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转型期的阵痛:论印尼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曹云华;

    在印尼,权威政治体系终结了,但是,真正民主的政治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推行民主的各种条件也还不成熟,目前的印尼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印尼恐怕在短期内很难顺利完成过渡,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印尼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能否真正取得成效,还要看今后的实践。总的来说,印尼人民还没有做好推行民主的思想准备,他们可能还要长期承受政治经济转型带来的阵痛。

    2006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58 ]
  • 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面临的三大挑战

    孙景峰;

    新世纪,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面临着经济、政治和人才方面的挑战,并且在以后漫长的执政过程中也会时常遇到。新加坡经济的开放性特征使得新加坡经济的增长和衰退都源自对世界经济的依赖,其经济建设成就又直接构成了人民行动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世界民主化浪潮及由此带来的新加坡选民对人民行动党执政方式的民主化要求对于通过大选获取执政地位的人民行动党来说,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如何在威权体制与政治民主化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既能推动威权体制的改革,又能维护威权体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因民主的缺失而流失选票,对人民行动党领导人来说是一场执政能力、执政艺术和执政经验的考验;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和高级政治人才的缺乏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人民行动党的有效执政至关重要,使人民行动党长久地面对人才缺乏的挑战。

    2006年0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56 ]
  • 论战后英国放弃马来亚的动机与策略

    何跃;

    1948年1月,缅甸脱离英国独立,拉开了英国撤离东南亚的序幕,但英国的殖民撤离并不像其吹嘘的那样,即英国是有步骤、有计划地撤离东南亚。实际上,在英国撤离缅甸后不久,英国在马来亚便挑起一场大规模镇压马共的战争,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面对马共的武装斗争和马来人为主体争取宪政的斗争,英国采用积极务实的政策,选择主动的撤离方式,较成功地解决了马来亚独立问题。

    2006年01期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07 ]
  • 论英国地方自治的演进、影响与宪政价值

    白贵一;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地方自治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种力量和组织,是地方性的人民共同活动,是寓政治、经济与一体的一种成熟的人民生活形式,是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范畴。英国的地方自治制度促进了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基础和国家政治制度的范式。英国的地方自治精神和模式深深地影响了欧美国家,并成为欧美和东方国家如日本仿效的、基本的地方政治制度。它更是一种最古老、最坚固、最持久的民主制度。

    2006年0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300 ]
  • 从多主体认知理论看美国20世纪30年代“宪法危机”

    周剑云;

    罗斯福新政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创新是对美国传统宪政体制的突破,它要求一次“宪法革命”。这些革旧布新是对政治权力和各种利益的再分配,利益和权力的重组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宪法危机”。在美国法治至上和程序至上的宪政体制下,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行政、国会和最高法院及有第四权之称的美国新闻界在“宪法危机”之中为各自的权力和利益博弈。为解决危机,美国政府各方在宪政体制提供的“谈判”的机制下以“斗争促团结”,相互协商和妥协,为美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寻求“共识”,最后在宪政的轨道上化解了“宪法危机”,促成了“宪法革命”的实现,确立了美国现代宪政体制发展的方向,为美国找到了一条宪政体制下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6年0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7 ]
  •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王巧荣;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2006年01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9 ]
  • 论欧盟东扩及其少数民族保护制度

    杨友孙;

    随着中东欧国家不断加入欧盟,中东欧国家的少数民族问题也带进了欧盟。少数民族问题在欧盟逐渐凸显。针对这种情况,欧盟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欧盟在少数民族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没有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保护制度,这有可能成为未来欧盟的一个隐忧。

    2006年01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9 ]
  • 欧洲统一从客观到主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李济时;

    从历史角度看,欧洲存在着一种统一的大趋势。这一历史趋势表现为从客观统一体到主观统一体的发展进程。当代的欧洲的一体化是以历史上形成的客观统一体为基础的。“欧洲统一”观念从理想到实践的过程也是这一观念从思想家到政治家延伸的过程。二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发生与发展正是这种统一的历史趋势的现实证明。

    2006年01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5 ]
  • 中美新冷战何以能够避免:一个建构主义的解释

    张润;

    冷战后中美关系尽管麻烦不断,但迄今没有发生新的冷战。从建构主义视角看,观念因素起了很大作用。具体说来,中国改变了自我身份,逐渐认同现存国际体系,从国际体系的挑战者转变为参与者;中国拒绝做美国的敌人,并把意识形态因素最大限度地排除在两国关系之外;中美领导人特别是中国领导人,在处理相互关系中都有相当的自我约束,由此阻止了双边关系的恶性循环。因此,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身份定位至今摇摆不定,稳定的建设性互动模式尚未成型,但新冷战迄未成为现实。

    2006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6 ]
  • 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深层解读

    史家亮;

    从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实践需要出发,《共产党宣言》在行文上,对阶级斗争作了突出与强调,再由于它所蕴涵的阶级斗争理论适应了革命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需要,我们曾长期从阶级斗争视角来解读这一重要文献。实际上,《共产党宣言》的深层思想是对每一个人自由发展的关注,它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分析了资产阶级活动的为人性质和非人性质,从无产阶级的现实运动和价值追求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人的自由发展问题,蕴涵丰富的人学内涵,这是从人的发展的视角解读它的根本原因。此外,时代特征的新变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要求对它作出新的解读。这一解读有助于恢复对马克思主义人的终极关怀理念的认识,也有利于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006年01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6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379 ]
  • 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的构建

    王强;

    邓小平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他所追求和建设的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邓小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犹不及”、“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和合之道”的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它既是中国古代“中庸”文化传统在现代的发扬,也使“中庸”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更新和升华。努力挖掘中庸方法论与邓小平和谐社会观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从思想根基上加深对邓小平和谐社会观和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

    2006年01期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6 ]
  • 陈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思想探讨

    刘凯亚;

    陈云认为,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共产党员的理论素养;二是加强纪律建设,提高共产党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加强党风建设,提高共产党防腐拒变能力;四是加强诚信教育,提高共产党员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对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6年01期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0 ]
  • 论政治文化创新与政治意识文明建设

    杨斌;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客观的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同时也影响、制约着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先导和促进作用。政治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现阶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教育优先的原则;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大力推进政治社会化。

    2006年01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7 ]
  • 政治利益视角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张琴;

    新时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在政治领域表现出新的态势和特点。究其根源,除了生产力水平总体落后这个主源外,还有体制转换形成的规则真空和制度漏洞、民主法制建设滞后、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等次源。正确处理政治领域的利益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还必须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利益主体素质。

    2006年01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1 ]
  • 非政府组织: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之路径

    卢海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获得了较快发展,在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取向的公共服务改革中,引入非政府组织将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提高公共服务的回应性。但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组织的公信力和组织筹集社会资本的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共同打造一个有利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6年01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297 ]
  • 试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政治监督制约机制的特征

    张明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政治监督制约机制呈现出明显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各级党组织在监督制约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党内监督制约主体的非独立化,削弱了监督制约功能的发挥;党外监督制约主体与客体权力的倒置,难以收到监督制约的基本功效。

    2006年01期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7 ]
  • 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体系性特点及其缺陷

    王志远;刘晓莉;

    对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致命缺陷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其进行完善的不同进路。与大陆法系犯罪成立理论体系相比,我国的理论体系具有“平面解释性”特点。这一固有的属性决定了我国犯罪成立理论的功能性缺陷,而其中最为致命的缺陷在于“形式与实质的平面融合”所带来的人权保障隐患。

    2006年01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3 ]
  • 论走私犯罪案件中身份犯的认定

    徐留成;

    尽管在理论上有单位身份犯,但单位走私犯罪不是身份犯。在走私犯罪活动中或在案发后正在查处中国家工作人员有受贿情节,只受贿不枉法的,只定受贿罪;海关工作人员受贿后放纵走私的,按照牵连犯的处罚原则,在受贿罪与放纵走私罪中,择一重罪从重处罚;非海关的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放纵走私的,在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中,择一重罪从重处罚;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后又直接参与走私的,应当分别定受贿罪和走私犯罪后实行数罪并罚。单有放纵走私而没有受贿情节的,海关工作人员定放纵走私罪;非海关的国家工作人员定滥用职权罪

    2006年01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6 ]
  • 论中国汇率制度转型的必要性

    谷秀娟;

    抛开汇率制度而去争论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高低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汇率制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固定汇率制度显然已不适应我国的经济情况,我们应致力于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施行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并最终实现完全自由兑换。

    2006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73 ]
  •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理论发展

    吴芹;

    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现实问题,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动荡不定,而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内容之一,汇率决定理论又在国际金融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和汇率理论的发展的角度,剖析两者的内在关系。

    2006年01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7 ]
  • 环境保护与税费政策:一项总体评估

    王海勇;冉晓晞;

    从环境税费总量来看,从2000年至2002年,我国税制的绿化度是逐年下降的,这说明我国环境税制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助长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不和谐。从环境税费结构来看,税费种类过多,标准过低,立法层次不够,导致税费征收和使用过程中的随意性太大,满足不了环境保护的资金需要,也大大降低了对生态调节的作用力度。因而,合并现在的环保税费,开征统一规范的环境保护税,就成了实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6年01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54 ]
  • 融资制度运行机制的政府主导特征分析

    郭栋;

    多年市场化导向的改革使中国许多领域成功地摆脱了计划经济,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正在发挥基础作用,但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由国家进行调控,转型经济中融资制度的运行机制就属于这些关键领域。由于国家对计划经济手段的路径依赖以及行之有效的市场手段的缺乏等原因,融资制度的运行机制呈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特征,集中表现为信贷计划(信贷总量控制)、价格控制、准入控制和其他直接控制的工具等手段仍发挥着强势作用。

    2006年01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7 ]
  • 理性主义及其对西方科学的影响

    钱兆华;林永政;

    理性主义的核心是崇尚人的理性思维,坚信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思维才能获得“真知”。理性主义的实质是通过合逻辑的推理推演出“应当如此”的结论。理性主义既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传统,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要特色,它对西方科学产生了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西方科学之所以是西方科学,其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它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是“应当如此”的产物。只有这种科学才能诞生出现代技术。

    2006年01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65 ]
  •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方法体系

    张伟琛;

    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方法体系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他看到了当时的美国经验主义语言学的缺陷,他大胆采用了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运用了结构主义和理想化、形式化的方法等,把语言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乔姆斯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这和他的理论的开放性和相对性是统一的。

    2006年01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39 ]
  • 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观”与现代人的环境责任

    崔永和;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社会自然观:一切社会领域的自然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化形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历史过程的能动的主体承担者。当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严重困扰,其根源不在于自然界,而在于人类自身。因此,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从人本身去求解,即着重于人的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特别是人的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具体实践行为的自醒自觉,从而切实负起应当承担的环境责任。

    2006年01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98 ]
  • 道德价值概念研究评析

    刘合行;

    科学定义道德价值,对于正确认识道德本质,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伦理学与价值哲学的交叉课题,学术界在道德价值的概念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本文试图对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六种主要观点进行分析评述,以便对科学定义道德价值有所启发。

    2006年0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14 ]
  • 价值导向是发展伦理学的根本使命

    喻文德;

    发展伦理学是一门从整体评价和规范发展实践的应用伦理学。价值观的冲突是发展伦理学的主题。价值批判是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因此,价值导向是它的根本使命。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2006年01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7 ]
  • 《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社会精神》序言

    陈晏清;

    2006年01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1 ]
  • 汪奠基与中国逻辑史研究

    郭桥;

    汪奠基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由现代逻辑转向中国逻辑史。关于后者的研究,他既充分借鉴西方逻辑史的研究成果,又不为已有研究框架所囿,进而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古代是否存在逻辑,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中国逻辑史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汪奠基系统阐述了其中国逻辑史观。汪奠基是中国逻辑史料学的早期开拓者,他不仅提出了若干构想,而且努力将相关构想付诸实践。墨家逻辑是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一个重点,汪奠基在这一领域亦进行了独到的研究,具体涉及墨家逻辑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以往研究方法的反思,墨家逻辑的主要内容,墨家逻辑的基本特点。

    2006年01期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3 ]
  •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论纲

    马文军;李保明;

    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是发展观研究中的一个空白领域。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观在社会根本属性问题上认为“君权神授、天下王有”,在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上认为维护君王的天下大业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在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上认为应构建一种以君王拥有绝对权力为特征的社会治理体系,同时采取“王”道和“霸”道两种相辅相成的方式,实现维护君王天下大业的目标。这种社会发展观在当时确保了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之后的社会发展观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是非常落后的,尤其是其将社会主要注意力引导偏离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本应的第一位重要事情,从而直接导致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延存。

    2006年01期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8 ]
  • 战争与古代中国城市衰落的历史考察

    蔡云辉;

    战争与城市作为两种不同属性的客观存在,在阶级社会始终相伴相生。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前,连绵不断的战争,不仅导致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积淀惨遭摧残,也使无数城市由盛及衰,甚至步入消亡之途。本文对不同历史时期曾盛极一时的古都咸阳、长安、洛阳、建康、开封等一批著名城市在战争摧残下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进行了系统分析。

    2006年01期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80 ]
  • 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另一种解读

    蔡礼彬;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作为社会结构之重要组成的家族组织也有相应的演变。从商到春秋前期,个人淹没在家族中,个体意识无从提起。春秋中后期,家族内血缘亲族整体性开始出现裂隙,人们的家族意识逐渐淡化。战国时期,宗法制大家族进一步瓦解,家臣与家主之间由以前的忠贞关系演变成了契约关系,私人印章和个人墓地的出现反映人们对家族的漠视。社会中下层四处流动,力图摆脱家族的束缚,寻求自由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家族意识的渐趋淡漠,个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变迁,这种变迁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006年01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28 ]
  • 从秦人“好利”再论秦王朝短命的原因

    房占红;

    秦在实现中国的统一之后迅速灭亡,其中原因,千百年来许多人一直在讨论。本文结合传世和出土文献分析了秦人“好利”,特别是商鞅变法以后秦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秦人贪求功利的情况,认为由于秦人缺乏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过于贪求功利,没有制定出合理的统治政策,是秦王朝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

    2006年01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5 ]
  • 试论汉唐宦官典掌军职的演进特点

    赵沛;

    汉唐时期宦官专权的基础之一,是宦官典掌军职。汉唐宦官典掌军职分有监军、典掌禁军和衔领军职三种方式。宦官典掌军职,在东汉时期属于临时差遣的性质,唐代中后期以后,宦官典掌军职则逐步制度化,成为唐代宦官专权的一大特色,也是造成唐代后期宦官危害甚烈,废立帝位如同儿戏的主要原因。

    2006年01期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29 ]
  • 何晏的交往及其与王弼的思想分野

    樊荣;

    何晏与同时代人的交往有着交接广泛与阵营渐趋明显的特点。在中年时期,何晏与王弼在学术渊源和治国方略上有着本质区别。其中何晏所宣扬的玄学内核为官方哲学,意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王弼所宣扬的玄学内核为在野哲学,意在为当时的在野阶层(包括司马懿集团)张目。何晏主张圣人无情,君本臣末,希望君主有为;王弼主张圣人有情,以贱为本,以下为基。二人各属于不同的政治集团,并代表了不同集团的意识形态。

    2006年01期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7 ]
  • 《诸儒鸣道集》所收《二程语录》考述

    赵振;

    南宋无名氏所编《诸儒鸣道集》收录的《二程语录》,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除朱熹所编《二程遗书》和《二程外书》之外,又一部内容比较完备的二程语录本子。它与《二程遗书》在内容、篇目名称、各卷之间的前后编排顺序等方面基本相同,两书实际上为同一书,都出自朱熹之手,只不过前者为初稿,后者为修订稿。

    2006年01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0 ]
  • 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

    程国赋;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2006年01期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6 ]
  • 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以诗歌文体为中心

    黄果泉;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2006年01期 148-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5 ]
  • 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中国古代知识者的隐逸心态

    周相录;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2006年01期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35 ]
  • 开放与收拢——古代戏曲家个性解放心态之变化历程

    马华祥;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2006年01期 15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7 ]
  • 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

    李永贤;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2006年01期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9 ]
  • 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

    王绪霞;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是人类古代文化史上一道比较独特的"风景"。这一独特的心理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异性密切相关。文学史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或文学作品,都是文人心态的显性呈现。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古代文人展现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一道心灵的"生态景观",这一组关于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短文,就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从小说作品考察中晚唐士子的文化心态》,从多层面对中晚唐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人心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梳;《文体概念演进的心理依据及意义》,从创作主体的意识心理角度探讨诗歌文体概念的发生与诗歌文体诞生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遁归心灵宁静的港湾》,在肯定隐逸文化正面作用的同时,着重探究了它存在的负面影响;《初元与晚明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之异同比较》,关注的是两个特定历史时期戏曲家个性解放思想的异同;《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深入探讨了文人对侠的爱与惧兼备的复杂心理;《男权阴影下女性作者隐逸心态片论》,从女性的视角对隐逸心态进行了别一种探索。对中国古代文人心态的探讨,不仅能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内心活动凝定的文化产品,而且有助于我们检讨自己当下的文化心态,以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心态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2006年01期 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6 ]
  • 论《红楼梦》公案描写的价值

    冒志祥;

    《红楼梦》公案故事的描写,拓展了传统公案小说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小说公案素材的选择,重在描写审案过程、现实主义的笔法和避实就虚、详略互证的写法,突破了公案小说的传统技巧和审美追求,使传统侠义公案小说摆脱了侠义性,更加贴近社会真实。

    2006年01期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9 ]
  • 从贾氏四姐妹的不幸婚姻看红楼悲剧

    冯华;

    曹雪芹以贾家四姐妹的不幸婚姻贯穿《红楼梦》全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红楼悲剧。“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大观园女儿国从此结束了它的黄金时代,真乃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文中从四个小姐的不幸婚姻结局来探讨红楼悲剧:元春寂寞深宫、迎春身陷狼窝、探春无奈远嫁、惜春最终为尼。

    2006年01期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5 ]
  • 交流与融汇——京派作家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

    刘进才;

    对于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学院派色彩的京派作家群体的探讨,以往的研究者往往过分强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内在关联,本文意在探讨京派作家与外国文学(尤其是与外国诗意抒情小说)的关系,并探寻京派小说在中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中形成的文体特征。

    2006年01期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75 ]
  • 新感觉派作品主题探析

    陆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代表的呈现畸形繁荣的中国都市成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品表现的主题。新感觉派作家们透过都市繁华的表象看到了其背后的阴暗和凄惨,并以其特有的恰当的叙说方式,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一幅繁华落尽的都市图像。

    2006年01期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27 ]
  • “嫦娥奔月”神话与当代都市女性的“逃离”意识——《作女》中“卓尔”形象的原型阐释

    路庆平;

    对“嫦娥奔月”这则神话以全新的女性视角进行阐释,可以析出女性“逃离”男权压抑的主题。《作女》中的卓尔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与“嫦娥奔月”在形式与内涵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形成了原型上的互补与参照。在性别角色规范与自由、理想不可兼得的历史境遇中,嫦娥和卓尔存在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作女》进行合理有效的文本阐释,沿着原型批评与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方向,我们可以发掘出当代都市女性中“逃离”一族的深刻心理机制,以及“逃离”的意义与局限。

    2006年01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81 ]
  • 传统杀婴母题的继承和重构:托尼·莫里森《宠儿》新解读

    吴秀芳;

    母亲杀婴自古以来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站在黑人女作家的立场上,从小说独特的杀婴母题出发,使其小说《宠儿》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思想性,还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分析了托尼.莫里森在《宠儿》中对传统杀婴母题小说艺术的继承和重构。

    2006年01期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68 ]
  • 民谣意象与文学性

    张璐;

    民谣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13世纪流传至今,其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设计和运用上。对于民谣《三只乌鸦》中意象的具体分析,能够揭示民谣中意象所蕴涵的文学性,帮助我们欣赏民谣的语言魅力。

    2006年01期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1 ]
  • 中国电影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陈晓伟;郑胜利;

    21世纪的中国社会,随着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以及商业消费文化的崛起,文化背景日趋多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中国大陆电影,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并不能幸免于文化转型的历史阵痛,相反,多元文化的生存背景使其境遇更加严峻。大陆电影从商业电影的崛起、国际化策略、民族化等方面应对着挑战,把握着机遇。

    2006年01期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4 ]
  • 王洛宾民歌的艺术价值

    王丽娜;

    本文从王洛宾民歌的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等方面阐述王洛宾民歌音乐创作的艺术价值及其在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006年01期 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6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3 ]
  • 用儒家文化构筑现代管理的社会资本

    张志刚;杨世松;

    实现民族的复兴,要有必要的制度保障,尤其是管理制度。鉴于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挫折经历,一些学者对中国的传统理论资源产生了怀疑,在管理方法、手段方面把目光一致转向了西方的现代管理。现代管理虽然是以增进集团、社会核心效益为逻辑起点,而且其方法、手段日趋多样化、科学化、动态化,但是在构建管理的良性基础———社会资本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中国社会资本已处于极度破坏之中,现代管理若没有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就会管理效率低下。在此情况下,挖掘儒家文化中关于构建社会资本的理论资源,发扬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关于善治的人本精神,对于解决现代管理中频频出现的一些问题显得十分必要。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管理、儒家文化、社会资本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纠枉校过,发扬优势。

    2006年01期 18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9 ]
  • 论国有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道德责任

    李保丽;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有企业担当着双重的社会经济角色,处于两难的道德境地,需要承担双重的社会道德责任:一方面要履行市场主体应有的责任,按市场准则经营追逐企业经营利润,实现企业最终的经营目的,另一方面,其经营行为要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战略控制。

    2006年01期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7 ]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霍丽娅;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对城市的安全管理;三是对资源性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6年01期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41 ]
  • 中国女企业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欧阳海燕;

    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女企业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迅速崛起,是中国妇女发展成长的突出标志。中国女企业家队伍发展势头强劲,但在快速发展中也产生或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从已有的相关调查中发现中国女企业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类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女企业家的社会支持系统。

    2006年01期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13 ]
  • 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国际化及其关系

    李海云;

    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实现教育现代化要较多地考虑经济因素,考虑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的要求。但是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它不能仅仅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发展经济的工具,而应该考虑人的发展。一方面注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顾及人的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差距的缩小,后者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所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即面临民族化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学习先进国家的基础上,而且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但是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国家的民族性和国情需要。总之,教育现代化就是古今中外融合基础上的创新。

    2006年01期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49 ]
  • 教育共同体责任:校园伦理的目标定位

    宋晔;

    学校是一个教育共同体,一个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和德性生成的教育共同体。校园伦理要将学校作为一个“责任团体”和“教育共同体”进行伦理的审视,研究学校这个组织性团体应当担负的教育责任。教育责任的落实要通过校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从关系伦理的视角审视群我关系和人我关系。所以,校园伦理包括相互融通的两大结构,即团体伦理和关系伦理。团体伦理所体现的是共同体的责任及其实现问题,关系伦理则是所有伦理必然涉及的人与人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问题。校园伦理首先关注的是教育责任的落实问题。

    2006年01期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0 ]
  • 全球化教育对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冲击

    彭永春;吴雄鹰;

    全球化教育是当今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重心,它与美国政府竭力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国策相契合。全球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地球村意识、跨文化意识及人类选择意识为主旨,全球化教育的实施是美国试图向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输出其强势文化,以期建立以美国文化为首的大一统文化的过程,这种强调美国文化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全球化教育给推崇异质性的多元文化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政治领域,全球化教育力图维护美国的全球话语霸权,与多元文化倡导的分享、平等与对话相悖;在经济领域,全球化教育充分利用了美国的优势地位,使美国教育直奔商品化主题,与多元文化教育倡导的教育应是规范化的社会科学相左;在社会文化领域,全球化教育加快了教育走向虚拟化、电子化的步伐,逐步解构着多元文化教育倡导的个体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全球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需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地方主义与全球合作、个人权利与公共责任等多方面的关系。

    2006年01期 210-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60 ]
  • 论当代德育的人本转向

    魏雷东;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哲学基础。当代德育对人的理解方式由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理论动因;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德育现代化的需要则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实践动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和全面落实,以及德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使得当代德育人本转向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价值取向,人本德育应不断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6年01期 215-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69 ]
  • 论创新的层次性

    王文彦;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该是创新性研究成果。但创新是具有层次性的,无论达到哪个层次都应当承认是创新。如果要求笼统或标准过高,就无法训练和评估。只有标准落到实处,才能严格要求和有效训练。

    2006年01期 218-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34 ]
  • 略论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余瑞云;

    当前高校成教师资队伍的现状是喜忧参半。更新管理观念加强师资培训和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是解决成教师资队伍稳定性差和普教色彩浓厚等问题的主要措施。

    2006年01期 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