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 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东亚道路”:中日韩全民医保政策比较

    李莲花;

    随着近几年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东亚社会保障研究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比较日本、韩国和中国在不同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医疗保障问题的特征及其解决途径,可以发现,这三个国家在医疗保障方面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东亚道路",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保险方式与普惠主义的结合、庞大的地区性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政府对非正规部门人员的巨额财政补助。日本、韩国和中国最终走向相似的医疗保障道路,是由于它们共同的后发性工业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大规模人口移动,要求政府对此采取相应的对策。而快速经济发展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政府改变以往偏向于工业部门的发展主义经济政策,增加对非正规部门的再分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疗保障的"东亚道路"是后发的工业化成功国家/地区的社会政策模式,赋予东亚地区的社会政策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个性。

    2010年01期 v.37;No.14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职业伤亡预防:工伤保险制度的首要目标

    乔庆梅;

    中国的工伤保险制度经历了试点、改革、定型的漫长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工伤保险在覆盖范围、社会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职业伤亡事故的发生频率和伤亡数据来看,它的工伤预防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正本清源的问题。工伤预防应当作为工伤保险制度的首要目标,这是现代社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最直接的体现。国内外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和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工伤预防是减少职业伤亡事故中生命损失的治本之策,也是安全生产中付出较少经济成本的最有效措施。

    2010年01期 v.37;No.140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立法过程的公民参与和利益表达——以《社会保险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为例

    李志明;徐悦;

    社会立法关涉国民福祉甚广、影响公民利益巨大,离不开公民参与其中并合法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社会保险法》作为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一部社会领域立法,受到了举国关注。在其法律案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公民通过互联网、报刊以及信函等方式参与讨论,积极提供各类意见,体现了社会立法过程的公民参与和利益表达方面的特征。在这些特征背后,隐含着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蕴。

    2010年01期 v.37;No.140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科技哲学研究

  • 量子引力时空和物质存在形式论

    薛晓舟;

    本文首先给出现代物理学中的经典空间时间观念,其次研究当代量子引力理论中量子时空观念,最后探讨与量子引力空间时间本质有关的哲学问题。

    2010年01期 v.37;No.140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传统科学哲学的当代困境——兼谈另一种科学哲学

    王海琴;

    传统科学哲学在当代遭遇到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挑战。传统科学哲学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并重视这些挑战,使传统科学哲学在当代陷入困境之中。这一困境是由传统科学哲学受到科学表象思维带来的视域限制,不能洞察科学的产生根源以及科学认识性质的变迁而造成的。另一种科学哲学突破了这一视域,在思维与学科定位上显现出与传统科学哲学不同的特征,是走出当代困境的希望。

    2010年01期 v.37;No.140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中国哲学史研究

  • 柳宗元: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李伏清;

    学术界在探讨唐宋思想转型端绪和探寻宋明理学的端倪时,一般都注意到韩愈在儒学复兴方面的贡献,却往往忽视了柳宗元。事实上,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唐宋思想转型和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2010年01期 v.37;No.140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二程的生死关怀理论及对佛、道的批判

    赵振;

    生死关怀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儒、释、道三家都为此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相对于佛、道二家来说,早期儒学过多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此岸世界,要求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对待人生,而对涉及人类生死的终极关怀问题却未能提出系统的理论解释,从而使之成为儒学的一条软肋。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二程兄弟在借鉴和吸收道家生死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儒家的生死关怀理论,指出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气的聚散,有生必有死,因此人们应当平静地对待生死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儒学在这方面的理论缺憾,并对佛教的"生死轮回说"与道教的"长生不老说"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010年01期 v.37;No.140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论马克思“现实的人”产生的理论嬗变

    王建锋;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理论转变过程;"现实的人"这一观点产生于《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发挥和论述。梳理"现实的人"观点的理论嬗变过程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0年01期 v.37;No.140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9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事实与价值:分离还是统一——马克思与自由主义自由平等观之根本区别

    于涛;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比较研究一直是当代政治哲学的主要研究热点。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马克思的自由平等观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异同之比较研究是我们研究的主要理论任务,特别是突破以往研究范式,通过揭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交换价值层面对自由主义自由平等的批判来发现二者自由平等观念的根本区别,实现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这正是本文的理论创新之所在,将对当今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产生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0年01期 v.37;No.140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认识论的空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批判

    夏巍;

    哈贝马斯力图在当代状况下重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知性解读中,哈贝马斯形成了对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空场的批判。在他看来,马克思将劳动引入认识论,却导致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经验的缺失,使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了认识论的空场,从而流于历史实证主义。事实上,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批判并不成立,因为恰是马克思对传统认识论的彻底批判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成立的先决条件。但哈贝马斯的这一批判也表明了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方面所作出的真实努力。

    2010年01期 v.37;No.140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政治与行政管理研究

  •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任晓伟;

    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在接受了共产党情报局关于"两个阵营"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略。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经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间地带"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等一系列关于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外交战略的调整,毛泽东最终走出了"两个阵营"理论的影响,推动着中国意识形态化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外交战略开始向现实主义转型。

    2010年01期 v.37;No.14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特色及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张丰清;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及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领域都体现着浓郁的"中国特色"或"中国的特点"。民族特色使毛泽东思想具有凝聚和团结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作为观念文化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理论信念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成员的政治思想基础,同时,又是现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在作为新中国制度文化建设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新中国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专政为核心,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及民族区域自治等一整套符合民族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使中华民族凝聚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指导理论的毛泽东思想,通过对中华民族自为自立、自尊、自信、自强奋进民族精神的弘扬,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2010年01期 v.37;No.140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制度文明看现代政治价值

    陈毅;

    近现代政治基于"政治是一种必要的恶"的认识,为了保障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提供免于匮乏和免于支配的政治自由,使人们过上人之为人的主体性政治生活,寻求制度化的整合,驯服国家机器这个庞然大物,把政治看做人为构建的产物,通过制度化的设计从而寻求合理公正的制度化安排,这是近现代政治的主旋律。作为近现代政治核心的民主政治,实质上就是如何通过政治博弈的参与过程达成合理公正的制度化安排。从制度文明的三个历程的演进过程看,从人为制度设计到"法律是主权者的意志"而与"道德无涉",再到新制度主义对制度的全面理解,这一历程同政治与道德的分离再到道德与政治密不可分的变迁相吻合。我们能很好透视现代政治价值确立与转变,加深我们对近现代政治生活的理解,澄清和积累政治文明的价值,通过对制度的全面理解寻求更加合理的制度建设,更好地为现代政治服务。

    2010年01期 v.37;No.14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公民资格与公共治理——基于公共领域的展望

    张胜玉;郑佳;

    公民资格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公民资格理论可以为公共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公民资格和公共治理都与公民参与相关,在公共领域的场域空间内,公民的积极参与可以为公共治理提供主体支持,可以实现多元利益表达和公共利益表达相结合,可以增强公民之间的合作和对共同体的认同。公民积极参与治理,有利于实现公共治理的善治。

    2010年01期 v.37;No.140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孙发锋;

    垂直管理是调整行政组织结构和行政权力配置,调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央收权促使了垂直管理的兴起。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中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这一关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优化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关系,应该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议事协调机构,构建争议的法律解决机制,完善干部交流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2010年01期 v.37;No.140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保障房建设中政府的职能定位与协调机制

    王新;

    作为整个社会"减压阀"和"稳定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其主导理念、制度设计及主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为不同的模式,但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恒定的,即都以法律或制度为外在形态,以互助共济、促进民生为基本内涵,以政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更应担当住房保障主体责任,以加大保障房建设为切入点,用投资拉动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使经济尽快走出困境,同时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难问题,树立民生政府形象。

    2010年01期 v.37;No.14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志愿服务机制研究——基于汶川大地震的实证分析

    史云贵;黄炯竑;

    随着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公共危机的化解已由政府独揽的"管理",向多元合作的"治理"转变。当今社会,由于公共危机的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它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重大问题。志愿服务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弥补了危机治理过程中的"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但在我国的公共危机治理实践中,由于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制度化水平低,机制不健全等,志愿服务面临不同程度的困境。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科学的公共危机志愿服务机制,不仅有助于有效预防和缓解公共危机,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10年01期 v.37;No.140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论慈善事业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的转型

    王守杰;

    现代慈善事业被看作是除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次分配。与成熟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慈善事业还处在从传统恩赐向现代公益发展转型阶段。慈善事业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调节收入差距、平衡社会矛盾的作用。随着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慈善恩赐观如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父爱主义,等级观念,单位主导的社会慈善组织及系列制度正在重建,新的公民权利观、财富观正在形成,现代公益观、组织形态和公益性制度正在形成。

    2010年01期 v.37;No.140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法学研究

  • 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判定

    韩成军;

    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的许可,也无法律依据,擅自行使权利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享有的专有权利的行为。判定著作权侵权行为,应首先对原告作品进行分析。一部作品只有具备独创性、可感性和可复制性才能受著作权法保护,同时应将原告作品中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思想,以及属于公共领域的表达予以排除。其次要对被控作品进行分析。一是采用对比法判定是否存在实质性相似,二是分析判断被控作品的独创性。再次要对被告使用原告作品的行为进行分析,如是否构成合理使用等。

    2010年01期 v.37;No.140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最低工资立法思考

    苟正金;

    世界上对于最低工资立法有专门立法模式和非专门立法模式。对此问题,在国家法律层面,我国采用的是非专门立法模式;在部门规章和地方立法层面,我国采专门立法模式。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最低工资立法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我国在法律层面采非专门立法模式、在地方采专门立法模式有其局限性。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最低工资制度,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中的地域性标准和数额的确定、是跨行业立法还是分业立法、是制定《最低工资法》还是制定《工资法》、建立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及增长机制、最低工资制度主要涉及对象等问题应当予以厘清。

    2010年01期 v.37;No.140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构建

    白洋;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重要市场化手段,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自愿减排目标,亦可积极应对未来如若承担减排义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政策和市场基础,可以考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管理机构设置、具体运行机制等法律层面来构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2010年01期 v.37;No.140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能源法学研究在能源法治中的轨迹与方向

    孙耀霖;

    随着社会对能源的关注和能源发展的需要,能源法学研究日益繁荣。实证分析30年来我国能源法学研究与能源法治建设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法学研究主要与能源立法和能源法制建设相依相伴,先导性不足;能源法学基本理论研究、能源法学学科建设最为薄弱,尚不能为能源、能源法的发展提供深厚有力的理论支撑。能源法学研究应沿着能源法学发展和能源发展的方向,与相关法学学科紧密衔接,进一步提升水平。

    2010年01期 v.37;No.14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法经济学视角的商法价值取向研究

    万广军;

    商法的价值取向蕴涵在商法的要素之中,商事法律规范、概念、原则和法律技术性规定构成商法价值取向的微观基础,商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商法的价值取向。实质意义上商法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效率和安全的集合,形式意义上商法的价值取向是公平、效率和安全的博弈均衡。实然之商法的价值取向为公平、效率和安全的均衡,应然之商法的价值取向为效益最大化。不同的商事部门法体现公平、效率和安全价值的不同均衡状态。商法的价值取向遵循制度变迁原理,均衡状态仅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商事制度有意义。

    2010年01期 v.37;No.140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不当得利情形下侵占罪的成立

    涂龙科;

    不当得利不阻却财产犯罪的成立,当然也不阻却侵占罪的成立。不当得利是否构成侵占罪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犯罪所得的不当得利不构成侵占罪,因其行为已经构成相应的财产犯罪;种类物的不当得利应构成侵占罪,因为设立侵占罪的旨趣在于保护各类财产;不表现为物的不当得利不能构成侵占罪,因其根本无法持有;不当得利是否善意取得不影响侵占罪的成立。

    2010年01期 v.37;No.140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

    王鹏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在长期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的,这一政策强调对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真研究和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纠正严打刑事政策的弊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执行,获得刑罚效果的最大化。

    2010年01期 v.37;No.140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轮奸犯罪中的未遂形态

    王玉杰;

    轮奸是司法实践中经常会出现的强奸犯罪中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刑法学界和实务部门对于轮奸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未完成形态,以及在一人奸淫既遂之后,其他同案人员一人因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奸淫成功是否能够单独构成强奸未遂等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因此,对该问题展开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0年01期 v.37;No.140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论侵权责任法的功能定位对涉外侵权行为法适用的影响

    周后春;

    侵权责任法主要具有补偿与惩罚功能,侵权责任法的不同功能定位对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之构建有重要影响,中国侵权责任法应以补偿功能为主,并以此构建中国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

    2010年01期 v.37;No.140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资产分享相关问题研究

    林雪标;

    腐败犯罪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害,伴随着腐败犯罪分子外逃,大量腐败资产被转移出境,如何加强各国合作,利用资产分享等手段追回被转移腐败资产,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点和难点。《反腐败公约》构筑了资产追回机制,为各国追回腐败资产提供了法律途径,而资产分享则符合《反腐败公约》的宗旨和精神。本文分析了腐败资产分享的国际法依据、《反腐败公约》各缔约国在资产分享方面的分歧,资产分享的前提条件和替代措施,并就构建我国资产分享机制提出了几点看法。

    2010年01期 v.37;No.140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职务犯罪跨国联合侦查机制的构建

    任学强;

    跨国联合侦查是应对职务犯罪国际化的有效措施。由于侦查行为的跨国性、涉及法律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利益的相关性等原因,联合侦查机制的建立主要通过国际刑警组织、侦查联络官、外交、协议等途径,侦查的启动应当符合"双重犯罪"、"双重管辖"的条件,侦查的实施需要履行联合侦查请求的提出、请求的审查、协议的商定与协议的落实等程序。

    2010年01期 v.37;No.140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民事诉讼技术化的价值取向——兼评我国民事审判管理制度改革

    邓汉德;

    我国司法机关通过审判管理工作的改革,构建起以公正和效率为核心的审判管理体制,以实现民事诉讼的技术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从法官管理的视域设计诉讼的技术化,且应强化与审判权直接相联的当事人的诉权保障。本文关涉审前准备、繁简分流、民事执行三个技术化较强的领域,为技术化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0年01期 v.37;No.140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古代“无讼”观的哲学基础

    席建松;

    天人交感的宇宙观、注重道德的人生哲学、息事宁人的人生观,构成我国古代"无讼"观的主要哲学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讼"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遗传性和现实性。

    2010年01期 v.37;No.140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文学性到程式化的变迁——1949年至1978年乡村诉讼档案研究之刑事判词研究

    聂铄;

    我国古代判词追求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对其逻辑性与学理性并不是非常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全新的司法制度,司法文书从格式到内容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研究1949年至1978年三十年间广东省S县人民法院保存的刑事判决书,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后刑事裁判文书逐步走向逻辑严谨但缺乏文采的公文程式化。

    2010年01期 v.37;No.140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研究

  • 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研究评述

    李佳;王晓;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以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对金融稳定的研究主要是从资产证券化对资产均衡价格的影响、资产证券化对流动性的影响以及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转移和扩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的。综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以资产证券化为主的金融创新既可以促进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也可能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在本次次贷危机中,以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为主的金融创新产品既对金融风险的转移和扩散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造成了市场流动性的枯竭以及信用危机的发生,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我们需要深入讨论资产证券化及其衍生品基本功能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深刻把握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设计和利用资产证券化产品。

    2010年01期 v.37;No.140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监管问题思考

    周炯;赵洋;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各国政府再一次深刻认识到加大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银行也存在着容易引发危机的种种风险隐患,为了避免累积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监管模式,加大银行内部监管力度,优化外部监管环境,完善现有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

    2010年01期 v.37;No.140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建设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

    朱清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从客观上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而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在于建立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村金融结构,只有对当前农村金融结构中不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诸方面进行改革,农村金融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010年01期 v.37;No.140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云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在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形势变化和改革的深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改革发展应该在转换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立足于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从宏观政策入手,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强弱势群体的保护,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和法律保障体系,加快融入全球化人力资源市场等途径来实现。

    2010年01期 v.37;No.140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

    马清学;

    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成的机理主要包括: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产业集聚并实现规模化,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广泛的正面信息传播。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构成要素很多,但左右着消费者的购买态度和行为、决定着品牌生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四种类型:主要由区域自然资源决定的特优农产品,主要由现代科技决定的优质农产品,人文历史文化,农业休闲娱乐和消费体验。与此相对应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模式也有四个:特优自然资源模式,现代科技模式,历史文化模式,农业旅游模式。各种模式的建设对策和对策组合不一样。

    2010年01期 v.37;No.140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9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4 ] |[阅读次数:1 ]
  • 简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

    徐泽君;李宝民;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企业转型日益加快、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文化变革日益多元化的新时代,民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越来越被企业主体所重视。认识的不足或片面,以及一些企业价值观的缺失,导致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探讨解决之路。

    2010年01期 v.37;No.140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历史学研究

  • 论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机制

    樊有平;

    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兼听独断"决策,形成了集议制度、审议制度、咨询制度、奏报制度等决策机制,君主决策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作保障,决策活动有一定的程序性和民主性,既维护了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决策的"独断"权,又"兼听"各方面的意见,较充分地发挥了各级官僚机构和官吏的作用,集思广益,从而减少了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

    2010年01期 v.37;No.140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孙子兵法》的和平思想探析

    麻陆东;

    《孙子兵法》集中体现了孙子崇尚道义的尚德思想,崇尚"非战"的不尚武思想,以及强调有备无患的积极防御思想。孙子认为,要尽最大可能实现和平解决争端,战争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手段。这里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尚德不尚武的传统,成为中国人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重要思想文化渊源之一。

    2010年01期 v.37;No.140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孙子兵法》对企业管理的实践意义

    余德仁;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古今中外的战史上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商场如战场",在当前搏击全球金融海啸的关键时刻,《孙子兵法》中"因敌而制胜"的奇谋韬略,可以转化运用于企业管理方面的对外竞争应变策略,起到向市场获取重大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

    2010年01期 v.37;No.140 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从《后汉纪》看袁宏的政治观及史学批评思想

    刘海静;

    袁宏在《后汉纪》中提倡用道家思想作为统治理念,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手段,即"以无为本,以儒为用"的政治主张。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君主要行为简易,治理国家时要无为而治;在实际的国家治理过程中要顺民情、顺民性,主张教化其心反对滥刑。同时,袁宏因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在对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述、评价中有秉笔修史的美德;同时又表现出了正统史家的史学批评意识,这种史学批评所折射出的经世、警示的社会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2010年01期 v.37;No.140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清代书院的办学体制探究

    崔来廷;

    中国古代书院肇始于唐,而发展于宋、元、明,至清代而达到鼎盛时期。在清王朝存续的260多年间,全国各地修复和兴建了大约5000所书院,这些书院分布在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间,遍及全国城乡,成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教育及学术研究中心,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及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清代书院的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乾隆以降,清代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官办书院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2010年01期 v.37;No.140 162-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东南沿海与内地不平衡发展成因探析

    刘玲;

    东南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在近代更显突出。海洋文明到来后,日趋整体化的世界经济对沿海地区形成了强有力的拉动,为中国东南沿海发展提供了先机;清政府仍用一贯的内陆文明思维,采取了"闭关"政策,既限制了东南沿海的发展,也使内地失去了发展机会;列强入侵致使东南沿海畸形繁荣,内地发展陷入滞缓,不平衡状况加剧;因得风气之先,更新迅速的思想观念对东南沿海起到了社会总动员的作用,为其长久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2010年01期 v.37;No.140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中山的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思想评议

    周建波;

    孙中山先生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不过,站在新时代的高度,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就会发现中山先生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经济思想在理念先进、推理严密、自成体系的背后,也包含着一些不合理、矛盾之处。正是这些不合理、矛盾之处,使得他的信徒在其百年后争吵不休,直至分道扬镳。

    2010年01期 v.37;No.140 171-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宋教仁的均势外债观述评

    苏全有;

    宋教仁的均势外债思想中有三个中心环节:一、均势——力避外债亡国的钥匙。二、联美制日——推行均势外债思想的方策。三、限制用途、强化管理——实现均势外债效用的根本。宋教仁有关外债的文著之中,固然有宣传反清的意图,但其基本思路应该说是理性的,富于现实可行性。这既与清末社会整个舆论氛围——外债妖魔化、"商办情结"等有相当大的差异,亦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其他精英如杨毓麟等借拒外债而斥清廷多有不同。前者彰显的是理性,后者则折射出宋教仁不因反清、"反满"而牺牲国家,置国家利益于党派利益之上,联系到他对间岛等诸多问题的关注而落脚点并不局于反清,及与张之洞等清廷要员在均势外债方面的共识等,则其思想的超前、先进,当无疑问。宋教仁有别于孙中山,此乃重要区异。

    2010年01期 v.37;No.140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申成玉;

    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前,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繁多,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完备的币制、实现币制现代化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历史动因。地方政府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连年内战,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愈来愈大,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2010年01期 v.37;No.140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在想象中被人为夸大了的思想冲突——剖析鲁迅在厦门大学期间和校长林文庆之间的“矛盾”

    严春宝;

    鲁迅虽然只在厦门大学待了一百余天,但却留下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历史谜题。其中他与当时厦大校长林文庆博士之间的所谓矛盾与冲突,就是一个长期困扰学者们的问题。然而,这实际上是一个被人为夸大了的误会。其实,在鲁迅和林文庆之间的冲突,远没有学者们想象中那样剧烈,导致鲁迅最终离开厦大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他与许广平之间炽热的爱情,其次是他与顾颉刚等人之间的激烈矛盾,这些与林文庆并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因而,鲁迅的离去,实不应成为妨碍后人正确评价林文庆的一块顽石。

    2010年01期 v.37;No.140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殖民地渊源

    魏晓红;李清源;

    自相矛盾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涵盖了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究其根源,我们不得不追溯到殖民时期,因为深入研究殖民时期能帮助我们发现原汁原味而非稀释后的美国特色。英国殖民前夕的种种社会矛盾为美国文化的起源打上了自相矛盾的烙印,而殖民过程中形成的诸多矛盾则奠定了美国文化自相矛盾的基本内涵。

    2010年01期 v.37;No.140 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1960年代美国现代化外交理论的理想主义色彩与现实主义困境

    高健;程婷婷;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2010年01期 v.37;No.140 19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学研究

  • 汉魏六朝时期对公文写作主体的批评综论

    侯迎华;

    汉魏六朝时期对公文写作主体的批评主要体现在对主体才性气质的批评、对主体道德修养的批评以及对主体职业修养的批评上。尤其是对主体职业修养的批评,是对公文主体不同于文学主体所需的特殊的才能、品德的认识。

    2010年01期 v.37;No.140 19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庙堂与江湖之间的徘徊——论白居易前期思想的内在构成与矛盾

    杜学霞;

    白居易前期思想存在如下内在矛盾: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矛盾,政治身份与文人身份的矛盾,世俗才子与士大夫身份的矛盾,白居易的儒家思想自身局限性。这些矛盾使他长期徘徊于"兼济和独善"、"仕与隐"之间,也即徘徊于"庙堂与江湖"之间。

    2010年01期 v.37;No.140 20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白鹿原》:家族文化的民间叙事

    曹书文;王秀杰;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格局中,《白鹿原》作为家族母题小说在继承前代作家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从民间的价值立场对村落家族文化、宗法式的乡村生活进行了艺术的反映,对保守知识分子,走出家庭从事革命活动的旧家子弟的心路历程给予深入的揭示,成为当代家族小说创作的经典文本。

    2010年01期 v.37;No.140 205-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同名小说《幸福的女人》的互文性解读

    杨春风;

    当代作家王大进和武歆各有同名中篇小说《幸福的女人》,两个文本都反映处于婚姻状态的中年女性生活。借助于"互文性"解读阐释的多样性,通过对其观察视角、叙事手法的深入考察,在两个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联系中探究作家创作思想与女性幸福感的关联,深入阐述了当代社会女性幸福人生支点这一根本性问题。

    2010年01期 v.37;No.140 209-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尊与亲的辩证法:《歧路灯》称谓现象考略

    苏杰;

    本文以小说《歧路灯》为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和现代语言学的礼貌理论,对古人的称谓现象进行了简略的梳理,认为:西方语言学所谓"消极礼貌"相当于"尊",所谓"积极礼貌"相当于"亲"。"尊"是拉开距离,"亲"是拉近距离。人既需要独立感,又需要归属感,所以称谓的语用策略就表现为"尊"与"亲"的辩证法。

    2010年01期 v.37;No.140 212-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发展对语言传播的促进作用

    杨密;

    经济发展对语言的传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英语由一岛国语言发展演变为世界通用语,抑或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在众多促成因素中,经济的发展与强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机会和就业机会是其原动力。

    2010年01期 v.37;No.140 215-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名称变体与社会语境变迁

    王富银;

    语言哲学中有着命名的理论主要有"摹状词理论"和"历史因果命名理论"两种。社会语境因素对同一事物的初始命名和后续改名作用机制具有同一性,对语言的使用具有社会规约性和过滤器作用。任何社会语境下的命名都包括特有的价值内涵,同一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命名由特定的社会语境决定,它的变化同时又折射社会语境的变化。

    2010年01期 v.37;No.140 217-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库与应用

    孙海燕;吕静;

    英语的全球化和本土化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可以使研究者深入地分析中国英语的特点。语料库标注是实现原始语料机读化的关键环节。本文讨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介绍了中国英语语料库的标注方法,阐述了其在翻译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0年01期 v.37;No.140 219-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教育学研究

  • 全球化视域下人类理解的时代境遇及其德育路径

    陈志兴;王丽荣;

    全球化时代时空距离的压缩和世界性风险课题的共同应对,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频繁接触、交流和互动,为世界各民族消除分歧,增进相互理解创造了有利条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以及与之抗衡的多元文化主义却割裂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加剧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阻碍了各民族文化的沟通和对话。为了建构和谐世界与促进人类的相互理解,当代道德教育必须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增强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不断了解、尊重和接纳其他的异质文化。

    2010年01期 v.37;No.140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共生道德是人类和谐的价值尺度

    魏雷东;

    人类异化和片面发展问题的出现,具有深刻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思想根源。解决人类的道德危机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共生道德作为一种主体间性规范,体现的是共存、共济、共享、共荣、共利、共进的智慧,其现实指向是在善待他者的基础上建立人类的和谐共生场。共生道德欲求"增进全社会与每个人的利益总量",作为人类和谐的价值尺度,它为"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善恶、是非、利害评价标准。

    2010年01期 v.37;No.140 235-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榜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透视

    杨婷;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它对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及规律、人的价值、人的需要等作了高度概括,为深刻理解榜样教育的基点、核心、动力、价值、终极目标奠定了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从哲学的高度透视榜样主体、教育者、受教育者,科学分析榜样教育的存在问题,才能全面理解榜样及教育对象,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切实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而增强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2010年01期 v.37;No.140 239-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批判与企盼:基于生命价值取向的高校道德教育

    张世爱;

    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着追求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脱离"真实"的道德需求,追求绝对的客观知识,脱离学生的"本真"生活,规训和控制生命个体,压抑学生的自由发展,以道德认知为评价标准,影响学生主体人格发展等诸种弊端。通过对这种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来透视高校德育中生命意识的遮蔽与缺失。在明乎困境的基础上,呼唤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道德教育的本质,实现高校德育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2010年01期 v.37;No.140 24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徐秉国;王炜;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必须坚持和谐共进的价值观念,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0年01期 v.37;No.140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公民生态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探讨

    柴爱仙;赵学慧;

    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向度,直接与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形成相关。社会公民生态意识的形成是由文化、法律、伦理、制度等内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讨生态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既是理解国家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所作努力的重要向度,也是进一步提高公民生态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途径。

    2010年01期 v.37;No.140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8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浅析中国当代大学的遗传基因——兼谈中国太学和中世纪大学的差异

    刘广明;朱新荣;

    中国太学与中世纪大学之间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征。中世纪大学被称为当代大学的母体,中国太学虽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中国太学并不被看作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特征,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大学在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中国太学有着天然的继承性和同质性;但同时,中国当代大学缺失了中世纪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中国太学的遗传基因在中国当代大学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中国太学应视为中国当代大学的源头之一。

    2010年01期 v.37;No.140 253-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危机中的蜕变:蔡锷军国民教育思想探析

    陈国林;

    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呼声。深受社会达尔文主义、日本武士道精神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蔡锷在危机中实现了蜕变,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思想",主张"唤醒国人""陶铸国魂""全民皆兵",致力于军事救国,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0年01期 v.37;No.140 257-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趋势及对策

    王有春;

    高等学校宽松的思想交流环境为大学生在思想信仰选择上提供了方便。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统战工作要重视克服非主流思想文化的滋扰,深入了解大学生信教的具体原因,关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变化和趋向,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有效的对策,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主导大学校园。

    2010年01期 v.37;No.140 260-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跨文化冲突的成因及处理方式研究

    彭增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和谐甚至冲突。本文综述了影响跨文化冲突的文化成因和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式。

    2010年01期 v.37;No.140 262-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生源多元化发展中的成人学校课程改革

    焦峰;

    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是社会变迁的应然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成人学校应该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成人敞开大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社会待业青年、农民、农民工、留守妇女、个体劳动者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成人学校的主要生源。以生源多元化为视角研究成人学校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可以丰富成人教育科学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研究理念;以生源多元化归口理论为基点研究社会各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改善途径,可以丰厚和谐社会和教育公平的真实内涵;以生源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为双轴线,系统梳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创新建议,可以拓展成人学校改革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空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研究"(课题批准号:BKA070034)调研了我国东、南、中、西部地区社会不同群体的社会任务、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进行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归口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成人学校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策略创新建议。本课题的成果对于保障所有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学习型社会,保障成人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刊在此刊出本研究的部分核心成果,以飧读者。

    2010年01期 v.37;No.140 22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生源多元化进程中成人学员求学经济能力分析

    李中亮;

    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是社会变迁的应然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成人学校应该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成人敞开大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社会待业青年、农民、农民工、留守妇女、个体劳动者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成人学校的主要生源。以生源多元化为视角研究成人学校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可以丰富成人教育科学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研究理念;以生源多元化归口理论为基点研究社会各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改善途径,可以丰厚和谐社会和教育公平的真实内涵;以生源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为双轴线,系统梳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创新建议,可以拓展成人学校改革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空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研究"(课题批准号:BKA070034)调研了我国东、南、中、西部地区社会不同群体的社会任务、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进行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归口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成人学校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策略创新建议。本课题的成果对于保障所有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学习型社会,保障成人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刊在此刊出本研究的部分核心成果,以飧读者。

    2010年01期 v.37;No.140 22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无缝”对接

    杜宏记;

    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是社会变迁的应然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成人学校应该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成人敞开大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社会待业青年、农民、农民工、留守妇女、个体劳动者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成人学校的主要生源。以生源多元化为视角研究成人学校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可以丰富成人教育科学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研究理念;以生源多元化归口理论为基点研究社会各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改善途径,可以丰厚和谐社会和教育公平的真实内涵;以生源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为双轴线,系统梳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创新建议,可以拓展成人学校改革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空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研究"(课题批准号:BKA070034)调研了我国东、南、中、西部地区社会不同群体的社会任务、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进行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归口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成人学校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策略创新建议。本课题的成果对于保障所有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学习型社会,保障成人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刊在此刊出本研究的部分核心成果,以飧读者。

    2010年01期 v.37;No.140 22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成人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

    张书义;

    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是社会变迁的应然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必然归宿。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成人学校应该为一切有学习需求的成人敞开大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下岗工人、社会待业青年、农民、农民工、留守妇女、个体劳动者是社会的主要群体,也是成人学校的主要生源。以生源多元化为视角研究成人学校教育的转型与创新,可以丰富成人教育科学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的研究理念;以生源多元化归口理论为基点研究社会各群体的生存境遇和改善途径,可以丰厚和谐社会和教育公平的真实内涵;以生源多元化的理论与实践为双轴线,系统梳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创新建议,可以拓展成人学校改革的理论视角和实践空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重点课题"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研究"(课题批准号:BKA070034)调研了我国东、南、中、西部地区社会不同群体的社会任务、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进行了成人学校生源多元化归口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成人学校教育政策、教学与管理策略创新建议。本课题的成果对于保障所有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构建学习型社会,保障成人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刊在此刊出本研究的部分核心成果,以飧读者。

    2010年01期 v.37;No.140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浅谈气韵生动是“法”

    赵运虎;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和鉴赏的准则,也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其中所涉及的气韵与形体、气韵与笔墨、气韵与画家的精神等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及中国画技法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2010年01期 v.37;No.140 264-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温辉明;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半音化和声的运用,这种变化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可以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有利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幻想与神秘的意境。这种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显然是受到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审美观的影响。

    2010年01期 v.37;No.140 26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谈钢琴曲《梅花三弄》中的继承与发展

    杨慧;

    中国钢琴曲创作中,以传统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占有重要的地位。作曲家们以"文化传统"为基础,以钢琴音乐的"艺术土壤"为催化剂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本文拟以王建中根据古琴名曲改编的钢琴曲《梅花三弄》为具体代表,努力探讨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利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创造新的音乐文化语境这一时代命题。

    2010年01期 v.37;No.140 268-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