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在唯物史观与《资本论》之间
周露平;
摘要(Abstract):
当前流行的一种论断,便是认为"马克思的时代结束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已经演变为一种无用的理论。其实这种评判,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从早期思想的哲学设计向《资本论》时期的经济学批判的内在转换,更无法理解共产主义的经济学向度的科学预测。具体而言,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居于思想史的"理论空间",具有反思与超越传统共产主义理解的内在要求,而这种要求首先来自其早期哲学批判,即对社会"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反思,试图在唯物史观视域内建构共产主义,但理论症结在于无法切入资本现实,也即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马克思经由哲学批判到经济学批判的范式转换,实现了从思想史场域到社会史场域的过渡,提出了社会解放逻辑的两大内容,即"消灭资本逻辑,消灭雇佣劳动",打破资本社会的同质化的社会结构,重建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即实现共产主义。
关键词(KeyWords): 共产主义;唯物史观;《资本论》;哲学批判;经济学批判;资本逻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XJJ2015-21)
作者(Authors): 周露平;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6.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3]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G].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8.
-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
-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61.
-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8.
- [8]锡德尼·维伯,比阿里斯·维伯.资本主义文明的衰亡[M].秋水,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6.
- (1)学界一直没有注意到的是,马克思这个观点的确认多少是受到斯密的《国富论》的影响,因为后者在该著作的最后部分提出了这样的话题,尽管他没有明确使用过异化范式。
-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理论内容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已经明确标识为“工业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研究内容,这是从哲学批判向经济学批判的重大过渡,完成了马克思研究的一次飞跃。
- (2)因为此时马克思还未澄清出工人出卖的劳动力的现实问题,只是用劳动加以界定。
- (3)由于此时马克思受限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深度,还未解决这个循环解释,这到了《资本论》时期从逻辑层面上确认了雇佣劳动是资本产生的根源,具体见《资本论》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考察,即从协作到分工,再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内容。
- (1)这也是很多国内学者的失误之处,将《资本论》的抽象功能定位为“形而上学”的内容,形成诸如资本形而上学,这显然停留于哲学批判的视域。
- (2)历时性体现在《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的前史;共时性显然表征为《资本论》研究的资本主义的当代史。
- (1)关于“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的论证,请参见拙文《资本逻辑的哲学性质和历史限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第2期。
-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详细论证了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从形式上验证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使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