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哲学史论

  • 论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

    柴文华;

    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台港地区影响较大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对中国哲学史作了三期划分,描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儒家哲学乃至众多非儒哲学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探讨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台港地区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深化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

    2016年04期 v.43;No.179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石岑的柏格森思想研究述评

    李伏清;马瑞;

    民国时期,柏格森热掀起,知识分子在引介阐释取舍柏格森思想的过程中,体现了各自的人文关怀和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李石岑曾大量介绍西方各派哲学包括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并在《民铎》杂志上刊出"柏格森专号",对柏格森思想的引介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以其敏锐的卓识提出了别于同时代人的一些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016年04期 v.43;No.179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动物论”的完善主义阐释

    田道敏;

    人类是否更趋向于政治动物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自然主义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比其他群居动物更表现为政治的动物,并给出了相应的论证。但是,这个主张却引起后世许多学者的争论和批评。当代研究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两位重要学者大卫·凯耶特和弗雷德·米勒分别对这个主张作出阐释,但是他们的解释存在各种问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完善主义理论,我们不仅可以恰当理解亚里士多德"人类本性上是政治动物"的深刻涵义,而且可以认识到人类有一种本性要成为最好的人,人的功能就是表达德性的理性活动。

    2016年04期 v.43;No.179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禅学二题

  • 悟境诠释的张力与扭曲——围绕禅宗“旧时人”和“旧时行履处”多重矛盾诠释的省察

    黄伟龙;

    围绕禅宗"旧时人"和"旧时行履处"这两个核心概念,禅人学者们的悟境诠释矛盾重重、十分混乱。百丈怀海禅师曾说"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冯友兰先生则认为百丈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再如高峰原妙禅师悟后却说"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基于同样的核心概念,他们对悟境的诠释却展现出多重矛盾,这是为何?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考察,我们发现百丈和原妙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了一种诠释张力,其本质完全可以共存乃至互补;另一边,冯友兰先生却因为混淆某些核心概念而不经意地扭曲了百丈本义,继而又通过改变百丈原话来自圆其说,致使诠释扭曲的局面更加混乱。

    2016年04期 v.43;No.179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时间的审美境域:武术禅修的美感体验

    安汝杰;

    少林功夫禅修及其美感体验是各种关系错综而成的"因缘之网",在修禅时对时间的存在进行超越,是功夫禅修的美感经验的时间审美境域。"以武入禅"在禅者的"美感体验"中,不但标志着禅者的"觉醒",同时禅者也在"妙悟"的刹那与其生命体验融合为一。"以禅入武",就是要看"空"由"因缘"而成的"境",如此"出离万境"才得"自在"。对于修行者而言,禅武融合、体用一如,"空"在刹那间"到时","美"在刹那间"敞亮"。

    2016年04期 v.43;No.179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 管党治党95年: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王成诚;

    一部中国共产党95年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党的理论的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在近百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无一例外地根据所处时代的实践要求和人民诉求,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中共党建理论,始终将认清党的历史方位作为管党治党的基本前提,将同时成为"两个先锋队"作为管党治党的根本目标,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管党治党的整体要求,将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抓手,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坚实的保障。实践证明,实事求是、实践第一、群众路线、务实创新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95年的重要法宝。

    2016年04期 v.43;No.17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陈云从严治党思想的结构特征

    李正华;季春芳;

    基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陈云在从严治党方面提出过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论断和主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从严治党思想有机整体,并呈现出以组织建设为依托、以党风建设为先导、以纪律建设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特征。全面把握陈云从严治党思想的总体格局,深度分析陈云从严治党思想的结构特征,对于新时期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具有重大意义。

    2016年04期 v.43;No.179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群众话语”专题研究

  • 国家—社会关系视域下作为治理之道的群众话语:历史经验与理论反思

    余金刚;

    国家—社会关系视域下,理解新中国国家治理逻辑的理论进路必须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话语,相对于社会优先理念来说,群众话语为政治权力介入社会提供了一种正当性理由。集双重形象(人民群众与乌合之众)于一身的群众话语使得作为治理之道的群众路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方面,新中国卡理斯玛权威绩效合法性的压力使得推进赶超型现代化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另一方面,群众则必须接受先进政党的领导。正是借助于群众话语,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和控制。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社会优先性理念对群众路线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实现其功能转型。

    2016年04期 v.43;No.17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历史反思

    储著源;

    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是经典作家提出并通过创立唯物史观科学解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中国共产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正确地推动了人民群众理论诉求从被动遮蔽到主动凸显、从理论诠释到实践落实、从科学解答到常态化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解答范式。中国共产党通过激发、解答和满足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动员了最广泛的理论主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实践动力和创新理论,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久推进战略。

    2016年04期 v.43;No.179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

  • 在全球合作体系建构中探寻政府模式变革的方向

    周军;

    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以及管理型政府的治理失灵和改革失灵所遗留下的各种问题共同聚集在了一起,并在全球化进程中转变为了全球性问题,人类因此陷入到了全球风险社会之中。当前,人类携手合作走出全球风险社会的最大阻碍是世界中心—边缘结构,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在去中心化中谋求全球合作。而如果说合作是出于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共生共在之需要的话,那么,在旧的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之下生成的管理型政府所支持的竞争机制、利益谋划以及控制原则,显然是违背合作之目的的。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度重建和治理变革中建构一种支持全球合作的全新的政府模式及其治理方式,它不是在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管理型政府,而是与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的合作体系建构要求相一致的服务型政府。

    2016年04期 v.43;No.179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主体认知到体制梗阻:中国城市府际关系初探

    何李;

    城市府际关系在转型期有着特殊重要性,它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命题,但当前对它的认识还十分模糊。从静态来看,通过辨析城市政府的内涵和主体并在纵横、内外、属性等向度对城市府际关系进行类型划分和系统描述,将能够对其有更为全面的理解。从动态来看,还要对其运行中出现的梗阻现象做深入的探析。现阶段,"市领导市"体制、市内级差结构和城市政府层级体系是城市府际关系运行中所面临的体制性梗阻。为了消除这些体制梗阻,进而优化城市府际关系,实现城市的协调发展,既要遵循城市的一般发展规律,又要根据中国实践选择"以职责定关系"和"先政策后体制"等富含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

    2016年04期 v.43;No.179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全球性债务危机大背景下解读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唐任伍;马宁;

    欧美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传导到亚洲,我国省、地、县、乡四级地方政府累积起来的债务规模巨大。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不仅影响到政府的财政赤字和信用问题,还将影响到当地的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因而,在全球性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以国外政府债务危机的爆发和处理来反观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寻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04期 v.43;No.179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学研究

  • 经济学中的隐性价值判断分析

    水丽淑;

    休谟提出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二分法,在20世纪初的德国,引起了以马克斯·韦伯和古斯塔夫·施穆勒为双方代表人物的"价值判断之争"。上世纪末,中国学界对经济学与道德问题的热烈讨论,可以视作这一争论的世纪回响。抛开对事实、价值二分法的争论,不对经济学是纯粹的事实判断或是价值判断下结论,而是来具体分析隐含在经济学中的价值判断,可以发现,看似实证、客观的经济学有其隐性的价值判断:首先,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秉持阶级立场;其次,西方经济学的伦理基础是功利主义价值观;最后,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下,当经济理论应用为经济政策时,国家成为经济政策的终极价值。对影响经济学的价值判断的事实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保持"价值中立"的困难。

    2016年04期 v.43;No.179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比较利润视角下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实现路径

    吕军书;李茂;

    我国农业的比较利润较高,但农民的农业收入却很低,产生这一悖论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农地规模化经营程度低。消除高农业比较利润与低农民收入矛盾的出路在于正视农民兼业,引导兼业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专业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我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途径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农地规模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建立中介服务机构,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实施激励农地流转的政策法规,促进农地适度集中;降低农地的生活保障功能,免除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发挥其在农地规模化中的作用。

    2016年04期 v.43;No.17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旅游中的利益博弈和制度安排——以新乡南太行乡村居民的日常抵抗为例

    闫喜琴;

    依据博弈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通过对新乡南太行三个典型乡村居民的日常抵抗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认为地方政府的制度安排漏洞与制度安排失灵,是导致乡村居民在利益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主因所在。为此,应从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权力运行和乡村居民参与的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从而避免地方政府行政权力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不当介入,达到保障乡村居民合法权利的目的。

    2016年04期 v.43;No.179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变革视域下的国外劳动关系研究述评

    刘春荣;

    技术变革导致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生产工作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新的劳动关系运行环境为其研究提供更多视角与领域。文献简要分析了基于技术变革的宏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职业结构,个体劳动者的技能需求、工作特征,以及微观组织内部的技术选择、工会化程度、雇佣规则等变化。中国经济转型关键在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形态各异、交叉重叠的技术环境使中国劳动关系问题更加复杂多变,需要学者充分重视并给予细致深入的研究。

    2016年04期 v.43;No.179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法经济学视域的宪法修正案(1988)当代解读

    刘登森;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是最高效力的法规范,是生成制度的元制度、决定规则的元规则。从经济维度解读宪法,可以在更高层面、更为宏观地领悟和把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命题。在我国宪法发展历程中,1988年宪法修正案是一个重要历史标本,对该修正案进行经济解读,既可深入挖掘其特殊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历史地位,也可重新审视其延续至今、与现实融通的极为宝贵的当代价值。现今,发展混合所有制、建构新型健康政商关系、修缮土地管理法等热点难点议题都与该修正案内容紧密相联,都应当作为贯彻落实修正案立法精神和宪法元规则要求的重要实践举措。

    2016年04期 v.43;No.179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背景下反垄断法实施理念研究

    张素伦;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协调成为难题、网络效应使竞争效果的评价更加困难、竞争平台化使反垄断分析更加复杂、互联网动态性引发反垄断法实施的争议。对不同反垄断法实施理念的比较分析表明,在互联网行业,我国应确立谦抑性的反垄断法实施理念,注重应用新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并以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干预的界限。

    2016年04期 v.43;No.179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汉代甲渠候官的后勤管理

    张文瀚;

    汉代甲渠候官颇具严密性的后勤管理,是汉帝国军事经济制度、财政制度在边郡地区得以贯彻和执行的高度体现。在戍卒衣装、戍吏俸禄、盐粮等供应方面,甲渠候官的物资消耗数额庞大。每年甲渠候官须定期制作带有预算性质的各种簿籍文书,上呈居延都尉府申请拨付钱粮等各种物资,以满足机构运转的需要。在钱、粮、食盐等物资的领取、输送、储存和分配诸环节,甲渠候官依据严格的规定,管理和使用各种物资,并接受居延都尉府的严密监督,候官自身没有独立的财政权。以财政、经济等有力的手段,汉政府实现了对甲渠候官等军事机构日常运转的有效管控,进而实现了对边郡地区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统治。

    2016年04期 v.43;No.179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探研

    汪高鑫;马新月;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刘知幾,他虽然以史学的视角质疑经书记载的部分内容,却并不否定经学思想,反而强调史著需要维护名教。唐中后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主要代表是新《春秋》学派,他们站在经学的立场上对《春秋》"三传"进行批评、质疑,重视分辨经史之别,而其注重褒贬义理的经学思想,对唐中后期史学新变乃至宋以后史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2016年04期 v.43;No.179 1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中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生态衰败下的女性生存状态研究

    徐国利;李发根;

    清代中前期,中国社会进入了封建时代的最后盛世——康乾盛世。然而,北宋以前长期被视为国家统治中心地之一的淮河流域却在"盛世"之下加速衰败。伴随区域社会生态的衰败,作为男权社会弱势群体的女性,其生存状态也不断恶化。当长期作为淮河流域农家理想经济结构的"男耕女织"模式开始蜕变为仅有"男耕"而无"女织"的残缺型生产模式时,女耕化与逃荒成为淮河流域大多数女性新的生活"选择"。同时,随着曾经淳厚、淳朴的民风异变为暴戾、狠斗之风时,淮河流域女性频遭男性的各种暴力侵害与摧残,甚至出现了女性群体的暴力化倾向。

    2016年04期 v.43;No.179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近代早期英国农民土地产权的变革

    吉喆;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处于封建土地保有制的"占有权"与敞田制的共有产权之下,是一种混合土地产权,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到了近代早期,英国农民土地产权发生了变革。农民通过圈地,明确了自己与他人的土地界限,保障了个人对土地的独占,排斥了其他人对土地的使用,强化了自己对土地的"占有权",消除了敞田制的共有产权,开始掌握经营土地的自主权。自此,传统的混合土地产权被打破,一种明晰的土地产权形成。明晰的土地产权是新型农业生产组织——资本主义农场形成的前提。资本主义农场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人均产量的增长,推动了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2016年04期 v.43;No.179 136-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符号叙事学研究

  • 民间仪式中的身体叙事及其功能探究——以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为例

    程安霞;

    身体叙事在仪式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叙事语力与功能:一、仪式主题层面,以身演事,即以身体象征符号展示来言说族群文化记忆;二、仪式过程层面,以身行事,即作为叙事符号推动仪式过程的展开;三、仪式效应层面,以身成事,运用多种身体修辞策略强化仪式效果。以大理白族绕三灵仪式为例,探讨了身体叙事在仪式文本所具有的层次性及其呈现出的记忆功能、结构功能、强化和审美功能。

    2016年04期 v.43;No.179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消费社会的形体符号

    何云开;

    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符号环境。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视觉文化符号为消费文化中心的传播手段大有赶超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的趋势,视觉符号环境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乃至人们生存环境中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都可以成为这些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所携带的视觉符号的载体,而这些视觉符号也通过载体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符号形象。鲍得里埃关于"符号文化"的理论在作为消费文化代表的广告世界里得到了证明。同时,捆绑了"符号"的消费文化,是主动的互动艺术,它不仅创造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融入了消费社会的趋势、流行,而且在消费社会各元素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完成了形象与神韵的共生。

    2016年04期 v.43;No.179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笛赋》伪作性质的几点思考

    尚永亮;

    针对学界多有争议的《笛赋》真伪问题,本文借鉴前贤观点,并增列新的证据,从三个主要方面证成其属伪作:一,《笛赋》有"宋意将送荆卿于易水之上"的话,而以宋玉生平论,当不会见及其事;二,由马融《长笛赋》"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的话可知,《笛赋》不应出现在马融之前;三,《笛赋》有"招伯奇于凉阴,追申子于晋城"的表述,但从现存文献史料看,伯奇事见诸记载已在入汉以后。综合这三点可知,《笛赋》当是一篇后人依据后出文献所作而托名宋玉的作品。

    2016年04期 v.43;No.179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善注《文选》底本与旧注本关系试探

    刘志伟;

    以《文选》李善注本的一些特殊异文与李善注本所存旧注为线索,通过与不同版本及相关文献的比勘,考察李善注本与旧注本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李善注《文选》底本的问题。认为李善注《文选》采用旧注本的可能性较大,并推测李善作注所用《文选》底本可能原有部分旧注。这为《文选》异文的产生原因提供了一个源头性的解释,为《文选》李善注的校勘整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

    2016年04期 v.43;No.179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意义世界的呈现与消逝——对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再解读

    蒋祎;

    在小说《白鹿原》中,20世纪中国上半叶出现的多重话语力量全部渗透到了乡村中,文本充分体现了不同权力之间的张力以及这些话语力量的此消彼涨,而这些本质上不同的力量所隐含的意义最终伴随着人物的命运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终结。而意义世界的消逝同时也说明了在书写小说时代的总体性世界以及意义共同体的解体。

    2016年04期 v.43;No.179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生命册》中的生态意识

    常如瑜;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围绕主角吴志鹏的故事均是在城乡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颇具悲观主义色彩,体现了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在自然生态层面,小说将人的存在与植物的繁衍相类比,被扭曲的植物隐喻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创建了一错位的社会生态系统,小说中的人物陷入困境却无法改变;在精神生态层面,小说将社会生态问题归咎于精神生态失衡,并在表现精神焦虑之外期待重寻灵魂的安宁。

    2016年04期 v.43;No.179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诗意”之“静”与“美感”之“动”的辩证体现——《形上本体诗学》之“客观诗本体”诗学原理浅析

    张少扬;

    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自在"性属性为"诗本体","自为"性属性为"美本体"。"自在"的"客观诗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诗意";"自为"的"客观美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美感"。"诗意"是"美感"的"诗意";"美感"是"诗意"的"美感",两者一个因"自在"而"静",一个因"自为"而"动",在这一"动"一"静"的辩证关系中,"形上本体"建构了自身作为"存在者(beings)"个体式的运作之过程。

    2016年04期 v.43;No.179 17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由音乐文学史视角观照李颀音乐诗的因与革

    李晶晶;

    王褒《洞箫赋》在枚乘《七发》首发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文学的写作程式。南朝始有音乐诗,然难出宫体文学的窠臼,重娱乐、尚写实而缺少与表演者情感的共鸣,甚至流于戏谑、轻佻,因而格调不高。李颀音乐诗虽因袭音乐赋的程式,但在情感方面,能与演奏者共鸣,从而提高了音乐诗的格调与品位;在音声摹写方面,或以听觉意象拟音声,或以视觉意象拟音声,或以视听交织意象拟音声,这些艺术手法成为此后音乐诗摹写音声的不二法门。

    2016年04期 v.43;No.179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逢单月上旬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目前主要开设有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语言文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栏目。热忱欢迎校内外广大专家学者惠赐力作。

    2016年04期 v.43;No.179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马燃作品 写生作品系列

    马燃;

    <正>~~

    2016年04期 v.43;No.179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