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认识何以可能?

    谢鸿昆

    “认识之成为可能”不仅取决于主体人的认识能力 ,更直接地决定于主体预先赋予认识对象的规定性和适当的认识方法。“认识何以可能”包含着认识什么、如何认识、验证及认识的限度何在等具体问题。在对象特性方面 ,认识要成为可能 ,其对象就必须是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 (事实上认识目标却是个别存在物及其全体的一般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 )。从一般认识过程来看 ,假设是认识的关键环节 ,是使认识得以跨越个别与一般、有限与无限之间的逻辑鸿沟的唯一桥梁 ;验证则是认识的最终决定环节 :只有能假设并能被验证的 ,才是可认识的。假设及其验证是认识方法方面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基本条件。所有以上这些因素最终将认识限定为人类经验的扩展、限定在可经验领域。

    2002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6 ]
  • 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

    孙利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表述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且传递出了一种“天人合德”的精神。天不仅是自然秩序的代表 ,也是人间的秩序与价值的根源 ,人的“仁德”源于天的“生德”,所以天人能够合一 ,合一的基础是“德”,“合一”的标志是在对“天”的体认中 ,觉解“人”的精神生命 ,而“仁”就是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境界 ,所以通过对人的“仁性”的把握 ,就可以体认这一超越的价值源头 ,臻于天人合一之境。在中国哲学中 ,对“仁”的把握 ,离不开对人的心灵心性的探讨 ,而传统的心性之学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就是天与人、宇宙与人生、心性与天道的相互贯通。“天人合德”的精神气质决定了中国哲学必然走向一条向内探求心性之路。

    2002年01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68 ]
  • 论杰姆逊的比较文化研究

    王彦霞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积极从事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他的理论著作呈现出明显的比较视角。他不但关注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的差异 ,而且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不同之处进行了研究。他视美国文学为“个人神话”而称中国文学为“民族寓言”,并指出了其历史根源 ;同时 ,他比较了第一世界文化中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当代文化的弊端进行了批评。杰姆逊提醒美国的理论家们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的文化 ,并对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性进行了强调 ,以便为其“全球化”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杰姆逊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但他对“西方中心论”的反对则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2002年01期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6 ]
  • 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改革:国外的实践与我国的选择

    何立胜

    公司治理结构源于公司股权结构 ,公有股权结构与市场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不同的市场结构 ,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所要求的产权主体即股权结构不同。完全与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以国有产权为主 ,国有资本全股、控股 ,其他法人、社会资本参与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以混合所有产权结为特征 ,非国有产权为主 ,国有产权参与 ;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 ,以非公有产权为主 ,公有产权参与。与其相对应 ,在那些易于形成垄断、生产过程透明度高的领域适宜建立内部控制型治理结构 ;在那些竞争充分的领域 ,宜选择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结构 ;非公有制企业改制宜选择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结构

    2002年01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43 ]
  • 政府管制的理论前提

    袁持平

    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的必要条件 ,也即理论前提。而研究市场失灵的最好方法 ,是先理解“市场成功”,即聚集理想化的竞争市场 ,使资源均衡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能力。而市场成功的严格表达就是一般均衡的理论体系、效率与社会福利。其基本结论是 ,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可能集与生产者的生产可能集是闭凸且偏好下有界、偏好非局部充分满足、连续和单调 ,那么 ,一般均衡、帕累托有效和社会福利最大同时成立。反之 ,就会出现市场失灵。而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闭凸条件的破坏。因此 ,政府管制理论前提的分析就与闭凸条件满足与否紧密相连

    2002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3 ]
  •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控制

    方德英

    本文以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效为目的 ,在总结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三大特征 (工程的过程性、内容的层次性和建设的阶段性 )的基础上 ,提出了过程控制的概念、内容和相应的保障体系。最后从控制论角度介绍了被控对象和方法

    2002年01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5 ]
  • 社会保障改革应采取“商业保险+社会救济”的模式

    刘玉珂,王然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 ,但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保障模式现在却遇到了严重问题。而保险的另一种形式 ,即商业保险的发展前景却十分广阔。如果改传统模式为以商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主的模式 ,不仅能有效解决社会保险所面临的问题 ,而且能更有效地利用保障资金 ,为真正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

    2002年01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70 ]
  • 试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共党内错误难以纠正的原因

    张明军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内错误难以克服 ,究其原因 ,主要有如下方面 :中国人格化的权力结构 ,消解了纠正党内错误的主导力量 ;对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的误解 ,阻碍了党组织纠正错误的内在功能的发挥 ;超凡魅力权威的影响 ,增加了纠正党内错误的思想阻力 ;同体监督制约的弱化 ,缺乏纠正党内错误的必备动力 ;决策更正机制的滞后 ,为党内错误的延续创造了条件

    2002年01期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23 ]
  • 乡村社区管理与农村稳定

    于咏华,刘桂兰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在长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 ,但目前又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农村稳定面临挑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上的缺失、管理中认识和方法上的缺失、管理中素质上的缺失以及乡村社区治安中存在着盲点。因此 ,治理和维护农村稳定 ,必须从弥补乡村社区管理中的缺失入手 ,完善乡村社区管理

    2002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61 ]
  • 道德责任与行政效能

    侯德贤,苏城乡

    行政效能的提高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完善要求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以较高的素质水平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 ,提高行政效能水平。行政效能主体道德责任水准的高低 ,对能否合理实现行政效能主体利益和整个社会利益 ,能否提高行政效能主体的行政效能水平及促进社会道德责任水准都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主体 (社会成员 )活动的层次性与此相应利益多元层次性也十分明晰。如何整合社会成员利益的多元层次性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因而利益整合过程中行政效能主体道德责任的完善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需要社会成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而其中行政效能主体的道德责任通过与行政效能客体、环境的互动会不断完善 ,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002年01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4 ]
  • 论我国侵权法一般条款的立法模式——从一般条款对法益的保护考察

    白飞鹏

    侵权法的一般条款 ,是指在成文法中居于核心地位的 ,作为所有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之基础的法律规范。侵权法一般条款对法益的保护方式 ,可以分为间接保护和直接保护两种。其中前者为大陆法系各国司法实践中的普遍现象 ,而后者则是德国法所特有的规定。从保护法益的角度看 ,后者更为有利。我国侵权法的一般条款应该借鉴国外立法的有益经验加以完善

    2002年0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84 ]
  • 论窝藏、包庇罪的行为对象——“犯罪的人”含义辨析

    李朝晖,陆诗忠

    1997年刑法第 3 10条窝藏、包庇罪的行为对象是“犯罪的人”。何为“犯罪的人”,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观点认为“犯罪的人”是指真正的犯罪人。本文认为通说观点值得商榷 ,通过借鉴国外相关问题立法状况与理论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立法规定与司法实践需要 ,作者认为窝藏、包庇罪行为对象“犯罪的人”应包括真正的犯罪人和正在受侦查、追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不以经过有效判决确定有罪为必要 ,只要对他们进行窝藏、包庇的 ,即成立窝藏、包庇罪。

    2002年01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92 ]
  • 保险诈骗罪犯罪既遂与未遂形态比较研究

    王俊平

    本文在比较世界主要国家保险诈骗罪之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形态理论的基础上 ,认为 ,中国刑法中的保险诈骗罪是复合实行行为 ,其着手时点应以行为人开始实施虚构保险标的、编造未曾发生的事故、夸大损失程度、制造保险事故的行为为标准。中国刑法对保险诈骗罪采用了结果犯的立法模式 ,因此 ,其既遂应以行为人可否实际控制保险金为标准

    2002年01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61 ]
  • 论欧盟政治体系的联邦制特色

    范宏云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 ,关于欧盟的体制之争从未停息。但认为欧盟同一般的国际组织没什么区别的观点已不大被人赞同 ,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从欧盟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及其与成员国关系上来分析 ,欧盟不同于一般国际组织 ,而多少渗进了联邦制成分 ,或者说是介于联邦与邦联之间的一种政治体系。本文分析了欧盟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联邦制特色 ,并对欧盟的政治体系的未来走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002年01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48 ]
  • 人类生育技术化与传统伦理框架的开放

    刘科

    人类自身的缺陷和与之相关的社会需求促成了生育技术的产生 ,而该技术引发出的有争议性的问题 ,往往又与技术所应用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们某些观念的滞后有关。传统的封闭型伦理框架应该趋向开放 ,具有弹性的边缘区 ,以便在较大的程度上适应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同时 ,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也应建立起来 ,以便对技术的应用加以调控和引导

    2002年01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64 ]
  • 从“导师”与“学生”的关系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谱系

    张宝明

    “五四”阵营从它扎寨的那一天起就潜存着两种张扬个性观念的歧义。正是“新青年”与导师之间这种对“人”之辅导、培养方向的殊途 ,导致了“五四”学生的分化。在英美与欧陆两种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思想导引下 ,“新青年”有了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的歧路 ,并在“五四”高潮过后分别走向了赴英美留学和去法俄俭学的道路

    2002年01期 6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70 ]
  • 邹韬奋与三民主义——兼论邹韬奋研究的内在逻辑

    郝丹立

    邹韬奋在《生活》周刊时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和介绍 ,构成邹韬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文字对于我们今天分析邹韬奋思想演进的轨迹 ,是不可或缺的前提。而揭示其中的复杂性、矛盾性和规律性 ,有助于我们扬弃以往邹韬奋研究中的程式化倾向 ,并形成研究邹韬奋思想的内在逻辑视角

    2002年01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89 ]
  • 论桐城派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刘相雨

    桐城派的文运虽然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但是不能因此认定桐城派为清王朝的御用文人。在思想内容、文学体裁和文学风格等方面 ,桐城派的文章与清王朝所提倡的都有所不同。对于程朱理学 ,桐城派主要是从学术研究和高尚人格方面来提倡的 ,与清王朝提倡程朱理学的目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桐城派作家多生活于社会的中下层 ,他们是在对当时的政治失望以后 ,投身于文学创作的

    2002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85 ]
  • 金圣叹与周计百交往揭秘

    陆林

    清初嵇永仁《与黄俞邰》书云“周计百使君司李廖南 ,读《才子书》,慕圣叹为人 ,遣使赍舟车之费 ,往迎之。圣叹适有唐诗选 ,未赴也 ,然业已心许之。越明年 ,使君梦一人披发跣足 ,耸身案上 ,蒙面而泣曰 :“我圣叹也 !”使君晨起 ,谓客曰 :“圣叹休也 !”遣使再至吴门 ,始知使君梦中之夕 ,即圣叹绝命之晨”,所涉金圣叹与周计百交往之事 ,近代俞樾已不知其详 ,今人更均以荒诞怪异视之。其实“计百”为河南延津周令树之字 ,时任江西赣州府推官 ,其雅慕圣叹 ,可谓神交 ,两人交往实迹基本可考。由此还可推知 ,圣叹临终遗诗之三“东西南北海天疏 ,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种在 ,累君青眼看何如”,当是向其托孤之作。在金圣叹生命后期 ,清高狂傲、才气英发的周令树乃是其重要友人之一。

    2002年01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7 ]
  • 世俗化语境与世纪末中国文学

    郭德民

    2 0世纪末 ,市场化世俗化已经成为当代语境 ,多种文化观念在世纪末的文化广场上肆意地狂欢 ,人们普遍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迷失。而世纪末的中国文学则沿着金钱的路标拾级而下 ,避免对历史对现实对末来的深层理性追问 ,放弃了守护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感。我们必须对世纪末中国文学中的灰色倾向、宗教蛊惑倾向和价值失衡倾向进行反思与批判 ,以重建文学的道德理想主义立场

    2002年0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8 ]
  • 中西美术中的自然、时间与空间

    彭景荣

    中国与西方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手法 ,是因其在世界观与艺术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历史上由于中西方美术家在对自然的态度的不同观念 ,在对美术作品形式的主题与题材等内容方面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 ,形成了对表达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上的不同

    2002年01期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87 ]
  • 修辞学理论建设中的五大关系散论

    崔应贤

    任何一门学科的高品位都离不开理论的高度抽象思辨和科学方法论的充分展示。有鉴于过去的经验教训 ,修辞学要在新世纪中求得长足的发展 ,宏观系统理论的建设亟待加强。本文就前辈时贤论述到的一些有关问题进行梳理 ,归纳出大家见仁见智、各自为战的表述里边实存在着认识上有根本差异的五大方面 :“学”与“术”,适应“题旨情境”与“求美”,修饰、调整、选择、组合与陌生化、变异、解构 ,自然科学的道路与人文性 ,有利于欣赏与有利于读写等 ,认为在这些矛盾对立的理论认定上面还缺乏让人欣喜的正面交锋和真正的深入研讨 ,而恰恰是这些问题直接关乎整个学科体系构建的科学分量。对具体问题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主张 ,但主导意向还在于抛砖引玉

    2002年01期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4 ]
  • 《现代汉语词典》部分复合词例证平议

    沈怀兴

    《现代汉语词典》里共误举 5 42个“A……B”式例句证明 493个双音节复合词【AB】词目。本文从中选出 8条有代表性的词加以分析讨论 ,证明“A…… B”不等于“AB”,二者从形式到内容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2002年0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6 ]
  • 汉英句式的动态转换

    陈淑萍

    本文以“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依据 ,比较了汉英句式表达上的差异 ,如意合与形合、句首开放与句尾开放、话题句与主谓句等 ,认为翻译应重在以语义为基础的动态转换

    2002年01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36 ]
  • 论文化传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镜鉴作用

    张天祥

    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为思想政治教育探寻有效途径 ,无疑有助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调整视角 ,不断拓宽思路。在分析文化传播的流向的基础上 ,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置于一种开放的社会体系中 ,认识文化传播的次第规律可以得到方法论的启示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切不可急于求成 ,还应注意从物质上关心帮助教育对象 ,使教育对象达到思想情感上的进一步认同 ;认识文化传播中的变异现象 ,不仅可以区分哪些文化因素有益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 ,同时可以有效地避免文化传播中的消极影响 ,逐步确立科学合理的文化选择机制 ;无论是文化传播活动本身 ,还是文化传播过程 ,思想传输总是相伴相随 ,因而 ,研究分析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 ,为思想政治教育寻求载体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性

    2002年01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11 ]
  •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错位

    李醒东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研究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二者作为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因而在实践中有相通之处。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又因各自的出发点、宗旨、原则不尽相同 ,在某些方面又不尽协调。相对于道德教育而言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属于基础层次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个体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这与道德教育中追求理想、顽强拼搏似乎背道而驰 ;而道德规范要求个体服从于整体 ,具有高度的约束性 ,又使个体的需求、欲望和情感得不到宣泄 ,从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道德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 ,而心理咨询却保持价值中立 ;道德教育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 ,心理咨询则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 ;道德教育遵循公开原则 ,而心理咨询却要遵循保密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在对道德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 ,又有可能阻碍道德品质的发展

    2002年01期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243 ]
  •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大学德育原则的重新论证

    高中建

    大学德育原则是大学德育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对大学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 ,基于作用于大学德育的社会存在环境以及现实要求发生了变化 ,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过程中 ,需要重新认识和把握大学德育的方向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方法调适原则、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原则 ,从而有效实施指导作用 ,以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德育工作。

    2002年01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57 ]
  • 从边缘到中心:学习化社区构建探讨

    宋孝忠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 ,也是实践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切入点和最好中介 ,作为未来社区教育的基本形态 ,学习化社区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具体对策是 :(一 )观念层面 :更新思想 ,形成终身学习理念 ;(二 )制度层面 :依法治教 ,提供相关制度保障 ;(三 )实践层面 :立足现实 ,构建终身学习化社区

    2002年01期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20 ]
  • 从生活视角看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

    姚远峰

    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教育过程内含于生活进程中 ,并与人的生活相始终。现代学校教育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烈推动下 ,以科学知识的灌输为中心 ,崇尚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造成学校教育目的、内容和过程疏离了人的真实生活。终身教育的旨趣在于打破教育与生活相疏离的状况 ,它把教育的对象、内容、手段和过程与人的生活整合起来 ,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 ,又是教育的归宿 ,人在生活中得到教育 ,并伴随一生 ;生活在终身教育中得到改善 ,并不断走向更加美好

    2002年01期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68 ]
  • 高校军事科技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尹建强

    我国自 1985年开展以学生军训和军事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以来 ,高校在军事科技教学方面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而存在的问题也仍很突出 ,如军训高校所使用的《军事学教程》中的军事科技章节在内容上存在落伍的现象 ,深浅相脱节的问题比较明显 ;全国大多数高校军事教研室的电化教学设备陈旧与落后 ;在直观教学方面缺乏教具模型 ,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等。针对现存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是进一步改革教材内容 ,以便使广大参训学生更好地掌握 ,了解当今的高科技知识 ;二是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和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 ,不断提高军事科技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三是加强军事教研室的硬件建设 ,提高、改进电化教学设备 ,以适应军事科技理论教学的需要 ,使高校军事科技理论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2002年01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94 ]
  • 信念、信仰、理想不能归属于自我意识

    刘庚

    2002年01期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0 ]
  • 论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条件

    郭德方,刘国辉

    2002年01期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05 ]
  • 充分发挥集体合同制度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王向前

    2002年01期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3 ]
  • 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

    董来民

    2002年01期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5 ]
  • 认知学习论对当代建构主义的影响

    王金云

    2002年01期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25 ]
  • 女性之态和人生之梦——萧红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探析

    平原

    2002年01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4 ]
  • 从林译小说看文化传统在阐释中的作用

    汤玫英

    2002年01期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2 ]
  • 《哈农》教学方法探析

    张敏

    2002年01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