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滑国兴灭暨地望考——春秋晋国诗歌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之四Research on Prosperity and Destruction of Hua and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Hua in Times Chunqiu
邵炳军
摘要(Abstract):
大致在周成王元年 (约前 10 63年 )至周成王三年 (约前 10 61年 )之间 ,周公旦灭箴姓滑方 ,以其故地封予姬姓亲族 ;此后 ,姬姓滑国将其都邑由滑西迁于费 ;晋襄公元年 (前 62 7年 ) ,姬姓滑国为秦所灭 ,并于此年晋取其姬姓故地为滑邑。
关键词(KeyWords): 春秋;晋国史;诗经;创作;历史;文化;背景;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邵炳军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02.02.01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234吴在诸樊时期(前560年—前548年)将其都邑由梅里迁至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都时在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三十里之梅李乡),越都时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
- 《大保簋》铭文所记为周成王平定东夷录子国反叛事,正好说明在此前西周王朝原已征服了录子国。
- 何光岳《周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235)认为箴姓滑国地在今河南省襄城县,未详何据123姬姓滑国都邑费与郑之滑邑东西相距近五百里,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混而为一者误。
-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谓其为“鲁之边邑”,但《公羊传·桓公十年》“吾近邑”之论,刘向《说苑·反质》“鲁筑郎囿”之说,此“郎”肯定为鲁都邑附近之邑,故可筑园囿,则顾氏误二郎为一邑。
- 吴师道《魏策补注》引皇甫谧谓“楚山一云山”,则楚山一名山
- 据《地理志上》,今陕西省户县有水,则山当以水而得名
- 12345据《左传·定公十二年》载,卫伐曹之役有卫大夫滑罗,疑春秋末期卫之滑氏当即滑国后裔奔卫者。
- 何光岳《周源流史》:“疑滑乃康叔之三子,留居康之故地邻地,故滑亲于卫。”不知何据,存疑待考。
- 《秦本纪》谓秦所灭之滑为“晋之边邑也”,然《秦本纪》“丧破我滑”之“滑”与《成公十三年》“殄灭我费滑”之“费滑”,均指灭其同姓之国。
- 故《史记》秦所灭之滑为“晋之边邑也”之说不可信。
- 《周语中》以此为僖公二十年事,《周语中》仅言执游孙伯,《史记》仅言囚伯服,均与《左传》异。
- 惠士奇《春秋说》曰:秦所灭之滑“属周者为冯滑……属晋者曰虚滑”。
- 谨案:据定六年《传》杜《注》,冯在河南省洛阳市近郊,滑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两邑相距近百里;据成十七年《传》杜《注》,虚、滑均在今河南偃师县境,但为晋之二邑而非一邑;故惠氏说误
- [1]何光岳.周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235.
- [2]李学勤.殷周地理简论[M].科学出版社,1959.47-50,95-97.
- [3]杨宽.西周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49.
- [4]邵炳军.《青蝇》、《宾之初筵》、《抑》作者卫武公生平事迹考论[J].文史,2000.(2).
- [5]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M].新知识出版社,1956.
- [6]邵炳军.周大夫《节南山》创作时世考论[J].文献,1999,(2).
- [7]邵炳军.《板》、《召》、《瞻》三诗作者为同一凡伯考[J].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学报,1999.(10-1).
- [8]何光岳.嬴姓诸国的源流与分布[J].信阳师院学报,1984.(3).
- [9]曹丽芳.费昌、费氏、费伯与费国地望考[J]).山西大学学报,2001.(6).
- [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