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建国以来中国近代史学史研究述评
张瑛
摘要(Abstract):
<正> 中国近代史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同时又对近代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从二十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曾有不少论者对此进行了阐述.建国三十多年来,广大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这个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现分述如下.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瑛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1986.z1.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② ⑦ 齐思和:《晚清史学的发展》,《中国史探研》第340页.
- ③ 李润苍:《关于中国近代史学史的基本内容和几点想法》,《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 ④ 汤志钧:《近代史学与儒家经学》,《学术月刊》1979年第3期。
- ⑤ 白寿彝:《谈谈近代中国的史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 ⑥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第402页.
- ⑧ 吴泽:《魏源的变易思想和历史进化观点》,《魏源〈海国图志〉研究》,分别载《历史研究》1962年第5期,1963年第4期。
- ⑨ 陈其泰:《魏源与鸦片战争史》,《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3期.
- ⑩ 潘振平:《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华东师大学报》1981年第6期.
- (11) 吴宣易;《夏燮及其〈中西纪事〉》,《合肥师院学报》1964年第2期.
- (12) 袁英光:《徐鼒的史学思想》,《华东师大学报》1964年第2期.
- (13) 梁义群:《太平天国的史官、史馆制度》,《历史知识》1983年第2期。
- (14) 郭豫明:《浅谈太平天国的史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 (15) (19) 俞旦初:《简论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史学》,《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
- (16) 王晓秋:《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3期。
- (17) 陈宗海:《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 (18) 颜泽铿:《严复的史学思想》,《徐州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 (20) 张承宗:《缪荃孙的史学成就》,《近代史研究》1983年第2期。
- (21) (41) 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连载《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2、 3期,1983年第2期.
- (22) (25) 杜蒸民:《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概论》,《安徽师大学报》1983年第1期.
- (23) 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 (24) (32) 孟祥才:《梁启超传》,第299页.
- (26) 师宁:《梁启超在近代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影响》,《学术研究》1963年第3期.
- (27) 韦春景:《梁启超关于历史因果律的论述》,《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2期.
- (28) 辛益:《梁启超论1848年欧洲革命》,《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 (29) 张瑛:《梁启超的〈记华工禁约〉》,《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4期.
- (30) 马金科:《批判与创新是梁启超史学的特点》,《光明日报》1983年10月21日。
- (31) 吴怀祺:《关于梁启超史学评价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1984年1月18日.
- (33) 钟珍维:《论梁启超的史学观》,《华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 (34) 杜蒸民:《试论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3期.
- (35) 罗福惠:《章太炎史学思想中的辩证法》,《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5期。
- (36) 谢保成:《〈中国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 (37) 周传儒:《史学大师王国维》,《历史研究》1981年第6期.
- (38) 袁英光:《论王国维对唐史研究的贡献》,《华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1期.
- (39) 吴泽:《王国维唐尺研究成就综论》,《史学史研究》1982年第1期。
- (40)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四册,第239页;袁英光:《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上海师大学报》1979年第2期.
- (42) 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第183页.
- (43) 戴成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陈天华的史学思想》,《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 (44) 胡逢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国粹主义史学》,《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 (45) 杜蒸民:《试论民初复古思潮对史学的影响》,《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第1期.
- (46) 郭烙:《李大钊同志在宣传唯物史观方面的杰出贡献》,《山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2期.
- (47) 李润苍:《李大钊同志对中国史学的巨大贡献》,《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