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创作心态的矛盾与变化
聂国心;
摘要(Abstract):
写作《蚀》三部曲时,茅盾有着"悲观"与"自信"的尖锐矛盾。他对社会历史的认知是悲观的,对自己的创作则相当自信。"左联"时期,茅盾的创作心态进入了一个"自信"与"怀疑","光明"与"悲观"相互矛盾的状态。他对自己的创作能力仍然自信,但对自我认识社会的能力却表现出怀疑,突出的表现是积极追求排斥自我的创作转型。结果是他一方面着力表现光明,一方面却无法抹去作品的悲剧气氛。
关键词(KeyWords): 茅盾;创作心态;矛盾与变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5FZW056)
作者(Authors): 聂国心;
DOI: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6.02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茅盾.茅盾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 [2]茅盾.茅盾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 [3]秦德君,刘淮.我与茅盾的一段情缘[J].百年潮,1997(4).
- [4]茅盾.茅盾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 [5]茅盾.茅盾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6]黄侯兴.茅盾——“人生派”的大师[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94.
- [7]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448-454.
- [8]茅盾.茅盾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 [9]茅盾.茅盾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 [10]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50.
- [11]茅盾.茅盾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 [12]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13]蓝棣之.一份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重评《子夜》[J].上海文论,1989(3).
- [14]韩侍桁.《子夜》的艺术思想及人物[G]//孙中田,查国华.茅盾研究资料(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10.
- [15]茅盾.忆秋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60.