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45;No.192(05) 143-151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Past Issu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神圣性德育的内核、机制与途径

李明;宋晔;

摘要(Abstract):

道德心理研究越来越关注神圣性的作用,逐渐厘清了神圣性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宗教性和精神性。宗教性是神圣性的外化表现之一,与道德行为无必然关联,甚至可能带来诸如外群体歧视等消极效应;而精神性则是神圣性内化的精神内核,成为一种内部需求和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决定性因素。道德心理研究还对神圣性德育效应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因果观发展了道德认知,超越了眼前利益,体现出超越性的道德智慧;敬畏感发展了道德情感,通过与神圣力量的一体化,超越了世俗情欲,产生强大的道德行为动力;监视感发展了道德意志,形成了自律和自觉的道德品质。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性内核与心理机制,有助于发挥神圣性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国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KeyWords): 道德教育;神圣性;精神性;道德心理学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82400410516)

作者(Authors): 李明;宋晔;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8.05.02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