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记录;
从历史书写的目的性和治史观念来看,当代中国史学存在着主流史学、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三种主要史学形态。主流史学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化特征和系统完整的史学话语体系;精英史学重视思想独立,富有批判精神,有着与主流史学差别甚大的学术评判标准和话语系统;大众史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大众均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三种史学形态的嬗变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9年为第一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主宰史坛,从各个方面支配着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198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总体特征是主流史学面临考验,精英史学不断崛起,大众史学异军突出,并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种史学形态都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主流史学要想继续保持主流地位,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上形成不同学派,张扬其理论的个性力量,与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互动;精英史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术流派渐趋形成,个性化研究日渐凸显,不断为认识历史提供新的解释框架,逐渐引领了当代中国的历史研究;大众史学发展迅速,影响日大,但乱象不断,亟待进行理论建设和学科建设,主流史学和精英史学需要进入大众史学领域,参与大众历史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
2014年02期 v.41;No.165 1-1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林志彬;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发生源头。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政党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前提,是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基因和密码。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撒下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生成的种子。政党文化是由政党的创建者和领导者等有意识有目的所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和领导者,他们有的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有的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他们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建构的主体。政党文化是政党组织的精神支柱,政党组织是政党文化的物质基础。政党文化依附政党组织而存在,随着政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准备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依存的组织。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文化摇篮,它准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孕育了中共政党精神文化。
2014年02期 v.41;No.16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9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斌;
1950年代后期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共抓住新形势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重大课题,从策略上分析了两类国家或合作或斗争的关系,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国家(地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现实可能性。中共探索建立平等有序、团结互助的新型共产主义党际关系。中共还借鉴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以上探索和观点,体现了中共对国际环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思考。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着重大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2014年02期 v.41;No.165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国胜;
政治参与是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构建以及公民意识的养成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衡量社会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和公共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有力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公民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有赖于公民文化建设。当前,要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以及公民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立法,从法律上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保障;重视制度和机制建设,构筑科学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与良性运转机制;推进技术创新,打造公民政治参与更便利和更安全的平台;培养高素质的网络人才队伍,引导公民合法有序地政治参与;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和网上执政能力,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02期 v.41;No.165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丙午;
中美两国对中国军事文化建设的解读存在差异。借助于语料库技术,利用语料分析工具WordSmith Tools的词频列表、关键词分析以及检索等功能,对2002年至2013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和《中国国防白皮书》进行统计对比,客观分析了中美两国对中国军事文化建设的态度差异,试图为军事文化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2014年02期 v.41;No.165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殷鑫;
如今生态正义理论已得到了我国许多环境伦理学者的关注,但却缺少在法律层面的运用,生态正义在我国仍属于道德层面而没有被纳入到具体的法律制度中来,特别是缺少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规范。在生态损害赔偿责任立法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自觉地负担环境成本,承担生态损害的填补责任,从而造成了生态损害后果由社会公众承受的生态损害责任分配不正义的现象。为了抑制和矫正这种现象,我国急需将生态正义法律化,在立法中确立生态权益,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建立生态损害责任法律制度。
2014年02期 v.41;No.16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刘万丽;
检察官角色定位中司法属性是主导,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关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我国检察官都应当坚持并坐实"大司法"框架下的检察官的司法官化道路,完善检察官的职业保障,为检察官的司法官化提供具体的管理制度支撑。具体而言,在宪法和法律层面赋予检察官身份及职权独立性保障,全面构建符合司法运行规律和检察官职业特点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检察官"客观、公正、独立、理性"地履行检察职权提供制度保障,逐步提升检察官的社会信赖度和执法公信力,走职业化、精英化的发展道路。
2014年02期 v.41;No.165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常宝莲;
民事诉讼证明方法的选择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在主观上应有利于实现诉讼证明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在客观上应当遵循方法的特征和规律,并符合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特点。具体地说应坚持:多学科证明方法的交叉和融合;抽象证明方法论和具体证明方法的并用;理论理性之证明方法和实践理性之证明方法的协同使用;形式合理性之证明方法和内容合理性及可接受性之证明方法的同等关注;逻辑证明方法和经验证明方法的并用和互补;程序性证明方法和说服性证明方法的并行使用;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不同视角下证明方法的区别运用;自向证明方法和他向证明方法的协力运用。
2014年02期 v.41;No.165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培显;
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对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至关重要。为了保障律师能够在侦查阶段充分有效地行使辩护职能,我国形成了权利保障和权力保障两种保障律师辩护权的机制,通过赋予律师多种获取信息的权利和依靠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可以保证律师在侦查阶段能够有效地开展辩护。然而,当前的保障机制仍需完善,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充律师的权利,增加规定侦查阶段律师享有阅卷权和调查取证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限制侦查机关权力的行使,加强人民检察院的侦查监督。
2014年02期 v.41;No.16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慧文;
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产业的集聚发展并没能像新古典增长经济学"收敛假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带来区域经济的收敛。地方保护的存在限制了要素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区域间的市场规模受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制约,区域分工效率低下。即使发达地区强化对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移,区域间市场的最大生产规模依然受制于初始的要素禀赋结构。只有在地方保护消失、区域间存在技术转移时,区域间贸易才能达到帕累托分工与交换的最优状态,区域经济趋于收敛。
2014年02期 v.41;No.165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霞;
金融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对构建金融危机治理体系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截至目前,有关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依然存在争论。新自由主义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激烈争锋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未间断过,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一争辩再次达到高潮。新自由主义理论影响下的危机救助政策在危机中又一次受到诸多质疑。从不同理论源流指导下的危机治理效果出发,探究金融危机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便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发现,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府干预不失为危机治理的首要之选。但是,政府与市场并不是排斥对立的,反危机中的政府干预,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投资扩张拉动社会和民间资本的投入,激发市场和社会的活力,恢复市场的秩序和原则。政府救助政策亦只发挥减少危机带来损失的弱化效应,且要设计中长期调整退出策略。
2014年02期 v.41;No.165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炜;
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现象,不同历史阶段新技术的发明及其社会运用呈现集中性和非均衡性是经济周期性变化的根本性因素,经济危机和新技术革命成果的运用之间的负相关性是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规律。宏观调控手段只能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延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不能改变经济周期的发展趋势。我国持续多年的低质量高增长模式给当前的结构转型带来压力,低碳经济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将成为世界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继大面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后强有力的增长方向,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所在。
2014年02期 v.41;No.165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晓昱;朱慧明;廖萍;
本文从战略风险的含义出发,对战略风险的刻画、战略风险的度量及战略风险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战略风险研究从另一个视角提供了风险研究的全貌,为企业战略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了一个决策分析框架。
2014年02期 v.41;No.165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吕玉广;郭松;
地方决策权的垄断决定着地方政府在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中发挥关键作用。由于"经济人"倾向,为追求即时、稳妥的GDP增长,出于迎合上级意愿、规避失败风险、追求任内效益和降低自身成本等考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政府多实施激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输出政策,这种政策给劳动力输出地带来了突出的经济、社会问题。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和新型城镇化的启动,调整激进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输出政策已是当务之急。
2014年02期 v.41;No.165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骞;
互联网零售市场日趋增长的规模令各大银行逐步进军网上商城领域。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网上商城面临传统网上商城挤压、农业市场电子化程度较低等多方面制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网上商城应当采取整合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源、整合供销社流通渠道、构建信息交流中心等多重措施,逐一破解发展网上商城的相关难题。
2014年02期 v.41;No.165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振;
二程理学思想的异同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是其中主张二程理学思想不同的一派试图通过对二程语录中归属不明的"二先生语"的准确识别,来达到对二程思想差异的细微区分和把握。但事实上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朱熹开始,一直到黄宗羲、孙奇逢、冯友兰、牟宗三、庞万里等,他们对二程语录的辨析无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其鉴别结果也因缺乏明确的鉴别原则、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扎实的文献依据而不断遭到后人的质疑。那种过分强调二程思想之间的差异,主张程颢开启心学一派、程颐开启理学一派的观点,实际上是后人在理学内部派别分化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由果推因的解释,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2014年02期 v.41;No.165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侯帅;
在朱熹看来,所谓"格物致知"即是由"即物穷理"而"豁然贯通"。他的这种阐释是儒家对格物致知解读的主要代表思想。王阳明也深受其影响。在"庭前格竹"失败的刺激之下,王阳明他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彻底检视,认为朱熹的阐释析"心""理"为二,"务外遗内",导致了其践行的失败和当时学术道德风尚的下滑。就朱熹而言,他的确把"心""理"区分开来,但并没有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二者在根本上是相通的。他在注重穷及外物的同时,也讲求"反求内省"。因此,王阳明对朱熹的批评有失妥切公允,他把朱熹思想与其庭前格竹以及学术道德风尚的滑坡勾连起来也显唐突。
2014年02期 v.41;No.165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1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于建东;
传统儒家把公共利益置于首位,强调其至上性与优先性,要求私人利益作出彻底的妥协与牺牲,以公共利益为中心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冲突。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利益与权利意识得以不断解放,传统儒家的公私利益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化。
2014年02期 v.41;No.165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郝红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实社会经济状况在社会意识领域的一种反映。它的构建是市场经济发展与市场伦理相互整合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伦理经济。
2014年02期 v.41;No.165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丹丹;
胡适一生的感情生活充满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根源来自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自由主义、经验主义思想相互碰撞产生的中西杂糅的婚恋观。在胡适的婚恋观中,既有对中国传统父母之命、容忍、自觉心等思想的继承,也有在西方思想影响下对女性自立、平等、自由的追求,并对中国传统的贞洁观进行了激烈批判。与其矛盾的婚恋观相对应,胡适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情感历程,晚年的他更是得出了以"忍"为先的处事之道,无论是对于家庭、感情抑或是对生活。
2014年02期 v.41;No.165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付爽;
唐代墓志中有大量近亲救助孤儿的例证。唐代近亲是民间救助孤儿的主体。唐代近亲救助孤儿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接济、教育救助、婚丧救助等。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大部分是通过民间个体自发性的行为实现的,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和相应的监督措施;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在民间救助孤儿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尤其是外亲和女性的救助在唐代表现得更为明显;唐代近亲对孤儿的救助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唐代近亲对于孤儿的救助往往与救助寡妇连在一起;唐代近亲救助孤儿存在不稳定性,主要依靠近亲内若干主干家庭的经济实力,一旦这些家族没落后,救助就难以保障,而且在救助的过程中物质生活方面给予救助偏多,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2014年02期 v.41;No.165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广翔;张文华;
教师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农民知识分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桥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学历及出身、生存境遇和社会形象等是衡量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1861年改革后入职乡村教师开始规范化,教师素质提高,并积极地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不佳:工资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生活负担大,农民不理解教师,神甫视教师为竞争对手,政府不信任教师。这表明乡村教师地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比农民的地位高,另一方面与其他知识分子群体相比其地位较低。
2014年02期 v.41;No.165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江振春;
在美国,从传统和历史来说,婚姻属于州权管辖。1993年,夏威夷州认可了同性婚姻。但美国国会却认为同性婚姻违法。为此,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婚姻保护法》对"婚姻"和"配偶"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第三条明确了"婚姻"和"配偶"只限于异性。由于有的州允许同性婚姻,因此该法被反对者认为是联邦政府公然干涉州权的立法。反对者抗议声不断,要求法院推翻国会的这一法案。在2013年的"温莎案"中,联邦最高法院自由派大法官依据历史传统与平等保护条款推翻了该法关键的第三条。这一判例,被认为是为同性婚姻合法化铺平道路的判例。但这一判例,在许多涉及州权和联邦政府权力问题上,没有做出解释,也没有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提出可行的措施。由于同性婚姻合法化问题涉及州权力与联邦权力之争,同性婚姻在美国的合法化殊非易事。
2014年02期 v.41;No.165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1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卢盛江;杨宝珠;
与《文赋》和《文心雕龙》,《文笔式》《论体》论风格分类和解释,以及各种文体的风格要求都不一样,并且提出"六失",侧重点有所不同,更符合文体要求,体现时代精神和艺术辩证法。《定位》论文章谋篇布局,和《文心雕龙》也有不同。《定位》论文章体制大小更为具体,论及句式长短与声之缓促的关系,把章句安排和"势"结合起来考虑。这反映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其思路在更方便地指导实际创作。《论体》和《定位》都带有创作指导性质,反映诗论由理论向实用转化的趋势。
2014年02期 v.41;No.165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薛蕾;
"幻中融真"作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中重要的审美观念,其形成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之上。中国神幻文化中对自然的人格化想象,对梦幻体验的神秘化解读,以及对生命循环模式的道德化构想开启了批评家们的审美思维,使其从人物论、叙事论以及价值论等层面对小说"幻中融真"的审美意蕴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拓展了小说艺术真实理论的审美维度,提升了小说理论的文化品质。
2014年02期 v.41;No.165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金双;
20世纪以来,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一直是个纠缠不清的话题。五四时期,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现代作家与作为底层民众的典型代表——人力车夫之间的关系,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复杂而矛盾的表达。探讨人力车夫情结的成因,分析"乘客"与"车夫"对照叙事模式的表现,对于我们从一特定时期了解知识分子对自身与底层民众关系的文学想像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4年02期 v.41;No.165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飞;
知觉模式是主体组织知觉材料的方式和潜在框架,在中国现代文学生成过程中,知觉模式是重要同时也容易被忽略的因素。随着包括电影在内的新的视觉呈现方式、展示技术等的影响和塑造,变化的知觉模式参与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呈现方式和想象空间。回到知觉模式正发生变化的现代文学创生期,能够捕捉到其中的转折痕迹。梁宗岱和卞之琳呈现出过渡期特有的两种有着根本差异的知觉模式,梁宗岱坚守古典知觉模式:有着认知雄心的主体试图将分散的对象综合为统一的整体,力求接近情感、哲思、宇宙深层中永恒的"脉搏"、节奏;卞之琳则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知觉模式的特点:消散的主体,面对着破碎、纷杂的空间、时间等片段化知觉经验,从电影等新的技术形式中汲取资源,已然放弃了追寻能够把握整体的节奏,代替的是"视线的戏剧"——一种介于传统戏剧和个人冥想之间的新诗形式。
2014年02期 v.41;No.165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季塞南;李保强;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2014年02期 v.41;No.165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郝魁锋;
先锋小说是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次重要创作突破。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这批先锋作家的创作出现转型或停滞,这股潮流开始进入退潮期。但它并未走向"溃败"与"终结",只是不再像八十年代那样以集团的方式对现实主义的叙事成规进行解构和反抗,而是以一种不为人知的潜在形态静悄悄的行进。以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先锋小说家为例,将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与九十年代后转型的先锋小说及晚生代创作看作一场持续更新的先锋派运动,可以呈现出先锋小说创作潮流在九十年代后的流变历程。
2014年02期 v.41;No.165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武军会;
教育是兴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基于这样的共识以及终身教育思想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导向,谋求基础教育教师职前与职后一体化教育,全程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建构全新的基础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师质量,既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与基础教育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构想是:培养目标一体化、教育内容一体化、组织机构建设一体化、培训师队伍建设一体化。
2014年02期 v.41;No.165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广涛;
高等教育改革风险是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其社会性内涵主要包括公益性弱化、文化多元化冲击、效率与公平悖论等方面。高等教育改革风险规避制度资源的优化是实现提升改革的实效和强化社会性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风险规避制度资源的优化有着自身的目标、价值标准和实现方式,不断优化制度资源是高等教育改革利益主体和改革主体的责任和能力的考验,并深刻影响着改革的成本和收益。
2014年02期 v.41;No.165 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松梅;
网络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表现形式不一。高校立德树人必须基于网络时代新特征,构建长效机制,使网络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实效化、规范化和稳定化。网络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要以教与学的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为核心,从教师团队建设长效机制、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课新内容、创新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动态监控和及时引导大学生网络意识行为以及培育先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入手,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长期实效性。
2014年02期 v.41;No.165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