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略论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朱少均

    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供适宜的思想观念基础 ;提供精神动力 ;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 ;是其创新的先导和支撑 ;为其创新开拓新的领域 ;培养和提高创新人才的素质 ,等等

    2002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6 ]
  • 法治时代道德的社会价值

    程秀波

    法治取“德治”而代之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历史的必然。但道德地位的历史嬗变 ,并不意味着道德的可有可无。在法治居于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 ,道德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道德反映和调节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特点 ,道德作用的特有方式和范围 ,以及道德作为法律的价值基础和法治的实现条件等等 ,都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 :对道德的虚无主义的态度 ,不仅会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失范和无序 ,而且也会侵蚀在人们心目中尚未完全确立起来的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的信念 ,影响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2002年04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91 ]
  • 论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意义

    颜秉乡

    长期以来 ,学术界往往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仅仅归之于生产关系 ,而很少有人重视其生产力功能。实际上 ,交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论从物质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上说都具有生产力功能。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主要从精神交往这个层面上就社会交往在语言传播、文明成果延续共享、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交往的精神生产力功能 ,并从若干方面加以具体展开 ,进而突出了现代社会交往所具有的空前重要的生产力意义

    2002年04期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6 ]
  • 文化资源及其特征

    吴圣刚

    文化资源指的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以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现象为指向的精神要素。和自然资源一样 ,文化资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无形、传承性、稳定性、共享性、持久性、效能最大性、递增性等特征。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

    2002年04期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290 ]
  • 论袁世凯的官为商助思想

    苏全有

    在袁世凯的经济思想中 ,官商合作即官为商助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表现有二 ,一是扶持周学熙近代工业企业集团以为示范 ,二是扶持近代民族资本蓬勃发展以增强国力。晚清中国饱受外国资本的侵略与冲击 ,在这种困难情形下 ,脆弱的民族资本单枪匹马地发展 ,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 ,具有近代意识、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过程中的开明官僚的帮助 ,是十分必要的。官为商助 ,是晚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2年04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3 ]
  • 跨国直接投资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朱鸿伟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跨国直接投资迅速发展 ,究其原因 ,除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发展机制决定这一扩张行为之外 ,也与国际经济结构、对外经济环境和企业战略转变等因素密切相关。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为主体的全球经济活动 ,推动了国际化和世界经济的融合 ,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国际关系。跨国直接投资不仅使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趋势同时得到加强 ,而且在给各国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 ,使国家经济主权的相对削弱成为可能

    2002年04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87 ]
  • 略论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新发展

    苏晓红

    以股东主权加外部市场约束为特征的美国新古典治理模式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为 :资本市场上的恶意收购受到了立法的限制 ,股东至高无上的权力受到了质疑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加强 ;对董事会的职能和结构进行了改革 ;职工开始参与企业治理 ,推进了产业民主化的进程 ,等等。变化中的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在一些方面和德日模式出现了趋同

    2002年04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47 ]
  • 投资咨询机构开展资产委托管理业务的必要性及其优势

    王久莲

    证券投资咨询机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重要机构 ,但由于种种原因 ,其业务范围狭窄 ,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但就其本身的业务特点及性质而言 ,有着进行资产委托管理的极大优势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投资咨询机构从事资产委托管理的必要性和其所具备的有利条件

    2002年04期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3 ]
  •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制度分析

    郭鸿雁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提出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模型 ,指出农地制度安排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大贡献 ,同时指出 ,作为一项制度创新 ,实现集体经济和规模经营是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并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2002年04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93 ]
  • 论我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理论与实践

    王虎华

    国际争端解决不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甚至发生战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联合国的宗旨和国际法基本原则。我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并历来以和平方式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及其现实问题。我国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在对外关系中 ,我国历来主张并积极实践以谈判和协商、斡旋和调停的政治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对于国际仲裁 ,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不接受任何仲裁条款。80年代后期 ,在我国与外国签订的非政治性国际条约中 ,开始接受仲裁条款并有实践。同时 ,我国也历来拒绝通过国际法院解决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争端。 80年代开始以来 ,除了对一些涉及我国重大国家利益的国际争端仍然坚持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之外 ,对有关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由国际法院解决争端的条款一般不作保留

    2002年04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75 ]
  • 中国法律与WTO规则接轨的原因分析

    胡泓

    加入 WTO是我国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一件大事。 WTO是市场经济规则的必然反映。 WTO的规则要求其成员国的国内法律与 WTO的规则相吻合。本文从政治、经济、法律等若干方面分析了成员国的法律为何要与 WTO规则相适应的各种原因

    2002年04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4 ]
  • 电子商务中数据讯息的证据问题及其解决

    刘颖

    电子商务所引起的证据效力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 ,第一方面是计算机所储存的数据或数据讯息能否在诉讼中被法院采纳为证据即证据可采纳性问题 ,第二个方面是数据的证据价值或证据力的问题。数据讯息在英美法系所遇到的证据法问题 ,突出表现在英美法系国家传闻规则与最佳证据规则构成了采纳数据讯息作为证据的主要障碍。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在民事诉讼中实行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 ,其证据的取舍和证据力的大小 ,完全由法官凭借“良心”与“理性”自由判断 ,但某些大陆法系的法律规定了可采纳为证据的清单未包括计算机记录 ,因此在这些国家 ,仍存在数据讯息的证据效力问题。另外 ,在大陆法系国家 ,应用计算机还会遇到原件要求的证据法障碍。面对数据讯息在证据上的可采纳性问题及其证据力问题 ,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分别通过国内立法、国际统一规则及交换协议的不同层面 ,通过排除障碍 ,功能等同等方法 ,对于数据讯息给予应有的证据力。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不包括数据讯息。有学者认为可将数据讯息解释为“视听资料”,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应将数据讯息作为一种“书证”来对待。本文认为 ,我国的证据立法有两种思路可以选择。第一种思路是根据数据讯息的不同表现 ,分别将其纳入传统的证据种类如电子物证

    2002年04期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1 ]
  • 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的规制

    武丰远

    在现代社会中 ,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 ,在某些行业广泛使用 ,但格式条款的拟定者往往为了自身利益 ,损害相对人的利益 ,为规范其运行和发展 ,我国《合同法》对其作了明确规定。本文从格式条款的概念和特征入手 ,分析其不足 ,探讨《合同法》对其规制的手段

    2002年04期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3 ]
  • 巩固与开拓:中国政治社会化的途径选择

    赵海立

    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就必须有一个浓厚的、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氛围 ,这也正是中国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意义所在。为此 ,中国必须在发挥与巩固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的基础上 ,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政治道德的培养 ,使人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另一方面 ,要扩展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加强对人民政治知识的教育和政治参与能力的培养。同时 ,在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渠道和手段的选择上 ,应随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地加以开拓和丰富 ,综合利用家庭、学校、政府、同辈团体、工作场所、政治组织、大众传媒、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 ,并使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政治社会化方式 ,与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实践的社会化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当然 ,在中国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最大的政治组织 ,也要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成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和政治社会化方向的指导者。中国还需要提高全民族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健全各项政治社会化的法规、制度等 ,从而厚植政治社会化的基础 ,加强对政治社会化的保障

    2002年04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86 ]
  •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王霞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历史机遇。但同时也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形成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地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 ,在融入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在谋求发展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体制的创新 ;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要坚持合作与斗争的原则

    2002年04期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5 ]
  • 社会正义与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

    黄真伟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实体公正的重要保障 ,司法公正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司法文明 ,而司法救助制度则是司法文明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实施和完善我国法院司法救助制度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 ,而弘扬司法文明、确保司法公正则是达到社会正义的必由之路。司法救助制度有待于在审判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包括司法制度的完善、社会机制的完善和个人法律意识的完善

    2002年04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8 ]
  • 论字形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韩伟

    字形文化研究是通过汉字形体而追溯其在组构过程中所蕴涵的古代文化信息 ,因此 ,其研究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字形文化研究的重点应当在古汉字。古汉字在构形中具有较强的图形性 ,它是携带文化信息的源头 ,是字形文化研究的本体。二、古代文献是汉字承载古代文化信息的主要承载物 ,字形文化研究必须正确处理与古代文献的关系。三、字形文化研究与整个民族文化的关系。字形文化研究不仅要进行独立的个性的研究 ,还要放在整个民族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研究

    2002年04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0 ]
  • 雕版印刷对宋代汉字的影响

    王立军

    雕版印刷在宋代的广泛应用 ,给汉字形体带来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字形规范和字体特征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雕版印刷与以前的传抄形式相比 ,字形变异的几率大大降低 ,再加上宋版书籍刻工讲究 ,校勘精细 ,使得宋代汉字形体进一步走向规范 ;宋代刻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笔画瘦硬、横平竖直的字体风格 ,也为宋体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002年04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70 ]
  • 自娱:李渔的创作心态及文学功能观

    黄果泉

    注重自娱是李渔创作心态特色之一 ,并衍生出独特的文学功能观 :强调舒张思想个性、自由展示才情、追求自我快适而无须虑及文学外在价值。在其诗歌创作与戏曲创作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而又各各不同 :诗歌创作关注自我适意而轻视外在规范、外在功能 ;戏曲创作则偏尚想像移情、舒郁解愠等情感层面的行文之乐 ,以及由艺术技巧的纯熟而带来的理性喜悦。李渔重自娱的文学观念与晚明文人的人生态度及创作态度一脉相传 ,而与传统的文学功能观背道而驰

    2002年04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51 ]
  • 李清照文学成就原因的女性主义阐释

    王绪霞

    在父权制的阴影下 ,何以成长起来李清照这样一个可以抗衡于男性的女作家 ,这一直是个谜。人们在试图解释的时候 ,常常不自觉地受到传统的男性中心主义立场的干扰。我们尝试以女性主义的理论立场对李清照的生平与文本进行考察 ,惊奇地发现 ,她走的是父权制规定的道路 ,但社会意识却未能模塑她的性格。她生活中几个偶然机遇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各个环节都朝着有利于她发展和发挥文学才能的统一指向。同时 ,这几个关键都在父权制的“天理”与“人欲”的契合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就在天理与人欲媾和的狭小空间中作边缘生存。在“去人欲 ,存天理”的时代 ,她却既合乎天理又顺乎人欲

    2002年04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1 ]
  • 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再阐释

    李保民

    鲁迅先生完成了《呐喊》、《彷徨》两部现代题材小说创作之后 ,在继续开掘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同时 ,企冀用历史小说的形式描绘“中国人的脊梁”式人物。当他进行这种正面描绘的时候 ,却发现了民族脊梁上的精神负累 ,历史的混沌性与历史的清晰性相混杂 ;发现了主人公自我确定的艰难 ,自我确定的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由这两个发现形成的悖论组合的艺术张力 ,使《故事新编》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

    2002年04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4 ]
  • 河南时政歌谣的传统特色

    马华祥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夏商以来直到宋金为止 ,河南几乎一直是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身处天子脚下的河南人创作了大量的时政歌谣。河南时政歌谣富有传统特色 :一、敢于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公开揭帝后之短、之丑、之劣、之毒 ;二、对宦官、外戚、奸臣把持朝政、祸国殃民现象深恶痛绝 ,大胆谴责 ;三、对清官廉吏的歌颂总是发自肺腑由衷赞美 ,流露出无比的敬爱之情 ;四、富于现实性、政治性和斗争性 ,感情强烈 ,爱憎分明 ,语言形象生动 ,简短有力

    2002年04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8 ]
  • 河南神话的基本特征及学术价值

    杨德贵

    河南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多文化因子的融合 ;多神话与传说的并存 ;原生神话超强的生命力与再生力 ;地域性与超地域性 ;神话与传说的相互生成 ;神话演变过程中的非逻辑性与超时代性。研究河南神话的意义在于 :神话对古史的反证作用 ;弥补中国神话之缺 ;通过神话异文发掘新的神话 ;窥视中国古典神话流变的过程

    2002年04期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0 ]
  • 一个新兴民族从觉醒走向独立的寓言——霍桑《我的堂伯,莫里纳少校》主题分析

    林六辰

    《我的堂伯 ,莫里纳少校》是霍桑的一篇鲜为人知的成长题材讽喻体短篇小说。小说用年轻的乡下人罗宾进城攀亲 ,夜间寻觅堂伯的故事比喻一个日益兴起的充满活力的美利坚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这种成熟对年轻的罗宾来说则是对人生道路及生活方式的求索和选择

    2002年04期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2 ]
  • 明治时代前期宪政思想论略

    刘季富

    在明治时代 ,随着天皇制绝对主义政权的逐步确立 ,日本社会各阶层围绕着权利再分配的宪政问题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启蒙期”培养起来的思想家们的宣传鼓动下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渗入社会各阶层 ,最终酿成一场规模巨大的自由民权运动。在运动中提出许多带有民主色彩的制宪原则 ,力图创造出一个与绝对主义政权异质的崭新国家形态。但是 ,由于运动领导者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弱点 ,最终都回归到支持天皇制政权建立这一出发点上

    2002年04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0 ]
  • 对苏俄初期政党体制转型的再认识

    刘靖北

    十月革命前后 ,列宁和俄共曾经设想实行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 ,并在十月革命后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苏维埃政权初期多党联合执政的短暂试验 ,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苏俄政党体制最终从多党联合走向一党制 ,主要是当时俄国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状况决定的。后来 ,斯大林把一党制绝对化 ,而又忽视一党制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建设 ,使这一体制产生了许多严重弊端 ,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2002年04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59 ]
  • 论汉代“吏道”

    赵光怀

    吏道是汉代仕进的基本途径之一。汉代掾吏升迁的机会较多 ,主要通过四种途径 :其一 ,通过察举升迁 ;其二 ,积功劳升迁 ;其三 ,由三公掾属而升迁 ;其四 ,举计吏拜官。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 ,吏道不仅没有被限制 ,反而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九品中正制确立后 ,由吏道而升迁的仕进方式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002年04期 8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46 ]
  • 二十世纪初中国婚姻变动初探

    安秀玲

    2 0世纪初 ,在中国社会大变迁的背景下 ,处在生活表层的婚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婚姻主权下移 ,择偶标准变化 ,离婚、再嫁自由 ,婚姻程序趋简及“文明结婚”的出现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变动的主要表现。

    2002年04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09 ]
  • 对同盟会反封宣传的再认识

    王中茂

    在同盟会的反封宣传中 ,没有摆正民权与民族两大主义的位置 ,许多会员错误地以为“去满人”就等于“去暴政”;同盟会忽视了必要的民主启蒙工作 ,致使民主只是在表面形式例如主张共和政体 ,废除君主专制这种极为外在的意义上为人们所接受和了解 ;同盟会在批判君主专制 ,宣传共和国方案的时候 ,始终未能抓住问题的实质 ;理论武器的落后和贫乏 ,革命党人对中国国情缺乏必要的认识等 ,都给辛亥革命的面貌与结局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孙中山似乎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力图通过对同盟会的整顿 ,纯洁组织 ,“剔弃败类”,可惜终因措施失当而效果不著

    2002年04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8 ]
  •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

    吴汉全

    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处于创建阶段。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指导 ,同时对西方的社会学进行研究 ,用马克思主义考察中国社会问题 ,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者。

    2002年04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0 ]
  •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泽民新时期建党学说的逻辑起点

    林玉河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有关论述是江泽民新时期建党学说的理论生长点 ,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历史性课题 ,是江泽民构建其建党学说的历史起点 ,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变迁 ,以及对其深层次原因的准确把握 ,使得江泽民同志对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为关注。江泽民新时期的建党学说正是在保持与客观现实历史发展进程一致性的原则下建立起来的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江泽民新时期建党学说的逻辑起点

    2002年04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9 ]
  • 对国民素质结构与分类的再探讨

    单培勇

    国民素质结构是指国民素质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 ,是国民素质内在要素的表现形式 ,是作为完整的特质表现出来的有机整体。国民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次和动态性角色素质

    2002年04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9 ]
  • 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的生态性建构

    宋晔

    生态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把握科学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提供一种考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以生态世界观观照我国现代德育 ,发现其存在生态系的断裂与凝滞、漠视生命、疏离生活 ,具有刻板化和概念化的生态性危机。这样的德育不能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的要求 ,因此必须注重生态性德育理念的确立 ,采取综合渗透德育模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道德文化建设以实现其个体生命的道德价值

    2002年04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281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育应对策略

    仝广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理念、课程评价到专业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给高师教育提出了一个急需解答的课题 ,高师教育应该积极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迎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挑战

    2002年04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4 ]
  • 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丁永祥

    人类“诗意生存”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通过生态审美教育 ,将生态审美意识植入广大的民众及中小学生意识之中 ,将“经济人”转化为“生态审美人”,是当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急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人“诗意生存”的基础。生态审美意识包括 :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生态美育的开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结合

    2002年04期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26 ]
  • 历代家训与古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

    刘春梅

    中国古代家训 ,产生于西周 ,成熟于隋唐 ,完善于明清。纵观历代家训 ,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应予以肯定的积极方面有 :修身、齐家与治国相结合 ,重爱国主义教育。其消极方面有 :第一 ,灌输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 ;第二 ,灌输学优而仕、兴祖耀宗的名位思想 ;第三 ,灌输免祸、保身的处世哲学 ;第四 ,实行棍棒主义 ,与灌输宗法专制思想相适应。中国历代家训自始至终都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的 ,这种价值取向又表现在 :第一 ,重义轻利的非功利主义价值观 ;第二 ,重家长权威和社会价值而轻个人价值的价值取向 ;第三 ,重教育的政治作用而轻经济作用的教育价值观

    2002年04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239 ]
  • 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

    刘金平

    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是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心理素质是在人的自然素质基础上 ,在人与社会文化交互作用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由元认知能力、一般认知能力、社会和实践智力、人格心理素质以及心理行为的适应水平组成的 ,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的心理品质

    2002年04期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264 ]
  • 实验心理学的反思

    谢国栋

    本文总结了当前心理学理论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批评观点 ,探讨了实验研究方法在当前形势下的心理学地位 ,提出了实验研究方法自身发展方向

    2002年04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5 ]
  • 当代哲学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缘起

    赵信鹏

    2002年04期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0 ]
  • 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浅论

    岳银芳

    2002年04期 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2 ]
  • 合同不合法与合同违法辨析

    龚红兵

    2002年04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4 ]
  • 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

    石军红

    2002年04期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4 ]
  • 小说观念与小说审美观念的时代演进

    张厚萍

    2002年04期 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1 ]
  • 浅探黄春明乡土小说创作

    苏凤玲

    2002年04期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6 ]
  • 20世纪初的新国画运动探析

    赵运虎

    2002年04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5 ]
  • 中国众多帝王画家产生原因浅释

    曹洞颇

    2002年04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4 ]
  • 三门峡虢国文化的全方位展示——评《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

    张留见

    2002年04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