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文化故里景观意象的诗歌叙事功能——以历代题咏昭君作品为例
杨秀礼
摘要(Abstract):
昭君文化故里景观及其形成的意象,对历代题咏昭君作品有重要作用。如香溪、巫山神女与灼面成痕等从正反面塑造昭君之美,望帝、屈原等传说则强调昭君的至情和多怨,这些景观意象又常常被用来解释昭君"幽怨美丽"形成的原因。完成昭君"美而见弃"的叙事主题,与士人"怀才不遇"主题发生共鸣。昭君文化故里景观意象增加了历代题咏昭君作品的故事空间,加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有利于形成更为开放的叙事模式和不同主题。
关键词(KeyWords): 昭君;题咏;文化故里;景观意象;叙事功能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67)
作者(Author): 杨秀礼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5.02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汪瑗.楚辞集解[M].董洪利,点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22-23.
- [2]元稹.元镇集编年笺注[M].杨军,笺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246.
- [3]胡凤丹.青冢志[G]//香艳丛书:第十八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 [4]白居易.白居易集[M].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9:208.
- [5]范镇.东斋记事: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0.
- [6]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6:5934.
- [7]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 [8]郑樵.郑樵文集[M].吴怀祺,曹月堂,点校.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92:5.
-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731.
- [10]屠隆.鸿苞集:卷十八[M].明万历东海茅氏刻本.
- [11]郭畀.快雪斋集[G]//历代画家诗文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3:7.
- [12]黄庭坚.黄庭坚诗词选[M].孔凡礼,刘尚荣,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82.
- [13]苏轼.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2.
- [14]赵翼.瓯北诗话[M].霍松林,胡主佑,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62.
- [15]苏辙.苏辙集:卷一[M].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8.
- (1)叙事作为文学表现手段,广泛存在于一切文学体类中,本文所涉诗歌叙事问题,重在探讨非叙事型诗歌的叙事元素:比如由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形成的事由;相关人文景观构成的事象与事状,并相应形成的事果、事证;相关景观作为意象进入题咏作品而构成的事脉、事程探讨等,及由此所体现的叙事精神等等。
- (1)黄权生提出对待昭君故里应淡化地理及行政区划上的昭君故里,将昭君文化放在以蜀(巴)楚为背景的三峡文化为认识原则。(黄权生《昭君文化故里考辨》,《三峡论坛》,2009年11-12月合刊。)
- (2)“香溪”,原名“木箱溪”、“乡溪”,唐代张泌《妆楼记》载:“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盥手,溪水尽香”,宋代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俗传因昭君而草木皆香,故曰香溪。”
- (3)据说望帝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子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幽怨之事联系在一起。其故事原生地属于昭君文化故里圈,即巴楚文化,也因此经常出现在昭君的题咏中。
- (1)关于昭君文化故里“灼面”习俗成因,与昭君本无多大关系,可参张伟然《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一文(《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