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专题·新质生产力研究

  • 数智化治理: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行动

    宋俭;李伦;

    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质生产力作为引擎,将全面引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政府行动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智化嵌入的方式,实现政府的智能化决策、精准化治理与协同化操作,进而提升经济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在个体行动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智化参与的方式,提高了政治行动的透明化参与,促进了个体数字化素养的提高。在社会行动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智化运作的方式,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质量,拓展了公共服务的范围。在政治保障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组织领导力和思想领导力确保了党的全面领导,通过优化执政方式、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维护了党的核心地位。

    2024年06期 v.51;No.229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1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价值演替、理论辨识及中国路径

    王伯睿;朱喆;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内核,实现对高质量发展的奠基、支撑与赋能。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依次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三个阶段的价值演替过程。古代农业文明体现了量的增长与质的缓慢进步,而工业文明则昭示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诞生与全球文明的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全方位驱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阶段。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学理原点不但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代延伸,而且产生了与生产力形态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重构了新型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互动关系。因此,要坚持破立结合的辩证立场,推动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实现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同频共振,关注新质技术的隐藏风险,秉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与变迁。

    2024年06期 v.51;No.229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3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 ]
  •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与实践

    朱春艳;李东洺;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从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历史依据、作用机制、实践路径的多重维度理解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的复杂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历史依据是系统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作用于生产力的历程及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演进;作用机制阐发了现代科学技术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提供新动能、新要素、催生新产业、新模式的内在机理;实践路径回答了高新科技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模式与路径,揭示高新科技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要素重塑实现更高层级跃升的时代命题。

    2024年06期 v.51;No.22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2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 ]
  • 数字新质生产力驱动教育平台智能化重构的治理逻辑

    董宏建;路林湘;

    数据不但是开展公共治理的重要介质,而且是网络空间的核心要素。作为打通信息平台与技术空间的纽带,数据之于教育的内在价值超越了现存物理世界的智能化进阶过程。对于教育而言,数字新质生产力则以技术为基础,围绕数字化教育平台进行智能化的服务。一方面,教育平台的智能化运作走向,超越了传统教学工具和手段的单向度认知,有助于提升教育服务的效率与质量,促进教育公益性与服务性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保持教育资源开放性与共享性的基础上,打破数据公共平台的信息孤岛,推动教育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总体来看,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教育平台可以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便适应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应用场景。教育平台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学习行为,采用智能化的推荐方式,基于用户画像进行数字化管理以及智能的匹配与调度。同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教育平台上的数据进行深度扫描,为教育过程提供个性化的智能辅导。

    2024年06期 v.51;No.229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3 ]

专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 思想方法与文明境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图景

    米庭乐;郭帅鹏;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个民族创造的文明境界与其哲学所达到的高度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既是批判旧世界的方法论,又是新世界的构建原则。新社会将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就的基础上,发挥制度优势消除资本逻辑的弊端,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解以及人类自身和解的新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历史辩证法开创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回应时代诉求,解决时代问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守正创新体现了现代化道路探索进程中的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尊重一般规律和开创独特的发展道路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物质与精神相互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超越了对立地、片面地看待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之境。

    2024年06期 v.51;No.229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迈向善治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价值定位

    陈莉莉;

    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善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抓手和系统工程,善治目标的实现要立足于中国历史进程,围绕民生、民意和民情而展开。在通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现实国情和民族复兴的善治使命,开展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为落实善治为民的价值定位,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独立自主地开展了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善治特色,也彰显了为人类做贡献的善治情怀。总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价值定位贯穿于为民造福的价值立场,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不仅回应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必将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06期 v.51;No.22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政治与行政

  • “课程思政”政策何以成为国家行动?——基于多源流理论的分析

    徐曼;郑宏宇;

    课程思政政策历经从地方试点到制度化阶段的演变,最后成为一场国家层面的高校课程育人行动。借助多源流理论聚焦课程思政进入政策议程并得以出台的内在逻辑发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失衡、专业逻辑与政治逻辑脱节、政策工具缺乏创新构成的问题源流形成了政策出台的合理性基础;地方试点经验、顶层设计驱动和理论研究支撑构成的政策源流提供了政策形成的合法性依据;意识形态和育人目标的内在统一、国民情绪变化和关键职能部门发声定调构成的政治源流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课程思政“政策之窗”的开启是现实问题驱动、思政政策承续和育人理念创新交汇的结果。为不断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应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彰显课程思政政策对现实问题的观照;加强统筹规划,持续优化课程思政政策制度性供给;引领价值取向,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政治环境,以立德树人理念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政策体系内涵式发展。

    2024年06期 v.51;No.229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1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 ]
  • 共同治理:走出“官僚主义内卷”——基于湖北省“共同缔造”实践的理论反思

    陈明;

    在当前中国基层治理实践中,出现了“国家投入越多,成效却越来越低”的现象,其成因被解释为“官僚主义内卷”。如何走出“官僚主义内卷”成为推进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难题之一。湖北省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体制机制创新中,以“共同缔造”为方法,通过创新国家与社会双向供给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拓展共同空间的互动场域,提升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和增强互动的仪式化频度,致力于构建共有习惯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渐孕育了“共同治理”的理论雏形。在共同治理中,国家与社会处于双向良性互动的状态,通过国家培育社会与社会反哺国家,实现国家自主性与社会自主性的有效结合。共同治理呈现出积极国家化的形态,这样既可以消解国家资源大量下沉与治理边际效益逐渐递减的困局,又能消除国家公共服务能力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公共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有望走出“官僚主义内卷”的困局。

    2024年06期 v.51;No.229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法学研究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风险规避视角下的环境治理新双轨制

    张占杰;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实施在落实“损害担责”原则的同时又带来了污染者的责任加重、行政机关的职责弱化、检察机关的监督受阻及环保组织的诉权闲置等一系列责任风险。究其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者过分关注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私益属性。事实上,公益属性才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本质属性。围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公益属性的回归,在制度层面构建“检察机关—行政机关—环境执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广义)”和“公益组织—检察机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狭义)”并行的环境治理“新双轨制”,在实现环境执法与广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狭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有效衔接的同时,可以有效规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实施中的各种责任风险。

    2024年06期 v.51;No.229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法治化的实现路径

    张怡歌;

    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受法律控制是“法律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规范政府购买行为的应然要求。实现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受法律控制,必须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立法发展,对购买公共法律服务参与主体的具体行为规则进行建构,界定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权力边界;平等对待公共法律服务的承接主体,尊重承接主体的意志和权利;引入服务接受者为中心的思维,增强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回应力,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合同履行质量评价、合同续订等的必备条款;建立公平有效的竞争购买程序、合同管理程序与绩效评估程序,充分发挥多元监督机制。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参与主体的不认真履行职责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通过责任追究将监督与评估转化为现实的责任,促进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规范化和法治化发展。

    2024年06期 v.51;No.229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自贸区(港)对标DEPA数据流通规则的立法创新研究

    刘云亮;段怡帆;

    DEPA作为全球首个专注于数字经济的多边协定,强调了数据流通对于推动数据驱动型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旨在实现数据的自由流通与创新、数据的互操作性与标准化、个人信息保护与公共数据共享之间的平衡。在推进中国加入DEPA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自贸区(港)在数据流通方面的政策与DEPA还存在一定差距。自贸区(港)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标DEPA的高标准,加快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数据流通法规体系,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税收政策、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先行先试,从而实现自贸区(港)数字经济的弯道超车。自贸区(港)要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可借鉴DEPA“数据监管沙盒”模式,构建自贸区(港)数据流通安全法律体系。建议初期可通过政府规章形式进行试点,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正式立法,以确保数据流通的安全性与合规性,实现自贸区(港)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全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和法律体系构建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024年06期 v.51;No.229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叛逆罪适用范围的扩展及其内在逻辑

    裴幸超;

    在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叛逆罪是一种危及国王和王国统治的犯罪,其主旨适用于任何违反对在位国王本人应尽的效忠义务。基于此,国王、贵族与平民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从叛逆主体、叛逆客体以及叛逆行为三个方面不断演绎出新的叛逆罪名,由此导致叛逆罪适用范围的扩展。一方面,贵族、平民对国王过度扩展叛逆罪适用范围的行为加以抵制,另一方面,贵族、平民又不时加入扩展活动中。由此,王国共同体各方力量在此问题上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任何一方极端的扩展行为都会招致他方的抵抗。因而,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叛逆罪适用范围的扩展是一场由国王主导、贵族与平民参与的立法与司法活动。

    2024年06期 v.51;No.229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财经论丛

  • 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来自287个地级市的证据

    俞彤晖;石晨琪;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如何借力数字经济推动现代流通体系高标准建设,更好服务于国内大循环,成为新时期亟待探索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2004-2021年287个城市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直接与间接赋能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水平,这一积极作用主要通过促进降本增效、激发包容创新、引导职能强化、加速质量提升等内在逻辑实现。数字经济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条件约束,具体而言,中部地区的赋能效应最强,东部和西部相对较弱,东北部最弱;同时,非中心城市的赋能效应强于中心城市。数字经济能基于营造创新发展空间、激发流通创业活力、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等机制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因此,须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数字技术与流通体系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推进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努力营造良好赋能环境。

    2024年06期 v.51;No.229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适宜性与环境治理效能——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赵潘;

    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结构适宜性是影响环境治理效能的关键因素。本文在阐明技术进步偏向对环境治理效能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使用2004-2020年制造业27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指数测度模型与环境治理效能动态模型,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偏向对制造业细分行业环境治理效能的影响,并通过质性检验验证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实证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偏向与环境治理效能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结构适宜性越高,环境治理效能越高,技术进步偏向通过投资、需求、研发、资本配置效率共同作用于环境治理效能。

    2024年06期 v.51;No.229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哲学研究

  • 冯友兰和汤用彤魏晋玄学观比较研究

    柴文华;隽文婷;

    对于魏晋玄学,冯友兰和汤用彤都对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断,其学术贡献也为学界所称道。冯友兰和汤用彤的魏晋玄学研究有共同之处,都认为玄学受到汉末名学的影响,主要问题和代表人物基本一致,也都强调竹林玄学是对正始玄学的补充。不过,冯友兰和汤用彤在研究方法以及对玄学的界定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研究冯友兰和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观,不仅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对魏晋玄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会为我们了解近现代视域下的魏晋玄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2024年06期 v.51;No.229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文学研究

  • 论宋诗叙事的三个维度——以南宋高宗朝贬谪诗歌为例

    蔡龙威;

    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的叙事特征表现有三:其一,诗人们通过增加单首诗题长度和组诗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诗题的叙事性;其二,诗人们经常从理性的视角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将其主体情感融入其中,以致涌现出大量富含叙事性因子的自传式诗作;其三,诗人们以创新用典方式、多角度用典、以小见大和跨领域融合等方式增益叙事容量,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他们的个体启悟和多元情绪。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对促进和形成宋诗的叙事化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

    2024年06期 v.51;No.229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晚清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与“新民”视野

    徐瑾;

    林译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儒学传统,这是它在当时即能获得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林译小说中的儒学传统大致表现出三种面向:其一,将儒学之“忠”运用在男女之间的情爱上面,表现为女性对另一方的感情之忠;其二,将儒学之“孝”运用在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上面,分别体现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之情、关心之情和照顾之情;其三,将儒学之“礼”运用于人际交往的德行上面,既展示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诸种礼仪,也记述人们对诸种礼仪的遵守行为。林译小说并非只是对儒学传统的简单使用,而是以此为媒介,寄寓了对开启民智这一时代主旨的深层考虑。

    2024年06期 v.51;No.229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诗”与“真”——论鲁迅《朝花夕拾》的史料真实问题

    杨临端;田刚;

    作为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鲁迅的《朝花夕拾》在处理自己生平历史时,所采用的不仅仅是历史“实录”的方式,还有必要的史实想象和虚构成分。《父亲的病》一文就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以自己厌恶的“衍太太”取代了自己所深爱的“长妈妈”。《藤野先生》一文中所述史实,与原有的历史真实也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种文学写作,“诗”与“真”即是艺术表达与历史实录,它们是鲁迅在写作《朝花夕拾》时处理史料的基本方式。其中,“善意与温情”的情感倾向,成为主导鲁迅写作《朝花夕拾》的重要因素。无论偏废了其中的哪一种表达手段,都会出现“理解的偏至”。

    2024年06期 v.51;No.229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分离与融合:西方文学与科学的跨学科互动趋向

    李丹阳;赵文书;

    跨学科研究是指各学科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借鉴,在知识增长中实现多维学科的整体性互动。作为两大学科分支,文学学科存在极强的学科吸纳性,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也具有研究方法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文学作品往往依凭形象的描述,概括已有的科学成就来推论未知的科学境界,进而激发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灵感。目前,西方学界的文学与科学跨学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进展。从西方文学与科学的跨学科互动趋向来看,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文学作品,可基于研究对象进行历时性的拓展,技术化手段的运用也更加灵活;以文学方法来研究科学的学术成果,集中于探究科学理论的文学源头、文学理论对科学的影响以及文学想象的作用。在文学与科学的跨学科视野中,目前也存在学科壁垒分明、中外学者之间缺乏交流与横向移植等困局。因此,要恪守文学性的本色,实现文学与科学的互鉴共商,在局部与整体中实现文学与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全面创生。

    2024年06期 v.51;No.229 129-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教育学研究

  •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内在逻辑与战略选择

    朱德全;曹渡帆;

    中国充分把握住了世界职业教育变革发展的新机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分别经历了模仿借鉴阶段、自主探索阶段、超常规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期,职业教育的改革实践分别指向人才高质量培养、体系高质量建设和科技高质量供给,并呈现四大特色表征:一是走出一条从模仿借鉴到本土化改造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二是充分把握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三是回应外部发展需求的价值取向明显;四是有强大的资源集聚效能与社会组织能力。究其根本,超大规模的就业市场与多样化的就业需求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而有效的制度供给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赶超机制,两者共同作用构成了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为继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走深走远,要以体系战略、融合战略、统筹战略、园区战略和招生战略为抓手,构筑“纵横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四维融合”职业教育联动系统、创设“三教三融”的职业教育协同路径、打造“抱团发展”的职业教育合作园区,以及探索“差异混编”的职业教育招生制度。

    2024年06期 v.51;No.229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1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学生分层的话语省思

    孔国庆;刘韶光;

    在范畴语义上,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分层的学理释读以对学生分层为基础,内含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目标激励理念,遵循差异性、主体性、动态性原则,需要辩证处理普遍与特殊、师教与生学、理论与现实的关系。在实践语境上,高校学情差异的客观性、高校思政课建设现状变革之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日益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的根本所在,构成了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分层的现实需求。在价值意蕴上,高校思政课基于学生分层的意义要旨体现为: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高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协同性。

    2024年06期 v.51;No.229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教育家精神:先秦儒家师道的文化内核与价值赓续

    宋京双;崔振成;

    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师道文化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特质和坚韧的文化内核,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注释和理论引导。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彰显了中国文人士子的教育情结,家国情怀、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是中国文人气质的当代追求。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以文化为根基构筑为师者的精神家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师道智慧和精神滋养,从地方文化资源中挖掘教师文化特色。让教师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伦理为基点涵养为师者的道德底色,强调教师的道德责任和职业操守;以专业为视点成就为师者的教育智慧,激励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学习为支点赋能教师的精神发展,使教师在持续学习中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2024年06期 v.51;No.229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2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本期部分作者介绍

    <正>宋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点负责人兼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点负责人。兼任湖北省合作经济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武汉市人民政协常委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负责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

    2024年06期 v.51;No.22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守望春天

    杨芳;

    <正>~~

    2024年06期 v.51;No.229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