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论邓小平的文化思想

    郭新和

    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辅助,以现代化价值为着眼点,构建起一个富有传统深刻性和思维开放性的科学体系;它顺应人类精神发展的基本走向,代表和引导一个伟大民族新思维的宽广眼界与恢宏气度,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全球化价值;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刻的作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共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提高

    苏科五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确立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任务,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确立“发展”、“开放”、“学习”、“法制”四个执政理念,强化政府“调控”、“服务”、“涉外”、“救助”四大行政职能,严惩腐败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政治基础。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和平发展合作外交思想的脉络考察

    余丽

    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的外交思想,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和平发展合作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了新的成就。本文拟对和平发展合作外交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厘清其演变轨迹,梳理其逻辑关系,探寻其中的历史继承关系和开拓创新之处。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延安整风运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

    张敬民

    抗战时期的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首次全党范围的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确立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通过自我揭露矛盾,确立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通过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立了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时期保持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及其未来走向

    朱荣英

    当代哲学研究中几乎每一个单独的研究视域都曾一度宣称唯有自己才真正切中了当代社会实践的时代主题,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因而代表并引领着当代中国哲学精神的未来走向。其实它们都只是在很有限的程度上把捉住了时代特征,也只是在狭隘的视域中体现了时代精神,因而无论如何不能替代整个哲学体系而发展。唯有将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作为共同的时代立场,才能实现内在融通、和谐共进和向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回归。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从历史分离到现实整合

    刘科,李东晓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同作用将构造出人的良好精神世界,并影响着“人———社会———自然”大系统的运行状态。近代以来,工具理性的越位和价值理性的失落有着哲学上的深层次原因。要重新整合二者的关系,妥善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就要在哲学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实现人类观念和活动方式的根本变革。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40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推理链:科学发现的逻辑新论

    张盛彬

    科学发现有没有逻辑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人称其无,有人说其有,还有归纳派和演绎派的形同水火。究其实,争论是由逻辑观———传统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的不同引起的。其实,归纳派和演绎派各执一端,各有长短,彼此是相通的,类比、归纳和演绎整合的推理链,才是科学发现的逻辑。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要素分析

    张晓敏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创新要素是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力的基本条件。本文分析了创新主体、创新机遇、创新环境和创新资源诸要素的一般属性和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的要素特征及影响作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学科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续琨,常东旭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90年代之初传入中国之后逐渐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最近十年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献(论文、专著等)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关乎人类发展可能性和生存质量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参与其中,从而呈现出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研究格局。可以预期,可持续发展研究有望演进成为由众多分支学科组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必须正确处理三大关系

    程传兴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妥善处理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三大基本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关系,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三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间接调控体系。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再考量

    李燕华

    尽管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含义、地位及作用作了明确界定,但理论界对这一问题仍有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体制保障,而其主体地位又是在动态所有制结构中得以保持的。非公有制存在和发展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劳动还是谋生手段,人们的个体利益必然存在,社会还不得不利用他们的个体利益要求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以创造更多的财富来满足其需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渗透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评价基本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失业构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意义

    林世选,胡杨

    失业构成既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对失业构成解释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因此也难以在实践上建立起客观的失业指标体系。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失业构成具有双重性,即可能性失业和现实性失业,两种不同类型的失业表现为不同的构成形式,据此可以构建出双重的失业指标体系。这种失业指标体系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的失业状况,也可以反映出该地区未来潜在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转型经济中融资制度变革的困境与持久性

    李国民

    近年中国融资制度变革呈现出速度加快、领域扩大和程度加深的趋势,市场化的融资制度似乎快要建立,但是必需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问题成为融资制度进一步变革的障碍。融资制度变革的困难和惰性导致其变革的长期性。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汇率机制改革与外贸企业汇率风险的规避

    王国亮

    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我国加入WTO后对金融改革的要求;汇率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新的汇率机制使外贸企业在出口报价、核算成本、成交、结售汇等方面增加了一种新的风险因素。要规避汇率机制改革给外贸企业带来的汇率风险,就要树立危机意识,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创建学习型企业,培养复合型外贸金融人才,同时,还要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全能银行与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

    刘华欣

    在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历史变革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大趋势。西方国家全能银行从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并购重组、国际化和网络化的特点。而在我国,经过10年来的分业经营管理,混业经营也开始初见端倪。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混业经营模式将会代替分业经营,极大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繁荣。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本特征

    暴元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因素的推动。其主要内容是减除成员国之间关税、技术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全面经济合作。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呈现出有别于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系列特征。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民初中国乡村社会控制结构的失衡

    李巨澜

    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是“皇权与绅权”的二元式权力控制结构,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官僚政治相表里,十分稳定,使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超常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入侵,各种异质性因素增多,促使这一社会控制结构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绅权的显著扩张,地方军事化、匪化等各种大规模社会失范现象出现。上述现象产生的社会后果就是原有的乡村社会控制结构趋于解体,“国家—社会”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绅权劣化。这是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致使广大乡村社会逐渐陷于深刻的危机之中。导致控制结构失衡的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诸方面,包括因政治危机和王朝鼎革而引发的国家合法性危机、转型期国家政权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士绅离乡与乡村社会权威痞化等。整个中国社会所遭遇的是全面危机,中国社会的重构已无法按照原有的模式进行。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略论抗日战争的精神文化遗产

    王桂兰,孟轲

    抗日战争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道义文化、抗争文化、结盟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和忧患文化等六个方面。道义文化是其基本和外在文化层面,抗争文化是其主流和核心文化层面;结盟文化是其战略和主体文化层面,参与文化是其大众和民主文化层面,创造文化是其民族智慧和群众首创的文化层面,忧患文化是其反思和内在文化层面。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及其实施

    李世安,王林霞

    美国对华人权战略,是美国对华总战略“遏制”战略的次战略。它发端于美国的对华和平演变战略,产生于1989年中国的“六.四”时期,定型于1994年。美国对华人权战略的目标,是用人权做为外交政策工具,实现美国颠覆中国社会制度的目的。为实施这一战略,美国采用了“软”、“硬”两手。“软”的一手,是在“改进”中国“人权”的借口下,通过“友好”的“对话”、“交流”和“合作”等方式,逐步推行美国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硬”的一手,是直接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企图迫使中国逐步采用西方的人权标准,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最后在中国发生“安静革命”、“和平革命”、“颜色革命”,或“和平演变”,使社会主义的中国蜕化到资本主义。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与世界裁军会议

    鲁静

    裁减军备是20世纪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各国都把裁军,尤其是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裁军,看作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必要步骤。1932年的世界裁军会议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召开的。美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力量均衡的考虑,采取了抑制法国、部分满足德国军备要求的策略。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虽然对裁军会议上的政策做了有限调整,但仍继续贯彻“不承担政治义务”的行动原则,即使是先达成裁军协定、后承担有限义务的所谓“新方针”,也不过是这一原则的变种。这就决定了美国的裁军原则不可能得到各国的支持。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苏联工业化的代价及原因分析

    顾玉兰

    苏联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这在世界工业化史上是罕见的。但苏联为此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它使“三农”的利益受到了极度的损害。之所以如此,这主要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农民观以及发展观有关。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宪法受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内在合理性

    王俊

    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这一条款,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在比较各主要成文宪法国家宪法的基础上,提出从受教育权利绝对性与相对性和受教育义务履行者双重性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该条款,会加深对该条款的理解。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和解前置主义与公共利益维护——谈我国破产法引入和解前置主义的必要性

    娄丙录

    现代破产法制度体系由清算制度、和解制度与重整制度共同构成。随着我国破产法制度体系的重构,如何设计清算制度与和解制度的关系问题成为新的破产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清算制度与和解制度的关系设计方面,世界上主要存在两种立法例:“和解前置”主义与“和解分离”主义。本文在对我国现行破产法中和解制度与清算制度的关系进行检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该在我国新的破产法中引入“和解前置”主义作为设计我国清算制度与和解制度关系的基本原则的主张。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刑罚个别化根据:人身危险性

    叶厚隽

    作为刑罚个别化根据的人身危险性,仅包括再犯可能,即犯罪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而不包括初犯可能。人身危险性的表征因素包括犯罪人的素质特性及犯罪前、中、后的表现。它不影响定罪,仅是量刑个别化及行刑个别化的根据。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

    张云筝

    冷战结束后,文化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更加凸显,文化安全成为中国国家安全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内部,西方文化的侵入只是文化安全问题的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抓住文化安全的主要矛盾,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中国的文化安全战略。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媒介舆论监督的治理功能

    赵爱莲

    通过传媒促进舆论监督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越来越自觉地将媒介舆论监督作为一种治理技术。这种治理技术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媒介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也出现了记者腐败、媒介权力越界、监督失度等现象,使媒介的舆论监督偏离正常的轨道。199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我们提出发挥媒介舆论监督的治理功能,有利于提高舆论监督过程中公民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政府与公民的双向互动,有利于把握舆论监督的度并推动舆论监督的法制化进程。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

    张次第

    《史记》对《三国演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选取和人物塑造方面,主要表现是《三国演义》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其具体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三国演义》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史记》的互见法;二是《三国演义》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褒贬和爱憎意向并不通过发议论、作判断来表达,而是把这种主观倾向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地流露出来,即寓论断于叙事;三是《三国演义》写作也像《史记》一样,准拟“成一家之言”的崇高目标,并在素材取舍方面做到了“笔则笔、削则削”。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丑之花”废墟上的几星亮色——《金瓶梅》中的正面描写和正面人物

    王振彦

    《金瓶梅》虽然描写了一个黑暗龌龊的丑恶社会,但它还能在描写黑暗的同时给作品保持几星亮色。作者一是通过自己的直接插话、二是通过安排命运对邪恶人物的惩罚、三是通过具体的言行树立正面人物形象等手法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可以说《金瓶梅》既已打破了古典美学不准写丑的幻想,但还未曾靠近绝望的现代丑学思想。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民间视野下的“文革”

    张景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锐、韩少功的“文革”题材小说以民间视角来反思“文革”历史,具有双重意义内涵:民间苦难与民间伦理是对“文革”意识形态高调的戳穿与消解,民间的藏污纳垢、愚盲昏昧又使之成为“文革”专制和迷信的基础和土壤。这样的“文革”叙事走出了80年代道德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局限,揭示了“文革”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与此同时,真诚而理性地还原底层社会的生存形态,传达民间的意义和声音,也成为这个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寻找和建立精神归宿的有效路径。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80后”文学创作思想内涵透视

    沈晴

    当前一群“80后”作家在文坛异军突起,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大家议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从其创作的思想层面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展现自我解放的青春冲动、追求至纯至真的美好理想、抒写生活失意的痛苦迷茫、沉湎个人的身世情怀是“80后”作品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内涵。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9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奥尼尔《月照不幸人》中的女性形象剖析

    孙银娣

    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通过对文本的详尽解读,从全新的视角对奥尼尔的作品《月照不幸人》中乔茜的女性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认为虽然乔茜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受男性奴役的天使,但仍逃脱不了传统意识和沉重的男权观念枷锁的控制而失去了自我,并成为男性的工具。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谈一种假性疑问祈使句

    高增霞

    真性祈使(命令)是为了求取实物或服务,如果说话人使用祈使句并不是为了求取,而是给予信息,就形成了假意祈使。根据反问行为、请求命令行为的语用条件,假性疑问祈使句的形成途径有4种,其作用是为了讲理或提醒。从对方的反应来看,对于假性祈使句而言,可以针对其蕴涵意义进行反应,也可以像对待真性祈使句那样做出反应。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漫谈英语中针对男性的歧视语

    张志伟

    尽管英语中不乏针对性别歧视语的研究之作,却极少有人论及针对男性的歧视语。英语中的歧视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排除男性、将男性限定于某种角色、对男性侮辱性的成见。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现代大学制度创新

    许青云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融合现代大学的历史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方法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大学制度创新就是让大学生不断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大学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要破除盲目照抄、套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做法,盲目“跟风”认识上的误区,坚持党委领导,正确行使党委的领导权;坚持校长负责;落实校长依法行政的执行权;坚持教授治教,完善教授的民主治教;坚持民主管理,加大师生办学参与权。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美育与人格塑造

    冉祥华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基础教育与青少年人文精神培养

    高尚刚

    基础教育对国民素质具有奠基作用。努力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培养其人文精神,是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提高青少年人文素质,基础在于正确理解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学、青少年终身发展中的价值,以及学校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混合学习的优势与运用探讨

    张豪锋,卜彩丽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混合学习这个概念也在不断升温。混合学习是对所有的学习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组合,使学习效果及学习项目的成本达到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混合学习与教育技术领域2004年定义的一致性在于为了最有效地学习和改善绩效。运用混合学习可以扩大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机会,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本,优化学习效果。运用混合学习进行教学设计,需要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成本、媒体选择等主要因素。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守中

    现代教育技术给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驱动力,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教师教育技术理论缺乏,教学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媒体技术薄弱,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待加强,过分强调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资源建设落后,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现代教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等。这些问题在各高校中有共性也有个性,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改革不断探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河南高校基本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法

    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基础比较薄弱,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全省高等学校开拓进取、加大投入,基本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是,河南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工作也面临着困难和问题。如贷款难,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筹措存在很大压力;政府投入不足,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资金结构不尽合理;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滞后,学校基本建设工作受到一定影响;施工环境差,增加了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成本,延缓了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的进度;征地困难,使部分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规划无法正常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出路仍然在于改革和发展:营造有利于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的社会环境;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缓解高校基本建设经费压力;优化配置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对高校老校区土地置换给予政策支持;解决好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和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环境问题。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古代教学语用学思想探析

    李三福

    古代是教学语用学思想的孕育和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学语用学思想的雏形已基本形成,主要包括注重教学话语使用、强调教学话语理解、重视教师理解学生等方面的内涵,并为教学语用学在近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缺位

    陈克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缺位表现在对批评理解的误解和含混上。究其成因主要是因为:(1)对本土文化的漠视,缺乏民族文化精神和自主话语权。(2)对于外来概念的套用,盲目跟风,缺乏立场鲜明的独立判断。应该引以重视和认真反思。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性浅论

    赵运虎

    中国古典哲学《周易》中的“象”、“数”、“理”阐述了意象的审美特征,以及在形态、空间、色彩、韵律等层面上的意象性,其所赋予中国绘画的审美与艺术构思表现的特色,即意与象的统一说。意象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心物统一思想的展现,它囊括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成为中国绘画不可动摇的法则。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古代中国社会的终结及其教训

    南炳文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

    林金树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张显清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1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明代的历史特点及其经验教训

    郭培贵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给清史以准确的历史定位

    李治亭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宗族、村落与自治问题

    冯尔康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加强对清朝政治体制的研究

    常建华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与和谐社会建构

    谭德宇

    邓小平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与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两极分化”更不为和谐社会所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有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和谐社会的“和谐”也处于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更是注重经济社会全面而协调地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儒家的养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贾龙标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儒家关注生命、重视修养、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思想基础。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完整的健康含意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与环境、社会相适应的心理健康。古人对饮食、起居、劳逸三方面的养生内容,在很早就已达成“过犹不及”的共识,这不但与现代养生科学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还形成了一种具有崇尚节制、简约的独特养生文化,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鸠摩罗什与中国古代译场制度的确立

    李惠玲

    由特殊的地理因素、族群因素和历史因素所致,公元7世纪以前中国的对外交往活动,一直处于某种近乎交流中心的地位,这也决定了该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基本处于相对被动、以接受为主的状态。秦汉时期,由于中原政权与北方民族间的各种交往频繁,同时南方原来相对独立的地区也相继归入北方政权的正式管辖,各地对于翻译机构或人员的称谓也逐渐统一在北方的概念内,“译”就逐渐成了语言翻译的固定名词。在公元7世纪以前,中国有关翻译的大量记载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早期翻译家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为确立中国古代译场制度、规范翻译行为奠定了基础。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史朝义之死考

    勾利军,朱宇强

    史朝义之死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他的死亡标志着八年安史之乱的结束。但关于史朝义的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及其死亡方式,《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基本史书的相关记载却不尽相同,今人对这一问题也未展开专门讨论,一些论著涉及到这一问题时认识并不一致,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试求出历史真相。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农村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进程之互补与冲突

    高中建,李占立,韩新荣

    农村的传统观念,诸如无诉厌讼、男尊女卑、私力救济、家族伦理、世俗婚姻、亲情契约等等,具有自身的顽固性及缓慢演进性。深刻把握当今农村传统观念的现状及其与法治进程之冲突性,有助于推动法治化的进程。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市场中联合抵制的反垄断法规制

    王长秋

    联合抵制属协议性限制竞争行为之一,国外竞争法早已对其进行规制。联合抵制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已大量出现,严重危害了市场竞争机制和消费者利益。由于中国反垄断法缺失,联合抵制在中国处于放任状态。结合中国联合抵制的特点及美国反垄断法规制联合抵制的司法实践,探讨我国联合抵制的法律调整对我国未来反垄断执法、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健全

    巫修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基本法。随着我国加入WTO并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与WTO有关的国际协议将在我国得到广泛适用,但基于立法技术和时代背景的限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很难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全貌,这就需要对其作出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2005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法律文化与我国教育法制建设

    刘冬梅;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教育法律文化是教育法制扎根的土壤,也是一切教育法律制度和思想不断创新的源泉。在当前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中,在不断完善以教育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从而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005年06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