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哲学是关怀时代命运的时代精神──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困境与改革

    王新生

    我国当前理论研究脱离时代、脱离现实生活的严重缺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当今中国社会转型和哲学把握世界方式的双重特殊性。二十年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不仅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其后我国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它向我们昭示,哲学必须以哲学的方式关怀自己时代的命运,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1999年05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12 ]
  • 教材更新:哲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崔永和

    关注哲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哲学理论的发展,使哲学走近主体、走近实践、走近生活,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特征。哲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当代形式的哲学教材,应以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贯穿始终,以主体实践活动及其现实条件为中介,以主体的自我完善与历史发展为终极关怀,尽量给人的思维活动以足够的张力和创造空间,努力营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大环境。

    1999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5 ]
  • 悖论是逻辑矛盾而非辩证矛盾──复刘高岑先生

    马佩

    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进一步说明说谎者悖论和罗素悖论都是由于混淆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才形成的.并指出.“刘文”对这一观点的各种批评都是不能成立的。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悖论是一种逻辑矛盾,并对“刘文”否定悖论是逻辑矛盾的全部论据进行了系统的反驳。第三部分指出停论不是辩证矛盾.并指出“刘文”所以认为悖论是辩证矛盾,是由于它既把一切认识都有其客观的辩证法基础和一个辩证命题具体地反映了事物的辩证矛盾相混淆,又把实际上是辩证命题(不是悖论)的所谓“量子悖论”、“伽利略悖论”和悖论相混淆。

    1999年05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4 ]
  • 逻辑论证理论的不足及补足

    李鸿才

    目前逻辑论证理论的发展既落后于实际的论证,也落后于逻辑其他理论的发展。本文结合论证主体的动机以及对论证要素了解的程度,对论证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解释,对论证的外延增加了验证。

    1999年05期 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5 ]
  • 建立在分类和定义基础上的归类

    王天敏

    归类是确定两个概念外延之间存在着其包含于关系的逻辑方法。归类由于项、类项、联项、类性几要素组成。归类是建立在分类、定义基础上的.分类为归类准备了条件和目标.定义为归类提供了依据和准绳。类有精确类和模糊类、实体类和属性类之分。类性有定性类性与定量类性之分,类性的语言表达有并类性、或类性两种常见形式。类性的确定有约定俗成、学科规定与权威认定三种途径。违反归类的规则就会犯“类性不明”、“类性表述不当”、“不当归类”的逻辑错误。

    1999年05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61 ]
  • 先秦时期法家法治主义成败原因探析

    王济东,杨培景

    在先秦百家之中,法家以其法治主义独树一帜。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以法治主义立国的秦王朝,一方面靠法治主义而统一天下,但另一方面也正是法治主义使秦王朝二世而亡。法家法治主义所以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主张顺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合乎了当时的民心;其二,法家善于在立法中化私为“公”,将人之私欲转而为统治者服务,这更有利于统治者确立自己的统治;其三,法家善于用严刑和厚赏把人们引导到当时形势下国家最迫切的任务耕战上面来,富国强兵。但是,自秦王朝二世而亡后,法家及其法治主义就一厥不振,逐渐衰落下去,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能适应国家统一条件下新形势的需要;第二,法家及其法治主义只重严刑峻法,缺乏道德教化,带有严重的片面性;第三,它是一种僵化的、封闭性的思想体系,不能根据变化了的实际适时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1999年05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6 ]
  • 犯罪个体原因系统的逻辑构成

    万宁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因果联系的理论,以及辩证逻辑的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为指导,以“犯罪行为”这一最终结果作为逻辑起点,去追溯“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逻辑地引申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罪因范畴,从而构成了犯罪个体原因理论系统的总体框架。

    1999年05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51 ]
  • 关于《担保法》适用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张传先,黄娟

    讨论了《担保法》实施过程中引起争论较多的两个问题:一、关于保证人资格与保证合同的效力;二、关于《担保法》的适用。前者,主张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不具有代偿能力的人,所为保证行为无效,“保证人”有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如双方均有过错,由双方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后者,在审判实践中宜根据《担保法》实施前后所订立的担保合同的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的规定。

    1999年05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0 ]
  • 多元文化:作用及误解

    郑荣双

    多元文化是当代信息智能文化的一种表现。它在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增强民族文化和消除文化中心主义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个新概念,在有关它的来源和性质等问题上也存在着某些误解。

    1999年05期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226 ]
  • 国外经济转型理论比较

    仉建涛

    当代西方的转型经济理论包括两种类型。激进转型理论主张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全面实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方案,其哲学基础是自由主义;渐进转型理论主张“边干边学”,分步推进,其理论渊源主要是演进经济学和保守的政治哲学;中国学术界运用国外的转型经济理论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中国改革实践进行描述和分析,但对中国改革实践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1999年05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4 ]
  • 国有企业管理不善的原因剖析

    郭立银

    1999年05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7 ]
  • 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及其运行机制

    张志强

    1999年05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4 ]
  • 论军事谋略在现代企业市场竞争中的应用

    李茜

    1999年05期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 家庭投资行为的特征及其相关问题

    师印领

    目前我国家庭投资行为主要表现为投资目标的综合性强、安全第一兼顾投资的盈利和发展、投资行为随意性强,灵活性和盲目性共存、投资周期短,投机性强,具有明显的试探性和很大的波动性等特征。因此,如何保护和引导家庭投资行为、投资方向和结构,使其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1999年05期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9 ]
  • 朱元璋蜕变原因新探

    李国峰

    在朱元璋蜕变原因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对朱元璋的影响。由于朱元璋有着贫苦的出身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和浅薄,才使得地主阶级很容易在其几乎荒芜的大脑沟回中播下封建思想的种子,最终使朱元璋成为地主阶级新的代理人。在朱元璋蜕变过程中,地主儒生竭力向他灌输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积极推动朱元璋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劝说朱元璋团结、依靠汉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这样,朱元璋逐渐真正成为封建思想文化的虔诚信徒。

    1999年05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1 ]
  • 简论戚继光的治军练兵思想

    尹建强

    1999年05期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8 ]
  • 对苏联社会主义兴衰的深层反思

    王荣阁

    1999年05期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9 ]
  • 俄罗斯学者眼中的新经济政策──中俄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对话

    B.Л.捷利钦,张广翔

    1999年05期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53 ]
  • 皎然“文章宗旨”发微

    孙学堂,张学松

    皎然论诗标榜“风流自然”,是提倡语言畅达、精神脱俗、情思飞动的诗风,但他并不认为这种诗风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而是主张以苦思结撰反求流动畅达,以脱俗之精神进求狂逸之表现,达到“格高”、“气正”、“体贞”、“貌古”等等。这使得其所谓“自然”含义更加丰富,在“自然”的旗帜下加进了重视技巧的因素和崇尚主观的精神。这种文学思想对中唐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宋人“以文字为诗”及明代格调派诗歌思想的先河。

    1999年05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9 ]
  • 北宋诗歌蕴含的政治情结

    王建平

    北宋以文官为基础的特殊社会政治状况,决定了诗人和政治的密切关系。诗人对政治的积极参与,使北宋诗歌在及时、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同时,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情怀与道德意识,从而使北宋诗歌在表现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以议论入诗的特点。

    1999年05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8 ]
  • 论路遥的农本文化意识的表现

    张喜田

    本文论述了路遥深受儒家农本文化的影响,以家庭为窗口展示农民的家庭伦理与善良品质,在城乡交叉地带表现两种文化的互动,在逆境中展示人的力量等创作特点,同时也指出了路遥在妇女观上的保守。

    1999年05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1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269 ]
  • 非先锋的先锋性──论田中禾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

    张书恒

    田中禾从本质上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但在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在创作观念上,与时代文学潮流的发展同步;在艺术形式上,注重对西方现代派技巧的探索实验。使创作显示出强烈的先锋性。

    1999年05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4 ]
  • 评1931年中国人用英文撰写的关于赛珍珠《大地》的两篇书评

    郝素玲

    赛珍珠是美国著名的作家,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为《大地》(TheGoodEarth)。本文评介了于1931年发表的、不为人所知的、用英文撰写的关于《大地》的两篇书评。

    1999年05期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7 ]
  • 南亚留学生错别字分析及教学对策

    连晓霞,陈万珍

    汉字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题,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尤其如此。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也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处于从属地位。根据汉字的特点以及它和汉语的关系,针对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学习汉字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开设了汉字课,使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1999年05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92 ]
  • 文学作品语言的反逻辑现象

    鲁峡

    1999年05期 8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9 ]
  • 中国民族演唱与美声演唱中音色的审视

    李鸣镝

    音色的审美受其文化传统的制约,不同国度、地域与民族在演唱中也同样具有特定的“音色”。一、中国民族演唱与美声演唱中存在着语言差异,中国民族演唱中的音色受音韵的制约程度较大,形成“字重于声”的音色审美模式,美声演唱中受其语言影响形成“声重于字”的音色审美模式。二、不同的唱法中音色存在着风格差异,中国民族唱法的音色风格主要表现在地区性各民族,美声演唱风格则更多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形成强大历史风格。三、在音色审美中应采纳“价值相对论”态度。反对“唯美声为正统”论,反对“本位主义”。四、演唱中音色占有很重要位置,没有丰实的音色就表现不了大于世界音响的丰实。对演唱中音色的审视目的在于使广大声乐工作者,开拓思想,勇于进取,使我国民族演唱更具生命力。

    1999年05期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5 ]
  • 洛阳北魏世俗石刻线画艺术散论

    郭珂

    1999年05期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54 ]
  • 是科学教育,还是自由教育──对赫胥黎教育思想的再认识

    金俊岐,李清富

    赫胥黎是科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人们习惯于用科学教育思想概括他一生的教育主张。其实,自由教育思想才是赫胥黎一生教育主张的完整概括,科学教育思想只是他自由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谓的自由教育,是一种平等教育,是提供全面知识(其中科学知识是重要的一部分)的教育,他主张不分种族,贫富和男女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他所倡导的自由教育中,科学教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他大声疾呼科学的重要性,主张用科学教育去改造传统的古典教育;赫胥黎所倡导的自由教育,还是一种全面的和谐的教育,提出要注重文学、外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育。

    1999年05期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6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92 ]
  • 论美育在学生想象力培养中的作用

    丁永祥

    素质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的中心议题。由于审美活动的独特性,美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想象力是构成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可以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为想象奠定基础。审美的轻松愉悦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的兴趣。精妙的审美对象为学生们的想象提供了范本。审美欣赏的再创造性,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创造的自由性,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美育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美育是培养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一条必由之路。

    1999年05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85 ]
  •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变革

    吕西忠

    1999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9 ]
  • 多媒体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手段的革新

    李素枝

    1999年05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0 ]
  • 高校计算机网络建设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

    李庆广

    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是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已成为网络建设和发展最快的部门,生活在信息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其行为方式、思想道德、法律观念等已深受其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它将使高校德育手段科学化;第二,它将给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第三,将为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开辟新领域;第四,它将对道德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道德意识方面;道德规范方面与道德行为方面。

    1999年05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82 ]
  • 传统美德教育应有的理念

    罗建平,李昌林

    传统美德教育是道德教育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所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首先要以“三个面向”的教育原则为指导:在对古代传统美德进行本色梳理的基础上既要赋予其现代新意,还要使其与现代道德意识相结合,整合成我国新生一代人可以和乐于接受的内容;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站在世界的参照系中,去认识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之精华的历史风采和现代价值;我国新生一代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其次,在施教实践中,应以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为主要内容。最后,传统美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作为施教的逻辑起点,从激发情感入手。

    1999年05期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45 ]
  • 论科技与道德的互动

    侯占伟

    科技与道德之间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处于一种广泛而深刻的联系之中,具体表现为:一、科技与道德互相包含;二、科技与道德双向作用。探讨和理解科技与道德的这种互动关系,对于正确评价科技的发展及其影响人类命运的伦理道德价值,以及积极面对现代生活中新的伦理课题的挑战,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999年05期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6 ]
  • 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关节点

    李勇

    1999年05期 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5 ]
  • 加强与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

    郭新和

    1999年05期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6 ]
  • 网络出版:目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出版方式吗?

    王越

    随着因特网在中国的兴起,网络出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网络出版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正日益剧烈地改变着传统的出版业,其势不可挡。但是,人们又似乎对它有着太高、太急切的期望。在目前,网络出版尚难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出版方式。首先由于网络出版以电子介质为信息载体,具有极易制作、修改和销毁等特点,出版管理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一旦出现违法行为,其社会危害性可能很大,而管理部门却不易发现和控制;其次,网络出版中的经济利益划分对编辑出版部门十分不利,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编辑出版部门的积极性;再次,作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且难以以此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工作实绩;最后,相对于传统出版物的读者,网络出版的读者要拥有计算机、电话等硬件及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样,具备网络阅读条件的人还不是太多,同时人们也不习惯盯着计算机显示器阅读,那样也不利于保护读者的身心。总之,由于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存在着过大的差别,与许多方面不相适应,在目前还难以成为一种独立的出版方式。

    1999年05期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5 ]
  • 高教研究类期刊应提高实用性

    彭筱祎

    1999年05期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