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从“存亡”论到“危险”论:党的作风建设的语境转换

    齐卫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陈云强调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提出"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表现出强烈的党建关怀和鲜明的忧党意识。从"存亡"论到"危险"论,显示了党中央领导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上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党的作风建设老话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时代新涵义。党的作风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其中最根本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决定的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建设的战略聚焦。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增强党的作风建设路径的科学化。

    2012年01期 v.39;No.15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8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33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等标准、规范的规定,本刊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请投稿作者依照执行。一、来稿内容应依次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

    2012年01期 v.39;No.152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1 ]
  • 从“革命性”到“现代性”:新中国政治系统的结构性变迁

    丁长艳;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实践表明,政治行为变化诱导政治系统及其子系统发生局部或全部的变迁,这种变迁既是原有政治系统的一种部分性延续,也是新系统结构渐成雏形的开端。除政治系统的外部环境发生改变外,新中国建立的组织化的政治系统自身的生存与维系产生困境,其内部的结构张力是导致系统变迁的关键性要素。当封闭的政治环境向半开放或开放的条件转变,在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情景下,政治系统经历了由领袖权威式结构的"让位"到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结构性"归位",由政治系统核心因素替换引发的系统变迁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系统开始了性质与行为方式的变化。

    2012年01期 v.39;No.152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1 ]
  • 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对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探索

    杨静娴;

    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积极探索群体性事件治理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在刘少奇看来,群体性事件在性质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官僚主义作风、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思想教育工作滞后等。治理群体性事件应从坚持群众路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贯彻统筹兼顾和适当安排原则、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抓住群体性的苗头等方面入手。

    2012年01期 v.39;No.152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5 ]
  • 论李达社会主义观的三重维度

    丁兆梅;

    李达从社会理想维度,阐发了一种生产中合作、劳动者解放、经济上平均、财产上公有的社会理想;从社会制度维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并提出和初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概念;从社会运动维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的进程、阶段性及特性。上述内容,个性化地展现了李达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分析与论证,构成了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贡献的一大领域。

    2012年01期 v.39;No.152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50 ]
  • 戈尔巴乔夫从改革到废弃苏维埃制度的理论认识轨迹

    蒲国良;

    人民自治理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和以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为核心内容的新政治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苏维埃制度的三个重要理论支柱。戈尔巴乔夫最初把加强苏维埃的地位和作用看成是实现社会主义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与泛化的新思维理念在其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戈尔巴乔夫对苏维埃体制的认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戈尔巴乔夫的苏维埃制度改革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了从最高苏维埃体制转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而引进总统制,再转而实行总统内阁制的复杂嬗变。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逐渐从改革苏维埃制度走上了废弃苏维埃制度的不归路。

    2012年01期 v.39;No.152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1 ]
  • 亨廷顿政治制度化理论的回顾与反思

    韩奇;曲建晶;

    政治制度化是当前人们常常提到的主张,但是对于政治制度化在学理层面的探讨仍然相对欠缺。在政治发展理论中,亨廷顿曾提出以政治制度化为核心的理论模型。他认为,政治制度化建设能够吸纳政治参与,从而实现政治秩序。但是亨廷顿的理论框架自身在概念界定、变量选取和分析框架的完整性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亨廷顿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各个国家只有依据自身的国情,在政治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三者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才能探索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2012年01期 v.39;No.152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94 ]
  • 罗蒂对自由主义理性辩护方式的批判

    艾昆鹏;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从近代发端到当代修正,其理论演变都是围绕着某种理性论证方式展开的,在论证过程中借助于一种普遍人性观点和理性假设推论出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规范。罗蒂的反认识论和反理性主义立场使他不再相信任何基础主义式的理论言说方式,但他对启蒙政治计划及其实践效果的认可也使他在放弃自由主义理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该理论为之辩护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他认为,自由主义制度及其生活方式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辩护方式,这种方式将抛弃启蒙哲学思想的残余,以便更能够适应后启蒙时代的智识语境,因而也能产生更好的辩护效果。虽然罗蒂的辩护方式在自由主义内部也未得到认可,但对于我们站在自由主义文化之外认识自由主义及反思政治哲学方式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2012年01期 v.39;No.152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1 ]
  • 论公共领域与当代中国民主监督机制的构建

    杨仁忠;

    公共领域虽然是西方社会的一个理论话语,但它对于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也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从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来看,公共领域是监督制约国家公共权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有效机制,它通过把"话语民主"形成的"交往权力"转换为行政权力而实现了对国家政治权力的监督制约,进而促进着当代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

    2012年01期 v.39;No.152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07 ]
  • 农村群体性抗争中的社会边界机制分析

    吴雪芹;王宏波;

    美国学者查尔斯.蒂利在运用关系机制的基础上分析集体行动时,提出社会边界机制概念,认为社会边界机制包括边界变化的形成,边界变化的激活以及边界变化的结果,并且社会边界的强加和激活导致了集体行动的产生。中国农村群体性抗争中也存在着社会边界强加、激活等作用机制的痕迹。运用社会边界机制分析农村群体性抗争,有利于农村群体性抗争的预防和治理。

    2012年01期 v.39;No.15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6 ]
  • 重温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詹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解读

    梁苗;

    资本的扩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同一性原则所支配的单调的世界,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试图通过建立一种非同一性的哲学来打破这个单调的世界。在《晚期马克思主义》中,詹姆逊充分肯定了阿多诺的这种哲学尝试,指出阿多诺是20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认为重温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12年01期 v.39;No.152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6 ]
  • 论克尔凯郭尔的直接性情欲的三阶段关系

    涂丽平;

    克尔凯郭尔对精神和感官性的关系的规定与他对直接性情欲三阶段的关系的理解相贯通。精神对感官性的排除与直接性第三阶段作为前两个阶段的属性的总和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在精神对感官性的排除关系中隐藏着感官直接性独立的总和力量,而在唐璜的总和的声音中保持着"理想性"和"个别性"并置的紧张。唐璜暗示出克尔凯郭尔所规定的存在之路的出发点:与精神绝对对立的直接性作为梦着的精神。

    2012年01期 v.39;No.152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3 ]
  • 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一种可能的融通

    韦拴喜;

    在倡导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的全球化语境中,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成为推动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连续性与实用主义之间的内在性关联,为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的融通奠定了哲学基础,身体在环境中的持续在场和环境审美的身体化,使得环境美学在拓展和改善感性认知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广义的身体美学,而伦理生活的审美化则是环境美学与身体美学共同的终极旨归。

    2012年01期 v.39;No.152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78 ]
  • 日常生活批判及其超越之径

    张慧敏;

    日常生活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与社会的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精神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门化、规范化不仅为现代社会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更导致了作为现代性问题与危机之症候的简单、刻板、碎片化的现代日常生活的形成。可以从"纵向超越"与"横向超越"两个维度来梳理思想家们寻求超越日常生活的不同方法。"纵向超越"是以精英主义的立场试图在日常生活之上寻求一个想象的或审美的乌托邦,如艺术,并在其间确立一种高下、优劣的等级关系。"横向超越"则解构了以前文化的精英地位,更强调将日常生活本身看做是一个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领域,努力去发掘日常生活的积极面,力图在其内部寻找超越的可能性,其研究思路更趋于辩证性。

    2012年01期 v.39;No.15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20 ]
  • 恐惧的伦理价值及其意义

    张玉龙;陈晓阳;

    恐惧在现代生命科技的强势和暴力环境中,可以促进理性认知的形成,从伦理上化解技术和生命的尖锐矛盾。恐惧导致对技术与道德的冲突产生焦虑,形成对工具理性和人性的反思,推动对生命伦理重大命题的解读。以恐惧为基点,可以明确生命伦理体系的新颖方法、核心规范、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2012年01期 v.39;No.152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27 ]
  • 公共健康伦理:关于公共健康问题的伦理解读

    朱海林;

    公共健康伦理是关于公共健康问题的伦理解读,即在促进和维护公共健康活动中产生并用以约束与调节政府、公共健康专业人员和公众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伦理精神。作为生命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健康伦理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尊严为逻辑起点、以健康正义为根本目标、以公民权利为价值尺度、以责任伦理为内在要求的综合伦理。

    2012年01期 v.39;No.15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76 ]
  • 论《老子》“自然”的生态伦理内蕴

    陆爱勇;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2012年01期 v.39;No.152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00 ]
  • 关注产业:STS研究的新视野

    金俊岐;

    通过对我国学术界创立的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四元论"和产业哲学的梳理,能够使我们揭示出产业的多重含义,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产业、社会之间的关联,以及产业作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中介属性,从而为STS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关注产业不仅是STS研究的正确选择,而且是实践转向的STS研究的应有之义,还能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STS研究的新成果。

    2012年01期 v.39;No.15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5 ]
  • 为哈特正名——哈特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与自然法学的决裂

    石茂生;胡亚冰;

    二战以后,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全面提出了"法律是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结合"的法律观以及"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他的"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饱受非议,许多学者由此认为哈特的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吸收了自然法的因素,尤其是承认了法律义务的道德基础,因此是向自然法学的靠拢和妥协。其实这是一个重大误解,哈特的这一主张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他与自然法学说的决裂,为实证主义摆脱困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2012年01期 v.39;No.15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45 ]
  • 法治:从形式主义到现实主义——重读戴西的法治理论

    于庆生;

    1885年,英国法学家戴西在他出版的《宪法研究导论》中,第一次明确界定了"法治"的含义,强调法治为法律至上、司法独立和司法救济,以及人人平等守法,并主张贬抑日益扩张的行政权。权利来自司法救济,宪法不过是这种保护之"堡垒"的观念,是戴西法治概念的核心。通过研读戴西,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法治"之法律现实主义的概念,它有可能克服迄今作为这一概念之特征的形式主义困境和关于其有效性的疑虑。

    2012年01期 v.39;No.152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49 ]
  • 村委会选举中“下加”计票问题的法理反思

    唐鸣;汤勇;刘志鹏;

    我国村委会选举中,不少地方实行了"下加"计票的选票计算方法,即将同一候选人较高职务的票数累加到较低职务的票数上进行计算,其主要理由在于有利于提高选举成功率和留住人才、易被选民接受等。但我们从选民、候选人等角度加以分析,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选举的基本原理与《村委会组织法》的基本原则,也不存在有利于"留住人才"等可取之处,应予以放弃。

    2012年01期 v.39;No.152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5 ]
  • 从情词到口供:论情态证据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蔡艺生;

    情态证据指的是在庭审时,被告人或证人的面部、声音或身体等各部分及其整体上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对情态证据的质疑主要来自学术界。包括"撒谎情态"是不存在,或者是极其细微的;情态证据也是难以发现和解释的,容易引起偏见等危险;情态证据的采纳显然也违反了现有的法律规范和原则;情态证据相比其他科学证据具有明显的劣势和不足。美国联邦法律和司法实践坚持对情态证据的传统观点。相当部分的哲学思考、心理学基础研究尤其是法庭实证研究等都认同情态证据的功能与价值。情态证据具有其特殊性,不应进行武断的制度和技术解构,而且,司法应该契合社会经验,情态证据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2年01期 v.39;No.152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65 ]
  • 行政事业国有资产“非转经”的法律控制

    屈茂辉;刘敏;

    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简称"非转经")已逐渐异化为少数人谋取福利的工具,应当从法律制度上加以严格控制。根据《物权法》第五十三、五十四条所确立的原则,在制定《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法》的过程中,应明文禁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非转经"行为;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应笼统地认为事业单位都可以从事"非转经"活动,应当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类型加以确定。对于事业单位从事与其性质和职能不相悖的"非转经"行为,亦应施以严厉的监督。

    2012年01期 v.39;No.152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0 ]
  • 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张璐;

    把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在特定化、外部性以及国家自然资源所有者身份虚化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但在我国当前市场化取向改革进程中,明确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的法律定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又是十分必要的,应加强对提高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适应性的理论探讨。对自然资源作为物权客体进行类型化梳理,改进立法技术合理界定自然资源的法学概念以及推动物权理论更新等应成为针对该问题研究的优先行动领域。

    2012年01期 v.39;No.152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6 ]
  • 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许可制度研究

    陈鑫艳;林树杰;

    为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与环境保护等经济和社会目标,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市场必须实施政府干预,通过运用审批、许可等规制手段对并网发电项目准入作出选择。而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许可法律制度,许可功能弱化和异化,项目建设审批权和项目并网发电审批权没有合理配置,因此应该以公平的原则、市场化的手段构建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许可制度。

    2012年01期 v.39;No.152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8 ]
  • 政府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中的承担责任研究

    郜翔;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PR)是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它通过将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促进改善生产系统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状况。EPR的主体主要是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以及政府。政府在EPR中的责任表现为: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倡导绿色消费。

    2012年01期 v.39;No.152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05 ]
  • 我国地方政府引导企业并购重组的制度选择

    崔保军;

    国内学者对地方政府干预企业并购重组的动机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干预动机的利己性与干预绩效的负效应。因此,为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其在企业并购重组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应改革目前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注重并购的效率,建立"拉郎配"式并购的责任追究制度;重视并购攸关方的利益,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制度;提高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制定企业并购法律制度,建立公平的并购环境。

    2012年01期 v.39;No.152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8 ]
  • 中国情境下的金融帝国主义及其应对

    田文峰;

    金融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于:透过资本市场,利用资本自由化规则,直接掠夺中国财富;以其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霸权为基础,推逼人民币升值,打击我们的出口,并逼迫我们开放金融市场;通过"货币宽松量化政策"转嫁金融危机,向中国输入通货膨胀,掠夺中国财富;吹大中国经济的泡沫。中国应对金融帝国主义,首先要充分地认识金融帝国主义的垄断性腐朽性寄生性和掠夺性;其次,要打破金融帝国主义的霸权,建构公正平等的全球金融秩序;再次,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采取有力措施,避免西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危害进一步扩大,确保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2012年01期 v.39;No.152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8 ]
  • 农民:城市和市场的“雇佣工”——现代农业技术对农民的控制作用研究

    徐晓鹏;郭慧君;罗泮;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受益者有所不同。研究和分析发现,城市和市场是现代农业技术的真正受益者,而其应用主体农民的利益则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农民变成了城市和市场的"雇佣工",现代农业技术则变成了控制农民的工具。此外,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民需求层次的提高,农民的生计模式被迫发生了改变,农民的身份也从一维的"农民"变成了二维的"工人—农民"。但是,进城务工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尴尬处境,却使他们再次变成了城市的"雇佣工"。因此,只有改变农民的附属地位,让农民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他们才能最终成为受益者。

    2012年01期 v.39;No.152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9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81 ]
  • 《春秋经传集解》书名与撰著年代考辨

    方韬;刘丽群;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是《左传》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该书的命名和撰著年代是历代研究中的两大疑点。通过考察"集解"的注释体例,并结合杜预注释《左传》的宗旨,认为杜氏"集解"乃集合经传作解,进而肯定陆德明、孔颖达之说。此外,利用《宋书.州郡志》《晋书.地理志》及《水经注》中的相关材料与杜注中的地名互证,可以推定杜预始注《左传》的时间应不晚于咸宁二年(276),并非太康元年(280)平吴之后。

    2012年01期 v.39;No.152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29 ]
  • 南朝宋齐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

    付开镜;

    南朝宋齐皇帝为巩固皇权,预设一些重要异姓武将存在谋反等重罪,而迅速捕杀之。屠杀之后,方开出谋反证据,以证明其惩治的合理性。是为南朝宋齐皇帝的"预制重罪"政策。"预制重罪"政策的首创者为南朝刘宋文帝,其重要表现是诛杀名将檀道济父子及道济手下勇将薜彤、高进之等人。刘宋以后继立的皇帝继承了这项政策。南齐建立后,齐武帝延续了刘宋皇帝惩治武将的"预制重罪"政策,其重要表现是处死名将垣崇祖、张敬儿,南齐此后的皇帝继续执行这种政策。南朝宋齐皇帝以"预制重罪"的政策屠杀拥有实力的武将,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君弱臣强的态势,但"预制重罪"一方面削弱了刘宋、南齐对抗北魏的实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破坏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加速了本朝的灭亡。梁武帝开国之后,放弃了这一错误政策,从而在与北魏作战中获得两次前所未有的大胜。

    2012年01期 v.39;No.152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5 ]
  • 王船山的王霸论与其政治思想

    陈明;

    王船山基于春秋霸者在安定秩序与抵御夷狄两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奖霸"作为诠释《春秋》的核心主张。针对理学以义利之辨分判王、霸的观点,船山经由比较与分析齐桓、晋文的政治作为,主张义利合一,以心治道,兼重道德动机与功利后果。船山还从战国政治形势的变化,解释孟子不尊周室的原因。此外,船山也反对将汉唐与三代之治相对立,并强调汉唐政治经验的重要。

    2012年01期 v.39;No.152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0 ]
  • 明清时期卫河漕运治理与灌溉水利开发

    王婧;

    卫河发源于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内黄、临清入河,北达天津,是北方漕运通道的一条重要水源。明清时期,卫河水浅阻滞,有碍漕运,朝臣因此提出挽漳、引沁、辟丹三种水利建设方案,并加大卫河修浚力度。清代,国家先后制定"官三民一"、"官二民一"、暂闭民渠民闸等用水制度,最终确立了"漕运尤重于民田"的指导政策。

    2012年01期 v.39;No.152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40 ]
  • 明代京官的俸外收入

    魏天辉;

    明代京官俸禄收入微薄,不足以维持生活,赏赐和柴薪银便成为弥补京官俸禄不足的一个主要俸外合法收入,但是由于赏赐主要涉及上层京官,额度不大,柴薪银数额也不大,仍不足以改善京官们生存状态,因此京官们开始寻求俸外非法收入。其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贪污受贿,占田匿丁,以权经商。

    2012年01期 v.39;No.152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9 ]
  • 晚明旅游活动的旅游学分析

    朱伟;

    晚明时期商品货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人们思想活跃,旅游活动空前兴旺,旅游主体出现了由精英阶层旅游向大众旅游转变的趋势。晚明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呈"一个中心,两大地带"的分布格局,旅游活动的繁荣促进了交通、食店、酒肆、茶馆、旅舍、戏院、旅行指南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开启了近代旅游的曙光。

    2012年01期 v.39;No.152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2 ]
  • 从庙产风波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僧伽保护庙产的举措

    单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庙产既遇到了外界强有力的冲击又遭到其自身肆无忌惮的挥霍。内外夹击的庙产风波加重了僧伽的危机意识,促使他们从治标(强调庙产为佛教界所公有和积极呼吁政府切实保护)和治本(统制庙产、将庙产积极用于建设各项佛教事业及提高僧伽整体素质)两个层面来理清长期以来庙产的混乱局面。其标本兼治的举措既可保证庙产的合理利用,又可为佛教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是解决庙产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以后庙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12年01期 v.39;No.152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5 ]
  • 试论中国近代把头制度文化因素

    莫晸;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在企业管理中长期施行把头制度。把头制度的形成是西方包工制和中国传统"包头"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在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体现。包工制转化为把头制度的文化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俗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对"外来的新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抵制和压抑。

    2012年01期 v.39;No.152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4 ]
  • 赫尔利使华与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

    赵红;

    二战时期,得到罗斯福总统特别信任的赫尔利最初是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华调解"史蒋矛盾",随后升任驻华大使开始调处国共关系,从处理"史迪威事件"到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签订《延安协定草案》,赫尔利似乎取得很大成绩。但就是赫尔利在华的15个月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日益失去灵活性和现实性。他不仅与驻华的外交官们发生冲突,而且使罗斯福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从军事上的"援蒋联共"转向政治上的"扶蒋抑共",又从"联合政府"构想下的"扶蒋压共"转向意识形态的"支蒋反共"。导致罗斯福政府对华政策的转变的动因,既有赫尔利的个人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影响,更有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发展趋势的错误判断和自身利益的需求。

    2012年01期 v.39;No.152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8 ]
  •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科学界的宣传和动员——以《科学通报》为中心的考察

    李洪河;王淑姣;

    作为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一份科学普及性刊物,《科学通报》在抗美援朝这一特定的时代氛围下,除了刊载国内外科学发展方面的研究信息和成果外,还用相当的篇幅报道了中国科学界反对和抗议美国发动原子战争、宣传和支援抗美援朝运动、控诉和揭露美国细菌战罪行等有关抗美援朝运动的政治宣传和动员情况,不但表达了中国科学界抗美援朝的心声,而且让世人见证了中国科学界对这一关乎国运的政治事件的关注和影响,从而对新的视角下认识和研究抗美援朝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1期 v.39;No.152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55 ]
  • 16世纪英国食品立法的肇始及特征——兼论立法在近代英国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蔡蕾;

    英国食品立法肇始于16世纪都铎近代国家的出现及其对食品问题的制度性干预。在生产环节推行基于稳定的反圈地立法,保证粮食生产;在流通环节推行定价政策,保证为整个社会提供生活成本。通观都铎食品立法,可以看出其立法内容方面的家长主义态度、立法方式方面议会立法和特权立法并用、立法过程方面统治者和社会充分合作等特征。至少从食品立法的角度看,都铎保护社会、尊重社会,立法不仅是国家调控社会的工具,而且成为社会凝聚力在国家层面上的表现。国家和社会的良好关系无疑有利于英国现代化的顺利展开,并成为英国领先于近代世界的深层原因。

    2012年01期 v.39;No.152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45 ]
  • 1970年代美苏关于人权问题的较量

    徐振伟;

    1970年代是美苏关系的缓和时期。但在美苏缓和的背后,以美国国会为代表的强硬势力对苏联展开人权攻势,将美苏经贸、安全等议题与苏联国内人权状况的改变相联系。为此,美苏先后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展开较量。美苏双边层面的博弈和较量主要体现的是美国国会的意志。但美国试图通过双边层面来达到目的失败后,在欧安会的多边层面将西方的人权规范通过《赫尔辛基宣言》强加给苏联。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在欧安会的人权议题方面掌握了话语霸权,而苏联国内的异议人士把《赫尔辛基宣言》作为他们开展人权活动的依据,他们要求苏联政府遵守宣言,按照西方的标准改变苏联国内的人权状况,并寻求美国的支持。在欧安会多边机制和苏联内部反对势力的作用下,苏联在人权问题上步步退让,直至最后解体。

    2012年01期 v.39;No.152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8 ]
  • 上博简逸诗《多薪》考论

    常佩雨;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整理出版,是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的重大创获;其中逸诗《多薪》的出土发表,对于认识战国诗歌水平和当时人的手足观念有一定帮助。《多薪》共有两支简,均残缺,需对其进行简文释定和缺字增补。从诗歌用词和取兴推断,《多薪》应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模拟《诗经》的作品。

    2012年01期 v.39;No.152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3 ]
  • 王粲《七释》考论

    黄燕平;

    《七释》为建安著名作家王粲入邺后的重要作品,目前其创作时间尚存争议,兹从曹植《七启序》异文、"七"体撰作者行年及"七"体文本三方面入手,考定《七释》作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七释》在"七"体演进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精密闲理"的艺术特点,及与王粲其他诗文的互通性,以揭示《七释》在文体、文学、文献方面的重要价值。

    2012年01期 v.39;No.152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3 ]
  • 裴注与《世说新语》及刘注之关系

    刘强;

    在中古文化史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及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是非常重要的三部典籍。通过深入考察可以发现,刘义庆编撰《世说》时,取材上深受已经流传近十年的裴注的影响;而刘孝标在为《世说》注释时,也在体例和选材上对裴注多有借鉴。

    2012年01期 v.39;No.152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2 ]
  • 葫芦与双环:宋元话本小说的空间结构

    夏明宇;

    宋元话本小说的空间结构具有"葫芦格"的外部结构与"双环"式的圆形内部结构,"葫芦格"结构包含构成隐喻关系的"头回"与"正话","双环"圆形结构包含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及其"圆满"与"非圆满"两种形态,它们共同缔造了话本小说的结构模式与美学特征。

    2012年01期 v.39;No.152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0 ]
  • 文学语言与现代小说的“雅俗”突围

    王佳琴;

    晚清以后,随着启蒙思潮的高涨、国语运动的开展以及域外小说风潮的熏染,白话小说逐渐受到重视并走到历史的前台。但是,传统"雅俗"语言视野中的"俗语"并不能直接服务于现代小说的语体构建。小说不仅要用白话来写,而且要传达书面的审美特质,但由于主体的书写惯性以及俗语白话的"说—听"话语体制不能满足现代审美的要求,现代小说困境重重,解决这一悖谬处境需要新的白话。展示这一历史过程,有益于认识清末民初小说探索的历史逻辑,也有益于揭示和评价"五四"文学语言变革之于现代小说发展的意义。

    2012年01期 v.39;No.152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0 ]
  • 现代者的“心学”之思——鲁迅《伤逝》新论

    王小平;

    《伤逝》不仅表现了"五四"启蒙话语下的爱情之殇,更呈现了"无爱"的本体存在,这是作品超越时代话语的意义所在。对"无爱"的发现与内省构成主人公"悔恨与悲哀"的最终指向,其以自身为依归的思想路径在接受了心学传统影响的同时,又与之有着本质区别,体现出了鲁迅作为现代者的立场和积极的自省意识。

    2012年01期 v.39;No.152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4 ]
  • 外在指向与思想内核的错位——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的性别意识困境及其文学创作

    李振;

    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文坛出现一系列讨论女性处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意在为女性代言,主张建立更为公正的性别秩序,却在有意无意中把自身位置摆在了国家、民族、阶级的立场,致使外在指向与思想内核产生了错位。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延安一批作家性别意识的觉醒,却也暴露了性别观念在多重思想的互渗之下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2012年01期 v.39;No.152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0 ]
  • 诗性张扬与精神守望——鲁枢元文学跨界研究的原点追溯及其价值评估

    马治军;

    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心理学建构,经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言语学沉思,再到新世纪生态批评空间的开拓,鲁枢元做出了一系列关于文学诗性特质的思考,其理论建树显示了难得的开拓性、超越性和跨学科性。在跨学科的理论结晶中,鲁枢元的理论始终有一个基点,那就是对文学精神性的张扬和坚守。其关于文学诗性特质的思考,既是本体论的追问,也是价值论的彰显。鲁枢元面对机械反映论的僵化、结构主义的简约和人类的生态危机,不懈地阐发着文学的精神内涵,张扬着文学的反思精神,这些恰恰正是今天的精神旷野上需要彰显的因子。

    2012年01期 v.39;No.152 203-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0 ]
  • 论美国华裔文学解读与阐释维度的提升

    黄辉辉;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所呈现的新气象使得美国华裔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变得异常困难,也更具争论性。争论焦点围绕语境、话语权、批评立场以及时空维度与向度展开。在围绕阐释的种种维度之争中,各种批评理论及视角往往因对自身价值的应然判断而丧失价值中立,使文本解读维度处于钟摆的两极。"以策略来提升阐释维度"的命题旨在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融合多种理论视界,整合和优化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层次性解读策略(文本层次、语境层次和审美层次)与反思性解读策略(对话式、比较式和循环式)因其具备宏观性、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元研究思维特征,可对批评主体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和调整,最大程度地提升美国华裔文学阐释的维度、效度和信度。

    2012年01期 v.39;No.152 20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9 ]
  • 论《铁皮鼓》的叙事伦理

    周红红;徐瑾;

    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因其多重主题与多重叙事略策当之无愧地进入到世界经典文学之列,其叙事伦理在其中起着潜在的然而是重要的作用。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是多维互动关系,作为人物的奥斯卡与作为叙述人的奥斯卡,第一人称叙述者与第三人称叙事者、叙述者的叙事声音与社会声音有重合也有分裂、有一致也有对立,从而显示出复杂的叙事伦理。

    2012年01期 v.39;No.152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1 ]
  • 论《哈姆雷特》《奥赛罗》与《麦克白》中男性主体意识的建立

    郝远;

    "悲剧,因果性,和主体意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文艺复兴商业戏剧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经典悲剧试图通过男性主人公主体意识的构建来表达这一关注。在《哈姆雷特》、《奥赛罗》与《麦克白》中,这种关系的核心表现为通过削减女性力量,淡化女性存在来建立男性的主观意识。男性气概的最终获得和父权秩序的最终建立都是以女性力量的消减或者毁灭为代价的。欧菲利亚的自杀使哈姆雷特最终获得了他的复仇英雄的宿命,而奥赛罗则是通过谋杀具有反叛精神的苔丝狄蒙娜而建立了他的男性主体意识,麦克白通过他的一系列暴行,渐渐摆脱了麦克白夫人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

    2012年01期 v.39;No.152 216-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2 ]
  • 石黑一雄《长日留痕》中生命的悖谬性

    步朝霞;

    石黑一雄的代表作《长日留痕》的叙事形态是以老管家史蒂文斯的独白展开的,但在这个主观视角的叙事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对话性因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肯顿小姐和达林顿勋爵以内视角的方式与史蒂文斯的"独白"形成对话,小说通过他们和史蒂文斯之间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立场的对比展现了作家对生命悖谬性的终极思考。

    2012年01期 v.39;No.152 21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348 ]
  • 关于《韵镜》序例的几点思考

    刘华江;

    目前学界在对《韵镜》相关问题的看法上并未达到共识。张麟之为刊布《韵镜》撰写的序例,是当前可见《韵镜》研究的最早文献,而《韵镜》的源流及其与《七音略》的关系、对张麟之"实以《广韵》、《玉篇》之字"一语的认识,以及对所载三十六字母的认识则又是与《韵镜》序例相关的三个重要问题,重新对这三个问题加以思考,希望能引起学界的重视。

    2012年01期 v.39;No.152 22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9 ]
  • 现代汉语中“小心X”的生成机制研究——以“小心NP”为例

    武琳晗;

    "小心X"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作祈使句,表示"提醒或警告某人",在该结构中,动词小心后面的X表示的是一个句子,但在语言形式上是由NP、VP、AP来实现的。X表达的意思之所以由词组来实现,是因为说话者的意向态度影响了其意向内容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指引说话者通过相邻、相似关系,推衍出一个高层级心理模型,以表征其想要表达的意向内容,同时再将此一心理模型映射到句法结构的表达上去。

    2012年01期 v.39;No.152 225-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3 ]
  • 从翻译规范视角解析《骆驼祥子》伊万·金译本中的语际改写

    赵文静;孙静;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所以译作的成功都不能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解释。伊万.金翻译老舍名作《骆驼祥子》,对原作做了大量改写,甚至将悲剧性结尾改为喜剧结尾,然而这部译作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吸引了不少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是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原因。实际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析金译本的语际改写更有助于分析该译本成功的原因。

    2012年01期 v.39;No.152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283 ]
  •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张豪锋;邓敏杰;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普及,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已十分重要。但目前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存在缺乏统一的部署环境、可扩展性差、资源利用率低、安全性低、缺乏能动态地分配所需计算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将云计算的高可靠性、可扩展性、操作灵活、成本效益优等优势,与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整合,探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设计设施层、资源层、平台层、内容层和服务层的系统架构方案及系统管理、实时监控、政策、应急处理、规定和显示六个模块,并提出资源、调度及预警、保障、优化资源分配、信息安全及实时监控的管理策略,以提供有效的资源利用并维持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生态、持续和谐发展。

    2012年01期 v.39;No.152 23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3 ]
  • 生态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创新

    张保伟;

    生态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基础和文化基石。在当代背景下培育生态价值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责任,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借鉴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2012年01期 v.39;No.152 236-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15 ]
  • 关于高校党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的探讨

    陈东海;

    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处理三者的辩证关系。但在实际工作中三者往往相互分离,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切实提高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其实效性,应该建立高校党建、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文章从指导思想一体化、管理机构一体化、队伍建设一体化、质量保障体系一体化、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2012年01期 v.39;No.152 240-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71 ]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人格魅力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张进江;秦在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人格结构主要包括政治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三个维度,其人格魅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人格的感召作用、道德人格的示范作用与心理人格的吸引作用,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这种人格魅力在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2012年01期 v.39;No.152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51 ]
  •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社会心态培育

    赵静;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育人功能、疏导功能与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人们价值观和信仰层面的社会心态不够稳定和成熟,涉及具体领域的社会心态,信心和理性有所欠缺,特殊事件、特殊时期的社会心态比较脆弱和敏感。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增强理论解释力、提高舆论引导力、优化利益疏导力、发挥核心价值引领力,培养良好社会心态。

    2012年01期 v.39;No.152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327 ]
  •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文艺教育功能探析

    李征;

    文艺具有意识形态性,这种性质决定了文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优秀的文艺作品是宣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和强烈的激励功能。运用文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同时需要通过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并结合党的中心工作、综合运用其他手段来进行。

    2012年01期 v.39;No.152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40 ]
  • 高校人力资本现状及对策浅析

    郭栋;

    引进和留住人才,是高校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形成高质量、高数量的人力资本队伍,则是保持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健全创新人才引进和管理的机制,营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得我国高校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人力资本投资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2012年01期 v.39;No.152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85 ]
  •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王彩凤;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当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有:固守传统观念,缺乏创新精神;疏于理论学习,专业知识缺失;缺乏科研实践,科研能力不足。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策略是: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科研意识;加强理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开展行动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加大支持力度,保障科研条件;鼓励个人专长,培养学科团队;完善管理机制,激发科研热情。

    2012年01期 v.39;No.152 257-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81 ]
  • 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及艺术特色

    王迪;

    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发扬和继承了中国水墨艺术的特点,是中国动画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被誉为"中国学派"。了解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脉络,从中借鉴成功的经验,发现中国水墨动画发展中的不足,对促进新时期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不无裨益。如何在世界动画的发展大潮中既保持独立又有所创新是中国水墨动画界需要面对的问题。

    2012年01期 v.39;No.152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2 ]
  • 锣戏之生成与发展状况钩沉

    赵君;

    锣戏是属于弦索腔系的曲牌体剧种,曾在我国明末至清末的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省留下了演出的足迹,形成了较繁盛的演出局面。它在剧目、表演技术和音乐曲牌等方面,对以豫剧为代表的多个剧种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但由于诸多原因,文献对于它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屈指可数,因此学界对于它的生成、发展过程一直存疑。本文以几条有关锣戏的史料为切入点,梳理其生成、发展及繁盛的过程。经考证笔者认为,锣戏是在明宣德至弘治这一时段内生成、在明朝中后期得到发展、在清初至嘉庆间空前繁荣而之后逐步衰落的北方弦索腔系的代表性剧种。

    2012年01期 v.39;No.152 263-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08 ]
  • 美国动漫电影的跨文化策略

    赵芳;

    美国动漫电影成功运用了跨文化策略,即题材选择多元化、创意制作跨文化、发行传播全球化,其产品成功跨越了文化屏障,从而助推其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美国动漫电影题材选择具有文化多元化特征,为其产品成功跨越文化屏障、走向全球市场迈开了第一步。美国动漫影片无论是主题确定、人物构思,还是制作过程方面都凸显其跨文化策略。美国动漫影片在发行和传播上具有全球化特色,具体体现在发行时间的确定和传播方式的选择上。

    2012年01期 v.39;No.152 26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28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