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建国初期的接受与转化
郭力
摘要(Abstract):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作为一面高举的旗帜,一度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原则。作为历史存在中的概念,因为有太多的意识形态附加因素使其意义复杂化,为今天的文学史研究埋下许多伏笔,为后人的阐释留下理论空间。从当代文学史思想话语资源发生学的角度,梳理概念的源起与演变过程,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与苏联文艺方针的潮起潮落密切相关,它在中国接受转化过程中被附加和规定了丰富的意识形态内涵。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当代文学;苏联文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32038)
作者(Author): 郭力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3.03.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日丹诺夫.在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的讲演[G]∥苏联文学艺术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23-24.
- [2]周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G]∥周扬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82-183.
- [3]习仲勋.对于电影工作的意见[J].电影创作通讯,1953(1).
- [4]冯雪峰.冯雪峰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33-385.
- [5]敏泽.对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些错误理解[J].文艺报,1953(12).
- [6]周扬.为创作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J].文艺报,1953(19).
- [7]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J].人民文学,1956(9).
- [8]林默涵.社会主义,还是修正主义[N].人民日报,1958-05-03.
- [9]阿尼西莫夫.现实主义问题与世界文学[G]∥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71.
- [10]谢尔宾纳.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G]∥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