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从直观到实践: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感性”的超越

    李玲;

    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对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体系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却是通过马克思将其从对象引申到活动即从直观引申到实践的超越而显现的,同时,也正是这一超越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开辟了道路。

    2009年06期 v.36;No.139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审视当代中国若干重大现实问题

    蔡陈聪;

    伴随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深层演进,有些学者往往受其"前理解"的局限,对当代中国若干重大现实问题产生了错误认识。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高度,正确理解诸如时代、市场经济、公平、民主、权力等当代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积极探索引领社会思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元素,维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威。

    2009年06期 v.36;No.13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论趋向

    张云霞;

    当前,面对严峻的"全球问题"和日益突显的生态危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生态论趋向。在扬弃现代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领域和理论层面急需突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论特征。

    2009年06期 v.36;No.139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核心:从功利论向道义论的回归

    刘忠荣;冉亚清;

    功利主义将趋乐避苦作为人性的基本设定,并以结果评价行为的正当性,它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利益为何优先。但它对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尝试是失败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理论上实现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髓,作为无产阶级功利主义,为人民服务体现出从无产阶级功利主义向社会主义道义论的回归。

    2009年06期 v.36;No.139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毛泽东物质利益观的当代意义

    武凌云;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把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一直也注重把握物质利益观的度的问题,强调精神和道德的作用。尽管他晚期的实践在把握物质利益与精神道德的平衡上不算成功,但他对物质利益、道德精神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直到今天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09年06期 v.36;No.139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现代道德建设的传统文化缺失

    刘巧凤;

    社会转型引发了现代道德的社会整合功能弱化,其深层原因则是现代道德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理解与表达,是人们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产物。道德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在中国,伦理性的传统文化是现代道德建设的母体,脱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道德难以发挥应有功效。因此,现代道德建设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2009年06期 v.36;No.139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9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浅析“儒医”现象的类型及成因

    于浩;杨柱;

    历代医家大多具有儒家文化知识背景,其受儒家思想观念影响颇深,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独特的"儒医"现象。国家对医学的重视,社会各界对医道的推崇,儒家学派对医学思想的认同,医家对儒家价值观念的主动接受,是形成"儒医"现象的主要原因。

    2009年06期 v.36;No.139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公共行政正义:服务型政府的核心价值取向

    杨冬艳;

    在我国,服务型政府作为一种崭新的政府理论和范式,存在着许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其中,对服务型政府核心价值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公共行政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正义的三重伦理维度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宪政价值追求,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利益的价值诉求,体现了服务型政府对行政主体的内在道德要求。

    2009年06期 v.36;No.139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回应机制的优化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易承志;

    政府回应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基础上,是作为国家权力主要行使者的政府对社会需求和提出的问题给出反应和回复的过程。回应机制是政府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政府回应机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诉求,对于维持和增加现代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优化服务型政府回应机制,需要从政府自身和社会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2009年06期 v.36;No.13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弱势群体维权援助制度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周敏凯;

    服务型政府是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政府。在全体公民内部,弱势群体最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与维权法律援助。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责。一些地区的党委与政府在对城市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制度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值得总结,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依法维权援助制度。要坚持完善普法宣传制度,不断拓展民众依法维权渠道;坚持便民实效原则,创新依法维权援助制度;加强依法维权援助队伍建设。

    2009年06期 v.36;No.139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农村环境问题与地方政府行为的选择性机制

    孙冬梅;

    在农村环境问题中,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在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的选择会出现公正性、权威性与利益的矛盾。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同时,提倡应在地方政府之外,寻找另外的出路,进行制度创新,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通过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环保作用,提高地方政府和村民的环境意识等途径最终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009年06期 v.36;No.139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传播与政府干预分析

    唐斌;

    我国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情绪化、反体制性以及极端化特征,网络传播激化了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对立,容易使事件的参与者、同情者的思想行为走向极端,从而加深事件处理的复杂性与困难程度。要化解网络传播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不利影响,必须在理解信息网络本质的基础之上,把握其产生反体制等复杂特征的矛盾根源,从而立足于网络传播的关键节点,系统地构建政府进行群体性事件传播干预的对策机制。

    2009年06期 v.36;No.139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政府绩效第三方评估的研究

    段红梅;

    第三方评估,即由独立于政府部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在国外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我国自2004年首次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估试点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第三方评估的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受到体制不完善和相关利益主体的排斥影响,目前在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要真正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我们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发展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

    2009年06期 v.36;No.139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2 ] |[阅读次数:0 ]
  • 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完善的契机

    孙景峰;汪凤敏;

    政党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与重塑中国政党制度权威就是在现有政党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调整、完善,并确保政党制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得到彻底的贯彻执行、忠实的遵守和认同。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作为对政党制度的一种完善和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完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契机。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中国政治体制的完善,关键在于共产党,核心在于政党制度权威的建构与重塑。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政党制度权威的主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完善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作为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是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2009年06期 v.36;No.13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发展观的历史沿革

    王荣阁;李晓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党的领导集体有关发展的论述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根基于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得以确立,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得到发展,在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文献中得到集中全面的阐述,中国共产党发展观随着时代发展得到不断提升。

    2009年06期 v.36;No.139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影响路径探讨

    刘勇;

    规模报酬递增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规模报酬递增主要通过分工和专业化以及集聚和扩散两条路径影响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分工和专业化通过影响区域内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乘数效应以及促进要素流动和网络化空间组织影响空间结构。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则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内在动力,在城市化早期主要表现为大区域的扩散和微观区域的集中,而在城市化晚期,经济发达的地区则表现为大区域的集中和小区域的扩散

    2009年06期 v.36;No.139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价值链定位的中国外贸微观竞争力研究

    马慧敏;

    本文从全球产品价值链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价值链提升和外贸竞争力的关系,结合分析中国外贸行业的价值链特征和竞争力,认为传统价值链模式和定位制约了中国外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国的外贸行业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价值链优化的战略联盟,以打造外贸微观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然后依靠各经营主体在价值链上的定位和延伸增强外贸行业的竞争力。

    2009年06期 v.36;No.139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主权基金投资策略的选择

    刘雅然;元勋;

    主权基金作为国家财富的投资工具,对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社会保障起着重要作用。在各国主权基金逐步深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趋势下,中国选择成立自己的主权基金,是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管理的新突破。然而,当前全球经济正遭受金融危机,加上中国本身缺乏国际金融投资经验,中国主权基金需要借鉴国际上较为优秀的主权基金运作方法,并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的管理模式,这对维护我国外汇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9年06期 v.36;No.139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融危机冲击下劳动就业面临的新问题与工会对策

    沈琴琴;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在劳动就业方面出现了一些有别于以往的新现象和新问题。面对新情况,工会应当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与方法,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9年06期 v.36;No.139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的若干原则问题思考

    韦留柱;

    农村土地流转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就现有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怎样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实施,成为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稳定中求变革是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以资源有效利用为先导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助推器,遵循市场化规则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取向,坚守规范化规则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强力保证。

    2009年06期 v.36;No.139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名义账户: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理性选择

    张晨寒;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选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不能化解制度转轨的养老金隐性债务,并且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负担,加大了代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使资金保值增值压力巨大。社会统筹和名义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既能解决这些问题,也能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缝衔接,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理性选择。

    2009年06期 v.36;No.139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国际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白全礼;郝爱民;

    农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是培育农村市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进而拉动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的重要基础。本文对促进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实施相对成功的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对中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有益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建设农村流通体系的对策:制定促进我国农村流通业发展的新政策,着力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体系,建设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探索构筑和完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体系;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多种农村流通主体;建立健全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的法制保障。

    2009年06期 v.36;No.13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价值意义

    向怀林;

    当代社会是一个现代文明迅猛发展而传统文明日益坍塌的时代,传统价值体系的倾覆与当代社会行为的失范使当代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社会冲突。因此,当代社会要良性发展,就必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合理要素中去吸取有利于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精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表现出来的宽容、变通、着眼全局的大智慧,"生生"思想具有的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宏大生存意识与博爱胸怀,道德实践昭示出来的人类走向大同理想必由之路的启迪意义,是应该引起世人高度关注的。

    2009年06期 v.36;No.139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夏商“酒池”新说

    田君;

    上古时代有"酒池肉林"之说。对于"酒池"真相,今人存在误解。夏桀、商纣所谓"以酒为池",蕴涵上古饮酒遗俗,"酒池"只是添入酒的水池。由于群聚饮酒,集合众人共饮,人数一旦增多,远古"汙尊而?饮"的小坑,不能满足需求,到桀、纣手上,依凭王权,发挥"创造力",小坑凿扩为大池,以逞其欲,这便是"酒池"的历史真相。"酒池"从真实历史到传闻历史的演变,转捩点是两汉时期。两汉以后,史籍对于"酒池"记载,分为两条主线:一条引述历史借鉴,尚存史事意味;另一条夸饰宴饮丰盛,成为文学修辞。

    2009年06期 v.36;No.139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桑弘羊法治思想管窥

    李保丽;

    桑弘羊是一位崇尚"法治"的现实政治家,其法治思想主要表现为"天道然"的唯物主义自然定命法律思想、"以刑止刑"的严刑峻罚立法论、"法势以治"的力刑并重法治观。他所倡导的法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成为其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主轴,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中央集权,是为当时的官营盐铁政策服务,这种重刑主义思想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传统法律思想和政治制度影响颇深。

    2009年06期 v.36;No.139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再论魏晋南朝的门阀制度——以《世说新语·方正》为切入点

    徐芬;

    两汉以来的"方正"题品,在评价个人方面,比较重视主体的个人旨趣好尚、道德品行等极具个性化的因素,尤其是道德品行。到魏晋南朝时期,"方正"一目题品的侧重点却转到了家世门第出身上,个人道德品行反而被忽略掉了。这是《世说新语.方正》部分为我们展示出来的新内容。同时,通过对当时士大夫社交中"不交非类"取向的分析,笔者认为,《世说新语.方正》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方正"这种内涵上的新变化清楚地说明,门阀制度对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

    2009年06期 v.36;No.13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废存之间:清初对八股文的批判及论争——以魏禧《制科策》为中心的考察

    马将伟;

    明清鼎革,士人们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八股文,在废存之间兴起了一场论争。持决绝态度者把国家之败亡归于八股,以其败坏人才、泯灭文章之道而主张废弃之。如魏禧作《制科策》三篇,主张"废八股而勒之以策论",在清初"经世"的文化语境中极具代表性。与此相反,有人则认为在国家丧乱之际,借八股以传圣贤之道,故必不可废。这场论争承载着清初士人对国家与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沉重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009年06期 v.36;No.139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末经世致用学风得失探析

    陈康;

    清末学风由考据训诂向追求经世致用的转变是当时知识阶层顺应历史潮流而采取的政治上可谓十分睿智的措施。判断经世致用学风"得与失",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标准,就"得"而言,从其政治方面的积极意义去评判固然符合今人的标准,然而西方学术中那种严谨求实、条分缕析、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学术理念及学术方法,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更值得注意。清末士人过分地将学术与现实政治挂钩,强调其实用价值,很大程度上否认了学术相对于社会问题背景而仍然应当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纯度"较大的学科的"滞后性",客观上助长了此后民国学术史上的偏激狂热、强调学术为政治工具方为"有用"之倾向。

    2009年06期 v.36;No.139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清代意识形态宣教途径及特点

    徐曼;

    统治者把程朱理学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并把官学、书院、蒙学等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以传播儒家正统思想为主的学校组织作为清代意识形态宣教的主要场所。除了学校性组织外,清代还存在许多非学校的意识形态宣教途径,如乡约、宗族、圣谕宣讲等,它们存在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制定乡规民约、家规族法,并用象征、劝喻等手段向人们演示政权的合法性和灌输王朝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臣民的意识形态控制。清代统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意识形态宣教,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也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统治者成为意识形态宣教的直接推动者,宣教体系的周密完备,宣教形式的有机统一,为巩固清朝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9年06期 v.36;No.139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试析乡绅在都铎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蔡蕾;

    都铎时期是近代英国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时期。乡绅作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阶层,被纳入到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他们行使国家的权威,接受国家的管理,其政治管理职能被"国家化"了。乡绅对都铎国家建构有着多方面影响。他们不仅作为国家权力的中介和延伸,担负着都铎国家政策的执行,而且大规模进入议会,成为都铎政策制定的积极参与者。尽管他们是都铎专制国家的被统治者,他们在这一时期也无意于争夺国家领导权,但是,都铎统治必须以他们的满意为前提。因此,作为正在形成的英格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乡绅不仅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也是这个新兴国家的所有人。

    2009年06期 v.36;No.139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英国在印度“土邦斯坦”问题上的两面性政策

    李加洞;

    二战爆发后,由于王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以及为维护帝国在次大陆的稳定和在对抗英属印度民族主义者中所做出的努力,工党政府考虑履行100多年前与王公所签订条约中的义务:一旦宗主国从次大陆撤离,王公将与国大党和穆斯林一样,有成立单独自治领即独立"土邦斯坦"的资格。但迫于印度政治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大党势力的迅速强大,为维护帝国在次大陆的长远利益,英国又在王公独立问题上拒绝向为后者的独立提供保护,印度历史上的"第三个斯坦"即"土邦斯坦"也就只能走向破产。

    2009年06期 v.36;No.139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联邦德国与北约危机的处理——以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为例

    刘芝平;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是北约最严重的发展危机,联邦德国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联邦德国没有同意法国提出的进行法德合作以执行独立政策的要求,避免了北约内部分裂为法德、美英两个集团;第二,在北大西洋公约有效期只有3年的情况下,如果联邦德国当时选择的不是美国而是法国,北约可能崩溃;第三,联邦德国同情、支持法国改革北约的要求,签订带有保留条款的德法合作条约。如果不是这样,法国将可能完全退出北约;第四,联邦德国与法国签订的法国部队驻德章程,使法国能够经常保持同北约军事上的实质联系;第五,如果不是联邦德国适时采取有利于北约团结及使法国维持与北约事实上的军事联系的政策,就会大大削弱北约在两极体系中的地位。

    2009年06期 v.36;No.139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参与式社区规划途径探讨

    刘艳丽;

    参与式社区规划是指以公众参与、社区自治和多方合作为基础,与城市规划相融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区规划工作途径。这种新工作途径能够很好地弥补现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模式和存在的保护目的和手段单一、重视短期利益、缺乏居民参与和支持等问题。历史文化村镇具有社会交往基础稳定、公共事务焦点明确、社会资源相对缺乏、私有产权比重大、商业开发压力小等特点,更有利于参与式社区规划工作的实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发起和研讨、项目和规划确立、项目实施和反馈三个阶段,而历史文化村镇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在社区公共事务焦点、规划相关方和社区规划成果内容等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2009年06期 v.36;No.139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冲突法范式研究初探

    阎愚;

    库恩的范式理论一经提出就吸引了广泛的探讨,学者们普遍认为其既可以用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研究,又可以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得到适用。然而冲突法的范式研究却刚刚起步。通过比较发现,将范式理论用于冲突法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可能性,冲突法的学说与学派可以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理解,冲突法的历史发展又是范式视角下的典型过程。同时范式理论在冲突法上的应用亦有着深刻的方法论意义。

    2009年06期 v.36;No.139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司法调解与社会和谐

    郑迎;

    社会和谐是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司法调解是司法保障和谐过程中的一种具体方式,从辩证法上看,二者是一种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司法调解是中国共产党用来解决纠纷的重要经验,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营造和谐气氛有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司法调解的作用,完善司法调解工作也必须以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

    2009年06期 v.36;No.139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刑法中的堵截性条款研究

    丁华宇;

    我国刑法中存在大量的堵截性条款,主要表现为类比推断型和最后兜底型。在相对罪刑法定的原则下,堵截性条款与之并不违背。立法者设置堵截性条款的目的在于,实现严密刑事法网,堵截犯罪、保护法益的功能诉求。因此,在司法过程中,应当转变刑法观念、反思成文法的局限性、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理解和适用堵截性条款,以平衡堵截性条款的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的内在冲突。

    2009年06期 v.36;No.139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从个案看《刑法》与《治安管理处罚法》责任竞合问题——兼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责任竞合中的运用

    吕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等行为都作了规定,且条文上对行为的表述一致或者基本一致,但处罚标准存在着差异,属于责任竞合问题。应当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选择罪与非罪。

    2009年06期 v.36;No.139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问题分析——以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监管为视角

    高汉;

    在这次美国次贷危机中,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完全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人们在对金融业失望之余,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指责之声也不绝于耳。文章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的影响、美国的规制及其漏洞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将大型信用评估机构国有化;信用评级重新回归到为投资者提供服务的本来目的上去,而不是仅仅为金融产品发行机构服务;加强信用评估机构的责任监管等。

    2009年06期 v.36;No.139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执行回转若干问题探讨

    赖淑春;

    执行回转制度是法律为保护被执行人利益而设定的一种救济途径。其实质是再执行,是在原执行程序之外提起的一个新的执行程序。执行回转案件的执行依据是执行回转裁定;申请执行回转的期限应从新的生效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计算;执行回转案件的标的应按"完成行为"与"交付财物"两类情况分别确定,并依法返还孳息、承担迟延履行债务利息及迟延履行金。

    2009年06期 v.36;No.139 15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遗嘱继承与衡平理念

    李宏;

    伴随着遗嘱继承发展历程的,是既促进个人意志自由又促进家庭、社会利益和谐发展的衡平理念。当代社会,遗嘱继承的衡平机制包括:在保障遗嘱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对家庭成员利益的救济,通过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最终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实现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

    2009年06期 v.36;No.139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农村金融的法治建设

    陈岱松;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快慢及繁荣与否。本文建议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组织立法、投资立法、信贷立法、非正规金融立法、监管立法,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法律体系,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法治,培育自由竞争、合法经营、规范安全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06期 v.36;No.139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运输行为的中立性

    杜文俊;陈洪兵;

    出租运输和货物承运本身具有正当业务行为的一面,具有中立性质;根据中立的帮助行为理论,考虑到业务自由与法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即便运输行为符合传统帮助犯的构成要件或形式上符合运输型犯罪的正犯的构成要件,通常也不应作为犯罪处罚。出租车司机明知乘客杀人的犯罪意图仍将其载至犯罪现场的,只要不存在事前犯罪计划制定阶段的意思沟通,行驶过程中也没有融入正犯的犯罪计划,就不宜科处司机帮助犯的刑事责任。即便承运人知道所承运的系伪劣商品,承运人也不承担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帮助犯的刑事责任。按照传统帮助犯的构成要件作出的大量司法解释因为完全无视运输行为的中立性质,其合理性大可质疑。

    2009年06期 v.36;No.139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生态补偿立法问题的研究

    王亚男;李磊;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对这些事件进行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环境恢复、维护社会稳定及和谐的必要手段,但我国法律对该类事件的生态补偿规定并不明确。本文分析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点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生态补偿规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构想。

    2009年06期 v.36;No.139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方式选择及其完善——以环境社会学为视角

    刘超;林亚真;

    构建完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实现公民环境知情权、促进环境保护公共参与的需要,现有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规定了这一制度。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方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动公开和依公众申请被动公开两种方式。以环境社会学视角所揭示的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理论考察,虽然完善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应该并重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但在当下中国社会情势下,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式还能起到兼负提高社会环境意识、重构公民参与环境公共事务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在立法和法律实践中注重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方式的完善。

    2009年06期 v.36;No.139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论国际司法机构对管辖权的管辖权

    周立涛;

    作为国际司法机构裁判其自身管辖权的管辖权,对管辖权的管辖权是国际司法机构内在的、附带的管辖权的一个部分,不需要在法庭基本文件中加以明示规定。在实践中,尚不存在一种超权威的来接受当事国委托其他裁判仲裁法庭对某一案件或某一部分行使管辖权,因此相反约定条款之有效性值得商榷。各成员国在声明接受法院规约时所声明的自动保留条款并不具有排除法院对管辖权的管辖权的效力,否则,国际法院作为司法机关的司法职能将无从谈起。

    2009年06期 v.36;No.139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的变化与革新

    陈军;

    现代行政事务日益增多、行政职权不断膨胀,政府管理面临诸多危机。为解决政府管理危机,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实行公私合作。在公私合作背景下,行政法发展呈现出变化与革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政法基本理念、行政权的正当化、行政权行使主体、行政权行使手段、行政程序制度。

    2009年06期 v.36;No.139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关系研究

    王瑛;

    非政府组织立足于解决人类社会的矛盾,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行,在组织内部倡导公益心与社会责任,在组织外部不断寻找国内国际的合作伙伴,积极配合政府与其他社会团体共同致力于社会事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与监督机制,在二战以来的国际人权政治发展中,人权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已形成了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人权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9年06期 v.36;No.139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本土化探析

    张河顺;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的法学教育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有显著效果。它也受到我国法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它的应用研究较为缺乏。诊所式法律教育应该如何适用,其本土化的途径应当如何,本文从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特点出发,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经费来源等各个方面对诊所式法律教育教学方法在我国如何具体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进一步阐述了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

    2009年06期 v.36;No.139 19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与《尚书》修辞的起源

    于文哲;

    作为以记言为主的"言经",《尚书》的主体部分为夏商周三代君王的政治演说。其中《周书》部分,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具有成熟修辞技巧与手段的记言作品,堪称"文言之始,记言之祖",展示了周初说理散文的艺术成就。而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周初礼乐活动及礼乐活动的早期形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利用语源学的研究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早期宗教祭祀活动是《尚书》修辞的直接源头,决定了《尚书》修辞的基本特征,影响到《尚书》文体特征的形成,进而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9年06期 v.36;No.139 19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先秦诗歌马意象的建构及定型——兼论其文学史意义

    马世年;马婷婷;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源于龙、马的血缘关系以及战国时期以"御"为话题的讨论。马意象的定型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2009年06期 v.36;No.139 19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乐人与元白诗歌的传播

    柏红秀;

    元白诗歌影响极大,这与其成功传播密切相关。乐人在元白诗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既与他们和元白的密切交往有关,也与他们流动性很强有关。前者不但使他们对元白诗歌极为熟悉,而且使部分诗歌被选入乐曲中传唱,后者使元白诗歌随之在全国迅速扩散。由此可见,乐人在中晚唐诗歌传播史上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2009年06期 v.36;No.139 20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古代公文文学品性的发生机制

    胡元德;

    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政教化,政治艺术化"文化传统、以长官意志为主的人治政治、艺术与应用交融的"泛文学"观念和公文作者的文学化素养决定了古代公文写作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也决定了古代公文具有形象化、情感化、风格多样化等文学品格。古代公文是传统文学的重要部门。古代文学研究应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开阔研究视域,矫正研究方法,避免用西化的、现代化的"纯文学"观念打量中国传统文学的削足适履的错误。

    2009年06期 v.36;No.139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汉魏六朝时期对公文语体的批评

    侯迎华;

    公文语体,就是用以体现公文的体裁特征并与特定体裁相匹配的程式规范与公文语言。汉魏六朝时期对公文语体的批评主要是从程式用语和语体特征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

    2009年06期 v.36;No.139 210-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诗创造性想象对旧诗的瓦解

    王淑萍;

    新诗的发生与成立有其背后的社会性因素,同时也还是一个历史扩张与自我建构的过程,它在传统/现代、新/旧的二元对立中,排斥其他的诗歌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审美空间。新诗的"新",新在功能的现代转换上,表现在语言、体式上,同时也新在意义和新的美学追求之中,功能的现代转换、诗形(诗体)的变化、阅读程式的不同、新诗对内在主体性的努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新诗创造性想象对旧诗的瓦解。

    2009年06期 v.36;No.139 214-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古典时代疯狂史》及与德里达的论辩

    高继海;

    对福柯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古典时代疯狂史》的写作背景和动机,这部著作的主要观点以及最初的接受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福柯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写作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对福柯与德里达就笛卡儿两段论述中理解上的分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指出福柯这部著作的思想来源和重要意义及其对后人的影响。

    2009年06期 v.36;No.139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托尼·哈里森:一个分裂的自我,两种叙事的声音

    梁晓冬;

    托尼·哈里森是英国当代大众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双声性,充满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峙的声音,反映了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在语言层面上的对立和交锋。他的诗歌语言既有高雅文字也有粗俗的狂欢话语,反映了诗人对精英文化、教育、文学传统接受且又颠覆的矛盾态度以及诗人从平民子弟到精英诗人自我裂变的心路历程。

    2009年06期 v.36;No.139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朗费罗对惠特曼文学创作的影响

    王晓俊;

    惠特曼歌颂民主自由,体现了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渴望,他赞美人民创造性的劳动,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溯惠特曼作品特质的形成,都认为他受到了美国文坛先贤的影响。其中朗费罗对惠特曼文学创作的影响最大。在惠特曼眼里,是朗费罗把诗歌文学诞生的标记打在美国第一个世纪身上,惠特曼肯定了朗费罗的诗歌成就以及对美国人民的贡献。如果,没有朗费罗所代表的传统英诗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的影响,惠特曼也就不会成其为惠特曼。惠特曼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他们的营养,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学派和传统。

    2009年06期 v.36;No.139 225-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复句关系的逻辑内涵序级分析

    康军帅;

    通过对大量语料中多重复句的考察,发现各种复句关系所经常占据的层次往往并不相同,分布各有差异,这说明复句关系的地位本身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并且能形成较严密的位序级差。我们运用逻辑语义学的理论,初步分析了复句关系的逻辑内涵序级。

    2009年06期 v.36;No.139 227-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建构主义理论和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

    张志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本文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优势.探讨了近年来将建构主义理论融入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践,指出如何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2009年06期 v.36;No.139 229-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英语语料库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吴耀武;

    随着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语料库语言学已成为语言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新学科。本文从语料库语言学的角度,梳理了英语语料库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语料库对外语教学中的影响,并以英语词汇学习为个案分析了语料库研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功能。

    2009年06期 v.36;No.139 23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任务型教学法: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新模式

    杜芳;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为核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基本的课堂运用框架包括任务的导入、任务的下达、语言点的学习及任务的完成。这种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在具体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任务的设计和对任务实施过程的监控。

    2009年06期 v.36;No.139 234-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教育投资不平等的思考

    张静;段宝霞;

    教育投资作为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分配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教育投资分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区域教育投资不平等、城乡教育投资不平等、三级教育投资不平等。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究其主要的原因,不外乎经济、体制、文化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政府在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多元融资体系,合理分配教育投入资源,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和保障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9年06期 v.36;No.139 23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治理的必要与可能:治理理论的大学实践

    杨纳名;

    近年来,为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而兴起的治理理论的特点是多元权力主体替代单一权力主体。现代大学在发展的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需要引入治理变革。以学术性为核心的大学属性和多元利益相关者使大学治理成为必要,而大学的二元结构特点和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目前我国推进的大学管理改革,使得大学治理成为可能,同时要注意大学治理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稳步尝试。

    2009年06期 v.36;No.139 23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美国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策略探究

    王莉颖;

    美国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创新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它们能够采取诸多与时俱进的发展策略。美国研究型大学高度重视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建构,高度重视可优先发展创新学科建设,高度重视跨学科学术研究,高度重视科学研究质量监控,高度重视科学研究硬件设施投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之社会价值等,不仅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渐次成为美国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应用科学研究中心、新科学开发研究中心与跨学科研究中心,在美国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06期 v.36;No.139 242-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对我国大学生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孔国庆;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评价在目标、方法、内容上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不能客观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严重制约着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忽视大学生成长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需要,评价标准不易被大学生认同;重专业素质轻其他素质,重知识轻能力,忽视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评价,不利于发挥成长评价对大学生成长的激励引导作用;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造成评价的僵化和片面。反思上述问题,我们发现,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大学生尽快成长的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9年06期 v.36;No.139 24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评估中存在的问题与评估体系的健全

    卢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问责制度缺失,评估对高等教育整体和长期发展指导力度不够,民间评估不够完善,缺少高等教育评估资源积累等。我们要努力健全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建立高等教育中的问责制,通过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加强评估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划拨专项基金来培育中介评估机构市场;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评估指标体系;促进评估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2009年06期 v.36;No.139 248-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分析与评价指标的构建

    曲雁;孙燕;

    通过从科技创新过程角度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从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分析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价原则,构建以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创新环境三个方面为一级指标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并细化了7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科技创新能力转化计量模型,力求对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转化进行定量分析。

    2009年06期 v.36;No.139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思考

    赵淑辉;赵继伦;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是规定并调节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主体间关系的理性观念,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话语的表达、教育方式的选择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理性的生成与行为外化过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交往视角的忽视、教育内容的缺失、"主体间性"的遮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谐交往理性要求教育者在教育中实现交往理性的回归,理性地思考自我以及自我与被教育者的交往关系,力求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和谐交往中达到理解与认同。

    2009年06期 v.36;No.139 254-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赵月莲;

    理想信念是关乎国家、政党、个人发展的方向性和根本性问题,是奋斗的旗帜,引领着方向和目标,是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问题关系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面对新时期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淡漠与一定程度的"理想信念危机"现象,以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苍白无力的现状,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当务之急就要明确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抓住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

    2009年06期 v.36;No.139 257-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构建和谐校园中党建工作探析

    陶应勇;王亚军;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党建工作是关键,高校党建工作要切实发挥其关键作用;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和谐校园构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是确保构建和谐校园方向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2009年06期 v.36;No.139 259-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完善和发展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举措

    丁美华;

    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意义。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具体措施相结合,馆藏资源建设与网上资源建设相结合,编目队伍建设与编目硬件建设相结合,直面式服务与网络化服务相结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建立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明确目标,通力合作,建设高效的管理机构和运作制度;积极应对资源共享中的版权问题,建立健全图书馆相关法规;坚持标准化的资源建设,努力实现规范化资源共享;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资源库;完善和发展馆际互借,稳步拓宽资源共享渠道;积极开展文献信息推送及课题研究的个性化服务;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009年06期 v.36;No.139 261-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汉代墓室壁画形态中的“频闪效应”

    王伟;

    相似性的连续排列是汉代墓室壁画形态结构组合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知觉式样使观者在视觉心理上产生了"频闪效应",进而,使得本来静止的画面富有动感。

    2009年06期 v.36;No.139 263-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戏曲中男旦演唱形态的声乐美学特征

    李鸣镝;

    在中国众多声乐艺术形态中,中国京剧中的男旦可谓独树一帜,它的产生与发展为旦角艺术乃至整个京剧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着重以声乐艺术形态中的音质特征、行腔特征、表演特征为切入点,来初步探讨中国戏曲中男旦演唱形态的声乐美学特征。

    2009年06期 v.36;No.139 26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人文奥运”的启迪

    刘纯献;

    人文奥运就是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办奥运的过程,达到提高人民文明素质和健康素质,普及奥林匹克精神的目的,人文奥运理念蕴涵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价值,人文奥运理念的确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中健康有为的生活方式。北京奥运验证了优秀文化都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继承和宣传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会凝魂聚气,中国传统文化就会强基固本。弘扬"人文奥运"精神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固基石。

    2009年06期 v.36;No.139 267-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来稿规范

    2009年06期 v.36;No.139 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