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建设

  • 从外在到内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重心转移

    易小明;何礼广;

    目前学界既成的文化软实力概念,主要是对文化外显力量的形式指称,对文化内在力量的关涉极少。建设文化软实力的相应举措,也几乎都是从文化软实力概念的要求入手,是偏重于文化如何充分外显出去的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当是外在形式建设与内在内容建设的有机统一,并且应当以内在内容建设为主、以外在形式建设为辅。因此,针对过去偏重外在形式建设之现实,应及时有效地实现建设重心从外在到内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合理转移,至少要做到两方面建设并重。

    2020年04期 v.47;No.20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发展历程与演进趋势——基于1949-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分析

    王超;郭娜;肖小虹;

    文化发展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以文化自信为支撑。本文对1949-2019年的51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内容分析。具体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文化建设工作的萌芽、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试点、攻坚克难及全面深化六个阶段。纵观70年的文化发展道路,与"文化"相关的共现词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社会+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提高+文化""加强+文化""事业+文化"则展现出中国文化经历了从国家控制到国家、社会、市场三方调控的转变过程,现如今国家已将文化建设工作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文化""文化+中国""服务+文化"等共现词也出现在前20位的排名中,表明文化工作在体制改革中得以重视。

    2020年04期 v.47;No.20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下载次数:1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 ]

政治与行政

  • “议题解构”还是“工具建构”:比较视角下邻避治理的进展

    王佃利;王玉龙;

    国内邻避治理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正面临日益凸显的发展瓶颈。对中外邻避研究文献的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后发性的邻避治理在路径上呈现出"议题解构"的特征,即以"邻避"为核心进行多样性概念术语的创造和研究问题领域的横向拓展,在"常态化"的邻避情境转型下逐渐面临差异化、类型学与解释力等方面的发展障碍;而国际先发性的邻避治理则在路径上呈现出"工具建构"的特征,即超越"邻避"本身,服务于具体且多元的政策情境,实现了邻避内涵和治理议题的纵向发展和突破。为此,突破国内邻避治理的发展瓶颈,应从事件框架转向制度框架,从概念阐发转向情境回归,从问题治理转向发展促进,以实现邻避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

    2020年04期 v.47;No.203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1 ]
  • 国家在场与乡村传统文化振兴及治理——以黄陂区M街道僵狮子活动为例

    刘伟;彭琪;

    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源泉,也是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在维系乡村集体记忆、凝聚村民共识、建构乡村内生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传统文化活动也并非一种静态存在,它随着国家话语的演变、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而不断地进行着相应的重构和调试。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困境,这使得传统文化治理中的国家在场成为必然选择。一方面国家力量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升级转型,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公共性消解等新问题。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国家要进一步明确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中的引导作用,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治理原则,为乡村传统文化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020年04期 v.47;No.203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下载次数:1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3 ]
  • 迈向新时代的政治生态研究:学术趋向与价值前瞻——基于 CSSCI数据库(2012-2019)的计量分析

    赵耀宏;王留群;郭昭;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SSCI数据库(2012-2019)中关于政治生态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这一时期政治生态研究的主题聚焦于政治生态的概念内涵、要素结构、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厘定、问题症候及治理路径、基层政治生态优化等几个方面。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发现政治生态的研究基础薄弱,研究过程缺乏历史纵深感,研究观点同质化严重。后续研究中,党内政治生态将成为政治生态研究持续关注的热点,全面从严治党、党的政治建设将持续成为政治生态研究的重要学术视角,习近平关于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将成为政治生态研究的重要理论之维,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生态治理话语体系将成为新时代政治生态研究者肩负的重要学术使命。

    2020年04期 v.47;No.203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 ]

财经论丛

  • 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测算及时空演变——基于“三区三州”的实证分析

    周鹏飞;吴继煜;郑景丽;

    "三区三州"是中央顶层设计脱贫减贫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文章采用TOPSIS改进的因子分析法,从四个三级指标测算了"三区三州"2015-2017年的自我发展能力。具体将自我发展能力指数值分为三种类型,数据表明在研究区间内"三区三州"的整体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但综合分值存在较大波动,地区之间区域协同性较差,内部自我协调能力相对较弱。采用Jenks最佳自然断裂法分析"三区三州"贫困地区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三区三州"的整体自我发展能力指数呈现东北—西南逐步增加的态势,且不同年份之间演化趋势也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各系统内部的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地提高"三区三州"自我发展能力,多渠道加大教育扶贫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全方位提升农户的自我脱贫能力。

    2020年04期 v.47;No.203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 ]
  • 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增长——基于2005-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吴振华;

    本文运用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度指数,并基于GMM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于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指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发挥了显著的负效应,中部地区作用最大;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发挥了显著的负效应,生活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发挥了显著的正效应,中部地区作用最大;生产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技术效率发挥了显著的正效应,中部地区作用最大;生活性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技术效率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从协同集聚来看,中国需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现合理集中布局。同时要优化产业间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协同的良性互动。最后,要将产业规划中纳入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实现产业协同布局合理化。

    2020年04期 v.47;No.203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1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3 ]

法学研究

  • 美国辩诉交易程序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及其启示——以三起联邦典型辩诉交易案件为视角

    李建东;

    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中被害人享有知情权、协商权以及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尽管在立法上被害人权利规定已经比较完善,但辩诉交易实践表明,被害人权利仍易于遭受检方侵害,司法救济程序能够一定程度上保障被害人权利的最终实现,但也存在救济不力的情形,法官有时也缺乏启动救济程序的动力。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制度与实践对于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既有有益的启示,也有可引为鉴戒之处。应当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制度规范,赋予被害人知情权,为增强被害人意见的刚性,宜赋予其量刑建议权,同时建构被害人获得司法救济的程序机制。

    2020年04期 v.47;No.203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4 ]
  • 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国际经验借鉴及路径研究

    毛圣慧;王铁铮;

    优化营商环境是当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而根据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相关数据,税收营商环境虽然在便利度方面进步显著,但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主要问题在于整体税负过重和报税后流程指标不理想,成为影响我国营商环境整体水平的短板。而从法治化视角出发,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税收法治是推动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的必然选择,新西兰、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等地的经验亦在法治。由此,应从进一步完善税收立法、推进"放管服"改革、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税收法治文化建设以及推进税收法治的国际合作等路径着手,不断优化我国税收营商环境。

    2020年04期 v.47;No.203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20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17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平淡中的创新与突破:评2019年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刘江;

    平淡中的创新与突破是2019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基本态势和主要特征。"马工程"教材《中国史学史》和三卷本《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1840-1949)》等中国史学史著述的出版,是中国史学史研究领域的创新性成果;中国古代史学史研究转换固有的问题意识,在平稳前行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中国近现代史学史日益深入,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受到重视,研究视野开阔。2019年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与历史学其他研究一起,促进了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创新与繁荣。

    2020年04期 v.47;No.203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启蒙运动史学与浪漫主义史学关系辨析

    王利红;

    在西方史学史上,启蒙运动史学和浪漫主义史学的关系,总是能引起史学史研究者和史学理论家持久的关注和兴趣。浪漫主义史学既是对启蒙运动史学的反动,又是对启蒙运动史学思想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它们表面的对立之下,蕴涵着内在的统一和理论传承关系。从启蒙运动的光明到浪漫主义的黑夜,从启蒙运动史学的实用主义和外在性到浪漫主义史学的精神性和内在性,从启蒙运动史学的断裂和对过去的拒斥到浪漫主义史学的发展和对历史有机体的认识,启蒙运动史学和浪漫主义史学在西方史学史上经历了一次类似钟摆的两极运动和辩证统一。

    2020年04期 v.47;No.203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 ]

历史学研究

  •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陈承泽学行述论

    范铁权;邢昊;

    陈承泽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归国后供职于商务印书馆,并兼任多家报刊编辑。陈氏利用自身优势介绍西方宪政及法学知识,并针对清末民初之多变时局、国家建设等诸多问题建言献策。他约集同仁组建孤军社,筹划发行政论性刊物《孤军》。陈承泽关注学术,他较早加入留日学术社团——丙辰学社,任《学艺》文科编辑主任,为学社的初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围绕语法学研究,他发表了多篇(部)论著,其中又以《国文法草创》一书影响最大。陈承泽短暂的一生兼及政治与学术,其曲折经历为探究清末民初转型之际知识分子心路历程提供了又一鲜活个案。

    2020年04期 v.47;No.203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教育建设与改造的历史审视

    徐志翔;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我党开始了国家文化的转型工作,即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过渡转型。在旧的文化体系破除的同时,新的文化也在只争朝夕地建设,并成功地实现了社会文化转型。1953年以后,随着"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文化建设的内容转变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展开了对资产阶级及其思想的批判,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完整呈现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文化改造和建设的风貌。

    2020年04期 v.47;No.203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 ]
  • 健康与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麻风防治

    李乾坤;李洪河;

    新中国成立初期,麻风病的大量流行严重阻碍了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缺医少药的困难,组建专业麻风防治队伍普查麻风流行情况,并建立起直达农村的麻风三级防控网,集中隔离收容病人,坚持推行中西医相结合、生产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针,不仅控制了麻风的传染蔓延,提高了治愈率,使许多麻风病人获得了新生,而且使民众的公共卫生观念得以提升,人民群众对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归属感和认同感逐步增强,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020年04期 v.47;No.203 100-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 ]

出版与传播

  • 简论新媒介语境下新闻传播模式的演进

    梁岩;张玉韫;

    在新媒介语境中,我国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当代嬗变。首先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倾向,它既包括传统媒介的数字化,也包括商业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出现,以及个体在传播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其次是接受主体角色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假设"意义上的存在,而是转变成实际意义上的客户端用户,既有权利主动选择新媒介,也可随意浏览各种新闻报道。再次是新闻信息传受形式的转变:一是传播形态上的转变,即信息由新闻传播者到新闻受众的一级送达,转变成多级送达;二是传播性质的转变,即信息传导由单线性向双向性的转变。

    2020年04期 v.47;No.203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语言文学研究

  • 李洱《应物兄》研究(笔谈)

    安琪;张喜田;王启俊;刘宏志;晋海学;李洱;

    李洱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继《花腔》之后,《应物兄》再次受到批评界的热议,有学者认为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其省察与批判的对象首先是知识分子群体乃至于省察者自身"(1),有学者认为它"凝聚着当代中国的精神症候"(2),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意味的小说"(3),等等。期刊界也纷纷给予关注,《扬子江评论》在2019年第1期设立了"名家三棱镜·李洱"专栏;《南方文坛》2019年第3期在"最新文本"栏目中刊发了两篇关于《应物兄》的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在2019年第3期策划了"李洱《应物兄》研究专辑"。进入2020年之后,《当代作家评论》策划了"《应物兄》评论专辑";《名作欣赏》更是以三期连载的专题形式,围绕"《应物兄》给文学史留下了怎样一根骨头"的题目展开讨论。由此来看,《应物兄》的意蕴是深厚的。为了推动《应物兄》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本期组织了六篇相关研究论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言说《应物兄》,或长或短,不拘一格,其间不乏独到之处。本刊特予编发,以飨读者。

    2020年04期 v.47;No.203 1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 日本五山诗僧笔下的“虎溪三笑”

    吴春燕;

    "虎溪三笑"故事所体现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对日本五山禅林的思想影响很大,五山诗僧以此为素材进行了大量汉诗文创作。诗僧们在"三笑"作品中歌颂三教一致、追慕高士风流,表现出对宋元"三笑"诗歌主题的基本承袭。同时也围绕"三笑"不断进行有意识的、富有意味的诗意言说,创作出一系列与"三笑"原型不尽相同、甚至独具特色的诗作。表现出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的特点,显示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悉与崇慕。

    2020年04期 v.47;No.203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跨语言饮食隐喻异同的哲学—文化双轴渊源摭论

    孙毅;

    莱考夫和约翰逊首创的概念隐喻理论旗帜鲜明地道出了隐喻的普世性特征和概念化本质:隐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绝非单纯的辞格或语言附属品,而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饮食虽为司空见惯的大众话题,仍常借助隐喻机制来揭示其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丰富含义。本文以跨语言饮食隐喻表征对比为基础,从饮食动词、食物味道、饮食对象、饮品名称和烹调方式五大范畴对汉语、英语中具体饮食词汇所投射的饮食隐喻进行梳理与划归:从经验主义现实论角度阐发两种语言背后趋同的哲学合流,依据文化相对论,挖掘不同隐喻表达背后各具特色的文化分歧,借哲学之"同"和文化之"异"勾勒出汉英饮食隐喻的双维图景。

    2020年04期 v.47;No.203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 ]

艺术研究

  • 赵昌花鸟绘画风格成因论

    闫庆来;

    赵昌是北宋中期花鸟绘画的典型代表之一,多数学者对赵昌绘画风格的认识仅仅强调了其继承黄体风格的一面,忽略其风格的多元化特征。仔细考证赵昌花鸟绘画风格可以概括为融合黄徐二体的过渡风格。这种风格的成因具体表现为师承关系兼习黄徐二体,性高气傲不蹈前人路的个性,重写生精工神似、继承黄体融合徐体,重色彩轻笔墨、借鉴徐体变化黄体等四个方面。

    2020年04期 v.47;No.203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 ]

教育学研究

  • 伦理起源与教育作为德性实践——基于对劳动起源说的批判

    朱文辉;

    起源与本质之间的相互诠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彼此滋养,使得教育起源问题并非如同有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可以扔进故纸堆的"坏理论研究"。劳动说作为我国学术界一种重要的教育起源理论,饱含物质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特质。从人类学及历史学视角来看,教育起源的动因不止于劳动的需要;教育起源的空间也并非在劳动过程中;教育内容的构筑亦不仅仅是劳动知识。因此,劳动只是教育起源的外部条件,伦理才是教育托生的独特拐点。以教育的伦理起源说作为关照来重新捕捉教育的本质,教育作为德性实践便凸显了出来。教育作为德性实践这一命题的确立,能够正本清源,为教育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坚守自身的道德信念洞开了一扇窗扉。

    2020年04期 v.47;No.203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