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党》: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光辉篇章

    齐卫平

    2005年05期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7 ]
  • 《论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科学阐释

    宋镜明

    2005年05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49 ]
  • 《论党》: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奠基之作

    张田水

    2005年05期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2 ]
  • 《论党》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张世飞

    2005年05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加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权力文明的研究

    王建新

    政治的核心是权力。因而,当下进行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支撑点也理应建构在权力文明建设这个基础上。在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权力文明建设不仅关乎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地位,而且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就目前而言,我国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急剧性的甚至是结构性的变化,社会利益分化加剧,原有的权力内涵、权力制度、权力理念、权力配置、权力运行的空间和时间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重新梳理和解读权力的本质以及价值追求等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的基础理论问题,多视角、多层面地发掘权力范畴背后的哲学意义、伦理意蕴,明确我国权力文明建设的目标、价值追求、运行模式以及保障体系等,无疑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2005年05期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2 ]
  • 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探析

    陈先宝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已经饱含了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其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思想中已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做了深刻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005年05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4 ]
  •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历史价值观的本质要求

    韩先喜

    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这一战略价值目标的提出,既科学阐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又深刻把握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规律,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05期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87 ]
  •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侯晓

    数字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城市发展中的两大热点,二者相得益彰。我们应走出数字城市建设中的误区,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来建设数字城市,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05期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1 ]
  • 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张志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的结果。澳大利亚是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稳定,国民殷实,生态环境良好。其主要原因是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注重环境保护,强调人、自然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行高福利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为整个社会的稳定提供基石;强调政府就是服务,真正把服务落到在实处,避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矛盾和对立;等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借鉴和参考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先进做法,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05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7 ]
  • 试论“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意义

    袁宝菊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我党对历史与现实经验反思和总结的成果,又是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作出的涉及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新的重要结论。其中,“以人为本”是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是破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钥匙,它指明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明确回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道路问题,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5年05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73 ]
  • 关于马克思的存在论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

    石敦国

    如果我们从根本性质上认定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革命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那么,存在论革命何以被归结为历史观的变革,生产劳动如何进入马克思的存在论视域,政治经济学批判如何本质地关涉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完善与发挥,这几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是在存在论境域中理解把握马克思学说的关键。

    2005年05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6 ]
  •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超越

    李宏

    国家和法的问题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名著中,运用唯物主义原理,对自己早年推崇的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清算和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在社会、国家与法的关系上的唯心主义法哲学观,实现了在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的突破和超越。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也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中国转型期间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05年05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0 ]
  • 话语伦理学:在传统与后现代之间

    金丹,张娟

    以康德为代表的普遍主义规范伦理是启蒙以来现代性伦理学的主流。随着元伦理学概念的提出,规范伦理学受到了当代西方哲学三方面的攻击,特别是后现代伦理将矛头直指康德。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批判传统伦理学的先验主义、独断主义、单主体主义的倾向中显示出自己力量的同时亦暴露了其偏见与缺陷。哈氏在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辩中反思批判地吸收了其理论的启示,既捍卫了规范伦理传统的价值又发展了现代性伦理学。

    2005年05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4 ]
  • 民族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秦树理

    文化不仅是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曾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应树立正确的文化历史观,科学地解读民族文化,充分发掘和吸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内容,找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结合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2005年05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3 ]
  • 文化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杨运秀

    文化力是一种精神生产力,它渗透在综合国力的全部要素之中,蕴涵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力量。认识文化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2005年05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6 ]
  • 网络与文化创新

    李贤民

    因特网以其让人始料不及的态势覆盖着世界,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它的出现,揭开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关于网络与社会诸多层面的关系,众多学者做了广泛的探讨。然而,网络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网络对文化创新的影响,却鲜有人提及。但是,从文明时空交往新模式、认知过程的动态创新性、文化消费与生产的共时性、虚拟现实的功能、注重个性的创造等诸方面,可以发现网络的本质及其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2005年05期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9 ]
  • 产业升级的要素依赖与路径拓展

    何立胜,鲍颖

    生产要素的转换和流动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是各产业之间关系与地位调整的互动过程,又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序列顺向演进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地位与关系的不断调整,而且反映在产业范围的拓展和产业融合上。提升产业结构的一般路径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利用高新技术,推进产业层次提升;拓宽产业发展途径,加速产业分立与产业体系的形成;加大产业融合,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2005年05期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256 ]
  • 虚拟团队的内涵及其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问题探析

    胡峰

    可以将虚拟团队理解为成员在跨越位置的、时间的和关系的界限进行工作时,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技术以完成相互依赖任务的团队。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虚拟团队研究兴趣大增,他们认识到更多的团队是进行虚拟工作的,一定程度的虚拟性是大多数团队的组成部分。学者们现在仅仅开始着手理解虚拟团队是怎样运转的,为了方便这种团队的设计和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005年05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54 ]
  • 20世纪30年代我国会计界的主要学派及其争论

    刘常青

    20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的冲撞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会计的思考,形成了几个主要学派:改良中式簿记思想派、改革中国会计思想派以及力量较弱的调和派。其中调和派的观点对我国会计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却常为研究者所忽视。改良中式簿记思想与改革中国会计思想的争论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这些会计学派及其争论对中国会计的学术和实务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5年05期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8 ]
  • 河南省红色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

    孙艳红

    近年来,红色旅游异军突起,不仅成为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同时对提升区域形象,提高当地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优势化为市场竞争的胜势,至关重要。本文对河南省开发红色旅游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开发红色旅游的战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005年05期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67 ]
  • 货币及其社会历史作用的多维分析

    武模桥

    作为伴随人类社会的交往而产生和发展的交换媒介,货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在现代社会日益重要。货币在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类交往活动的互动中表征着历史进化的节度,货币的发展史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在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货币起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明显地体现为,促进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并通过不同的货币分配方式与不同的货币分配结果,促进了社会流动,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形成。

    2005年05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5 ]
  •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慧超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2005年05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72 ]
  • 钱大昕的经学批评

    王记录,孙新梅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昕从工具和思想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评论和驳难,剖析宋儒所倡导的“性”、“理”、“道”等范畴,给以新的解释,并以日常伦理来批评理学的思辨,有误读宋儒的地方。他总结出清学崇尚古学、实事求是、重视经史、经世致用的特点,同时又批评了清儒过分尊经泥古的弊病。

    2005年05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4 ]
  • 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试探

    岳红琴

    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幻和宋国国力的强弱而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从宋穆公到宋闵公为第一个时期,此时宋国国力还比较强大,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与不同的国家结盟;从宋桓公到宋平公初期为第二个时期,此时由于齐、晋的崛起以及晋、楚的长期争霸,为谋求生存,宋主要是追随齐、晋而与列国结盟;第三个时期为宋平公后期,由于晋、楚相继衰微,宋国力有所恢复,宋虽然仍追随晋国参与其组织的结盟,但对晋已是貌合神离。宋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2005年05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3 ]
  • 质疑主流: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反思

    李德元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有自己的起源、发展的脉络轨迹,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异己力量”。区域性、民间性是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基调和真切意蕴。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反思,力图打破把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视为农业文化附庸的现象,以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

    2005年05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50 ]
  • 论李大钊与丁惟汾在国共合作中的关系

    李文平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李大钊与丁惟汾作为国共两党在北方的主要领导人,共同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合作;大力发展国共两党在北方的组织,扩大了两党的力量和影响;反对右派的分裂活动,维护国共合作的大局;领导北方人民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运动,推动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发展。但是,由于所代表的阶级、思想上的差异,两人在合作中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并直接影响了北方国共合作的局面。

    2005年05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2 ]
  • 中国区际冲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冯霞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我国区际冲突的问题日益凸现,其中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我国区际私法中的适用,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区际冲突中运用的理论进行探讨,在比较典型的多法域国家立法及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法域现行立法的现状,对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具体运用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2005年05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45 ]
  • 简析美国国际平行诉讼中的禁诉命令

    徐伟功,黄鹏

    禁诉命令是美国解决国际平行诉讼的一种手段,是当事人用来逃避外国法院诉讼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禁诉命令有利于保护美国法院的管辖权和重要公共政策,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却有悖于国际礼让原则,损害外国国家主权。美国法院发布禁诉命令时适用宽松的标准或限制的标准,两种标准各有优缺点。

    2005年05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48 ]
  • 论罗马法的理性

    郎志恒

    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后世民法法典编纂的楷模,它建立在高度的理性基础上。罗马法的理性在于注重求实精神,崇尚理性抽象;在于衡平性的创法,使法律与时俱进;在于重视罗马法学家及其理论化的法学思想。高度的理性使得罗马法不断丰富、完善,富有生机地向前发展。

    2005年05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6 ]
  • 我国农民平等权利法律保障:回顾、反省与前瞻

    张德瑞

    保障公民权利是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核心要求。在我们这个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度内,农民权利的法律保障无疑是法治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人们都关注不够。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立法不仅数量与农民人口不成比例,而且立法的层次也较低,多数是一些政策性的文件和法规。就是在这些文件和法规中,农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是极不对等的。而且,在现行的一些法律规定中,尚有许多与城市居民相比不平等甚至是歧视性的规定。为缩小乃至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必须从制度上建构对农民权利的法律保障。

    2005年05期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53 ]
  • 论我国高等院校的行政主体地位

    牛犁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法治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在法律上的性质与定位已不能涵盖其在当前的独特作用和行为性质。逐渐上升的高校教育管理法律纠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根本问题在于高校的法律性质与地位模糊不清。明晰高校的行政主体地位,明确界定高校的职能划分,促使其职能行使程序化,是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教育管理法治化,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2005年05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2 ]
  • 契约法宪法化问题研究

    孙良国

    契约法宪法化是私法宪法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代私法的两个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原因在于由于高度专业化而导致的弱势群体保护。宪法权利对于私法有直接效力与间接效力两种学说。在契约法宪法化领域,德国与英国已经出现了相关判例。契约法宪法化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关键在于要适当限制契约法宪法化问题的适用以及适用方式。

    2005年05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7 ]
  • 浅析宪法中的公民权

    熊慈光

    多年来,宪法中的公民权一直被世人所关注,学术界对此问题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学者们对该问题的认识还有诸多的分歧。科学地界定宪法中的公民权,不仅有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而且还有助于宪法中的公民权制度的完整性。通过对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历史回顾,思考宪法与宪政之间的关系,可根据目前的显示情况对完善宪法中公民权的必要性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公民权的尊重与维护是宪政精神的精髓。

    2005年05期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5 ]
  • 电子商务条件下税法原则及要素的定位

    向贤敏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对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税收效率原则等税法原则和税法的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等税法构成要素产生严重影响。为此,必须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税法原则和税法要素予以重新定位:以现行的税制为基础,坚持税收的公平、中性和效率原则,坚持税收的国家主权原则,坚持税收的前瞻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修改完善现行税法,增加有关电子商务税收的相应条款。

    2005年05期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78 ]
  • 评《公司法》第60条第3款中的公司担保行为

    刘国强

    《公司法》第60条第3款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股东或者其他个人债务提供担保”。对该条款规定的立法目的究竟是限制董事、经理的担保行为,还是限制公司的担保行为,存在不同的理解。笔者从立法本意的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并就该款规定的合理性展开探讨。最后结合国外的立法实践提出了《公司法》修改的建议。

    2005年05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7 ]
  • 善意取得制度研究

    王济东

    善意取得制度对从事交易的善意第三人来说是权利保护,对原财产所有人或经营人的物上追及权来说则是限制。我国民事立法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规范不够系统、严密,只有动产所有权善意取得的零散规定,并未涉及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着重从要件构成方面详细阐述了动产所有权的善意取得和动产质权的善意取得。

    2005年05期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5 ]
  • 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探索

    王素云

    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复杂的非婚同居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诸多问题,立法必须作出回应,廓清非婚同居的内涵,使之与合法的婚姻关系和非法同居关系区别开来;对因非婚同居引起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应通过立法确认其处理原则及具体处理方法。

    2005年05期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90 ]
  • 略谈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类型——以西方国家刑事审判为例

    欧卫安

    缺席审判制度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美国、日本、法国等各主要西方国家在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立法上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特征,通过相关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出刑事缺席审判的诉讼理念与运作原理。

    2005年05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288 ]
  • 论“发愤著书说”在中国古典史剧创作中的实现

    孙书磊

    受中国传统诗学发愤著书说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历史剧时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抒发作者科场蹭蹬、知己难遇、去位巷处的忧愤之情。情感支配创作心态,进而表现为历史剧创作中题材选择的现实写照性与主旨表达的自喻性、补偿性。文人创作的历史剧不仅展示了历史剧作品所描写的既往历史,也反映了文人剧作者身处其中的当代史以及文人剧作者个人的命运史。

    2005年05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3 ]
  • 论《文苑英华》选录唐代作品的文献价值

    凌朝栋,徐雁平

    《文苑英华》选录唐代文学作品的文献价值大于选本批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具有保存唐代文学作品、保存唐代文学批评史料的文献价值,具有进行唐代文学作品辑佚、唐代文学作品校勘、唐人别集版本考证、唐代诗人考定等文献价值。

    2005年05期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76 ]
  • 中原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

    闫德亮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神话传说中,我国开辟神话传说起源较晚,在汉代才出现,到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以盘古开天辟地为核心的开辟神话系统,而中原地区流传尤为广泛,情节完整,内容丰富。我们认为,盘古神话体现出中原文化特点,是中原古老神话传说的组成部分。中原盘古神话主要集中在河南西部,体现出两大特征:原生神话通过移植和嫁接从而获得再生;神话传说的非逻辑性和超时代性。

    2005年05期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08 ]
  • 徐玉诺的诗歌创作简论

    秦方奇

    既是河南新文学第一人,又是“文学研究会”重要诗人的徐玉诺,以中原地区各种兵灾匪祸受难者、见证人的身份,自觉响应文学研究会领导人郑振铎“血和泪的文学”的倡导,对河南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给以真切关注。同时,他充分发挥主体自由创造优势,广泛采用意内言外、比兴象征的现代诗歌技法,并且在潮水般放荡奔腾的诗歌语言中,注意用韵,使诗歌充满了和谐的音乐之美。这无疑是对新诗初创期那种只重“白话”不重诗的“非诗化”倾向的有力反拨,也实现了对文学研究会过于“写实”的超越。

    2005年05期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5 ]
  • 对20世纪50年代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再解读

    黄蜜

    20世纪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初衷是用艺术再现战争历史,揭示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但是作家们在依托现实的写作中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的象牙塔。因此,这些小说由现实入手又远离了现实的本质,构筑了一个以精神为基石的理想世界。

    2005年05期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9 ]
  • 意识流在《推销员之死》中的运用探析

    杜小红

    意识流方法是指在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时表现了复杂的层次,用许多层次的交织形成再现生活的一种方式。从该方法在《推销员之死》中的巧妙运用着手,可以分析和探讨其对主人公形象塑造和作品主题深化的作用和意义。

    2005年05期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5 ]
  • 论《俄狄浦斯王》主题深化的手法

    刘世祥

    追溯法无疑是《俄狄浦斯王》最显著、使用最完整的艺术手法。但是使《俄狄浦斯王》主题深化的手法却是反讽和宗教文化。这两种手法的使用使剧本的英雄主题更加深刻,人物更符合时代特色。

    2005年05期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0 ]
  • 简评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

    杨静

    高尔斯华绥的作品《苹果树》表现出一种浪漫化的现实主义倾向,刻画了性格具有两面性的主人公艾舍斯特:一方面利己任性,不负责任,自欺欺人和以己度人,热衷于为自己辩护;另一方面沉溺于自己所谓的“骑士精神”和“怜悯”之中。“骑士精神”和“怜悯”只不过是他在弱者面前表现出的优越感,因而最终代之以对本阶级地位及生活方式的认同。作者企图用文学作品中的“美”来掩饰资本主义制度所产生的丑恶现象,“骑士精神”和“怜悯”是其对自己所处阶级的美化。

    2005年05期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6 ]
  • 弗莱“原型”新探

    夏秀

    弗莱的“原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至少具有两重主要涵义。在具体层面上,它指文学中那些构成文学形式稳定性的成分,如意象、象征等;在抽象层面上,它指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式上所遵循的“程式”或“模式”。前者本文称之为“具体的原型”,后者称之为“抽象的原型”。

    2005年05期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04 ]
  •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

    高乃毅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是近代极负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境界说”又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尤其是“无我之境”所要求于文艺的真实性,超出了传统美学所论之一般范畴,在中国美学关于意境理论发展史上首次把它推到了宇宙人生的深处。“境界说”对文学美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005年05期 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52 ]
  • 赵树理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

    朱庆华

    新文学的引导、为封建意识所笼罩的现实世界的需要、博大的爱心三者交互作用,使赵树理萌发了思想启蒙的创作动机,而改变险恶的生存环境的需要及作者的工作心态又把赵树理引上了“问题小说”创作之路。创作动机与实践的背离,既使赵树理成为名动一时的风云作家,又造成了赵树理在今日的落寞与沉寂。

    2005年05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0 ]
  • 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人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使命

    李志远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这其中,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无疑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基于此,本刊特约请我国成人教育方面的几位学者围绕“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研讨,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5年05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39 ]
  • 成人教育:教育公平的实践与理想

    陈选能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这其中,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无疑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基于此,本刊特约请我国成人教育方面的几位学者围绕“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研讨,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5年05期 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5 ]
  • 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社区教育:作为与局限

    周嘉方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这其中,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无疑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基于此,本刊特约请我国成人教育方面的几位学者围绕“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研讨,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5年05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8 ]
  • 成人教育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相关性

    聂琴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这其中,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无疑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基于此,本刊特约请我国成人教育方面的几位学者围绕“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研讨,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5年05期 172-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2 ]
  • 成人教育: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石

    姚远峰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这其中,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无疑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基于此,本刊特约请我国成人教育方面的几位学者围绕“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研讨,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5年05期 173-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6 ]
  • 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成人教育改革

    王莉颖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这其中,教育———包括成人教育———无疑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发挥一定的历史作用。基于此,本刊特约请我国成人教育方面的几位学者围绕“成人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研讨,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05年05期 17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2 ]
  • 组织学习力的系统动力学假设

    吴勇军,黎志成

    在组织学习力的研究中,目前存在着对个体学习的“移植”、对教育中的学习的“移植”和基本力学要素的“移植”三种倾向,这些“倾向”在揭示组织学习力的本质方面,虽然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认识视角,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习型组织经典理论中经常使用的组织能力、竞争力、创新力等表征组织学习的概念都是对组织学习力的描述。组织学习力是学习型组织这种复杂适应系统中,立足于环境变化,在吸收、传播、共享、转化、反思、提炼、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习”的各种要素的非线性作用而形成的积累性学识,可以用能力、竞争力、创新力等进行描述的系统动力。

    2005年05期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7 ]
  • 大学的精神世界与精神教育

    徐金平

    人的独特性表现在具有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即物性与心性的双重属性,人的精神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大学世界的主体构成是师生两类人,由此决定了大学世界的“属人”性,既然大学世界是一个有别于自然世界的属人世界,那么便可推断出大学世界的根本属性,即大学世界的精神属性,因此,大学的精神世界在大学世界中就具有了根本性、决定性的意义。大学世界是人的世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属性决定了大学精神世界的构成;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是大学精神世界的根本构成,大学科学(求真)精神与人文(求善求美)精神为大学精神世界的支柱,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应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大学精神教育便在相应的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精心构筑净化大学精神世界的人为环境,二是突显大学中人之为人的精神教育,三是强化大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2005年05期 180-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 高校合并组建中的现象学理性思考

    韩绍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强力推进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结束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多级化管理的办学体制,对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高校组织系统内部决策层、执行层、技术层表现出了多种矛盾冲突。其组织成员的心态各异,有合作、顺从、折中、回避、强迫等类型。为正确解决高校合并组建中存在的问题,把由于合并组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促进高等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应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结构与比例、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数量与质量、育人与用人、个人与组织等六个方面的关系。

    2005年05期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7 ]
  • 大学规划理念与校园建设

    吴澎

    大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其空间形态和内涵因社会需求的变化而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是大学理念变革的反映。本文回顾了大学校园规划理念的演进,分析了新形势下校园规划建设的思路与创新,结合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经验,总结了新老校园建设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005年05期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3 ]
  •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

    郑邦山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的构建要将“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三级组织架构”,创造“三全”工作氛围;启动“全过程就业指导工程”,把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服务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加强就业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树立“窗口”意识,为毕业生提供周到的就业服务;加强理论研究,探索内在规律,不断创新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5年05期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3 ]
  • 市场经济与德育功能的拓展

    余敬阳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领域不断拓展,德育功能全面扩展,重塑德育功能观为客观必然。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功能是对以往德育功能的有机继承,在其体系中仍然存在着德育原有功能的本体要素,这些要素在现代社会中依旧发挥着各自作用,并表现出新特点和规律。随着德育领域的拓宽,德育功能不断扩展,这是德育活力和生机所在。扩展表现在德育功能层面扩展、德育功能方式扩展和德育功能力度扩展。

    2005年05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1 ]
  • 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

    罗建平

    高校思想品德课应运而生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或称德育)工作科学化的实践中,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要求,面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和他们普遍关注的不同问题,以追求提升教学实效性为目的,以实现自身的科学化为动力,在课程设置、内容建构、方法改进等方面不断地努力探索,历经初步发展、全面建设、改革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等建设阶段,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首先,在课程门数上,它经历了由一门到五门,再到三门,又到两门的演变过程。其次,在名称上,它经历了从“高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到“高校思想教育课”,再到“高校思想品德课”,又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演变过程。第三,在基本建设上,它经历了由不成熟、不规范到比较成熟、规范,再到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又到在创新中发展的演变过程。

    2005年05期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84 ]
  • 我国高校学报发展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刘明

    高校学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期刊群,为促进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为繁荣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以及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成果展示方面起到了窗口和桥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学术期刊竞争的日趋激烈及逐步市场化,建设名刊、名栏和独具专题特色的期刊成为学报界的首要课题。这就需要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高校学报发展创新所面临的困难及制约因素,采取“以专业、地域文化特色或以名人名作带名栏名刊建设”,取主动整合之途,走紧密结合、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使学报在期刊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

    2005年05期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9 ]
  • 论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

    朱彤晖

    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是学术研究规律、学科发展和实践发展以及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要求。选题策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内部建设、学术前沿调查、构思选题、稿件组织、编辑修改稿件和刊后检验等环节。

    2005年05期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8 ]
  • 论孙犁的编辑思想

    樊成

    孙犁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在报纸副刊编辑方面成绩卓著的著名编辑家。孙犁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在编辑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副刊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扶植文学新苗、培养青年作家,倡导刊物往小而精里办、不往大而滥里办,注重编辑素质的提高和职业道德建设三个方面。

    2005年05期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5 ]
  •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李桂君

    近年来,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愈来愈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知识管理是新形势下图书馆通过不断获取高素质人力资源,并使其参与到图书馆各项活动中去,发挥其潜能,把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全部心力和体力充分调动起来,做好图书馆工作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当前,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仍然比较严峻,必须用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才能使图书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5年05期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1 ]
  • 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评价标准

    王亚南

    当前,许多自编的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它直接影响了现行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质量和检索效果。为了规范其分类体系,就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以知识覆盖程度、结构完善程度、类目组织程度、体系稳定程度、类名规范程度、界面友好程度、功能发挥程度等方面为主的中文搜索引擎分类体系评价标准。

    2005年05期 210-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8 ]
  • 略论面向21世纪的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

    丁玉珍

    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和素质培养是高校图书馆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阐释了高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探讨了馆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加强馆员继续教育,培养合格学科馆员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2005年05期 21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2 ]
  • 长期执政的政党如何保持活力和诚实——读孙景峰新著《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

    吕元礼

    孙景峰的新著《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从执政形态的研究入手,提供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如何在一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活力和诚实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执政何以保持活力而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有如下成功经验:其一,以实用主义为保持活力的思想源泉;其二,以自我更新为保持活力的组织基础。就长期执政何以保持诚实而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成功经验是,其一,以“好人”为保持诚实的载体;其二,以高薪为保持诚实的依托;其三,以“自净”为保持诚实的保障。《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研究》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形态的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也为长期执政如何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提供了可供学习的教材。

    2005年05期 215-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8 ]
  • 关于自然知识与人文知识作用的再思考

    宋芳

    自然知识只能解决物与物的关系,是对人类生存条件的理性探索,而人文知识却能使主体自身正确或比较正确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识社会历史领域的法则、秩序和规律,两者相互作用,从而使整个社会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

    2005年05期 21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2 ]
  • 浅谈音乐的二度创作

    张宇

    音乐的二度创作是指音乐表演者在演奏或演唱时,在遵守作曲家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运用自己娴熟的专业演奏或演唱的技术和技巧,充分调动自己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情感和表现力,对作品进行最大限度的创造性传达和再现。扎实的表演技术和技巧是二度创作的根本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二度创作的必要条件,文化底蕴、生活阅历、情感和想象是二度创作的组成部分。

    2005年05期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