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共生与和谐:人类对待自然的基本伦理态度

    程秀波

    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价值取向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现代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框架内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问题。但从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致思路径出发的生态中心主义,因其"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和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被动特征,同样不是人类对待自然的应有的合理态度。本文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要求人们必须自觉地把人与自然、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辩证地统一起来,探寻实现人与自然共生与和谐发展之路。这既是人与自然之理想关系,也是当代人对待自然应有的基本伦理态度。

    2003年02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周易参同契》与外丹铅汞论——中国古代炼丹术何以推崇铅汞大丹

    容志毅

    外丹铅汞论自东汉魏伯阳撰《参同契》后,便在中国炼丹术理论中居主导地位,"铅"、"汞"亦因此被炼丹家称之为"五金之主"和"灵而最神"的药物。然而,在一千多年的道教炼丹术历史中,无论是炼丹术士还是学者,他们对铅汞何以具有如此神奇作用的真正原因,却大多愦愦不知。本文一依《参同契》之内容与历史原貌,将文句阐释置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去把握,从而对《参同契》以"水基"、"金精"和"两孔穴法"的多寡及有无来决定药物珍贵与否的理论,作出了贴近原意的释读,为正确把握中国教炼丹术铅汞论的本质,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系统。

    2003年02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无须"证明"的理论——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实质和方法,兼评庞巴维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责难

    许兴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关于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而不是专门用来说明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相等,并且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揭示"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的生产形式所独具的这种特点",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任务和实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它的基本依据是人类历史的事实和经验,而不是逻辑的"假设"和"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非难,说明了他们对于这一理论的实质和方法的无知。

    2003年02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余德仁

    自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人们往往由于对之教条式的理解,认为惟有人类劳动才能创造或形成商品的价值,其他相关的一些生产要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只是提供一定的必要条件以及把其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劳动产品上面,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经济实践的深入发展,要求我们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检验为标准,拓宽视野,更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003年02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业化的涵义及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征

    姜爱林

    工业化表现为一个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逐渐上升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工业化的特征可以分别从发展进程、发展战略、发展速度、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后果、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2003年02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信息不对称理论框架下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

    郧会梅

    解决信息不对称及其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构成商业银行的存在基础,但商业银行的运作也受到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影响,加之环境的变化使商业银行的信息生产优势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组织结构缺陷对商业银行信息生产优势发挥的负面影响日渐凸显。因而,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要进行组织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组织创新提供了机遇、平台和手段。

    2003年02期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路径选择

    陈跃雪,吴先忠,徐红梅

    中小企业虽然在扩大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发展中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其自身的高风险性与商业银行所遵循的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原则相冲突,高昂的融资成本,借款者和贷款者之间不对称的信息,使得其发展和金融机制的运行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协调因素,因此要为它们搭建四通八达的融资立交桥,就需要中央银行发挥"窗口指导"作用,疏通借贷传导渠道,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发挥基层行贴近客户和了解本地人文地理的优势,商业银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寻找资金避险的新港湾,中小企业自身也筑巢引凤,提高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政府机构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在金融安全区中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2003年02期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跨国公司的国际迁移战略研究

    白玫

    本文从实证与理论两条线索,分析了国际迁移战略的动因,并用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方法讨论了国际迁移战略获得竞争优势及保持竞争优势的机理,本文的结论是:国际迁移战略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可行战略之一。

    2003年02期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家庭养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现实选择

    高爱华

    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特别突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传统文化观念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养老的地位不能动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的经济支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符合亲子关系中权利义务对等的社会公正原则,弥补了其他养老模式在精神赡养方面的先天不足,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养老的现实选择。

    2003年02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论商标与商品特有名称的冲突与解决

    张晓敏,张传先

    在商标权与其他知识产权的冲突研究中,以往人们较多地关注商标权与专利权、版权、企业名称权等权利冲突形式,而对商标与商品特有名称的冲突涉足不够。但在实践中,此类冲突已屡见不鲜,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有必要对这类问题引起重视,并将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权赋予知识产权的法律地位,把商标权与商品特有名称权的冲突纳入财产权领域加以研究,以有效地解决和阻止此类冲突的发生。本文对商标与商品特有名称的冲突形式、原因及解决方式进行了探讨。

    2003年02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国家失灵与经济法

    曹明睿

    国家失灵与经济法的关系是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国家失灵的定义、表现、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国家失灵与经济法关系的看法,认为经济法的概念中不应包括克服国家失灵的内容,经济法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克服国家失灵,经济法的功能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失灵的法律对策应由以行政法为主体、包括相关的宪法性法律制度来承担,并认为严格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经济法。

    2003年02期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德国刑法中帮助因果关系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刘凌梅

    帮助的因果关系问题是德国共犯理论中的一重要课题。由于学者们的理解不一,存在独立因果关系说、和正犯同一的因果关系说、危险犯说等分歧。各说虽有一定的弊端,但都从不同角度揭示出了帮助行为的一些本质特征,这将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2003年02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刑事立法中应当引入"亲亲相隐"的原则

    杨涛,于渊

    我国法学领域对"亲亲相隐"一直持否定态度,但"亲亲相隐"并不必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违背,本文从分析我国"亲亲相隐"的历史渊源及现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当代国外刑事立法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犯罪行为的可罚性理论,以及现代刑法应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等,阐述了在刑事法律中适当引入"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性及其进步意义,并在结尾就如何引入这一原则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2003年02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脉络新解

    王力,胡小蓉

    经过反复思考,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农村公社如何达到高度发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恩格斯研究表明俄国农村公社不可能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通过把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在理论依据上是相同的,他们的研究起点不同。他们这一思想对指导生产力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02期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论——评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

    俞良早

    斯大林在有关著作中正确地理解了列宁的世界革命论,即主张俄国以及欧洲各国一起进行革命的理论,认为俄国革命会促进西方革命,西方革命会支持俄国革命。他正确地理解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理论,认为前一革命可以转变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顺便解决前一革命的问题。可是他主观地阐释了列宁关于一个国家内无产阶级革命基本步骤的思想,误解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容易发生革命的思想。

    2003年02期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创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福运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创新活动,运用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全新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思想,同时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创新活动的新境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3年中所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中,吸收和继承了邓小平的创新思想。同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又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创新事业感、创新责任感和创新紧迫感。

    2003年02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与现实解读

    张田水,张长伟

    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人曾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了艰辛的不懈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作为这一理论的开拓者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为继承者确立了"翻两番"的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为集大成者最终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十六大报告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对"小康社会"的基本含义从质与量及其属性等方面进行了新的界定,并科学地论证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和可行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从理论上来讲,它是对古代传统"小康"思想的超越、突破和调整,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从实践上来讲,它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003年02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语境特征分析与汉语古典诗歌英译评论

    张志强

    本文作者首先简述了汉语古典诗歌英译评论中存在的问题,再从众多语境特征中抽出发话人、受话人、话题、场景、渠道、语码和信息形式七个主要特征,阐述了如何以主要语境特征分析为依据来开展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批评,如何使我们的翻译批评少些主观印象式的论断,多些有理有据有益于译者、读者和翻译学习者的分析。

    2003年02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

    陈家旭,秦蕾

    汉语基本颜色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或符号化——隐喻化。由于基本颜色词语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的"双重语义"特征,便导致了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两极性,这说明隐喻认知与汉语语言文化模型有密切的关系。

    2003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4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7 ] |[阅读次数:1 ]
  • 叙述的无时间性与时间中的故事

    王阳

    内在于文本的叙述者通过其叙述行为创造出一个虚构世界,故事在虚构世界的四维时空内演进。叙述者既不在他自己所虚构出来的时空之中,也不在文本外的现实时空之中,是无时间性主体存在。这样叙述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时间性的了。经验性阅读和批评混淆了不同的故事,进而造成了分析的失误。

    2003年02期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打造"与"解构"——徐复观与钱钟书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不同范式

    王守雪

    徐复观和钱钟书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两种典型的范式,他们有不同的学术立场、思想旨趣、研究重心、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这不仅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个性和学养,也基于港台与大陆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皆致力于激活中国文化,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向世界。研究其不同的路径,对整理中国20世纪学术史及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文化的建设会有一定意义。徐复观先生的研究以保留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纲维为前提,重新打造中国文化;钱钟书先生则是搜取中国文化中的因素以接通世界文化。

    2003年02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气"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义与价值

    黄宗广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了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2003年02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情理兼备的学人之赋——论刘敞、刘分攵的辞赋创作

    刘培,孙嘉镇

    刘敞,刘分攵的辞赋创作与学术思想紧密结合,颇有可观之处。刘敞的辞赋表现出以道德自命而特立于衰世的孤独感、使命感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并围绕义、利,对人生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刘分攵的辞赋表现了对社会人生的冷峻分析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以及淡泊自守的人生态度。

    2003年02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钵中莲》的人物设计

    马华祥

    明万历抄本《钵中莲》在人物设计上有着鲜明的民间喜剧特色。它以生、贴(有时是小旦)为主角,丑、副的戏很多,有着民间小戏的痕迹。剧中人物设计分两类人物,一类是肯定人物,姑且称为A线人物,即生角扮演的王合瑞和由他连结的人物;另一类是否定人物,姑且称为B线人物,即由贴(有时是小旦)扮演的殷凤珠和与她关联的人物。A线主要人物王合瑞具有勤劳善良、诚信可靠、稳重老成、热情好客、嫉恶如仇的个性,他有佛门根器,但冷酷无情。B线主要人物殷凤珠被设计成一个风流少妇,因淫被逼毙后,灵魂不散,成为僵尸,至此对情人的爱情才专一。全剧的重场戏几乎都是B线人物的戏。《钵中莲》写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富有魅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2003年02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咀嚼与清理:再论"朦胧诗"兼及新诗的读法与作法

    赵金钟

    新诗观念先天性的偏斜不仅造成了白话诗单一、直白的诗风,而且造成了几代人顽固而持久的欣赏惰性。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将新诗的作与读带到了一个扭曲的坐标系中。"朦胧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打破了新诗传统的欣赏模式,取缔了用线性思维去读诗与作诗的行为,迫使读者建立起开放的、诗学的(而非闭锁的、政治的)审美机制,同时要求作者尊重诗的个性,探寻诗的生成规律,在情态符号的对立与调和中寻找诗意。

    2003年02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苏轼"不求形似"的艺术观

    曹洞颇

    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的艺术观,不少人认为他强调的是"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这一看法过于简单,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从苏轼对吴道子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并不反对形似。我们对苏轼的画论加以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不求形似",是要画家作画时象诗人作诗一样,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描写对象本身,要有艺术联想和想像力,绘画中的主观表现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直接在所描写对象的身上寄托更丰富的意蕴,让读者"得之于象外",取得诗一般的意境。

    2003年02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山水画写生之"境

    王恪松

    山水画写生的宗旨是写"境"。当下山水画写生的"对景久坐"之法,是对传统的"遍而赏之"的写生方法的一个丢失。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画写境之法,应当重倡写生的自然之境源于观物取象、写生的审美之境取之象外、境是山水画写生的终极目标等命题。

    2003年02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古文字与殷商文明

    崔波

    殷商人的文字创造不会是无中生有,事实上,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已发现有多种刻画符号;稍后的柳湾遗址,彩绘符号达50多个,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古文字在古代文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3年02期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商鞅变法的文化环境

    焦新顺

    春秋时期,秦国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战国初年,简公、献公的改革更推动了封建经济成分和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为商鞅变法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宗法制在秦社会中根植不深,使秦的国家权力系统和机制呈现出开放、灵活、竞争的特点,秦得以敞国门纳贤才,为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治文化条件。秦人轻视德、仁、义,崇尚货利、积极进取的价值观驱使秦统治者极力追求权力和空间,促成了孝公与商鞅的君臣际遇,保证了变法的彻底进行。

    2003年02期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太平天国起义与广东天地会起义之差异

    雷冬文

    广东天地会起义与太平天国起义作为同时代发生的反清起义,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时间、地点、规模等表层因素上,而且还反映在启动源、发动媒介与政权形态、变革社会的程度等深层次因素上。太平天国起义的启动源为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追求,而广东天地会起义的启动源为"反清复明";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追求既具有救亡意义,又具有发展意义,而"反清复明"只具有救亡意义。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媒介为拜上帝教,而广东天地会起义的发动媒介为天地会,这一巨大差异使两次起义所建立的政权形态也呈现出重大区别,即太平天国为"政教合一"的统一政权形态,而广东天地会则建立了众多世俗的政权。在变革社会时太平天国试图用西方文明从各方面改造中国,体现出了中国社会进步方向;而广东天地会仍跳不出小农与封建思想的藩篱,起义只停留于推翻旧政权这一肤浅层面上。正是这些差异,使得这两次起义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2003年02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中山政党思想评析

    刘保刚

    政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孙中山一贯重视政党的功能。孙中山认为政党应具有制定目标、表达利益、社会动员、政治社会化和整合社会的功能。孙中山对政党功能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孙中山的建党思想也随着其对政党功能的认识而演变。孙中山的政党思想具有突出的与时俱进性。但是,由于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一直处于过渡期中,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如何处理国民党与其他党的关系,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孙中山心目中的政党政治的含义是什么等。因而我们对孙中山的政党思想也应以开放的而非封闭的眼光看待。

    2003年02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王玉萍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改革法》,这是美国历史上进行的第二次文官制度改革,也是在对近百年来的美国文官制度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次改革影响极其深远。因为改革法不仅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联邦政府人事制度应遵循的九条功绩制原则,而且,为了更好地贯彻功绩制的九项原则,1978年改革还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例如:为了提高高级人员的素质,建立了"高级行政职位";推行"功绩工资制";改革了传统的考核制度;撤消文官委员会,建立了新的人事管理机构;还明确规定了禁止官员采取的人事措施,这样明确规定官员的"被禁止的人事措施",有利于监督、防止和制止官员们利用职权在人事管理方面营私舞弊。扩大了政府各机关的用人权;减少了退伍军人的优待范围等。总之,1978年对公务员制度所进行的改革,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调动公务员积极性,消除互相扯皮现象,以及推动公务员管理理论的研究等,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03年02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略论现代智力理论的整体观

    原献学,袁杰

    智力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一。智力整体观又是当前智力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整体=部分之和"的整体观模型包括差异理论(一元论、多元论、层次论)、信息加工理论的层次论与非层次论和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智力研究的历史表明"整体>部分之和"的整体观模型是开辟智力研究道路的最成功的方法论。

    2003年02期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格品质:高校德育内涵的倾斜点

    刘国庚

    健全的人格品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学校德育在健全的人格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转型期社会的无序现象无疑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出现"亚失范"或"失范"的诱发因素,但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对人格品质教育的忽视,是造成大学生道德状况堪忧的内在因素。高校德育要摆脱自身的困境,改变"不作为"的状况,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人格品质培养,把倾斜点放在人格品质的培养上。这不仅是高校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全面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2003年02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发达国家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论析

    李帅军

    在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针对不同类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世界各国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呈现出民主化、科学化、均权化、专业化的特点。这些改革和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并将在21世纪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2003年02期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失败

    刘晓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在蔡元培的主持下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教育行政制度改革,即出台并试行了大学院与大学区制。然而这一制度试行不到两年便先后被废止。本文试图从这一制度的缘起、出台与试行、失败及其原因等方面作一粗略探析。

    2003年02期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编辑需要的特殊性与激励之策

    姬建敏

    编辑的需要直接影响着编辑的动机。编辑需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精神文化需要的优先性;创造需要与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尊荣需要与工作需要、生活需要的相关性。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利用激励,满足编辑需要的特殊性,对调动编辑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意义重大。激励的主要方法是精神激励、目标激励、公平竞争激励、奖惩强化激励等。

    2003年02期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报学术规范论略

    饶娣清

    高校学报的学术规范化是高校学报规范化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编辑者编辑行为准则和学术研究者学术行为准则。编辑者和学术研究者在具体编辑活动和学术活动中严格遵循学术规范要求,对于全面提高学报的质量,维护和支撑优良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03年02期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浅析奥林匹克运动的"异化"的内部根源

    李跃进

    商品经济社会中,一切都依赖商品交换,这个社会是典型的"物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的主体属性像商品一样买卖,由此产生了物化的体育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物化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环境与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商业化和职业化。

    2003年02期 14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校园文化变异的成因

    马国杰

    2003年02期 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黄俊英

    2003年02期 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悲剧文学问题略论

    王书婷

    2003年02期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我的叔叔于勒》展现人性碰撞的修辞机制

    李明琴

    2003年02期 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美声唱法科学体系成熟的标志

    白冬林

    2003年02期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