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规律观的思维范式转变——就教于陈先达先生

    崔永和;

    关于人的活动"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哲学界已经延续了多年,积淀了厚重的学术步履。近期,陈先达先生对于人的活动"合规律与合目的"的命题提出质疑,断定"社会发展有规律无目的"、"人的活动有目的但不一定合规律"。这一观点值得商榷。问题的关键所在,涉及规律观的思维范式问题,即面对规律,究竟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方面去理解,还是从"主体的"或"实践的"方面去理解。如果从后者出发,人的活动"合规律与合目的"就是辩证统一关系,至于必然的规律性与应然的目的性"符合到"什么程度,则不是一个自在世界中的先定预成结果,而是一个属人世界中的现实生成过程,需要作具体分析,而不能得出"有"或"无"的简单结论。

    2010年06期 v.37;No.145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1 ]
  • 论中国传统伦理的和合精神

    郭新和;

    处于东亚大陆环境中亚细亚生产方式背景下的中国传统伦理,向来崇尚和合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价值追求和内在品质,而且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外相特征和延续保证。和合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维系中国式家庭、巩固社会秩序、促进民族团结、安顿精神家园等社会功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010年06期 v.37;No.145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93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庆典在我校举行

    2010年06期 v.37;No.145 12+11+10+9+8+7+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2 ]
  • 人的本质存在与超越发展——柏拉图人学思想初探

    杨建坡;

    柏拉图的idea思想,使世界二分,开辟了西方形而上学人学传统。柏拉图认为,由于人的本性由灵魂决定,灵魂又由理性所主导,所以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人的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其自在自为、永恒不朽的特性使得人们通过回忆和灵魂的转向可以认识理念世界,从而发展自身。柏拉图的人学思想建基于idea思想之上而具备了超越性层面,使人的发展也具有了追求超越的特性,教育是对现实人的一种实现,也是对最完善的"理念"人的超越追求。在柏拉图看来,政治结构和灵魂结构是相一致的,国家、个人和灵魂具有承载关系,因而灵魂的教育是国家正义的基础。

    2010年06期 v.37;No.145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8 ]
  •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伦理学要素

    李凡;

    长期以来,学界对伽达默尔研究的着重点都在他的解释学方面,但是,如果把关于伽达默尔的探究扩大到他思想的早期和晚期的话,人们就不难发现,伦理学在其思想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既是伽达默尔实践哲学的起点,又是其解释学和实践哲学的中介。因此,深入探讨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思想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课题。

    2010年06期 v.37;No.145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3 ]
  • 自然价值论的理论突破及其意义

    郭辉;王国聘;

    自然价值论通过论证自然所具有的客观内在价值,为环境保护寻求道德依据。自然价值论拓展了"价值"的内涵,将价值理解为大自然的内在属性;提出了"系统价值"的概念,将生态系统视为具有最高价值的价值之源;大胆超越事实-价值二分的元伦理学教条,主张二者均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性质;批判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颠覆了传统价值哲学的认识论传统。

    2010年06期 v.37;No.145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63 ]
  • 火车票“实名制”的制度伦理分析

    程秀波;郭献明;

    火车票实名制之争本质上是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标准的争论。实名制体现了民众对于平等的公平购票权、乘车权的伦理价值诉求,具有时代的价值合理性与合法性。但实名制价值目标的实现又有赖于各种现实条件的改善与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实名制的现实合理性基础是其价值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统一。

    2010年06期 v.37;No.145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57 ]
  • 后危机时代语境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贺方彬;

    从后危机时代语境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而且更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质和深层意蕴,展现其完整图景,具体表征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基本要义在于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特质是深入时代深处,把握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创新发展理论,引领时代潮流。

    2010年06期 v.37;No.14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8 ]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指向

    张景臣;

    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当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必须直面当代的矛盾和危机,这种矛盾和危机突出表现为传统市场经济发展方式所造成的人类共同危机——生态危机和恐怖主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在解决人类危机的历史方位上已经彰显出其理论的指导意义。不过,从深层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指向在于启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使之与现代市场经济进一步结合,创新发展方式,以应对危机,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2010年06期 v.37;No.145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41 ]
  • 20世纪以来国外主要发展模式的互动与成败得失评析

    蒲国良;

    20世纪特别是战后以来,世界不同发展模式之间形成一种错综复杂的互动、交织和竞争态势,构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演进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对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演变产生深刻影响。以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为转折点,世界主要发展模式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塑造与博弈时期。其中,在发达国家内部,以美欧模式之间的博弈为主线。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大体是以英美模式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发展模式的竞争与合作为主线。这两者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交融、交错的复杂关系。

    2010年06期 v.37;No.145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6 ]
  •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可能性、存在问题及科学化路径

    王聚芹;苑英科;

    随着中国和印度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对两国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当今显学。中印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共性成为对它进行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前提,但学界在比较研究中存在着简单对比的倾向、成见干扰太强、数量比较视域泛化等问题。这些非科学性因素的存在不仅会导致比较研究结果的失真,甚至会贻误现代化进程。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亟待科学化。把具有全球化意识作为模式比较研究的视野定位、把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作为模式比较研究的立足点定位、把优先安排并确保人的发展作为模式比较研究的目标定位、把全面贯彻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作为模式比较研究的实践定位、把确保社会运转状态优良作为模式比较研究的性质定位,这些成为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科学化的根本路径。

    2010年06期 v.37;No.145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7 ]
  • “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比较制度审视

    罗植;

    以激进式改革为基础的"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与以渐进式改革为基础的"北京共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休克疗法"和"华盛顿共识"失败的原因成为许多学者争论的焦点。从比较制度的视角来看,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其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华盛顿共识"引起的制度协调失败,这也是激进式改革产生严重后果的重要原因。第二,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共有信念决定的制度演化特征与激进式改革导致的制度集合未能完全有效实施之间的冲突。第三,"华盛顿共识"引发的制度变迁没有遵循制度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此而言,"北京共识"的借鉴与学习也需要在遵循制度学习与形成的一般规律下才会成功。

    2010年06期 v.37;No.145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43 ]
  • 论利普哈特共识民主理论对多元分裂社会的整合

    寇鸿顺;

    利普哈特用制度主义的方法分析了包括制度因素在内的各种因素变量对多元社会政治共识与稳定民主的影响,努力从制度层面去调适西方多元社会和政治共识与稳定民主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探讨多元社会政治共识与稳定民主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0年06期 v.37;No.14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72 ]
  • 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制度有效性获得的增量因素

    杨亮;

    当代社会的政治文明程度取决于政治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取得的效果,从本质上讲,政治制度获得有效性受制于政治主体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等,而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认同感又受制于政治主体意识的高低。在发展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提升政治主体的自觉程度和主动程度,培育较高的政治主体意识,是我国政治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建设中充分发挥成效的增量因素。政治主体意识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是政治制度有效性获得的直接内驱力。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造成政治主体意识欠缺,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政治制度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培育强烈的政治主体意识,使政治制度本身具有的功效得到高效益的发挥。

    2010年06期 v.37;No.145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2 ]
  • 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历史发展与能动功能

    郎志恒;

    作为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意识对一个国家宪法的制定、实施,对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政制度的确立以全体公民宪政意识的普遍提高为前提,因此宪政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容忽视。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依然是我国的宪政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0年06期 v.37;No.145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6 ]
  • 论德国基本法人格价值在私法中的转换方式及其学说

    周云涛;

    德国基本法人格价值在私法中的转换通过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实现。基本权第三人效力学说包括直接第三人效力、间接第三人效力和通过国家保护义务证立的第三人效力。德国经验表明,将宪法的基本价值实现于一般法中的最佳手段是国家的保护义务。

    2010年06期 v.37;No.14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0 ]
  • 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认同机制

    徐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和巩固广泛的社会认同机制,以求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在思想意识上,要以能够引领我国当代多元复杂的社会思潮、形成最大限度社会思想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认同机制。在利益关系上,要以能够提高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认同度、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认同机制。在政治上,要以能够促成广泛的社会政治共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认同机制。在文化上,要以能够广泛调动积极因素、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机制。在民族关系上,要以能够长久巩固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基础,建立和巩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族认同机制。

    2010年06期 v.37;No.14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3 ]
  • 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龚先庆;沈晖;

    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没有利益的和谐,就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不会有和谐社会。实现利益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真把握这样几个基本点:市场经济推动利益和谐,政府保证利益和谐,动态渐进实现利益和谐。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和谐,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包容,包容意味着共享与普惠,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发展;开放,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开放;兼顾,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不同地区、阶层、人群的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使全体人民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受益;公正,社会公正是利益和谐的关键。只有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稳定。

    2010年06期 v.37;No.145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5 ]
  • 论毛泽东与邓小平联美制苏战略的差异

    张润;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联美制苏战略的共同点是其基本手段和根本目标的一致,即借重美国,抗衡苏联威胁。而在对苏联社会性质、苏联威胁性质和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的认知,对亲苏国家的政策,及对美国的争霸政策的评价等与联美制苏战略有关的其他重要方面,两人有一定差异。不同的国际战略形势和外交非意识形态化的彻底与否,是这些差异的根源。

    2010年06期 v.37;No.145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0 ]
  • 中共八大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探索——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理论的视角

    岳奎;王彦丽;

    现代国家建构理论认为,现代国家具有双重特性,即"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特性。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必须分两步走:先完成"民族—国家"的建构,再进行"民主—国家"的建构。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上,以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标志,从自身建设、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当时党的政治生态在很大程度上被党领导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长期的政治动员所形成的特殊的领袖魅力所垄断,八大对"民主—国家"建构的探索以"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而宣告失败。

    2010年06期 v.37;No.145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1 ]
  • 电子党务与党建科学化

    徐学通;赵挺;

    党建科学化就是按照客观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电子党务"为实现党建科学化提供了新的空间和途径。从思想建设上,必须改进党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提高思想建设的有效性;从组织设置上,可以支部建在网上,党务网站内容的生动性与形式的互动性是党建科学化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为党员信息管理、流动党员教育服务提供新的手段;在作风建设上,规范和利用好网络监督是党建科学化的保障。依托"电子党务"这一新载体,可以提高科学理论指导党建的有效性、党建方法的科学性、党建制度的科学性。

    2010年06期 v.37;No.145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19 ]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工业化背景探析

    彭云;

    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成就斐然,但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却是"发展困境",既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社会方面。社会工作和工业化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工作和工业化推动社会进步的机理在于,先是技术创新和工业化破坏已有社会秩序,然后社会工作恢复新的社会秩序,从而巩固工业化成果,两者共同提升社会发展的层次,此外,社会工作在恢复和完善社会功能的同时,又孕育工业化创新这种新的反对力量。社会工作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对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有多方面的启示意见,也有助于理解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如国进民退或者国退民进。

    2010年06期 v.37;No.145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5 ]
  • 邓小平管理思想研究

    吕未林;

    邓小平理论也是一套科学的管理理论,《邓小平文选》也是一部管理学的宝典。即使从世界管理学的坐标来看,邓小平的管理思想也是有高度的。中国人如果要试图建立"中国式管理",就不能不从这里再出发,如此才能抵达世界管理科学的一个新高峰。本文对邓小平的管理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010年06期 v.37;No.145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5 ]
  • 强制性与自愿纳税遵从影响因素分析

    李鹏飞;

    过于强调威慑力而忽视个人期望、制度、文化等因素对自愿纳税遵从的影响是导致我国税收遵从程度不高的深层次因素。加强税收征管、加大处罚力度以提升税收遵从度,固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问题,只有以提高纳税人自愿纳税遵从度为出发点,结合现行税制、征管、文化、心理等存在的诱发纳税人不遵从税法的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纳税人的纳税遵从水平。

    2010年06期 v.37;No.145 9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84 ]
  •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纳税成本控制

    李飞;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纳税成本较高的国家之一,这与我国现有税制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及非公平性有关,与公民的纳税意识淡薄,缺乏诚实守信、依法纳税的社会环境有关,更与现行税收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的不尽合理、税收服务体系的不够完善、税务代理市场的不够规范等因素有关。控制纳税成本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逐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加大普法力度,改善税收环境,培养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成本意识,发展和规范税务代理业,等等,从多方面提高征税效率,降低纳税成本。

    2010年06期 v.37;No.145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7 ]
  • 完善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税费制度探析

    李鑫;张海莹;

    调整和完善国内油气资源有偿使用税费结构、体系,使油气企业资源税费负担水平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增强油气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十分有益和必要。然而,国内油气资源税改革孤立地进行,其他资源有偿使用税费制度未做出相应的调整。破解我国油气资源有偿使用税费制度问题,必须建立油气资源耗竭补贴制度,保证石油特别收益金起征点的设计具有弹性特征,对外销原油部分征收特别收益金,征收基础权利金。

    2010年06期 v.37;No.145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3 ]
  • 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旅游价值评价——以河南为例

    刘桂兰;

    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两大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独特的文化基因,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众性、传承性、依附性、活态性、脆弱性等特征。以泥玩、年画、武术、汴绣、戏曲、陶瓷等为代表的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罕见的远古活历史价值、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价值和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体验价值。

    2010年06期 v.37;No.145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43 ]
  • 旅行社服务过度价格竞争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暴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行社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旅行社过度价格竞争现象在国内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国人在所处文化背景下的消费心理以及我国特定市场经济中的旅行社发展现状,对于探讨旅行社过度价格竞争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2010年06期 v.37;No.145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49 ]
  • 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动研究

    杜江;苏畅;黄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逐年增加。是什么因素吸引了外国投资者到中国投资就成为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国际投资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对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计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实际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等基础性经济因素,以及以对外开放程度为主要考察对象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因素。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在获得稳定性预期的基础上,更加看重东道国实际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

    2010年06期 v.37;No.145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6 ]
  •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为例

    蔡冬梅;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北京市海淀区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较早试点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无论是经验还是问题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可以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益借鉴。

    2010年06期 v.37;No.145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34 ]
  • 遏制农村无序建房与耕地流失的基本对策

    李永芳;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住房建设速度日趋加快,这无疑反映出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亦带来了耕地大量流失的不良后果,直接危及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遏制耕地流失应采取的基本对策是:规范农民建房用地行为,严格治理"空心宅"现象;坚持节约用地原则,合理规划村庄建设;利用农业科技实现粮食高产,增强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集中住宅节约耕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改善宅基地分配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对耕地的法律认识和基层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

    2010年06期 v.37;No.145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61 ]
  • 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的困境、成因及培育路径

    司小莉;

    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化进程以至和谐农村构建中至关重要的持续发生作用的因素之一。现实社会中农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对权利义务的认知状况以及在法律的运用上都面临困境,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诉讼成本较高、司法资源短缺,落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法制教育的缺位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提升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倡导新型政治文化,摒弃落后观念,发展农村教育,优化农民素质,加强法制宣传,坚持"送法下乡",是农民法律意识培育的重要路径。

    2010年06期 v.37;No.145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337 ]
  • 近代英国国家建构视域中的都铎宗教改革

    蔡蕾;

    在英国宗教改革中,都铎君主在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上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国家层面坚持毫不动摇的国家立场,树立国家主权和公民身份;社会层面尊重臣民宗教习惯,包容社会多元宗教倾向。同时,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不是绝对的、消极的,都铎通过将主教制度国家化,向民众大力灌输王权至尊思想,将国教塑造成为专制君主统治的思想和制度工具。由此,都铎不仅完成了教会民族化的任务,而且避免了宗教动荡,更通过吸收中世纪神学及教会体制强化了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作为现代化的先驱,都铎更倾向于用社会而不是政治的方式建构他们的国家。

    2010年06期 v.37;No.145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5 ]
  • 政治革命中的道德重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民美德教育

    刘春兵;

    法国大革命是沿着政治革命——道德革命的路径不断向纵深处发展的,它不但是一场彻底的政治革命,还要实现道德重建,把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改造成共和主义新人。在法国大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当权的资产阶级政府都用法律的形式将公民美德确定了下来,并从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公民美德教育。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难题和困境:把民族再生的希望寄托于公民美德,大兴道德救赎,造成了政治道德化的严重后果。

    2010年06期 v.37;No.145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6 ]
  • 朝鲜朝燕行使臣眼中的中国汉族士人形象——以朝鲜北学派人士的《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

    徐东日;

    18世纪下半叶,朝鲜朝燕行使臣不再蔑视汉族人的附清、降清行为,而是给予他们以较多的理解。这一时期,他们对汉族人形象的描述基本上是正面的,甚至是较理想的。他们对中国汉族文人做出了诸如姿貌雅洁、儒雅纯朴、学识渊博等赞赏性的描述。与此同时,在他们笔下,当时的汉族士大夫在清朝统治下具有思明但不敢表露出来的微妙心态,缺乏儒家的义理精神,过着卑躬屈膝的生活。造成这种矛盾心理的最重要原因是清朝文字狱的高压政策,它使得汉族士大夫的精神一直处在压抑的状态。

    2010年06期 v.37;No.145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51 ]
  •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期俄国的信用合作化运动

    袁丽丽;张广翔;

    信用合作社的建立与19世纪60年代的"大改革"息息相关,一方面改革为合作社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改革后农民生存愈发艰难,如何改善农民生活、防止农民无产阶级化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信用合作社由此应运而生。革命前,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可分为萌芽、摇篮、普及、体制确立四个时期。合作社的活动,在经济上缓解了高利贷商和中间商对小生产者的盘剥,促进了农村工业现代化。在文化教育方面,合作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成员的独立、自主意识以及责任感。

    2010年06期 v.37;No.145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4 ]
  • 从《三国志》到《鼎峙春秋》:曹操形象嬗变及其原因探析

    李小红;

    《三国志》中的曹操是卓越的政治家、出色的军事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清代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则抹杀了曹操的一切功绩,对他的罪过浓墨重彩、大加挞伐,还把他打入地狱,让他备受酷刑和煎熬。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三国志》与《鼎峙春秋》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不同,"反三国"倾向对《鼎峙春秋》有重大影响,《三国演义》为《鼎峙春秋》奠定了思想基础。

    2010年06期 v.37;No.145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9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00 ]
  • 简论明代诏狱的管理

    魏天辉;

    为加强皇权,明太祖延续历代设立诏狱的传统,于洪武年间设立诏狱。明成祖以后由北镇抚司负责诏狱的日常管理。诏狱主要关押涉及重大案件的官员,其管理相对严密。由于诏狱犯人所涉及案情重大等因素的存在,诏狱犯人长期滞留狱中,形成诏狱淹滞问题,尽管采取种种措施予以缓解,但收效甚微。诏狱的出现破坏了正常司法秩序,常常被宦官所操纵,给明代政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010年06期 v.37;No.145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9 ]
  • 北洋政府时期发展近代化农业的政策与实践

    张玉山;

    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府为发展近代化农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其内容主要有:注重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鼓励垦荒,成立农垦公司;改良、引进优良品种,采用近代化耕种技术;奖励多种经营,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和商品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业向近代化方向的迈进。

    2010年06期 v.37;No.145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0 ]
  • 近三十年我国巫术研究综述

    向轼;

    近三十年来,巫术研究在我国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受到关注,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从巫术理论研究,巫术历史研究,巫术具体类别研究,巫术跨学科、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2010年06期 v.37;No.145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3 ]
  • 论“痴”的审美与文化价值——“文化语义学与魏晋文化研究”之一

    刘志伟;

    本文尝试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魏晋时代"痴"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把握"痴"与"早慧"文化、"痴"与审美"移情"及审美化生活方式追求、"痴"与"玄学"传统及文化病理等的内在联系,揭示"痴"所体现、折射的魏晋人格精神、浪漫气质、艺术情调、哲人深致、文化智能与"病"理色彩。魏晋时代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许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益养分,深远、持久地滋润着民族文化精神,规范、影响着后世的理想人格塑造、文化艺术生活以及文学艺术创作。与西方"酒神"精神说和审美"移情"说等相比,"痴"具有更为深广多面、圆融互补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蕴涵,而其语义指涉的感性、模糊与多趋向特征,也显示了中华思维模式的潜在缺陷。

    2010年06期 v.37;No.145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2 ]
  • 关于古典文学的自立问题

    甲斐胜二;

    中国的历史上,为了赋予新的文学现象以正当性,文论家必然认真地思考过它与传统思想的关系,他们确信,这种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这种新的文学现象就获得了传统思想的支持。中国古典文学的"自立",一般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得到完成的。如果立足于中国独有的思想环境,就必须承认经学的进步和文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尚被忽略的互相影响的关系。揭示这个关系,有可能使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描写出中国文化中"个人观"的特征。

    2010年06期 v.37;No.145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5 ]
  • 北方“正统”与江南“变体”——论明七子在清初传承的两条主线

    白一瑾;

    明七子系产生于北方的文学流派,具有鲜明的北方地域文化属性。以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京师三大家"为代表的清初北方诗人,在传承七子诗风时,强调北方地域文化特征,抗拒江南文化的影响,更具正统色彩。而明清之际兴起于江南的云间派,则大量引入江南地域文化,实系七子的变体。

    2010年06期 v.37;No.145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71 ]
  • 白居易与长安华阳观

    刘新万;

    从贞元二十一年(805)春至元和元年(806)夏,白居易在长安华阳观寓居了一年多的时间。环境幽僻、优美的华阳观不仅是他休闲养病之所,还是他苦读应制举之所,因而这一段居观经历给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白氏与华阳观的这一段因缘,反映出华阳观在中唐人文荟萃的盛况。它不仅是文人赏月观花、诗酒风流的胜游之所,还是贫寒文人、应试举子的聚居之所。

    2010年06期 v.37;No.145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3 ]
  • 从礼、完美、反叛——《西游记》女性形象解读

    臧慧远;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具体可分为三类:从礼女人、完美女神、反叛女妖。女人的从礼表现在以殷温娇为代表的平凡女性严格遵循礼法妇道;女神的完美表现在以观音为代表的女性是男性事业成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强势男性仰慕崇拜的对象;女妖的反叛则表现在她们大胆地追求个体欲望的实现,多受到男性的打压批判。由从礼到完美再到反叛彰显出女性自我个体意识的萌动。

    2010年06期 v.37;No.145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7 ]
  • 废名诗歌新论

    高玉;

    在诗歌领域,废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绩:中国古典诗歌研究,新民歌研究和新民歌创作,新诗研究和新诗创作。在诗歌观点和创作上,现代时期的废名和当代时期的废名是完全相反的。废名对诗歌有深入的思考,他的写作建立在他的思考之上,二者具有互文性。"完全"是废名诗学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天成"和"诗的内容",它既是一种新诗观点,也是一种新诗评价标准。废名的新诗可以说是"第三种诗歌",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诗词,也不同于西洋现代诗,但在文本上,却既像古典诗歌,又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既具有古典诗歌的意境和含蓄,又有现代西方诗歌的晦涩和多重意义。禅意、晦涩和哲理从根本上是废名诗歌"完全"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

    2010年06期 v.37;No.145 19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3 ]
  • 与光明同行,与时代共进——艾青的诗人之路与诗美特质

    李喜仁;

    在新诗从左翼向抗战发展的时代过程中,产生了艾青这样一位足以代表中国现代新诗最高成就的诗歌艺术大师。探讨艾青的诗歌成就,必须考虑到他的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性。忧郁的气质,叛逆的精神,本真的性情和艺术的心灵的浑融互通,使艾青具备了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有成就的诗人的艺术潜质和成功因素。艾青诗歌的风格,则与他诗中经常出现的太阳、土地、旷野、春天、黎明、生命、火等中心意象有关。可以说,没有对光明的追求和对土地的讴歌,没有真情和个性,没有体现这些追求、讴歌、真情和个性的意蕴深长、生动新颖的鲜明意象,便没有诗人艾青,没有这些载入史册的诗篇。与光明同行,与时代共进,艾青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可贵之处和永恒价值,正在于此。

    2010年06期 v.37;No.145 19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9 ]
  • 限度与两难中的持续历史书写——论长篇小说《李自成》的文体实践

    毕文君;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文体实践为探讨持续的历史书写与不断填补的小说文本间的裂隙、弥合及创作主体在真实与虚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提供了范本,提示了历史真实与历史想象的内在分别,这无疑是对中国小说写史传统的承续。尽管它体现为两难中的持续历史书写,但作家的文体意识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律性为"生长出中国的小说艺术"提供了可能。

    2010年06期 v.37;No.145 200-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9 ]
  • 乡村·传统·生态——贾平凹创作精神原点追溯

    马治军;

    贾平凹的乡土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其作品蕴涵了审美各异的叙述对象、叙事模式和形象谱系。在这些艺术形式背后,贾平凹作品有着贯穿始终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贾平凹作品不变的艺术旨归和启蒙话语、民族立场、生态视域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对乡村的批判和崇拜,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眷恋,以及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2010年06期 v.37;No.145 204-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1 ]
  • 近八十年来师陀研究述评

    王欣;

    新中国建国前的师陀研究以感悟式批评为主,刘西渭、杨刚等人的评论托显出师陀在文坛上的独特身姿。新中国建国后到新世纪以前的师陀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学史的叙述和学术论文的写作之中:在文学史的叙述中,师陀研究逐渐呈现出去蔽化的倾向,师陀作品的学术地位日益凸显;学术论文的写作于1980年代开始,到1990年代形成了点面结合的立体格局。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师陀研究在学术论文的持续丰富中进入了繁荣期。

    2010年06期 v.37;No.145 207-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04 ]
  • 解构与救赎——基督教启示主义视角下的奥康纳作品人物分析

    黄宇洁;

    美国作家奥康纳的基督教启示主义观念造成了人本主义视角下人物阐释的困境。本文把人物分析还原到基督教启示主义文化语境中,发现并提出奥康纳的人物创作遵循了"解构-救赎"这一模式。奥康纳把所有人物作为"罪人"来描写,从而解构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想中人的形象,并进而以笃定的热诚把神性维度引入对人性的提升上,为所有人物都写上昭示"救赎"的契机。

    2010年06期 v.37;No.145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16 ]
  • 简论爱伦·坡《泄密的心》中的效果美学

    庄琰;

    爱伦·坡于184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泄密的心》是反映他惊艳写作视角和恐怖美学的经典力作。作品以眼睛作为恐怖情绪的来源,以主人公内心的情绪变化作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动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跟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切身感受其内心的恐惧,并领会恐怖效果的实现所带来的独特美感,从而挖掘人性中的丑恶、阴暗以及病态的心理。

    2010年06期 v.37;No.145 214-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1 ]
  •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德莱塞小说

    姚晓鸣;

    生态批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关注的重点从荒野、牧场、农村转向了政治、文化、商业的中心地城市,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了对精神生态、价值生态的思考。这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尝试在生态批评的理论框架内对德莱塞作品中所隐含的生态思想进行研究,旨在对德莱塞的文学思想做出更为丰富的评判。

    2010年06期 v.37;No.145 21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5 ]
  • 德拉布尔的《瀑布》:对浪漫爱情故事叙事传统的颠覆

    张小平;

    《瀑布》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德拉布尔的第五部小说,一部女性主义元小说。作者采用元小说的叙事模式不仅指出了语言的模糊性、欺骗性以及多元释义性,同时也暴露了小说的虚构性。《瀑布》不仅解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对浪漫爱情故事的叙事传统,展示其受男权话语控制的本质,也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女性主义尊重生命个体和生命状态的开放式叙事模式。《瀑布》已经偏离了德拉布尔早期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手法,有了创作上的"后现代转向"。

    2010年06期 v.37;No.145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1 ]
  • 烦恼与忧伤:《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周聪贤;

    美国华人移民家庭中的母女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冲突,是具有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母亲与接受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教育的女儿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美国"熔炉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美国文化强大的主要原因。母女之间的冲突与和解,象征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美国先进的个人文化教育,是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取得成功的应有之道。

    2010年06期 v.37;No.145 22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30 ]
  • 方言分类的语言社会学研究——以客家话为例

    蔡麟;

    语言学在追求科学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人的缺失"的困境,这提示了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视角的必要性。在方言分类问题上,语言学把方言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自身的特征作为方言分类基准;语言社会学则认为,方言作为一个族群的母语,既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族群自我认同的基础,因此语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也应该成为方言分类基准之一。本文从语言社会学的视角,重新检视被语言学家归类为客家话的闽粤赣边区诸方言之间的异同,选择其中典型,辨析这些异同与各方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之间的联系,挖掘相同的或不同乃至对立的族群认同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尝试对语言学关于客家话界限的规定予以语言社会学的补充。

    2010年06期 v.37;No.145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0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1 ]
  • 英汉提升结构比较研究

    吴益民;吕罗丹;

    英汉两种语言的提升结构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用最简句法理论进行解释,发现这些不同是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的。英语是主语优先的语言,提升名词的落脚点是外层TP的Spec位置,而汉语是话题优先的语言,提升名词的落脚点是外层CP的Spec位置。正因为如此,英语提升动词的补语从句必须是非限定的,而汉语则不受这种限制。

    2010年06期 v.37;No.145 235-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9 ]
  • 零回指特征分析及翻译

    郭英珍;

    零回指是一种无形有义的照应手段,它没有实在的词语形式供我们辨认。汉语的意合特征,使零回指使用成为无标记(unmarked)用法。而英语的形合性则使零回指成为有标记(marked)用法。因此确定这种回指形式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准确判断其性质作用,成了正确理解原语、准确翻译的关键。对汉英零回指的类型、零回指的特征、零回指与省略以及零回指翻译应采取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无论是对翻译教学还是对语用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都具有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2010年06期 v.37;No.145 23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0 ]
  • 字符汉语主谓谓语句的汉英句法结构对比

    李慧;郭丽萍;

    汉语的主谓谓语句是一种特殊句式,语序繁杂,大、小主语之间的句法关系多变。本文运用传统的句法分析对主谓谓语句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语义关系进行基本的英、汉对比,以找出该句式在汉、英句法结构上的特点与规律,为英汉两种语言对比教学和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2010年06期 v.37;No.145 24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8 ]
  • 德育模式的道德价值

    宋晔;

    德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负载着更丰富的内容,传达着更深远的道德价值。探讨其道德价值有助于我们对德育模式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作为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为宗旨的德育模式,它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都产生重要的道德影响。它促进了校园伦理生活形态的形成,建构了一个道德的校园环境;它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不仅成为反思者,而且成为德育价值的行动者和创新者,形成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它建设了学生的伦理生活世界,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2010年06期 v.37;No.145 24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33 ]
  • 论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观

    骆秉全;

    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观以哲学、美学、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学校体育学、文化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科学审视以往体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系统分析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基于"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体育教学无论从育人还是作为社会文化,都存在着事物的两个方面,都具有矛盾的性质,和谐就是要促进矛盾的统一发展,美则是她的最高境界。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本质手段来培养能展示美、体会美、欣赏美,身心和谐发展的具有个性的、自由的人。

    2010年06期 v.37;No.145 248-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1 ]
  • 中国设计视角下工业设计的通识教育探究

    张昆;

    中国工业设计已从模仿借鉴走到必须确立自身风格的阶段,中国设计这一概念近年开始在设计领域广泛流行,中国设计应借力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业界共识。而饱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的工业设计教育在面对产品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双重需求下,也应当通过融入通识教育以改变专业教育所带来的重技能轻思想、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补充、紧密结合,才能为中国设计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06期 v.37;No.145 250-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3 ]
  •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法律规范及权益保障

    张勇;

    近年来,政府部门推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并没有收到预期实效,其根本原因在于就业见习的性质及其法律关系不明确,在制度规范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立法缺失。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参加就业见习具有学习权和就业权的属性,与在校生实习和毕业生岗前见习或试用都有区别。就业见习是一种弹性用工和灵活就业形式,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非标准劳动关系。在立法上,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适时出台全国性立法;适当扩大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对就业见习的非标准劳动关系加以调整和保护,有效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就业权益。

    2010年06期 v.37;No.145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1 ]
  •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战略探析

    王俊;

    在长达二十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芬兰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本国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交流积极性的下降,劳动力数量削减的高峰期或将提前到来,芬兰高等教育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亟待提高,语言文化障碍限制国际学生与教学科研人员融入芬兰社会等挑战,芬兰在2009年启动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新战略提出打造真正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增强高等学校吸引力、加强高等教育与专业知识输出、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发展、强化高等学校全球责任意识等五项目标。这表明芬兰不仅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路径,更将其视作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革新的发展战略。

    2010年06期 v.37;No.145 256-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21 ]
  • 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机制理论解析

    宋振;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渠道,自1999年启动以来,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强力推进的政策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总体上处于不断探索、完善过程中。通过对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机制在经济学和制度学方面进行的理论分析发现,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准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和学生共同承担运行成本,从而得出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商业贷款的结论。正是在此结论下,对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管理、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并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运行机制设计的优势。

    2010年06期 v.37;No.145 260-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6 ]
  • 中国绘画中的忧郁美的几种内涵及特征

    李新生;

    中国艺术家们忧郁感伤的心理机制尤为发达。其作品十分自然地在生存于忧患之中的人们心灵上激起共鸣,从而产生比较强烈的审美效应。这种效应反过来又刺激了创作者对忧郁感的体验和表达。然而,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受着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支配的艺术家们所忧所患常有许多差别,与它相联系的忧郁感伤随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内涵,在作品中所具有的忧郁美也就体现出几种相互交融又相互区别的内涵与特征。

    2010年06期 v.37;No.145 263-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47 ]
  • 广告符号设计与视觉传达

    赵倩;

    在现代信息社会,广告以其独有的视觉化传播功能渗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这使得商品更加符号化,使广告符号的设计显得更加重要。本文从广告符号设计的构成以及设计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讨,目的就是要使符号化的广告设计能够深入人心,打动广大受众,使广告设计的信息做到有效传达,取得实效。

    2010年06期 v.37;No.145 26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