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政治与行政

  • 自主优先抑或宽容至上: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少数群体保护的困境与进路

    庞金友;赵西亚;

    随着西方社会少数群体寻求文化和身份认同的诉求日益高涨,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学者为维持多元民主社会的稳定,尊重自由平等个体的道德和文化权利,建构出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自主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只有承认少数群体的权利,保护少数群体中个人的文化成员身份,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自主价值;宽容自由主义则认为,群体是个人的自由联合体,只要少数群体中的个人享有退出权,国家就可以在最广泛意义上宽容少数群体。然而,由于社会生活中非自由主义少数群体的存在,自主自由主义要遭受干预、同化少数群体文化的质疑,宽容自由主义也要面对退出权无法真正保障个体基本权利的诘难。这表明无论推崇自主优先,还是强调宽容至上,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因此,在充分关照国家、少数群体和个人关系的基础上,要将适度自主与有限宽容有机融合,对当代西方社会少数群体进行保护,最终实现保障个体权利、尊重群体利益、维护国家认同的三重目标。

    2023年06期 v.50;No.22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放管服”改革驱动营商环境优化的国家治理责任

    贺磊;王韬骅;

    “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和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具体落实了从启动“招商引资”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公共性目标。放管结合的制度建设提升了“放管服”改革的治理效能,彰显了从制度优势到“放管服”改革这一顶层制度设计的中国之策。在营商环境优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简政放权不彻底、招商融资的大环境欠佳、法治环境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多重困局与运作张力。优化营商环境与“放管服”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协同发力,不断创新“放管服”改革监管的体制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育人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社会共赢。

    2023年06期 v.50;No.22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财经论丛

  • 股份回购与股价崩盘风险——基于信号传递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

    万立全;陈峻博;

    本文以2009年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股份回购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份回购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有效发挥稳定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基于信号传递进行分析,低估值公司、主动回购公司的回购行为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更显著。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成长期企业与成熟期企业的股份回购可以有效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若企业未成功实施股份回购可能扩大股价崩盘风险,诱发资本市场波动。股份回购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信息透明度的途径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政府决策部门应该警惕虚假股份回购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健全股份回购制度;上市公司应该合理使用股份回购缓解代理问题,改善内外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应该适当解读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行为,切实保护自身利益。

    2023年06期 v.50;No.22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0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技术如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基于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与产业结构转型的调节效应

    侯明利;郝新哲;

    数字技术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要有效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通过动力转换实现农业强国。本文基于2012-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技术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技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能有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且通过稳健性检验,分维度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与共享产生的积极影响更突出,而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较弱且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技术通过劳动力非农转移与农业资本深化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对数字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相较于山地丘陵区与粮食主产区,数字技术对平原地区与非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更明显。因此应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赋能。

    2023年06期 v.50;No.223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意愿及代际差异——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的实证研究

    燕艳华;姚科艳;

    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是考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受教育水平为依据,将新生代农民工划分为“高知”群体与“普通”群体两个类别,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融入等视角,实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意愿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相较于“普通”群体,“高知”群体表现出了较高市民化水平与落户意愿。然而,“高知”群体受制于大城市落户门槛的现实约束,只能通过住房、社会网络等因素获得基本的“市民权”,以增进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水平与个体发展的机会。因此,应该围绕着基本“市民权”提升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意愿,压缩城乡教育产品供给的差距,提升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强化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教育,促使其在经济、社会与文化层面向城市空间的融合。

    2023年06期 v.50;No.223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法学研究

  • 消费者群体性损害救济程序之反思与修正——以扩散型损害为中心

    马登科;赵阳;

    现代型消费者纠纷的特点在于其损害具有连续性、细微性及扩散性,企业经营者的违法行为所致扩散型损害,不仅攸关个别消费者的损害赔偿,更因消费者人数众多导致在社会层面上影响甚巨。目前的消费公益诉讼仅支持不作为之诉,无法满足以受害者众多且分散以及损失微小为特征的群体性纠纷的需求,共同诉讼与代表人诉讼在适用上又有种种缺陷。基于现代型诉讼的需要,应当赋予消费者保护协会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主体资格,当损害额难以确定时,以选择加入制为主提起代表人诉讼;当损害额能够确定时,以二阶段制为主提起消费公益诉讼。

    2023年06期 v.50;No.223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路径设计与制度协同

    任卓冉;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与排污权交易制度作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典型代表,皆以引入市场因素、推动公私协作、优化资源配置为精神内核。第三方治理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能够实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联结,以机制间的协调融通促进彼此的进一步发展,然而在现有制度框架内,第三方企业尚未有参与排污权交易的合理路径。明确第三方企业在排污权交易中的角色与功能,探索第三方治理中排污权准共有法律关系的创新形式,是实现第三方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的有效路径。以第三方企业参与排污权交易为桥梁,实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与排污权交易的规范更新与制度协同,有助于实现两种机制的共促共赢。

    2023年06期 v.50;No.22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7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国际法中善意协商义务的适用方法研究——基于国际法院实践样本的分析

    王玮;

    善意协商义务作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这一基本国际法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多个国际法院案例确认为重要义务甚至具有国际习惯法的地位。但由于善意协商义务天然所具有的模糊性,在国际公约和国际法院案例中,并没有明确列举满足该义务的具体要求和审核标准。在国际法院所有涉及“善意原则”的案例中,有超过60%的案例都涉及善意协商义务,国际法院将其作为最主要的善意原则的具体适用形式。在这些案例中,国际法院不乏前后不一致的观点与立场,但整体来看国际法院在审查国家是否满足善意协商义务时,通常要求当事国应当按照既定的谈判流程真诚而有意义地进行谈判,不可仅仅是走形式,并应当考虑到各方的合理利益并作出相应的妥协与让步,不得无合理理由延迟协商、拒绝沟通并固执己见。在多个案例中的国际法院管辖权确立阶段,国际法院认为满足善意协商义务应当是诉讼前置程序的一项基本要求。另外在有可能涉及他国利益的跨境损害案件中,国际法院要求善意协商义务应具体体现为及时通知利害相关方并及时作出信息共享披露与协商行为。

    2023年06期 v.50;No.223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的合理化理论

    王梅竹;王彬;

    佩雷尔曼的合理化理论是新修辞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法律修辞学的逻辑起点。合理化理论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其一,合理化理论认为共识是说服和论证的起点,并且合理化的行为不得违背常识。其二,合理化理论认为在没有本质区别的情况下,应当对类似情况予以类似性的处理。在价值判断领域,应当依靠论证技巧,合理决策与行为。其三,合理化理论认为应当妥善处理语言的本质特性,充分发挥语言在说服中的重要价值。

    2023年06期 v.50;No.223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朱熹“思无邪”的哲学底蕴——兼论中国哲学中的“思”“行”关系

    夏秀;

    朱熹创造性阐释“思无邪”,不仅赋予“思”以实义,而且认为“思”为“事”“言”“行”之先。这一创造性阐释使得朱子的“思无邪”内涵丰富驳杂,甚至相互龃龉,需要整体把握。概括而言,朱子的“思无邪”至少具有三种涵义,即《诗》之情感丰富真挚皆“无邪”、学《诗》者之“思”应“无邪”、《诗》之功能在于能矫正学者之“思”至于“无邪”。朱熹对于“思无邪”的阐释,尤其是对于《诗》之情皆“无邪”的阐释彰显了其对情感的重视,但实际上他的“情”是其“天理”的一部分,包含在其哲学体系中,而并非如“知情意”系统中独立的“情”。朱熹论“思无邪”的三种内涵不同程度上皆与朱子之哲学思想及宋代理学密切相关,又与传统的诗教思想存在巨大差异,侧面预示了理学发展的空间与走向。朱子“思无邪”重“思”的特征与宋代理学重“内求”的倾向密切相关,是中国哲学“思”“行”关系发展的重要一环,为明代理学转入“渺茫”留下空间。

    2023年06期 v.50;No.223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亲亲相隐”:儒家文化中的生命伦理秩序观

    杜盼盼;徐嘉;

    “亲亲相隐”是儒家文化中充满争议的一个命题。本质而言,“亲隐”与西方现代文化中的“自隐”在内在逻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自隐”预设了个体生命之于国家的优先性,而“亲隐”则预设了血亲关系之于国家的优先性。从儒家的生命伦理秩序观来看,血亲关系是人类生命繁衍并生生不息的根源,这就是“生之理”。以血亲为基础的各类社会关系是生命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就是“命之伦”。由于“生之理”与“命之伦”之间具有价值判断序列上的优先性,必然导致它们之间的矛盾。血亲关系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亲隐权”和回避制度是调和这种冲突的合法性机制。这样,“亲亲相隐”就具有本体论上的正当性和现实制度上的合法性,它与儒家的生命伦理秩序原则是高度统一的。

    2023年06期 v.50;No.223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后真相时代深度伪造技术的信任问题与信任重构

    刁生富;曹兰兰;吴选红;

    在后真相时代,信任被异化,人们很难追究信息的真假,而在碎片化的表象和情绪化的斗争中,依据自身的情感与信念建立一种主观的、非理性的评判。在此背景下,深度伪造技术快速发展,并带来了一系列信任问题,包括行业混乱导致媒体信任度降低、政府组织逐渐陷入塔西佗陷阱、社会诚信体系遭到侵害和腐蚀等。为推进后真相时代深度伪造技术的信任重构,可从建立市场行业的道德共识、塑造行业自律能力,完善社交媒体的监督措施、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培育社会公众的信息素养、加强民众鉴别能力,规范技术自身的发展方向、加大协同共治力度等方面,探讨后真相时代深度伪造技术信任重构之对策。

    2023年06期 v.50;No.223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商代金文族徽传播与夏商族群的融合认同

    雒有仓;

    通常认为,金文族徽是商人族群的创制和商文化的标识。但在已发现的商代早中期王室铜器上却不见铭刻族徽,说明盘庚迁殷之前的商王族可能不使用族徽。从早期铜器形制及范铸铭文工艺看,金文族徽很可能为夏人所创制,后来才向商人族群自下而上传播,至殷墟一期始被商王族采用。金文族徽传播是夏遗民与商人族群文化融合认同的体现,在商代晚期已成为殷商文化的重要标志。传播方式分为三种,在族氏分封、奠置过程中出现了三方面的明显变化。由于地域化、政治化发展,商代晚期的金文族徽具有表示血缘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含义,在性质上也有类似变化。

    2023年06期 v.50;No.223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史观念与隋唐政局的变迁

    吴海兰;

    历史观念常会主导社会上各类人物的实践活动,并由此构筑一定的历史事实。隋至唐初的四十余年间,大一统观念、天命观念和以史为鉴观念,对隋唐政局变迁的影响较为明显。大一统观念不仅推动隋统一大业的完成,而且造就空前辽阔的疆域与恢弘的盛世。天命观念既是隋政权建立与巩固的重要凭借,也是隋王朝走向崩溃瓦解的重要诱因。以史为鉴观念是唐太宗即位后放弃依赖天命、注重人事的主动选择,君臣重视学习历史,对治国理政的讨论强调以史为鉴,“贞观之治”由此形成。同一时期不同的历史观念有可能形成合力,共同影响政局的变迁。随着时代的变迁,同一种历史观念对政局的影响也会随之改变。

    2023年06期 v.50;No.223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克史学入华的日本路径——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及中国之译介

    周励恒;

    坪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是日本引进西方史学特别是兰克史学的结晶,在结构和基本观点方面,承继了德国伯伦汉的《史学方法论》。20世纪初期,中国旅日学者如汪荣宝、柳诒徵、李季谷、梁启超等人的《史学概论》或历史研究法著述,对坪井氏《史学研究法》借重较多,黄人望编的《史学研究法讲义》是对坪井书的意译,但坪井书并没有完整的中译本,这与同时出版的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在短时间内出现多个译本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文明史学更切合当时中国社会和史学变革的需要。

    2023年06期 v.50;No.223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谶纬化

    闫德亮;

    谶纬是中国古代一种神秘的文化现象。汉代以前有“谶”无“纬”,汉代之时一大批方士化的儒生以谶辅经、释经,“纬”应时而生,“谶纬”并由此合流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谶纬神学体系,成为汉代的政治哲学与统治思想。古代神话也在谶纬神学兴盛中被改写、拟写,表现出鲜明的仙话化、感生化、五行化、祥瑞灾异化等谶纬样态,成为释经解经的工具,成为纬书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古代神话被谶纬化了。古代神话的谶纬化体现出强烈的政治性功利目的,这是汉代神话的突出表现,也是中国古代神话流变的独有形态和鲜明特征。神话谶纬化这种文化现象是由其自身特性和时代思想文化的选择、儒士集团的推动、君王的崇信等契机与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神话谶纬化改变了古代神话的原生面貌与原始系统,形成了一套新的神话系统与面貌,但同时也使古代神话得以丰富与充实、保存与流传。

    2023年06期 v.50;No.223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个农民怎么样?”——《风波》的“逆乡愁”结构与“风波/风暴”之辩

    张宁;

    《风波》的“乡愁”式开头与“逆乡愁”式结构,似乎一问一应地回答着一个社会学问题:你觉得当个农民怎么样?并带出乡村一隅的一个存在论故事:乡民们正是在日常龃龉、冲突、争斗、妒恨中,为各自的生命意义找到种种着力点的。但鲁迅的着眼点却是政治性的,他在小说里设置了一个“明/暗”双重故事,通过遗留在作品空白处的“风波/风暴”之辩,把现代史和思想史问题,及焦灼于自己内心的时代关切,巧妙地融合在一个乡土故事中。

    2023年06期 v.50;No.223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的意象及其审美意蕴

    于跃;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重要的范畴之一,它既是“意”与“象”的审美统一,也是“隐”与“秀”的辩证统一。诗歌意象侧重情景交融,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寓情于景和缘情造景两个方面;绘画意象主要在“意余于象”和“象外见意”两个地方用力,期望以此营造出意象相契的美学效果;书法意象强调形意合一,以“入神”与“妙有”为其审美追求的境界。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意象范畴的抽象性和具象性特征,既相互映衬,又彼此统一,表现出了复杂而多样的审美意蕴。

    2023年06期 v.50;No.223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教师“自以为知”之困及其化解

    孙圆;金生鈜;

    知识追求是教师担负成人成己责任的必要方式。教师片面性追求知识的“有用性”,而将边界化的、片面性的和工具性的认识当作绝对真理,便是“自以为知”的。“自以为知(道)”的教师心智封闭,忽视自身理智的有限性,缺乏对求知目的的反思和对知识产生过程的考察。“自以为知(道)”损害教师理智健全,可能造成教师认知自傲、认知懒惰和认知固化等理智缺陷。教师“自以为知”之弊的化解是通过概念语义的考察、命题知识的澄清以及实践经验的反思,揭示知识或正确“意见”的前提性条件,从而实现教师哲学性的自我治疗,加深教师的知识理解,促使教师的理智趋于健全。

    2023年06期 v.50;No.223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思政课生成于“道”与“理”合成的世界之中

    孙菲;孙迎光;

    思政课生成于“道”与“理”合成的世界之中,讲“道理”是中华民族的话语方式,“道”“理”的中国元素呈现出民族智慧,折射出思想的深度。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使学生心领神会,需要分析“道理”。讲马克思主义道理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道理中要有中国文化的基因。思政课讲道理的内在生成逻辑是道与理、价值与事实、应然与实然的统一。从讲道理的主体上说,教师要明道、信道。从讲道理的逻辑上说,道在理上、合情合理。从讲道理的方式上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讲道理的内容上说,要从“事实”中引出“价值”。从讲道理的原则上说,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从讲道理的对象上说,让学生实现旁观者、剧中人、剧作者的有机统一。从讲道理的过程上说,是“是什么——应当是什么——是什么”的辩证运动过程。

    2023年06期 v.50;No.223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筑牢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执行逻辑

    李万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彰显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文化共同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磁场,涵盖了系列的进步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共同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精神构成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全过程。必须在德育教学中认识传统文化,拓展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具体而言,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弘扬以及道德情感体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力。同时,实施新媒体的传播工程,搭建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数字游戏与数字博物馆、数字文艺作品,筑牢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多元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社区实践活动。

    2023年06期 v.50;No.223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晋陕豫民间体育文化的特质表征、社会机理与实践旨向——基于撂石锁的体育人类学考察

    向云平;张小林;

    民间体育文化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作为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体育活动,撂石锁体育运动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其所具有的坚韧和融合性等价值特质,搭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背景与民族精神的桥梁,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撂石锁运动表征了体育实践的技术定位,塑造了文化认同的民族特色,凸显了晋陕豫民间的地域特色和地方背景。从造成撂石锁民间传承危机的社会机制来看,该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民间体育的社会功能,制约了民间体育区域化发展,削弱了民间体育的质量,缩小了民间体育生存空间。因此,要以进入全运会为目标,加强对民间体育器材资源的合理“再生产”,不断完善民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行为主体的文化自觉,促进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融合,加强民间体育的制度化建设,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拓展民间体育的生存空间。

    2023年06期 v.50;No.223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本期部分作者介绍

    <正>庞金友,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钱端升讲座教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政治学会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常务理事、《政治学前沿》主编、《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杂志编委,获评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专著3部、译著3部、编著5部,在《政治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

    2023年06期 v.50;No.22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百年荣光

    晁然;

    <正>~~

    2023年06期 v.50;No.223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