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新加坡研究

  • 试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

    孙景峰;匡竞;

    忧患意识是人民行动党和新加坡成功的契机。探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不仅是破解新加坡与人民行动党成功的钥匙,也是我们吸取人民行动党成功经验的前提。人民行动党忧患意识的生成逻辑包括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人民行动党在对经世哲学——儒家忧患思想文化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提出五大共同价值观,并对自身执政合法地位取得的艰辛历程进行反思,构成了其忧患意识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是一个由多元种族宗教关系和多样的语言文化组成的社会,实行普选制的政党制度,新加坡作为在马来海洋中生存的岛屿,面临着恶劣的地缘环境及复杂的国际局势,这些因素是人民行动党产生忧患意识的现实渊源。

    2012年02期 v.39;No.153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加坡华文学校教育体系消亡的原因分析

    黄明;

    新加坡近三代华人语言使用由汉语大规模转向英语,与新加坡华文学校教育体系消亡具有直接关系,该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完整又庞大,无论学校数量还是学生人数都曾远超英文学校。华文学校教育体系消亡主要有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化等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前,新加坡历届政府为了消除华校的"中国文化沙文主义"色彩,利用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压制华文教育,使华校生在升学、就业、升职、收入等方面感到前途渺茫;同时弱化侨社与华校的联系,并采用"英语为主、华语为辅"的双语教育,逐渐把华文学校教育转向英文教育。

    2012年02期 v.39;No.153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新加坡陈嘉庚从边缘到回归——兼论陈嘉庚精神的“本土化”

    李勇;

    二战以后,新加坡经历了新兴民族国家建构和公民身份认同的转向。在此进程中,陈嘉庚被认为是妨碍国家认同建构的因素而遭遇"边缘化"困境。20世纪80年代以降,陈嘉庚"回归"面临"本土化"新命题。淡化陈嘉庚爱(中)国主义意识形态,传承文化意义上的陈嘉庚精神,将陈嘉庚中国情缘作为新中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成为陈嘉庚精神新加坡当代诠释和传承的显著特点。

    2012年02期 v.39;No.153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批判实在论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辩护

    胡笑雨;蔡仲;

    马克思理论是以社会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理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是西方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论题。研究者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解读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观,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辩护则打上了深深的实证主义烙印。巴斯卡领导的批判实在论是在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关系密切。相对于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实证主义辩护,马克思研究社会实在的方法和巴斯卡所创立的批判的实在论更相符。

    2012年02期 v.39;No.15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正>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等标准、规范的规定,本刊对来稿提出如下要求,请投稿作者依照执行。一、来稿内容应依次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编、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1.题名:应简明、具体、恰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2.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宜署作者真名;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多位作者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在姓名右上角及相应的工作单位前加注不同的数字序号。

    2012年02期 v.39;No.15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逻辑悖论与批判性思维

    张雅楠;刘叶涛;

    批判性思维既用来指一套可以由逻辑学或类似课程所提供的具体思维技能和方法,也用来指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发现和清理逻辑悖论既需要使用和遵循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方式和习惯。由于逻辑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对它们的清理往往会促成相关理论的重大创新,从而体现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联。解悖式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极致表现,引导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既有助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也有助于批判性思维方式与人生态度的培育。

    2012年02期 v.39;No.153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0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主义概念的哲学评析

    李伟斌;

    亚里士多德和老子的自然哲学存在以下共同点:承认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主张对其经验的而非超验、先验的说明;从原始本性的角度考察人,并认为自然物自有其本性,是自足的;主张人对自然秩序的遵从,并从自然演变的角度解释社会和政治活动的起源。所以,尽管"自然主义"一词在哲学层面上并不具有十分明确的内涵,但对两人自然哲学的研究就为确定自然主义哲学概念的确切含义提供了基础。

    2012年02期 v.39;No.153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社会自治施以控制的正当性及其边界——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分析

    安建增;

    由于社会自治体的本位主义行为倾向和自治能力的缺失,国家对社会自治行为有必要加以控制。从自然法角度看,控制的正当性由自然正义赋予;从社会契约论角度看,控制源于社会的承诺和同意;从政治理性角度看,控制行为的正外部性为其正当性提供了辩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控制是人类在社会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方式,所以控制的正当性可以由人的社会性本质得以证明。正当的控制需限定在特定范围之内、依据法治原则、遵循正当的程序。

    2012年02期 v.39;No.153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墨子“节”之审思

    魏艾;许建良;

    墨子从现实乱世出发,明确提出"节"的内容是节用、节葬、非乐等,其标准在于基本生活需要之"用",而非出于享乐的消费,同时也不能忽视"备"的问题。"节"是遵循天鬼的必须,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力行让个人、社会、以至整个天下都通向和谐,即"兴利除害",其固国、利民、养德的现实价值能够启发现代人面对资源消费问题上应有的思量。

    2012年02期 v.39;No.153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结构主义与梁启超文化整体主义实践反思

    王佥崇;

    近代梁启超的思维模式由西方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自我意识"、"个体存在"等转向了宏观、注重整体效应的结构主义,认为文化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结构,文化的过程是业种与业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换,缺一不可。这种文化整体主义的观点,也突出地体现于他对国家有机体说的实践构想及教育对象的普及性等方面。

    2012年02期 v.39;No.153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牟宗三“新外王”的三个问题

    韦勇;

    牟宗三的"新外王"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儒学作为内圣之学,为何没有开出新外王,二是如何才能开出新外王,三是新外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个问题重点是把握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牟先生认为通过"良知自我坎陷"开出新外王,即,"道德主体"坎陷"知性主体","无执的存有"坎陷"执的存有","综合的尽理精神"坎陷"分解的尽理精神","理性之运用表现"坎陷"理性之架构表现","隶属之局"坎陷"对列之局"。由于"内圣"与"新外王"在价值上不同"源",内容上不同"质",结构上不同"构",因此,牟先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2012年02期 v.39;No.15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统一战线和谐发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

    李俊;

    统一战线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从现实性讲,统一战线以其广泛性、包容性、多样性和社会性,成为党和国家进行社会整合的基本实践和有效途径。从思想渊源讲,统一战线和谐发展理论,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的和谐思想为指导,并视为根本的思想源泉;二是充分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和谐"思想中的优秀成分,并视为基本的历史源泉。

    2012年02期 v.39;No.153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行政协商决策及其制度保障

    欧阳君君;马岩;

    我国现有行政决策模式下,公民在行政决策中并无实质性的话语权。以协商民主理论构建新型的行政决策模式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可能途径。行政协商决策的正当性,可以从决策的前提、过程及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但是在实践中,行政协商决策可能遇到诸如公共理性不足、参与者实际上的不平等及达成共识困难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建立起多维度的行政协商决策制度保障体系,包括以信息公开与社会组织化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制度,赋予公民决策启动权、规范决策过程话语秩序与话语权力的规则制度,以及以司法审查、权力机关监督和行政决策评估等途径的责任追究制度。

    2012年02期 v.39;No.153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适度的社区自治及其路径选择——基于香港和内地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

    闵学勤;黄灿彪;

    源于社会治理的社区治理,在广泛吸纳社会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其中的同时,并不反对治理过程中有部分资源来自政府。香港社区的业主立案法团治理模式选择了自治为主、行政为辅;而内地社区的多中心治理模式选择了行政为主、自治为辅。但社区的发展更多来自其内生动力,内地社区可在借鉴香港法团模式的基础上推广适度自治模式,选择的路径包括放大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鼓励更多居民参与、推行官民共治、加大民间对社区的经济投入、大力培育业委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等。

    2012年02期 v.39;No.153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2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0 ]
  • “弃用核能”的政策选择与德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张丽君;

    在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一国的环境行为是否有益于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后,德国政府宣布"弃用核能",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争议。从这些争议可以看出,德国希望以此塑造环境问题上"负责任"、世界经济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典范"、政治上"珍爱生命与和平"等国家形象。这体现出公众对德国环境形象的关注,也体现出德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艰难。

    2012年02期 v.39;No.153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规范审查权的构成结构及其运作机制

    袁勇;

    我国多部立法的诸多条款已经规定了纵横交织的规范审查权力。此种权力根植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单一制国家结构之上,分属于人大监督权、行政领导权与审判权三个脉络。从其运作机制来看,我国的规范审查权在整体上表现为国家机关相互协调的自组织权力。因私人普遍缺场,其运作效果尚未达到监督国家机关抽象行为、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要求。

    2012年02期 v.39;No.153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公民参与视域中公共行政的法律控制

    马明华;

    在现代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社会事务的日趋公共化要求对传统行政体制进行全面的反思和诠释,日渐觉醒的自主意识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认识到公共行政民主化的必要性。行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不但满足了民众自我决策、自我管理的愿望,也为他们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控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正当程序不仅保障了公民在行政过程中的普遍参与,同时也实现了对行政权力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正当程序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促进结果公正的实现,还因其在行政过程中融入了民主元素而彰显了其独立的公正价值。

    2012年02期 v.39;No.153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刑事和解:通向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以刑事审判为中心的制度构建

    袁希利;

    刑事和解是以追求个人正义的方式来实现社会正义。它改变了传统刑法注重对被告人的刑事惩罚、忽视被告人意愿的理念,通过被告人悔改和被害人获得抚慰使纠纷得到解决,以最大限度地约束公权力膨胀,以去刑罚化为皈依,充分考虑和保护被害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从制度层面规范刑事和解,是节约司法成本、实现刑法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刑事审判活动中,科学界定刑事和解的参与主体、适用条件和范围、模式,对惩罚犯罪、最大限度保障被害人权益,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02期 v.39;No.153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被害人的报怨观对刑事和解的影响

    李蓉;穆远征;

    刑事和解的出现为被害人造就了特殊的"报怨空间"。持有不同报怨观的被害人在启动和解以及随后的协商过程中会有着不同的行动逻辑,进而会对整个刑事和解的制度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以怨报怨不利于对精神损害赔偿和被害人过错的协商,因而不利于和解的达成;以德报怨虽然有利于和解的达成,但是容易引发刑事案件的私了、不当扩大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等问题;而以直报怨则能够实现刑事和解中当事人利益的相对平衡,并契合刑法的犯罪预防功能,因而是刑事和解中理想的报怨观。

    2012年02期 v.39;No.153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生命权与安乐死出罪化

    王瑀;

    人的生命具有生物性与社会性双重属性,生命权权能既包括享有也包括抛弃,作为刑法保护对象的生命法益分为完整生命法益与残值生命法益,罹患濒亡之人在社会性视角下享有抛弃残值生命法益的权利,安乐死是实现该权利的一种方式,应该在保护生命权的高度上对安乐死进行出罪化规定。

    2012年02期 v.39;No.153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合同诈骗罪中若干问题的司法认定

    党颖;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形式应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非法占有目的要通过客观行为来推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合同诈骗罪的数额应当以被害人的实际损失额为认定标准。"连环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以受骗单位或者个人的实际损失额为认定标准。未完成犯罪形态下,合同标的额可以作为犯罪数额。

    2012年02期 v.39;No.153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总结过去、演进新知:经济法体系的“二元六部”构造

    王斐民;

    体系学的任务是总结过去,演进新知,因此,经济法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过去,还在于能够演进新知。经济法体系的理论具有批判和反思现有规范性法律文件及其适用的能力。经济法体系理论在四个方面逐层展开:自形式逻辑而言,对实质上违背客观规范的支配力进行规制,是经济法体系的元规范;自规范论而言,公法与私法的不同类型组合,形成了经济私法和经济公法的二元结构;自价值论而言,以各类经济法主体的利益关系为关联,形成了经济法的六部构造:企业法、竞争法、消费者法、财税法、产业法、金融法;自法哲学而言,在权力不平等者之间落实正义是经济法的精神气质。

    2012年02期 v.39;No.15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委托作品著作人身权的归属探析

    张秀玲;

    我国著作权法对委托人依委托合同取得的作品著作权是否包括人身权没有明示。委托人取得作品著作权应属于著作权的继受取得,应受制于著作权转让的限制即人身权不得转让。但如果委托人不获人身权就会对其委托目的的实现造成障碍;若允许委托人取得人身权又会使代写论文等有违社会公平和道德的情形合法化。鉴于此委托人取得的著作权应限定为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内容,如此既能顺利实现委托目的又能阻却不法委托的合法化。

    2012年02期 v.39;No.15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险权——基于公民权利救济的考察

    王莹;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西部各省在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加工业、服务业上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伴随着这种资金和物资的流动必然会促进人口的流动,作为我国一些重要少数族群的聚居地,西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但是这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权、失业保险权、医疗保险权、工伤保险权、生育保险权等社会保险权常常得不到实现。基于公民权利救济的考察我们得知,要真正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险权方面的"主观权利",必须运用权利救济规范和机制,以保证其"客观法"权利的实现。

    2012年02期 v.39;No.15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的社会纠纷化解思考

    师伟;蒲勇健;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并且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之后,化解社会纠纷,消除社会矛盾,建立和谐社会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传统的纠纷化解理论往往局限于司法层面,强调纠纷发生后处理的方式,而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可知纠纷的预防比纠纷的处理更加重要,通过规避消极互惠的方式将纠纷化解在萌芽中,将节省大量的社会成本,促进"双赢"甚至"多赢"局面的形成,这不仅为纠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2012年02期 v.39;No.153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疏导理念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

    王娟;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面临的新型危机形态。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除了要运用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外,更需要确立疏导的理念,以正确积极的舆论引导和变堵为疏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做好分导、利导和引导工作。分导是分散而导、分步而导和分头而导的统称;利导即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有利条件,顺乎社会向前发展的潮流,推动思想和事件向正确方向发展;引导即在分导和利导的基础上,指导网民主动、积极、自觉地提高思想认识。

    2012年02期 v.39;No.153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

    马桂兰;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政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冲突,区域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是定位协调、利益协调和政策法规的协调。基于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认识,本文构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均衡目标的政策协调机制,并针对现阶段在法律法规建设、区域经济管理机构设置、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指标设计以及政策协调工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法律体系、建立专门的区域开发和管理机构、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实行多种形式的支持政策、建立规范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的建议。

    2012年02期 v.39;No.153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共性技术研发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

    刘新同;肖立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性技术的研发问题,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共性技术具有的基础性、关联性、共享性、外部性等特征,导致在市场机制下共性技术研发活动存在市场失灵、共性技术研发投资不足成为普遍的现象。为了克服共性技术研发投资不足,政府应通过组织实施技术专项加大对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采取税收减免或补贴等措施鼓励产学研合作从事共性技术研发,以保障市场对共性技术的需求得到满足。

    2012年02期 v.39;No.153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城乡一体化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创新

    贾全明;

    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学术界正在讨论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根据现有实践经验,在城乡一体化改革中,需要以创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即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与规划战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和机制、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以此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12年02期 v.39;No.153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产权结构、交易成本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李海舰;

    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产权结构形式进行供给。从效率的角度来考量,需要通过界定产权来降低交易成本。在界定和保护产权方面,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政府通过发挥在界定产权、制定规则和技术标准的优势,可以把外部效应内在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给效率,但还要注重防止对公有产权的侵害,规制社区和私人产权,提高供给效率。同时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完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强化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2012年02期 v.39;No.153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美日农地流转市场建设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制度层面的分析

    李刘艳;

    美国和日本在农地流转市场建设中的做法存在很大差异,美国以明晰的土地产权界定促成土地市场的自由化,日本政府在土地市场交易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和两个国家的土地资源禀赋和制度安排有关,但两个国家同样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效。因此,应当借鉴美国和日本农地市场建设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制度安排。

    2012年02期 v.39;No.153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理事长影响力研究

    舒歆;骆毅;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其发展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因素众多,理事长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在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企业家能力理论,可以看到理事长发现机会的能力、整合资源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处理纠纷的能力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理事长应注重和强化自身能力的培养。

    2012年02期 v.39;No.153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河南省文化原创产业的发展:模式借鉴与路径选择

    杨媚;

    文化原创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核心内容。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乃至经济发展来说,文化原创产业的发展具有"名片"效应、驱动效应和辐射效应。在国内文化原创产业的创新与发展举措上,京剧发展之政府推手,"儿艺"成功之市场战略,杂技红火之要素创新,《狮子王》轰动之国际路线,都是值得借鉴的优秀榜样。从中我们发现,文化原创产业的成功发展模式离不开知识与资本的有效嫁接,也离不开政府、企业(原创机构)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坚实支撑。河南省要在短期内实现文化原创产业的快速发展,并真正提高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比重,就必须在遵循文化原创基本规律的同时作出明确的战略选择:一是要实施分类指导,完善政策体系;二是要革新制约机制,激发自主创新;三是要改善融资环境,实施资本运作;四是要加大培育力度,构筑人才高地。

    2012年02期 v.39;No.153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在线产品体验价值研究

    宁连举;牟焕森;商浩;

    互联网作为各类新兴商业行为的交易载体,其消费行为有很多新的特点,例如在网络中的交易行为都由各相关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来完成,而非传统的面对面交易。互联网中的产品体验以产品价值理论为基础,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任何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价值都包括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知价值和情景价值。结合网络消费的特点,实证发现,产品的情感价值体验对消费购买决策的影响不显著,这与互联网的交易环境有关,在线上购买中,消费者购买决策往往更加关注于产品在其他方面的体验效果。产品的功能价值、社会价值和网络价值对购买决策的影响较为显著,说明了互联网特性及产品功能、社会性因素在网络购买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

    2012年02期 v.39;No.153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论韩非治国方略中的刑赏思想

    刘慧;

    刑赏思想在韩非以法、术、势为手段的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法、术、势三者皆以刑赏为内容和手段。韩非刑赏思想中有关刑赏的依据、刑赏权的归属、刑赏的对象、刑赏的原则等内容,为刑赏在其治国方略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充分的例证。韩非刑赏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正处于经济与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我国法治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012年02期 v.39;No.153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晚清使臣视域下的欧西形象及省思——以王之春的《使俄草》为视点

    杨德志;

    晚清王朝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被迫打开了古老的国门,由此拉开了封建王朝近代外交的帷幕。在弱国办外交的艰难过程中,一大批使臣纷纷走出国门,从他们特定的视角去审视西方社会。他们一方面惊羡于西方富庶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对其制度文明心存惊奇和疑惑,同时也进行深刻的省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本国内政的主张。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磨合,可以取长补短,取优补劣,共生发展,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性。

    2012年02期 v.39;No.153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被动到自觉:晚清兵工业制度化管理的历史路径

    高德罡;

    晚清兵工业作为近代工业化的开端,不仅引入了机械化生产,还率先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兵工企业的管理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制度化过程,其间又在个人能力、政府监督、企业自觉三种不同推力的主导下,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从依赖个人能力的人治,到政府敦促下的规范化,再到企业内在需求推动的精细化,这个阶段特征鲜明的过程表明,企业对制度化管理的认识不断深入,手段适时调整,态度也从被动逐渐转向自觉。但由于整个兵工业以产品为诉求的经营理念一直未变,制度化管理始终被看做权宜之计,缺乏全局意识和系统规划,制度建设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而且,因为各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制度化管理的程度也不均衡。

    2012年02期 v.39;No.153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世凯逝世后舆论评价之南北观

    霍慧新;

    袁世凯逝世后,以北洋政府为主导的舆论,将袁塑造为"手创民国"的"功臣",对之极尽颂扬;而在南方革命党人的口诛笔伐之下,袁则完全为"叛国违法"的"元恶"。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述,反映了民国时期两种政治势力对政局稳定和政治改良的不同考量。在此过程中,"袁世凯"已非单纯层面上的"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或者举国征讨的"逆贼",而已然演变为一种凝聚人心、激励斗志的政治符号。

    2012年02期 v.39;No.153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延安时期外来新女性思想意识的转变

    马慧芳;郝琦;

    延安时期,残酷的战争现实和小资产阶级的浪漫思想所产生的激烈碰撞,使外来的新女性在经历了初到延安短暂的兴奋和喜悦后,很快陷入了困惑、尴尬与内心的挣扎之中。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大生产运动的劳动锻炼以及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政策引导,这些新女性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得到了彻底改造,从思想上完全蜕变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2012年02期 v.39;No.153 159-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1204年后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原因初探

    罗春梅;欧光耀;

    1204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到1215年拉特兰会议时,东西方教会实际上已经彻底分裂。导致东西方教会彻底分裂的原因在于,拉丁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原拜占廷大部分领土之后,在那里进行殖民统治,英诺森三世强硬要求拜占廷人和拜占廷教会服从罗马教会,而拉丁人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对拜占廷领土的征服和殖民统治引起拜占廷人根深蒂固的仇恨,拉丁人主教们的暴行和滥用权力也引起拜占廷人的仇恨,这种仇恨使得东西方教会之间完全不可能调和,拜占廷皇帝与罗马教皇统一东西方教会的一切努力都因拜占廷民众和教会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2012年02期 v.39;No.153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宪制运作的角度分析美国内战的发生

    周杰;

    美国南北经济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内战不可避免是学界主流的观点。长久以来,从美国宪制运作的角度来分析内战的发生被人忽视,事实上,制度性原因的探寻亦具相当意义。19世纪上半期,美国政治体制上出现了诸如权力配置方面的挑战,同时奴隶制议题处于美国宪政转型的中心,而立法、司法和行政各个分支在19世纪上半期的表现都应对内战的爆发有一定检讨之处。

    2012年02期 v.39;No.153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汉美学:基本内容、两大重点与多面发展

    张法;

    本文从天下观重新结构秦汉美学的整体面貌,指出了秦汉美学六大基本领域:宇宙论美学、朝廷美学、人物美学、叙事美学、自然美学、边疆民族美学,及重点的两个领域乐和文,从整体和演变的角度对这两个领域,特别是由乐中心到文中心之变进行了分析,还从整体的角度谈了秦汉美学的多面发展。

    2012年02期 v.39;No.153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景观理论基础探析

    张敏;

    农业景观最突出地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农业景观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要想做到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转变理念是关键,即需要有新的伦理观和新的美学观作为理论支撑,新伦理观的核心就是对土地和农民的尊重。农业景观美应该建基于新的伦理观之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农业景观美的形成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2012年02期 v.39;No.153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审美的“审美”差异

    周强;

    日常生活审美化和文学审美存在着较大的审美差异,这一差异可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虚拟化与文学审美的虚构性、日常生活的装饰化与文学的形式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繁复性与文学审美的蕴藉性等问题的探讨中呈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与消费主义相关联的物化审美,而文学审美则是有助于人性丰富与完善的精神性审美,前者不能取代后者。在当下的文艺学研究中,应该批判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人性的不利影响,弘扬文学审美的人学精神。

    2012年02期 v.39;No.153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浪漫派对反讽的哲学之思与美学之用

    陈安慧;

    浪漫主义反讽是由弗·施莱格尔基于哲学思考提出而后进入美学的。施莱格尔把反讽作为解决有限与无限、绝对的需要把握与不可把握这两组矛盾的手段。对反讽的这种哲学之思进入美学后,文艺创作上表现出三个特点:一,就创作主体而言,反讽赋予艺术家无限的自由;二,就创作主题而言,反讽表现的是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对立和超越;三,就创作方式而言,反讽以残缺代替完整。浪漫主义反讽的极端主观性虽遭到许多诟病,但不应忽视其中蕴含的辩证因素和美学价值。

    2012年02期 v.39;No.153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建安拟代诗的源流与范本价值

    杜红亮;

    "拟代"是建安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建安拟代诗角色意识浓郁,具体有乐府歌诗与文人古诗两个体系、拟作与代言两种体式,其范本在创作动机的"述""作"转变、抒情对象的同情共感、艺术形式的趋丽求美等三个方面显现出独特的自觉价值。

    2012年02期 v.39;No.153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选》事类编录受《华林遍略》重要影响说驳议

    力之;

    "《文选》是受到《华林遍略》的启发而着手编撰的"一说,既缺乏文献支撑,在情理上亦难以说得过去。而在此基础上,仅据徐勉是老师而萧统"每事询谋"、《文选》编撰的目的之一是为"方便作者翻检以及写作取则之需"与"编者与《华林遍略》领编者徐勉有着特殊关系"这三方面理由,是说明不了《文选》事类编录受《华林遍略》重要影响的,况且这些理由本身又存在着种种问题。六朝时,类书以隶事为归,总集专取诗文,彼此别途,而后者亦自多"各为条贯",故断《文选》赋、诗二体的再分类本之类书,有失圆照。

    2012年02期 v.39;No.153 195-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颜之推思想中的道家因素——以《颜氏家训》为考察中心

    刘育霞;

    颜之推思想当中有着明显的道家因素,这与其家学、颜氏子弟术业所长、家族婚姻关系等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作为其主要的学术著作代表,《颜氏家训》中的道家思想主要表现在对道教的理性认知、对修道养生的兴趣、道教相关的民俗记录等三个方面。

    2012年02期 v.39;No.153 201-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建构大历诗观的桥梁——唐汝询对大历诗歌的评介暨渊源与影响

    雷恩海;

    唐汝询选编《唐诗解》,以《唐诗品汇》为渊薮,接受了高棅对大历诗歌的定位与评价,而通过选诗与评解相结合的方式,落实了高棅的基本诗学见解。唐汝询对大历诗歌的评解自有特色:描摹情状,感同身受;生发而补足诗意,得其全解;关注创作背景,点明题旨;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讲授诗之结构次第,从整体上彰显了大历诗歌的成就。清人乔亿编选评点《大历诗略》六卷,建构完整的大历诗人体系和大历诗观,而唐汝询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012年02期 v.39;No.153 204-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岑参诗雷同举隅

    张培阳;

    岑参雷同诗风,前人已偶有指出者,但都三言两语,缺乏全面深入的论述。岑诗雷同广泛地存在于其各体诗中,而以五律和七古为甚。以五律为例,其雷同主要表现在:一、某些名词的反复使用。二、动词如"迎"和"拂"等近乎长篇累牍式的成对出现。三、与动、名词的雷同有关,是句法的重出。四、诗篇结构上,即诗篇首、尾联和中两联,各自诗句、诗意的丛叠。五、整个诗句乃至整个诗篇情景、意象的雷同。造成岑诗雷同的原因大致有其才气不如李杜等大诗人,缺乏自觉的批评和创作意识,所存诗作、集子未经删改整理,题材较为狭窄、单一等方面。

    2012年02期 v.39;No.153 209-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青年的成长姿态:关于《你别无选择》等小说探寻主题的思考

    晋海学;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和陈村的《少男少女,一共七个》都是1980年代中国现代派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篇什。它们塑造了一群叛逆的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形象,详细展现了他们探寻自我的精神历程;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观念时或者消极颓废、或者顽强执着、或者玩世不恭,张扬出不同的个性,表现出了迷惘、苦闷的精神气质;由于传统观念依然强大,他们很难与其直面"搏斗",只能在自我的理念中探索属于自己的自由。

    2012年02期 v.39;No.153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私人化”写作的超性别意识

    王宁;

    作为对20世纪90年代部分女性写作的一种描述,"私人化"一度成为评论界的热点。时过境迁,冷静观之,"私人化"写作从女性的自觉指向对生命个体与弱势群体的关怀。这种关怀基于性别意识,又超越性别对立,体现了文本的超性别意识。

    2012年02期 v.39;No.153 217-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超越巴别塔与虚己的启示——对卡夫卡《审判》的解析

    李忠敏;

    卡夫卡关于巴别塔的论述为理解《审判》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审判》描写的法庭的原型是巴别塔,在他看来,人的权力欲望在现实中对象化为巴别塔构型,形成一种偶像化的权力结构;约瑟夫·K既是这种权力欲望的代表,参与社会巴别塔的建构,同时也受制于它,丧失生存的确定感;卡夫卡通过约瑟夫·K的死,既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隐含了他对上帝虚己的理解,探讨了如何通过对虚己的模仿以超越巴别塔的解救之途。

    2012年02期 v.39;No.153 220-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加里·斯奈德的“重新定居”理念与佛禅文化的关联

    罗坚;

    长久以来,现代文明的精神危机一直存在,却一直苦于没有解决之道。加里·斯奈德远游东方十余载,经过长期的文化之旅,领悟到人类应该重新思考与地球家园的关系,重新定居。这一理念的产生与佛禅文化密切相关。其"万物皆有佛性"等理念与加里·斯奈德"深层生态"思想深为契合。

    2012年02期 v.39;No.153 225-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自我与自性的整合——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的一种解读

    黎会华;

    《幸存者回忆录》是多丽丝·莱辛关注"内心空间"的一部重要小说。小说主人公进行自我探索,经历揭开创伤、内在成长、自性涌现,最后在自性引领下最终达到个体人格的整合统一与完善。主人公的意识自我与其无意识的自性的整合过程,揭示了自性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认识象征人格完整的自性对现代人实现心灵完整也具重要意义。

    2012年02期 v.39;No.153 230-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库切自传体小说中情感世界

    刘静观;刘杨;李亚蕾;

    在库切的三部自传体小说《男孩》、《青春》和《夏日》中,有一条线索几乎贯穿始终,即库切一直在寻找属于他命运中的那一个女人,本质上也是在寻找一种艺术激情,一种精神皈依。这种持续寻找的动因,源于南非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畸形的家庭背景,给作者自童年以来所造成的心灵伤害——一生挥之不去的"无家可归"感、深深的孤独感和耻辱感等,由此可看到库切难以言状的情感世界。

    2012年02期 v.39;No.153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机智人物彼得与阿凡提的本民族情愫

    陈瑛;

    保加利亚的希特尔·彼得和中国的纳斯尔丁·阿凡提均源于纳斯列丁·霍加。彼得与阿凡提外表不同,但性格相似,两个名字在其深层意义上都体现了人民自我保护和斗争的需要,拥有共同的审美内涵;霍加的故事是伴随战争进入保加利亚,而在中国是文化的自然传播,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决定了彼得被赋予与外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使命,阿凡提身上则没有这一精神诉求,两个人物形象承载相异的民族精神期待;彼得与阿凡提人物智者的内涵和故事的主旨相似,但各自保留了自身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精神本质,蕴含了自己的民族感情。

    2012年02期 v.39;No.153 23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语料库语言学的本体论思考及阐释

    刘国兵;

    语料库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其学科属性等基本问题。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语料数据为出发点,基于现有理论和假设,根据真实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语料库研究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方法,研究过程涵盖归纳与演绎两个步骤,实际操作过程包括理论假设、数据验证、完善理论、逻辑类推等具体环节;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实际语境中给定的语言使用系统,语言意义蕴含于语言运用之中,但我们不完全赞同"语言一元论"说法;从意义单位出发观察文本意义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基本视角,但对意义单位进行研究时把书面语和口语区别开来,这种做法有些不妥,在对这两种文本进行解读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2012年02期 v.39;No.153 240-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河南旅游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视角审视

    郭英珍;

    "旅游立省"、提高河南的文化软实力已成共识。旅游翻译是衡量一个省文化软实力高低的标志。而河南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分别从语言学、文化学和生态学视角对河南旅游翻译进行审视后,得出以下结论:河南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不是翻译本体系统单方面能够解决的,旅游翻译目标的总体实现需要翻译教育系统、翻译市场系统、翻译管理系统的协作与配合。

    2012年02期 v.39;No.153 24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私立高校经费来源探析

    李志前;

    民国私立高校曾获得快速发展,其经费来源多元化是重要保证。在所有经费来源中,学费收入所占比例虽然不高,却是最稳定的经费来源。社会捐资份额最重,是私立高校成功办学的主要经费来源;政府资助经费所占比例较低,但具有重要意义;其他还包括银行借贷、自营收入、办学者私产等经费来源。私立高校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在吸收社会资源投入教育事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经费来源结构直接决定了私立高校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而且与公立高校相比,私立高校经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2012年02期 v.39;No.153 247-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与就业公平

    宋争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经历了从统包统分、双向选择到以市场机制为配置方式的自主择业的变迁。在统包统分政策为主体的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并不显著。在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自主择业政策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平问题凸显出来并影响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当今社会很多阶层的现实利益,这也使政府通过制定更完善的政策来促进就业市场的公平显得更加必要。

    2012年02期 v.39;No.153 252-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侯捷;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2012年02期 v.39;No.153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正外部性研究

    程振凯;

    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甚至是学习工具,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运用好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正外部性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以及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正外部性影响,主动占领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阵地,引导大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使手机媒体充分发挥其正外部性作用,以造福一代大学生和社会。

    2012年02期 v.39;No.153 259-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生态美学与原生态美术

    潘颖颖;

    生态美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却很广阔,由于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美学观,使其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中的"改造观",从而使整个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最终,促使人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得以解除。

    2012年02期 v.39;No.153 26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绚丽的诗情——浅论岩彩画的写意性表现

    牛金梁;

    在当今中国画坛,岩彩画以其独特的形式美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实岩彩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汉至唐的一千多年间,它一步步走向灿烂辉煌,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渐行渐微。今天我们讨论岩彩画艺术,探究岩彩画"写意性"的表现方法及手段,就是希望为当代中国岩彩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2012年02期 v.39;No.153 264-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和”与“不和”

    尚学钰;

    嵇康《声无哀乐论》所认为的音乐审美标准"和"隐藏着许多的"不和",而非简单的和顺。这种"不和"表现在《声无哀乐论》中的两次思想偏离、儒道音乐思想属性的难以定位及其境界追求与个人性格的矛盾上。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客观政治环境的诱导、士人心态的演变、玄学思想的影响等。这种"不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个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和斗争,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音乐的纯粹性得到升华。同时,对外界的深刻体验、内心情感的挣扎与反复又促进了音乐内涵的丰富与深厚。

    2012年02期 v.39;No.153 267-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