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协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土化价值与实践逻辑Towards Consultation:the Value of Localization and Logic of Practic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State Governance
胡象明,齐磊
摘要(Abstract):
协商民主在价值上追求公共治理中的民主真实性、成熟的公共理性与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因此,协商治理的本质是一种民主治理。协商话语实现了从西方民主到中国治理语境的价值转换,协商形式彰显了民主治理的工具性,协商结果提升了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从协商过程来看,国家治理具有多样态的本土价值。治理主体协商功能的高位推动是党政主导下体制内协商治理的基本方向,群众路线为基础的民主协商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在底层的有效执行,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的有机结合是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建构协商治理体系的运作程式和实践原则,必须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均衡配置,把握好行政主导与平等协商之间的平衡、政策试点与政策扩散之间的平衡。
关键词(KeyWords): 协商;协商治理;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现代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73)
作者(Author): 胡象明,齐磊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5.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王浦劬.中国协商治理的基本特点[J].求是,2013(10).
-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82.
- [3]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J].学术月刊,2003(4).
- [4]刘卫.中国特色政治协商:从功能性的政治协商走向制度化的协商民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
- [5]王珊.当前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完善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5(12).
- [6]韩喜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基本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 [7]高丽静.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原则与实现路径探索[J].浙江学刊,2015(3).
- [8]龚维斌,龚春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基本框架论略[J].社会科学研究,2016(5).
- [9]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佟心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2.
- [10]亨廷顿.第三波[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59.
- [11]王宇环.发展协商民主强化合法性基础[J].湖北社会科学,2013(4).
- [12]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155.
- [13]池忠军.中国特色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协商治理[J].思想战线,2016(3).
- [14]郑慧.中国的协商民主[M].社会科学研究,2012(1).
- [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10.
- [16]韩福国,张开平.社会治理的“协商”领域与“民主”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15(10).
- [17]李强彬.协商民主:西方观点与中国语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
- [18]易承志.协商民主、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J].学术月刊,2016(3).
- [19]王成诚.管党治党95年: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传承与创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 [20]张国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治理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
- [21]王岩,魏崇辉.协商治理的中国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6(7).
- [22]张翔,吴晓林.中国行政机构协商民主的运作模式、逻辑与建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4).
- [23]杨顺清.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民族自治地方和谐政治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1).
- [24]杨玉凤.协商民主:历史溯源、现实审视与未来走向[J].湖南社会科学,2016(4).
- [25]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M].孙柏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 [26]储著源.人民群众理论诉求问题的历史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 [27]余华.以协商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浙江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启示[J].浙江学刊,2013(2).
- [28]张敏.协商治理: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J].江海学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