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轲;
在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制度。依据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的历史逻辑与成熟程度,其演进历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是其发轫奠基阶段,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思想开始萌芽,并初现雏形和逐步奠基;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其曲折前进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着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随着这一实践而不断深化,曲折前进;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2012年10月十八大召开,是其恢复发展阶段,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拨乱反正,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逐渐加快其制度化建设;2012年10月十八大召开至今,是其创新升华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放眼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于新时代全面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制度化建设进行了伟大创新和时代升华,使之更加扎实有效。
2021年05期 v.48;No.21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袁银传;胡庭恺;
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思潮以"公共性""价值中立性""意见领袖"自居,通过自命为超阶级的公共理性代言人、自我标榜为客观公正的化身、自诩为人民唯一喉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方法,挑拨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解构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勘破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对"公共""知识""意见"等概念的错误言说,必须澄明和批判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思潮的话语逻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2021年05期 v.48;No.210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忠兴;张亚玲;
在后扶贫时代,作为国家典型的反贫困政策,低保政策和扶贫开发不仅面临着缓贫、减贫效果欠佳的困局,而且碎片化问题突出。这既影响了反贫困行动的有效性,又限制了反贫困效益的最大化。以协调整合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递送整体服务为追求的整体性治理,恰恰是破解扶贫治理碎片化的"一剂良方"。相对贫困的整体性治理不仅要强化低保政策与扶贫开发的耦合,而且要助推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的衔接与整合。具体而言,要分区域统筹城乡低保线与相对贫困线,切实推动社会救助项目的有效承接与转化,全面构筑社会保障体系的联动治理机制,协调治贫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持续创新政务服务模式,形成协同化、系统化与常态化的相对贫困治理格局。
2021年05期 v.48;No.210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下载次数:1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原;丁晓强;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是党在特定的生活、文化、制度等政治系统中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结构主要由政治生活子系统、政治文化子系统、政治制度子系统构成,三者互相作用于党内政治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具体来看,要在恪守目的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符合政治生态建设和政党发展规律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树立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实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各项评价指标和内容确立后,要根据考核评价的原则设立具体的考核评价模型,以确保党内政治生态考核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动态调整考评结果,促进党内政治生态"善治"与"良政"建设目标的实现。
2021年05期 v.48;No.21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朱晋伟;赵曜;
高管团队是企业创新决策的制定者,对企业的创新绩效负责。本文采用2014-2019年247家创业板企业的数据研究高管团队职能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同时引入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模型,分别考察了战略双元平衡是否发挥了中介作用,以及CEO权力是否发挥了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职能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发挥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战略双元平衡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CEO权力正向调节了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保持高管团队职能背景的多样性,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加以关注,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产出,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另外,企业需要保证CEO拥有足够的权力,以有效协调异质性的高管团队,防止冲突和分歧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2021年05期 v.48;No.210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0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崔保军;梅裔;
本文基于面子意识与送礼文化,运用情景实验法研究自我概念对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探究该影响过程中面子意识的中介效应以及购买情境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影响其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且较独立于自我型消费者,依存自我型消费者的绿色产品购买意愿更高。面子意识在依存自我型消费者与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发挥中介效应,而面子意识在独立自我与消费者绿色产品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未得到验证。同时,购买情境调节依存自我型消费者通过中介面子意识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发挥有中介的调节效应,但购买情境对独立自我型消费者通过中介面子意识对绿色产品购买意愿的调节效应未得到验证。因此,生产经营绿色产品的厂商应注重运用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及其面子意识进行市场细分,选准目标市场以提高经营效益。
2021年05期 v.48;No.210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4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刘建国;吴继煜;
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构建两部门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并利用2002-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对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与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和技术创新均会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和城镇化对制造业结构升级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将人口老龄化作为门槛变量时,技术创新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双重门槛特征,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正向影响趋势。因此,应积极推进城镇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税收改革、劳动制度改革,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与空间均衡发展。
2021年05期 v.48;No.210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浦天龙;张巍;万相昱;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之后,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新型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中国企业强调创新驱动发展遵循了这一本质规律。制度同构理论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可界定为模仿性同构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企业创新驱动模仿性同构逐渐受到扼制,模仿性同构的经典模式——"以市场换技术"成为与外方企业合作的特例,模仿性同构的路径依赖通常会抑制本土企业的创新。中国经济尤其是企业层面未来要保持高速发展,必须尽快由强制性同构转变为规范性同构,刺激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具体而言,政府应实施推广灵活的产业政策,遵循竞争中性原则,搭建规范性同构的企业创新驱动方式,构建合理的社会政策以引导社会对基础科学的重视,从而实现创新驱动的社会嵌入式发展。
2021年05期 v.48;No.210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勇;马艳辉;周励恒;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五四运动开端,迄今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在百舸争流的学术发展大潮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激流勇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示了自己的学科个性、学术个性和学术追求,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对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如何深入发展,如何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飨读者。我们深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涉及的问题很多,希望相关专家学者参与讨论,以助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发展。
2021年05期 v.48;No.210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0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记录;高聪慧;
当下,融媒体成了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话语空间。在融媒体背景下,公众史学的表达空间得以拓展并出现多元化,公共历史书写和传播出现了及时性、多样性和融合性的特点。融媒体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公共历史书写出现平等性和广泛性,历史知识的生产开始由精英史家垄断向社会化转化,公众的史学话语权在逐步加强,新的"民史"观念逐步形成。公众历史书写不断解构着原有的历史叙述框架,主流史学的历史宏大叙事和历史观念受到挑战。公众史学和融媒体的结合,正在推动着传统史学编纂形态的改变和历史学价值的重新定位。
2021年05期 v.48;No.210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玲英;
梁启超将清代朴学与汉代经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相提并论。清代朴学特别是皖派朴学的鼎盛得益于戴震的开创与引领。戴震经学研究坚持走"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之路。为求一字之"的"解,戴震不仅本之六书发掘文字形体所寓之义,同时还运用古音知识,因声求义,实行音义互求;并且利用前人训诂成果,汇综群籍,择善而从,形成了鲜明的训诂学思想和特色。经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和王引之等的发扬光大,以校勘为训诂前提、因声以求义以及贯通群籍、择善而从的训诂学思想成为皖派朴学的最大特色,并取得辉煌的训诂学成就,皖派朴学突破地域限制而臻于鼎盛,终成有清一代显赫的学派。
2021年05期 v.48;No.210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广胜;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受时代感染,也为生计所迫,曾于乾道六年(1170)在南宋最大的图书出版营销中心建阳县,与人合伙开办了刻书作坊,从事图书的刊刻经营活动,以图补贴开销,同时传播其学术思想。朱熹精通图书编辑和出版业务,认真对待出版过程的每个环节。在经营书肆过程中,朱熹专注于儒家道统思想的传播,出版观偏狭,未能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最终因资金不足,编刻的书籍又不断受到无良书商的盗印,书肆不得不于淳熙四、五年间(1177-1178)停止营业。
2021年05期 v.48;No.210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婷婷;
汉大赋具有四种标志性的艺术特征:一为铺陈万象、离辞连类的写物;二为夸饰、求奇的文风;三为竭才求全、穷形尽相的体量;四为临文组字、自造玮字的用字。汉大赋的这些文学创作手法是富有创造力的作者主体能动性的艺术体现,是他们对作品关注度的谋求和对"使人不能加"的地位的追求,更是他们基于汉赋口诵文学性质与汉代文字学发展之上的用字自信的体现。汉大赋的艺术特质对后世诗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2021年05期 v.48;No.210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冷卫国;
桓谭、王充与王符是东汉时期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生活的时代前后相继,贯穿了东汉王朝的始终。从赋学批评的主体来看,东汉的赋学批评主要分为辞赋家和思想者两大类。桓谭、王充与王符的赋学批评,反映的是后一类群体的辞赋观念。"赋言志"构成了东汉思想家赋学批评的思想主线,也与东汉辞赋的创作实际相契合。梳理他们的赋学批评,有助于把握东汉赋学批评的历史轨迹,进而理解建安文学风格的形成。
2021年05期 v.48;No.210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耿传明;耿盈章;
儒家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性传统,儒家士人形象是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清末以来文学史上儒家士人形象嬗变的考察,可以深入透视近现代以来知识群体所走过的心路历程,进而对近代以来文学与文化中的古今之变、文学转型以及现代性等问题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走出儒家文化,将其对象化、他者化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儒家从其本质上而言就具有一种文化守成主义的精神气质。进入近代之后的中国人的核心焦虑集中表现为,为了生存是否必须抛弃五千年来绵延至今的生活方式、伦理准则和价值核心?如果抛弃了这些作为国魂、族魂来源的传统,只剩下了自然生物人特性的中国人是否还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现代文明究竟会走向趋同即由西方主导的单一化文明,还是会多元并立、依然保持复数化的文明状态?中国文明是否能在经历现代性的冲击后,转型再生为与西方并立的一种现代文明?这些问题也正是此一时期的儒家士林小说共同关注的问题。
2021年05期 v.48;No.210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晋海学;
吴趼人是清末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很"有益",它们围绕着"恢复我固有之道德"的主题,或寄寓历史,或批判现实,或想象未来,均表现出了积极而丰富的思想性。他的小说很"有味",它们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有时表现为情节的引人入胜,有时表现为话语的诙谐戏谑,有时表现为想象的大胆奇谲,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可读性。他的小说兼顾了"有益"与"有味"的平衡,其为把握其间平衡所作出的努力和尝试,正可成为我们今天的经验和资鉴。
2021年05期 v.48;No.210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尚智丛;谈冉;
学术传统是指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学术团体或研究机构的共同体成员在长期持续的学术活动中,培育、积累并延传下来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共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气质,具有积累性、默会性、局域性和易失性等特征。历史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群落"现象表明,一个学术团体或研究组织内部优良的学术传统,对于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和诺贝尔奖成果的培育起着决定性影响。学术传统的积累和传承是缓慢的持续过程,需要的是师傅带徒弟般的言传身教和耳濡目染的耐心。学术传统可以在国家、大学和研究机构三个层面,通过环境营造、传承、借鉴、建构、创新等途径自觉主动地加以培植。
2021年05期 v.48;No.210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建华;
博雅教育是西方历史最为悠久的教育传统,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社会的教育。一部西方教育史,可以说就是博雅教育的发展史。对博雅教育目的的理解可上溯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Eudaimonia理念。要超越Happiness作为博雅教育目的的主张,需要探索Human Flourishing作为博雅教育目的的真正理据。对博雅教育价值与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要与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永恒主题联系在一起。作为西方教育的一种鲜活传统,博雅教育出现了五种范式,这些范式是进一步理解博雅教育理论和实践变化的具体途径。基于教育传统框架分析博雅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中的延传变体链,有助于理解其中产生的冲突与复杂性,对未来的博雅教育研究会产生许多有益的启示。
2021年05期 v.48;No.210 13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蓉生;蒋朝林;
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水平。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是讲好思政课的基础,也是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力军和实现协同育人的业务骨干。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永葆深厚的政治修养和情怀,具有思维新视野广的业务素养,拥有自律严和人格正的师德素养。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操守的践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师职业的功能定位。有效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人才,创新授课内容和育人方法,全方位践行立德与树人的职业操守。
2021年05期 v.48;No.21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