市场效果要件。在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过程中应明确价格卡特尔的构成要件,从而实现价格卡特尔的有效规制。

    2007年03期 No.124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1 ]
  • 调和中的强制——论欧共体法中的一致解释原则

    杨永红;

    作为一个有别于普遍国际法的法律秩序,欧共体法建立了不同于普遍国际法的许多规则,一致解释原则当属其中之一。欧洲法院建立和发展一致解释规则旨在保证欧共体法的效力,在确立欧共体法优先地位的基础上,保持了该规则调和的性质,同时试图通过温和而间接的方式使欧共体法在成员国法律制度内取得类似直接效力原则所获得的效力,其内在的强制性随之凸显。与具有直接效力的欧共体法相比,它更易于被各成员国接受,因此与直接效力原则、国家赔偿原则一起成为欧共体法效力的保证。而新近通过Pupino案将该规则扩展适用至欧盟法的第三支柱①,对于欧盟法的发展意味深远。

    2007年03期 No.124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5 ]
  • 人口的都市化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刘士林;

    以“城市群”为中心的中国都市化进程,直接影响或改变了农业人口的流动方向,使已超负荷运转的中国大城市进入更加艰难的时期。农业人口在都市化进程中向大城市与城市群的大规模迁移,不仅激化或加重了中国社会固有的各种现实问题与矛盾,同时也产生了只有在都市化进程中才会出现的许多新矛盾与新问题。以农业人口迁移模式为核心的都市化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必须予以严重关切与认真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都市化进程在加剧农村与城市在人口迁移等固有矛盾的同时,也为我们在更高的历史平面上综合解决城乡之间的紧张与危机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与先进的实践框架。

    2007年03期 No.124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4 ]
  •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原则探析——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

    吴天君;

    本文针对上一轮土地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乡市的具体实践,探索解决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矛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007年03期 No.124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1 ]
  • 混合经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体制基础

    苏晓红;苏明;

    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证明了建立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和建立在单一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纯粹”市场经济都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基础只能是混合经济。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混合经济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混合,是存在政府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从所有制层面上看,混合经济是指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

    2007年03期 No.124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4 ]
  • 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驱动力模型研究

    刘勇;魏恩遒;

    本文提出了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驱动力模型。该模型的主要启示在于:第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取决于推行这一金融创新的动力和阻力的消长。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是动力与阻力的动态演变过程。第二,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收益增加的外在推动,二是市场发展的内在推动。社会收益增加和市场发展对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机制分别表现为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的“自强化路径”和“市场路径”。

    2007年03期 No.124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3 ]
  • 旅游价格恶性竞争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田孝蓉;

    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其中旅游价格的恶性竞争,成为旅游业的普遍现象。旅游价格的恶性竞争成为旅游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中心,也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深入分析旅游价格恶性竞争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是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2007年03期 No.124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58 ]
  • 论偃师商城的都城性质及其变化

    李久昌;

    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都是商前期具有王都气象的都城,二者始建年代略有先后,偃师商城应略早于郑州商城,是商王朝灭夏后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具有一定的并存关系,二者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着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其变化反映了商王朝早期统治重心及策略的变化,并直接导致了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都城性质的演变。偃师商城经历了由国都到陪都的变化,而郑州商城则经历了由陪都发展为国都的过程,并非如有学者所言的无变化状态,而偃师商城地位的变化又与郑州商城的兴建及其发展有直接的关联。

    2007年03期 No.124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0 ]
  • 王莽代汉的“心法”研究

    李丰春;

    王莽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通往皇权之路上,虽不乏“篡”的意味,但更多的是利用权谋登上九五之尊。无论是恪守德行,还是排斥异己,以至使用谶纬、自造《自本》,都是其权谋术中的一环。真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终以“禅让”的计谋取代了汉祚。

    2007年03期 No.124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92 ]
  • 官僚经商与六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张宏慧;

    官僚的普遍经商,促进了六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传统的商业内容发生了变化,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六朝官僚经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整个社会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历史的进步。官僚经商导致了商人的官僚化,进而出现了商人干政的局面。同时,官僚商人对劳动人民盘剥,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官僚经商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远超过其积极作用。

    2007年03期 No.124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3 ]
  • 杨毓麟的交通思想述评

    苏全有;

    杨毓麟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子,他的交通思想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其中心认识之一是拒外债,主要动因是我国无偿还能力,外债因政府不负责任、人民有失监督而危险异常,以及铁路等交通业是列强侵华的工具、先导;之二是倡商办,反对官办、官督商办、绅办。在今天看来,由于内资匮乏,借外债筑路乃不争之必然,对此问题,不存在借与不借的问题,而是借多借少的度的问题;就官办与商办而言,双方各有自己的资源优势,皆非十全十美之举,比较务实的手法便是,使两种制度由对立而相容,适合商办者商办,适合官办者官办,或者官督商办,亦未为非可。官办+商办,官商合作,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必由之路。总之,杨毓麟的交通思想中之两大中心点拒外债、倡商办,乃非理性的认识,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需要。但是,这一主张并非杨毓麟所独有,也非革命派的一家之言,而是包括立宪派在内的民间舆论的共识、共同诉求,这充分显现了失控了的清末我国社会之非理性特征。

    2007年03期 No.124 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5 ]
  • 张之洞与清末学堂冠服政策

    樊学庆;

    甲午以后,在尚武思潮影响下,学界剪发易服行动迅速开展。为了约束学生行为,确保学堂人才服务于清廷统治,张之洞先后主持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和《湖北试办学堂冠服章程》,并推动清廷以湖北章程为蓝本颁布文学堂冠服制度。但是在清廷腐败政治和内部分歧影响下,张之洞的苦心未能缓解清廷困境,反而将学生推向清廷统治的对立面,加剧了清廷统治危机。

    2007年03期 No.124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46 ]
  • 佛教经录编撰及其对汉译佛经传播的作用

    陈文英;

    自东汉佛经汉译开始,在社会上存在一定数量的汉译佛经的基础上,为便于汉译佛经的流传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东晋时期产生了较完备的佛教经录。经录历南北朝至于唐代,发展日趋精密,殆唐而集大成。经录整理编辑汉译佛经,对汉译佛经的流传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指引、推荐、航标、顾问的作用。经录对汉译佛经辨伪工作的重视,使汉译佛经的传播能在尽量避免失真的状态下进行。经录对汉译佛经注疏的记录,起到了扩大所注译经传播范围的作用;其对汉译佛经的辑佚体现出了中继汉译佛经传播的功用。

    2007年03期 No.124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0 ]
  • 《多余的话》的魅力和价值新说

    梁化奎;

    《多余的话》是瞿秋白的狱中遗作。其魅力缘自作者不同凡响的一生经历,在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早期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强烈暗示力的话语、话语塑形的风格,以及它向世人所展示的瞿秋白的信念、情怀和人格形象。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思考了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党建成一个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革命应该采取怎样的斗争策略等问题,并已触及了对革命队伍中人的价值、尊严问题的思考。《多余的话》是对历史的见证和交代,也是留给后人和未来的。《多余的话》的这些内在价值进一步彰显了其魅力。

    2007年03期 No.124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3 ]
  • 美国西海岸大都市洛杉矶经济腾飞原因探析

    马小宁;

    20世纪洛杉矶的崛起是美国城市发展中令人瞩目的现象。生机勃勃的人文精神与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服务业在洛杉矶经济腾飞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联邦政府、国内三大区域经济间的合作以及与太平洋圈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07年03期 No.124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1 ]
  • “言”、“意”、“象”:从表意到审美

    汪振军;

    言、意、象是中国文论广泛涉及的三个范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大体经历了由表意到审美这一过程。对于“言意”关系中国人虽有着种种分歧,但以“言不尽意”为主,为了尽意就利用“象”作中介,由此而来的“意象”一词,不仅属于哲学范畴,更是文学的重要范畴,通过“意象”中国人的情感与精神得以充分表达,也正由于“意象”包含着“自然的人化”,包含着作家的审美观照,自然之景也同时获得了超以象外的力量。

    2007年03期 No.124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0 ]
  • “望”与“既望”究竟指什么时间?——从元稹《莺莺传》谈权威辞书的一个释词错误

    周相录;

    长时期以来,权威辞书均以为:“望”指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但古代文献资料表明,“望”与“既望”实际可指同一天,均可以指农历十四、十五、十六日甚至十七日。

    2007年03期 No.124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5 ]
  • 从《河岳英灵集》的诗型选择看殷?的取舍依据

    陈再阳;

    作为唐人自选的盛唐诗的代表选本,《河岳英灵集》在诗型选择上,明显偏重古体,其中又以五古为最。本文对殷?的取舍依据进行探讨,认为:崇尚兴象、风骨、声律的诗学理念,促使殷?钟情古体,盛唐五言诗的成就和地位又使他偏嗜五言,前者形成取舍的主观标准,后者构成取舍的客观依据。

    2007年03期 No.124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98 ]
  • 元杂剧中的游士形象之分析

    柏红秀;

    元代科举制不兴和举荐制盛行,造成游士成为士人的主体。元杂剧塑造了许多游士形象,他们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他们的生存状况非常困顿,二是他们的结局相当完满。将之与元代游士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前者相似,而后者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剧作者们借助这些游士形象表达他们对造成元代士人不幸命运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传统士人生活方式的向往。

    2007年03期 No.124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2 ]
  • 20世纪初世界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背景探源

    张先飞;

    20世纪初世界范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发生的世界思潮背景,本文拟通过系统梳理“五四”前后国人对这一思潮的介绍,以及对相关史论、资料的译介,力图描述出当时国人所认知的它的基本发展过程,以揭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的真实背景。

    2007年03期 No.124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06 ]
  • 有意味的形式:《孔乙己》文本之艺术符号解读

    原鹏;

    《孔乙己》文本世界中存在着一些很有意味的符号形式。酒店浓缩了孔乙己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人格分裂,形成孔乙己自我的迷失与他者的围困;服饰体现了难以突破的文化坚壁与隔离,长衫更是孔乙己心灵被异化与扭曲的承载;极度简化的人物关系是鲁迅小说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独特结构表现形式。

    2007年03期 No.124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7 ]
  • 《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

    彭国栋;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个突出的后现代性文本,它通过一个看似荒诞、色情的乱伦故事无情地解构了现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体系,暴露出道德的虚幻性和荒谬性。同时它也用反讽的手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嘲弄,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现象也多有批判和讽刺。

    2007年03期 No.124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45 ]
  • “和”“谐”构形与古人的和谐观

    韩伟;

    考察汉字“和”与“谐”的构形,可以了解古人渗透于其中的意义,由此生发,可以了解古人的和谐思想。“和谐”二字之中,可以追寻古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二元并存,重视民主制度建设的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等和谐观。

    2007年03期 No.124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7 ]
  • 当代汉语流行语探析

    韩李;

    流行语的大量涌现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对流行语的分类和来源进行系统的归纳,并从社会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对流行语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流行语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底蕴。

    2007年03期 No.124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262 ]
  • 品牌命名的方式和技巧

    郑献芹;

    品牌名称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好的品牌名称有利于打开产品的市场销路,提高市场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精心设计品牌名称。品牌命名涉及语言学、修辞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营销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本文探讨品牌命名的方式和技巧。

    2007年03期 No.124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5 ]
  • 从阐释学角度探讨个性化阅读

    徐东林;

    个性化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是“关注生命的个性化教育”的必然选择。本文试从阐释学的视角观照阅读的个性化,抓住阐释学和个性化阅读的理论契合点,运用阐释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个性化阅读,力求在阐释理论与阅读实践的关系中,寻找促进个性化阅读的最佳途径。

    2007年03期 No.124 187-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1 ]
  •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和谐教育的启示

    杨柱;

    孔子深得和谐教育的真谛,提倡“仁”、“智”、“勇”全面协调来达到教育内容的和谐共振,并为教育开拓了两种境界:一是师生在“亦师亦友”中融洽共进,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互感互化中“赞天地之化育”。

    2007年03期 No.124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16 ]
  •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

    周位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心在于构建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共同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诸多特性,而只有把握它的包容性,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实现超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道德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是对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历史方位的高度自觉,是社会资源整合的价值诉求,是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前提所在。

    2007年03期 No.124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95 ]
  • 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培育

    张红薇;

    网络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网络安全危机、信息污染、信息侵犯、信息综合征等,危机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因为网络主体缺乏网络生态伦理理念、道德自律意识和缺乏对网络行为的道德认知造成的。所以,切实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素质培育显得非常重要而又迫切。首先,要引导网络主体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能给予道德主体的行为以意义和价值,它的存在既对人行为的善恶标准给予评价和规定,也对人的善恶进行评判和范导。其次,网络主体必须确立网络生态伦理理念。保护网络生态环境实质上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人类应该像保护大自然一样,保护人类的网络家园。其三,教育网络主体应遵循互惠互利、公正平等、适度自由、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等网络生态伦理原则。其四,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其五,引导网络主体不断“内省”和“慎独”。最后,构建网络生态伦理教育的监督机制。

    2007年03期 No.124 19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45 ]
  • 西方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的历史发展

    杜凯;

    关于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西方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西方自我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发端于古代,以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和亚里士多德“实现幸福”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形成于近代,以康德的“道德主体性”和费希特的“自我完善”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深化于现代,以杜威的新教育观和罗杰斯的“学生为中心”教学观的自我思想道德教育观念为代表。

    2007年03期 No.124 202-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19 ]
  • 论片面的科学教育及其危机

    李清富;

    片面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现实形态,完整的科学教育是其理想形态。中西方片面科学教育共同具有四种表现形式,即内容的片面性、方法的片面性、学科(或专业)的片面性和目的的片面性。片面科学教育不仅抑制学生创新能力,扭曲学生人格,而且加剧了科学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人性危机。

    2007年03期 No.124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1 ]
  • 教育法律责任论析

    刘冬梅;

    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强制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教育法律责任是一种综合性的法律责任,其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教育行政法律责任、有关教育的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等;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具有复杂性。

    2007年03期 No.124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74 ]
  • 高校集群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价值分析

    李彦西;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囿于教育的职能而反对产业化,各级政府则囿于“穷国办大教育”的财政压力进行着高等教育的产业实践,这就造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发展上理论脱离实践、实践缺乏理论指导的现象。基于这一现实,我们提出高校集群的概念。高校集群对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的价值在于,其外部效应有利于区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对称投资,竞争效应有利于区内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逆梯度”升级,自组织效应有利于加速区内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溢出效应有利于区内高等教育产学研的融合发展。

    2007年03期 No.124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5 ]
  • 从知识人的视角看教师角色变迁

    李素立;

    在漫长的历史中,教师作为知识人,其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开发者”、“行动研究者”和“激励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一角色变迁的实质是师生逐渐摆脱教育过程中的“非人”地位,发挥其作为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2007年03期 No.124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35 ]
  • 竞技体育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刘纯献;

    中国竞技体育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中国的竞技体育工作者在面临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希望并存的时刻,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中国竞技体育崛起的成功经验,深刻认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为科学地制定新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统一思想认识,才能为中国竞技体育夺取和保持世界领先优势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2007年03期 No.124 220-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52 ]
  • 从三次科技革命看科技发展的人文价值趋向

    王睿侠;

    科学研究过程具有人的目的性,受人的价值观的支配,内在地包含着人文关怀的根据。因此,科学技术具有明显的人为性、为人性,科技发展具有明显的人文价值取向: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技革命使管理方式更趋人性化;科技发展为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实现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科技革命使人的生存环境不断人化、人文化,进一步彰显了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取向。

    2007年03期 No.124 223-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9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6 ]
  • 《文心雕龙·乐府》中的几个音乐问题

    张伟;

    《文心雕龙》一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而且对中国音乐史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其中论及音乐方面的有些内容尚需再探讨。探讨《乐府》篇中三个有关音乐的问题。

    2007年03期 No.124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7 ]
  • 从表演角度谈美国音乐剧的发展

    杨媚;

    美国的音乐剧从最初表演形式的粗俗,到各种表演手段的高度整合,再到与现代声光技术和创新布景技术的有机结合,整整经历了百年之久。如今,音乐剧已走向世界,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普及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表演风格。

    2007年03期 No.124 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3 ]
  • 长沙窑陶瓷写意绘画的意义

    李晓抒;

    唐代长沙窑陶瓷是在岳州窑基础上受唐三彩等中外因素影响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釉下彩陶瓷工艺。它打破了以釉色装饰为主要审美标准的一统天下局面,同唐朝文人“逸品画家”一起开创了大写意中国画的先河。

    2007年03期 No.124 231-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8 ]
  • 陶器艺术中的情感意味

    王志刚;

    艺术是将人类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把人类情感转变为可见或可听的形式的一种符号手段。原始陶器尽管塑造方式不一,器形和纹样也形式多样,但在内容上都是人类原始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蕴涵了人类最初的审美情感,是人们对当时社会稳定或纷乱产生出的或轻快恬静或抑郁沉闷的情感的体现。

    2007年03期 No.124 23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1 ]
  • 艺术创作和审美中的“无我”之境浅论

    张国权;

    艺术中的“自我”、“大我”、“超我”和“无我”是艺术创作中的不同境界,在审美体验中对审美意象生成起着不同的作用。中国艺术的“大我”、“无我”、“超我”与“自我”源于老庄美学,杂糅了儒、佛的综合影响,其中富有中国韵味的佛家宗派禅宗对其影响尤为深远。

    2007年03期 No.124 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5 ]
  • 白璧微瑕——读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三版)献疑

    段全林;

    <正>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年增订本。以下简称“黄廖本”),不愧为“一部受欢迎”的优秀教材。然而,白璧也有微瑕。笔者近几年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高等教育出版社“黄廖本”(增订三版)有几处存在学术方面的疑点和校勘方面的问题。笔者把这些疑点和问题一一翻检出来,期望与各位同仁、学者进行探讨,以使这部教材少些瑕疵,多些亮点。

    2007年03期 No.124 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规范

    2007年03期 No.124 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